第18章
關燈
小
中
大
他們沈家也是邪門,兒子不勝酒力,兒媳一個比一個能喝,老五家肯定不來,老六家劉秀梅懷有身孕,不能沾酒,只吃了菜,一口沒喝。
沈現平心裏難受,借著酒勁掏心窩子的說:
“我跟你們說,咱老沈家不出皇上出娘娘,有人看過,這幫女娃娃們以後都行,這是好事啊,娃們好咱就好,可不是那麽回事啊,嫁出去以後,再好功勞再大再會賺錢也是婆家的,跟咱們沒關系啊!”
嘮叨了一陣,又轉向六兒媳婦劉秀梅,“可得好好的,上頭你姑奶懷老二的時候,整整懷了十二個月才生,碰著驢套了,那驢不就是十二個月?那娃子生的時候十二斤,你姑奶生她丟了半條命。”
一家人誰也不說話,任著他嘮叨酒話。
剛下的小麥特別香,還沒分糧,鍋裏的這點還是做工時,偷偷裝在口袋裏拿回來的,熬了一鍋麥粥,炒了一盤野菜,一盤花生果子,一家人圍坐一桌邊喝邊談。
兩杯酒下去,沈現平又開始唱大戲了,從床底搬出大鼓拿出二胡,像孩子般搖頭晃腦的唱。
沈緒言和沈緒安,還有沈緒亭沒喝多少,家裏剛出了這檔子事,誰有心思吃飯?兒子們藏不住心事,就靠兒媳東拉西扯地,往別的地方談。
劉秀梅不能喝,田秀娥和劉英可是大酒量,兩個妯娌一個公公,硬生生把輩分排除,喝成了酒友。
已經連續幾天,長琴沒聽到家裏,有這麽開懷的笑聲,小孩子沒煩惱,許多事轉眼就忘,在她心裏,這個家,似乎又回到了以前。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都明白沈現平因此事氣的不輕,就算他發酒瘋,也得哄著。
三個兒媳陪著沈現平喝酒,長琴奶奶和四個兒子帶上東西,去了沈緒文丈母娘家。
這一趟,被劉家指著鼻子罵,也得忍氣吞聲,長琴並沒有去,但是聽奶奶回來後,和二嬸三嬸的談話中,她得知,拿去五嬸娘家的東西,都被扔出來了。
幾個兄弟,照常去地裏給大隊做工,這季的糧食已種全,偶爾輪工,去地裏除草,倒也輕快,不做工,等秋季哪來的糧食。
事情發生之後,沈緒文沒進學校教書,學校的職務,被另一位老師代替,校長的意思,是等過了這陣子,再讓他回校任職。
可劉翠翠怎會讓他閑著,拿鐵鍬往外趕,去大隊下地幹活,看著直說肚子餓的小兒,加上劉翠翠腹中的孩子,沈緒文只能硬著頭皮幹。
就算一起做工那些村民,拐彎抹角的笑話,也得厚臉皮忍受。
而劉文靜,劉翠翠與她徹底決裂,打算老死不相往來,由於劉文靜離婚後,一直在娘家居住,此事發生之後,劉翠翠娘家也沒回,
近日的天氣,常綿綿細雨。
這一天當中,總得飄上一陣,不然,就是夜裏,突然間傾盆降雨,一下就是半宿。
村子裏,日常經過的道路上,滿是泥濘。
小麥分糧之後,各家各戶又有了糧食。分糧那天,每家抽出一兩人,爭先恐後地排在大隊門口。
年前,秋收的糧食早就吃光了,大家夥吃了一陣子野菜,再難以下咽,也得忍著吃,幸好入了春,各家再沒吃的,也可以去山上,去坡裏頭找吃的。
再難吃的野菜,只要吃不死人,都可以拿來當飯,總比餓死強。
東鄰的二搗蛋家,不知和誰起了爭執。
長琴和奶奶沒出門,只能站在葡萄架下聽聲分辨,僅有一墻之隔,村裏就百來戶人,要分辨還是很容易。
聽了一會兒,長琴奶奶聽了個大概,二搗蛋家鋤水溝,被李長江家找上門。
聽起來,不是大事,一條水溝而已,這些天連著降雨,水流分散不好的地方,溝渠被雨水填平,若放任不管,只能眼睜睜看著墻被雨水沖垮。
二搗蛋家東鄰,就是李長江,他在自個兒那堵墻外用鐵鍬排了一行厚土,土中裹著青草,如此方式,就可以長時間隔開溝渠流下來的水,好護著墻。
但雨水,就全拐著彎,往李長江那邊流,二搗蛋堵時,正下著大雨,冒雨急匆匆堵完,渾身被淋的像雨水裏打了個滾,堵好看了一眼就跑回了家,當時滿地雨水成河,根本看不出,雨水會往哪個方向流。
停雨後,李長江出門一看,吆!大門口一汪水,邁進去都要沒過腳脖,正對如此大的雨量感到驚訝,伸頭一瞧,臉色不好看了。
回家跟媳婦一說,他那媳婦受不得半點氣,扔了碗就跑出來找二搗蛋兩口子說叨這事。李長江家那位,嗓門大,說話也挺沖,沒幾句下去,兩家就因為此事吵了起來。
長琴奶奶聽了會墻角,大致明白了,可自己家事還一窩亂,也顧不得別家。
大門被人推開,走進來一人,長琴看見之後,下意識地朝奶奶身後躲了躲。
“他舅來了?”長琴奶奶客氣地走上去,笑著問,“怎麽到這來了?那個……老二家沒有人嗎?”
田建行一頓亂比劃,嘴裏啊啊啊也不知說的啥。
長琴奶奶懵懵懂懂望著他,“家裏沒人?”
田建行撥浪鼓似的一個勁兒點頭,仿佛長琴奶奶能看懂他的意思,也是不容易,他雖是個啞巴,但知道客氣,憨憨咧嘴笑著,手上比劃一通,嘴裏哇哇說個不停,長琴和奶奶都聽不懂他在說什麽,但他卻伸手在長琴頭上撫了一把,似乎在說:“這孩子長大了,長高了。”
長琴對他有些抵觸,田健行這個啞巴長得人高馬大,常年在外做工,皮膚曬得黑幽幽,因為擁有一腔渾厚的嗓音,所以,他啊啊起來格外“驚天動地”。
村子裏哪個小孩不聽話了,做長輩的有時會嚇唬,“別哭了,再哭啞巴就要來了,讓啞巴抓走了怎麽辦?”
教導再多也是無用,一提啞巴,分外管用,哭聲立馬剎住。
二搗蛋上次說過一句話,他說:“啞巴是咱們村所有孩子的克星,一物降百物。”
事實,或許就是如此吧。
田建行是來找姐姐田秀娥的,給隊裏做工,路過此處過來看看,長琴奶奶讓他進屋喝水,沈現平正在堂屋裏坐著,他再是啞巴也是親家人。
進了門,沈現平倒了壺熱水,泡茶招待。
長琴奶奶帶著長琴,四下打聽了附近的鄰舍,得知田秀娥去了嶺上賴家坐坐,便和長琴去了嶺上,把田秀娥叫了回來。
嶺上離得不遠,就在小河南岸,因為靠近山坡,所以村裏人一般都叫嶺上,賴家原先,就在田秀娥家前面,是前後鄰居,後來搬到了嶺上,因一直走動不錯,所以沒事時,田秀娥就會去嶺上賴家坐坐。
賴家有個小女孩叫賴雲,田秀娥的兒子比賴雲大一歲,兩家已經好到,想要給兩個孩子定下親事這一步。
賴雲並非賴家親生,是從鄰村抱來的,賴雲這孩子出生時,常生病,體弱像極了長琴那兩個妹妹,那戶人家,上面還有三四個孩子,這孩子體弱多病,還常哭鬧,有時一哭就是半宿,家裏飯吃不上,更無錢醫治,便把她送給賴家了。
賴家這戶主,從成親之後,連續兩年一直沒懷上孩子,正好鄰村有意送出這個孩子,給孩子討一個出路,賴家便抱養了。
兩口子脾氣都不錯,待孩子如親生。
如今時日,入了暑季。
每逢夜色降臨,各家各戶紛紛拿著燈,去樹林裏摸知了,剛成長的小樹沒有知了出土,奶奶說,要選擇長了四五年的大樹。
所以,這些大林子裏,一到入了夜,滿是燈火,摸來的知了,可以炒著吃,對於糧食短缺的日子裏,這是人人盼望的季節。
長琴拿了個小盒子,跟在奶奶身後,圍著這片樹林走來走去,走累了,她就坐在河邊等著奶奶,反正,奶奶是圍著這條河邊轉,轉來轉去,還會來這裏找她。
清淺的小河裏,是溪水流動聲。
長琴很懷念和小叔抓魚摸蝦的日子,只是現在,小叔只顧著摸知了,根本想不起來這事兒,畢竟,知了是現成得來的飯菜,不用做工,也不用拿工分換。
“你找到幾個了?”正朝遠處看著,想要找到奶奶的身影,身後傳來一個小孩子的問話聲。
長琴立即回頭,“大江,我和奶奶找了六個,你呢?”
這孩子的年齡大長琴兩歲,名叫何江,小名叫大江,村裏人都這麽喊,只是在學校裏,老師和同學們會叫他何江。
何江把瓶子往長琴面前一放,再把瓶子倒過來,把裏面的知了全都倒在地上,一個個當著長琴地面數了一遍,對長琴說:“12個。”
“你怎麽找了那麽多?我和奶奶就找了6個。”
“你和你奶奶是兩個人,俺和爹娘是三個人,肯定比你們找的多。”話說著,何江把地上倒出來的知了,一個個都裝回瓶子裏,活生生的知了會爬,爬地到處都是,何江一個個把它們撿回來,看著是夠了,只顧著和長琴說話,但他沒數。
有一個知了跑到長琴的裙子底下,就在她腿邊,細小的爪子,一下下摳著她的腿,有些癢,懷有小心思的長琴,並沒有告訴他,就這麽一直坐著。
“我在這等奶奶,你爹娘也到這兒來了嗎?”長琴找著話題問。
何江站起身來,看著眼前滿是燈火晃動的小樹林,回道:“對呀,你上學了嗎?我考考你。”
腿底下的知了還在撓她,小長琴乖乖回道:“沒有啊!”
何江又笑嘻嘻的蹲回她身邊,神神秘秘的道:“見沒見過鬼火?”
長琴面不改色,“那是什麽?沒見過。”
作者有話要說: 初次構思這本年代文的時候,就決定了以家庭為主寫這部小說,故事更到這,唯一的感情線冒出尖角,長大後的沈長琴和何江。
存了大半年的稿子,開更時,10章之前沒修改過,10幾章之後才想起修改一遍再發出,我這稀裏糊塗的腦袋總是思慮不周。
與數據無關,初心不改,但是,仍然謝謝評論的兩位讀者,謝謝。
☆、榆樹
何江把手擺在她面前,做出了魚兒擺尾的動作,嘴裏還哼唧著,令人毛骨悚然的聲音,“就是在夜裏燃燒的火,沒有腿腳,會走路,就像你看到小樹林裏那些蠟燭,飄來飄去,一靠近它就沒有了,特別嚇人。”
長琴故意做了個恐狀,哆嗦了一下,扭頭反問:“你見過?”
“那當然,有一次俺和俺爹,夜裏走山路,就看見了。”何江說的有模有樣。
他這番話,不由得讓長琴,想起了奶奶講過的另一件事,那時的奶奶年齡尚小,與何江差不多大,一次跟著村裏人上坡時,在土地壩沿下看到一條很粗的蛇。
同行來的兩人剛好在不遠處,就因奶奶多看了一眼沒及時跑,被蛇吐了信子。
回到家後不久,重病臥床不起數日昏迷,臉色蠟黃瘦成皮包骨,嘴幹巴的皮能紮人,她娘生下奶奶就死了,一直是爹操持著整個家。
跟前的人就說:“這孩子不行了。”
可她爹不信啊,扒開嘴往嘴裏餵水餵湯,跪在院裏頭給老天磕頭。
後來,奶奶身上開始褪皮,從頭褪到腳,待皮褪盡,終於活了過來。
事兒一直攢在長琴心裏,可眼下的長琴,只顧忌著腿邊知了,她並不想把它還給何江,更在乎今兒晚上,她的小盒子裏會多出來一只,“那你……怎麽不去找你的爹娘?”
長琴想讓他盡快離開,因為腿邊的知了一直在撓,癢的很,卻又不能直說。
就在這時,遠處有人在喊他的名字,聽聲音是他的爹。
何江道了聲:“走了。”撒腿就跑,沿著他爹傳來的聲音方向,找他爹去了。
等他走之後,長琴終於把那只知了從裙子下面提了出來,放在眼前看著,嘿嘿笑了兩聲,放進自己小盒裏,“爺爺又多了個喝酒的菜。”
炎熱的六月天,比春秋多了幾分輕狂。
老頭老太手握蒲扇,坐在大門口聚堆嘮嗑,婦女尚有婦德分寸,男人們就無所謂了,熱的光膀涼快,出汗實在太多,就跑到村前小河裏,找個沒人的地方,借河水沖涼。
今年,村頭小賣部裏,來了新鮮貨,說是手電筒,外面鐵皮,燈頭外圍可以轉動,它照出的光圈也隨著變化,特別亮,推開開關能照老遠,比蠟燭可強多了。
就是貴,一塊五毛錢,開小賣鋪的人家第一個在村裏用,緊接著是書記陳德富,沒事,就拿著手電筒在村子裏巡邏似的轉悠。
大家夥兒一用開,各家就是再沒錢,也扒拉下口袋咬牙拿出錢去買。
畢竟,有個手電筒會方便許多。
吳月近日身體不太好,幾個兄弟原本商量好一並去看他,不巧,那天老六和老三有事,就老二老五先過去了。
整日渾身泛疼,村裏先生也看不出什麽,只能開些止疼的方子,讓她多休息。
沈現年畢竟是個老爺們,長琴奶奶做飯時,時常多出兩人的份來,給他們送過去。
去的路上,沈緒文和沈緒言商量能不能入隊的事,那天,天色不早了,兩人打著手電筒走在胡同裏,沈緒言有燈,待會回來,也打算把五弟先送回家,自己再折回去。
沈緒言今年,選上了大隊部負責人員,雖不是村長,只負責分工村裏土地,但也有升職的機會。
他們沈家是出了笑話,但沈緒言和田秀娥兩口子沒得挑,除了死去的沈緒禮,也就是長琴爹,沈緒言是沈現平那幾個兒子裏,被誇讚最多的。
於是,他的票數最多,進了大隊部,接下來就有入黨的機會。
沈緒文也有意進大隊部,借著這次機會,想跟二哥商量下,探探口風,來年他有沒有機會選上。
選舉是村裏人投票,誰也說不準是誰,兄弟倆都明白這個道理,但沈緒文就是不死心,如今他這二哥,可就算是沈家的大樹了。
沈緒言也沒拐彎抹角,他就不是那樣人,是個直性子,但人講理懂分寸,當即就把他那檔子丟人事拉出來,堵的沈緒文一言不發。
沈緒言跟沈緒文商量,“反正學校的工作你也不打算去,不如,開個小賣部算了,你要是願意幹,兄弟幾個都幫幫,沒有幹不成的事。”
沈緒言是為他好,學校他不去,賺工分也不愛去,知道的,明白他是拉不下臉,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哪家地主的兒子下村了。
可對於沈緒文而言,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最好,開小賣鋪那不是給更多的人看?這事兒他可不幹,還不如回學校,去面對那幫不懂事的孩子。“我不幹,我就不是幹那行的人!”
“那你是幹哪行的人?”沈緒言停了下來,把手電筒的光朝他臉上照。
沈緒文被光照的瞇眼,擡手擋著,不耐煩的道:“別照!”
沈緒言把燈放下了,光照在地上。
沈緒文:“我教學好幾年了,正要在學校混出個主任,開什麽小賣部?我又沒做過,也不懂,隔行如隔山,哪是說做就做的。”
“不試試怎麽知道?”
“我不幹,過陣子我再回學校。”
沈緒言哼了個笑,“你也知道丟臉,你看爹都被你氣成啥樣了?我跟你說,哥我出門走在街上,這邊走過去,後邊那幫娘們就開始說說叨叨,好不容易這陣子過去了,你可別再整出什麽事,別整天好吃懶做的,真以為自己有點文化不得了,有什麽呀?”
“這話是不是我二嫂說的?”沈緒文有些懷疑,二哥是個話不多的人,真要哪天長篇大論從嘴裏蹦出來,肯定是從旁人那照搬的。
沈緒言一皺眉,臉上不悅:“跟你二嫂有什麽關系?我說你現在怎麽這樣了?我怎麽就覺得跟你說不通呢?”
沈緒文自然不想提起自己那些事,便不耐煩的說道:“說不通就別說,趕快去大爺家吧,坐回再回來就不早了。”
兄弟倆照著燈繼續往前走,誰也不說話,靜的只能聽到腳下的步子。
過了那條小河,就是沈現年家,在村裏小山下住,看看距離也快了,已近河邊。
下了村中主道,再走一段就是河,兄弟倆剛到河邊,手電筒的光就照到了河裏,正洗澡的兩人身上。
洗就洗吧,這是村裏常見之事,可偏偏,是兩個婦女,那兩人嚇得尖叫,直往水裏鉆,沈緒言剎住腳步,沒等沈緒文反應過來,他已經竄了。
沈緒文瞇著眼,又朝河裏看了一眼,沒看清是誰,這才慢慢悠悠,不慌不忙的回頭去追二哥沈緒言。
此時的沈緒言,早就跑上村子主道,正在那等他,見他慢悠悠上來,皺著眉道:“你怎麽那麽慢?”
沈緒文:“你跑那麽快幹什麽?不就是撞見倆人洗澡,她們又看不清我們是誰,慌的應該是她們。”
聞聲,沈緒言握握拳頭就要動手,又忍了下來,“快走!我們從另一條路。”說完,自己先走。
沈緒文扶扶眼鏡,對他一個大男人碰見此事,居然嚇成這樣感到不可思議,緊跟著邁開步子,追上去了。
沈緒亭也置辦了手電筒,暑季裏,長帶著長琴去河裏抓螃蟹。
拿個小桶,長琴站在河岸,沈緒亭用手電筒照進水裏,一會一個大的,一會一個小的,沿著河走一段,就能抓上小半桶。
有時,會帶上網,抓幾條小魚回去熬湯。
分給長琴奶奶一半,自己提剩下的回去,這小半桶螃蟹,就是一天的菜,只是懷孕的劉秀梅不能吃,只能瞪眼看著。
沈緒亭會把所有小螃蟹挑出來,留給長琴,小的殼軟,吃起來好咬,家裏放的油,奶奶鮮少會用,但每次抓來的小螃蟹,奶奶會倒一勺油,放鍋裏炸黃給長琴吃。
殼薄,一口咬下去脆香,奶奶說:“吃了長大個。”
從入了大暑天之後,出土的知了便漸漸稀少,只有樹枝上鳴叫的蟬在午頭吵吵鬧鬧,大暑不過多久,知了已徹底找不到了,到了立秋,就連蟬聲也逐漸銷聲匿跡。
長琴奶奶院子裏,用來栓老黃牛的,是一顆多年的老榆樹,長琴偶爾在榆樹底下,撿到一兩只,從樹上掉下來的蟬幹巴屍體。
榆樹最美的季節,莫過於開花時。
花兒不僅香,還能吃,每次開花,奶奶都會拿著鐮刀,綁在一根長長的樹枝上,割榆樹花吃,生吃可以,炒碎也香。
但這顆老榆樹,也有令人苦惱的時候,一到暑季,便從樹上落毛毛蟲。
那些毛毛蟲一個個順著雪白的絲落下來,吊在半空,每次開門進院,不拿個樹枝撥開,那些毛毛蟲便會粘在衣服上。
長琴是個怕蟲的人。
只要是蟲,見了都會哆嗦,記得有次,跟著奶奶去地裏,有小夥伴故意拿著芋頭葉子上的毛毛蟲追著嚇唬她,把長琴嚇得滿地亂竄。
從那之後,她就鐵定了心,但凡這個季節有蟲,她絕不跟著下地。
所以,老榆樹上的毛毛蟲一出現,長琴就沒怎麽出過門。在家活泥巴,要不就是聽爺爺吹喇叭拉二胡。
春夏秋三季不缺口糧,劉秀梅在涼爽的九月末產下一個女娃,取名勝男,沈緒亭整日笑的合不攏嘴。
聽村裏人傳,以前和沈緒亭訂過親事的閨女,嫁到別人家又離婚了,大家夥兩相一比,感慨這閨女就是命不好,放著沈家老六這麽好人物的男人不要,非要去糟踐自己,你看人家秀梅,多有福氣。
沈家親戚包括村裏常走動的鄰舍,多多少少送來賀禮,有的做了雙小鞋,有的做身小衣裳,還有的,就是拿來一捧糧食相贈。
兩塊芋頭、一兜花生果子,兩個玉米棒子這就是禮,愛泡酒的人,則會帶上半瓶酒。
長琴奶奶也不會全收,留一半再給送來的人帶回一半。
這些東西,劉家來的人直接送到劉秀梅跟前,沈家這邊,有的會送到小兩口那裏,也有的,會送到長琴奶奶面前。
沈春燕在沈家排行老三,比沈現平小兩歲,是他們兄弟幾個的老姑,家雖隔村不遠,但也許久沒來。
沈緒亭孩子一有,把老姑高興的一路抹淚,借著喜日子,順便去兩家哥嫂那坐了坐,還給孩子做了件小衣裳給了劉秀梅,等屋裏沒人後,又塞給劉秀梅兩塊錢。
劉秀梅自然不收,可怎麽拒絕也沒用。她只得暫且收下,把這事兒跟長琴奶奶和緒亭說了聲。
長琴奶奶那頭的賀禮,則一件不少的記好名單,再拿到老六家。
☆、1973年冬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沈現平心裏難受,借著酒勁掏心窩子的說:
“我跟你們說,咱老沈家不出皇上出娘娘,有人看過,這幫女娃娃們以後都行,這是好事啊,娃們好咱就好,可不是那麽回事啊,嫁出去以後,再好功勞再大再會賺錢也是婆家的,跟咱們沒關系啊!”
嘮叨了一陣,又轉向六兒媳婦劉秀梅,“可得好好的,上頭你姑奶懷老二的時候,整整懷了十二個月才生,碰著驢套了,那驢不就是十二個月?那娃子生的時候十二斤,你姑奶生她丟了半條命。”
一家人誰也不說話,任著他嘮叨酒話。
剛下的小麥特別香,還沒分糧,鍋裏的這點還是做工時,偷偷裝在口袋裏拿回來的,熬了一鍋麥粥,炒了一盤野菜,一盤花生果子,一家人圍坐一桌邊喝邊談。
兩杯酒下去,沈現平又開始唱大戲了,從床底搬出大鼓拿出二胡,像孩子般搖頭晃腦的唱。
沈緒言和沈緒安,還有沈緒亭沒喝多少,家裏剛出了這檔子事,誰有心思吃飯?兒子們藏不住心事,就靠兒媳東拉西扯地,往別的地方談。
劉秀梅不能喝,田秀娥和劉英可是大酒量,兩個妯娌一個公公,硬生生把輩分排除,喝成了酒友。
已經連續幾天,長琴沒聽到家裏,有這麽開懷的笑聲,小孩子沒煩惱,許多事轉眼就忘,在她心裏,這個家,似乎又回到了以前。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都明白沈現平因此事氣的不輕,就算他發酒瘋,也得哄著。
三個兒媳陪著沈現平喝酒,長琴奶奶和四個兒子帶上東西,去了沈緒文丈母娘家。
這一趟,被劉家指著鼻子罵,也得忍氣吞聲,長琴並沒有去,但是聽奶奶回來後,和二嬸三嬸的談話中,她得知,拿去五嬸娘家的東西,都被扔出來了。
幾個兄弟,照常去地裏給大隊做工,這季的糧食已種全,偶爾輪工,去地裏除草,倒也輕快,不做工,等秋季哪來的糧食。
事情發生之後,沈緒文沒進學校教書,學校的職務,被另一位老師代替,校長的意思,是等過了這陣子,再讓他回校任職。
可劉翠翠怎會讓他閑著,拿鐵鍬往外趕,去大隊下地幹活,看著直說肚子餓的小兒,加上劉翠翠腹中的孩子,沈緒文只能硬著頭皮幹。
就算一起做工那些村民,拐彎抹角的笑話,也得厚臉皮忍受。
而劉文靜,劉翠翠與她徹底決裂,打算老死不相往來,由於劉文靜離婚後,一直在娘家居住,此事發生之後,劉翠翠娘家也沒回,
近日的天氣,常綿綿細雨。
這一天當中,總得飄上一陣,不然,就是夜裏,突然間傾盆降雨,一下就是半宿。
村子裏,日常經過的道路上,滿是泥濘。
小麥分糧之後,各家各戶又有了糧食。分糧那天,每家抽出一兩人,爭先恐後地排在大隊門口。
年前,秋收的糧食早就吃光了,大家夥吃了一陣子野菜,再難以下咽,也得忍著吃,幸好入了春,各家再沒吃的,也可以去山上,去坡裏頭找吃的。
再難吃的野菜,只要吃不死人,都可以拿來當飯,總比餓死強。
東鄰的二搗蛋家,不知和誰起了爭執。
長琴和奶奶沒出門,只能站在葡萄架下聽聲分辨,僅有一墻之隔,村裏就百來戶人,要分辨還是很容易。
聽了一會兒,長琴奶奶聽了個大概,二搗蛋家鋤水溝,被李長江家找上門。
聽起來,不是大事,一條水溝而已,這些天連著降雨,水流分散不好的地方,溝渠被雨水填平,若放任不管,只能眼睜睜看著墻被雨水沖垮。
二搗蛋家東鄰,就是李長江,他在自個兒那堵墻外用鐵鍬排了一行厚土,土中裹著青草,如此方式,就可以長時間隔開溝渠流下來的水,好護著墻。
但雨水,就全拐著彎,往李長江那邊流,二搗蛋堵時,正下著大雨,冒雨急匆匆堵完,渾身被淋的像雨水裏打了個滾,堵好看了一眼就跑回了家,當時滿地雨水成河,根本看不出,雨水會往哪個方向流。
停雨後,李長江出門一看,吆!大門口一汪水,邁進去都要沒過腳脖,正對如此大的雨量感到驚訝,伸頭一瞧,臉色不好看了。
回家跟媳婦一說,他那媳婦受不得半點氣,扔了碗就跑出來找二搗蛋兩口子說叨這事。李長江家那位,嗓門大,說話也挺沖,沒幾句下去,兩家就因為此事吵了起來。
長琴奶奶聽了會墻角,大致明白了,可自己家事還一窩亂,也顧不得別家。
大門被人推開,走進來一人,長琴看見之後,下意識地朝奶奶身後躲了躲。
“他舅來了?”長琴奶奶客氣地走上去,笑著問,“怎麽到這來了?那個……老二家沒有人嗎?”
田建行一頓亂比劃,嘴裏啊啊啊也不知說的啥。
長琴奶奶懵懵懂懂望著他,“家裏沒人?”
田建行撥浪鼓似的一個勁兒點頭,仿佛長琴奶奶能看懂他的意思,也是不容易,他雖是個啞巴,但知道客氣,憨憨咧嘴笑著,手上比劃一通,嘴裏哇哇說個不停,長琴和奶奶都聽不懂他在說什麽,但他卻伸手在長琴頭上撫了一把,似乎在說:“這孩子長大了,長高了。”
長琴對他有些抵觸,田健行這個啞巴長得人高馬大,常年在外做工,皮膚曬得黑幽幽,因為擁有一腔渾厚的嗓音,所以,他啊啊起來格外“驚天動地”。
村子裏哪個小孩不聽話了,做長輩的有時會嚇唬,“別哭了,再哭啞巴就要來了,讓啞巴抓走了怎麽辦?”
教導再多也是無用,一提啞巴,分外管用,哭聲立馬剎住。
二搗蛋上次說過一句話,他說:“啞巴是咱們村所有孩子的克星,一物降百物。”
事實,或許就是如此吧。
田建行是來找姐姐田秀娥的,給隊裏做工,路過此處過來看看,長琴奶奶讓他進屋喝水,沈現平正在堂屋裏坐著,他再是啞巴也是親家人。
進了門,沈現平倒了壺熱水,泡茶招待。
長琴奶奶帶著長琴,四下打聽了附近的鄰舍,得知田秀娥去了嶺上賴家坐坐,便和長琴去了嶺上,把田秀娥叫了回來。
嶺上離得不遠,就在小河南岸,因為靠近山坡,所以村裏人一般都叫嶺上,賴家原先,就在田秀娥家前面,是前後鄰居,後來搬到了嶺上,因一直走動不錯,所以沒事時,田秀娥就會去嶺上賴家坐坐。
賴家有個小女孩叫賴雲,田秀娥的兒子比賴雲大一歲,兩家已經好到,想要給兩個孩子定下親事這一步。
賴雲並非賴家親生,是從鄰村抱來的,賴雲這孩子出生時,常生病,體弱像極了長琴那兩個妹妹,那戶人家,上面還有三四個孩子,這孩子體弱多病,還常哭鬧,有時一哭就是半宿,家裏飯吃不上,更無錢醫治,便把她送給賴家了。
賴家這戶主,從成親之後,連續兩年一直沒懷上孩子,正好鄰村有意送出這個孩子,給孩子討一個出路,賴家便抱養了。
兩口子脾氣都不錯,待孩子如親生。
如今時日,入了暑季。
每逢夜色降臨,各家各戶紛紛拿著燈,去樹林裏摸知了,剛成長的小樹沒有知了出土,奶奶說,要選擇長了四五年的大樹。
所以,這些大林子裏,一到入了夜,滿是燈火,摸來的知了,可以炒著吃,對於糧食短缺的日子裏,這是人人盼望的季節。
長琴拿了個小盒子,跟在奶奶身後,圍著這片樹林走來走去,走累了,她就坐在河邊等著奶奶,反正,奶奶是圍著這條河邊轉,轉來轉去,還會來這裏找她。
清淺的小河裏,是溪水流動聲。
長琴很懷念和小叔抓魚摸蝦的日子,只是現在,小叔只顧著摸知了,根本想不起來這事兒,畢竟,知了是現成得來的飯菜,不用做工,也不用拿工分換。
“你找到幾個了?”正朝遠處看著,想要找到奶奶的身影,身後傳來一個小孩子的問話聲。
長琴立即回頭,“大江,我和奶奶找了六個,你呢?”
這孩子的年齡大長琴兩歲,名叫何江,小名叫大江,村裏人都這麽喊,只是在學校裏,老師和同學們會叫他何江。
何江把瓶子往長琴面前一放,再把瓶子倒過來,把裏面的知了全都倒在地上,一個個當著長琴地面數了一遍,對長琴說:“12個。”
“你怎麽找了那麽多?我和奶奶就找了6個。”
“你和你奶奶是兩個人,俺和爹娘是三個人,肯定比你們找的多。”話說著,何江把地上倒出來的知了,一個個都裝回瓶子裏,活生生的知了會爬,爬地到處都是,何江一個個把它們撿回來,看著是夠了,只顧著和長琴說話,但他沒數。
有一個知了跑到長琴的裙子底下,就在她腿邊,細小的爪子,一下下摳著她的腿,有些癢,懷有小心思的長琴,並沒有告訴他,就這麽一直坐著。
“我在這等奶奶,你爹娘也到這兒來了嗎?”長琴找著話題問。
何江站起身來,看著眼前滿是燈火晃動的小樹林,回道:“對呀,你上學了嗎?我考考你。”
腿底下的知了還在撓她,小長琴乖乖回道:“沒有啊!”
何江又笑嘻嘻的蹲回她身邊,神神秘秘的道:“見沒見過鬼火?”
長琴面不改色,“那是什麽?沒見過。”
作者有話要說: 初次構思這本年代文的時候,就決定了以家庭為主寫這部小說,故事更到這,唯一的感情線冒出尖角,長大後的沈長琴和何江。
存了大半年的稿子,開更時,10章之前沒修改過,10幾章之後才想起修改一遍再發出,我這稀裏糊塗的腦袋總是思慮不周。
與數據無關,初心不改,但是,仍然謝謝評論的兩位讀者,謝謝。
☆、榆樹
何江把手擺在她面前,做出了魚兒擺尾的動作,嘴裏還哼唧著,令人毛骨悚然的聲音,“就是在夜裏燃燒的火,沒有腿腳,會走路,就像你看到小樹林裏那些蠟燭,飄來飄去,一靠近它就沒有了,特別嚇人。”
長琴故意做了個恐狀,哆嗦了一下,扭頭反問:“你見過?”
“那當然,有一次俺和俺爹,夜裏走山路,就看見了。”何江說的有模有樣。
他這番話,不由得讓長琴,想起了奶奶講過的另一件事,那時的奶奶年齡尚小,與何江差不多大,一次跟著村裏人上坡時,在土地壩沿下看到一條很粗的蛇。
同行來的兩人剛好在不遠處,就因奶奶多看了一眼沒及時跑,被蛇吐了信子。
回到家後不久,重病臥床不起數日昏迷,臉色蠟黃瘦成皮包骨,嘴幹巴的皮能紮人,她娘生下奶奶就死了,一直是爹操持著整個家。
跟前的人就說:“這孩子不行了。”
可她爹不信啊,扒開嘴往嘴裏餵水餵湯,跪在院裏頭給老天磕頭。
後來,奶奶身上開始褪皮,從頭褪到腳,待皮褪盡,終於活了過來。
事兒一直攢在長琴心裏,可眼下的長琴,只顧忌著腿邊知了,她並不想把它還給何江,更在乎今兒晚上,她的小盒子裏會多出來一只,“那你……怎麽不去找你的爹娘?”
長琴想讓他盡快離開,因為腿邊的知了一直在撓,癢的很,卻又不能直說。
就在這時,遠處有人在喊他的名字,聽聲音是他的爹。
何江道了聲:“走了。”撒腿就跑,沿著他爹傳來的聲音方向,找他爹去了。
等他走之後,長琴終於把那只知了從裙子下面提了出來,放在眼前看著,嘿嘿笑了兩聲,放進自己小盒裏,“爺爺又多了個喝酒的菜。”
炎熱的六月天,比春秋多了幾分輕狂。
老頭老太手握蒲扇,坐在大門口聚堆嘮嗑,婦女尚有婦德分寸,男人們就無所謂了,熱的光膀涼快,出汗實在太多,就跑到村前小河裏,找個沒人的地方,借河水沖涼。
今年,村頭小賣部裏,來了新鮮貨,說是手電筒,外面鐵皮,燈頭外圍可以轉動,它照出的光圈也隨著變化,特別亮,推開開關能照老遠,比蠟燭可強多了。
就是貴,一塊五毛錢,開小賣鋪的人家第一個在村裏用,緊接著是書記陳德富,沒事,就拿著手電筒在村子裏巡邏似的轉悠。
大家夥兒一用開,各家就是再沒錢,也扒拉下口袋咬牙拿出錢去買。
畢竟,有個手電筒會方便許多。
吳月近日身體不太好,幾個兄弟原本商量好一並去看他,不巧,那天老六和老三有事,就老二老五先過去了。
整日渾身泛疼,村裏先生也看不出什麽,只能開些止疼的方子,讓她多休息。
沈現年畢竟是個老爺們,長琴奶奶做飯時,時常多出兩人的份來,給他們送過去。
去的路上,沈緒文和沈緒言商量能不能入隊的事,那天,天色不早了,兩人打著手電筒走在胡同裏,沈緒言有燈,待會回來,也打算把五弟先送回家,自己再折回去。
沈緒言今年,選上了大隊部負責人員,雖不是村長,只負責分工村裏土地,但也有升職的機會。
他們沈家是出了笑話,但沈緒言和田秀娥兩口子沒得挑,除了死去的沈緒禮,也就是長琴爹,沈緒言是沈現平那幾個兒子裏,被誇讚最多的。
於是,他的票數最多,進了大隊部,接下來就有入黨的機會。
沈緒文也有意進大隊部,借著這次機會,想跟二哥商量下,探探口風,來年他有沒有機會選上。
選舉是村裏人投票,誰也說不準是誰,兄弟倆都明白這個道理,但沈緒文就是不死心,如今他這二哥,可就算是沈家的大樹了。
沈緒言也沒拐彎抹角,他就不是那樣人,是個直性子,但人講理懂分寸,當即就把他那檔子丟人事拉出來,堵的沈緒文一言不發。
沈緒言跟沈緒文商量,“反正學校的工作你也不打算去,不如,開個小賣部算了,你要是願意幹,兄弟幾個都幫幫,沒有幹不成的事。”
沈緒言是為他好,學校他不去,賺工分也不愛去,知道的,明白他是拉不下臉,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哪家地主的兒子下村了。
可對於沈緒文而言,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最好,開小賣鋪那不是給更多的人看?這事兒他可不幹,還不如回學校,去面對那幫不懂事的孩子。“我不幹,我就不是幹那行的人!”
“那你是幹哪行的人?”沈緒言停了下來,把手電筒的光朝他臉上照。
沈緒文被光照的瞇眼,擡手擋著,不耐煩的道:“別照!”
沈緒言把燈放下了,光照在地上。
沈緒文:“我教學好幾年了,正要在學校混出個主任,開什麽小賣部?我又沒做過,也不懂,隔行如隔山,哪是說做就做的。”
“不試試怎麽知道?”
“我不幹,過陣子我再回學校。”
沈緒言哼了個笑,“你也知道丟臉,你看爹都被你氣成啥樣了?我跟你說,哥我出門走在街上,這邊走過去,後邊那幫娘們就開始說說叨叨,好不容易這陣子過去了,你可別再整出什麽事,別整天好吃懶做的,真以為自己有點文化不得了,有什麽呀?”
“這話是不是我二嫂說的?”沈緒文有些懷疑,二哥是個話不多的人,真要哪天長篇大論從嘴裏蹦出來,肯定是從旁人那照搬的。
沈緒言一皺眉,臉上不悅:“跟你二嫂有什麽關系?我說你現在怎麽這樣了?我怎麽就覺得跟你說不通呢?”
沈緒文自然不想提起自己那些事,便不耐煩的說道:“說不通就別說,趕快去大爺家吧,坐回再回來就不早了。”
兄弟倆照著燈繼續往前走,誰也不說話,靜的只能聽到腳下的步子。
過了那條小河,就是沈現年家,在村裏小山下住,看看距離也快了,已近河邊。
下了村中主道,再走一段就是河,兄弟倆剛到河邊,手電筒的光就照到了河裏,正洗澡的兩人身上。
洗就洗吧,這是村裏常見之事,可偏偏,是兩個婦女,那兩人嚇得尖叫,直往水裏鉆,沈緒言剎住腳步,沒等沈緒文反應過來,他已經竄了。
沈緒文瞇著眼,又朝河裏看了一眼,沒看清是誰,這才慢慢悠悠,不慌不忙的回頭去追二哥沈緒言。
此時的沈緒言,早就跑上村子主道,正在那等他,見他慢悠悠上來,皺著眉道:“你怎麽那麽慢?”
沈緒文:“你跑那麽快幹什麽?不就是撞見倆人洗澡,她們又看不清我們是誰,慌的應該是她們。”
聞聲,沈緒言握握拳頭就要動手,又忍了下來,“快走!我們從另一條路。”說完,自己先走。
沈緒文扶扶眼鏡,對他一個大男人碰見此事,居然嚇成這樣感到不可思議,緊跟著邁開步子,追上去了。
沈緒亭也置辦了手電筒,暑季裏,長帶著長琴去河裏抓螃蟹。
拿個小桶,長琴站在河岸,沈緒亭用手電筒照進水裏,一會一個大的,一會一個小的,沿著河走一段,就能抓上小半桶。
有時,會帶上網,抓幾條小魚回去熬湯。
分給長琴奶奶一半,自己提剩下的回去,這小半桶螃蟹,就是一天的菜,只是懷孕的劉秀梅不能吃,只能瞪眼看著。
沈緒亭會把所有小螃蟹挑出來,留給長琴,小的殼軟,吃起來好咬,家裏放的油,奶奶鮮少會用,但每次抓來的小螃蟹,奶奶會倒一勺油,放鍋裏炸黃給長琴吃。
殼薄,一口咬下去脆香,奶奶說:“吃了長大個。”
從入了大暑天之後,出土的知了便漸漸稀少,只有樹枝上鳴叫的蟬在午頭吵吵鬧鬧,大暑不過多久,知了已徹底找不到了,到了立秋,就連蟬聲也逐漸銷聲匿跡。
長琴奶奶院子裏,用來栓老黃牛的,是一顆多年的老榆樹,長琴偶爾在榆樹底下,撿到一兩只,從樹上掉下來的蟬幹巴屍體。
榆樹最美的季節,莫過於開花時。
花兒不僅香,還能吃,每次開花,奶奶都會拿著鐮刀,綁在一根長長的樹枝上,割榆樹花吃,生吃可以,炒碎也香。
但這顆老榆樹,也有令人苦惱的時候,一到暑季,便從樹上落毛毛蟲。
那些毛毛蟲一個個順著雪白的絲落下來,吊在半空,每次開門進院,不拿個樹枝撥開,那些毛毛蟲便會粘在衣服上。
長琴是個怕蟲的人。
只要是蟲,見了都會哆嗦,記得有次,跟著奶奶去地裏,有小夥伴故意拿著芋頭葉子上的毛毛蟲追著嚇唬她,把長琴嚇得滿地亂竄。
從那之後,她就鐵定了心,但凡這個季節有蟲,她絕不跟著下地。
所以,老榆樹上的毛毛蟲一出現,長琴就沒怎麽出過門。在家活泥巴,要不就是聽爺爺吹喇叭拉二胡。
春夏秋三季不缺口糧,劉秀梅在涼爽的九月末產下一個女娃,取名勝男,沈緒亭整日笑的合不攏嘴。
聽村裏人傳,以前和沈緒亭訂過親事的閨女,嫁到別人家又離婚了,大家夥兩相一比,感慨這閨女就是命不好,放著沈家老六這麽好人物的男人不要,非要去糟踐自己,你看人家秀梅,多有福氣。
沈家親戚包括村裏常走動的鄰舍,多多少少送來賀禮,有的做了雙小鞋,有的做身小衣裳,還有的,就是拿來一捧糧食相贈。
兩塊芋頭、一兜花生果子,兩個玉米棒子這就是禮,愛泡酒的人,則會帶上半瓶酒。
長琴奶奶也不會全收,留一半再給送來的人帶回一半。
這些東西,劉家來的人直接送到劉秀梅跟前,沈家這邊,有的會送到小兩口那裏,也有的,會送到長琴奶奶面前。
沈春燕在沈家排行老三,比沈現平小兩歲,是他們兄弟幾個的老姑,家雖隔村不遠,但也許久沒來。
沈緒亭孩子一有,把老姑高興的一路抹淚,借著喜日子,順便去兩家哥嫂那坐了坐,還給孩子做了件小衣裳給了劉秀梅,等屋裏沒人後,又塞給劉秀梅兩塊錢。
劉秀梅自然不收,可怎麽拒絕也沒用。她只得暫且收下,把這事兒跟長琴奶奶和緒亭說了聲。
長琴奶奶那頭的賀禮,則一件不少的記好名單,再拿到老六家。
☆、1973年冬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