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19章 膨脹的野心

關燈
天主教的忠實信徒瑪麗·都鐸,終於死了。

英格蘭那些傾向新教的大臣們,簡直要彈冠相慶。早在這位女王奄奄一息、難以主事之際,他們便偷偷跑到伊麗莎白公主的住所去,密謀商量,務必保證她能繼任王位,好奪回自己丟失的利益。

這位瑪麗的丈夫,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也有種松了口氣的感覺。

妻子雖然送了他一頂英格蘭王冠,但這個“英格蘭並肩王”並沒有分享到足夠的治理權,他也就一直懶怠去倫敦;至於和她同居同房……唉,應付一個曾與自己父親有婚約【註一】、滿面滄桑的老女人(因婚前沒見過真人,婚後,他還一度詛咒那些美化過她的宮廷畫家),哪能開心得起來。

現在,老婆翹掉了,小姨子即將登基。腓力二世打起了如意算盤:這個伊麗莎白·都鐸,因為牽涉到謀反背叛姐姐的案件、被關押倫敦塔時,他還幫其說過情,算是她的恩人;作妹妹的,比姐姐小了足足十七歲,比自己亦小了六歲;雖說也是二十五歲的“老姑娘”,容貌倒還過得去;倘若娶回家,也算美事一樁。

這樣子,他還能繼續在英格蘭施加哈布斯堡王朝的影響。

《聖經》教義,固然禁止鰥夫娶亡妻的姐妹,但腓力有信心從教皇那裏拿到特許。於是,西班牙大使就奉旨,向陛下的前小姨子去宣告求婚意願了。

腓力二世內心又有點擔憂:他早聽聞,伊麗莎白不很忠於天主教,更傾向於那些異端邪說,他得先確定,能把她扭回來。

偏生,大使給他傳回來兩個壞消息:一、那個新女王的信仰,果然頗不可靠;二、對於婚事,伊麗莎白含糊其辭,還宣稱自己“願意保持獨身”。

腓力二世既猶豫,又生氣。

就在他舉棋不定、英格蘭宮廷拖著沒給答覆時,法國國王亨利二世,作為和談的誠意,給他提供了一個“更好的對象”。

而遠在蘇格蘭的法國太子妃,直到最近,才有些後知後覺的想起來,腓力二世的三婚老婆,正是自己那如花朵一般嬌嫩的小姑子——伊麗莎白德瓦盧瓦。

這一個伊麗莎白,年近十四。而她年方十三的妹妹克洛德,正即將和法國宮廷童養夫、洛林公爵完婚。

瑪麗真想罵:好狠心的父母……這樣不科學不健康啊啊啊!

與洛林公國的聯姻,是法蘭西早早就準備好的一步棋。就瑪麗從前所見,這對孩子(真的還只是孩子)相處得還不錯——青梅竹馬,倆小無猜,和自己與弗朗索瓦差不多(其實差很多)。拋去早婚這個不利因素,尚算登對。

可另一個聯姻的棋子,伊麗莎白德瓦盧瓦就只能嫁個老丈夫了。

本來呢,瑪麗聽吉斯舅舅透露情況,亨利二世的長女,大有可能嫁給西班牙王儲唐·卡洛斯。卡洛斯是腓力二世第一段婚姻中、與葡萄牙公主近親結婚的後代,身體不怎麽結實,勝在性格柔和親切。然而,法西兩國和談著,和談著,西班牙國王先成了鰥夫,於是索性把“兒媳婦”娶了回去。

英格蘭王冠雖好,可前一樁婚事中,腓力二世始終拿不到實權;跟新女王的婚姻談判又諸多不順,他的興趣也就淡薄了。恰好,老婦下葬,迅速接受一個年輕新娘填房,挺合適的。

怪,也要怪前小姨子伊麗莎白沒誠意。

雖說王室婚姻是國事,但作為來自後世的靈魂,瑪麗也難免視之為八卦趣事。她慢慢想到,最近沒待在法國,宮廷裏一些大事,自己恐怕要錯過了。

譬如,除了早婚的洛林公爵夫婦,另有一對大齡男女,也將會在不久後步入教堂宣誓。

女方是亨利二世的妹妹瑪格麗特,一個存在感稀缺、差點要終老修道院的公主。

當前,法蘭西王室遵循最嚴格的的薩利克繼承法,王家女性,包括她們的後裔,都完全沒有染指君位的權力。所以,他們的公主地位有點微妙。但拿去聯姻,只要嫁妝給足,身份還是挺能唬人的。

瑪格麗特的結婚對象,就是前些日子還效力於西班牙、把法軍打得屁滾尿流的薩伏依公爵,伊曼紐爾·菲力貝托。

在這個意大利沒統一的年代,薩伏依領地因為處於法國邊境,時常遭到法蘭西和西班牙輪流蹂(;;)躪。公爵的目標,一直是拿回祖上丟失的領地。如今,他不用幫西班牙作戰流血了;和平覆國的同時,再解決下人生大事,菲力貝托可謂稱心如意。

瑪麗知曉,如果歷史不曾改變,就在這對大齡男女的婚禮慶典上,亨利二世將因為逞強比武而殞命。

大約就在1559年7月。

不過,那個可能意外害死亨利二世的蒙哥馬利伯爵,已經被自己帶到了蘇格蘭。歷史的河流,大概會奔向另一個方向?

哦,在那之前,各國仍會先簽訂《卡托-康布雷齊和約》,一個歷史上、影響了西歐接下來近百年勢力分布的條約。

其主要內容是:相對徹底的結束法蘭西、西班牙和英格蘭在領土上的紛爭,並厘清意大利諸地區(目前還四分五裂)的控制權歸屬。

所以,她還是好好考慮自己和蘇格蘭,能在這一系列和談中取得些什麽吧。

就瑪麗各方面的認識,亨利二世,當前定是願意與伊麗莎白和解的。

根據英格蘭法律,還有瑪麗·都鐸的遺囑,她的異母妹妹伊麗莎白是王位的正統繼承人。然而,伊麗莎白是個新教徒,算天主教眼中的異端。她雙親的婚姻,也遭到教皇和父王雙重否認——母親甚至被砍了頭,導致她長期頂著私生女的名號。所以,在英格蘭以外的地方,尤其是在信奉天主教的君主眼中,她有著充足的、被廢黜的理由。

不過,伊麗莎白畢竟是當下英格蘭權貴、以及大部分新教徒平民所選擇的女王。外國人私下質疑她的合法性,暫時還不痛不癢。所以,只要英格蘭周邊最有實力的兩個國家,法蘭西和西班牙都不跨海去跟她幹仗,伊麗莎白的位子就穩穩當當。

誠然,亨利二世對英格蘭有著野心。可是,“血腥瑪麗”襯托下的伊麗莎白,顯然較得民心——即使她還沒為人民做過什麽。動動嘴皮,人家肯定不聽他擺布;武力征服,自家都快養不起軍隊了;策反英格蘭天主教徒,或許可行,但,絕對是個長久之計。

因此,正如瑪麗過去與亨利八世所談到的,對於隔海的英格蘭,法國再怎麽垂涎三尺,也會順其自然,務實的先承認這個異端女王。

反正,歷來,為了對付神聖羅馬帝國和西班牙,法蘭西從不憚於和異教徒合作——先王弗朗索瓦一世,就曾和奧斯曼土耳其那些穆(;;)斯林聯盟“禦敵”呢。

不過,亨利二世牢記著伊麗莎白“得位不正”。必要時候,他大可以舉起羅馬公教的大旗,宣稱那個異教徒女王為非法。

這個野心,需要通過瑪麗來實施。因為,指摘對手非法的下一步,是推舉出一個他認為合法的天主教新君——他的兒媳婦,便是最好的人選。

英王亨利八世所謂“有繼承權”的直系後代,如今只剩下伊麗莎白了。但他故去的姐妹,其父亨利七世的女兒們,倒還有好幾個孫輩存留。其中,看上去最有實力的,當數瑪麗·斯圖亞特。

亨利八世死前為繼承問題排序,明確剔除了姐姐瑪格麗特的後裔、也就是蘇格蘭王室那一支。所以,其子愛德華六世臨終時,拋開兩個“私生女”姐姐後,選擇了另個表侄女簡·格雷——然而她實在弱勢,只在位九天,便被瑪麗·都鐸給推翻。

不考慮亨利八世當年對被斯圖亞特王室“吞並”的擔憂;總體看來,還是有著法國支持、血統高貴的蘇格蘭女王,最有“資格”統治英格蘭。

至於英格蘭人不大歡迎外國女王(兼職他國太子妃),那是另一樁事了。

法國和西班牙已經爭鬥多年,損失均不小,大約很長時間都打不動了。為了和平,亨利二世最終不得不放棄意大利。那麽,若能奪取隔海相望的英格蘭,也算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了。

所以,他搶先把女兒嫁給腓力二世,好避免西班牙再度和英格蘭聯姻。

西班牙也漸萌此意。蘇格蘭的瑪麗尚在猜測的時候,西班牙來使已進入法國王宮,並拋出如下言論:“如果西班牙助貴國戰勝英格蘭,也希望,貴國國王支持我國對意大利的征服。”

最終,西班牙的天平果然向更“忠於”天主教的法蘭西傾斜了。

英格蘭國勢正衰,新君上位,政局怎麽也要動蕩些時日。待法國穩定幾年,再響應英格蘭舊教徒尋求保護人的呼聲,請求教皇剝奪伊麗莎白的王位,然後以蘇格蘭為基地,發動入侵……

法國國君覺得,此法可行。

而瑪麗,在離開法國宮廷之前,亦曾和亨利二世達成過該類共識。

不過,具體實施方案,大約還會有很多變動。

畢竟,瑪麗盡管表面完全附和法國國王,但她本人利益,和公爹大人未必一致。

法國太子妃,一點也不想當附庸,而是更註重自己身為蘇格蘭女王的立場。

瑪麗最初希望的,是蘇格蘭獨立自主;她可以在本土大顯身手,搞科研搞基建,打造一個富饒文明的國家,過上自由恣意的生活。

這樣,即便法國……弗朗索瓦那邊……萬一有什麽變故,她也能維持穩定,安然無恙。

然而,回到故鄉、腳踏實地開始執政後,瑪麗徹底認清現實;野心也就不得不膨脹起來。

蘇格蘭決非封閉的堡壘,而是個被強鄰覬覦、被親戚操控的小國。在“全球化”(大航海時代)的浪潮中,因為體量過小,“獨立自強”簡直是奢望。

可不是麽。一片貧瘠的土地,二十餘個自私的勳爵領主,區區幾十萬國民。農業上的自給自足體系都難以建立,更遑論工業了。

指望什麽小富即安,就是放屁。法國尚且不提。英格蘭人歷來就對蘇格蘭有企圖;他們連更荒涼的愛爾蘭都不放過,假若發現嘴邊冒出一塊肥肉,肯定要啃上來。

僅考慮顛覆一個伊麗莎白,並不能保證自家安全。

既然不是吞並,就是被侵占;那麽,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

幸好,這個年代,國家的觀念,更傾向於君主的私人財產。而瑪麗·斯圖亞特,以其祖母身為亨利八世姐姐的血脈關系,理論上,擁有著都鐸王朝的“繼承權”。

她若能借此,把英格蘭納入名下,占據整個大不列顛;所謂“獨立富強”的未來,才有指望。

因此,爭奪英格蘭王位,是瑪麗與亨利二世“共同的理想”。

只是,在那之前,瑪麗惟願,目前的和平堅持更久一點。

她深知,伊麗莎白沒那麽好欺負,新教徒的勢力也不容小覷。亨利二世若想幹預不列顛,最後必然要用上武力。

讓法軍把橋頭堡蘇格蘭作為駐地,接管軍政事務;這一點,跟瑪麗期望的“自主自強”恰相違背。

但倘若,法國出兵之前,瑪麗便有實力吃下南邊的鄰居……那事情,就大不一樣了。

這大概是一條相當艱辛的道路。

不過瑪麗尚有幾分信心。

目前,亨利二世兵力本就不足,還要考慮國內其他勢力的牽制,根本無法遠程控制蘇格蘭,只能任她自由發揮。瑪麗既不打算依賴他,對於海那邊的指示,也就無需過於在意。

總之,要按自己的步調來,充分利用好盟友。

——回到故鄉的瑪麗,終日忙於“國家大事”,如今,儼然是個政治動物了。

只不過,她隱約覺得,自己似乎忽略了什麽。

哦,她忽略了弗朗索瓦。

新婚伊始,他們就分居兩地,只靠書信來往。現在,因為路途遙遠,通訊不便,她淡忘了“家庭”的束縛,一心撲在工作上,幾乎……完全將他拋諸腦後。

也沒有徹底遺忘,她還在一心算計他的父親、他的國家呢。

這,仿佛是拔吊無情的典範。

瑪麗不由得扶額長嘆。

其實,他們還沒有過那啥呢……

通常,根據現行教會法規。夫妻關系要發生過“實質行為”,才算生效。所以,他們之間,還有其他轉圜的餘地……

這麽一思索,好像,更顯得自己忘恩負義、涼薄寡情了。

瑪麗簡直不敢多想。

還是專心搞生產建設吧。這,也是她把諸領主召集來的主要目的。

當然,這位發憤圖強的女王,隱蔽了最真實的想法,用的是另一套更冠冕堂皇、卻又直指人心的說辭。

1558年11月,愛丁堡內集會的眾蘇格蘭勳爵,對於女王拋出的建議,簡直“大驚失色”。

雖然他們中很多人,已在暗地裏考慮皈依新教,也希望效仿英格蘭那些壓制教權的舉動;但是,聽聞他們那個理應篤信天主教的女王,竟撇開其母親、其婆家的影響,號稱要主動搞宗教改革時,爵爺們幾乎全體躁動了。

瑪麗的原話如下——

“諸位,我們必須承認,羅馬教廷曾經為基督教世界做出過巨大貢獻。但時至今日,他們某些作派,已呈現出滯後與腐朽的一面,並漸漸成為社會的頑疾,反而妨礙了天主福音的傳播。因此,我希望,以國家的名義,以君主的名義,對此進行改良。”

“看看我們的鄰國。亨利八世曾用國王的權力,為國民選擇過相對穩定的道路。愛德華六世卻走向加爾文派的極端,迫害大批天主教徒;他們於是武裝起義,推翻他的遺願。瑪麗一世想恢覆教皇的絕對權威,手段激烈,造成死傷慘重,因而遭人怨恨,被罵‘倒行逆施’。如今,有望成為英格蘭新君的伊麗莎白,大約要再次舉起新教的旗幟……”

“國君的更替,固然可能會動搖國家的局勢;而信仰的偏向,則制造了更多的騷亂和不安。”

“這,是非常值得警惕的。”

“基督有言:‘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既然世俗的生活,和精神的生活,理應由國家和教會分開負責;那麽,教廷就不應把祂的意志,強加於國家權力之上;那麽,信仰的內容,不該成為世俗生活的主宰,成為罪與非罪的絕對標準。”

要按照羅馬教廷的觀點,瑪麗這就是“新教改革”了——她以個人的角度在解釋《聖經》。但是,天主教高層,從來也不是鐵板一塊,也時不時冒出教義爭辯。所以,她用一國之君身份所發的言,某種程度上,代表著國家意志,並不是教皇可隨意審判的對象。

“英格蘭諸位君主的更疊,已給了我們許多啟示。鄰國曾經歷過的動亂,我惟願,不要在這片高地上發生。”

“國家的利益,理應高於一切。”

主權國家,高於教權的統治。其實,一直以來,許多君主都暗中以這條原則在行事。然而,這次,借著西歐宗教改革的颶風,瑪麗正式將此宣之於口,並決定,公之於民眾。

而後,她甩出了第一條改革舉措:沒收修道院,並廢除部分教士特權。

——一心想搞經濟建設的瑪麗,茲決定,盡可能把教會不動產和收入“據為己有”。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