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330章.330、這老爺子的手腕兒,服氣

關燈
330、

“格格這是怎了?”星桂忙問。

廿廿咬著榆錢兒餑餑,“吃吃”一笑,“我想到個事兒,又是趕巧兒了。”

“什麽呀,格格?”星桂上前挽住廿廿的手臂。

廿廿眨眨眼,“方才皇上說,去年十月聖駕回到京裏之後,皇上就將咱們家大舅爺給調到粵海關上去當監督了……粵海關,那是在廣東呀。”

廿廿妙眸輕轉,望向天際去,“……福康安,正是兩廣總督。”

不管自家阿哥爺與福康安之間終究還有多少因為小時候兒留下的心結去,不過不能不承認,便在對和珅的態度上,阿哥爺與福康安倒是立場相同的。

阿哥爺和福康安都中過和珅的圈套,而自家阿哥爺所中的圈套都不是阿哥爺自己的事兒,都是出在盛住這位大舅爺身上。

故此若想要將盛住擺在一個相對安全的地方兒的話,那這個地方不是京師,不是熱河行宮,卻反倒是福康安為總督的兩廣地界兒上!

不能不說,皇上這當真是匪夷所思的一著妙棋——當然,若皇上果然是有意為之的話。

不過呢,廿廿心下也明白,那位天子老爺子,他辦的什麽事兒不是深思熟慮之後的結果?

這麽說來,此次福康安帶兵出征,自家阿哥爺在後頭幫福康安穩定著後方,這便是辦得十分正確的了!

——這便不但是為了幫著福康安,讓他能在前方放心地為國靖邊;同時何嘗不是也能借福康安的名頭,暫時將盛住那邊給穩當住了?

這一番阿哥爺不僅僅是在幫福康安,又何嘗不是在幫自己呢?

更何況,福康安是為國靖邊——這大清的江山,又何嘗不是阿哥爺的?

廿廿想著便也忍不住吐了吐舌頭,“我說怎麽我跟阿哥爺說起,要將宜安指給綿慶的事兒,阿哥爺那麽痛快就答應了呢!”

“原來呀,這些事情裏頭的進退利弊,阿哥爺實則早我多少日子就看明白了……我倒是誤打誤撞,這會子才清楚了去。”

也是趕巧兒了,她母家能跟和珅連宗,成了這誤打誤撞的親戚去,才叫阿哥爺幫宜安變得順理成章來——要是沒有她跟和珅家這門糊塗親戚的賬,阿哥爺冷不丁幫了宜安,這還有點兒不好解釋了呢。

廿廿立在長街裏靜靜微笑。

她越發明白,這條路自己將來該怎麽走——她必須得成為阿哥爺與和珅之間的一個紐帶去。

這紐帶不是為了兩人和好——兩人是不可能和好的;但是她可以利用自己,幫阿哥爺迷惑了和珅去。

既然已經養虎為患,那就得設法叫老虎打個盹兒,放松了警惕去。

這事兒阿哥爺自己辦不到,因為和珅絕不可能放松對阿哥爺的警惕去;可是她能啊。

血緣親族的屏障,她自己的年輕,以及她家本家兒房頭的低微——這一切都會在和珅眼裏成為不會懷疑的緣故去。

廿廿便高興地一拍手,“既然咱們大舅爺目下已經穩穩當當地在廣東,那這回便是禦史曹錫齡鬧出的這檔子事兒,也不至於有人再將咱們大舅爺的陳年舊事給揪出來了,否則就是給福康安添亂,就是給朝廷用兵添亂。”

這事兒在福康安帶兵平叛臺.灣的時候已經發生過一回,若再發生,都不用和珅怎麽辯解,朝野上下也會都認定了是和珅一而再地棄朝廷利益於不顧。

那他可就成了千夫所指,留下一個巨大的把柄給儲君和這個天下去了。

再說,朝廷剛給了他侄女兒這樣一個巨大的恩典,他若還要不肯安定,他那樣個精明的人,不會不明白這其中的利害。

“那咱們阿哥爺就能穩穩當當了……”

廿廿說罷也只能嘆口氣,回頭望向皇上的寢宮——

那位老爺子的手腕,她真的服氣。

不過兩日,便傳來了旨意。

乾隆爺先叱責了禦史曹錫齡去:“……如果朕躬或有缺失,或內外大臣中有黨援貪黷、及壅蔽下情之事,以致上幹天和,恒旸示儆,該禦史原應具疏入告,朕必褒其讜直。”

乾隆爺的意思是,如果他覺著今春天不降雨,是因為上天覺著天子有失德之處,又或者大臣有黨爭、貪墨瀆職之事,曹錫齡身為禦史,本應該直言不諱。那麽天子必定嘉獎於他。

乾隆爺話鋒一轉,批評道:“……現在紀綱振飭,並無前項情事。該禦史徒敷衍虛詞,以冀朕嘉其進言,或邀恩賞,甚無謂也……原摺擲還,並著傳旨申飭。”

可是曹錫齡你身為禦史,如今卻不肯向天子直言進諫,只拿天不下雨來說事兒,全都是虛言,並無實據,那便只成了邀寵之言罷了。

廿廿尤其仔細聽了乾隆爺旨意中後一半的話。

字面上看似乾隆爺否認有大臣黨爭、貪墨,實則這樣的字眼公然出現在諭旨裏,卻反倒是將這樣的可能擺在了桌面上。

如今軍機處以阿桂、和珅各自為首的兩派,已然水火不容;軍機處外,一班進士翰林出身的禦史們,虎視眈眈……朝廷黨爭,一觸即發。

所以身為禦史的,在並無充足的證據之前,如果只是借旱情來“揭竿而起”,那可做不到實效,甚至還要重蹈當年曹錫寶彈劾和珅不成,自己被革職的下場去。

故此皇上是在叱責曹錫齡,可是又何嘗不是在保護他?

皇上只是將曹錫齡原折擲回,並未治罪,這已經是最好的結果了。

只是這一道聖旨之中,只是將曹錫齡的奏折可能會引發的胡亂猜測、甚至將早年間十五阿哥與阿桂攜手與和珅鬥法的事兒重又翻出來的可能;但是皇上卻未提到如何處置阿桂。

廿廿的心,便未免還是提著,不能放下。

又隔了幾日,乾隆爺不顧八十多歲的高齡,親自又赴多處寺院祈雨。

回宮後才又針對此事下了道諭旨。

諭旨中說:“……此事阿桂未免因年老重聽,不能領會,遂相沿舊例辦理。”

乾隆爺給阿桂已經定了調子,不過是“年老重聽,不能領會”而已。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