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關燈
小
中
大
太子還沒有真正入朝, 已經感受到了一定的壓力。
並非來自聖上, 聖上對他一如既往,但是卻是來自於朝堂。
英郡王這些年很是辦了一些漂亮的差事,在朝中有了英明果決的名頭。這些年,除了三個異姓王鎮守三個方向之外,其他的勳貴也就是輪流在外面領兵, 根本撈不著打仗的機會。
而天下太平之後, 文臣自然想要爭奪武將手中的話語權, 勳貴的實力太強大,那麽,他們就必須要想辦法削弱勳貴的實力。
如今因為聖上的作為,勳貴中間被撕開了一道口子,一部分投靠了英郡王, 還有一些呢,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 算是站在了太子這邊。
然後文官就開始扯著太子這個正統的大旗,對著英郡王背後的那些勳貴發動了攻擊。
問題是, 勳貴不團結, 文官也不是鐵板一塊。開國這麽多年, 有一部分的文官,其實是走的勳貴的路子被舉薦上來的。
別的不說, 前朝的時候,那麽多的讀書人沒個前程,到了本朝的時候, 本朝自個也早早開了科舉,雖說嘴上說也認前朝的功名,但實際上呢,選官的時候,還是更傾向於選擇本朝考出來的士子。而這些前朝的士子想要出仕怎麽辦呢?就得有人作保,表示他們跟前朝沒關系,是真心願意做本朝的官的。而願意幹這種事情的,多半是勳貴。
那些文人先是給勳貴做文書幕僚,然後立下一些功勞之後,就能被舉薦做個差不多的官員。勳貴做這些事情自然也是有自己的利益訴求的,他們需要這些官員在自己需要的時候站在他們這一邊。
如今這樣被舉薦的官員雖說少了許多,但總歸還是有的,這些人可不敢忘恩負義,他們原本在文官階層裏面就屬於異類,若是再背叛了勳貴階層,那麽,他們別說是前程,只怕連性命都難保。
因此,朝堂上如今已經出現了黨爭的跡象,而太子這個還沒真正入朝的,就被那些官員當做了一面旗幟,他們頂著太子的名號,打擊異己,而另外一部分人,同樣借著英郡王的名頭,打擊政敵。英郡王還好,他早就入朝了,在外面開府,他可以與朝中的官員黨羽名正言順地往來,所以,很多事情,他是能夠控制的。
但是太子不同,太子還沒入朝,朝堂上的官員還沒認識幾個呢,而且,他在東宮,除非是詹事府的官員,否則的話,他不可能跟朝堂上的那些官員有什麽往來。
那些官員打著太子是正統的旗號,太子不光沒能得到什麽好處,反而卻是被他們的政敵視作了眼中釘,肉中刺。尤其,英郡王素來不服太子,巴不得將太子壓下去,自己才能顯出來。
像是如今,朝堂上頭,三五不時就有彈劾東宮的,要麽就是彈劾與東宮有關的官員,要麽就是彈劾太子本身。
雖說許多事情是雞蛋裏頭挑骨頭,甚至根本就是捕風捉影,但是次數多了,也難免叫人有些想法。
聖上對此也很頭疼,一邊彈劾太子,另一邊彈劾英郡王,雖說他總是留中不發,但是心裏頭卻很是不舒服。只是聖上好名,不能背上一個阻塞言路的名頭,言官本身就有風聞言事的權力,總不能為了這事問罪。
英郡王卻是不知道,這番作為其實是弄巧成拙,要是這個時候太子已經入朝,那麽,聖上難免要想著,太子你要真的什麽事也沒有,怎麽會這麽多人來彈劾你?偏偏太子如今還老老實實在宮學念書,根本沒有入朝,頂多就是聖上帶著看看折子公文之類的,還都是過期的那種。結果平白就遭了汙蔑,實在是叫人心疼。
聖上原本就是個容易心軟的,特別容易憐惜弱小,對聖上來說,太子如今就是這麽一個弱小。
徒景瑞卻不願意將希望寄托在聖上的憐惜上,聖上今日可以憐惜自己,他日就會憐惜別人,尤其如今朝堂上就有一堆人打著太子的旗號,太子連他們是誰都不知道,他們就借著自己的名頭行事,但是真的到了太子需要他們出力的時候,只怕一個個躲都來不及。
徒景瑞這些年在聖上那裏一直表現得非常孝順親昵,這也是顧衡跟他說的,作為太子,雖說心裏頭要將聖上當做是君,但是明面上,要將他作為自己依賴的父親。
如同當年顧家用各種史書上的故事教導自己一樣,顧衡同樣在徒景瑞有了一定的城府之後,帶著徒景瑞看過了不少史書,徒景瑞自然不是什麽傻瓜,史書上,曾經比他得寵的太子不知道有多少,但是後來又如何呢?
帝王這個職業就註定了他們喜新厭舊,反覆無常。兒子這樣的存在,年幼的時候,或許能夠激發他們的愛心,但是等到兒子一天天長大,自己卻在一天天衰老之後,他們不會覺得自己後繼有人,只會覺得是兒子偷走了自己的壽命,偷走了自己的權柄,將兒子視作是仇人一般。
徒景瑞很難想象有朝一日,自己會和父親反目成仇,但是在這之前,他必須做好最壞的準備。其他的皇子奪嫡失敗或許還有退路,而輪到自己,仁慧太子就是前車之鑒。先帝當年對仁慧太子可沒什麽芥蒂,但是仁慧太子當年被暗算而死,之後連年長的兒子都沒能逃出升天。如今京中,仁慧太子這一脈幾乎已經沒了聲息。
這還算是比較好的,畢竟,仁慧太子並不是在奪嫡之中落敗,因此,他之後還能得到追封,當年仁慧太子活下來的不過是一子一女,還都只是庶出,庶子卻能被記在當年仁慧太子妃的名下,繼承了一個親王的爵位,哪怕活得比較低調,但是比起另外幾家在奪嫡之中落敗了的,他們已經非常幸運。
徒景瑞總不能寄希望於自己將來若是落敗,直接抹脖子給自個的兒女掙一條出路吧!
徒景瑞前兩年就明白,自己不能輸,也沒這個資本輸!如今朝堂上那些事情,真的讓他很頭疼。
最重要的是,徒景瑞在聖上那裏也沒感覺到更多的安全感,沒錯,聖上如今是護著徒景瑞的,但是徒景瑞能夠看得出來,聖上是在借助於他跟徒景平,維持著朝堂上的某種平衡,這讓聖上在做事的時候會更加游刃有餘。
對於這位帝王來說,父愛不過是點綴,而權柄才是最重要的。聖上登基看似沒有經歷什麽波折,先是太子的位置如同天降大餅一般落到了他嘴裏,登基之後,又有岳父幫著穩定朝堂,朝堂穩定了,岳父也就功成身退,但是,作為皇帝,多疑小心眼是正常操作。他一開始的時候,想要跟仁慧太子比,仁慧太子得人心,他就更要得人心,後來他覺得,仁慧太子再如何,也不過就是儲君,自己跟他比實際上是掉價,那麽,他就要跟父祖比。父祖有一統中原之功,但是輪到聖上,這顯然不現實。因此,他就要在別的地方找補回來。
□□太宗都算是開國皇帝,哪怕他們更多的精力放在征戰四方上頭,因為手裏掌握著槍桿子,對於朝堂的掌控能力卻是極強的。輪到聖上的時候,他能夠做的,無非就是玩弄平衡之術。通過對於朝堂上平衡的把控來掌握朝堂的力量。
這讓聖上幾乎要走火入魔,即便是對上自個的兒子,他也在玩這一套。
無論是徒景平還是徒景瑞,在面對這樣的聖上的時候,自然都不可能有多少安全感,他們能做的,卻只能是順著聖上的心意去爭。
顧衡上輩子的時候,所謂的帝王心術早就不是什麽屠龍術,唯有少數人才能知道其中的根底了。像是各種管理書籍,還有各種人性分析的書籍,將所謂的帝王心術分析得明明白白。顧衡上輩子其實看得少,但是他本身對於皇權並無多少敬畏之心,身在局外,很多事情反而看得清楚。
在顧衡看來,之所以古往今來,做太子的,多半鬥不過皇帝,無非就是因為皇帝掌握的實力要比太子大得多。尤其自從唐朝之後,太子的權勢受到了進一步的限制,想要做什麽,都在皇帝眼皮子底下,能翻出多少風浪來。因此到了後來,絕大多數太子,能依仗的都是文臣。
可惜的是,對於文臣來說,真正會忠心於太子的,那真的是少之又少,一些不得不被綁在太子身上的是沒辦法,而其他的那些,他們見風使舵的本事,也是一絕。甚至,只要操作得好,他們還能兩頭撈好處,打著支持正統的名義,他們可以邀名賣直,到了事不可為的時候,他們就會及時脫身。
顧衡打心眼裏不相信文臣的節操,顧家自個都是靠不住的,何況是其他人!問題是,顧家能撇開跟東宮的關系,顧衡可撇不開,既然如此,那麽,他就得給自己一個保命的底牌,同時,將太子也跟自己綁定起來,只要人心在我,以聖上那個好名聲的性子,他就算是日後對太子有所不滿,也不能明面上要廢太子。
而等到太子登基,太子要是有良心,顧衡也就能安享富貴,而若是太子沒良心,顧衡那時候大不了遠渡海外,頂多也就是再辛苦一陣子罷了!
顧衡這幾年已經將人設建立起來了,不通權謀,性子單純,就知道埋頭研究。在這樣的情況下,聖上對他還是非常放心的。其實就算是太子,對他也很放心。當年顧衡給他看史書,借口就是這些都是顧衡小時候,顧家給他看的,前些日子,母親杜氏提醒自己,讓太子也看一看。
顧衡這話一說,早就在宮裏修成了人精的徒景瑞還能不清楚嗎?顧家有鑒於史書上那些外戚的遭遇,根本不想跟皇權有過多的牽扯,人家只想老老實實做清流文臣,保證自家屹立不倒,至於其他的,顧家只會袖手旁觀。
因此,在整個顧家,徒景瑞能夠信任的也就是一個顧衡,還有一個雖說很少露面的杜氏。對杜氏,徒景瑞還是很感念的。杜氏逢年過節的時候,都會讓顧衡送上一些針線,偶爾見面,杜氏看他的眼神也是慈愛與暗藏的擔憂。
只是杜氏在顧家的處境,徒景瑞也清楚,因為杜氏不能夠認同顧家的道路,她失去了內宅的權柄,如今也只能在內宅吃齋念佛,想要多照應小兒子都不可能,更別說是幫助他這個外孫了!
作為皇家人,徒景瑞在意識到顧家的心態之後,對顧家,也就只剩下了表面上的禮貌敬重,顧家對此簡直是求之不得,要不是沒個合適由頭,顧家恨不得直接對外宣布,自家跟東宮是道不同不相為謀。
徒景瑞之所以在一幹伴讀之中,對顧衡更為親厚,一方面是血緣,另一方面就是這等同病相憐之心。甚至,徒景瑞對顧衡還有一種強烈的保護欲,小舅舅性子單純,只知道埋頭研究那些器械,對於人情世故並不通曉,若是沒有自己庇護,說不定小舅舅就要被人坑了去。
如今聽到顧衡說自己打算去皇莊上,多立一些功勞,好給他這個外甥撐腰,太子更是心中生出了一絲暖意。
“小舅舅,你既然準備去皇莊,回頭我便跟父皇說一聲,叫父皇派幾個人跟過去,要不然,皇莊上那些管事,未必會將你放在心上!”徒景瑞見慣了宮裏捧高踩低的事情,就算是他幼年的時候,因為乍然失去生母,也受過一些委屈。宮中尚且如此,皇莊那邊已經說得上是天高皇帝遠,只要每年交足了東西,皇莊差不多就是那些管事的地方,若是顧衡想要做點什麽事情,難免要被那些管事陽奉陰違,他們或許成事不足,壞事卻絕對有餘!
徒景瑞自個手裏沒有足夠的人手,但是聖上卻有,聖上也將顧衡當做寶貝!顧衡搞出來的東西,哪怕只有一半是能夠推廣的,這幾年也不知道造福了多少人,給朝廷帶來了多少收益。別的不說,聖上借助於內務府的關系,通過各種手段,掌握了中原過半的煤礦,像是直隸一代,超過八成的煤礦都在內務府手中,僅僅是這些,每年都能給內帑數以百萬計的收入,對於聖上來說,顧衡簡直就是財神爺。別以為皇帝就不貪財了,做皇帝的,手上沒錢,說話也不響亮,甚至要被臣下架空。因為你想幹什麽事,都沒錢,下面的臣子都可以拿這個借口來推諉,如此一來,還治什麽國啊!說不定躲在後宮造人還比在朝堂上殫精竭慮強一些。
聖上這幾年在朝堂上威望愈發高了,不就是因為聖上手裏有錢嗎?有的時候,國庫不湊手的時候,群臣還得求著聖上從內帑撥錢,自然底氣十足。
因此,當聖上知道顧衡有意去皇莊上搞研究的時候,幾乎是眉開眼笑起來,當下拍板說道:“太子說得不錯,恒兒你乃是大才,沒必要將精力放在跟那些奴婢勾心鬥角上頭,朕給你幾個人幫你打理皇莊的事情,免得你不好下手!”
沈吟了一番,聖上又笑了起來,說道:“真要說起來,你這幾年積功已經是子爵,總不能一直住在承恩公府,你現在年紀還小,回頭等你訂了親,朕就給你賜宅開府!”
聖上巴不得將顧衡跟顧家分開來,在聖上看來,十個顧家也沒有顧衡有價值。顧家的確在科舉上頭有著獨到之處,只要他們肯下場,幾乎每一代都有人能考中進士,顧家也很少會出什麽不肖子弟,這的確很難得。問題是,沒了張屠戶,皇家也不用吃什麽帶毛豬。顧家就算是每一次科舉都有人中進士又如何,三年一次的殿試,一下子就有三百個進士考出來,光是安置他們,官位都有些不夠用。許多同進士或者是二甲靠後,又沒考上庶吉士的,因為沒有人脈,也沒有錢財打點,要麽是被安排到窮鄉僻壤,要麽只能做個八品九品的小官,兩樣都不想,或者說是得罪了人的,就只能在吏部記個名字候缺。
而像是顧家這樣的人家,他們有人脈,有門路,起步起碼也是一個知縣,再有京城這邊仔細打點,吏部幾年考核得個上等,中上的評價,就能升官。
可以說,像是顧家這樣世代書香的人家,就是借助於這樣的手段,就算是子孫一時不夠出挑,也能世代為宦,他們其實就是攔了許多寒門子弟的路,這些寒門子弟原本科舉之路就異常艱難,到頭來,便是想要做官,也要被這些世宦之家壓上一頭。
對於皇帝來說,他根本不用在意做官的人是誰,只要為他所用即可!顧家既然擺出一副清高的做派,那麽聖上就如他們所願,領個虛職算了!等到新君繼位,倒是要看看顧家還能不能保持本心!聖上想著顧家,心中就生出譏諷之意來。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這本是理所應當的事情,結果你倒是拿捏起來了!你以為現在是魏晉時候,皇帝都得看世家的臉色呢!
當著顧衡的面,皇帝自然不會說顧家的壞話,沒得教壞了小孩子。顧衡嘛,一輩子老老實實搞研究,給皇家掙錢就可以了。
顧衡擺出一副感恩戴德的樣子,趕緊說道:“臣多謝陛下恩典!”猶豫了一下,顧衡擺出一副有些為難的模樣,說道:“陛下,若是臣分府出去,能奉養家母嗎?”
聖上一楞,很快就明白了顧衡的意思,顧家的事情,太子能知道,聖上自然也知道,杜氏跟丈夫還有兒子理念不合,如今說是在家安享尊榮,實際上也就是在自個院子裏頭,做個招牌一樣的承恩公夫人,物質上頭的確沒什麽欠缺的地方,但是比起別人家的老太太,確實過得有些憋屈。
聖上琢磨著顧衡還是個孩子呢,要是現在顧巍沒了,那麽,杜氏在小兒子那邊長住也不是不行,但是顧巍還在呢,你就只想著養親媽,不管親爹的事情了,這怎麽著也不合適!因此,聖上只是說道:“岳母那是承恩公夫人,自然是只能留在承恩公府的,不過,你剛剛開府,許多事情不明白,讓承恩公夫人幫你坐鎮幾日卻是無妨!”
顧衡眼睛一亮,擺出一副感激聖上出了個好主意的模樣,又是謝了恩,聖上想著小舅子心眼少,容易被坑,又是賞賜了不少好東西,還賞了一些東西給了杜氏這個承恩公夫人,這才讓顧衡退下了。
顧衡回了承恩公府,第一件事就是去後院。這也是常規操作了,顧巍這個顧家大老爺這些年簡直擺出一副要得道飛升的模樣,等閑連人在哪裏都看不到,至於顧憬嘛,他如今還是在翰林院坐冷板凳,儼然是想要走學術路線了。
問題是,學術路線哪有這麽容易的事情,顧憬又沒有開宗立派的本事,光是拾人牙慧,顯然當不得大家,也只能在故紙堆裏面搞一些考據之類,最多就是幫著修史,他這個資歷,也就是給人打下手的。
反倒是顧慎,如今在祖籍那邊已經有了名聲。他自個不過就是個秀才,根本沒參加過鄉試,但是,在自家族學幾年,倒是教導出了好幾個秀才出來,在族學裏頭名頭自然也大了起來。他前兩年也成了婚,娶的並非高門之女,而是之前顧巍一個同窗的小女兒。顧巍那個同窗,當年是二甲進士出身,這麽多年來,一直在外為官,如今已經坐到了三品巡撫的位置。
這位巡撫這麽多年來能夠平平安安地外任,顧家也是給了不少幫襯的,算是顧家的盟友。因此顧巍為次子求親,那位巡撫自然一口答應了下來。他明白顧家這一代不方便再讓子孫出仕,這個女婿這輩子也只能止步於舉人,不過,以顧家的權勢財力,自家女兒也不會受苦便是。
顧慎也就是回京成了個婚,之後便帶著新婚夫人返回了老家,聽說他打算明年就下場參加鄉試,放在京中,他妻子自然是被人稱為是承恩公府的二奶奶,到了家鄉,顧家一直淡化承恩公府這個背景,顧慎也從來不以承恩公府二爺自居,偏偏他兄長是承恩公世子,弟弟自個也為自己掙了一個爵位,夾在中間,顧慎就有些尷尬,總不能叫自個妻子只是個秀才娘子,叫人笑話。
顧慎是沒有那個勇氣違背家族的意思的,他也沒這個底氣,因此,也只能窩在老家過自己的日子。
承恩公府大房如今就是顧憬與顧衡兩個,至於二房三房,他們的子女也各有出路,跟顧衡都不算親近。杜氏也正是因為這個,才格外心疼小兒子,家裏說是都是血脈兄弟,卻沒一個靠得住的。而顧衡也覺得顧家這麽多人,除了杜氏,其他人也不值得他多惦記。
“母親!”顧衡叫人將聖上賞賜的衣料,香料,還有一些適合杜氏這個年紀的首飾擺了出來,笑道:“這些是聖上讓兒子帶回來的,都是給您的,您試試看!”說著,顧衡直接取了一根喜鵲登梅釵,就想要給杜氏插上。
杜氏剛剛還在念經,穿的也比較簡樸,當下就笑道:“行啦,我這衣裳可不配這釵子,我去換身衣裳再說!”
杜氏如今頭發已經花白,但是因為常年茹素,人也有些消瘦,不像是許多老封君一般富態,這會兒雖說了換了一身團花錦衣,看著卻顯得有些不協調,衣裳跟首飾顯然喧賓奪主,想著當年杜氏的雍容模樣,顧衡就忍不住有些落淚。
杜氏看著顧衡的神情就知道顧衡的想法,她憐惜地嘆了口氣,說道:“恒兒的孝心,母親知道,母親這個年紀了,也不在意這些,如今你兩個兄長都成親了,你侄子侄女也幾個了,你可有什麽想法,可要母親幫你相看?”
顧衡一呆,他還是個中學生呢,這個年紀就要走入婚姻的墳墓了嗎?這心裏頭真的是過不去啊,因此,顧衡趕緊說道:“母親,這個就不必了兒子如今還小呢,不用惦記這個!”
杜氏見顧衡一副避之唯恐不及的模樣,不由失笑起來,不過心中卻又有些嘆息。顧衡的婚事顯然有些為難,世交人家的女兒,只怕顧巍不能隨便坑了人家,那麽,在其他人家選,卻又不那麽熟悉,總不能叫這孩子在姻緣上頭也不順暢吧!
好在顧衡的確年紀不算大,也不用太著急。杜氏沈吟了一番,琢磨著自己也該出去走動走動,好打聽一下,是不是有跟自家兒子合適的姑娘。
杜氏心裏頭有了打算,嘴上卻是略過了這個話題,而是關心地問道:“以後你也不用去宮學讀書了,之後可有什麽打算?還是在東宮嗎?”
顧衡搖了搖頭,說道:“我在東宮也起不到什麽作用,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並非來自聖上, 聖上對他一如既往,但是卻是來自於朝堂。
英郡王這些年很是辦了一些漂亮的差事,在朝中有了英明果決的名頭。這些年,除了三個異姓王鎮守三個方向之外,其他的勳貴也就是輪流在外面領兵, 根本撈不著打仗的機會。
而天下太平之後, 文臣自然想要爭奪武將手中的話語權, 勳貴的實力太強大,那麽,他們就必須要想辦法削弱勳貴的實力。
如今因為聖上的作為,勳貴中間被撕開了一道口子,一部分投靠了英郡王, 還有一些呢,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 算是站在了太子這邊。
然後文官就開始扯著太子這個正統的大旗,對著英郡王背後的那些勳貴發動了攻擊。
問題是, 勳貴不團結, 文官也不是鐵板一塊。開國這麽多年, 有一部分的文官,其實是走的勳貴的路子被舉薦上來的。
別的不說, 前朝的時候,那麽多的讀書人沒個前程,到了本朝的時候, 本朝自個也早早開了科舉,雖說嘴上說也認前朝的功名,但實際上呢,選官的時候,還是更傾向於選擇本朝考出來的士子。而這些前朝的士子想要出仕怎麽辦呢?就得有人作保,表示他們跟前朝沒關系,是真心願意做本朝的官的。而願意幹這種事情的,多半是勳貴。
那些文人先是給勳貴做文書幕僚,然後立下一些功勞之後,就能被舉薦做個差不多的官員。勳貴做這些事情自然也是有自己的利益訴求的,他們需要這些官員在自己需要的時候站在他們這一邊。
如今這樣被舉薦的官員雖說少了許多,但總歸還是有的,這些人可不敢忘恩負義,他們原本在文官階層裏面就屬於異類,若是再背叛了勳貴階層,那麽,他們別說是前程,只怕連性命都難保。
因此,朝堂上如今已經出現了黨爭的跡象,而太子這個還沒真正入朝的,就被那些官員當做了一面旗幟,他們頂著太子的名號,打擊異己,而另外一部分人,同樣借著英郡王的名頭,打擊政敵。英郡王還好,他早就入朝了,在外面開府,他可以與朝中的官員黨羽名正言順地往來,所以,很多事情,他是能夠控制的。
但是太子不同,太子還沒入朝,朝堂上的官員還沒認識幾個呢,而且,他在東宮,除非是詹事府的官員,否則的話,他不可能跟朝堂上的那些官員有什麽往來。
那些官員打著太子是正統的旗號,太子不光沒能得到什麽好處,反而卻是被他們的政敵視作了眼中釘,肉中刺。尤其,英郡王素來不服太子,巴不得將太子壓下去,自己才能顯出來。
像是如今,朝堂上頭,三五不時就有彈劾東宮的,要麽就是彈劾與東宮有關的官員,要麽就是彈劾太子本身。
雖說許多事情是雞蛋裏頭挑骨頭,甚至根本就是捕風捉影,但是次數多了,也難免叫人有些想法。
聖上對此也很頭疼,一邊彈劾太子,另一邊彈劾英郡王,雖說他總是留中不發,但是心裏頭卻很是不舒服。只是聖上好名,不能背上一個阻塞言路的名頭,言官本身就有風聞言事的權力,總不能為了這事問罪。
英郡王卻是不知道,這番作為其實是弄巧成拙,要是這個時候太子已經入朝,那麽,聖上難免要想著,太子你要真的什麽事也沒有,怎麽會這麽多人來彈劾你?偏偏太子如今還老老實實在宮學念書,根本沒有入朝,頂多就是聖上帶著看看折子公文之類的,還都是過期的那種。結果平白就遭了汙蔑,實在是叫人心疼。
聖上原本就是個容易心軟的,特別容易憐惜弱小,對聖上來說,太子如今就是這麽一個弱小。
徒景瑞卻不願意將希望寄托在聖上的憐惜上,聖上今日可以憐惜自己,他日就會憐惜別人,尤其如今朝堂上就有一堆人打著太子的旗號,太子連他們是誰都不知道,他們就借著自己的名頭行事,但是真的到了太子需要他們出力的時候,只怕一個個躲都來不及。
徒景瑞這些年在聖上那裏一直表現得非常孝順親昵,這也是顧衡跟他說的,作為太子,雖說心裏頭要將聖上當做是君,但是明面上,要將他作為自己依賴的父親。
如同當年顧家用各種史書上的故事教導自己一樣,顧衡同樣在徒景瑞有了一定的城府之後,帶著徒景瑞看過了不少史書,徒景瑞自然不是什麽傻瓜,史書上,曾經比他得寵的太子不知道有多少,但是後來又如何呢?
帝王這個職業就註定了他們喜新厭舊,反覆無常。兒子這樣的存在,年幼的時候,或許能夠激發他們的愛心,但是等到兒子一天天長大,自己卻在一天天衰老之後,他們不會覺得自己後繼有人,只會覺得是兒子偷走了自己的壽命,偷走了自己的權柄,將兒子視作是仇人一般。
徒景瑞很難想象有朝一日,自己會和父親反目成仇,但是在這之前,他必須做好最壞的準備。其他的皇子奪嫡失敗或許還有退路,而輪到自己,仁慧太子就是前車之鑒。先帝當年對仁慧太子可沒什麽芥蒂,但是仁慧太子當年被暗算而死,之後連年長的兒子都沒能逃出升天。如今京中,仁慧太子這一脈幾乎已經沒了聲息。
這還算是比較好的,畢竟,仁慧太子並不是在奪嫡之中落敗,因此,他之後還能得到追封,當年仁慧太子活下來的不過是一子一女,還都只是庶出,庶子卻能被記在當年仁慧太子妃的名下,繼承了一個親王的爵位,哪怕活得比較低調,但是比起另外幾家在奪嫡之中落敗了的,他們已經非常幸運。
徒景瑞總不能寄希望於自己將來若是落敗,直接抹脖子給自個的兒女掙一條出路吧!
徒景瑞前兩年就明白,自己不能輸,也沒這個資本輸!如今朝堂上那些事情,真的讓他很頭疼。
最重要的是,徒景瑞在聖上那裏也沒感覺到更多的安全感,沒錯,聖上如今是護著徒景瑞的,但是徒景瑞能夠看得出來,聖上是在借助於他跟徒景平,維持著朝堂上的某種平衡,這讓聖上在做事的時候會更加游刃有餘。
對於這位帝王來說,父愛不過是點綴,而權柄才是最重要的。聖上登基看似沒有經歷什麽波折,先是太子的位置如同天降大餅一般落到了他嘴裏,登基之後,又有岳父幫著穩定朝堂,朝堂穩定了,岳父也就功成身退,但是,作為皇帝,多疑小心眼是正常操作。他一開始的時候,想要跟仁慧太子比,仁慧太子得人心,他就更要得人心,後來他覺得,仁慧太子再如何,也不過就是儲君,自己跟他比實際上是掉價,那麽,他就要跟父祖比。父祖有一統中原之功,但是輪到聖上,這顯然不現實。因此,他就要在別的地方找補回來。
□□太宗都算是開國皇帝,哪怕他們更多的精力放在征戰四方上頭,因為手裏掌握著槍桿子,對於朝堂的掌控能力卻是極強的。輪到聖上的時候,他能夠做的,無非就是玩弄平衡之術。通過對於朝堂上平衡的把控來掌握朝堂的力量。
這讓聖上幾乎要走火入魔,即便是對上自個的兒子,他也在玩這一套。
無論是徒景平還是徒景瑞,在面對這樣的聖上的時候,自然都不可能有多少安全感,他們能做的,卻只能是順著聖上的心意去爭。
顧衡上輩子的時候,所謂的帝王心術早就不是什麽屠龍術,唯有少數人才能知道其中的根底了。像是各種管理書籍,還有各種人性分析的書籍,將所謂的帝王心術分析得明明白白。顧衡上輩子其實看得少,但是他本身對於皇權並無多少敬畏之心,身在局外,很多事情反而看得清楚。
在顧衡看來,之所以古往今來,做太子的,多半鬥不過皇帝,無非就是因為皇帝掌握的實力要比太子大得多。尤其自從唐朝之後,太子的權勢受到了進一步的限制,想要做什麽,都在皇帝眼皮子底下,能翻出多少風浪來。因此到了後來,絕大多數太子,能依仗的都是文臣。
可惜的是,對於文臣來說,真正會忠心於太子的,那真的是少之又少,一些不得不被綁在太子身上的是沒辦法,而其他的那些,他們見風使舵的本事,也是一絕。甚至,只要操作得好,他們還能兩頭撈好處,打著支持正統的名義,他們可以邀名賣直,到了事不可為的時候,他們就會及時脫身。
顧衡打心眼裏不相信文臣的節操,顧家自個都是靠不住的,何況是其他人!問題是,顧家能撇開跟東宮的關系,顧衡可撇不開,既然如此,那麽,他就得給自己一個保命的底牌,同時,將太子也跟自己綁定起來,只要人心在我,以聖上那個好名聲的性子,他就算是日後對太子有所不滿,也不能明面上要廢太子。
而等到太子登基,太子要是有良心,顧衡也就能安享富貴,而若是太子沒良心,顧衡那時候大不了遠渡海外,頂多也就是再辛苦一陣子罷了!
顧衡這幾年已經將人設建立起來了,不通權謀,性子單純,就知道埋頭研究。在這樣的情況下,聖上對他還是非常放心的。其實就算是太子,對他也很放心。當年顧衡給他看史書,借口就是這些都是顧衡小時候,顧家給他看的,前些日子,母親杜氏提醒自己,讓太子也看一看。
顧衡這話一說,早就在宮裏修成了人精的徒景瑞還能不清楚嗎?顧家有鑒於史書上那些外戚的遭遇,根本不想跟皇權有過多的牽扯,人家只想老老實實做清流文臣,保證自家屹立不倒,至於其他的,顧家只會袖手旁觀。
因此,在整個顧家,徒景瑞能夠信任的也就是一個顧衡,還有一個雖說很少露面的杜氏。對杜氏,徒景瑞還是很感念的。杜氏逢年過節的時候,都會讓顧衡送上一些針線,偶爾見面,杜氏看他的眼神也是慈愛與暗藏的擔憂。
只是杜氏在顧家的處境,徒景瑞也清楚,因為杜氏不能夠認同顧家的道路,她失去了內宅的權柄,如今也只能在內宅吃齋念佛,想要多照應小兒子都不可能,更別說是幫助他這個外孫了!
作為皇家人,徒景瑞在意識到顧家的心態之後,對顧家,也就只剩下了表面上的禮貌敬重,顧家對此簡直是求之不得,要不是沒個合適由頭,顧家恨不得直接對外宣布,自家跟東宮是道不同不相為謀。
徒景瑞之所以在一幹伴讀之中,對顧衡更為親厚,一方面是血緣,另一方面就是這等同病相憐之心。甚至,徒景瑞對顧衡還有一種強烈的保護欲,小舅舅性子單純,只知道埋頭研究那些器械,對於人情世故並不通曉,若是沒有自己庇護,說不定小舅舅就要被人坑了去。
如今聽到顧衡說自己打算去皇莊上,多立一些功勞,好給他這個外甥撐腰,太子更是心中生出了一絲暖意。
“小舅舅,你既然準備去皇莊,回頭我便跟父皇說一聲,叫父皇派幾個人跟過去,要不然,皇莊上那些管事,未必會將你放在心上!”徒景瑞見慣了宮裏捧高踩低的事情,就算是他幼年的時候,因為乍然失去生母,也受過一些委屈。宮中尚且如此,皇莊那邊已經說得上是天高皇帝遠,只要每年交足了東西,皇莊差不多就是那些管事的地方,若是顧衡想要做點什麽事情,難免要被那些管事陽奉陰違,他們或許成事不足,壞事卻絕對有餘!
徒景瑞自個手裏沒有足夠的人手,但是聖上卻有,聖上也將顧衡當做寶貝!顧衡搞出來的東西,哪怕只有一半是能夠推廣的,這幾年也不知道造福了多少人,給朝廷帶來了多少收益。別的不說,聖上借助於內務府的關系,通過各種手段,掌握了中原過半的煤礦,像是直隸一代,超過八成的煤礦都在內務府手中,僅僅是這些,每年都能給內帑數以百萬計的收入,對於聖上來說,顧衡簡直就是財神爺。別以為皇帝就不貪財了,做皇帝的,手上沒錢,說話也不響亮,甚至要被臣下架空。因為你想幹什麽事,都沒錢,下面的臣子都可以拿這個借口來推諉,如此一來,還治什麽國啊!說不定躲在後宮造人還比在朝堂上殫精竭慮強一些。
聖上這幾年在朝堂上威望愈發高了,不就是因為聖上手裏有錢嗎?有的時候,國庫不湊手的時候,群臣還得求著聖上從內帑撥錢,自然底氣十足。
因此,當聖上知道顧衡有意去皇莊上搞研究的時候,幾乎是眉開眼笑起來,當下拍板說道:“太子說得不錯,恒兒你乃是大才,沒必要將精力放在跟那些奴婢勾心鬥角上頭,朕給你幾個人幫你打理皇莊的事情,免得你不好下手!”
沈吟了一番,聖上又笑了起來,說道:“真要說起來,你這幾年積功已經是子爵,總不能一直住在承恩公府,你現在年紀還小,回頭等你訂了親,朕就給你賜宅開府!”
聖上巴不得將顧衡跟顧家分開來,在聖上看來,十個顧家也沒有顧衡有價值。顧家的確在科舉上頭有著獨到之處,只要他們肯下場,幾乎每一代都有人能考中進士,顧家也很少會出什麽不肖子弟,這的確很難得。問題是,沒了張屠戶,皇家也不用吃什麽帶毛豬。顧家就算是每一次科舉都有人中進士又如何,三年一次的殿試,一下子就有三百個進士考出來,光是安置他們,官位都有些不夠用。許多同進士或者是二甲靠後,又沒考上庶吉士的,因為沒有人脈,也沒有錢財打點,要麽是被安排到窮鄉僻壤,要麽只能做個八品九品的小官,兩樣都不想,或者說是得罪了人的,就只能在吏部記個名字候缺。
而像是顧家這樣的人家,他們有人脈,有門路,起步起碼也是一個知縣,再有京城這邊仔細打點,吏部幾年考核得個上等,中上的評價,就能升官。
可以說,像是顧家這樣世代書香的人家,就是借助於這樣的手段,就算是子孫一時不夠出挑,也能世代為宦,他們其實就是攔了許多寒門子弟的路,這些寒門子弟原本科舉之路就異常艱難,到頭來,便是想要做官,也要被這些世宦之家壓上一頭。
對於皇帝來說,他根本不用在意做官的人是誰,只要為他所用即可!顧家既然擺出一副清高的做派,那麽聖上就如他們所願,領個虛職算了!等到新君繼位,倒是要看看顧家還能不能保持本心!聖上想著顧家,心中就生出譏諷之意來。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這本是理所應當的事情,結果你倒是拿捏起來了!你以為現在是魏晉時候,皇帝都得看世家的臉色呢!
當著顧衡的面,皇帝自然不會說顧家的壞話,沒得教壞了小孩子。顧衡嘛,一輩子老老實實搞研究,給皇家掙錢就可以了。
顧衡擺出一副感恩戴德的樣子,趕緊說道:“臣多謝陛下恩典!”猶豫了一下,顧衡擺出一副有些為難的模樣,說道:“陛下,若是臣分府出去,能奉養家母嗎?”
聖上一楞,很快就明白了顧衡的意思,顧家的事情,太子能知道,聖上自然也知道,杜氏跟丈夫還有兒子理念不合,如今說是在家安享尊榮,實際上也就是在自個院子裏頭,做個招牌一樣的承恩公夫人,物質上頭的確沒什麽欠缺的地方,但是比起別人家的老太太,確實過得有些憋屈。
聖上琢磨著顧衡還是個孩子呢,要是現在顧巍沒了,那麽,杜氏在小兒子那邊長住也不是不行,但是顧巍還在呢,你就只想著養親媽,不管親爹的事情了,這怎麽著也不合適!因此,聖上只是說道:“岳母那是承恩公夫人,自然是只能留在承恩公府的,不過,你剛剛開府,許多事情不明白,讓承恩公夫人幫你坐鎮幾日卻是無妨!”
顧衡眼睛一亮,擺出一副感激聖上出了個好主意的模樣,又是謝了恩,聖上想著小舅子心眼少,容易被坑,又是賞賜了不少好東西,還賞了一些東西給了杜氏這個承恩公夫人,這才讓顧衡退下了。
顧衡回了承恩公府,第一件事就是去後院。這也是常規操作了,顧巍這個顧家大老爺這些年簡直擺出一副要得道飛升的模樣,等閑連人在哪裏都看不到,至於顧憬嘛,他如今還是在翰林院坐冷板凳,儼然是想要走學術路線了。
問題是,學術路線哪有這麽容易的事情,顧憬又沒有開宗立派的本事,光是拾人牙慧,顯然當不得大家,也只能在故紙堆裏面搞一些考據之類,最多就是幫著修史,他這個資歷,也就是給人打下手的。
反倒是顧慎,如今在祖籍那邊已經有了名聲。他自個不過就是個秀才,根本沒參加過鄉試,但是,在自家族學幾年,倒是教導出了好幾個秀才出來,在族學裏頭名頭自然也大了起來。他前兩年也成了婚,娶的並非高門之女,而是之前顧巍一個同窗的小女兒。顧巍那個同窗,當年是二甲進士出身,這麽多年來,一直在外為官,如今已經坐到了三品巡撫的位置。
這位巡撫這麽多年來能夠平平安安地外任,顧家也是給了不少幫襯的,算是顧家的盟友。因此顧巍為次子求親,那位巡撫自然一口答應了下來。他明白顧家這一代不方便再讓子孫出仕,這個女婿這輩子也只能止步於舉人,不過,以顧家的權勢財力,自家女兒也不會受苦便是。
顧慎也就是回京成了個婚,之後便帶著新婚夫人返回了老家,聽說他打算明年就下場參加鄉試,放在京中,他妻子自然是被人稱為是承恩公府的二奶奶,到了家鄉,顧家一直淡化承恩公府這個背景,顧慎也從來不以承恩公府二爺自居,偏偏他兄長是承恩公世子,弟弟自個也為自己掙了一個爵位,夾在中間,顧慎就有些尷尬,總不能叫自個妻子只是個秀才娘子,叫人笑話。
顧慎是沒有那個勇氣違背家族的意思的,他也沒這個底氣,因此,也只能窩在老家過自己的日子。
承恩公府大房如今就是顧憬與顧衡兩個,至於二房三房,他們的子女也各有出路,跟顧衡都不算親近。杜氏也正是因為這個,才格外心疼小兒子,家裏說是都是血脈兄弟,卻沒一個靠得住的。而顧衡也覺得顧家這麽多人,除了杜氏,其他人也不值得他多惦記。
“母親!”顧衡叫人將聖上賞賜的衣料,香料,還有一些適合杜氏這個年紀的首飾擺了出來,笑道:“這些是聖上讓兒子帶回來的,都是給您的,您試試看!”說著,顧衡直接取了一根喜鵲登梅釵,就想要給杜氏插上。
杜氏剛剛還在念經,穿的也比較簡樸,當下就笑道:“行啦,我這衣裳可不配這釵子,我去換身衣裳再說!”
杜氏如今頭發已經花白,但是因為常年茹素,人也有些消瘦,不像是許多老封君一般富態,這會兒雖說了換了一身團花錦衣,看著卻顯得有些不協調,衣裳跟首飾顯然喧賓奪主,想著當年杜氏的雍容模樣,顧衡就忍不住有些落淚。
杜氏看著顧衡的神情就知道顧衡的想法,她憐惜地嘆了口氣,說道:“恒兒的孝心,母親知道,母親這個年紀了,也不在意這些,如今你兩個兄長都成親了,你侄子侄女也幾個了,你可有什麽想法,可要母親幫你相看?”
顧衡一呆,他還是個中學生呢,這個年紀就要走入婚姻的墳墓了嗎?這心裏頭真的是過不去啊,因此,顧衡趕緊說道:“母親,這個就不必了兒子如今還小呢,不用惦記這個!”
杜氏見顧衡一副避之唯恐不及的模樣,不由失笑起來,不過心中卻又有些嘆息。顧衡的婚事顯然有些為難,世交人家的女兒,只怕顧巍不能隨便坑了人家,那麽,在其他人家選,卻又不那麽熟悉,總不能叫這孩子在姻緣上頭也不順暢吧!
好在顧衡的確年紀不算大,也不用太著急。杜氏沈吟了一番,琢磨著自己也該出去走動走動,好打聽一下,是不是有跟自家兒子合適的姑娘。
杜氏心裏頭有了打算,嘴上卻是略過了這個話題,而是關心地問道:“以後你也不用去宮學讀書了,之後可有什麽打算?還是在東宮嗎?”
顧衡搖了搖頭,說道:“我在東宮也起不到什麽作用,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