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紅樓世界39
關燈
小
中
大
賈家的事影響不到林家,也絲毫影響不到朝堂。
這些年,隨著皇帝和心腹們布局完成,一項又一項技術被研究出來,從香皂,到玻璃,到水泥,到每一項的技術開發,一次次為國庫帶來了巨大的收益。
與此同時,天下百姓的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沒有田地的佃農不再進入各個地主家做工,而是進入國家開辦的各個工廠。
沒有多餘的人種田,可朝廷卻規定了,不能使田地荒蕪,一旦發現便罰款於荒田的十倍。許多大戶人家逼不得已,把家裏的下人都趕去種田,實在種不了的只能賣給朝廷。
幾年下來,朝廷回收了不少的土地,並因此把大部分的隱田都扯了出來,登記造冊。
朝廷的田多了,也不能放著不管,朝廷設立了專門的農田部,把工廠剩餘的那些人,按工人的工資待遇都招進了農田部。
剛開始是大量的種植經濟作物,用於養活這些進農業部的工人。後來,等到各個工廠的進一步擴張,需要的工人數量急劇增加,又把大部分人重新調回工廠,而農田開始采用各種先進的機器。
播種機,收割機等等利於種植的器械被研究出來,大量的應用,生產成本下降,農產品的價值當然也隨之下降,百姓們能用越來越少的錢,買來更多的糧食。
百姓們再也不擔心餓肚子了,而那些進了工廠的人日子更加的好過,幾乎達到了豐衣足食的地步,一時間羨煞了周圍所有人。
沒想到,當初苦哈哈只能給人當佃農的這群人,現在已經成了人人羨慕的存在,日子過的非常滋潤,而那些守著自家幾畝田的人,卻越過越差。
那他們守著這些地還有什麽意義?
除了能吃飽飯,一年到頭也攢不下幾個錢,比工人們差遠了。
而且靠天吃飯還要擔心天災,終究沒有朝廷開辦的工廠來的有保障,於是更多的人放棄了種田,轉而把田賣給了朝廷,而自己想辦法進了廠。
與此同時,依然占有大量土地的地主富戶們,日子也是越來越難過。農作物的價格一天比一天低,賺到的越來越少不說,人手也越來越難招,招人的工錢漲得還越來越快。
要是再遇上個什麽幹旱洪水,百姓還能領到朝廷發放的救濟糧,可富戶家的下人就不行了,畢竟他們不屬於朝廷,而是家奴,只屬於主家,朝廷是不會發救濟糧的。
能怎麽辦呢?總不能讓下人們活活餓死,富裕點的主家只好咬牙掏糧食養活他們,而小點的家族,就只能送還賣身契,給下人恢覆平民的身份,讓他們去領朝廷的救濟糧了。
這樣一波波下來,囤聚田地的中小家族越來越少,大量的百姓恢覆了自由之身,成了要給朝廷納稅的百姓。
而富裕的家族為了保住自家的富貴生活,不得不拿出家裏的積蓄,參與到朝廷的工廠計劃中來,他們掏了錢,出了人,能得到一部分股份,未來靠著這些股份,也能吃喝不愁了。
而一些舍不得家產的人,家中的產業漸漸被擠兌,不得不靠變賣家產過活。
對於這些跟不上時代步伐的人,只能漸漸被淘汰,革命的浪潮既然已經開始,就不會為任何人停留。
隨著稅收的增長和各個工廠的收入增加,朝廷聚集了大量的錢財,基礎建設和慈善就因運而生。
基礎建設不僅給百姓們帶來了巨大的好處,生活越來越便捷不說,抗壓力抗風險的能力也越來越強。同時也提供了大量的崗位,許多被解雇的奴仆都投入了基建的行列,但依然需求量巨大。
為了得到更多的人口,和生產產品的傾銷,朝廷啟動了‘遠行計劃’,開啟絲綢之路,海上貿易,把商品賣出去的同時,也買入大量的勞動力,以及其他地方的產品,支持周朝的建設。
隨著技術的飛速發展,原有的教育水平已經不足以支撐現在的需求,學校是最先建立起來的,由國庫支持,各地政府合辦,各個等級的學校開辦起來,招收所有的有戶籍孩童。
等這些孩童從各個學校畢業,就會進入各個單位,成為大大小小部門的管理層。而能堅持到最後的,依然參加科舉,成為朝廷的棟梁。
只是現在的科舉較之以前,改變不可謂不大,由皇帝下令,翰林學士們共同研究,歷時五年,才終於拿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辦法。
既兼顧了儒家學問的學習,又加強了各種學科的滲透,分科制度必不可免。
於是,在玉路書院和各個學子研究完儒家學問之後,各個分科的教輔書也提上了日程,一時間,各種教輔書多達上百種,比之後世也不逞多讓了。
教育占了國庫支出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就是養老院和孤兒院了,不過這個年代沒有退休的說法,養老院和孤兒院直接合並,稱為育善院。院裏由行動方便的老人帶著已經滿三四歲的孩子,照顧行動不便的老人和幼童。
每個孤兒院分配一些工人的家屬,讓她們參與期間的管理,及幫著照顧老人和幼兒,為了獎勵她們的辛苦,不僅給了高新,還承諾做滿二十年,就給他們家分配一個工人的名額。
但如果管理的不好,或者有中飽私囊的情況,讓院裏的老人和孩子遭受不好的待遇,她家所有的工人都施行連坐,統統下崗。
朝廷定期給院裏發放物資的同時,也會暗中派人查訪,而且還設立了舉報制度,讓百姓們監督,如果舉報的情況屬實,那他家就可以增加一個工人的名額。
所有被選入當育善院的大姐大嬸們高興的同時,也極為小心,就怕一個不認真,丟了這份高新的工作不說,還連累家人。
為了讓當地的官員對育善院上心,朝廷還把院裏孩童的成才算作官員的考核之一。
他們所管轄的當地育善院有多少孩子成了工人,有多少孩子考上了科舉,統統是這些官員們的業績,由不得他們不上心。
當然,慈善肯定不僅僅是這些,還有醫療,還有其他各個方面,就不一一細說了。
隨著周朝越來越繁榮,百姓們的日子越來越好過,外族對於周朝紛紛眼紅不已,可惜,在計劃的最初,軍事就是皇帝最重要的一項目標,其中幾乎有三分之一的資金都投入其中。
安西並不知道皇帝是怎麽利用,怎麽發展軍事的,這個就連林如海也不知道。
說是出於防備也好,或是出於機秘也好,皇帝沒有和安西林如海透露的意思,兩人也沒有探究的想法。
不管這個計劃,他們參沒參與,都是知情人,而且是知道全盤計劃的人。皇帝無論如何都不會容忍他們再接觸軍隊上的事,林家包括林家的姻親都不會也不能和軍隊有聯系。
所以林家兩個孩子的婚事選擇上,皇帝是關註了的。
玨哥兒十歲就考上了秀才,十三歲考上了舉人,等了幾年,直到十九才參加了會試,並一舉奪魁,成為了當時的狀元。
玨哥兒走的是純文人的路子,皇帝非常滿意,並給玨哥兒賜婚帝師的孫女。
這個帝師就是皇帝的老師,為人清正不知變通,一家子的文人脾氣,上上下下都待在翰林院不挪窩。
他們對於權勢不向往,一心只在著書立說,所以不管是在太上皇在位的時候,還是今上登基,他們都像個局外人。
這樣的一家子也格外受到皇帝的喜愛,就連太子妃都聘的是他們家的嫡長女。
而這次賜婚給玨哥兒的是二房的嫡女,和太子妃是姑侄關系。
這種關系,不近也不遠,太子登基了,太子妃的娘家人不得用,玨哥兒順勢就能成為太子的心腹,還不用擔心他們勾結什麽的,畢竟和一門心思在著書上的人勾結有什麽用,探討學問嗎?
倒時就是太子妃的地位不穩,玨哥兒也是穩的。
而如果太子因為意外沒有登基,玨哥兒和太子的關系也比較遠,頂多讓新帝不喜,不到打壓的程度。
因此,這次賜婚是皇帝多方考量,給林家的一個保障,算是獎勵‘計劃’的功勞。
而黛玉的婚事,在皇帝為玨哥兒賜婚不久之後,就定下了俞家的舒哥兒。
原本林如海是不想這麽早定下的,但皇帝不打商量就賜婚的舉動刺激了他,兒子就算了,總歸是要娶進來的,女兒就不能讓皇帝這麽隨便了。
不管怎麽說,舒哥兒是林家考察多年的人選,雖然對於大多數名門小姐來說,不是個合適的人選,可非常適合黛玉。
舒哥兒不入仕途,和黛玉兩個每天都可以過著詩酒茶的日子。而林家俞家的地位,和他們本身的才華,又能保證他們可以過的非常好,不必煩心一些俗事。
俞家人對於這門婚事非常高興,俞院長和俞松早就心水黛玉的才華,想要為她出詩集,等黛玉嫁進來,就可以著手幹了。
而其他人卻是真心喜愛黛玉這個小姑娘,黛玉玉雪可愛,聰慧機敏,俞家上上下下就沒有不愛的。當初讓舒哥兒和黛玉交往,也是存了讓舒哥兒把這個寶貝疙瘩拐進家門的意思,現在如願了,那有不高興的。
玨哥兒和黛玉的相繼成婚,又一次讓林如海和賈敏想到了安西,安西不願意結婚就算了,可不能沒有子嗣啊。
就連皇帝也開始過問,畢竟安西身上還有一個世襲罔替的爵位呢,總不能一直這麽稀裏糊塗吧。
安西想了想,幹脆道,“要是玨哥兒生下第二個兒子,就記到我名下如何?我把爵位傳給他,不過我不會養孩子,還得他們自己養。”
安西本想加上黛玉的孩子,不過這個年代,還是比較註重宗族姓氏的,黛玉是外嫁女,比起玨哥兒孩子繼承,要困難許多。想想其中的麻煩,安西還是沒有說出來。
林如海和賈敏對視一眼,沒想到安西會做這個決定,不過這對於玨哥兒來說,倒是大好事。
“只是,林家一向子嗣單薄,不一定有第二個男孩。”林如海說的很無奈,他自己算幸運的,能得一兒一女,玨哥兒就不一定了。
“那就到時候再說唄。”要是玨哥兒沒有,就考慮下黛玉的孩子,總不至於都沒有吧。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這些年,隨著皇帝和心腹們布局完成,一項又一項技術被研究出來,從香皂,到玻璃,到水泥,到每一項的技術開發,一次次為國庫帶來了巨大的收益。
與此同時,天下百姓的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沒有田地的佃農不再進入各個地主家做工,而是進入國家開辦的各個工廠。
沒有多餘的人種田,可朝廷卻規定了,不能使田地荒蕪,一旦發現便罰款於荒田的十倍。許多大戶人家逼不得已,把家裏的下人都趕去種田,實在種不了的只能賣給朝廷。
幾年下來,朝廷回收了不少的土地,並因此把大部分的隱田都扯了出來,登記造冊。
朝廷的田多了,也不能放著不管,朝廷設立了專門的農田部,把工廠剩餘的那些人,按工人的工資待遇都招進了農田部。
剛開始是大量的種植經濟作物,用於養活這些進農業部的工人。後來,等到各個工廠的進一步擴張,需要的工人數量急劇增加,又把大部分人重新調回工廠,而農田開始采用各種先進的機器。
播種機,收割機等等利於種植的器械被研究出來,大量的應用,生產成本下降,農產品的價值當然也隨之下降,百姓們能用越來越少的錢,買來更多的糧食。
百姓們再也不擔心餓肚子了,而那些進了工廠的人日子更加的好過,幾乎達到了豐衣足食的地步,一時間羨煞了周圍所有人。
沒想到,當初苦哈哈只能給人當佃農的這群人,現在已經成了人人羨慕的存在,日子過的非常滋潤,而那些守著自家幾畝田的人,卻越過越差。
那他們守著這些地還有什麽意義?
除了能吃飽飯,一年到頭也攢不下幾個錢,比工人們差遠了。
而且靠天吃飯還要擔心天災,終究沒有朝廷開辦的工廠來的有保障,於是更多的人放棄了種田,轉而把田賣給了朝廷,而自己想辦法進了廠。
與此同時,依然占有大量土地的地主富戶們,日子也是越來越難過。農作物的價格一天比一天低,賺到的越來越少不說,人手也越來越難招,招人的工錢漲得還越來越快。
要是再遇上個什麽幹旱洪水,百姓還能領到朝廷發放的救濟糧,可富戶家的下人就不行了,畢竟他們不屬於朝廷,而是家奴,只屬於主家,朝廷是不會發救濟糧的。
能怎麽辦呢?總不能讓下人們活活餓死,富裕點的主家只好咬牙掏糧食養活他們,而小點的家族,就只能送還賣身契,給下人恢覆平民的身份,讓他們去領朝廷的救濟糧了。
這樣一波波下來,囤聚田地的中小家族越來越少,大量的百姓恢覆了自由之身,成了要給朝廷納稅的百姓。
而富裕的家族為了保住自家的富貴生活,不得不拿出家裏的積蓄,參與到朝廷的工廠計劃中來,他們掏了錢,出了人,能得到一部分股份,未來靠著這些股份,也能吃喝不愁了。
而一些舍不得家產的人,家中的產業漸漸被擠兌,不得不靠變賣家產過活。
對於這些跟不上時代步伐的人,只能漸漸被淘汰,革命的浪潮既然已經開始,就不會為任何人停留。
隨著稅收的增長和各個工廠的收入增加,朝廷聚集了大量的錢財,基礎建設和慈善就因運而生。
基礎建設不僅給百姓們帶來了巨大的好處,生活越來越便捷不說,抗壓力抗風險的能力也越來越強。同時也提供了大量的崗位,許多被解雇的奴仆都投入了基建的行列,但依然需求量巨大。
為了得到更多的人口,和生產產品的傾銷,朝廷啟動了‘遠行計劃’,開啟絲綢之路,海上貿易,把商品賣出去的同時,也買入大量的勞動力,以及其他地方的產品,支持周朝的建設。
隨著技術的飛速發展,原有的教育水平已經不足以支撐現在的需求,學校是最先建立起來的,由國庫支持,各地政府合辦,各個等級的學校開辦起來,招收所有的有戶籍孩童。
等這些孩童從各個學校畢業,就會進入各個單位,成為大大小小部門的管理層。而能堅持到最後的,依然參加科舉,成為朝廷的棟梁。
只是現在的科舉較之以前,改變不可謂不大,由皇帝下令,翰林學士們共同研究,歷時五年,才終於拿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辦法。
既兼顧了儒家學問的學習,又加強了各種學科的滲透,分科制度必不可免。
於是,在玉路書院和各個學子研究完儒家學問之後,各個分科的教輔書也提上了日程,一時間,各種教輔書多達上百種,比之後世也不逞多讓了。
教育占了國庫支出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就是養老院和孤兒院了,不過這個年代沒有退休的說法,養老院和孤兒院直接合並,稱為育善院。院裏由行動方便的老人帶著已經滿三四歲的孩子,照顧行動不便的老人和幼童。
每個孤兒院分配一些工人的家屬,讓她們參與期間的管理,及幫著照顧老人和幼兒,為了獎勵她們的辛苦,不僅給了高新,還承諾做滿二十年,就給他們家分配一個工人的名額。
但如果管理的不好,或者有中飽私囊的情況,讓院裏的老人和孩子遭受不好的待遇,她家所有的工人都施行連坐,統統下崗。
朝廷定期給院裏發放物資的同時,也會暗中派人查訪,而且還設立了舉報制度,讓百姓們監督,如果舉報的情況屬實,那他家就可以增加一個工人的名額。
所有被選入當育善院的大姐大嬸們高興的同時,也極為小心,就怕一個不認真,丟了這份高新的工作不說,還連累家人。
為了讓當地的官員對育善院上心,朝廷還把院裏孩童的成才算作官員的考核之一。
他們所管轄的當地育善院有多少孩子成了工人,有多少孩子考上了科舉,統統是這些官員們的業績,由不得他們不上心。
當然,慈善肯定不僅僅是這些,還有醫療,還有其他各個方面,就不一一細說了。
隨著周朝越來越繁榮,百姓們的日子越來越好過,外族對於周朝紛紛眼紅不已,可惜,在計劃的最初,軍事就是皇帝最重要的一項目標,其中幾乎有三分之一的資金都投入其中。
安西並不知道皇帝是怎麽利用,怎麽發展軍事的,這個就連林如海也不知道。
說是出於防備也好,或是出於機秘也好,皇帝沒有和安西林如海透露的意思,兩人也沒有探究的想法。
不管這個計劃,他們參沒參與,都是知情人,而且是知道全盤計劃的人。皇帝無論如何都不會容忍他們再接觸軍隊上的事,林家包括林家的姻親都不會也不能和軍隊有聯系。
所以林家兩個孩子的婚事選擇上,皇帝是關註了的。
玨哥兒十歲就考上了秀才,十三歲考上了舉人,等了幾年,直到十九才參加了會試,並一舉奪魁,成為了當時的狀元。
玨哥兒走的是純文人的路子,皇帝非常滿意,並給玨哥兒賜婚帝師的孫女。
這個帝師就是皇帝的老師,為人清正不知變通,一家子的文人脾氣,上上下下都待在翰林院不挪窩。
他們對於權勢不向往,一心只在著書立說,所以不管是在太上皇在位的時候,還是今上登基,他們都像個局外人。
這樣的一家子也格外受到皇帝的喜愛,就連太子妃都聘的是他們家的嫡長女。
而這次賜婚給玨哥兒的是二房的嫡女,和太子妃是姑侄關系。
這種關系,不近也不遠,太子登基了,太子妃的娘家人不得用,玨哥兒順勢就能成為太子的心腹,還不用擔心他們勾結什麽的,畢竟和一門心思在著書上的人勾結有什麽用,探討學問嗎?
倒時就是太子妃的地位不穩,玨哥兒也是穩的。
而如果太子因為意外沒有登基,玨哥兒和太子的關系也比較遠,頂多讓新帝不喜,不到打壓的程度。
因此,這次賜婚是皇帝多方考量,給林家的一個保障,算是獎勵‘計劃’的功勞。
而黛玉的婚事,在皇帝為玨哥兒賜婚不久之後,就定下了俞家的舒哥兒。
原本林如海是不想這麽早定下的,但皇帝不打商量就賜婚的舉動刺激了他,兒子就算了,總歸是要娶進來的,女兒就不能讓皇帝這麽隨便了。
不管怎麽說,舒哥兒是林家考察多年的人選,雖然對於大多數名門小姐來說,不是個合適的人選,可非常適合黛玉。
舒哥兒不入仕途,和黛玉兩個每天都可以過著詩酒茶的日子。而林家俞家的地位,和他們本身的才華,又能保證他們可以過的非常好,不必煩心一些俗事。
俞家人對於這門婚事非常高興,俞院長和俞松早就心水黛玉的才華,想要為她出詩集,等黛玉嫁進來,就可以著手幹了。
而其他人卻是真心喜愛黛玉這個小姑娘,黛玉玉雪可愛,聰慧機敏,俞家上上下下就沒有不愛的。當初讓舒哥兒和黛玉交往,也是存了讓舒哥兒把這個寶貝疙瘩拐進家門的意思,現在如願了,那有不高興的。
玨哥兒和黛玉的相繼成婚,又一次讓林如海和賈敏想到了安西,安西不願意結婚就算了,可不能沒有子嗣啊。
就連皇帝也開始過問,畢竟安西身上還有一個世襲罔替的爵位呢,總不能一直這麽稀裏糊塗吧。
安西想了想,幹脆道,“要是玨哥兒生下第二個兒子,就記到我名下如何?我把爵位傳給他,不過我不會養孩子,還得他們自己養。”
安西本想加上黛玉的孩子,不過這個年代,還是比較註重宗族姓氏的,黛玉是外嫁女,比起玨哥兒孩子繼承,要困難許多。想想其中的麻煩,安西還是沒有說出來。
林如海和賈敏對視一眼,沒想到安西會做這個決定,不過這對於玨哥兒來說,倒是大好事。
“只是,林家一向子嗣單薄,不一定有第二個男孩。”林如海說的很無奈,他自己算幸運的,能得一兒一女,玨哥兒就不一定了。
“那就到時候再說唄。”要是玨哥兒沒有,就考慮下黛玉的孩子,總不至於都沒有吧。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