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讓他們瞧瞧
關燈
小
中
大
臺風過去半天, 南海隧道宣布完好無損。
臺風過去一天,受災省市完成了緊急救援。
臺風過去兩天,立安港撥雲見日,天氣晴好。
南海隧道建設團隊, 終於可以放心輪休, 一群臺風前後連軸轉的工程師、建設者, 得到翁承先許可, 先行休息。
橋梁沒有受損,他們被臺風驚擾的心情變得輕松愉快。
律風滿腦子睡覺,走在洪水泥濘、高壓水槍沖洗的街道,都渾渾噩噩的。
他還是太不能熬了。
律風想起瞿飛活蹦亂跳的樣子,感慨這人不愧是一米九的大體型, 熬夜的能量都比其他人充足。
臨近中午, 殷以喬站在綜合區建設工地,收到了一條消息——
回來了, 我睡覺。
簡短得透著疲憊,看得殷以喬無奈一笑。
餘工跟殷以喬搭檔幾個月, 還沒見過他這麽溫柔的表情。
他手上拿著要遞過去的表格一楞, 直到殷以喬收好手機,恢覆平時一臉冷漠精英模樣,才回過神來。
“殷先生,您看看, 這是這次臺風受損的部分,我都做好統計了。”
綜合旅游區的建設, 並未受到什麽嚴重影響。
主要是因為餘工是本地人,常年臺風暴雨折騰出來的老建築,殷以喬做防臺加固, 很多東西不清楚,他都能做得極為迅速。
只可惜,移植過來的小樹苗沒法救了。
時間緊迫,也只能來得及把樹苗固定上防風鏈,最後他和餘工檢查現場,樹苗折斷的折斷,只剩下一地狼藉。
幸好,殘枝沒有飛出去砸物傷人,工地也沒有什麽嚴重損害。
殷以喬清點了破損扭曲的鋼管架子,重新核實了采購物品簽了字。
“這兩天辛苦餘工了。臺風過後都不容易,等大家場地清理完畢,該休息就休息,有老家受了災的,可以批假回去救災就讓他們回去吧。工期不急。”
餘工接過清單。
殷以喬是他見過做好說話又最為悠閑的建築師。
別人都趕天趕地恨不得立刻見證自己的設計作品誕生,殷以喬卻像雕琢藝術品一樣,保持著英國式的安排,從來不催工期。
換個人,政府都該跳腳了。
可偏偏這是殷以喬,又偏偏是為了南海隧道修建的工程。
餘工見殷以喬要走,隨意笑道:“這個點,殷先生又去看跨海大橋啊?”
殷以喬微微挑眉,想起平時自己眺望的人已經回去睡覺了,嘴角自然地勾起笑意。
“不,我回去休息。您也早點休息吧。”
臺風過後的街道泥濘,好在工地和酒店不遠。
殷以喬沒有開車,一腳深一腳淺地踩在雨後濕滑的街道上。
立安港防範工作做得不錯。
近兩年新建起來的樓房,充分具備抗擊臺風的能力。
即使是利蘇這樣的狂風,也不過是吹折了樹枝,吹來了泥土。
殷以喬常年在英國,極少去氣候惡劣的地方。
他沒有見過那麽可怕的臺風,也沒有見過那麽迅速的救援。
陽光下,無數穿著工作服的市政工作人員,正在立起警戒,重設臨時標牌。
利蘇過境才兩天,這座繁忙的城市,已經習以為常地回歸了平時的生活。
以殷以喬的認知,遭受重大災難後,恢覆速度如此快的國際例子幾乎沒有。
好像刮過立安港的不是一個16級超強臺風,而是一縷清風。
沒有長期住在國外的人,可能無法理解他的感慨。
救援效率、覆原速度,都代表著一座城市核心保障能力。
在立安港,不會出現爛了半年還沒人管的路,更不會出現臺風損害後無人問津的電樁。
殷以喬繞過正在用起重機吊起斷裂樹幹的施工隊,升起一種與他們奮鬥在一起的榮譽感。
即使他沒有奔向南海隧道,也清楚知道——
那座矗立的橋梁,受到了無數人的關註,它代表的超凡技藝,將會震撼整個國度。
酒店客廳亮起柔和燈光。
殷以喬正打算趁律風睡覺,處理一下郵件、文檔,卻聽到了臥房裏輕微的新聞播報聲音。
他想也沒想,打開房門。
就見到裹起的被子閃著亮光。
“不要在被子裏玩手機,傷眼。”殷以喬隨手開燈,順便幫他打開電視,調到新聞頻道,“看新聞就起來看。”
小睡一覺後醒來的律風,終於關掉手機,懶洋洋地爬起來。
他熬了兩天夜,中途雖然休息了兩三個小時,也止不住困倦。
但是,人越困,反而越不需要睡眠似的,整個人沈在夢境,依舊是滿腦子橋梁海洋。
他睡了不到一小時,又忍不住刷起臺風相關新聞。
翁承先說的那番話,始終盤旋在律風心中。
中國橋梁的發展,就像整個廣闊的國土遭遇般,從外國把持、到全國人民傾盡所有,終於重新掌控了自主權力。
老一輩走了不少彎路,付出了不少代價,他們今天才能在南海上架起這座隧道橋。
而律風深深覺得,自己能做的事情太少太少。
疲憊與困倦,使律風依靠在床頭看新聞。
電視機裏播放著遭遇臺風襲擊的省市防臺抗洪情況。
在南海隧道全體成員抓緊時間檢查大橋時,市政、應急、機關、武警各部門正在清理著城市裏廣告牌、樹木、標志牌折斷,迅速恢覆了供電,並且快速排出湧入的洪水。
這些畫面之中,永遠不缺記者的采訪。
他們采訪的對象,無論是穿著背心短褲的老大爺,背著書包的小學生,面對采訪鏡頭都沒有任何驚恐。
“風很大,臺風來那天確實很害怕。但是早上起來,就看到政府的人開始清理樹枝和垃圾了,忽然覺得也沒什麽好怕的。”
“我見過好多次臺風了,風大了點,石頭還砸得哐哐哐的,可是我一點也不怕。”
也許只有生活在安寧年代,有可靠保障的人們,才會面對16級超強臺風,說出“不怕”。
新聞播報裏,往來行人與搶修隊伍各自保持著界限,又和諧融洽的同框入鏡,看得律風精神一振,驅散了他不少多愁善感。
中國確實遭遇了太多苦難,人民也經歷了無數磨礪。
但是自怨自艾和憂傷哀愁改變不了過去,生活必須得向前。
律風抓了抓亂發,掀開被子站起來。
“走,我們去吃飯。”他撈起褲子外套,“吃完順便看看橋。”
萬眾矚目的跨海大橋,總會自發吸引無數湊熱鬧的民眾前往。
他們大部分人都在新聞直播裏,見到了白浪拍擊鐵灰色大橋的樣子,所以他們來到海邊,便自發尋找到記者站立過的地方。
律風和殷以喬吃了飯,像飯後散步一般,慢慢往南海隧道走。
遠遠能夠見到大橋身影的岸邊,已經站滿了不少打卡拍照的民眾,還有舉著攝像機、拿著話筒的記者,實時播報。
全國人民都在關心著這座橋。
海風一吹,律風感覺自己又緩過氣來,身上有無限動力可以回到工地繼續戰鬥。
“我們到岸邊拍個照。”律風指了指前方,“老師在寶島那邊,都給我拍照發過來了,我們得好好回報情況才是。”
老師發來的視頻、語音,律風仔仔細細看完了。
寶島作為多臺風多地震的淒苦地方,哪怕利蘇沒有正面登陸,也對島內建築、道路造成了影響。
幸好這次維護危樓、隱患大橋的建築公司,派來的都是經驗豐富的老技術。
從接手那些破敗樓房、偷工減料橋梁開始,他們就以抗擊地震、洪水、臺風的姿態,全程圍好了維修鋼管立柱,完全沒有遭受到損害。
但是……
寶島的一些老樓房就慘了,大雨瓢潑而下,墻瓦浸水,受災情況竟然比臺風正面登陸的大陸省市看起來還要悲慘。
殷知禮的語氣裏,有難過,有高興。
難過的是見到寶島無辜民眾受災,政府卻拿不出與大陸、南海艦隊相媲美的救援隊伍。
高興的是,那座鐵灰色大橋依然矗立,連富雲縣臨時搭建的公路橋,都比垮塌的富雲橋堅固數十倍。
律風跟殷以喬慢慢說著寶島的情況。
沒等他們走近觀景人群,忽然傳來一聲熟悉的呼喊。
“律工!”
年輕跳躍的聲音,是丁鴻達無疑。
可律風前兩天剛在新聞直播見過丁鴻達,卻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穿著t恤、長褲的丁記者,仍舊掛著他的記者證,滿臉笑意。
但是他那張臉,蒼白粗糙,像極了三四十歲的中年人,一點兒也沒律風記憶中的年輕氣盛,反而透著狂風肆虐後的滄桑。
“丁記者。”律風略微詫異,“你沒休息?”
“休息什麽呀。”丁鴻達聲音一點兒也不見疲憊,“我們做記者的,臺風前、臺風後都要沖到最前面,給全國人民帶來南海隧道的現場報道!”
也許是他笑意燦爛,也許是他言辭懇切。
被風吹得蒼白粗糙的臉頰,都透著朝氣蓬勃的血色。
這果然是律風認識的丁鴻達無疑了。
“行。”律風完全認可他的鬥志,“既然丁記者想做報道,不如待會我帶你們去工地。我跟翁總工申請一下,他肯定同意你們到現場記錄臺風後的跨海大橋。”
普通的記者,絕對不可能和動員會那天的禦用記者一樣,隨意進入南海隧道建設現場。
然而,律風本能覺得,丁鴻達在臺風登陸那刻,聲嘶力竭的宣告,不僅融化了他的冷漠,還有瞿飛的暴躁。
有這麽一位心系橋梁的記者,一定可以得到翁承先的許可。
果然,丁鴻達聽了這話格外高興。
他蒼白粗糙的臉,笑得像朵花兒,連連說“好好好”!
然而,他卻沒急著催促律風動身,而是招呼著自己同事,拿過了相機。
丁鴻達有性格裏天生的靦腆和認真。
他打開相機,伸到律風面前,像分享重大秘密似的,說道:“律工,其實我來打招呼真不是想蹭采訪。嘿嘿,我跟同事這幾天一直在跨海大橋附近,雖然新聞直播中斷了,但是我們手上有最漂亮的橋!”
丁鴻達選出自己最滿意的攝影,在律風面前展現出臺風之中,驚濤穿橋的震撼景象。
也只有不要命的前線記者,能夠捕捉到臺風來臨時,跨海大橋在風雨浪潮中傲立的畫面。
震驚律風的,不僅僅是這一相機的照片。
丁鴻達說:“我們攝影師一直在拍跨海橋的視頻。雨水那麽大,我們傘都差點撐不住,幸好還是拍了不少能用的視頻。”
他驕傲的神情與身旁同樣滄桑的攝影師如出一轍。
仿佛生命在臺風面前微不足道,重要的是這風雨和橋。
律風被他們的敬業驚得無話可說。
攝影師給他們回看的視頻,白浪泛著黃,揚起來比橋還高,幾乎是臺風來臨時最危險的場景。
律風佩服道:“我想,你們的照片、視頻放出來,網友肯定把它們安利上頭條。”
丁鴻達無比明亮,“可是,我是希望律工你做的視頻上頭條。”
律風詫異看他。
丁鴻達卻真誠無比。
他說:“咱們烏雀山大橋的夜景,美得外國人都在稱讚。那臺風刮過南海隧道,跨海大橋矗立不倒的場景,不嚇死他們呀!”
記者的熱血赤誠,激得律風說不出話來。
好像他們冒著臺風,在岸邊拍攝錄制海浪翻湧的場景,就是為了等他做出一則不懼風雨的跨海大橋視頻來。
律風稍稍的悲春傷秋,徹底沒了幹凈。
他心裏已經有了無限宏偉激昂的場景,不需要什麽人工曲調,只需呼嘯的雨聲、風聲、浪潮聲,都能匯聚出一幕驚天動地的樂章。
“好,嚇死他們。”律風笑道。
讓他們都瞧瞧,這就是中國的橋梁。
中國國際救援隊,在利蘇臺風登陸中國一周後,啟程前往菲律賓。
已經抗洪搶險整整十天的菲律賓政府,正在層層清點臺風造成的損失。
近百萬居民失去了住所,大量難民堆積在避難所。
政府與民眾,無比期待中國的援助物資和醫療隊伍。
遠離災情的菲律賓首都,議員約馬爾正在聽國內建築受損匯報。
“在利蘇襲擊中垮塌的橋梁共計17座,受損33座,房屋垮塌情況還在統計中,但是數量不會少。以及,您要的——”
匯報的人翻開下一頁,聲音顯然小了許多。
“中國在我國境內建設中的蘭西工業園、瀑帕大橋、米書公路,遭到不同程度的損害。”
約馬爾視線煩躁地轉過來,沈聲問道:“不同程度的損害是什麽損害?”
“額……”匯報的人尷尬道,“施工警戒牌被吹走了、大橋的建設防護架變形,還有……還有工業園的臨時大門——”
“夠了!”約馬爾錘在桌上,怒不可遏,“中國人的建設工程就沒有垮塌、損毀的嗎?!”
匯報人臉色慘白,卻不得不如實告知。
“約馬爾先生,您是清楚中國建設能力的。利蘇這樣的16級臺風,對他們的建築來說,就像、就像微風拂過。”
“您看,他們那座橫跨南海海峽的大橋,直面利蘇之後,竟然完好無損。”
“這怎麽可能?”約馬爾關註南海隧道多時,當然清楚橋梁越長越脆弱。
南海隧道還沒建成,兩岸長度加起來已經超過了10公裏,應該和樹枝一般,風一吹就斷了。
可是,它竟然完好無損?!
約馬爾心中滿是懷疑。
“你確定這不是中國發出來安撫民心的假消息嗎?”
“應該不是。”匯報人神情遺憾,語氣卻止不住驚詫,“因為,他們的電視臺放出了臺風登陸時的視頻。”
“——像海嘯一樣恐怖的白色巨浪,打在跨海大橋身上,竟然沒能撼動它分毫!”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臺風過去一天,受災省市完成了緊急救援。
臺風過去兩天,立安港撥雲見日,天氣晴好。
南海隧道建設團隊, 終於可以放心輪休, 一群臺風前後連軸轉的工程師、建設者, 得到翁承先許可, 先行休息。
橋梁沒有受損,他們被臺風驚擾的心情變得輕松愉快。
律風滿腦子睡覺,走在洪水泥濘、高壓水槍沖洗的街道,都渾渾噩噩的。
他還是太不能熬了。
律風想起瞿飛活蹦亂跳的樣子,感慨這人不愧是一米九的大體型, 熬夜的能量都比其他人充足。
臨近中午, 殷以喬站在綜合區建設工地,收到了一條消息——
回來了, 我睡覺。
簡短得透著疲憊,看得殷以喬無奈一笑。
餘工跟殷以喬搭檔幾個月, 還沒見過他這麽溫柔的表情。
他手上拿著要遞過去的表格一楞, 直到殷以喬收好手機,恢覆平時一臉冷漠精英模樣,才回過神來。
“殷先生,您看看, 這是這次臺風受損的部分,我都做好統計了。”
綜合旅游區的建設, 並未受到什麽嚴重影響。
主要是因為餘工是本地人,常年臺風暴雨折騰出來的老建築,殷以喬做防臺加固, 很多東西不清楚,他都能做得極為迅速。
只可惜,移植過來的小樹苗沒法救了。
時間緊迫,也只能來得及把樹苗固定上防風鏈,最後他和餘工檢查現場,樹苗折斷的折斷,只剩下一地狼藉。
幸好,殘枝沒有飛出去砸物傷人,工地也沒有什麽嚴重損害。
殷以喬清點了破損扭曲的鋼管架子,重新核實了采購物品簽了字。
“這兩天辛苦餘工了。臺風過後都不容易,等大家場地清理完畢,該休息就休息,有老家受了災的,可以批假回去救災就讓他們回去吧。工期不急。”
餘工接過清單。
殷以喬是他見過做好說話又最為悠閑的建築師。
別人都趕天趕地恨不得立刻見證自己的設計作品誕生,殷以喬卻像雕琢藝術品一樣,保持著英國式的安排,從來不催工期。
換個人,政府都該跳腳了。
可偏偏這是殷以喬,又偏偏是為了南海隧道修建的工程。
餘工見殷以喬要走,隨意笑道:“這個點,殷先生又去看跨海大橋啊?”
殷以喬微微挑眉,想起平時自己眺望的人已經回去睡覺了,嘴角自然地勾起笑意。
“不,我回去休息。您也早點休息吧。”
臺風過後的街道泥濘,好在工地和酒店不遠。
殷以喬沒有開車,一腳深一腳淺地踩在雨後濕滑的街道上。
立安港防範工作做得不錯。
近兩年新建起來的樓房,充分具備抗擊臺風的能力。
即使是利蘇這樣的狂風,也不過是吹折了樹枝,吹來了泥土。
殷以喬常年在英國,極少去氣候惡劣的地方。
他沒有見過那麽可怕的臺風,也沒有見過那麽迅速的救援。
陽光下,無數穿著工作服的市政工作人員,正在立起警戒,重設臨時標牌。
利蘇過境才兩天,這座繁忙的城市,已經習以為常地回歸了平時的生活。
以殷以喬的認知,遭受重大災難後,恢覆速度如此快的國際例子幾乎沒有。
好像刮過立安港的不是一個16級超強臺風,而是一縷清風。
沒有長期住在國外的人,可能無法理解他的感慨。
救援效率、覆原速度,都代表著一座城市核心保障能力。
在立安港,不會出現爛了半年還沒人管的路,更不會出現臺風損害後無人問津的電樁。
殷以喬繞過正在用起重機吊起斷裂樹幹的施工隊,升起一種與他們奮鬥在一起的榮譽感。
即使他沒有奔向南海隧道,也清楚知道——
那座矗立的橋梁,受到了無數人的關註,它代表的超凡技藝,將會震撼整個國度。
酒店客廳亮起柔和燈光。
殷以喬正打算趁律風睡覺,處理一下郵件、文檔,卻聽到了臥房裏輕微的新聞播報聲音。
他想也沒想,打開房門。
就見到裹起的被子閃著亮光。
“不要在被子裏玩手機,傷眼。”殷以喬隨手開燈,順便幫他打開電視,調到新聞頻道,“看新聞就起來看。”
小睡一覺後醒來的律風,終於關掉手機,懶洋洋地爬起來。
他熬了兩天夜,中途雖然休息了兩三個小時,也止不住困倦。
但是,人越困,反而越不需要睡眠似的,整個人沈在夢境,依舊是滿腦子橋梁海洋。
他睡了不到一小時,又忍不住刷起臺風相關新聞。
翁承先說的那番話,始終盤旋在律風心中。
中國橋梁的發展,就像整個廣闊的國土遭遇般,從外國把持、到全國人民傾盡所有,終於重新掌控了自主權力。
老一輩走了不少彎路,付出了不少代價,他們今天才能在南海上架起這座隧道橋。
而律風深深覺得,自己能做的事情太少太少。
疲憊與困倦,使律風依靠在床頭看新聞。
電視機裏播放著遭遇臺風襲擊的省市防臺抗洪情況。
在南海隧道全體成員抓緊時間檢查大橋時,市政、應急、機關、武警各部門正在清理著城市裏廣告牌、樹木、標志牌折斷,迅速恢覆了供電,並且快速排出湧入的洪水。
這些畫面之中,永遠不缺記者的采訪。
他們采訪的對象,無論是穿著背心短褲的老大爺,背著書包的小學生,面對采訪鏡頭都沒有任何驚恐。
“風很大,臺風來那天確實很害怕。但是早上起來,就看到政府的人開始清理樹枝和垃圾了,忽然覺得也沒什麽好怕的。”
“我見過好多次臺風了,風大了點,石頭還砸得哐哐哐的,可是我一點也不怕。”
也許只有生活在安寧年代,有可靠保障的人們,才會面對16級超強臺風,說出“不怕”。
新聞播報裏,往來行人與搶修隊伍各自保持著界限,又和諧融洽的同框入鏡,看得律風精神一振,驅散了他不少多愁善感。
中國確實遭遇了太多苦難,人民也經歷了無數磨礪。
但是自怨自艾和憂傷哀愁改變不了過去,生活必須得向前。
律風抓了抓亂發,掀開被子站起來。
“走,我們去吃飯。”他撈起褲子外套,“吃完順便看看橋。”
萬眾矚目的跨海大橋,總會自發吸引無數湊熱鬧的民眾前往。
他們大部分人都在新聞直播裏,見到了白浪拍擊鐵灰色大橋的樣子,所以他們來到海邊,便自發尋找到記者站立過的地方。
律風和殷以喬吃了飯,像飯後散步一般,慢慢往南海隧道走。
遠遠能夠見到大橋身影的岸邊,已經站滿了不少打卡拍照的民眾,還有舉著攝像機、拿著話筒的記者,實時播報。
全國人民都在關心著這座橋。
海風一吹,律風感覺自己又緩過氣來,身上有無限動力可以回到工地繼續戰鬥。
“我們到岸邊拍個照。”律風指了指前方,“老師在寶島那邊,都給我拍照發過來了,我們得好好回報情況才是。”
老師發來的視頻、語音,律風仔仔細細看完了。
寶島作為多臺風多地震的淒苦地方,哪怕利蘇沒有正面登陸,也對島內建築、道路造成了影響。
幸好這次維護危樓、隱患大橋的建築公司,派來的都是經驗豐富的老技術。
從接手那些破敗樓房、偷工減料橋梁開始,他們就以抗擊地震、洪水、臺風的姿態,全程圍好了維修鋼管立柱,完全沒有遭受到損害。
但是……
寶島的一些老樓房就慘了,大雨瓢潑而下,墻瓦浸水,受災情況竟然比臺風正面登陸的大陸省市看起來還要悲慘。
殷知禮的語氣裏,有難過,有高興。
難過的是見到寶島無辜民眾受災,政府卻拿不出與大陸、南海艦隊相媲美的救援隊伍。
高興的是,那座鐵灰色大橋依然矗立,連富雲縣臨時搭建的公路橋,都比垮塌的富雲橋堅固數十倍。
律風跟殷以喬慢慢說著寶島的情況。
沒等他們走近觀景人群,忽然傳來一聲熟悉的呼喊。
“律工!”
年輕跳躍的聲音,是丁鴻達無疑。
可律風前兩天剛在新聞直播見過丁鴻達,卻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穿著t恤、長褲的丁記者,仍舊掛著他的記者證,滿臉笑意。
但是他那張臉,蒼白粗糙,像極了三四十歲的中年人,一點兒也沒律風記憶中的年輕氣盛,反而透著狂風肆虐後的滄桑。
“丁記者。”律風略微詫異,“你沒休息?”
“休息什麽呀。”丁鴻達聲音一點兒也不見疲憊,“我們做記者的,臺風前、臺風後都要沖到最前面,給全國人民帶來南海隧道的現場報道!”
也許是他笑意燦爛,也許是他言辭懇切。
被風吹得蒼白粗糙的臉頰,都透著朝氣蓬勃的血色。
這果然是律風認識的丁鴻達無疑了。
“行。”律風完全認可他的鬥志,“既然丁記者想做報道,不如待會我帶你們去工地。我跟翁總工申請一下,他肯定同意你們到現場記錄臺風後的跨海大橋。”
普通的記者,絕對不可能和動員會那天的禦用記者一樣,隨意進入南海隧道建設現場。
然而,律風本能覺得,丁鴻達在臺風登陸那刻,聲嘶力竭的宣告,不僅融化了他的冷漠,還有瞿飛的暴躁。
有這麽一位心系橋梁的記者,一定可以得到翁承先的許可。
果然,丁鴻達聽了這話格外高興。
他蒼白粗糙的臉,笑得像朵花兒,連連說“好好好”!
然而,他卻沒急著催促律風動身,而是招呼著自己同事,拿過了相機。
丁鴻達有性格裏天生的靦腆和認真。
他打開相機,伸到律風面前,像分享重大秘密似的,說道:“律工,其實我來打招呼真不是想蹭采訪。嘿嘿,我跟同事這幾天一直在跨海大橋附近,雖然新聞直播中斷了,但是我們手上有最漂亮的橋!”
丁鴻達選出自己最滿意的攝影,在律風面前展現出臺風之中,驚濤穿橋的震撼景象。
也只有不要命的前線記者,能夠捕捉到臺風來臨時,跨海大橋在風雨浪潮中傲立的畫面。
震驚律風的,不僅僅是這一相機的照片。
丁鴻達說:“我們攝影師一直在拍跨海橋的視頻。雨水那麽大,我們傘都差點撐不住,幸好還是拍了不少能用的視頻。”
他驕傲的神情與身旁同樣滄桑的攝影師如出一轍。
仿佛生命在臺風面前微不足道,重要的是這風雨和橋。
律風被他們的敬業驚得無話可說。
攝影師給他們回看的視頻,白浪泛著黃,揚起來比橋還高,幾乎是臺風來臨時最危險的場景。
律風佩服道:“我想,你們的照片、視頻放出來,網友肯定把它們安利上頭條。”
丁鴻達無比明亮,“可是,我是希望律工你做的視頻上頭條。”
律風詫異看他。
丁鴻達卻真誠無比。
他說:“咱們烏雀山大橋的夜景,美得外國人都在稱讚。那臺風刮過南海隧道,跨海大橋矗立不倒的場景,不嚇死他們呀!”
記者的熱血赤誠,激得律風說不出話來。
好像他們冒著臺風,在岸邊拍攝錄制海浪翻湧的場景,就是為了等他做出一則不懼風雨的跨海大橋視頻來。
律風稍稍的悲春傷秋,徹底沒了幹凈。
他心裏已經有了無限宏偉激昂的場景,不需要什麽人工曲調,只需呼嘯的雨聲、風聲、浪潮聲,都能匯聚出一幕驚天動地的樂章。
“好,嚇死他們。”律風笑道。
讓他們都瞧瞧,這就是中國的橋梁。
中國國際救援隊,在利蘇臺風登陸中國一周後,啟程前往菲律賓。
已經抗洪搶險整整十天的菲律賓政府,正在層層清點臺風造成的損失。
近百萬居民失去了住所,大量難民堆積在避難所。
政府與民眾,無比期待中國的援助物資和醫療隊伍。
遠離災情的菲律賓首都,議員約馬爾正在聽國內建築受損匯報。
“在利蘇襲擊中垮塌的橋梁共計17座,受損33座,房屋垮塌情況還在統計中,但是數量不會少。以及,您要的——”
匯報的人翻開下一頁,聲音顯然小了許多。
“中國在我國境內建設中的蘭西工業園、瀑帕大橋、米書公路,遭到不同程度的損害。”
約馬爾視線煩躁地轉過來,沈聲問道:“不同程度的損害是什麽損害?”
“額……”匯報的人尷尬道,“施工警戒牌被吹走了、大橋的建設防護架變形,還有……還有工業園的臨時大門——”
“夠了!”約馬爾錘在桌上,怒不可遏,“中國人的建設工程就沒有垮塌、損毀的嗎?!”
匯報人臉色慘白,卻不得不如實告知。
“約馬爾先生,您是清楚中國建設能力的。利蘇這樣的16級臺風,對他們的建築來說,就像、就像微風拂過。”
“您看,他們那座橫跨南海海峽的大橋,直面利蘇之後,竟然完好無損。”
“這怎麽可能?”約馬爾關註南海隧道多時,當然清楚橋梁越長越脆弱。
南海隧道還沒建成,兩岸長度加起來已經超過了10公裏,應該和樹枝一般,風一吹就斷了。
可是,它竟然完好無損?!
約馬爾心中滿是懷疑。
“你確定這不是中國發出來安撫民心的假消息嗎?”
“應該不是。”匯報人神情遺憾,語氣卻止不住驚詫,“因為,他們的電視臺放出了臺風登陸時的視頻。”
“——像海嘯一樣恐怖的白色巨浪,打在跨海大橋身上,竟然沒能撼動它分毫!”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