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62章 第六十一回:心燈

關燈
呂仲明憊懶一笑,微微點頭,穿過隊伍時,官員們紛紛讓開一條路,讓他走到李淵身後去。呂仲明意氣風發,占著勝利者的位置,朝法朗與吉藏笑吟吟點頭。

“一路遠來,辛苦了。”呂仲明客客氣氣道。

三名僧人朝呂仲明行禮,吉藏又道:“有緣,國師。”

“有緣。”呂仲明笑道。

李淵解釋道:“當年吉藏法師於中原與我匯合,北上一趟,便是特地為了找你。”

呂仲明微笑點頭,心想還有這回事麽?法朗便笑道:“國師當年初來,本想請到揚州一見。”

“現在再見上,也是一樣的。”呂仲明笑道:“有緣千裏來相見嘛。”

呂仲明絕口不提揚州鬥法一事,吉藏也當做一切沒發生過,雙方呵呵呵地笑,心裏也都在呵呵,呂仲明便加入了隊伍,開始游大興善寺。李淵走在前頭,呂仲明與李世民走在一處。

“敬德怎麽回來了?”李世民眉目間似有憂色,說:“還跑這兒來了,待會被我哥看到了不得了。”

糟糕,呂仲明被一提醒,才意識到這個問題,心裏咯噔一響,回頭看尉遲恭,尉遲恭卻似沒事人一般,大喇喇走著,還與李靖談笑。

李世民又伸手指,抹去呂仲明嘴角的口水跡,呂仲明意識到清早起來臉也沒洗,便急匆匆趕來了,忙以袖子揩拭。是時大興善寺正門大開,沙彌列隊兩側,三名僧人將李淵迎進興善寺內。

李淵只是袖手而立,並不禮佛,正殿內供奉的是彌勒,李淵問:“這位是……”

法朗解釋道:“佛門有過去佛,現在佛與未來佛之分。”

“過去佛乃是燃燈古佛。”玄奘為李淵解釋道:“現在佛乃是我佛釋尊,而未來佛,就是眼前這一位,彌勒,世人也稱之為彌勒菩薩,以救度眾生為主。”

李淵緩緩點頭,看了李世民與李建成一眼,示意自便,諸名官員見李淵不拜,也不好有舉動,玄奘拿著燃香,無人交托,場面甚是尷尬。法朗會心一笑道:“無妨,不如……”

李世民上前,朝玄奘一笑,接過香,朝彌勒佛像敬香,眾人才繼續朝殿後走,穿過天井,進了大雄寶殿,一直緘默不語的金剛智法師在此處開口道:“陛下,大雄寶殿內供奉的是西方教主阿彌陀,佛陀釋迦牟尼,與東方藥師佛。”

“釋尊也稱‘毗盧那遮佛’,意為光曜世間。”玄奘禮貌道:“光明普照,遍布十方,是為大日如來。”

李淵緩緩點頭,法朗又給李淵介紹道:“殿旁的乃是地藏王菩薩。”

呂仲明自來到初唐至今,第一次見到有如此多的佛像被供在同一座殿內,金剛智引領眾人見過大雄寶殿內的三尊主佛,又看十八羅漢金剛,各個雕得栩栩如生,眼中帶著憐憫,俯覽世間。

佛門在這一點上做得確實比道門好,呂仲明憶起平生所見道觀,三清像俱是一副不食人間煙火的神態,道家真祖清雍從容,神位則兇神惡煞。

李淵依次詢問各佛與菩薩來歷,玄奘逐一從容對答,呂仲明知道這次上元節游大興善寺,多半也是為了化解佛教之災,嘗試著扭轉李淵的印象。這麽來一次,或許李淵的根本意向不會動搖,但至少能多認識佛門一些。

游內殿時,皆由李世民依次上香,李建成察言觀色,知道有呂仲明在側,李淵無論如何不能當著呂仲明的面禮佛,且李建成身為太子,這二人的表態,也相當於支持呂仲明與他身後的道教。

呂仲明打量諸佛時,無意中與法朗目光對上,只見法朗雙眼中帶著溫和笑意。

“國師要不要來一柱香?”吉藏莞爾道。

呂仲明一想,笑道:“阿彌陀與藥師佛我是不認識的,不過慈航真人,曾是我道門中前輩,上柱香為唐王祈福,也是無妨。”

吉藏:“……”

“來。”呂仲明欣然道。

數僧根本沒料到呂仲明居然會在此刻此處,半點不客氣地提出道佛淵源一事,臉色都不太好看,金剛智咳了聲,然而呂仲明已伸手去接,吉藏只得給他,法朗笑笑,示意無妨。

呂仲明在千手觀音面前上了三炷香,又道:“老君與燃燈度喬達摩·悉達多成佛,於沙羅雙樹下講論世間真諦,釋尊想來也與我道家有淵源,順便一起了。”

金剛智:“……”

吉藏終於站不住了,咳了聲,問:“國師大人聽誰說的?”

“聽燃燈說的。”呂仲明自若道:“下回碰了面,您可親自問他。”

數人都忍不住好笑,金剛智又道:“國師,此話不可隨便說。”

呂仲明道:“前晉天師道祭酒王浮作《化胡經》,此乃道家古早經籍之一,理據都在。”

呂仲明上了香,數人早知會唱這一出,雖擔心三僧合辯國師,卻又想聽聽道佛兩派,究竟是否能辯出個是非曲直來,是以都不出言打斷,反而笑吟吟地看著。吉藏開口道:“國師此言謬矣,佛道兩家教義不同,天差地遠,何來老君化胡一說……”

呂仲明在銅盆中洗完手,笑著作了個請的手勢,示意出去說,又道:“哦?既是如此,便請教吉藏大師,佛家教義為何,道家教義又為何?”

這個問題看似毫無攻擊性,實際上卻是準確抓住了數僧的要害,佛門派別眾多,理論覆雜,不同於道家的天人合一論,吉藏與法朗乃是三論宗,玄奘少時所學甚雜,後創唯識宗,金剛智則是密宗。光是這個問題,幾個菩薩就要先掐出個勝負,才能回答呂仲明。

然而吉藏卻似乎早就料到呂仲明奸詐,在前頭一邊領路,一邊解釋道:“諸相心生,佛門真義,一切法終歸兩說,一是世間萬相真諦,二是因果善業修行,唯是則已,與貴教何涉?”

“那就是了。”呂仲明笑吟吟道:“世間萬相真諦謂之天,因果善業修行謂之人,歸根到底,不過是天人合一的道理。”

所有人都笑了起來,然而礙著法朗的面,又不好大笑,法朗倒也不在乎,莞爾道:“國師所言甚是。”

玄奘開口道:“佛門真義分緣起、法印、四諦、八正道、涅盤、十二因緣、因果業報、三界六道、三十七道品、及密宗持行之說。非是天人合一四字可概括。”

李世民對玄奘頗有好感,點頭道:“願聞其詳。”

“釋尊曾言: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玄奘正色道:“萬物演化,最初俱是因緣而起,若見緣起便見法。此間諸位,包括陛下,兩位殿下,以及國師,俱因緣際會,來到大興善寺。”

吉藏笑道:“國師來到此刻,此處,要修正的,不也正是因緣而產生的果?”

呂仲明笑笑,說:“既有果因緣而生,那麽法師們不妨說說,咱們這麽多人聚在一起,會對來日產生什麽樣的影響,過幾年,又會發生什麽?!”

吉藏:“……”

呂仲明狡猾一笑,答道:“既然世間萬法都能以因果來推斷,想必眼下的因,便註定了未來的果,幾位法師,測測我大唐國運如何?”

法朗:“……”

金剛智:“……”

看金剛智那模樣,差點就要受不住激,但總不能明著朝李建成說你死了你弟上位等話,金剛智咳了聲,答道:“因緣而生,世間之事,也並非不能改。說緣法,不過是人人都需恪守的一點善念,種善越多,福緣便越廣,是為福澤。”

數人一邊走一邊說,走到門外時,呂仲明又道:“那麽請問三位大師,積善為何?”

“為的是自身之福。”吉藏道:“行善,行惡,俱在人心一念。”

呂仲明微微搖了搖手指,笑道:“非也非也,行善本身,不為的什麽,只為己心自在。”

說著呂仲明走上高臺,大興善寺外的百姓登時圍聚過來,吉藏,法朗與金剛智三人相視,各自一笑,呂仲明隨手一彈,一道金光射出,飛向大興善寺前的巨大銅鐘。

“當——”

聲音震響,李淵等人都知道今日是道家佛家辯法,卻不聊會以這樣的一個方式開始,三僧身披袈裟,緩緩上臺,呂仲明又回身道:“行善,行惡,俱是天性所趨,順應天性,無為無不為,是以人之常性。”

“也就是說。”吉藏最先站出來,說:“不必加以規範,也不必勸人向善?”

呂仲明笑道:“不管是行善還是行惡,只需順應天性,明辨本心,自可行之。也就是說……”

說畢呂仲明朝著臺下眾人解釋道:“想作惡就作惡,想行善就行善,只要你們覺得對得起自己就行了。”

這話一出,臺下眾人嘩然,連李淵也不禁微微蹙眉,呂仲明以善惡之分開場,吉藏便笑道:“國師此言大謬,若眾生皆行惡,世道淪亡之日指日可待,若不尊仁義,民何以堪?”

呂仲明莞爾道:“且慢,吉藏大師,本座只是說順應天性,而非眾生行惡,不要偷換概念喲。”

數人哭笑不得,滿場肅靜,正午的太陽下,人越來越多,從大興善寺到長安街道,盡數站滿了人,就連圍墻上也扒了不少人,好奇地張望,臺上道家,佛家兩道真言術作用,距離再遠也聽得一清二楚。

“陰陽相伴相生,而凡人置身生之中,是以趨生畏死。”呂仲明又道:“萬物生之勃發,謂之陽,人的本性,一如山川樹木本性,既在生中,是以喜陽。我問諸位一句,為何看到美好之物,會心生歡喜,望見醜惡之物,會心存排斥?”

“此乃人之本性。”呂仲明微微一笑,手指一撮,登時漫天花瓣飄落,緊接著手中又變戲法般出現了一朵花。

呂仲明身穿明黃道袍,指間繁花綻放,國師講道,天花亂墜,當真是做足了排場與風頭,一時間百姓都笑了起來,聽到這處,忍不住紛紛叫好。

“人心本性為善為光。”呂仲明道:“待人以和融善寬,是為大道。老君言‘大道廢,有仁義’,正因如此。”

玄奘不會變戲法,沒有呂仲明這麽多花樣,然而轉念一想,便道:“那麽請問國師,依足本性後,眾生之苦,又要如何消弭?”

呂仲明沈吟不語,吉藏朝臺下諸人看了一眼,又看李淵,認真道:“陛下,人生之苦,與生俱來,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蘊盛,是為八苦。”

李淵點頭道:“請教諸位大師,八苦如何化解?”

玄奘認真道:“世間之苦,應識而生,無常無我,我們所講述的是假我,乃是一副皮囊的遭遇,求佛修行,正是為了令這假我隨風而散,不再受皮囊的束縛。”

“煩惱俱是菩提子。”吉藏笑道:“煩惱促使一個人為了解脫煩惱,是以修行,求佛,是以人離難,難離身,一切災劫化為塵。”

李淵看著呂仲明,呂仲明微微一笑,朝下面百姓道:“辯知苦,感知苦,是與生俱來的一部分,不受病痛,怎能知健康的可貴?不因愛而分離,何來長相廝守之福?正因知道我們終有一日將死,方知生之可貴。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生,是以為恒。”

“苦難無須摒棄,修道,不是讓你最終摒棄苦難,正因萬物有始有終,死生相隨,生生不息,一切方有了意義。”呂仲明誠懇道:“沒有人會一輩子痛苦,也沒有人能一輩子事事順遂,總是相伴相生,令我等明白福兮禍之所倚,禍兮福之所伏的至理。”

吉藏道:“那麽請教國師,先前國師才說,人的本性是向著善與美的一面,此處又說,應對苦難逆來順受,卻是何故?”

呂仲明從容答道:“人之初,一如置身漠漠長夜,畢生修行,正是為了從苦難中發芽,去尋找光照。有光就有影,一如你拿著一盞燈去照耀黑夜,不管燈放在何處,始終會有一塊黑影,這就是苦難與人心的陰暗,陰與陽輪轉,生生不息,是為大道,二者是為一,方是人之所以為人,何必硬生生將它剝離,達到無欲之境?”

“修行。”呂仲明道:“是人的修行,貪嗔愛欲癡,喜怒哀樂,都是與生俱來的本性,摒棄了任一點,人還是人麽?修佛就須出家,出家就須放下紅塵,不可婚娶,不能婚配,戒欲戒本性,有何意思?”

吉藏:“國師此言明顯自相矛盾了,道家不也有言清心寡欲?”

呂仲明笑道:“清心寡欲,乃是順應自然的意思,老子說不爭謂之爭,是與萬物相合,覆歸天地之意,並非讓人斷子絕孫。”

吉藏:“……”

呂仲明又朝李淵道:“試想若大家都出家修佛的話,想必過不了幾百年,天下就都沒人了,眾生也都成佛了,剩下個空空蕩蕩的中原大地,倒是有趣。”

這話登時令人哄笑起來,吉藏眉毛微蹙,左右看看,朝法朗作了個動作,示意他上,法朗便笑了起來,仿佛覺得呂仲明甚是有趣。

“國師高見。”法朗溫和笑道:“但修佛,也不一定要出家。”

呂仲明微微一笑,知道正主兒終於出場了,玄奘未成佛不必放心上,吉藏乃是普賢托生,主“行”,而法朗才是主智慧。

“願洗耳恭聽。”呂仲明客氣道。

法朗又道:“修佛,是因為眾生俱有佛性,按國師的話說來,也可認為是‘道’,長存於每人心中。”

“求佛拜佛,不一定要出家,而是遵從於自身的願望而行。”法朗朝諸人道:“修行若是表面上的求解脫,求長生,佛門渡不了你。只有許下自身大願,籍由修行的過程,令此願趨於大圓滿,才是功德。”

“譬如說參拜普賢菩薩,世人都道得普賢庇佑,事半功倍,實際上普賢菩薩並不會因你前來上三炷香,便令你心想事成。”法朗莞爾道:“修佛學佛,也不是立竿見影的事。”

數人又是一陣笑聲,呂仲明微笑不語,靜靜看著法朗。

法朗左手持花,右手手指拈起一枚花瓣,花瓣隨風而去。

“參拜文殊,普賢,觀自在……乃至參拜佛陀。”法朗道:“都是為人一心向佛的佐證,你需要智慧,便朝著自身心中那點佛性向前,你需要知行之勇,便前來參拜主事理行的普賢菩薩,堅定內心的那點願望,籍由這一過程,令自己仔細思考,撥開凡世迷霧,最終邁出你想走的那一步。”

“在揚州時,曾有不少應考文人來尋我。”法朗親切道:“問我說‘法師,拜文殊菩薩,能讓我科舉高中麽?’”

臺下聽法朗說得有趣,紛紛笑了起來。

法朗道:“國師覺得能麽?”

“不能。”呂仲明道:“縱是拜文曲星,也無法令人高中,何況天底下這麽多應考舉子,金榜又只有一個,人人都來拜,狀元給誰?”

臺下哄笑起來,李世民也笑得打跌,無奈搖頭。

法朗溫和道:“正是,我的回答是,既是來給文殊菩薩上香,便證明你已明辨本心,你想更具智慧,想應考得中,想讀書,拜完後便回去認真念書,心已開,靈智便開。”

“為父母者,來拜文殊。”法朗又道:“願自己兒女靈智得開,我也是這麽一句話,拜佛供奉香火後,回去給兒女啟蒙,心中有願力,佛性常隨。”

“十二菩薩各執一事,俱是如此。”法朗又道:“縱是九華山地藏菩薩,生平有大願力,朝地藏菩薩許下願後,便積極行事,明證本心則已。”

“你在人世間受苦,是以尋找大慈大悲觀自在,在他面前靜思,以平撫心中苦痛,笑對逆境。”法朗莞爾道:“歸根到底,佛性便是你的本心。人人心中皆有佛,所以國師……不必再問拜佛修佛有什麽用,佛只是一個領路人,在眾生悟不得‘道’,也說不清楚的時候,陪你走過凡間的生老病死這段路。”

呂仲明一時間無言以對,法朗又朝場上,場下溫和說:“至於人心中的苦痛與陰暗,在修行中,終得驅散,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

“道家所言,陰陽俱是從‘一’中幻化出來的,而對佛門來說,‘我’就是這個‘一’。”

說著法朗豎掌當胸,周圍竟是漸漸暗了下來,剎那間所有人動容,議論紛紛。

“有光必有影,亙古使然,光影相生,一如生死相隨。”

法朗的聲音在逐漸暗下去的天穹下回蕩。

“然而要驅散黑暗,不留下影子,卻是不難。”

說著法朗的身形輪廓漸漸變得模糊起來,最終化為靈體,旁的人看上去只是一個人型的虛幻輪廓,呂仲明卻看的清清楚楚——手持慧劍,驅獅,腳踏七寶金蓮。

“點一盞心燈,以自我普照世間,是以驅散長夜,驅散黑暗。”

“智之所及,無混沌處。”

聲音落,法朗身內現出一團柔和的光,照向西面八方,一時間長安百姓紛紛詫異喊叫,當場膜拜。

頃刻間一切異變消失,法朗朝呂仲明雙手合十,退後。

呂仲明嘿嘿一笑,知道再說下去,就是強詞奪理了,只得不吭聲,沈默片刻後,李淵又道:“聽說佛門中有‘輪回轉世’一說,未曾請教各位大師,人死後,歸途為何?下一輩子,又將投身何方?”

這明顯是所有人最關心的事,說了這麽多,上到皇帝,下到百姓,沒有一個不怕死,沒有一個不想知道死後會怎麽樣。金剛智微一沈吟,答道:“陛下,這是我佛朝世人講述的‘六道輪回’。”

“六道,是為天道、人間道、修羅道、畜生道、地獄道。又分三界,為欲界、色界、無色界。是有‘三界六道’之稱。”金剛智手持佛珠,解釋說:“以善惡諸業為因,這一世行善,則歸於善業,這一世行惡,則歸於惡業。”

“這世積善,下一世便享福緣,善業積累,能入天道。”金剛智道:“若作惡過多,則墮地獄道。”

呂仲明見李淵似懂非懂,便主動幫金剛智解釋道:“他的意思是,行善就像存錢,存多了,就能去好地方花錢,花完了,就只能當叫花子了,下輩子繼續存錢。”

周圍一陣大笑。

“你……”金剛智登時就怒了,看著呂仲明。

呂仲明對文殊普賢是看兩教昔日面子,對金剛智可是不認識的,李淵不問還好,一問到六道輪回,簡直全是漏洞,呂仲明都不好意思去駁了。

“說到這個。”尉遲恭走上高臺,一本正經道:“某也有一事,從來不解,想請教金剛智大師。”

“說。”金剛智冷冷道。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