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公平
關燈
小
中
大
葉知秋原本因為擔心臨海縣的學校太亂、壞風氣會把林英、林剛、林凱姐弟三個給帶歪, 就把三個孩子留在家裏自己教,現如今臨海市建立起了一套相當完善的教育體系後,她就把三個孩子送去學校讓跟著念了。
葉知秋是見識過後世教育模式的人, 她將後世多種教育模式糅合在一起,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建設出了一套適用於臨海市的教育體系。
小學與初中都在接受通識教育課程, 進入高中階段後, 就會學習一些專業的技能, 然後會有一場學生分流考試, 考得好並且願意進入工農兵大學深造的學生, 可以直接升入大學, 從事研究型工作,考得差的學生以及那些志願進入生產一線工作的學生,可以再留下來學習兩年專業技能, 然後進入工廠,成為技術骨幹。
林英年紀大一點,等到臨海市的教育體系搭起來時, 她已經到了上高中的年齡,葉知秋知道林英學的不錯, 沒有絲毫心理負擔地就把林英送去了高中。
林剛和林凱兄弟倆雖然年齡相差幾歲,但平時學東西都是在一塊兒學的, 只是兄弟倆的興趣點不一樣, 各自喜歡看的書也不一樣,林剛更喜歡機械類,有空就對照著葉知秋從京城理工大學圖書館裏‘淘’來的那本機械制圖描摹, 林凱更喜歡鼓搗那些帶電的東西, 葉知秋給他找一把導線一節電池幾個小燈泡, 他自個兒就能玩好久。
在三個孩子的發展上,葉知秋並沒有進行過多的幹涉,她對三個孩子的要求只有一點,不要學壞。
只要不學壞,那可以做任何他們想要做的事情。
反正她又不需要三個兔崽子來養老,如果三個兔崽子什麽時候折騰累了,不想折騰了,她還可以給三個兔崽子找一個不錯的工作,比如說去學校當一個老師,雖然工資不怎麽高,但絕對夠生活。
父輩的積累,不是讓孩子可以肆無忌憚的揮霍,而是讓孩子可以去試任何他們想做的事,如果失敗了,父輩的積累依舊是他們挺直腰板的底氣。
-------------------------------------
六八年的時候,工農兵大學機械系突然傳來了好消息——新的盾構機已經成功研制。
葉知秋原本正在午休,聽到這個消息後,她哪裏還有丁點兒困意?騎上自己的摩托車直奔白水區的機械廠,在車間裏見到了那個如同鋼鐵巨獸一般的東西。
她看著有三個自己那麽高的‘鋼鐵巨獸’,問負責牽頭搞盾構機的謝鵬程教授,“老謝,剛剛你們廠裏打來的電話,是真的?就是這個玩意兒?咱們的地下軌道交通,可以實時了?”
縱使謝鵬程教授在三個小時前就已經得知了這消息,他這會兒依舊激動得全身發抖,抓住葉知秋的手就如同抓住了旗桿一樣,“葉局長,是真的!”
“咱們的盾構機研制成功了!我們剛剛在白雲山上試著鉆進了,二十分鐘順利鉆進了十七米長的隧道,一小時至少可以鉆進五十米!我們機械系沒有辜負您的期望,沒有讓財政失望,雖然這幾年我們機械系花了很多錢,看起來就像是打了水漂,但這盾構機拿出來後,誰敢說我們機械系把財政撥下來的錢打了水漂!”
謝鵬程教授激動得唾沫橫飛,看得出來,老爺子之前一定聽了不少擠兌的話,這會兒研究成果出來了,他也跟著好好揚眉吐氣了一把。
葉知秋把手從謝鵬程教授手裏抽了出來,拍了拍謝鵬程教授的胳膊,說,“謝老師,您和您的團隊都辛苦了。您研究團隊內所有參與盾構機研究的人,工級都上調兩個等級。另外,項目主要負責人發一千的獎金,主要骨幹人員發六百,普通研究人員發三百,您統計一個名單出來,我讓財政局給做這個獎金單子,直接走縣財政。”
看完盾構機的樣機後,葉知秋又連忙去了工農兵大學的土木系,同土木系的系主任賀榮恩教授談臨海市內軌道交通的規劃方案。
葉知秋道:“賀教授,臨海市內的軌道交通是要實現全市覆蓋的。我知道現在大元汽車廠生產出來的公交車已經能滿足城市居民的基本出行需求了,但軌道交通同樣非建不可。”
“您這邊需要負責城內進行軌道交通站口的規劃與施工問題,五座已經規劃好的火車站旁邊必須有地鐵站,這樣才能把臨海市內的交通與國-家交通網聯合起來。”
“另外,九合區內找一處比較空曠的地方,將飛機場按國內標準規劃出來,我們去向國-家申請建設飛機場,地鐵站需要將飛機場和臨海市內交通連接在一起的。”
賀榮恩教授面露凝重,“葉局長,這可不是一筆小數目,我們的財政能拿出這麽多的錢嗎?”
葉知秋挑眉,“錢不是問題,哪怕現在拿不出來,將來肯定會拿出來的。一邊修鐵路一邊賺錢,我們臨海市不是一直都這麽走過來的麽?原先就一個四季養生粥廠,不照樣把臨海市建設成現在這樣子了?”
修地鐵又不是一下子就需要把全款都砸進去,一邊修一邊賺,只要賺錢的速度快過花錢的速度就成。
再者,臨海市內目前正在經歷‘產業鏈瘋狂完善’的階段,圍繞九合區的農田種植業,正大食品廠衍生出一系列的食品加工廠,最最最不被重視的紡織廠也衍生出了拖把廠、服裝廠等,一個大聚寶盆聯動著一群小聚寶盆,臨海市的經濟如同芝麻開花一樣節節攀升。
如今的臨海市,臨海區內的路面已經全部硬化,其它四個區內原本縣城所在的地方也完成了路面硬化工作,現在已經開始硬化鄉村道路了。
來臨海市視察的那些人看著臨海市的變化,回到首都都感覺有些不適應了。
為啥臨海市的高樓一棟接著一棟地蓋,工地一個接著一個的開,首都就好多年都沒什麽變化呢?
首都作為國內最好最大的城市,火車站數量都比不上臨海市,這說得過去嗎?臨海市已經開始建造地鐵了,首都怕是連建設地鐵的規劃都沒有。
最最最讓這些人接受不了的是首都的路面硬化,雖說首都的路面硬化早就有了,但同臨海市那嶄新的柏油馬路比起來,首都的路面太斑駁了,一點兒新時代的氣息都沒有,臨海市的柏油馬路又黑又平,乘坐轎車走在上面,丁點兒顛簸的感覺都沒有,轎車在首都行駛的時候,雖說也不會一直顛簸,但終歸是比不上臨海市的,至於首都裏那些胡同巷弄中,車開不進去,只能騎自行車走,從胡同這頭走到胡同那頭,人就如同騎車走在搓衣板上一樣,顛得人手都麻了。
視察的人將臨海市的發展現狀如實匯報了上去,高層領導感覺有些驚訝,“那臨海市的發展……真有這麽快?一個根基薄弱的縣城轉為地級市之後,帶著十幾個一窮二白的縣城搞發展,發展得居然比京城還要好?”
視察的那人趕緊解釋,“同京城依舊沒法兒比的,只是有些地方已經超過了京城。比如說路面硬化,新建的高樓大廈,年輕人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等等……領導,如果您有空的話,我建議您親自去看看,我感覺那臨海市的發展很有意思,我們一直困惑的地方,或許能在臨海市找到答案。”
高層領導動了心思,決定親自去看看,不過不是現在,而是來年春天。
“再給他們幾個月,看看能發展到什麽程度,是不是真的像你們說的那樣日新月異。不過你們可以找一批人去考察考察臨海市的教育模式,看看距離我們所追求的教育公平這個目標遠嗎?符不符合我們的國-家性質?”
視察的領導又往臨海市跑了一趟,回去就同高層領導如實匯報了。
“臨海市那邊的教育模式目前很穩定,但同我們追求的教育公平不一樣,而且差別挺大的。”
高層領導蹙緊眉頭,“難道是他們那邊搞起了精英教育?老百姓都沒學上,只有達到什麽什麽要求的人才能上?”
“那倒不是……”匯報的那人有些為難,他仔細斟酌過措辭之後,才說,“臨海市的教育模式雖然與我們追求的不太一樣,但我感覺他們所追求的教育公平更合理。起碼比我們所追求的教育公平合理。”
高層領導眉頭皺的越發深了,“說說你的理由。”
“我們追求的教育公平,是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這沒問題,可我看很多工農兵大學都出現了培養出來的工農兵大學生不如原先那些普通高中畢業生的情況。工農兵大學的錄取是推薦制,人人都可能被推薦,地頭種地努力的人可能被推薦,伺候公公婆婆孝順的人可能被推薦……這些優良品德應該發揚,但不應該作為錄取大學生的標準。”
“品德好、做事踏實的人,不一定擅長搞學術,腦瓜子不一定靈光,讓他們去念大學,實在有些強人所難。不僅強學生所難,也強老師所難。”
高層領導點頭,沈聲問,“那麽,這些人就不具備受教育的權利嗎?”
“不,都具備。我覺得臨海市那邊做的就挺好,臨海市那邊的小學教育和初中教育是公平的,但初中畢業時就會采取學生分流制,將一些適合念書的人送往高中去學更難的知識,一些不適合念書、分數不行的人就送去學一些專業知識,比如說生產線的實際操作等等。”
“高中課程學完之後,還有一次學生分流的機會,選拔願意學且天資不錯的學生進入大學,一些不怎麽願意學或者是天資普通的人就會被分流去學專業技能,培養成為各個工廠的技術骨幹,進入大學之後,學習兩年,同樣還有一次分流。只要你想念,一直都能找到適合你的分流處,一直都能學習……我覺得這才算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不應該是把教育資源浪費在不懂得珍惜教育資源,不懂得利用教育資源的人身上。”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葉知秋是見識過後世教育模式的人, 她將後世多種教育模式糅合在一起,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建設出了一套適用於臨海市的教育體系。
小學與初中都在接受通識教育課程, 進入高中階段後, 就會學習一些專業的技能, 然後會有一場學生分流考試, 考得好並且願意進入工農兵大學深造的學生, 可以直接升入大學, 從事研究型工作,考得差的學生以及那些志願進入生產一線工作的學生,可以再留下來學習兩年專業技能, 然後進入工廠,成為技術骨幹。
林英年紀大一點,等到臨海市的教育體系搭起來時, 她已經到了上高中的年齡,葉知秋知道林英學的不錯, 沒有絲毫心理負擔地就把林英送去了高中。
林剛和林凱兄弟倆雖然年齡相差幾歲,但平時學東西都是在一塊兒學的, 只是兄弟倆的興趣點不一樣, 各自喜歡看的書也不一樣,林剛更喜歡機械類,有空就對照著葉知秋從京城理工大學圖書館裏‘淘’來的那本機械制圖描摹, 林凱更喜歡鼓搗那些帶電的東西, 葉知秋給他找一把導線一節電池幾個小燈泡, 他自個兒就能玩好久。
在三個孩子的發展上,葉知秋並沒有進行過多的幹涉,她對三個孩子的要求只有一點,不要學壞。
只要不學壞,那可以做任何他們想要做的事情。
反正她又不需要三個兔崽子來養老,如果三個兔崽子什麽時候折騰累了,不想折騰了,她還可以給三個兔崽子找一個不錯的工作,比如說去學校當一個老師,雖然工資不怎麽高,但絕對夠生活。
父輩的積累,不是讓孩子可以肆無忌憚的揮霍,而是讓孩子可以去試任何他們想做的事,如果失敗了,父輩的積累依舊是他們挺直腰板的底氣。
-------------------------------------
六八年的時候,工農兵大學機械系突然傳來了好消息——新的盾構機已經成功研制。
葉知秋原本正在午休,聽到這個消息後,她哪裏還有丁點兒困意?騎上自己的摩托車直奔白水區的機械廠,在車間裏見到了那個如同鋼鐵巨獸一般的東西。
她看著有三個自己那麽高的‘鋼鐵巨獸’,問負責牽頭搞盾構機的謝鵬程教授,“老謝,剛剛你們廠裏打來的電話,是真的?就是這個玩意兒?咱們的地下軌道交通,可以實時了?”
縱使謝鵬程教授在三個小時前就已經得知了這消息,他這會兒依舊激動得全身發抖,抓住葉知秋的手就如同抓住了旗桿一樣,“葉局長,是真的!”
“咱們的盾構機研制成功了!我們剛剛在白雲山上試著鉆進了,二十分鐘順利鉆進了十七米長的隧道,一小時至少可以鉆進五十米!我們機械系沒有辜負您的期望,沒有讓財政失望,雖然這幾年我們機械系花了很多錢,看起來就像是打了水漂,但這盾構機拿出來後,誰敢說我們機械系把財政撥下來的錢打了水漂!”
謝鵬程教授激動得唾沫橫飛,看得出來,老爺子之前一定聽了不少擠兌的話,這會兒研究成果出來了,他也跟著好好揚眉吐氣了一把。
葉知秋把手從謝鵬程教授手裏抽了出來,拍了拍謝鵬程教授的胳膊,說,“謝老師,您和您的團隊都辛苦了。您研究團隊內所有參與盾構機研究的人,工級都上調兩個等級。另外,項目主要負責人發一千的獎金,主要骨幹人員發六百,普通研究人員發三百,您統計一個名單出來,我讓財政局給做這個獎金單子,直接走縣財政。”
看完盾構機的樣機後,葉知秋又連忙去了工農兵大學的土木系,同土木系的系主任賀榮恩教授談臨海市內軌道交通的規劃方案。
葉知秋道:“賀教授,臨海市內的軌道交通是要實現全市覆蓋的。我知道現在大元汽車廠生產出來的公交車已經能滿足城市居民的基本出行需求了,但軌道交通同樣非建不可。”
“您這邊需要負責城內進行軌道交通站口的規劃與施工問題,五座已經規劃好的火車站旁邊必須有地鐵站,這樣才能把臨海市內的交通與國-家交通網聯合起來。”
“另外,九合區內找一處比較空曠的地方,將飛機場按國內標準規劃出來,我們去向國-家申請建設飛機場,地鐵站需要將飛機場和臨海市內交通連接在一起的。”
賀榮恩教授面露凝重,“葉局長,這可不是一筆小數目,我們的財政能拿出這麽多的錢嗎?”
葉知秋挑眉,“錢不是問題,哪怕現在拿不出來,將來肯定會拿出來的。一邊修鐵路一邊賺錢,我們臨海市不是一直都這麽走過來的麽?原先就一個四季養生粥廠,不照樣把臨海市建設成現在這樣子了?”
修地鐵又不是一下子就需要把全款都砸進去,一邊修一邊賺,只要賺錢的速度快過花錢的速度就成。
再者,臨海市內目前正在經歷‘產業鏈瘋狂完善’的階段,圍繞九合區的農田種植業,正大食品廠衍生出一系列的食品加工廠,最最最不被重視的紡織廠也衍生出了拖把廠、服裝廠等,一個大聚寶盆聯動著一群小聚寶盆,臨海市的經濟如同芝麻開花一樣節節攀升。
如今的臨海市,臨海區內的路面已經全部硬化,其它四個區內原本縣城所在的地方也完成了路面硬化工作,現在已經開始硬化鄉村道路了。
來臨海市視察的那些人看著臨海市的變化,回到首都都感覺有些不適應了。
為啥臨海市的高樓一棟接著一棟地蓋,工地一個接著一個的開,首都就好多年都沒什麽變化呢?
首都作為國內最好最大的城市,火車站數量都比不上臨海市,這說得過去嗎?臨海市已經開始建造地鐵了,首都怕是連建設地鐵的規劃都沒有。
最最最讓這些人接受不了的是首都的路面硬化,雖說首都的路面硬化早就有了,但同臨海市那嶄新的柏油馬路比起來,首都的路面太斑駁了,一點兒新時代的氣息都沒有,臨海市的柏油馬路又黑又平,乘坐轎車走在上面,丁點兒顛簸的感覺都沒有,轎車在首都行駛的時候,雖說也不會一直顛簸,但終歸是比不上臨海市的,至於首都裏那些胡同巷弄中,車開不進去,只能騎自行車走,從胡同這頭走到胡同那頭,人就如同騎車走在搓衣板上一樣,顛得人手都麻了。
視察的人將臨海市的發展現狀如實匯報了上去,高層領導感覺有些驚訝,“那臨海市的發展……真有這麽快?一個根基薄弱的縣城轉為地級市之後,帶著十幾個一窮二白的縣城搞發展,發展得居然比京城還要好?”
視察的那人趕緊解釋,“同京城依舊沒法兒比的,只是有些地方已經超過了京城。比如說路面硬化,新建的高樓大廈,年輕人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等等……領導,如果您有空的話,我建議您親自去看看,我感覺那臨海市的發展很有意思,我們一直困惑的地方,或許能在臨海市找到答案。”
高層領導動了心思,決定親自去看看,不過不是現在,而是來年春天。
“再給他們幾個月,看看能發展到什麽程度,是不是真的像你們說的那樣日新月異。不過你們可以找一批人去考察考察臨海市的教育模式,看看距離我們所追求的教育公平這個目標遠嗎?符不符合我們的國-家性質?”
視察的領導又往臨海市跑了一趟,回去就同高層領導如實匯報了。
“臨海市那邊的教育模式目前很穩定,但同我們追求的教育公平不一樣,而且差別挺大的。”
高層領導蹙緊眉頭,“難道是他們那邊搞起了精英教育?老百姓都沒學上,只有達到什麽什麽要求的人才能上?”
“那倒不是……”匯報的那人有些為難,他仔細斟酌過措辭之後,才說,“臨海市的教育模式雖然與我們追求的不太一樣,但我感覺他們所追求的教育公平更合理。起碼比我們所追求的教育公平合理。”
高層領導眉頭皺的越發深了,“說說你的理由。”
“我們追求的教育公平,是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這沒問題,可我看很多工農兵大學都出現了培養出來的工農兵大學生不如原先那些普通高中畢業生的情況。工農兵大學的錄取是推薦制,人人都可能被推薦,地頭種地努力的人可能被推薦,伺候公公婆婆孝順的人可能被推薦……這些優良品德應該發揚,但不應該作為錄取大學生的標準。”
“品德好、做事踏實的人,不一定擅長搞學術,腦瓜子不一定靈光,讓他們去念大學,實在有些強人所難。不僅強學生所難,也強老師所難。”
高層領導點頭,沈聲問,“那麽,這些人就不具備受教育的權利嗎?”
“不,都具備。我覺得臨海市那邊做的就挺好,臨海市那邊的小學教育和初中教育是公平的,但初中畢業時就會采取學生分流制,將一些適合念書的人送往高中去學更難的知識,一些不適合念書、分數不行的人就送去學一些專業知識,比如說生產線的實際操作等等。”
“高中課程學完之後,還有一次學生分流的機會,選拔願意學且天資不錯的學生進入大學,一些不怎麽願意學或者是天資普通的人就會被分流去學專業技能,培養成為各個工廠的技術骨幹,進入大學之後,學習兩年,同樣還有一次分流。只要你想念,一直都能找到適合你的分流處,一直都能學習……我覺得這才算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不應該是把教育資源浪費在不懂得珍惜教育資源,不懂得利用教育資源的人身上。”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