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李世民:“是啊……坐在大明宮裏的,不是我……
關燈
小
中
大
人家是陣前換將,李隆基是陣前斬將……
其他朝代的人大為震撼,心裏感慨:真不愧是第三名,趙構都沒幹過這事。
【二位忠臣之死,致使天下人多哀之。而李隆基不顧後果殺掉前線領兵將領後,發現朝中一時半會竟找不出人來領兵,最後只能啟用正在京城養病的哥舒翰。】
隋朝大業年間門。
楊廣坐著觀賞天幕,一動不動,看到這裏頗為驚訝地問皇後:“我記得,他好像之前就患了風疾?那李隆基令患風疾之人上戰場領兵?”
這能領嗎?
——風疾就是中風。
皇後側過身,思索之後,對著楊廣說:“或許李隆基認為,統帥不必上戰場拼命,有嘴就行。”
【哥舒翰本已在家養病,聽得君令,不顧病體毅然接任,前往潼關。】
【北鬥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
【哥舒翰人雖中風,雄姿依舊,其防守潼關半年,固若金湯,且牽制著叛軍主力在陜郡一帶,為朔方軍進入河北戰場提供便利,使之能夠重創叛軍史思明部,斬馘四萬級生擒五千人,獲馬五千匹。】
【更加重要的是,在此之後,河北十餘郡皆斬安祿山任命的郡守,以迎王師。安祿山治下河北地區動蕩不安。】
【而安祿山本人也十分不安,焦躁到對著謀臣發脾氣:“當年是你們說我可以反我才造反,現在潼關半年都沒攻下來,向北的路徑也被斷絕,唐軍四面圍攏,我只有汴、鄭數州,這可怎麽辦!今天開始,你們別來見我!”】
【甚至,安祿山已經動搖到想要舍棄洛陽,回歸範陽了。】
【而河北戰場內,將領郭子儀、李光弼向李隆基上奏,請求朝廷率領軍隊進攻範陽,並且叮囑李隆基,潼關險峻,在裏面守關就行,絕對不能輕易出戰。】
“一些不妙的預感……”
眾人想起趙構,想起朱祁鎮,前面兩個都有過明明大臣謀略謀得好好的,他們要麽不聽,要麽非要反其道而行的例子,所以……
東漢末年。
劉備開始找藥。
嗯,他性子剛烈,不提前把藥塞嘴裏,只怕等會要昏厥過去。
【賊將崔乾祐守陜郡,為誘哥舒翰出潼關,示唐以弱,哥舒翰不信,堅守不出,但耐不住李隆基急於求勝,信了。】
【李隆基下令,讓哥舒翰速速出關討賊,哥舒翰上奏,言不能出潼關,此為安祿山軍的計謀,他們即將有內變,唐軍只需靜候,便可不戰而勝。】
【然而楊國忠不停地在李隆基耳邊說:“再不出去就晚了,會錯失良機,等敵人下一次沒有防備,也不知道要等到什麽時候。”】
【於是,李隆基命哥舒翰即刻出關,與賊交戰。哥舒翰無法抗旨,只能慟哭,引兵出關。】
【六月初四出關,初七被打敗。】
暴躁昭烈帝抓著自己的頭發,滿臉抓狂:“為甚!這是為甚!一個兩個都這樣!不會打仗就閉嘴,別瞎指揮行嗎!怎麽都喜歡在將軍打仗時,非要讓將軍聽從你的指令,你上戰場了嗎!”
沒上過戰場就——
閉!嘴!啊!
……
武德年間門。
天策上將李世民幾乎心痛到無法呼吸。
那麽大好的局面,就被一個不懂兵事的王八蛋破壞了。
尤其是天幕還詳細放出唐軍被迫出關後,如何被殘殺的畫面。
叛軍是誘敵,早就占據了地勢高平的南邊“山原”,而唐軍後至,只能於北原、河之間門的東西狹長地帶對敵。
那地方有多狹窄呢?
士兵無法過多並行,隊列如繩束,槍槊亦施展不開。根本無法戰鬥。而敵人則借地勢,將木石滾下,擊殺唐軍士卒。
又以火焚之,弓弩射之,唐軍毫無還手之力,慘叫奔逃,瞬息潰敗。
【鏡頭轉到關外三道壕溝。】
【本該是抵禦外敵的壕溝,在唐軍潰逃入關時攔住唐軍去路,唐軍相擠,跌入壕溝者不計其數,須臾,那廣二丈,深一丈的溝,就填滿了人。】
李淵牙齒嚙合,不忍心去看這一幕。
然而那些聲音不停入耳,是士兵哭喊救命的嚎響,是肉身摔進塹中的“砰”一聲響,是溝壑填滿人身之後,後面士兵推搡擠動,踩踏在血肉上的聲音。
是……非常細微,幾乎聽不見,卻又努力想要活命發出的呻吟聲。
“別……踩……”
同袍慌亂而過,一腳踏在那摔在壕溝中的唐人士兵背上,將那鼓囊起伏的背踐踏成陷坑。
“救……”那士兵話語未竟,便已永遠無法發聲。死去之時,雙眼發怔,好似在透過天幕,與安史之亂前的大唐對視。
李隆基突然哈哈大笑:“死了!都死了!是朕之罪!是朕之罪啊!!!”
本就蒼白的臉色在如此激情之下,顯得愈發慘敗。
安史之亂!這就是安史之亂——不,這僅僅是安史之亂的一角,是亂局的開始!
這個想法如同火中澆油,那一瞬間門,悲憤直接將他吞沒——
“門下省上可封駁天子制敕,下可於章奏上落墨塗訖。今有詔,門下省除‘封還’‘駁正’天子詔書外,還可‘塗歸’。”
生怕大臣們沒理解,李隆基強調:“詔敕不便者,塗竄而奏還,謂之‘塗歸’。”
意思就是,皇帝所書聖旨,如果中書省覺得不合適,可以把它塗改,而後歸還給皇帝。
在漢時,就有大臣封還皇帝詔書的例子,譬如漢哀帝假稱太後遺詔,要封自己愛人董賢二千戶,被宰相王嘉封還詔書。
不過,漢時封駁只是偶然幾例,且依照大臣意志行事,並未成為正式制度,直到大唐貞觀年間門,封駁制度才得到確立與發展。
唐皇李世民因擔心有封駁權力的門下省官員奉承詔令,不敢封駁,曾多次告誡他們要嚴守職權,若覺得皇帝詔敕有不當之處,都應該拒絕在詔書上簽字,或者封還詔書,避免皇帝亂來。
——譬如貞觀時期,軍中人員短缺,李世民想要征用未滿十八的男子中身形碩大者,被給事中魏征啟用封駁權限拒絕簽署下發,李世民又發詔,魏征又拒絕,足足發了四次,魏征也拒絕了四次。如此,李世民才作罷。
正因李世民以寬廣胸襟主動維護封駁制度,而非直接皇權壓人,掀桌子反悔,這才改變了華夏史上臣子大多順旨而行的情況,風氣為之一清。
整個大唐乃至後世,都沿用了這個制度,為皇權上了枷鎖,制止大部分皇帝的胡作非為。
——當然,其他皇帝也不會任由自己被限制,比如明朝,就搞出了內閣票擬,內閣負責提供政策,皇帝同意就會批朱,不同意就讓內閣重新擬定,而如果六科使用封駁權,那矛盾就會轉移到六科和內閣之間門,皇帝美美隱身,皇權也就不受限制了。
而塗歸下行文書的權力亦是唐時中後期出現,玄宗朝尚未出現。
李隆基生出此念,至少在此時此刻,他是悔恨的。
他泣如雨下:“朕要學太宗之行,好好約束自己,絕不再做如此狂妄之舉。”
群臣感覺自己好像活在夢裏。
那個泰山封禪前,虛心納諫、克己覆禮,不追求享樂,不傲慢自大的聖天子,要回來了嗎!
他們楞了很長時間門,歡呼聲沖破雲霄——
“聖人賢明!!!”
李隆基卻是苦笑,不敢再應承這種話:“朕不賢明。”
若是賢明,怎麽會出現此等情形——
【潼關天險被破。】
【唐軍二十萬眾倉促出戰,幾近一夕覆滅,唯餘八千人慘活,哥舒翰被俘,長安失守。】
貞觀年間門。
李世民似乎無比平靜:“無妨,勝敗乃兵家常事,朕亦敗過。只要冷靜下來,定然還會有反敗為勝的餘地。攻到國都又怎樣,來人,取輿圖來,朕要看看如何應敵。”
四下無人應答。
李世民異常排斥這種安靜,提高聲音:“來人!取輿圖來!”
同時,側首一看,正對上那些靜止不動諸人的視線。
“陛下。”他們哭著說:“坐在大明宮裏的,不是你。”
你不在那裏。
【——是以,開啟了大唐國都六陷,天子九遷之始。】
李世民呼吸一滯,他下意識往前走了兩步,隨後,緩緩坐到了臺階上,垂著頭。
“是啊……”他怔怔地說:“坐在大明宮裏的,不是我。”
秦王破陣——
但安史之亂時,再沒有秦王挺身而出,大破敵軍,守護大唐,守護大唐百姓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其他朝代的人大為震撼,心裏感慨:真不愧是第三名,趙構都沒幹過這事。
【二位忠臣之死,致使天下人多哀之。而李隆基不顧後果殺掉前線領兵將領後,發現朝中一時半會竟找不出人來領兵,最後只能啟用正在京城養病的哥舒翰。】
隋朝大業年間門。
楊廣坐著觀賞天幕,一動不動,看到這裏頗為驚訝地問皇後:“我記得,他好像之前就患了風疾?那李隆基令患風疾之人上戰場領兵?”
這能領嗎?
——風疾就是中風。
皇後側過身,思索之後,對著楊廣說:“或許李隆基認為,統帥不必上戰場拼命,有嘴就行。”
【哥舒翰本已在家養病,聽得君令,不顧病體毅然接任,前往潼關。】
【北鬥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
【哥舒翰人雖中風,雄姿依舊,其防守潼關半年,固若金湯,且牽制著叛軍主力在陜郡一帶,為朔方軍進入河北戰場提供便利,使之能夠重創叛軍史思明部,斬馘四萬級生擒五千人,獲馬五千匹。】
【更加重要的是,在此之後,河北十餘郡皆斬安祿山任命的郡守,以迎王師。安祿山治下河北地區動蕩不安。】
【而安祿山本人也十分不安,焦躁到對著謀臣發脾氣:“當年是你們說我可以反我才造反,現在潼關半年都沒攻下來,向北的路徑也被斷絕,唐軍四面圍攏,我只有汴、鄭數州,這可怎麽辦!今天開始,你們別來見我!”】
【甚至,安祿山已經動搖到想要舍棄洛陽,回歸範陽了。】
【而河北戰場內,將領郭子儀、李光弼向李隆基上奏,請求朝廷率領軍隊進攻範陽,並且叮囑李隆基,潼關險峻,在裏面守關就行,絕對不能輕易出戰。】
“一些不妙的預感……”
眾人想起趙構,想起朱祁鎮,前面兩個都有過明明大臣謀略謀得好好的,他們要麽不聽,要麽非要反其道而行的例子,所以……
東漢末年。
劉備開始找藥。
嗯,他性子剛烈,不提前把藥塞嘴裏,只怕等會要昏厥過去。
【賊將崔乾祐守陜郡,為誘哥舒翰出潼關,示唐以弱,哥舒翰不信,堅守不出,但耐不住李隆基急於求勝,信了。】
【李隆基下令,讓哥舒翰速速出關討賊,哥舒翰上奏,言不能出潼關,此為安祿山軍的計謀,他們即將有內變,唐軍只需靜候,便可不戰而勝。】
【然而楊國忠不停地在李隆基耳邊說:“再不出去就晚了,會錯失良機,等敵人下一次沒有防備,也不知道要等到什麽時候。”】
【於是,李隆基命哥舒翰即刻出關,與賊交戰。哥舒翰無法抗旨,只能慟哭,引兵出關。】
【六月初四出關,初七被打敗。】
暴躁昭烈帝抓著自己的頭發,滿臉抓狂:“為甚!這是為甚!一個兩個都這樣!不會打仗就閉嘴,別瞎指揮行嗎!怎麽都喜歡在將軍打仗時,非要讓將軍聽從你的指令,你上戰場了嗎!”
沒上過戰場就——
閉!嘴!啊!
……
武德年間門。
天策上將李世民幾乎心痛到無法呼吸。
那麽大好的局面,就被一個不懂兵事的王八蛋破壞了。
尤其是天幕還詳細放出唐軍被迫出關後,如何被殘殺的畫面。
叛軍是誘敵,早就占據了地勢高平的南邊“山原”,而唐軍後至,只能於北原、河之間門的東西狹長地帶對敵。
那地方有多狹窄呢?
士兵無法過多並行,隊列如繩束,槍槊亦施展不開。根本無法戰鬥。而敵人則借地勢,將木石滾下,擊殺唐軍士卒。
又以火焚之,弓弩射之,唐軍毫無還手之力,慘叫奔逃,瞬息潰敗。
【鏡頭轉到關外三道壕溝。】
【本該是抵禦外敵的壕溝,在唐軍潰逃入關時攔住唐軍去路,唐軍相擠,跌入壕溝者不計其數,須臾,那廣二丈,深一丈的溝,就填滿了人。】
李淵牙齒嚙合,不忍心去看這一幕。
然而那些聲音不停入耳,是士兵哭喊救命的嚎響,是肉身摔進塹中的“砰”一聲響,是溝壑填滿人身之後,後面士兵推搡擠動,踩踏在血肉上的聲音。
是……非常細微,幾乎聽不見,卻又努力想要活命發出的呻吟聲。
“別……踩……”
同袍慌亂而過,一腳踏在那摔在壕溝中的唐人士兵背上,將那鼓囊起伏的背踐踏成陷坑。
“救……”那士兵話語未竟,便已永遠無法發聲。死去之時,雙眼發怔,好似在透過天幕,與安史之亂前的大唐對視。
李隆基突然哈哈大笑:“死了!都死了!是朕之罪!是朕之罪啊!!!”
本就蒼白的臉色在如此激情之下,顯得愈發慘敗。
安史之亂!這就是安史之亂——不,這僅僅是安史之亂的一角,是亂局的開始!
這個想法如同火中澆油,那一瞬間門,悲憤直接將他吞沒——
“門下省上可封駁天子制敕,下可於章奏上落墨塗訖。今有詔,門下省除‘封還’‘駁正’天子詔書外,還可‘塗歸’。”
生怕大臣們沒理解,李隆基強調:“詔敕不便者,塗竄而奏還,謂之‘塗歸’。”
意思就是,皇帝所書聖旨,如果中書省覺得不合適,可以把它塗改,而後歸還給皇帝。
在漢時,就有大臣封還皇帝詔書的例子,譬如漢哀帝假稱太後遺詔,要封自己愛人董賢二千戶,被宰相王嘉封還詔書。
不過,漢時封駁只是偶然幾例,且依照大臣意志行事,並未成為正式制度,直到大唐貞觀年間門,封駁制度才得到確立與發展。
唐皇李世民因擔心有封駁權力的門下省官員奉承詔令,不敢封駁,曾多次告誡他們要嚴守職權,若覺得皇帝詔敕有不當之處,都應該拒絕在詔書上簽字,或者封還詔書,避免皇帝亂來。
——譬如貞觀時期,軍中人員短缺,李世民想要征用未滿十八的男子中身形碩大者,被給事中魏征啟用封駁權限拒絕簽署下發,李世民又發詔,魏征又拒絕,足足發了四次,魏征也拒絕了四次。如此,李世民才作罷。
正因李世民以寬廣胸襟主動維護封駁制度,而非直接皇權壓人,掀桌子反悔,這才改變了華夏史上臣子大多順旨而行的情況,風氣為之一清。
整個大唐乃至後世,都沿用了這個制度,為皇權上了枷鎖,制止大部分皇帝的胡作非為。
——當然,其他皇帝也不會任由自己被限制,比如明朝,就搞出了內閣票擬,內閣負責提供政策,皇帝同意就會批朱,不同意就讓內閣重新擬定,而如果六科使用封駁權,那矛盾就會轉移到六科和內閣之間門,皇帝美美隱身,皇權也就不受限制了。
而塗歸下行文書的權力亦是唐時中後期出現,玄宗朝尚未出現。
李隆基生出此念,至少在此時此刻,他是悔恨的。
他泣如雨下:“朕要學太宗之行,好好約束自己,絕不再做如此狂妄之舉。”
群臣感覺自己好像活在夢裏。
那個泰山封禪前,虛心納諫、克己覆禮,不追求享樂,不傲慢自大的聖天子,要回來了嗎!
他們楞了很長時間門,歡呼聲沖破雲霄——
“聖人賢明!!!”
李隆基卻是苦笑,不敢再應承這種話:“朕不賢明。”
若是賢明,怎麽會出現此等情形——
【潼關天險被破。】
【唐軍二十萬眾倉促出戰,幾近一夕覆滅,唯餘八千人慘活,哥舒翰被俘,長安失守。】
貞觀年間門。
李世民似乎無比平靜:“無妨,勝敗乃兵家常事,朕亦敗過。只要冷靜下來,定然還會有反敗為勝的餘地。攻到國都又怎樣,來人,取輿圖來,朕要看看如何應敵。”
四下無人應答。
李世民異常排斥這種安靜,提高聲音:“來人!取輿圖來!”
同時,側首一看,正對上那些靜止不動諸人的視線。
“陛下。”他們哭著說:“坐在大明宮裏的,不是你。”
你不在那裏。
【——是以,開啟了大唐國都六陷,天子九遷之始。】
李世民呼吸一滯,他下意識往前走了兩步,隨後,緩緩坐到了臺階上,垂著頭。
“是啊……”他怔怔地說:“坐在大明宮裏的,不是我。”
秦王破陣——
但安史之亂時,再沒有秦王挺身而出,大破敵軍,守護大唐,守護大唐百姓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