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進奏察奸
關燈
小
中
大
唐永泰元年春闈,兩都分科取士,其長安知貢舉為尚書左丞楊綰,洛陽知貢舉為禮部侍郎賈至,相約同一日,俱報禁中,將名冊呈遞給皇帝李豫禦覽。
李豫展開來一瞧,兩都共取進士二十八名,其長安分場榜首為皇甫徹,洛陽分場榜首為蕭遘,其下徐申、盧虔等等……一目十行地掃過,忽見一名,頗為眼熟——
不由得一皺眉頭,隨即探身問楊綰:“長安分場第十一名,竟然名喚李汲?”
楊綰捧笏回稟道:“人而同名,本尋常事。此李汲乃李貞一(李棲筠)族侄,趙州讚皇縣人,表字寡言……”
“如此,也是李長衛同宗嘍?”
楊綰頷首道:“正是。然李長衛出遼東房,此李寡言卻出西祖房,分爨既久,舊日不識,乃不期而用了同一個名字。”
“今可相識否?”
“自然,李長衛隨李翰林(李泌)入京後,即與李貞一相認續譜,而李寡言亦從貞一於長安,苦讀待試,據臣所知,其二人頗有往來。”
李豫笑道:“今李長衛已是國家重臣,魏博節度,新科進士與其重名,不甚妥當。不如朕別賜此李寡言一名吧……”可是想了想,最終卻還是作罷——我又懶得去翻趙郡李氏各房的族譜,倘若再有重名,反倒被人嘲笑天子沒學問。再者說了,驟下賜名之詔,唯恐群臣誤會自己有破格擢拔這李寡言之意啊。
於是大筆一揮,應準名單,即日放榜。隨即退歸內寢,正要去承香殿會獨孤貴妃,步輦才到太液池畔,忽見一貴婦人挺著大肚子,道旁俯首相迎。
李豫急命停輦,一個箭步躥將下來,伸手攙扶:“阿妹既有身孕,又何必常往宮中跑?小心動了胎氣,柳駙馬將責怪朕矣。”
那懷孕貴婦並非旁人,正是李豫最保愛的妹妹和政公主。當下和政公主笑謂乃兄:“我又不是初次有身,何必安居養胎啊?陛下不知,婦人頭胎,如履鬼門關,半死半生,其二胎則三死七生……至於臣妹,今已第四胎矣,無傷。
“陛下不必在意柳潭,他又如何管束得了臣妹?我是擔心陛下寂寞——蕭國阿姊自從剺面而歸,常深居念佛,不願再親近陛下;沈貴妃又從太子而居;則唯有臣妹不時入宮來與陛下說說話,或可解憂去煩矣。”
李豫心說我在宮中,並非沒人可以說話啊,怎麽你們全都不待見獨孤氏嗎?當她不存在?
不過獨孤氏麽,見面之後也不過款款柔情,家長裏短罷了,左右天色還早,這若論朝中之事,還是跟自己這個妹子說說比較好——起碼有我有去語,她有來言,不象獨孤氏對政治毫無興趣,更乏見識,只會哼哼哈哈。
於是笑道:“既如此,阿妹且陪朕在池畔走上幾步吧——正當春令,百花盛放,可寬心胸。”頓了一頓,嘆息道:“可惜,久不往東都矣,不能再賞洛陽牡丹。”
兄妹二人並肩而行,閑聊幾句,李豫忽然間想起來了:“方才知貢舉呈上兩都春闈進士名冊,朕方閱覽,不由得大吃一驚……”
和政公主詫異地問道:“進士名冊而已,何事能使天顏驚惑啊?”
“為的是長安分場第十一名,乃是朕與阿妹的熟人……”
就此將同名同姓,兩個李汲之事一說,和政公主也不由掩口而笑:“昔日倒不曾聽李長衛提起,竟然同宗之內,有此同名之人。但不知這一李汲,比那一李汲又如何?”
李豫撫掌恍然:“是啊,朕應當索要這一李汲的卷子來看。”隨即莞爾:“倘若也是國家棟梁之才,將來兩個李汲一文一武,並立朝堂,輔佐於朕,倒也是一段佳話了。”
和政公主提醒道:“陛下,便那一李汲,也是文臣啊!”
李豫笑道:“若比仆固懷恩,確實算是文臣——仆固老兒自歸長安,反倒日漸發福,也不肯死——那一李汲的文采,恐怕還比不上郭司徒吧?”
“臣妹倒覺得,李長衛並不乏文采,只是不願為駢儷時文罷了。且其昔日曾有詩……”
“‘鋤禾日當午’嘛,朕知道的。格調確乎不低,發乎胸臆,傷憐小農之苦,然文辭平直,又不合律,說不上什麽文采。”
和政公主笑道:“為何‘床前明月光’便是佳構,‘鋤禾日當午’便無文采呢?其文辭、體例,實頗相似啊。”
李豫皺起眉頭來仔細想了想,最終卻還是搖頭:“不同,不同。”
和政公主不打算就文學方面繼續跟老哥研討下去,趁機一轉話鋒:“提到李汲,臣妹不由得懷思長源先生,但不知先生今到何處……可已入了太和城,得見閣羅鳳了麽?”
李豫仰面向天,緩緩說道:“前月嚴武死,諸將或奏以郭英乂繼之,或奏以王崇俊繼之,長源先生方過,為之和解……”
劍南西川節度嚴武是在年初去世的,僅僅四十歲,消息傳來,李豫頗感哀慟——嚴武去秋才剛反擊吐蕃,攻克了當狗城和鹽川城,朝野都對他寄予厚望,誰想到竟然壯年而歿。
安史之亂以來,尤其是白孝德為將士擁戴,自領鎮西、北庭行營之後,對於諸鎮節度使的人選,朝廷往往不便自專,而要聽取鎮將們的意見。由此行軍司馬杜濟和別將郭英幹、郭嘉琳等聯名上奏,請以郭英幹之兄郭英乂鎮守西川;而嚴武心腹、漢州刺史崔旰卻舉薦大將王崇俊,據說兩派差點兒刀兵相見。
幸虧李泌受命出使南詔,正好經過,順便前往吊問嚴武之喪,好言撫慰,勸解雙方,才避免了一場不必要的紛爭。最終朝廷還是任命郭英乂南下,繼承嚴武的事業,守備西川,以禦吐蕃。
李豫由此估算,李泌此刻可能才過嘉州——越往南,這道路就越不好走啊——距離南詔還遠得很呢。
由此慨嘆:“朕亦頗為後悔,不當應允長源先生之請,命其出使南詔。先生體瘦,為朕所迫才稍稍用些葷食,既出長安,怕是故態覆萌,繼續吃素,甚至於辟谷了。朕不知能見先生去也,是否還能得見先生歸來……”
和政公主安慰他說:“長源先生是神仙一般人物,雖長年茹素,精神也頗旺健,此去必能安然還京,陛下勿慮。”
李豫搖搖頭:“若是神仙,自不畏山高水長,奈何是朕將他變成了俗人……”
眼神一瞥,見不遠處一名中年宦官拱手而立。李豫初始並不在意,可是數息之後再瞟過去,見那宦官不但不走,反倒似乎又湊近了一些,於是招手:“王駕鶴,近前來——可是有事啟奏麽?”
他心說我跟和政公主說話的時候,從來不避國事啊,你有必要畏畏縮縮的,不敢遽前麽?
王駕鶴聞召,匆忙疾趨而前,叉手敬拜:“參見大家,參見公主。”然後從懷中抽出一卷紙來:“稟聖人,魏博上都留後使盧杞有本鎮公文奏上。”
李汲一撇嘴:“‘藍面鬼’又來擾朕了,朕可不想見他那張醜臉。”也不接奏書,卻轉向和政公主,問道:“‘留後使’雲雲,恐與節度留後混淆,最好命其改名——阿妹以為何名為佳哪?”
和政公主瞥一眼王駕鶴,先回覆道:“臣妹以為,節鎮因此職奏事,可名為進奏官,命其邸為進奏院。”然後才提醒:“既是魏博有奏來,恐是急務,陛下當即展讀才是。”
看李豫的神情,頗有些不耐煩,斜睨王駕鶴,問道:“既是魏博的公文,為何不先呈政事堂?”
王駕鶴猶豫了一下,仿佛提了提膽子,這才簡明扼要地回答道:“恐為元相所阻。”
李豫一皺眉頭:“那也不必由汝代呈……”
王駕鶴這回答得很直接:“恐為魚公所阻。”
李豫昔日不罷魚朝恩,是為了制約程元振,而當程元振去位後,為防魚朝恩一宦獨大,他就開始扶持王駕鶴。王駕鶴對此了然於胸,因而並不掩飾自己跟魚朝恩的明爭暗鬥——皇帝還就怕你們不鬥,反倒結為朋黨呢。
順便一提,程元振這時候已經死了。去歲李豫褫其諸職,放歸老家——京兆三原。但程元振不甘心就此終老一生,乃身著婦人之衣,易容改扮,私入長安,寄住在司農卿陳景詮家中,謀圖起覆。此事為魚朝恩所偵知,唆使禦史彈劾,於是貶陳景詮為新興尉,將魚朝恩遠流溱州。
當其行至江陵時,為刺客所殺——一說是仇家所為,一說是魚朝恩所遣。
且說李豫終於接過魏博鎮的進奏,展開來大致一瞧,不由得雙眉擰起,目光中流露出怨憤之色——“無恥之賊,好大的膽量!”
和政公主聞言,不禁大吃一驚,忙問:“陛下是說何人?”應該不是指的李汲吧。
李豫隨手將奏書遞給和政公主:“卿自看來。”
和政公主雙手接過,一目十行地讀了,這才長舒一口氣。原來李汲通過留後使盧杞所上此奏,乃是彈劾天雄軍節度使田承嗣,言其心懷反意,且已實有謀逆的跡象。
罪狀之一,田承嗣在冀、瀛、滄、棣四州刻剝百姓,重加賦稅,並且橫奪官鹽之利。
——唐初沿襲隋制,鹽法寬馳,無專賣之制,無專稅之征。直到安史之亂爆發,中央財政窘迫,肅宗李亨才準了第五琦的“榷鹽法”,於各食鹽產地俱設鹽官,且將鹽戶別立於編戶之外,稱“亭戶”,免除徭役,使專心制鹽,所產由官府統一收購、運銷,不許私賣。其後劉晏上臺,改革了榷鹽法,但基本原則還是不變的。
罪狀之二,田承嗣招攬安史舊臣,且計戶口之重寡,命老弱耕稼,丁壯從軍,不過兩年之間,便已拉起七八萬兵馬來。他還檢選魁梧強力者七千人充為衙兵……
“衙兵”也就是“牙兵”:大將出征而擁大牙,守衛牙旗之兵謂之牙兵;節度立鎮而設衙署,警護衙署之兵謂之衙兵——其實都是一個意思,指主將的親兵近衛。但一般情況下,諸將、使臣而有數百上千牙兵頂天了,田承嗣卻選練七千之眾,這絕非僅僅用來自守的啊。
罪狀之三,田承嗣私下為安祿山、史思明父子設立祠堂,謂之“四聖”,還不時親往祭拜……
無怪乎李豫覽奏,要怒發沖冠了。
其實田承嗣的驕縱跋扈之狀,雖隔千裏,朝中也多少有些耳聞,李豫並非今日始知。好比說重稅欺民之事,大亂方息不久,不僅僅朝廷財力窘迫,很多節鎮也都難求隔宿之糧,那麽在原本的租庸調基礎之上,巧立名目,多征賦稅,不是很正常的事情麽?別說田承嗣了,李汲在魏博,照樣加收‘秋儲糧’和‘軍用錢’,只不過下手沒別家那麽狠罷了。
至於榷鹽法,既謀百姓之財,同時也侵奪了地方權柄,因而很多節鎮都鉆政策的漏洞,嘗試從中截留。最常見的辦法,是通過賄賂鹽官和虛報本鎮需用鹽數,大批量低價購買,然後再倒手發賣出去。
就連魏博也是這麽幹的,不過魏博只少量產鹽,尚不足兩州所需,故此李汲賄賂和求購的乃是河東的鹽官。
於此相比,田承嗣手段要更強硬一些,直接架空滄、棣兩州鹽官,將鹽貨徹底掌控在節鎮手中。只不過朝廷對於河北諸鎮,原本便無所求,並不要求貢賦——時不時進貢少許特產,證明你還肯服從王化即可啊——當然啦,也不另行資供。因此對於田承嗣掌控海鹽之利,劉晏無計可施,朝廷也直接忍了。
其於招兵買馬事也是如此,朝廷固然核發了各鎮定額兵數,不過一紙空文罷了,幾乎無人聽命。其中田承嗣募兵最多,軍隊膨脹得最快,朝廷多次下旨申斥,他只當耳旁風——李豫也不是頭回見到就此事彈劾田某的奏疏了,都已司空見慣,不以為奇啦。
因而真正能夠刺激到李豫的,唯有李汲所劾第三款,說田承嗣為安、史父子立祠——臥槽這事兒可大,是可忍孰不可忍啊!
然而和政公主讀過之後,卻不由得苦笑道:“臣妹乃知因何盧杞恐為元相、魚公按阻此奏,要通過王駕鶴直呈禦前了……今時今日,絕非申討進剿的良期啊!”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李豫展開來一瞧,兩都共取進士二十八名,其長安分場榜首為皇甫徹,洛陽分場榜首為蕭遘,其下徐申、盧虔等等……一目十行地掃過,忽見一名,頗為眼熟——
不由得一皺眉頭,隨即探身問楊綰:“長安分場第十一名,竟然名喚李汲?”
楊綰捧笏回稟道:“人而同名,本尋常事。此李汲乃李貞一(李棲筠)族侄,趙州讚皇縣人,表字寡言……”
“如此,也是李長衛同宗嘍?”
楊綰頷首道:“正是。然李長衛出遼東房,此李寡言卻出西祖房,分爨既久,舊日不識,乃不期而用了同一個名字。”
“今可相識否?”
“自然,李長衛隨李翰林(李泌)入京後,即與李貞一相認續譜,而李寡言亦從貞一於長安,苦讀待試,據臣所知,其二人頗有往來。”
李豫笑道:“今李長衛已是國家重臣,魏博節度,新科進士與其重名,不甚妥當。不如朕別賜此李寡言一名吧……”可是想了想,最終卻還是作罷——我又懶得去翻趙郡李氏各房的族譜,倘若再有重名,反倒被人嘲笑天子沒學問。再者說了,驟下賜名之詔,唯恐群臣誤會自己有破格擢拔這李寡言之意啊。
於是大筆一揮,應準名單,即日放榜。隨即退歸內寢,正要去承香殿會獨孤貴妃,步輦才到太液池畔,忽見一貴婦人挺著大肚子,道旁俯首相迎。
李豫急命停輦,一個箭步躥將下來,伸手攙扶:“阿妹既有身孕,又何必常往宮中跑?小心動了胎氣,柳駙馬將責怪朕矣。”
那懷孕貴婦並非旁人,正是李豫最保愛的妹妹和政公主。當下和政公主笑謂乃兄:“我又不是初次有身,何必安居養胎啊?陛下不知,婦人頭胎,如履鬼門關,半死半生,其二胎則三死七生……至於臣妹,今已第四胎矣,無傷。
“陛下不必在意柳潭,他又如何管束得了臣妹?我是擔心陛下寂寞——蕭國阿姊自從剺面而歸,常深居念佛,不願再親近陛下;沈貴妃又從太子而居;則唯有臣妹不時入宮來與陛下說說話,或可解憂去煩矣。”
李豫心說我在宮中,並非沒人可以說話啊,怎麽你們全都不待見獨孤氏嗎?當她不存在?
不過獨孤氏麽,見面之後也不過款款柔情,家長裏短罷了,左右天色還早,這若論朝中之事,還是跟自己這個妹子說說比較好——起碼有我有去語,她有來言,不象獨孤氏對政治毫無興趣,更乏見識,只會哼哼哈哈。
於是笑道:“既如此,阿妹且陪朕在池畔走上幾步吧——正當春令,百花盛放,可寬心胸。”頓了一頓,嘆息道:“可惜,久不往東都矣,不能再賞洛陽牡丹。”
兄妹二人並肩而行,閑聊幾句,李豫忽然間想起來了:“方才知貢舉呈上兩都春闈進士名冊,朕方閱覽,不由得大吃一驚……”
和政公主詫異地問道:“進士名冊而已,何事能使天顏驚惑啊?”
“為的是長安分場第十一名,乃是朕與阿妹的熟人……”
就此將同名同姓,兩個李汲之事一說,和政公主也不由掩口而笑:“昔日倒不曾聽李長衛提起,竟然同宗之內,有此同名之人。但不知這一李汲,比那一李汲又如何?”
李豫撫掌恍然:“是啊,朕應當索要這一李汲的卷子來看。”隨即莞爾:“倘若也是國家棟梁之才,將來兩個李汲一文一武,並立朝堂,輔佐於朕,倒也是一段佳話了。”
和政公主提醒道:“陛下,便那一李汲,也是文臣啊!”
李豫笑道:“若比仆固懷恩,確實算是文臣——仆固老兒自歸長安,反倒日漸發福,也不肯死——那一李汲的文采,恐怕還比不上郭司徒吧?”
“臣妹倒覺得,李長衛並不乏文采,只是不願為駢儷時文罷了。且其昔日曾有詩……”
“‘鋤禾日當午’嘛,朕知道的。格調確乎不低,發乎胸臆,傷憐小農之苦,然文辭平直,又不合律,說不上什麽文采。”
和政公主笑道:“為何‘床前明月光’便是佳構,‘鋤禾日當午’便無文采呢?其文辭、體例,實頗相似啊。”
李豫皺起眉頭來仔細想了想,最終卻還是搖頭:“不同,不同。”
和政公主不打算就文學方面繼續跟老哥研討下去,趁機一轉話鋒:“提到李汲,臣妹不由得懷思長源先生,但不知先生今到何處……可已入了太和城,得見閣羅鳳了麽?”
李豫仰面向天,緩緩說道:“前月嚴武死,諸將或奏以郭英乂繼之,或奏以王崇俊繼之,長源先生方過,為之和解……”
劍南西川節度嚴武是在年初去世的,僅僅四十歲,消息傳來,李豫頗感哀慟——嚴武去秋才剛反擊吐蕃,攻克了當狗城和鹽川城,朝野都對他寄予厚望,誰想到竟然壯年而歿。
安史之亂以來,尤其是白孝德為將士擁戴,自領鎮西、北庭行營之後,對於諸鎮節度使的人選,朝廷往往不便自專,而要聽取鎮將們的意見。由此行軍司馬杜濟和別將郭英幹、郭嘉琳等聯名上奏,請以郭英幹之兄郭英乂鎮守西川;而嚴武心腹、漢州刺史崔旰卻舉薦大將王崇俊,據說兩派差點兒刀兵相見。
幸虧李泌受命出使南詔,正好經過,順便前往吊問嚴武之喪,好言撫慰,勸解雙方,才避免了一場不必要的紛爭。最終朝廷還是任命郭英乂南下,繼承嚴武的事業,守備西川,以禦吐蕃。
李豫由此估算,李泌此刻可能才過嘉州——越往南,這道路就越不好走啊——距離南詔還遠得很呢。
由此慨嘆:“朕亦頗為後悔,不當應允長源先生之請,命其出使南詔。先生體瘦,為朕所迫才稍稍用些葷食,既出長安,怕是故態覆萌,繼續吃素,甚至於辟谷了。朕不知能見先生去也,是否還能得見先生歸來……”
和政公主安慰他說:“長源先生是神仙一般人物,雖長年茹素,精神也頗旺健,此去必能安然還京,陛下勿慮。”
李豫搖搖頭:“若是神仙,自不畏山高水長,奈何是朕將他變成了俗人……”
眼神一瞥,見不遠處一名中年宦官拱手而立。李豫初始並不在意,可是數息之後再瞟過去,見那宦官不但不走,反倒似乎又湊近了一些,於是招手:“王駕鶴,近前來——可是有事啟奏麽?”
他心說我跟和政公主說話的時候,從來不避國事啊,你有必要畏畏縮縮的,不敢遽前麽?
王駕鶴聞召,匆忙疾趨而前,叉手敬拜:“參見大家,參見公主。”然後從懷中抽出一卷紙來:“稟聖人,魏博上都留後使盧杞有本鎮公文奏上。”
李汲一撇嘴:“‘藍面鬼’又來擾朕了,朕可不想見他那張醜臉。”也不接奏書,卻轉向和政公主,問道:“‘留後使’雲雲,恐與節度留後混淆,最好命其改名——阿妹以為何名為佳哪?”
和政公主瞥一眼王駕鶴,先回覆道:“臣妹以為,節鎮因此職奏事,可名為進奏官,命其邸為進奏院。”然後才提醒:“既是魏博有奏來,恐是急務,陛下當即展讀才是。”
看李豫的神情,頗有些不耐煩,斜睨王駕鶴,問道:“既是魏博的公文,為何不先呈政事堂?”
王駕鶴猶豫了一下,仿佛提了提膽子,這才簡明扼要地回答道:“恐為元相所阻。”
李豫一皺眉頭:“那也不必由汝代呈……”
王駕鶴這回答得很直接:“恐為魚公所阻。”
李豫昔日不罷魚朝恩,是為了制約程元振,而當程元振去位後,為防魚朝恩一宦獨大,他就開始扶持王駕鶴。王駕鶴對此了然於胸,因而並不掩飾自己跟魚朝恩的明爭暗鬥——皇帝還就怕你們不鬥,反倒結為朋黨呢。
順便一提,程元振這時候已經死了。去歲李豫褫其諸職,放歸老家——京兆三原。但程元振不甘心就此終老一生,乃身著婦人之衣,易容改扮,私入長安,寄住在司農卿陳景詮家中,謀圖起覆。此事為魚朝恩所偵知,唆使禦史彈劾,於是貶陳景詮為新興尉,將魚朝恩遠流溱州。
當其行至江陵時,為刺客所殺——一說是仇家所為,一說是魚朝恩所遣。
且說李豫終於接過魏博鎮的進奏,展開來大致一瞧,不由得雙眉擰起,目光中流露出怨憤之色——“無恥之賊,好大的膽量!”
和政公主聞言,不禁大吃一驚,忙問:“陛下是說何人?”應該不是指的李汲吧。
李豫隨手將奏書遞給和政公主:“卿自看來。”
和政公主雙手接過,一目十行地讀了,這才長舒一口氣。原來李汲通過留後使盧杞所上此奏,乃是彈劾天雄軍節度使田承嗣,言其心懷反意,且已實有謀逆的跡象。
罪狀之一,田承嗣在冀、瀛、滄、棣四州刻剝百姓,重加賦稅,並且橫奪官鹽之利。
——唐初沿襲隋制,鹽法寬馳,無專賣之制,無專稅之征。直到安史之亂爆發,中央財政窘迫,肅宗李亨才準了第五琦的“榷鹽法”,於各食鹽產地俱設鹽官,且將鹽戶別立於編戶之外,稱“亭戶”,免除徭役,使專心制鹽,所產由官府統一收購、運銷,不許私賣。其後劉晏上臺,改革了榷鹽法,但基本原則還是不變的。
罪狀之二,田承嗣招攬安史舊臣,且計戶口之重寡,命老弱耕稼,丁壯從軍,不過兩年之間,便已拉起七八萬兵馬來。他還檢選魁梧強力者七千人充為衙兵……
“衙兵”也就是“牙兵”:大將出征而擁大牙,守衛牙旗之兵謂之牙兵;節度立鎮而設衙署,警護衙署之兵謂之衙兵——其實都是一個意思,指主將的親兵近衛。但一般情況下,諸將、使臣而有數百上千牙兵頂天了,田承嗣卻選練七千之眾,這絕非僅僅用來自守的啊。
罪狀之三,田承嗣私下為安祿山、史思明父子設立祠堂,謂之“四聖”,還不時親往祭拜……
無怪乎李豫覽奏,要怒發沖冠了。
其實田承嗣的驕縱跋扈之狀,雖隔千裏,朝中也多少有些耳聞,李豫並非今日始知。好比說重稅欺民之事,大亂方息不久,不僅僅朝廷財力窘迫,很多節鎮也都難求隔宿之糧,那麽在原本的租庸調基礎之上,巧立名目,多征賦稅,不是很正常的事情麽?別說田承嗣了,李汲在魏博,照樣加收‘秋儲糧’和‘軍用錢’,只不過下手沒別家那麽狠罷了。
至於榷鹽法,既謀百姓之財,同時也侵奪了地方權柄,因而很多節鎮都鉆政策的漏洞,嘗試從中截留。最常見的辦法,是通過賄賂鹽官和虛報本鎮需用鹽數,大批量低價購買,然後再倒手發賣出去。
就連魏博也是這麽幹的,不過魏博只少量產鹽,尚不足兩州所需,故此李汲賄賂和求購的乃是河東的鹽官。
於此相比,田承嗣手段要更強硬一些,直接架空滄、棣兩州鹽官,將鹽貨徹底掌控在節鎮手中。只不過朝廷對於河北諸鎮,原本便無所求,並不要求貢賦——時不時進貢少許特產,證明你還肯服從王化即可啊——當然啦,也不另行資供。因此對於田承嗣掌控海鹽之利,劉晏無計可施,朝廷也直接忍了。
其於招兵買馬事也是如此,朝廷固然核發了各鎮定額兵數,不過一紙空文罷了,幾乎無人聽命。其中田承嗣募兵最多,軍隊膨脹得最快,朝廷多次下旨申斥,他只當耳旁風——李豫也不是頭回見到就此事彈劾田某的奏疏了,都已司空見慣,不以為奇啦。
因而真正能夠刺激到李豫的,唯有李汲所劾第三款,說田承嗣為安、史父子立祠——臥槽這事兒可大,是可忍孰不可忍啊!
然而和政公主讀過之後,卻不由得苦笑道:“臣妹乃知因何盧杞恐為元相、魚公按阻此奏,要通過王駕鶴直呈禦前了……今時今日,絕非申討進剿的良期啊!”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