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金鑾面聖
關燈
小
中
大
李汲與劉希暹正在禁中廝打,才剛交手一個回合,未分勝負,便聽身旁有人厲聲呵斥道:“宮禁之中,國家重地,汝等焉敢無狀廝打?要造反麽?!”
李汲聽聞此言,本能地就把手給松開了,劉希暹同樣連連撤步,避至一旁。二人幾乎同時朝向發聲之處望去,只見說話的是名文官,身穿紫袍,雁行暗紋,束十三銙金玉帶,腰間一側插著笏版,一側掛飾金魚袋。此人五十上下年紀,長長的一張馬臉,面色黧黑,頷下須硬如戟,正自怒目圓睜,瞪視此處。
李、劉二人見是位三品以上高官——話說最近賜紫的雖然不少,那起碼也得四品了——俱都被迫叉手,躬身施禮。對方冷哼一聲:“果然禁軍跋扈,乃有昔日馬嵬之變——今使內宦統領,不想仍是怙惡不悛!”說著話,又再狠狠地瞪一眼劉希暹,這才邁開大步,昂揚向北而去。
劉希暹心裏這個郁悶啊——我們倆打架,你光瞪我幹啥?
其實原因也很簡單,因為雖然李汲明顯品位比劉希暹低,頗有犯上之嫌,他終究是文官服色……
隨即李、劉二人對視一眼,幾乎同時脫口而出:“這位是誰?”
英武、神策兩軍守備禁中,朝臣們出出進進的,差不多全都臉熟——即便是遠遠望見過——偏偏就不識得此人。難道是才剛從外地奉召而回的麽?這究竟是誰了?
隨即二人又再怒目對瞪,可是劉希暹不敢再動手了,李汲也不打算跟他拚——就劉希暹的本事,估計自己不使全力,未必能勝,而若使全力……真要打出個好歹來,事兒就鬧太大啦。旋即劉希暹惡狠狠地道:“可肯隨我往宮外去,覓地一較短長麽?”
李汲冷哼一聲:“劉都虞候,那位大佬不論是誰,此刻進宮,必是受了聖人傳喚。你以為,他在聖人面前,會只字不提適才之所見麽?”
劉希暹聽聞此言,有如被當頭澆了一桶涼水,不禁面色大變,氣勢當場就萎了……只是強撐著不倒架,還戟指李汲:“此事未了,我絕不與汝幹休!”隨即匆促轉身,便朝神策軍衙署方向跑去。
李汲也趕緊返回英武軍衙署來,才進門,便跟正往外走的竇文場、霍仙鳴撞個正著。看二宦的神情,三分驚愕,七分恐慌,隨即紛紛責怪:“長衛,你此番卻孟浪了……”
李汲一擺手:“孟浪與否,且再說。難道二位不該趕緊進宮,去尋王軍容麽?此事曲直,結果如何,全看是王軍容還是啖庭瑤,先去聖人駕前告狀啊!”
竇、霍二人忙道:“對,對,你說得對。”便欲疾奔出衙。馬燧這才從二人身後邁步現身出來,沈聲對李汲說:“那些人,都暫押在堂上,你我須急取口供才是……”
——————————
大唐天子李亨獨坐在金鑾殿內。
金鑾殿位於大明宮內朝的西部,在延英殿北、太液池西南岸。昔年挖掘太液池,在其西南側堆土成山,號“金鑾坡”,坡頂便是宮中規模最大的別殿群——麟德殿;而金鑾殿在半坡之上,其東北方向再無別樓,可以憑高眺遠,將太液池的勝景一覽無餘。
然而此時此刻,李亨卻毫無飽覽太液美景的雅興。他身穿赭黃色便袍,黑紗襆頭才剛摘下,撇在一旁,踞於榻上,一足橫擺,一膝支起,即在榻上、膝上,攤開數十張稿紙——
這便是李汲通過王駕鶴獻上的,那摞太白詩稿了。
其中不少詩文,李亨不但讀過,抑且還能背誦,也有一些,他今日方才得見。回想當初還做太子的時候,如今的上皇,昔日的開元聖文神武皇帝,任命李白為翰林供奉,時常召至駕前,命題行文。那個時候,上皇已經很老了,每天身邊帶著的不是楊貴妃,就是高力士,等閑不願太子隨行。但每次李白做了詩文,李亨都要厚賂高力士等宦官,請求抄錄了來誦讀。
在李白筆下,除了那些《清平調》之類的應景之作外,還有我唐大好河山,有洶湧的黃河、浩渺的長江,有蜀道絕險、廬山奇秀,有鳳凰高臺、黃鶴古樓……使得蜷屈在十六王宅內,有如籠中鳥一般的李亨,仿佛插上想象的翅膀,可以在晴空中自在翺翔……
那段孤清並且提心吊膽的日子裏,慰藉委實不多,而李白的詩文,便占有相當大的比重。
當時肯定想不到啊,竟會天翻地覆,一至今日,自己歷經坎坷,艱難搏殺,終得入主大明宮,但卻再也見不到李白了。
李亨自然知道李白的行蹤。那位被稱為“謫仙人”的才子,心比天高,卻偏偏昧於大勢,叛亂初起,他不但不投效自己於靈武,也不追隨上皇於蜀中,而竟然跑去依附了永王李璘,導致最終鋃鐺入獄,成為階下囚。當日李亨在接到宣城郡太守、江南西道采訪使宋若思所上請赦李白的表章之時,他是極為惱恨的,他仿佛遭受了被偶像背叛的難以名狀的羞辱,當場批示,不赦李白之罪,按律,將之遠流夜郎。
——你去過的地方很多啊,當我被囚天家牢籠之時,你卻能夠仗劍遨游,四海恣行……但你還沒有去過西南煙瘴之地吧?不如且去,看看是否會有特別的詩篇留下了。
然而李白終究沒能真的抵達夜郎郡——去歲關中大旱,河南當賊,李亨乃下大赦之詔,將死刑改流,流者赦免。據說李白半途遇赦,遂沿江而下,折返宣城……宋若思上回的奏章中,還抄錄了李白的新作——《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天地翻覆、世事變遷,然而其人尚在,文采猶然……太白先生今年,或將六旬了吧?實在難以將那些昂揚恣肆的佳作,與一垂老之人聯系起來啊。是不是召他回朝,重入翰林,使自己可以再次一近尊顏呢?否則,怕會留下永遠的遺憾……
李亨不由得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偶有一絲自責,淡淡泛上心頭。然而他的思緒,更主要是難得的莫名的感傷,卻被一名內侍的啟奏聲給打斷了:“告大家,啖庭瑤在外請謁。”
李亨沒好氣地一抖手中詩稿:“不見!轟回去自省!”
內侍連聲稱諾,才待退下,卻又被李亨叫住了:“召李汲來見朕。並往禮部問姚子彥,今春舉子,有沒有一個……”
低下頭去,翻撿一下詩稿,很快便找到了那段話:“顥始名萬,次名炎,萬之日,不遠命駕江東訪白……顥平生自負,人或為狂,白相見泯合,有贈之作,謂餘‘爾後必著大名於天下,無忘老夫與明月奴。’因盡出其文,命顥為集……”
——“……有沒有一個叫魏顥的,是否取中,速速歸報朕知。”
內侍領命而去,時候不大,便報李汲在殿外請謁。李亨隨手將詩稿歸攏,至於案頭,又拾起襆頭來,端端正正,戴在頭上,這才吩咐:“喚他進來。”
李汲穿著公服——自然不帶雙鐧——躬身而入,跪地施禮。李亨右手稍稍一擡:“平身吧,且坐。”於是內侍端過一張蒲團來,擺在禦榻側方。
李汲才剛坐穩,李亨便問:“自定安行在時,你隨長源搬出禁中,至今已有三載了吧?”
“尚不足三載,兩歲七個月而已,未能拜謁聖顏。”
李亨微微一笑:“也不短了。朕政事倥傯,身體又常不適,雖知你供奉英武軍,卻無暇召見,一敘別情——你今與長源還有書信往來麽?他修仙可有所成啊?”
李亨在打量李汲,李汲也用眼角瞥著李亨。他感覺比起當日在定安時,這皇帝老子又更胖了一些啊,但很明顯多出的來都是儾肉;雖然面色紅潤,但天氣尚寒,這金鑾殿裏也沒生火爐,李亨雙頰泛紅得很不正常……
看起來,外間傳說,皇帝身體不好,三天兩頭發燒,遂將政務一以委之李輔國——空穴來風,不為無因哪。
耳聽李亨問起李泌來,李汲便叉手回稟道:“確有書信往來,但相隔懸遠,魚雁難通,二載之間,也只得了家兄兩封回書而已。書文簡約,多述家人近況,於其自身,卻少著墨,也不知道修煉之道,究竟走到哪一步了……”
李汲每回去信,全都連篇累牘,把自己的遭遇、朝中動向、沙場勝負,不厭其煩地記錄在內,希望李泌能夠給些意見。雖說山水迢遞,等接到回信起碼得在半年以上,即便李汲真能安坐茅廬便知天下三分,他的建議也必過於延遲,起不到什麽作用了,但起碼也可資參考不是?
誰想李泌的回信卻很簡單,主要篇幅都用來介紹家人狀況,於政務、軍事絕不置一詞,頂多勉勵李汲幾句罷了。至於他自己的身體狀況,修煉程度,更是提都不提。
聽了李汲的話,李亨不由喟嘆一聲:“朕對不起長源啊……昔日長源堅決辭去,是以為烽煙將定,社稷將安,他忌憚流言,不願再立朝中。誰想兩年時光匆匆而過,安慶緒雖死,史思明覆叛,官軍卻又連遭敗績……倘若長源還在,何至於此?”
李汲心說算了吧,你對李泌態度是挺好,但還遠不到言聽計從的地步。尤其兩京陷落、坎坷流離之際,你心是慌的,多少還肯聽幾句諫言;等到兩京規覆、穩坐大明,你還能分得清好賴話嗎?從來親賢遠小、納諫卻讒,那都是緊密聯系的兩端,不可能一君王能用李輔國、魚朝恩之流奸邪,還能同時信賴李泌之類賢臣啊。別的不提,你肯始終不渝地信賴郭子儀嗎,信賴張鎬嗎?若能辦到,正不必李泌在,這社稷早就粗定了!
但他也只敢腹誹,而不便將這些話明宣於口。其實李汲內心之中深惡李亨,當隔著十萬八千裏的時候,聽說混蛋皇帝又出昏招了,時常會琢磨:我不如將那廝一刀子捅了算了!然而當正面與李亨相對,距離不過五步時,即便身上沒啥兵器吧,就李亨這倒黴模樣,孱弱體格,估摸著撲上去掐都能掐死了他,李汲卻又不敢動手了。
一來覺得我大好男兒,跟個混蛋皇帝同歸於盡,不值當的;二則大亂未息,宮中真起什麽驚變,怕會引發更大的動蕩。別的不說,消息傳到前線,唐軍必然大潰啊,則南霽雲、雷萬春等,說不定要被自己害死……
再者說了,張皇後還在大明宮內,李豫卻遠在太極宮中,李適在百孫邸,真要是這會兒把李亨弄死,估摸著偷笑,可以趁機攫取權柄的,只有張皇後!
然而李汲卻也不打算附和李亨的誑言,只能垂首靜聽,不做回應。李亨則頓了一頓,又問:“朕也曾命衡州官府,為長源在衡山上起道觀,助其清修,但得回報,他卻不肯居於觀內,而要深入山中,不知何故啊?難道是有埋怨朕的意思麽?”
李汲這回不能再置若罔聞了,急忙分辯道:“臣昔日護送家兄前往衡山,卻遭逢刺客,此事已稟皇太子與奉節郡王。家兄因此不敢居於官修的道觀內,以免形跡為人所知……”
李亨將身子略略朝前一傾,問道:“朕亦使州縣勘察此事,緝拿刺客,惜乎無果——你當日就在長源身邊,可知道那刺客是誰人所遣麽?安慶緒,還是史思明?”
李汲心說當時周摯可能已經投了史思明,但計算時間和路程,也說不定是此前仍仕安慶緒時下的指令,這我可說不準啊。然而想了一想,他卻回覆道:“叛賊固恨家兄,然朝中亦未必無嫉妒者,此家兄之所以不肯久留也。”
李泌“夜抱九仙骨,朝披一品衣”,孤身入朝,無根基,無黨朋,那些舊日官僚怎麽可能容得下他?昔在行在,就有不少彈劾的奏章送入宮中,有質疑其能力的,有質疑其操行的,最多的則是勸諫天子不要繞過正常升晉渠道,輕易任用倖進……包括李輔國、魚朝恩在內,當面“長源先生”長,“長源先生”短,恭敬得不得了,背後誰不盼望李泌垮臺?
李亨信用李泌,很重要一個原因,就是因為李泌在朝中並無根基,也無黨援,方便制約——說白了,跟重用宦官是同樣心理。而也正因如此,李泌才非走不可,否則必為群小所譖,將來絕對沒有好下場。
並且李汲估摸著,李泌大概也是逐漸看清楚了李亨的為人,知道這已經不是昔日禁閉東宮的忠厚太子了,過往的交情,不可久恃啊。故此,趁著兩京規覆,形勢轉好,我還是趕緊閃人吧……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李汲聽聞此言,本能地就把手給松開了,劉希暹同樣連連撤步,避至一旁。二人幾乎同時朝向發聲之處望去,只見說話的是名文官,身穿紫袍,雁行暗紋,束十三銙金玉帶,腰間一側插著笏版,一側掛飾金魚袋。此人五十上下年紀,長長的一張馬臉,面色黧黑,頷下須硬如戟,正自怒目圓睜,瞪視此處。
李、劉二人見是位三品以上高官——話說最近賜紫的雖然不少,那起碼也得四品了——俱都被迫叉手,躬身施禮。對方冷哼一聲:“果然禁軍跋扈,乃有昔日馬嵬之變——今使內宦統領,不想仍是怙惡不悛!”說著話,又再狠狠地瞪一眼劉希暹,這才邁開大步,昂揚向北而去。
劉希暹心裏這個郁悶啊——我們倆打架,你光瞪我幹啥?
其實原因也很簡單,因為雖然李汲明顯品位比劉希暹低,頗有犯上之嫌,他終究是文官服色……
隨即李、劉二人對視一眼,幾乎同時脫口而出:“這位是誰?”
英武、神策兩軍守備禁中,朝臣們出出進進的,差不多全都臉熟——即便是遠遠望見過——偏偏就不識得此人。難道是才剛從外地奉召而回的麽?這究竟是誰了?
隨即二人又再怒目對瞪,可是劉希暹不敢再動手了,李汲也不打算跟他拚——就劉希暹的本事,估計自己不使全力,未必能勝,而若使全力……真要打出個好歹來,事兒就鬧太大啦。旋即劉希暹惡狠狠地道:“可肯隨我往宮外去,覓地一較短長麽?”
李汲冷哼一聲:“劉都虞候,那位大佬不論是誰,此刻進宮,必是受了聖人傳喚。你以為,他在聖人面前,會只字不提適才之所見麽?”
劉希暹聽聞此言,有如被當頭澆了一桶涼水,不禁面色大變,氣勢當場就萎了……只是強撐著不倒架,還戟指李汲:“此事未了,我絕不與汝幹休!”隨即匆促轉身,便朝神策軍衙署方向跑去。
李汲也趕緊返回英武軍衙署來,才進門,便跟正往外走的竇文場、霍仙鳴撞個正著。看二宦的神情,三分驚愕,七分恐慌,隨即紛紛責怪:“長衛,你此番卻孟浪了……”
李汲一擺手:“孟浪與否,且再說。難道二位不該趕緊進宮,去尋王軍容麽?此事曲直,結果如何,全看是王軍容還是啖庭瑤,先去聖人駕前告狀啊!”
竇、霍二人忙道:“對,對,你說得對。”便欲疾奔出衙。馬燧這才從二人身後邁步現身出來,沈聲對李汲說:“那些人,都暫押在堂上,你我須急取口供才是……”
——————————
大唐天子李亨獨坐在金鑾殿內。
金鑾殿位於大明宮內朝的西部,在延英殿北、太液池西南岸。昔年挖掘太液池,在其西南側堆土成山,號“金鑾坡”,坡頂便是宮中規模最大的別殿群——麟德殿;而金鑾殿在半坡之上,其東北方向再無別樓,可以憑高眺遠,將太液池的勝景一覽無餘。
然而此時此刻,李亨卻毫無飽覽太液美景的雅興。他身穿赭黃色便袍,黑紗襆頭才剛摘下,撇在一旁,踞於榻上,一足橫擺,一膝支起,即在榻上、膝上,攤開數十張稿紙——
這便是李汲通過王駕鶴獻上的,那摞太白詩稿了。
其中不少詩文,李亨不但讀過,抑且還能背誦,也有一些,他今日方才得見。回想當初還做太子的時候,如今的上皇,昔日的開元聖文神武皇帝,任命李白為翰林供奉,時常召至駕前,命題行文。那個時候,上皇已經很老了,每天身邊帶著的不是楊貴妃,就是高力士,等閑不願太子隨行。但每次李白做了詩文,李亨都要厚賂高力士等宦官,請求抄錄了來誦讀。
在李白筆下,除了那些《清平調》之類的應景之作外,還有我唐大好河山,有洶湧的黃河、浩渺的長江,有蜀道絕險、廬山奇秀,有鳳凰高臺、黃鶴古樓……使得蜷屈在十六王宅內,有如籠中鳥一般的李亨,仿佛插上想象的翅膀,可以在晴空中自在翺翔……
那段孤清並且提心吊膽的日子裏,慰藉委實不多,而李白的詩文,便占有相當大的比重。
當時肯定想不到啊,竟會天翻地覆,一至今日,自己歷經坎坷,艱難搏殺,終得入主大明宮,但卻再也見不到李白了。
李亨自然知道李白的行蹤。那位被稱為“謫仙人”的才子,心比天高,卻偏偏昧於大勢,叛亂初起,他不但不投效自己於靈武,也不追隨上皇於蜀中,而竟然跑去依附了永王李璘,導致最終鋃鐺入獄,成為階下囚。當日李亨在接到宣城郡太守、江南西道采訪使宋若思所上請赦李白的表章之時,他是極為惱恨的,他仿佛遭受了被偶像背叛的難以名狀的羞辱,當場批示,不赦李白之罪,按律,將之遠流夜郎。
——你去過的地方很多啊,當我被囚天家牢籠之時,你卻能夠仗劍遨游,四海恣行……但你還沒有去過西南煙瘴之地吧?不如且去,看看是否會有特別的詩篇留下了。
然而李白終究沒能真的抵達夜郎郡——去歲關中大旱,河南當賊,李亨乃下大赦之詔,將死刑改流,流者赦免。據說李白半途遇赦,遂沿江而下,折返宣城……宋若思上回的奏章中,還抄錄了李白的新作——《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天地翻覆、世事變遷,然而其人尚在,文采猶然……太白先生今年,或將六旬了吧?實在難以將那些昂揚恣肆的佳作,與一垂老之人聯系起來啊。是不是召他回朝,重入翰林,使自己可以再次一近尊顏呢?否則,怕會留下永遠的遺憾……
李亨不由得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偶有一絲自責,淡淡泛上心頭。然而他的思緒,更主要是難得的莫名的感傷,卻被一名內侍的啟奏聲給打斷了:“告大家,啖庭瑤在外請謁。”
李亨沒好氣地一抖手中詩稿:“不見!轟回去自省!”
內侍連聲稱諾,才待退下,卻又被李亨叫住了:“召李汲來見朕。並往禮部問姚子彥,今春舉子,有沒有一個……”
低下頭去,翻撿一下詩稿,很快便找到了那段話:“顥始名萬,次名炎,萬之日,不遠命駕江東訪白……顥平生自負,人或為狂,白相見泯合,有贈之作,謂餘‘爾後必著大名於天下,無忘老夫與明月奴。’因盡出其文,命顥為集……”
——“……有沒有一個叫魏顥的,是否取中,速速歸報朕知。”
內侍領命而去,時候不大,便報李汲在殿外請謁。李亨隨手將詩稿歸攏,至於案頭,又拾起襆頭來,端端正正,戴在頭上,這才吩咐:“喚他進來。”
李汲穿著公服——自然不帶雙鐧——躬身而入,跪地施禮。李亨右手稍稍一擡:“平身吧,且坐。”於是內侍端過一張蒲團來,擺在禦榻側方。
李汲才剛坐穩,李亨便問:“自定安行在時,你隨長源搬出禁中,至今已有三載了吧?”
“尚不足三載,兩歲七個月而已,未能拜謁聖顏。”
李亨微微一笑:“也不短了。朕政事倥傯,身體又常不適,雖知你供奉英武軍,卻無暇召見,一敘別情——你今與長源還有書信往來麽?他修仙可有所成啊?”
李亨在打量李汲,李汲也用眼角瞥著李亨。他感覺比起當日在定安時,這皇帝老子又更胖了一些啊,但很明顯多出的來都是儾肉;雖然面色紅潤,但天氣尚寒,這金鑾殿裏也沒生火爐,李亨雙頰泛紅得很不正常……
看起來,外間傳說,皇帝身體不好,三天兩頭發燒,遂將政務一以委之李輔國——空穴來風,不為無因哪。
耳聽李亨問起李泌來,李汲便叉手回稟道:“確有書信往來,但相隔懸遠,魚雁難通,二載之間,也只得了家兄兩封回書而已。書文簡約,多述家人近況,於其自身,卻少著墨,也不知道修煉之道,究竟走到哪一步了……”
李汲每回去信,全都連篇累牘,把自己的遭遇、朝中動向、沙場勝負,不厭其煩地記錄在內,希望李泌能夠給些意見。雖說山水迢遞,等接到回信起碼得在半年以上,即便李汲真能安坐茅廬便知天下三分,他的建議也必過於延遲,起不到什麽作用了,但起碼也可資參考不是?
誰想李泌的回信卻很簡單,主要篇幅都用來介紹家人狀況,於政務、軍事絕不置一詞,頂多勉勵李汲幾句罷了。至於他自己的身體狀況,修煉程度,更是提都不提。
聽了李汲的話,李亨不由喟嘆一聲:“朕對不起長源啊……昔日長源堅決辭去,是以為烽煙將定,社稷將安,他忌憚流言,不願再立朝中。誰想兩年時光匆匆而過,安慶緒雖死,史思明覆叛,官軍卻又連遭敗績……倘若長源還在,何至於此?”
李汲心說算了吧,你對李泌態度是挺好,但還遠不到言聽計從的地步。尤其兩京陷落、坎坷流離之際,你心是慌的,多少還肯聽幾句諫言;等到兩京規覆、穩坐大明,你還能分得清好賴話嗎?從來親賢遠小、納諫卻讒,那都是緊密聯系的兩端,不可能一君王能用李輔國、魚朝恩之流奸邪,還能同時信賴李泌之類賢臣啊。別的不提,你肯始終不渝地信賴郭子儀嗎,信賴張鎬嗎?若能辦到,正不必李泌在,這社稷早就粗定了!
但他也只敢腹誹,而不便將這些話明宣於口。其實李汲內心之中深惡李亨,當隔著十萬八千裏的時候,聽說混蛋皇帝又出昏招了,時常會琢磨:我不如將那廝一刀子捅了算了!然而當正面與李亨相對,距離不過五步時,即便身上沒啥兵器吧,就李亨這倒黴模樣,孱弱體格,估摸著撲上去掐都能掐死了他,李汲卻又不敢動手了。
一來覺得我大好男兒,跟個混蛋皇帝同歸於盡,不值當的;二則大亂未息,宮中真起什麽驚變,怕會引發更大的動蕩。別的不說,消息傳到前線,唐軍必然大潰啊,則南霽雲、雷萬春等,說不定要被自己害死……
再者說了,張皇後還在大明宮內,李豫卻遠在太極宮中,李適在百孫邸,真要是這會兒把李亨弄死,估摸著偷笑,可以趁機攫取權柄的,只有張皇後!
然而李汲卻也不打算附和李亨的誑言,只能垂首靜聽,不做回應。李亨則頓了一頓,又問:“朕也曾命衡州官府,為長源在衡山上起道觀,助其清修,但得回報,他卻不肯居於觀內,而要深入山中,不知何故啊?難道是有埋怨朕的意思麽?”
李汲這回不能再置若罔聞了,急忙分辯道:“臣昔日護送家兄前往衡山,卻遭逢刺客,此事已稟皇太子與奉節郡王。家兄因此不敢居於官修的道觀內,以免形跡為人所知……”
李亨將身子略略朝前一傾,問道:“朕亦使州縣勘察此事,緝拿刺客,惜乎無果——你當日就在長源身邊,可知道那刺客是誰人所遣麽?安慶緒,還是史思明?”
李汲心說當時周摯可能已經投了史思明,但計算時間和路程,也說不定是此前仍仕安慶緒時下的指令,這我可說不準啊。然而想了一想,他卻回覆道:“叛賊固恨家兄,然朝中亦未必無嫉妒者,此家兄之所以不肯久留也。”
李泌“夜抱九仙骨,朝披一品衣”,孤身入朝,無根基,無黨朋,那些舊日官僚怎麽可能容得下他?昔在行在,就有不少彈劾的奏章送入宮中,有質疑其能力的,有質疑其操行的,最多的則是勸諫天子不要繞過正常升晉渠道,輕易任用倖進……包括李輔國、魚朝恩在內,當面“長源先生”長,“長源先生”短,恭敬得不得了,背後誰不盼望李泌垮臺?
李亨信用李泌,很重要一個原因,就是因為李泌在朝中並無根基,也無黨援,方便制約——說白了,跟重用宦官是同樣心理。而也正因如此,李泌才非走不可,否則必為群小所譖,將來絕對沒有好下場。
並且李汲估摸著,李泌大概也是逐漸看清楚了李亨的為人,知道這已經不是昔日禁閉東宮的忠厚太子了,過往的交情,不可久恃啊。故此,趁著兩京規覆,形勢轉好,我還是趕緊閃人吧……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