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四十八章 相州之敗

關燈
乾元二年三月,唐軍步騎兵六十萬陣於安陽河北——當然啦,是號稱,其實不過二十餘萬眾而已——史思明則自將精兵五萬殺來。

叛軍先後與李光弼、王思禮、許叔冀、魯炅等部交戰,殺傷各半,勝負未分。激戰之中,淮西節度使魯炅身中流矢,被迫稍卻,史思明趁勝直擊,淮西軍大潰。郭子儀本列陣在魯炅之後,受到敗兵的沖擊和影響,一時間也陷入了苦戰。

正當此時,另一部叛軍在李歸仁的率領之下,突然出現在官軍側翼,許叔冀、季廣深、董秦、荔非元禮(鎮西兵馬使,代戰死的李嗣業領軍)等部見勢不妙,一時俱潰。叛軍兩向夾擊,官軍勢若山崩,幸虧李光弼、張巡等將苦戰斷後,這才終於迫退叛軍,沒有造成更大的損失……

官軍一路潰敗,直到渡過黃河,方才穩住陣腳,郭子儀乃率朔方軍截斷河陽橋,以便保障東京。點檢損失,死人倒不多,但戰馬萬匹,唯餘三千,甲仗十萬,委棄殆盡……並且消息傳入東京,士民驚駭,紛紛出城躲避,留守崔圓、河南尹蘇震等官吏竟也棄城逃往襄陽、鄧州去了!

郭子儀、李光弼等將原本還打算拒河而守,尋機反擊呢,孰料諸軍士氣低落、糧秣棄盡,竟然紛紛逃歸本鎮……而且這動靜鬧得太大了,肯定隱瞞不住啊,這才被迫上表請罪。

當然啦,倘若奏捷,必定誇大,若是敗報,必須粉飾,也是這年月朝中、軍中的通病了。根據魚朝恩所奏,說淮西軍退卻後,郭子儀領朔方軍在後,“未及布陣”,孰料“大風忽起,吹沙拔木,天地晝晦,咫尺不相辨。兩軍大驚,官軍潰而南,賊潰而北……”

——本來我們即便打不贏,也未必會輸的,全都是天公不做美啊,看起來賊勢未可即滅也。好在官軍雖然潰散了,叛軍也沒落著好,同樣四散而奔……

李汲聽霍仙鳴介紹到這裏,不由得雙眉一豎,怒目圓睜,喝罵道:“一派胡言!若史思明亦北,郭司徒又何必斷河陽橋,急保東京哪?”

竇文場擡起手來,稍稍朝下按壓,那意思:長衛你輕點兒聲。馬燧也說:“具體戰事如何,亦不能只聽魚公一人之言,相信各節度的奏報,也將陸續匯聚京師……”

李汲冷笑道:“敗就是敗,何必諱言?”

竇文場苦笑著低聲道:“若不歸之於天,唯恐軍人百姓,將更惶懼啊,且朝廷威望何存?”頓了一頓,問道:“我等守備禁中,外軍如何,本不關我等之事,但恐聖人將有所垂詢也——還望長衛、洵美二君,提點我與霍長史。”

這仗輸得太大了,關東局面,為之徹底改變,即便李亨不樂意管事,他也不可能當作沒發生啊,肯定要咨詢臣下的意見。問題是朝中知兵之人不多,抑且李亨還更信賴宦官……倘若魚朝恩在,肯定第一個要問他,如今魚朝恩監軍在外,則多半會詢問竇文場和霍仙鳴了。

——李亨自然最信賴李輔國,其次大概是程元振,問題那倆貨就從來沒有領過兵啊,倘若一開口便侃侃而談,俱中竅要,反倒容易引發李亨的猜忌。

故此竇、霍二宦在通報情況之後,便咨詢李汲和馬燧——二位應該是知兵的,則若聖人問起我等來,該當如何回話哪?

李汲聞言,望向馬燧,意思是請你先說吧——長幼有序,你終究比我年歲大。馬燧略一沈吟,便道:“私所揣測,與長衛所料相同,大風蔽日,導致兩軍皆敗之言,實不可信。然而魚公方得聖寵,則無證據,不便直斥其非啊……”

二宦對視一眼,隨即霍仙鳴便試探地問道:“官軍既敗,身為監軍,不能辭其咎,可否趁魚公在外時……”

很明顯二人是想趁機給魚朝恩上眼藥,利用這個大好機會,把那資歷、聖寵都在自家之上的老前輩給一腳踹下去。然而話沒說完,就被馬燧擺一擺手給打斷了:“真實戰況如何,即便將來諸節度陸續上奏,也恐各執一端,難明究竟。然據方才霍長史轉述,魚公似欲將戰敗之罪,歸之於郭司徒……”

你瞧,他先說郭子儀在魯炅之後,卻“未及布陣”,接著又說叛軍也潰散了,本來是兩敗俱傷之勢,朔方軍卻偏要截斷河陽橋,將河北地區才剛收覆的土地又都徹底放棄……

李汲忍不住冷笑一聲,插嘴道:“那廝自然做得出來這種事!”

馬燧並不清楚李汲跟魚朝恩打過不少交道,甚至於還動過手,聞言不禁瞥了李汲一眼,心說你小子很狂嘛,可別以為自己在隴右大破蕃賊,兩京傳誦就有多了不起了,魚朝恩伸一根小手指頭就能碾死你!做官嘛,還是謹言慎行的為好。

卻也不便在這種環境下,當面提醒,只是面朝二宦說道:“且私以為,魚公必定快馬返京,直面天顏,當此時也,二位長史絕不能在聖人面前,分說魚公的不是。”

二宦連連點頭,深以為然,但看表情,多少有些遺憾。

馬燧繼續說道:“諸軍糧秣物資喪盡,只能各歸本鎮,則東京暴露於叛賊鋒銳之下,岌岌可危。二位長史當向聖人進言,命郭司徒總領河南兵馬,固守東京,與叛賊相拮抗,以待諸鎮恢覆元氣。”

聽到這兒,李汲也不禁點頭:馬燧雖然不肯直接指斥魚朝恩,卻拐著彎兒要破壞魚朝恩的圖謀——既然魚朝恩想坑陷郭子儀,那就請竇、霍二宦力保郭子儀好了。

圍攻相州的那十名節度——崔光遠已先敗,逃歸長安——在李汲的觀感中,只信三人,那就是郭子儀、李光弼和張巡,原本可能還得加上一個李嗣業,可惜李嗣業戰死了……對於其他那些,李汲基本上沒啥好印象,尤其是許叔冀,銜恨頗深。

他不是因為過往之事才恨許叔冀的,而是壓根兒就不相信那個私心沸騰的混蛋!

由此加上一句:“張大夫(張巡已進位禦史大夫)是守城的名將,可請聖命,接替那棄城而逃的崔某,擔任東京留守。”

馬燧點點頭:“此言至當。”隨即註目李汲,那意思,我說完了,你還有什麽要補充的嗎?

李汲想了一想,就對竇、霍二人說道:“聖人聞聽此敗,必然沮喪,二位長史可以寬慰聖人,雖然不能平滅安慶緒,然而數月之間,史思明也斷不會渡河威脅東京,可以趁此時機重調兵馬物資,力保河南。亡羊補牢,未為遲也。”

他知道李亨是什麽德性,擔心這場大敗會把混蛋皇帝的信心徹底打沒了,從此更加昏招疊出。尤其是竇、霍二宦本是李適的黨羽,對待自己又不錯,正好趁機指點他們一條明路——你們趕緊去勸慰皇帝,這時候口出失敗言論的必死,說國家還有救的,必能得賞!

馬燧問道:“長衛以為,史思明不會遽向河南,何所思而有此見哪?”

李汲笑一笑:“相州尚在安慶緒手中,官軍既退,那廝又豈肯信守前諾,將寶座拱手讓人啊?則安、史二賊之間,必起紛爭。當此時也,史思明豈敢將相州放在身後,懸軍遠追,直入河南?”

竇、霍二人尚在沈吟——也不知道是琢磨李汲所言有幾成可信度啊,還是先趕緊打好腹稿,以備皇帝咨詢——馬燧卻忍不住又多瞧了李汲幾眼。

兩京盛傳,“李二郎”匹馬單槍,直入蕃陣,捅死上將幾員,奪得馬槊幾條,砍翻大纛幾面……對此,馬燧雖有耳聞,卻並不怎麽相信。他雖然沒有正經上過陣,終究熟讀兵書,也在軍隊裏混過,知道千軍萬馬對戰之際,一人之力絕對有限。民間傳說本不靠譜,但空穴來風,未必無因,想來這李汲確實是一員勇將,還是很能打的吧。

等聽說朝命召李汲還京,擔任左英武軍錄事參軍事,馬燧心裏多少有些打鼓——既為猛將,不置於前陣,調到後方來幹嘛啊?並且還是擔任文書工作……這究竟是給李汲敞開一條晉身的捷徑呢,還是他得罪了什麽人,故而投閑置散哪?

不管怎麽說,李汲在馬燧心目中既是一員猛將,印象自然會偏向於粗魯武夫——即便對方是文職——馬燧還擔心這“李二郎”究竟能不能勝任文書工作,會不會把我費盡辛苦編組起來的英武軍給帶壞了……因而李汲的日常工作,馬燧通過各種渠道加以關註,倒也四平八穩,沒出什麽大錯。

但這並不能給李汲加分,因為那小子外在的表現,就是武勝於文,而出於士人對武夫的天然歧視,總覺得也就一粗通文墨的糙漢罷了。孰料今日聽李汲揣度河北戰事,句句皆中肯綮,馬洵美這才刮目相看——可以啊,小子,頗有頭腦,不是只會沖鋒陷陣的匹夫之勇。

於是頷首道:“長衛所言有理,二位長史可以據此向聖人進言。”

直到正經事說完,幾人才終於能將註意力轉到李汲擺放在膝邊的那一對鐧上去——

“這便是長衛新打造的兵器?原不是說要打一柄刀的麽?”

“好粗的鐵鐧,不知多少斤兩?”

——————————

果然當日午後,便有詔至,喚竇文場、霍仙鳴入覲聖人,然後倆宦官這一去,直到散衙之時也不見回來。這大半天,李汲一直擰著眉頭,寡言少語,滿腹心事全都寫在臉上——不是他不再裝相了,而是區區八品武官,在禁中假裝與客下棋的謝安石毫無意義啊——一直到散衙後返回家中。

青鸞接著,見李汲愁眉不展之狀,不禁探問道:“可是軍中有什麽煩心事麽?”李汲嘴角略略一撇:“軍中哪有什麽煩心事?唯這國家,煩心之事正多。”用過晚飯,他吩咐青鸞自去安歇,自己則屏退仆役,端坐書齋,再次將出杜甫的詩作來欣賞。

果然不出李汲所料,靜街鼓響過後不久,李適再次悄無聲息地出現在院中,隨即板著面孔,脫靴進屋。

——相州戰敗這種驚天動地的大事,李適不可能太晚得著消息啊,而既得消息,多半會來與李汲懇談,而李汲也正憋了一肚子的話,想找個人傾訴呢。終究面對竇、霍之時,尤其是疑心為李輔國黨羽的馬燧也在,很多話就不可能說得太過深入。

尤其李汲還想打聽打聽,李適你一頭牽著禁中,一頭連著外朝,是不是能夠得著更多的訊息和細節哪?

李適一坐定,就先開門見山地問李汲:“竇文場、霍仙鳴寬慰聖人,雲史思明既敗官軍,未必有力量遽圖河南——是長衛,還是馬洵美教他們的?”

李汲回答道:“是臣之愚見。”

李適忙問:“長衛此言,實出真心否?則在長衛看來,史思明底定河北,需要多少時日,或將幾時來侵哪?”

李汲明白,李適這是擔心身在洛陽的生母沈氏。於是詳詳細細把自己的判斷又再解說一遍,然後道:“安、史二賊必爭,然而安慶緒大勢已去,不能長久,在我估算,最多三個月,史賊便能底定河北。然而暑月難以用兵,他多半會折返範陽,重整兵馬,待到秋後,再謀河南。”

李適稍稍透了口氣:“還有半歲,朝廷調動兵馬、物資,尚有餘裕……”

李汲苦笑道:“果然麽?我聽說去秋多方歉收,尤其兩京之間,倉廩皆空,由此才被迫自江、淮、並、汾千裏運糧,遂為史賊所趁。則半年的時間,要囤積足夠數萬兵馬守備河陽,甚至於洛陽的糧秣,並非一件容易之事啊。”

李適道:“唯有仰仗第五禹珪了……”

第五琦,字禹珪,曾任河南等五道支度使、諸道鹽鐵鑄錢使,執掌東南半壁的財政;去歲調回長安,升任度支郎中兼禦史中丞,本年年初,升戶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被人敬稱為“計相”。朝野上下一致認定,第五琦乃是當代最懂得財稅管理之人,也極能開源,朝廷平叛的物資整合、調配,非其人不能為也。

然而李汲對第五琦的斂財手段,卻並不怎麽看好,他對李適說:“計相去歲便鑄‘乾元重寶’,據聞不久前又向聖人進言,要鑄新錢,這是為了斂財啊,取利於小人百姓,必定造成通脹……”

李適詫異地問道:“何謂通脹?”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