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二十四章 軍城早秋

關燈
賣“蕎剁面”的老關,看相貌也就四十出頭,須發卻已斑白,然而肩寬背厚、腰挺腿直,精神矍鑠、動作敏捷,竟還可以算是一條壯漢。

他就在街拐角搭了一張草棚,支著案板和爐竈。至於客人用飯之處,無桌無凳,只是鋪著兩張草席,擺著兩架陳舊的長幾而已。

李汲和李適在閑漢的指點下,三兩轉來到老關鋪前,只見竈上架著大鑊,鑊內“撲嚕嚕”的熱湯正滾,而主人則躬著腰面對案板,雙手揉捏一團灰撲撲的面。

李適見了不禁皺眉,說:“這面好粗……”本待轉身離去,卻猛然間抽抽鼻子,聞到了一股鮮香之氣,不禁有些垂涎。他問李汲:“何物啊,好香!”李汲也吸吸鼻子,便即回覆道:“是羊骨熬的湯。”

這年月的羊肉,普遍比後世腥膻,但這骨湯泛出來的香氣中卻毫無異味,想來是香料下得足,並且配比合宜之故。李汲不由得食指大動,當即扯著李適在一張長幾旁坐下,李適只得壓低聲音說:“吃碗熱湯也好。”然後揚聲問道:“幾錢一碗?”

那老關頭也不擡,只回答說:“好錢兩個,惡錢三個。”隨即下巴略略朝側面一揚:“自家放下,各憑良心,休要欺我。”

李汲順著他指點的方向望去,只見那是案邊一個粗陶的小缽。於是走過去,摸出四枚開元通寶來,“叮當”響投入缽中——“先來兩碗。”就見老關揉面的手略略一頓,隨即說:“你這錢卻好,許多年未曾見過了——且稍待片刻。”

李汲笑笑,心說什麽“各憑良心”,你不是斜眼瞧得挺清楚的嘛。

雖然折返幾旁,盤腿坐下,他卻一直扭過頭去註意老關的動作。只見那老關揉得了面,檊作薄片,然後用一塊巴掌大的薄鐵將面切成細條,投入鑊中,再添一勺清水。面滾兩滾,便即用竹笊籬撈出,盛在陶碗內,加一勺湯、一勺醋,以及一勺預先備好的蔥、薤、茱萸等佐料。

兩碗熱氣蒸騰、鮮香馥郁的面條端上來之後,李適卻先不動,瞧著李汲從幾上竹筒中取了竹筷,夾起幾條來,吹了吹,納入口中,又喝一口湯,這才帶些期待,又帶些不大確信的神情問道:“如何,可堪入口麽?”

“啪”的一聲,竹笊籬一敲鑊沿,就聽老關冷哼道:“不堪入口便滾,我銅錢原數奉還!”

李汲也不理他,只是又抽一雙筷子出來,塞進李適手中,介紹說:“湯頭清、鮮,面軟而韌,佐料合宜,酸辣可口——好吃,我不誆你。”

李適這才挾起幾根面來,先小小品嘗了一口,隨即“咦”的一聲,又“吸溜溜”嘬了一大口,面露疑惑之色:“我還當是摻了秕糠的粗面。雖然略粗而苦,卻又有一種……清潤難畫的口感——這是何面啊?”

李汲埋頭吃面,隨口答道:“蕎麥面。”

“咦?”這回輪到老關詫異了,當即轉過頭來問道:“這蕎麥從北地傳來,只在彭原、順化兩郡數縣有種,吃蕎面者亦然。你這後生是京畿口音,還帶些都畿味道,竟能識得?”

李汲也不作答,只是笑著反問道:“主人家倒能辨識各地口音麽?”

唐朝的基本行政區劃是郡,其後又為了用兵的需要,合數郡為道,其中西京長安周邊為京畿道,東都洛陽周邊為都畿道。李汲雖然是趙郡人,但自小跟著當官的父親,學得了官話——長安話,也就是京畿道的口音——後來相從李泌於潁陽,那地方屬於都畿道,自然也多少會受些影響。

只不過唐朝近乎於兩京並重,就連皇帝雖長居長安,也時不時往洛陽跑——據說高宗、武後時代,因為關中饑饉,曾經久都洛陽——所以兩京的口音互相混雜,差別並不大。好比先前那個街邊閑漢,就以為二李都是從長安附近來的,能夠一耳朵就聽出來李汲話語中帶些洛陽附近口音,這個老關挺見多識廣啊。

老關也不隱瞞,便笑笑說:“我本是募兵,長年駐守西京,還東戍過洛陽,西征過隴右,若非殘了,也不會歸鄉來擺攤煮面。”說著話,亮出右手來,李汲一瞧,只有四指,中指齊根而斷。

老關輕嘆一聲:“是被吐蕃兵斫的……我是弓手,偏偏損了中指,若只傷到無名指、小指,不必離開軍中,如今怕是連昭武校尉都做上了……”

話音未落,李汲就聽自家身後有人訕笑道:“老貨休要誇口,以汝的弓術,從七品上翊麾校尉到頭了,哪裏做得到昭武?”

匆忙回頭,就見身後站立兩名官員,都是三旬左右年紀,一個戴展腳襆頭,穿淺緋色袍服,一個戴交腳襆頭,穿淺綠色袍服——方才發笑的,就正是那名緋袍文官。

老關見了,趕緊放下手中笊籬,叉手行禮,口稱:“拜見嚴判。”

那名綠袍武官擺手道:“汝這老貨,不見嚴君如今著緋袍,且為文職了麽?房相所薦,如今已受命為給事中,輔政門下

了。”

根據李汲從李泌處打聽來的知識,知道給事中為正五品上,為門下省的重職——這就算一只腳邁進高官行列啦。按照當時禮儀,既有官人近前,他趕緊放下筷子,作勢欲起——李適則毫無反應——那名嚴姓給事中擡起手來,略略朝下一按,意思是說:不必多禮,吃你們的吧。

然後即與綠袍武官對坐於另一張長幾旁,武官揚聲道:“先上四碗,過後一並結賬。”

正好李汲也把一碗“蕎剁面”扒拉了個精光,根本不覺飽,便也要求:“我這邊也再要兩碗。”

老關先朝兩名官員點頭示意,隨即轉向李汲,說:“後生家的,多吃才有氣力。我家規矩,買五送一,不如你再要三碗,我奉送第六碗。”

李汲心說這老家夥倒會做生意啊,於是含著笑點頭首肯。

實話說他前世就不是很喜歡吃蕎麥面——終究粗糙,有點兒拉嗓子——且這幾日在宮中得以饜飽親王家大餐,也不再象穿越之初那樣,整天口中寡淡,思得美食了。只是宮中餐飲都須在竈下做得了,再由李倓遣人送來,因而除了第一日的“叫花雞”外,多半不溫不熱,且五味雖調,卻過於中正平和了,總感覺吃得不夠爽快。

可以打個比方,宮中膳食,就有如那些溫補的藥,不辛不苦,最多吊命,卻難治大病——起碼不能使李汲的讒病痊愈。

終究李汲的靈魂是從物質極大豐富的後世穿來的,這年月能有什麽滋味他是從未品嘗過的嗎?尤其後世的中等以上人家,即能膏肥饜足,百味嘗遍,所以嘴就越養越叼,會去追求對味蕾更大的刺激——比方說吃辣,無辣不歡,而事實上“辣”只是一種特殊的痛感罷了。

所以這回不期然嘗到的“蕎剁面”,面韌湯鮮還在其次,關鍵一是才出鍋,熱氣蒸騰,二是放了略略過量的醋、薤和茱萸,又酸又辣,極其開胃。李汲因而手不停揮、齒不停嚼,不多會兒功夫就連吃四碗,吃得滿頭是汗,暢快無比。只是心裏略略有些遺憾:

還是不能盡善盡美啊,若將茱萸換成辣椒,那就差不多了……

吃面的同時,他也側過耳朵去,偷聽那兩名官員的談話。一開始只是閑聊,但很快,那綠袍武官便提到了房琯陳濤斜戰敗之事——貌似是才剛通報了各軍中級以上將領——

“我亦知房相不能戰,卻不想竟遭逢如此大敗……幸虧我隴右軍未曾南去,撥隸在房相麾下,否則的話……”

那位嚴姓給事中也不禁輕嘆一聲:“經此喪敗,房相聖眷必衰……聖人雖然暫時不問,恐怕是擔心敗軍難整,一旦棄守奉天等三城,行在南面便無保障吧。等到郭、李二公率朔方軍精銳到來,必然召回房相,或將嚴加懲治了。”

綠袍武官把身子朝前一傾,略壓低些聲音問道:“則嚴君是因房相之薦,才得以轉為文職,做給事中,若房相失勢,君這官職……”

嚴姓給事中擺擺手:“不相幹。我能轉為文職,實出先父餘蔭,聖人若不是念及先父,即便房相舉薦,也必置我於他戲下,而不會留在行在。”

“嚴君,”綠袍武官提醒道,“我恐聖人之意,不在尊先公,而是……要收隴右的兵權啊。自從節帥平調河西,我隴右軍便群龍無首,其能得眾心者,也就嚴君等寥寥數人而已。我等無日不望節帥覆歸,誰想他卻兵敗潼關……據聞節帥被迫降賊,則聖人必不放心隴右軍,這才將嚴君轉為文職……”

李汲一開始有聽沒有懂,後來才明白,此人口中的所謂“節帥”,應該是指的哥舒翰——身任河西節度使,兵敗潼關,又降了賊,那還可能有第二位大將嗎?哦,原來哥舒翰本是隴右節度使,這兩名官員,應該都曾經是他的部下。

就聽嚴姓給事中呵斥道:“休得妄言!聖人轉我文職,乃是浩蕩天恩,我必肝腦塗地以報——汝怎敢妄測聖人心意?”順勢轉換話題,說:“惜哉,我若跟從房相南下,為之謀劃,或許不至於遭逢此等大敗,幾乎匹馬不歸啊!”

綠袍武官撇嘴道:“房相但信李揖、劉秩等書生,便嚴君在側,怕是也不肯聽君諫言的。幸好嚴君轉了文職,未能從他南下,倒躲過一場大難,也免得吃他連累。”

“房相終究是我恩主,何言連累啊?”這時候面也已經端上來了,嚴姓給事中一邊提起筷子,一邊嘆息道,“禍起幽燕,社稷幾覆,當此時也,大丈夫就應該躍馬挺矛,戮力王室,我卻受詔轉為文職……即便是福非禍,終非我所望也。

“想前日初至靈武,拜謁聖人,我見勤王兵馬四合,凡士卒無不深懷彎弓抱怨之心,還以為大軍到處,必然瓦解冰消,叛賊殄滅,再造清平,乃做《軍城早秋》一詩……”

“嚴君有此新作?我卻未曾聽聞啊,懇請吟誦。”

嚴姓給事中當即用筷子敲打碗沿,清脆作響,以為節拍,隨即曼聲長吟道:

“昨夜秋風入漢關,朔雲邊月滿西山。更催飛將追驕虜,莫遣沙場匹馬還!”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