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元帥之選
關燈
小
中
大
自《史記》確定下紀傳體史書的基本格式後,歷朝歷代的官史,多半加以遵循,開篇即“本紀”,重點則在“傳”,間雜“志”和“表”。很多“傳”故事性都是頗強的,相比之下,“本紀”卻屬於流水賬,一點兒都不好看。
然而“本紀”是綱,形如編年,最方便憑借著梳理一朝的大事流程。尤其李汲在翻閱歷朝“本紀”之時,還特意準備了紙筆,把每個皇帝的在位年份全都記錄下來,最後相加,這才終於知道了,從他自稱戰死的西晉建興二年,直到唐朝建立,總共三百零四年。
於是找個機會再向李適探問:“不知我唐肇建至今,有多少年份了?”
李適掐指計算道:“高祖皇帝在位八載,太宗皇帝是二十三載,中宗皇帝……”最後得出結論——“至今已一百三十八載了。”
三百零四加一百三十八,得數四百四十二……誰說有五百年了?李泌蒙我!就算四舍五入,那也該舍,不能得出五百來啊。
再想想自己的時間線上,同一時間段,都有些什麽名人哪?因為發現雖然歷史分了岔,很多傑士湮沒無聞,憑空冒出來不少的新人,但仍有少數是兩個世界全都存在,並且仍能顯身揚名的,比方說王猛、桓溫、蕭道成……
多出來的,其實多半是侵入北中國的胡人,或者被胡化了的漢人。
而在文學領域,既然仍舊存在著陶淵明和謝靈運——雖說際遇大不相同,就連存世作品,也有很多李汲前世從未讀到過的——那麽這個時代,會不會有王昌齡、王摩詰呢?暫時還不便向李適或者李泌探問。
數日後,行在果然收到了郭子儀、李光弼大破阿史那從禮,鎮定河曲,即將率軍南下來會的消息。李亨聞報大喜,那天一直把李泌留到戌末亥初,君臣會商今後的戰略方針——李汲在家等得是望眼欲穿啊,還以為李泌出啥事兒了呢……
等到李泌歸來後,說起此事,便道:“聖人因此,首肯了暫不發動覆都之役,而要等兩將率兵南來,再匯集兵馬,做雷霆之猛擊。”就連李泌本人,也不由得滿面春風,原本體格便極清瘦,此際腳步不免又再輕快三分,仿佛一陣風就能吹跑似的。
然而不等朔方軍主力抵達,卻又有極糟糕的消息傳來……
那天晚上,李汲吃過了中午的剩飯,李泌歸來後則只喝了一碗粥,兄弟二人各自述說日間之事。局勢已經基本上摸清楚了,李泌對李汲再無太多話可講,而李汲每天雷打不動只是健身加讀史,也再沒鴿子可殺,沒禍可闖,故此二人晚間的交談時間日益縮短。李汲不禁想到——
就跟老夫老妻似的,新鮮勁兒已過,都沒啥話可說啦……
正欲登榻安睡,忽聽院門外傳來人聲,隨即李亨急匆匆地邁步就進來了。李汲還以為又是來聚餐吃燒烤的——皇帝你來晚了,我們都已經吃過啦——誰料二李出門見駕,李亨卻一臉的郁卒,揮揮手屏退閑雜人等,獨留李泌兄弟和李輔國在旁,隨即恨聲道:“不出長源所料,房琯操切進取,果然喪師辱國!”
房琯在二十日親率北軍和中軍,出奉天、武功,沿著渭水北岸,進至了西渭橋。翌日,官軍與安守忠所部叛軍在鹹陽東面的陳濤斜相遇,一番激戰,官軍大敗,死傷、逃亡竟達四萬之眾,幾乎全軍覆沒。房琯不敢奏報,遂於二十三日再率南軍出戰,覆敗,裨將楊希文、劉貴哲降賊……
才剛聚集起來的關中唐軍,就此喪失殆盡。
李泌聞言大驚,忙問:“陛下不是下詔命房次律暫緩進兵了麽?”
李輔國插嘴說:“恐怕正因如此,房公不知道從何處預先得到了消息,深恐不能建功,因而搶在詔書抵達前,急於率軍規覆西京,乃有此敗……”
李汲在旁邊聽得此言,不禁暗恨,對這個老閹人的惡感更增添了三分。
因為李輔國所說乃是誅心之言,不可能得到確證,房琯是怕喪失了立大功的機會,這才倉促出兵的;而且若如其所言,則喪敗的責任要有相當一部分落到李泌頭上——若你不進言,皇帝就不會下詔,皇帝不下詔,房琯就不會著急,倘若謀定而後動,說不定還不會吃敗仗哪。
李泌假裝沒聽出李輔國話語中的惡意來,只是叉手詢問:“究竟因何而敗?軍報中可有詳述麽?”
李亨即命李輔國將軍報呈遞給李泌。這時候眾人都已經進了屋子,李泌便湊近昏黃的燭光,仔細閱讀——李汲也想湊上去看來著,琢磨琢磨自己的地位和人設,還是強自按捺住了這份好奇心。
事後才聽李泌詳述,房琯完全是自己作大死。他事先得到了李亨的許諾,可以自置僚屬、將佐,即任命禦史中丞鄧景山為招討副使,戶部侍郎李揖為行軍司馬,給事中劉秩為參謀。其中李揖、劉秩都是從沒打過仗的書生,房琯卻推倚甚重,將軍務一以委之,還說:“叛賊曳落河
騎兵雖強,安能敵我劉秩?”對於宿將王思禮等人的進諫,反倒完全聽不進去。
然後兩軍在陳濤斜對陣,房琯竟然想要恢覆春秋時代的車戰之法,以牛車兩千乘為先導,馬步軍左右護衛。結果安守忠利用風勢,順風縱火,牛馬皆驚,遂致全軍崩潰……即便吃了這麽大一場敗仗,房琯還如同賭徒一般,急於翻本,竟又率不足兩萬的南軍,前指西京,然後不出所料的,再次全軍覆沒。
這才沒辦法,只得具實上奏,自請受罰。
李亨盤腿坐在榻上,擰著雙手,惡狠狠地說道:“房琯誤國,該殺!”
李泌和李輔國對視一眼,隨即他放下軍報,叉手勸諫道:“陛下,房次律確實有罪,然而勝敗兵家常事,豈能因一敗即殺宰相啊?況且如今他聚集殘兵,退守奉天等城,實為行在的保障,倘若當即易將,甚至斬殺,軍心必亂,到那時若朔方軍未至,隴右軍未齊,叛賊卻揮師北犯,恐對陛下不利啊——懇請三思。”
李亨一開始只是撇嘴惱怒,等聽到李泌最後幾句話,想到剽悍難敵的胡騎,不禁面色大變,微微打了一個冷戰。於是問道:“在長源看來,應當如何處置?”
李泌卻不給出主意,只是鞠躬:“都在聖心裁奪。”
他確實沒料到房琯會吃那麽大的敗仗,因為此前得報,關中軍分駐三城,這分明是守勢啊,應無大虞,那廝怎麽就突然間想要轉守為攻呢?但對於房琯師老無功,不能順利覆都,卻是有完全的心理準備的,且於其後應該怎樣用兵,也早有謀略獻上。所以啊,房琯暫時不能殺,此外還當如何,我早就說過了呀,相信皇帝您只要略略回想,便有對策,何必再問呢?
我把此前之言,再說一遍,既無意義,也搶了皇帝的風頭——仿佛你自己毫無主意,全都得聽我的;還不如把皮球踢回去,請陛下您自己開動一下腦筋,認可我前日所言,則仿佛聖心獨斷一般。
果然李亨略略一想,便嘆息道:“王忠嗣已歿,哥舒翰降敵,高仙芝、封常清受讒而死……如今諸將能戰者,唯有郭子儀和李光弼了。然而……
“二將原本不過偏裨,因為國家遭逢大亂,短短一年時間,竟積功而成大將。朕在靈武時,思得良將,遂拜郭子儀為武部尚書,李光弼為戶部尚書,並加銜為宰相,榮極一時。然而問以平叛之策,二將卻皆面露難色,有遷延之辭……此前阿史那從禮犯朔方,朕以為不過蘚疥之禍,朔方軍理當從朕南下,先覆西京,而二將不從,說什麽為保障後方不失,強要東進。
“若非如此,朕何以任用房次律啊?倘若朔方精銳在此,也不至於大敗!”
李汲在旁側耳傾聽,不禁暗笑——皇帝這是在甩鍋了,經此大敗,不是他用人不當的過錯,而是郭、李二將不肯聽命之故。果然封建君王……啊不,領導們向來都是一路貨色。
就聽李亨繼續說道:“朕知長源之意,急欲二將南下,代房次律掌兵,然恐彼等覆不肯聽命,或者陽奉陰違,如何是好?終究朕不嫻熟軍事,也不可能如太宗皇帝一般,親冒矢石,號令三軍,則當以誰人為帥啊?
“原本想來,房次律可以宰相之尊為帥,督責二將,然彼驕縱無謀,竟連王思禮之言都不肯聽,況乎郭、李……”
說著話把身體略略朝前一傾,註目李泌:“不如罷房琯,而以長源代之,統領二將,如何?”
李汲聽到這裏,不由得精神一振,當即望向李泌,心說哥啊,大好機會,你可別再推辭了,趕緊應承下來吧!
然而李泌卻道:“陛下之信臣,臣雖肝腦塗地,無可還報,然而——臣山野閑人,非可將兵者也,亦非房次律一般素有令名,即便身任宰相,恐怕也難以服人,不能約束諸將。如臣前日所言,唯命一皇子為帥,斯可以號令三軍,且權柄不外移,太阿不倒持,肯請陛下三思。”
李亨點點頭,就試探著問道:“皇子中唯建寧最賢,朕欲拜其為帥,長源以為如何?”
李輔國聞言大驚,急忙勸諫道:“大家,不可……”
李亨橫他一眼:“朕方與長源商議,汝這老貨安敢插嘴?!”
李輔國連連鞠躬致歉,隨即就把目光盯在了李泌的身上,仿佛生怕李泌讚成皇帝想法似的。李汲在旁觀察到了這一點,不禁心說:這老東西就那麽忌憚李倓嗎?所為何事啊?
李泌倒是也不讚成讓李倓領軍,便道:“陛下,建寧王實有元帥之才,然而廣平王為長,倘若建寧王建立了中興之大功,恐怕他將來只能做吳太伯啊。”
李亨道:“廣平為朕長子,向來忠厚篤孝,朕亦深愛之,雖然尚未冊立太子,但將來必然以其為嗣,此事中外皆知。既有太子名份,又何必看重元帥之號呢?”
李泌勸說道:“正當艱難之際,眾心屬望元帥。倘若建寧王為帥,不能成功,陛下命之何益啊?若能成功,聲威必隆,異日即便陛下不願任他為儲副,追隨他建功立業的文臣武將,恐怕也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然而“本紀”是綱,形如編年,最方便憑借著梳理一朝的大事流程。尤其李汲在翻閱歷朝“本紀”之時,還特意準備了紙筆,把每個皇帝的在位年份全都記錄下來,最後相加,這才終於知道了,從他自稱戰死的西晉建興二年,直到唐朝建立,總共三百零四年。
於是找個機會再向李適探問:“不知我唐肇建至今,有多少年份了?”
李適掐指計算道:“高祖皇帝在位八載,太宗皇帝是二十三載,中宗皇帝……”最後得出結論——“至今已一百三十八載了。”
三百零四加一百三十八,得數四百四十二……誰說有五百年了?李泌蒙我!就算四舍五入,那也該舍,不能得出五百來啊。
再想想自己的時間線上,同一時間段,都有些什麽名人哪?因為發現雖然歷史分了岔,很多傑士湮沒無聞,憑空冒出來不少的新人,但仍有少數是兩個世界全都存在,並且仍能顯身揚名的,比方說王猛、桓溫、蕭道成……
多出來的,其實多半是侵入北中國的胡人,或者被胡化了的漢人。
而在文學領域,既然仍舊存在著陶淵明和謝靈運——雖說際遇大不相同,就連存世作品,也有很多李汲前世從未讀到過的——那麽這個時代,會不會有王昌齡、王摩詰呢?暫時還不便向李適或者李泌探問。
數日後,行在果然收到了郭子儀、李光弼大破阿史那從禮,鎮定河曲,即將率軍南下來會的消息。李亨聞報大喜,那天一直把李泌留到戌末亥初,君臣會商今後的戰略方針——李汲在家等得是望眼欲穿啊,還以為李泌出啥事兒了呢……
等到李泌歸來後,說起此事,便道:“聖人因此,首肯了暫不發動覆都之役,而要等兩將率兵南來,再匯集兵馬,做雷霆之猛擊。”就連李泌本人,也不由得滿面春風,原本體格便極清瘦,此際腳步不免又再輕快三分,仿佛一陣風就能吹跑似的。
然而不等朔方軍主力抵達,卻又有極糟糕的消息傳來……
那天晚上,李汲吃過了中午的剩飯,李泌歸來後則只喝了一碗粥,兄弟二人各自述說日間之事。局勢已經基本上摸清楚了,李泌對李汲再無太多話可講,而李汲每天雷打不動只是健身加讀史,也再沒鴿子可殺,沒禍可闖,故此二人晚間的交談時間日益縮短。李汲不禁想到——
就跟老夫老妻似的,新鮮勁兒已過,都沒啥話可說啦……
正欲登榻安睡,忽聽院門外傳來人聲,隨即李亨急匆匆地邁步就進來了。李汲還以為又是來聚餐吃燒烤的——皇帝你來晚了,我們都已經吃過啦——誰料二李出門見駕,李亨卻一臉的郁卒,揮揮手屏退閑雜人等,獨留李泌兄弟和李輔國在旁,隨即恨聲道:“不出長源所料,房琯操切進取,果然喪師辱國!”
房琯在二十日親率北軍和中軍,出奉天、武功,沿著渭水北岸,進至了西渭橋。翌日,官軍與安守忠所部叛軍在鹹陽東面的陳濤斜相遇,一番激戰,官軍大敗,死傷、逃亡竟達四萬之眾,幾乎全軍覆沒。房琯不敢奏報,遂於二十三日再率南軍出戰,覆敗,裨將楊希文、劉貴哲降賊……
才剛聚集起來的關中唐軍,就此喪失殆盡。
李泌聞言大驚,忙問:“陛下不是下詔命房次律暫緩進兵了麽?”
李輔國插嘴說:“恐怕正因如此,房公不知道從何處預先得到了消息,深恐不能建功,因而搶在詔書抵達前,急於率軍規覆西京,乃有此敗……”
李汲在旁邊聽得此言,不禁暗恨,對這個老閹人的惡感更增添了三分。
因為李輔國所說乃是誅心之言,不可能得到確證,房琯是怕喪失了立大功的機會,這才倉促出兵的;而且若如其所言,則喪敗的責任要有相當一部分落到李泌頭上——若你不進言,皇帝就不會下詔,皇帝不下詔,房琯就不會著急,倘若謀定而後動,說不定還不會吃敗仗哪。
李泌假裝沒聽出李輔國話語中的惡意來,只是叉手詢問:“究竟因何而敗?軍報中可有詳述麽?”
李亨即命李輔國將軍報呈遞給李泌。這時候眾人都已經進了屋子,李泌便湊近昏黃的燭光,仔細閱讀——李汲也想湊上去看來著,琢磨琢磨自己的地位和人設,還是強自按捺住了這份好奇心。
事後才聽李泌詳述,房琯完全是自己作大死。他事先得到了李亨的許諾,可以自置僚屬、將佐,即任命禦史中丞鄧景山為招討副使,戶部侍郎李揖為行軍司馬,給事中劉秩為參謀。其中李揖、劉秩都是從沒打過仗的書生,房琯卻推倚甚重,將軍務一以委之,還說:“叛賊曳落河
騎兵雖強,安能敵我劉秩?”對於宿將王思禮等人的進諫,反倒完全聽不進去。
然後兩軍在陳濤斜對陣,房琯竟然想要恢覆春秋時代的車戰之法,以牛車兩千乘為先導,馬步軍左右護衛。結果安守忠利用風勢,順風縱火,牛馬皆驚,遂致全軍崩潰……即便吃了這麽大一場敗仗,房琯還如同賭徒一般,急於翻本,竟又率不足兩萬的南軍,前指西京,然後不出所料的,再次全軍覆沒。
這才沒辦法,只得具實上奏,自請受罰。
李亨盤腿坐在榻上,擰著雙手,惡狠狠地說道:“房琯誤國,該殺!”
李泌和李輔國對視一眼,隨即他放下軍報,叉手勸諫道:“陛下,房次律確實有罪,然而勝敗兵家常事,豈能因一敗即殺宰相啊?況且如今他聚集殘兵,退守奉天等城,實為行在的保障,倘若當即易將,甚至斬殺,軍心必亂,到那時若朔方軍未至,隴右軍未齊,叛賊卻揮師北犯,恐對陛下不利啊——懇請三思。”
李亨一開始只是撇嘴惱怒,等聽到李泌最後幾句話,想到剽悍難敵的胡騎,不禁面色大變,微微打了一個冷戰。於是問道:“在長源看來,應當如何處置?”
李泌卻不給出主意,只是鞠躬:“都在聖心裁奪。”
他確實沒料到房琯會吃那麽大的敗仗,因為此前得報,關中軍分駐三城,這分明是守勢啊,應無大虞,那廝怎麽就突然間想要轉守為攻呢?但對於房琯師老無功,不能順利覆都,卻是有完全的心理準備的,且於其後應該怎樣用兵,也早有謀略獻上。所以啊,房琯暫時不能殺,此外還當如何,我早就說過了呀,相信皇帝您只要略略回想,便有對策,何必再問呢?
我把此前之言,再說一遍,既無意義,也搶了皇帝的風頭——仿佛你自己毫無主意,全都得聽我的;還不如把皮球踢回去,請陛下您自己開動一下腦筋,認可我前日所言,則仿佛聖心獨斷一般。
果然李亨略略一想,便嘆息道:“王忠嗣已歿,哥舒翰降敵,高仙芝、封常清受讒而死……如今諸將能戰者,唯有郭子儀和李光弼了。然而……
“二將原本不過偏裨,因為國家遭逢大亂,短短一年時間,竟積功而成大將。朕在靈武時,思得良將,遂拜郭子儀為武部尚書,李光弼為戶部尚書,並加銜為宰相,榮極一時。然而問以平叛之策,二將卻皆面露難色,有遷延之辭……此前阿史那從禮犯朔方,朕以為不過蘚疥之禍,朔方軍理當從朕南下,先覆西京,而二將不從,說什麽為保障後方不失,強要東進。
“若非如此,朕何以任用房次律啊?倘若朔方精銳在此,也不至於大敗!”
李汲在旁側耳傾聽,不禁暗笑——皇帝這是在甩鍋了,經此大敗,不是他用人不當的過錯,而是郭、李二將不肯聽命之故。果然封建君王……啊不,領導們向來都是一路貨色。
就聽李亨繼續說道:“朕知長源之意,急欲二將南下,代房次律掌兵,然恐彼等覆不肯聽命,或者陽奉陰違,如何是好?終究朕不嫻熟軍事,也不可能如太宗皇帝一般,親冒矢石,號令三軍,則當以誰人為帥啊?
“原本想來,房次律可以宰相之尊為帥,督責二將,然彼驕縱無謀,竟連王思禮之言都不肯聽,況乎郭、李……”
說著話把身體略略朝前一傾,註目李泌:“不如罷房琯,而以長源代之,統領二將,如何?”
李汲聽到這裏,不由得精神一振,當即望向李泌,心說哥啊,大好機會,你可別再推辭了,趕緊應承下來吧!
然而李泌卻道:“陛下之信臣,臣雖肝腦塗地,無可還報,然而——臣山野閑人,非可將兵者也,亦非房次律一般素有令名,即便身任宰相,恐怕也難以服人,不能約束諸將。如臣前日所言,唯命一皇子為帥,斯可以號令三軍,且權柄不外移,太阿不倒持,肯請陛下三思。”
李亨點點頭,就試探著問道:“皇子中唯建寧最賢,朕欲拜其為帥,長源以為如何?”
李輔國聞言大驚,急忙勸諫道:“大家,不可……”
李亨橫他一眼:“朕方與長源商議,汝這老貨安敢插嘴?!”
李輔國連連鞠躬致歉,隨即就把目光盯在了李泌的身上,仿佛生怕李泌讚成皇帝想法似的。李汲在旁觀察到了這一點,不禁心說:這老東西就那麽忌憚李倓嗎?所為何事啊?
李泌倒是也不讚成讓李倓領軍,便道:“陛下,建寧王實有元帥之才,然而廣平王為長,倘若建寧王建立了中興之大功,恐怕他將來只能做吳太伯啊。”
李亨道:“廣平為朕長子,向來忠厚篤孝,朕亦深愛之,雖然尚未冊立太子,但將來必然以其為嗣,此事中外皆知。既有太子名份,又何必看重元帥之號呢?”
李泌勸說道:“正當艱難之際,眾心屬望元帥。倘若建寧王為帥,不能成功,陛下命之何益啊?若能成功,聲威必隆,異日即便陛下不願任他為儲副,追隨他建功立業的文臣武將,恐怕也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