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舊友
關燈
小
中
大
長孫穎心裏頭焦躁著,表面上卻波瀾不驚,整日安靜的呆在自己的宮室裏,除了按時去給王嬋請安外,便再也不隨意拜訪她人,只專心致志的整理自己這邊的賬冊,甄別下屬等等。
這在別人眼中未免有些不求上進,不過長孫穎自己卻知道攘外必先安內。她初回宮,這裏頭被人插了不知道多少眼線,如果不理順了貿然行動,只怕自己剛出門消息就被人給賣出去了。
這麽忙了半個月,長孫穎升了些人,換了些人,總算把手中的事情理順,才松了口氣。只是這個期間,李治便再也沒有出現過。劉繡略有些替她遺憾,長孫穎卻知道這是必然的。
這會兒她身上的關註費已經夠多了,還是消停些的好。
李治雖然不來,但宮中關於他的消息卻不曾少。長孫穎這種足不出戶的都知道,皇帝最近正在“自罰”以求上天平息怒火,降下甘霖。
今年初春又是大旱,按照慣例,這種狀況一般都會被認為是皇帝或者宰輔出了差錯,因此在常用的求雨之外,皇帝及文武百官們也都得做點什麽。常規情況下是宰相辭職,但如今朝廷這局勢,宰相不能輕動,於是所有的“罪罰”便由李治一挑子的攬過去了。
長孫穎聽說有人建議大赦天下,不過李治堅決否定了,他自己主動居住到偏殿,將一天的膳食減半,然後親自過問刑獄,以此來祈求上天的“寬恕”。
長孫穎聽說他吃的少,心裏頭便有些擔憂。李治不同意大赦天下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因為他曾經就跟長孫穎吐槽過大赦天下這種事,說每逢天災,更是人心惶惶之際,若是將著監獄裏那些窮兇極惡的犯人放出去,只恐讓局面更亂。不過對於皇帝來說,這卻是成本最小的“認錯”方式,所以屢屢被用,可換了他的話,他是絕對不會做這種事的。
這會兒他還是說到做到了,只是辛苦了自己而已。不過能借機牽伸手到刑獄,他心裏頭應該也是高興的。
李治之前培養的人才,年紀略大些的已經可以入仕了,不過多半是吏而已,官卻極少。就算是有幾個考中了進士的,如今也是九品的慢慢熬,二三十年間這天下還是世家的天下。所以大理寺也好,刑部也好,都不太聽他的使喚,長孫穎聽說皇帝這幾天都是徹夜達旦的翻閱卷宗,便知道他心裏頭是跟這些人扛上了,打算從著“天災”中找出幾件“內幕”呢。
不過這樣也忒傻了,就算是被他找出了冤假錯案,也只能殺幾個小官,上面的大佬頂多是失職,若是相互勾連起來,怕是連著失職的罪名都安不上,最後只能他自己憋一肚子氣了。
長孫穎心裏頭琢磨著他多半最後要失望,便讓人遞話,去勸著他悠著點,然後送了些自己在洛陽新研究出來的食物去給他。反正各宮這會兒都在給皇帝送吃的,她這樣也不打眼。
幹旱就是幹旱,就算皇帝絕食,老天不下雨還是不下雨,與其搞那些封建迷信,還不如想些抗旱救災的法子呢。長孫穎琢磨著自己記憶中的器械,然後琢磨著這皇宮裏那裏有地方給她試驗。
**
“小心點小心點,這東西可貴著呢。”依舊是人未到聲先道,長孫穎聽著聲音帶著人出了門,便見著高陽公主正在指揮人搬東西,一時都怔住了。
高陽公主聽到動靜兒,也擡起了頭。兩人隔著人群遙遙相望,最後還是長孫穎率先笑著開口,“你回來了。”
“回來了,可不是回來嘛。”高陽公主回過神來,應了一聲,眼淚卻是不由自主的跟著滾下來了。她揚起袖子遮著臉,偷偷的擦了淚之後,快步走起來捏著她的手說道,“我聽說你也回來了,就趕緊進宮,沒想到我們,我們……”
“回來了就好。”長孫穎抱著高陽公主拍了拍她的背,兩人一時俱感慨萬千。
長孫穎初跟高陽公主交往時,對方還是個懵懵懂懂的小姑娘。後來兩人交情日篤,高陽公主也從少婦變成了商人,生意越做越大,錢越賺越多,比著歷史上那個高陽公主還要風光無限。
可誰知道,這一切都在房玄齡病逝之後,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房玄齡過世之後,房遺直便向著皇帝哭訴,請求將爵位送給弟弟。太宗差異至極,叫來房遺直細問,卻得到高陽公主勾引大伯不成,於是欺淩房遺直的故事。然後房遺直對著太宗表示,自己才能平庸,不像弟弟那麽出色,又沒有受寵的公主做老婆,竊居高位惶恐至極,請求太宗還是將著爵位給弟弟吧。
房遺直這話算是戳在了太宗的心窩子上,當初他選太子時取李治而不取李泰,無非就是讓兒女們知道切不可持寵生嬌壞了規矩,如今高陽這般“跋扈”,簡直是件件都犯了他的忌諱,所以懷著對房玄齡去世的哀痛,太宗將著高陽公主召進宮中將著她罵了個狗血淋頭,然後將爵位給了房遺直。
高陽公主對這個狀況是惶恐至極卻又一頭霧水,長孫穎早先便提醒過她小心房遺直,可她一直覺得這個大伯沒什麽才能,自己又久居公主府,極少去國公府,根本不怕他抓到自己什麽把柄,卻沒想到他竟然能夠卑鄙如此,一時被打了個措手不及。
若不是她丈夫信任她,那她這次可是徹底的孤立無援了。
畢竟雖然大唐對女人的束縛不那麽嚴重,可放在哪個時代,勾引大伯小叔子都不算是什麽好名聲。房遺直不惜丟臉的用這個事情來栽贓她,她當真是百口莫辯。
不過相比較丟臉,被父親厭惡才是最讓她害怕的。當時長孫穎莫名其妙被送走了,高陽公主不知道她發生了什麽,想盡辦法還是跟她聯系到了,送去了一封信,問她要如何自處。
長孫穎思考了半天之後,給她指出了一條路--走。
房遺直的心理一點兒都不難猜,他既然在太宗面前已經栽贓陷害過高陽公主一次,那麽他跟著高陽已經成了死敵。高陽公主不是吃了悶虧就能忍一輩子的人,太宗這裏能暫且忍下來,那等著太宗過世,她變成大長公主的時候,她能心胸開闊的不跟房遺直算舊賬?
當然不可能。所以房遺直肯定要他們死不可,而且是越快死越好。太宗已經先入為主的不喜高陽公主了,他在從中謀事比較容易,萬一等到新帝繼位,李治對於房遺直可沒什麽特殊的感情,他肯定偏向於自己的妹妹親點,到時候被高陽公主咬一口,他可就是什麽矛盾都沒有了。
房遺直的居心很明顯,所以長孫穎給高陽公主的法子也就是拖,拖到老皇帝死為止。雙方矛盾已經尖銳至此,而房遺直又占著長的名頭,高陽公主不管怎麽出招都是錯,那不如暫且退避,等熬過這一節,誰笑到最後還說定呢。
離得遠些,一來避開房遺直,讓他想告狀都找不到錯處。二來則是遠香近臭,離得遠些,讓父親想起她時都是好的,也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皇帝對她的惡感。
可是長孫穎很擔心高陽公主不願意走。長安的繁華舉世無雙,各國使節到了大唐都是“此樂間不思蜀”,你讓一個生於斯長於斯的公主離開長安,老實說就跟二十一世紀時讓一個時尚女王離開紐約巴黎這種大都市去一個小縣城乃至小山村居住一樣,嬌生慣養的公主同意的幾率十分小。
但讓著長孫穎佩服的是,高陽公主竟然同意了,而且選了一個誰都想不到的地方--新羅。
新羅、百濟,高句麗是朝鮮半島上的三個國家,高句麗不願意臣服大唐,兩者一直處於敵對狀態,百濟、新羅就是時而暧昧時而敵對,大唐想用這兩個國家牽制高句麗,而三個國家也想要借大唐的手來按滅其他國家獨霸半島,所以局勢十分微妙。
隋煬帝打過高句麗,唐太宗也打過高句麗,等到李治的時候,他認為舉全國之力去對付這麽個小國家太劃不來,所以一直采取派精兵搗亂的政策,時不時的派人偷襲下高句麗,只要贏了就撤退,讓他們無法正常的耕種生活,打算這個方法遏制高句麗的發展,等著大唐空出餘手,再好好的對付他們。
就著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原則,大唐這幾年對新羅倒是很不錯,當著新羅派使者來請求大唐派使者去新羅傳授先進文化經驗的時候,大唐也很認真的考慮了這個建議,然後就在挑選人選時,高陽公主讓丈夫房遺愛主動上書,要求去這偏遠地區宣傳教化。
高陽公主的這個上書很是時候,房遺愛本身的資歷也很夠。他既是高官,又是名門公子,還曾經出使過高句麗,去新羅完全不成問題。房遺愛也察覺到皇帝打算派人去的目的,便在面奏時提出了自己熟悉高句麗的情況,正好去新羅可以相互印證比較,為著朝廷今後攻打高句麗儲備資料。
房遺愛表現的十分主動,有強烈的建功立業的企圖,這點讓唐太宗很是欣慰,便準了他所奏。而高陽公主也隨即上書,表示不放心丈夫一個人在外,願隨夫出使。
高陽公主的算盤算的很清,同樣是離開長安,作為某州刺史去地方赴任,要呆四年不說,中規中矩的也不會有什麽太大的功勞,反倒是出使別國這種事情,時間可能不需要那麽長,將來朝廷打下半島,房遺愛是大功一件,封侯也不是不可能。
總之,既然要吃苦,那就吃個大的,換個大功勞,這樣的買賣才劃算。
在著高陽公主殷殷切切的筆書之下,太宗終於同意讓她隨同出使,新羅方面也對此十分歡迎,雖然她理論上只是出使人員的家屬,但是奈何大唐公主的招牌夠亮,她去了新羅,那是真真切切的讓著新羅皇室“蓬蓽生輝”。
就這樣,長孫穎去了西苑,高陽公主去了新羅,兩人分別之後便再也沒有見面過,知道半年前李治召房遺愛回國,高陽公主才隨著丈夫一起,再度踏足長安。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這在別人眼中未免有些不求上進,不過長孫穎自己卻知道攘外必先安內。她初回宮,這裏頭被人插了不知道多少眼線,如果不理順了貿然行動,只怕自己剛出門消息就被人給賣出去了。
這麽忙了半個月,長孫穎升了些人,換了些人,總算把手中的事情理順,才松了口氣。只是這個期間,李治便再也沒有出現過。劉繡略有些替她遺憾,長孫穎卻知道這是必然的。
這會兒她身上的關註費已經夠多了,還是消停些的好。
李治雖然不來,但宮中關於他的消息卻不曾少。長孫穎這種足不出戶的都知道,皇帝最近正在“自罰”以求上天平息怒火,降下甘霖。
今年初春又是大旱,按照慣例,這種狀況一般都會被認為是皇帝或者宰輔出了差錯,因此在常用的求雨之外,皇帝及文武百官們也都得做點什麽。常規情況下是宰相辭職,但如今朝廷這局勢,宰相不能輕動,於是所有的“罪罰”便由李治一挑子的攬過去了。
長孫穎聽說有人建議大赦天下,不過李治堅決否定了,他自己主動居住到偏殿,將一天的膳食減半,然後親自過問刑獄,以此來祈求上天的“寬恕”。
長孫穎聽說他吃的少,心裏頭便有些擔憂。李治不同意大赦天下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因為他曾經就跟長孫穎吐槽過大赦天下這種事,說每逢天災,更是人心惶惶之際,若是將著監獄裏那些窮兇極惡的犯人放出去,只恐讓局面更亂。不過對於皇帝來說,這卻是成本最小的“認錯”方式,所以屢屢被用,可換了他的話,他是絕對不會做這種事的。
這會兒他還是說到做到了,只是辛苦了自己而已。不過能借機牽伸手到刑獄,他心裏頭應該也是高興的。
李治之前培養的人才,年紀略大些的已經可以入仕了,不過多半是吏而已,官卻極少。就算是有幾個考中了進士的,如今也是九品的慢慢熬,二三十年間這天下還是世家的天下。所以大理寺也好,刑部也好,都不太聽他的使喚,長孫穎聽說皇帝這幾天都是徹夜達旦的翻閱卷宗,便知道他心裏頭是跟這些人扛上了,打算從著“天災”中找出幾件“內幕”呢。
不過這樣也忒傻了,就算是被他找出了冤假錯案,也只能殺幾個小官,上面的大佬頂多是失職,若是相互勾連起來,怕是連著失職的罪名都安不上,最後只能他自己憋一肚子氣了。
長孫穎心裏頭琢磨著他多半最後要失望,便讓人遞話,去勸著他悠著點,然後送了些自己在洛陽新研究出來的食物去給他。反正各宮這會兒都在給皇帝送吃的,她這樣也不打眼。
幹旱就是幹旱,就算皇帝絕食,老天不下雨還是不下雨,與其搞那些封建迷信,還不如想些抗旱救災的法子呢。長孫穎琢磨著自己記憶中的器械,然後琢磨著這皇宮裏那裏有地方給她試驗。
**
“小心點小心點,這東西可貴著呢。”依舊是人未到聲先道,長孫穎聽著聲音帶著人出了門,便見著高陽公主正在指揮人搬東西,一時都怔住了。
高陽公主聽到動靜兒,也擡起了頭。兩人隔著人群遙遙相望,最後還是長孫穎率先笑著開口,“你回來了。”
“回來了,可不是回來嘛。”高陽公主回過神來,應了一聲,眼淚卻是不由自主的跟著滾下來了。她揚起袖子遮著臉,偷偷的擦了淚之後,快步走起來捏著她的手說道,“我聽說你也回來了,就趕緊進宮,沒想到我們,我們……”
“回來了就好。”長孫穎抱著高陽公主拍了拍她的背,兩人一時俱感慨萬千。
長孫穎初跟高陽公主交往時,對方還是個懵懵懂懂的小姑娘。後來兩人交情日篤,高陽公主也從少婦變成了商人,生意越做越大,錢越賺越多,比著歷史上那個高陽公主還要風光無限。
可誰知道,這一切都在房玄齡病逝之後,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房玄齡過世之後,房遺直便向著皇帝哭訴,請求將爵位送給弟弟。太宗差異至極,叫來房遺直細問,卻得到高陽公主勾引大伯不成,於是欺淩房遺直的故事。然後房遺直對著太宗表示,自己才能平庸,不像弟弟那麽出色,又沒有受寵的公主做老婆,竊居高位惶恐至極,請求太宗還是將著爵位給弟弟吧。
房遺直這話算是戳在了太宗的心窩子上,當初他選太子時取李治而不取李泰,無非就是讓兒女們知道切不可持寵生嬌壞了規矩,如今高陽這般“跋扈”,簡直是件件都犯了他的忌諱,所以懷著對房玄齡去世的哀痛,太宗將著高陽公主召進宮中將著她罵了個狗血淋頭,然後將爵位給了房遺直。
高陽公主對這個狀況是惶恐至極卻又一頭霧水,長孫穎早先便提醒過她小心房遺直,可她一直覺得這個大伯沒什麽才能,自己又久居公主府,極少去國公府,根本不怕他抓到自己什麽把柄,卻沒想到他竟然能夠卑鄙如此,一時被打了個措手不及。
若不是她丈夫信任她,那她這次可是徹底的孤立無援了。
畢竟雖然大唐對女人的束縛不那麽嚴重,可放在哪個時代,勾引大伯小叔子都不算是什麽好名聲。房遺直不惜丟臉的用這個事情來栽贓她,她當真是百口莫辯。
不過相比較丟臉,被父親厭惡才是最讓她害怕的。當時長孫穎莫名其妙被送走了,高陽公主不知道她發生了什麽,想盡辦法還是跟她聯系到了,送去了一封信,問她要如何自處。
長孫穎思考了半天之後,給她指出了一條路--走。
房遺直的心理一點兒都不難猜,他既然在太宗面前已經栽贓陷害過高陽公主一次,那麽他跟著高陽已經成了死敵。高陽公主不是吃了悶虧就能忍一輩子的人,太宗這裏能暫且忍下來,那等著太宗過世,她變成大長公主的時候,她能心胸開闊的不跟房遺直算舊賬?
當然不可能。所以房遺直肯定要他們死不可,而且是越快死越好。太宗已經先入為主的不喜高陽公主了,他在從中謀事比較容易,萬一等到新帝繼位,李治對於房遺直可沒什麽特殊的感情,他肯定偏向於自己的妹妹親點,到時候被高陽公主咬一口,他可就是什麽矛盾都沒有了。
房遺直的居心很明顯,所以長孫穎給高陽公主的法子也就是拖,拖到老皇帝死為止。雙方矛盾已經尖銳至此,而房遺直又占著長的名頭,高陽公主不管怎麽出招都是錯,那不如暫且退避,等熬過這一節,誰笑到最後還說定呢。
離得遠些,一來避開房遺直,讓他想告狀都找不到錯處。二來則是遠香近臭,離得遠些,讓父親想起她時都是好的,也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皇帝對她的惡感。
可是長孫穎很擔心高陽公主不願意走。長安的繁華舉世無雙,各國使節到了大唐都是“此樂間不思蜀”,你讓一個生於斯長於斯的公主離開長安,老實說就跟二十一世紀時讓一個時尚女王離開紐約巴黎這種大都市去一個小縣城乃至小山村居住一樣,嬌生慣養的公主同意的幾率十分小。
但讓著長孫穎佩服的是,高陽公主竟然同意了,而且選了一個誰都想不到的地方--新羅。
新羅、百濟,高句麗是朝鮮半島上的三個國家,高句麗不願意臣服大唐,兩者一直處於敵對狀態,百濟、新羅就是時而暧昧時而敵對,大唐想用這兩個國家牽制高句麗,而三個國家也想要借大唐的手來按滅其他國家獨霸半島,所以局勢十分微妙。
隋煬帝打過高句麗,唐太宗也打過高句麗,等到李治的時候,他認為舉全國之力去對付這麽個小國家太劃不來,所以一直采取派精兵搗亂的政策,時不時的派人偷襲下高句麗,只要贏了就撤退,讓他們無法正常的耕種生活,打算這個方法遏制高句麗的發展,等著大唐空出餘手,再好好的對付他們。
就著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原則,大唐這幾年對新羅倒是很不錯,當著新羅派使者來請求大唐派使者去新羅傳授先進文化經驗的時候,大唐也很認真的考慮了這個建議,然後就在挑選人選時,高陽公主讓丈夫房遺愛主動上書,要求去這偏遠地區宣傳教化。
高陽公主的這個上書很是時候,房遺愛本身的資歷也很夠。他既是高官,又是名門公子,還曾經出使過高句麗,去新羅完全不成問題。房遺愛也察覺到皇帝打算派人去的目的,便在面奏時提出了自己熟悉高句麗的情況,正好去新羅可以相互印證比較,為著朝廷今後攻打高句麗儲備資料。
房遺愛表現的十分主動,有強烈的建功立業的企圖,這點讓唐太宗很是欣慰,便準了他所奏。而高陽公主也隨即上書,表示不放心丈夫一個人在外,願隨夫出使。
高陽公主的算盤算的很清,同樣是離開長安,作為某州刺史去地方赴任,要呆四年不說,中規中矩的也不會有什麽太大的功勞,反倒是出使別國這種事情,時間可能不需要那麽長,將來朝廷打下半島,房遺愛是大功一件,封侯也不是不可能。
總之,既然要吃苦,那就吃個大的,換個大功勞,這樣的買賣才劃算。
在著高陽公主殷殷切切的筆書之下,太宗終於同意讓她隨同出使,新羅方面也對此十分歡迎,雖然她理論上只是出使人員的家屬,但是奈何大唐公主的招牌夠亮,她去了新羅,那是真真切切的讓著新羅皇室“蓬蓽生輝”。
就這樣,長孫穎去了西苑,高陽公主去了新羅,兩人分別之後便再也沒有見面過,知道半年前李治召房遺愛回國,高陽公主才隨著丈夫一起,再度踏足長安。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