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 章節
關燈
小
中
大
忘了文章的本質作用是闡明觀點……她說的這個觀點與後世宋朝那個寫《愛蓮說》的周敦頤的看法不謀而合。老周也說:“文所以載道也。輪轅飾而人弗庸,徒飾也,況虛車乎。”(“文”像車,“道”像車上所載之貨物,文章要承載思想道理,就像車子應該拿來承載東西一樣。若文章華麗卻內容空洞,就像將車子的輪子和轅加以裝飾卻不去用它,就只是白費功夫而已。)
她又說,以前只知閉門讀書的自己是井底之蛙。
她還說,很高興能有機會來到這樣一個地方讀書,開闊眼界。
最後,她發自內心地說,希望能在這多呆幾年。
聽到她最後那句話,我頗為不認同的搖搖頭,實在是不明白這些讀書好的人腦子是咋長的,反正我是不想來這,讀書有什麽意思?如果不是為了躲避馬上就要啟動的宮妃素質教育考核,我是半步都不會踏進這個地方。
我們大唐真的是特別重視教育,在後宮當時也開設有學習班,學習內容相當廣泛:音樂、舞蹈、宮規、禮儀等等,聽說長孫皇後在世的時候,對這方面要求很嚴格,新晉宮妃的學習比小學輕松不了多少。但我進宮的時候,長孫皇後已過世一年多了,接管後宮的是位份僅次於皇後的四妃之首的韋貴妃,她對於這方面不是很看重,所以我也就沒去參加過學習。在我死活不同意來小學讀書的時候,楊姐姐悄悄告訴我,現在崔姐姐接管後宮教育,要進行整頓,打算進行全面考核,而她的死黨,同時也是名為韋貴妃助理,實際是後宮大總管的楊姐姐當然要支持好姐妹的工作,她告訴我,考核不過的懲罰措施很嚴厲,她們非常擔心我,畢竟像我這種水平,肯定是受罰之列,她們出於姐妹情,讓我借著小公主入學這股東風過來避難,於是我欣然點頭了。
不過,開學後沒幾天,同樣也是楊姐姐,她告訴我:這是為了騙我老實進小學編的借口——大騙子,氣得我當即想退學,但想當初我們三人那麽艱難才進去,才幾天就退學,面子上掛不住,也覺得對不起徐妹妹她們那天的辛苦,於是只好硬著頭皮讀下去,在煎熬中終於迎來了“田假”(每年農歷五月份放假,時間長達一個月,相當於現在的“暑假”),學習生活總算是來了一個階段性的句號——這也是我盼望已久的退學良機。於是田假的第一天,我便向親愛的堂姐提出不再去小學讀書的請求,那時我很有信心,楊姐姐一定會答應,畢竟我就是個湊數的,多我一個不多,少我一個也不少——這是我將多方面因素進行綜合考慮後得出的結論。我當時是這麽想的:
我覺得,李治這小子雖然他爸平時對他嘴裏沒說過什麽好話,但他爸肯定是愛他在心口難開,證據就是“晉王”這個尊貴無比封號。我敢說,這麽些年來,長孫無忌的兒子在這裏稱老大,一定是得到了李治他爸的認可的——自己的兒子“沒本事”當老大,而且又性格陰郁不合群,那就提拔個心向自己兒子的“小老大”。自己媳婦的親哥哥,忠心耿耿的長孫無忌的孩子被選中了,於是當了若幹年“老大”。但年初,陛下驚聞長孫無忌在家族內的競爭中落了下風,他兒子今年不得不離開小學,陛下於是需要另擇“良人”,卻始終沒有可心的人選,恰在此時,他想起小明達這位頗得重臣喜愛的小公主一直想跟她的九哥哥一起讀書,便眉頭一皺,計上心來,於是小明達、我和徐惠三人便喜提“插班生”名額。
在我們三個插班生中,她們兩個的作用非常明確。徐惠的作用是“說服同學”,小明達的任務是“說服老師”,而我,想來想去,好像沒什麽用,所以我對太宗這一行為進行強行解釋:應該是公主入學,只有一個丫環不夠排場,所以選了我湊數。
陛下為什麽會在後宮眾人中獨獨選了我來湊數呢?我想應該是看我好歹也是開國功臣之後,跟在後面倍有面子——要知道,我爸當年可是管軍需的。什麽叫“軍需”,“三軍未動,糧草先行”聽過沒?在陛下發火時,關鍵時候明達可以救命。但在打仗時,關鍵時候我爸若是掉鏈子,會有什麽結果?所以當初積極跟我爸結善緣的人也不少。功臣子弟,說白了家長都是上過戰場的,我爸雖然過世了,但交情還在。這麽一想,選我就可以理解了。
如此一分析自然可以得出結論:李治有徐惠和明達陪伴,不用再繼續孤單,而且若有人欺負李治,雖然李治會隱瞞(小男孩的倔強),但明達肯定會告狀(陛下讓明達來的真正用意),而小明達則有徐惠來照顧——多麽完美的安排,陛下完全可以放心了。至於我,則是來打醬油的,可有可無,退學當然沒問題。
熱搜
懷惴著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決心,我鄭重地向楊姐姐提出退學的請求,我以為楊姐姐立馬就會點頭答應,可她竟然是毫不猶豫地拒絕了——為什麽?我好氣,心想,這回你別想隨隨便便三言兩語就打發我。
楊姐姐真不愧是我的親堂姐,雖然我沒有說出口,她竟然懂得了我的“心聲”,她沒有隨便三言兩語解釋,而是叫來了崔姐姐和徐妹妹,用了足足一個下午的時間向我解釋。
那天下午,對這個不上學的小事,她們竟然從商周講起……據我不完全統計,中間夾雜有漢的七王之亂、晉的八王之亂、分封制、世家、朝中局勢、賦稅等若幹知識點——這麽覆雜的理由,我的知識儲備不夠,聽不懂!於是她們三人不說話,靜靜地看著我。我明白了,這麽“簡單”的道理都聽不懂,還好意思不去讀書?於是我只好乖乖地收回“退學申請”,並且自此之後,再沒敢提這茬——她們的理由比小學要學的知識難多了,我覺得自己小學畢業了都未必能聽懂她們那天下午的話,還是老實點,在小學混到畢業吧!
雖然那天我沒完全聽懂,但是有一點我是明白了,她們也同意我的分析,都覺得太宗讓我入學是因為李治。算一算,李治今年11歲,14歲就去弘文館,十四、五歲在我們那時就可以娶妻生子了,是大人了,總不會還要我們陪吧?三年時間也不是很長,這都已經過了半年了,如此一想,我也就不再堅持了!
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無法入睡,於是將白天那些話在腦子裏過了一遍,然後我驚奇地發現她們三人白天說的話有一個清晰的脈絡:我必須入學,是因為李治;李治的重要性,是因為當朝的局勢;跟李治相關的當朝局勢是太子——她們講的那些政治、歷史雖然我沒聽懂,但基本都落足一個支點:太子地位不穩。
想到這,我忍不住坐了起來,她們這時候竟然會認為太子地位不穩,這是讀書讀傻了吧?——如果是正月,我也會認同她們的看法,不僅是我,當時幾乎“全國人民”都是這樣想的。為什麽呢?因為去年下半年時,太子上了個“熱搜”,搜索關鍵詞是:“崇洋媚外”!但他崇的洋不是金發碧眼的西方人,而是活躍在西北與北方草原地區的突厥人。
公元540年,突厥這個詞開始在中國史冊出現,此後數十年間,這個草原民族以一個強國的姿態在北方縱橫,雖然在公元583年時,因隋分化離間分裂為東突厥、西突厥,但戰力依然強勁,於是在那個時代,突厥男子成為了很多小男孩眼中向往的樣子——我們的太子李承乾也是其中一員,他經常在東宮模仿突厥人的行為,把自己想象成草原上的突厥可汗,在宮中“辮發羊裘而牧羊,作五狼頭纛及幡旗,設穹廬,太子自處其中,斂羊而烹之,抽佩刀割肉相啖”。這種cosplay突厥人的行為在當時很常見,現在的人們可以回想一下改革開放初期國人對於英美的向往,就不難理解太子的行為了——因為那時的突厥就是大唐子民眼中的美國(僅指軍事上)。
但是,史冊中無數灰飛煙滅的古國告訴我們:“國無恒強,無恒弱”,曾經強盛一時的突厥也不可避免地進入了衰敗期。
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唐軍大破東突厥,抓獲頡利可汗,東突厥亡國,至此漠南一帶盡歸唐境。也是在這一年,太宗應各族君長所請,稱“天可汗”。或許從那一年開始,大唐子民的民族自信心開始進入另一個高度。
而到我入讀小學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她又說,以前只知閉門讀書的自己是井底之蛙。
她還說,很高興能有機會來到這樣一個地方讀書,開闊眼界。
最後,她發自內心地說,希望能在這多呆幾年。
聽到她最後那句話,我頗為不認同的搖搖頭,實在是不明白這些讀書好的人腦子是咋長的,反正我是不想來這,讀書有什麽意思?如果不是為了躲避馬上就要啟動的宮妃素質教育考核,我是半步都不會踏進這個地方。
我們大唐真的是特別重視教育,在後宮當時也開設有學習班,學習內容相當廣泛:音樂、舞蹈、宮規、禮儀等等,聽說長孫皇後在世的時候,對這方面要求很嚴格,新晉宮妃的學習比小學輕松不了多少。但我進宮的時候,長孫皇後已過世一年多了,接管後宮的是位份僅次於皇後的四妃之首的韋貴妃,她對於這方面不是很看重,所以我也就沒去參加過學習。在我死活不同意來小學讀書的時候,楊姐姐悄悄告訴我,現在崔姐姐接管後宮教育,要進行整頓,打算進行全面考核,而她的死黨,同時也是名為韋貴妃助理,實際是後宮大總管的楊姐姐當然要支持好姐妹的工作,她告訴我,考核不過的懲罰措施很嚴厲,她們非常擔心我,畢竟像我這種水平,肯定是受罰之列,她們出於姐妹情,讓我借著小公主入學這股東風過來避難,於是我欣然點頭了。
不過,開學後沒幾天,同樣也是楊姐姐,她告訴我:這是為了騙我老實進小學編的借口——大騙子,氣得我當即想退學,但想當初我們三人那麽艱難才進去,才幾天就退學,面子上掛不住,也覺得對不起徐妹妹她們那天的辛苦,於是只好硬著頭皮讀下去,在煎熬中終於迎來了“田假”(每年農歷五月份放假,時間長達一個月,相當於現在的“暑假”),學習生活總算是來了一個階段性的句號——這也是我盼望已久的退學良機。於是田假的第一天,我便向親愛的堂姐提出不再去小學讀書的請求,那時我很有信心,楊姐姐一定會答應,畢竟我就是個湊數的,多我一個不多,少我一個也不少——這是我將多方面因素進行綜合考慮後得出的結論。我當時是這麽想的:
我覺得,李治這小子雖然他爸平時對他嘴裏沒說過什麽好話,但他爸肯定是愛他在心口難開,證據就是“晉王”這個尊貴無比封號。我敢說,這麽些年來,長孫無忌的兒子在這裏稱老大,一定是得到了李治他爸的認可的——自己的兒子“沒本事”當老大,而且又性格陰郁不合群,那就提拔個心向自己兒子的“小老大”。自己媳婦的親哥哥,忠心耿耿的長孫無忌的孩子被選中了,於是當了若幹年“老大”。但年初,陛下驚聞長孫無忌在家族內的競爭中落了下風,他兒子今年不得不離開小學,陛下於是需要另擇“良人”,卻始終沒有可心的人選,恰在此時,他想起小明達這位頗得重臣喜愛的小公主一直想跟她的九哥哥一起讀書,便眉頭一皺,計上心來,於是小明達、我和徐惠三人便喜提“插班生”名額。
在我們三個插班生中,她們兩個的作用非常明確。徐惠的作用是“說服同學”,小明達的任務是“說服老師”,而我,想來想去,好像沒什麽用,所以我對太宗這一行為進行強行解釋:應該是公主入學,只有一個丫環不夠排場,所以選了我湊數。
陛下為什麽會在後宮眾人中獨獨選了我來湊數呢?我想應該是看我好歹也是開國功臣之後,跟在後面倍有面子——要知道,我爸當年可是管軍需的。什麽叫“軍需”,“三軍未動,糧草先行”聽過沒?在陛下發火時,關鍵時候明達可以救命。但在打仗時,關鍵時候我爸若是掉鏈子,會有什麽結果?所以當初積極跟我爸結善緣的人也不少。功臣子弟,說白了家長都是上過戰場的,我爸雖然過世了,但交情還在。這麽一想,選我就可以理解了。
如此一分析自然可以得出結論:李治有徐惠和明達陪伴,不用再繼續孤單,而且若有人欺負李治,雖然李治會隱瞞(小男孩的倔強),但明達肯定會告狀(陛下讓明達來的真正用意),而小明達則有徐惠來照顧——多麽完美的安排,陛下完全可以放心了。至於我,則是來打醬油的,可有可無,退學當然沒問題。
熱搜
懷惴著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決心,我鄭重地向楊姐姐提出退學的請求,我以為楊姐姐立馬就會點頭答應,可她竟然是毫不猶豫地拒絕了——為什麽?我好氣,心想,這回你別想隨隨便便三言兩語就打發我。
楊姐姐真不愧是我的親堂姐,雖然我沒有說出口,她竟然懂得了我的“心聲”,她沒有隨便三言兩語解釋,而是叫來了崔姐姐和徐妹妹,用了足足一個下午的時間向我解釋。
那天下午,對這個不上學的小事,她們竟然從商周講起……據我不完全統計,中間夾雜有漢的七王之亂、晉的八王之亂、分封制、世家、朝中局勢、賦稅等若幹知識點——這麽覆雜的理由,我的知識儲備不夠,聽不懂!於是她們三人不說話,靜靜地看著我。我明白了,這麽“簡單”的道理都聽不懂,還好意思不去讀書?於是我只好乖乖地收回“退學申請”,並且自此之後,再沒敢提這茬——她們的理由比小學要學的知識難多了,我覺得自己小學畢業了都未必能聽懂她們那天下午的話,還是老實點,在小學混到畢業吧!
雖然那天我沒完全聽懂,但是有一點我是明白了,她們也同意我的分析,都覺得太宗讓我入學是因為李治。算一算,李治今年11歲,14歲就去弘文館,十四、五歲在我們那時就可以娶妻生子了,是大人了,總不會還要我們陪吧?三年時間也不是很長,這都已經過了半年了,如此一想,我也就不再堅持了!
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無法入睡,於是將白天那些話在腦子裏過了一遍,然後我驚奇地發現她們三人白天說的話有一個清晰的脈絡:我必須入學,是因為李治;李治的重要性,是因為當朝的局勢;跟李治相關的當朝局勢是太子——她們講的那些政治、歷史雖然我沒聽懂,但基本都落足一個支點:太子地位不穩。
想到這,我忍不住坐了起來,她們這時候竟然會認為太子地位不穩,這是讀書讀傻了吧?——如果是正月,我也會認同她們的看法,不僅是我,當時幾乎“全國人民”都是這樣想的。為什麽呢?因為去年下半年時,太子上了個“熱搜”,搜索關鍵詞是:“崇洋媚外”!但他崇的洋不是金發碧眼的西方人,而是活躍在西北與北方草原地區的突厥人。
公元540年,突厥這個詞開始在中國史冊出現,此後數十年間,這個草原民族以一個強國的姿態在北方縱橫,雖然在公元583年時,因隋分化離間分裂為東突厥、西突厥,但戰力依然強勁,於是在那個時代,突厥男子成為了很多小男孩眼中向往的樣子——我們的太子李承乾也是其中一員,他經常在東宮模仿突厥人的行為,把自己想象成草原上的突厥可汗,在宮中“辮發羊裘而牧羊,作五狼頭纛及幡旗,設穹廬,太子自處其中,斂羊而烹之,抽佩刀割肉相啖”。這種cosplay突厥人的行為在當時很常見,現在的人們可以回想一下改革開放初期國人對於英美的向往,就不難理解太子的行為了——因為那時的突厥就是大唐子民眼中的美國(僅指軍事上)。
但是,史冊中無數灰飛煙滅的古國告訴我們:“國無恒強,無恒弱”,曾經強盛一時的突厥也不可避免地進入了衰敗期。
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唐軍大破東突厥,抓獲頡利可汗,東突厥亡國,至此漠南一帶盡歸唐境。也是在這一年,太宗應各族君長所請,稱“天可汗”。或許從那一年開始,大唐子民的民族自信心開始進入另一個高度。
而到我入讀小學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