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3)
關燈
小
中
大
,偏偏那家人是個不識擡舉的,而且總是跟承慶帝糾纏不休,公然打著皇子舅家的名號,在外面胡作非為,賣官鬻爵,承慶帝光是給他們擦屁股就花了不知道多少力氣,後來登基之後,追封了生母為太後,對舅家卻頗為苛刻,封了個空頭的爵位,沒有爵田,沒有親衛,並且抓著他們為非作歹的尾巴,不時申飭一下,削點爵位,如今,不過僅剩下一個伯位,也明白皇帝外甥對自家沒什麽感情,如今卻也知道縮著腦袋安心過日子了。
原本承慶帝還覺得蘇家人知趣,如今卻覺得,蘇家人也是不知足的,想到當年的懿元皇後,何等溫柔體貼,從來不會幹涉朝政,也不會為了娘家的事情求他,若是她知道蘇家如今這般對自己的兒子,九泉之下不知道該如何傷心呢,這般想著,對徒景年更是心軟了幾分。
這幾日,承慶帝慈父之心幾乎爆棚,什麽事情都要想到徒景年,吃飯的時候看到某樣菜是徒景年喜歡的,立刻吩咐禦膳房令做了送到東宮,寫字的時候,又要給東宮賞賜筆墨紙硯,就算是睡覺,也得想著徒景年一個人會不會害怕,竟是又將徒景年從東宮接到大明宮住了幾天。
徒景年只覺得莫名其妙,回頭又發現蘇煜有些欲言又止的模樣,旁敲側擊一番,終於知道了蘇家的打算。徒景年對此並沒有什麽反應,說實話,他沒見過幾次蘇家的人,蘇家進宮的一般是承恩公夫人,還有先皇後的大嫂,她們看徒景年的目光,就像是窮人看到了財寶一般,反正不是將他當做外孫外甥看,因此,徒景年對他們要說有什麽親情,還是什麽期待,那就免了。
這會兒想到承慶帝之前的舉動,不由心中一軟,不管怎麽樣,承慶帝對他這個兒子,算得上是關懷備至了。感動之下,徒景年很快也做出了回報。感情是需要經營的,自然要你來我往,一味地接受顯然不行。因此,徒景年吩咐下面加緊時間,趕出了一批腕表。這年頭已經有懷表了,不過一般算是貢品,一般人家是看不到的,這些人家家裏有個座鐘就很不錯了。懷表雖然方便,卻不比腕表,只是之前很少有人這麽想過,因此,徒景年下了命令之後,下面的人很快送來了成品,表盤上鑲嵌著各種寶石,表殼也有各種材質的,琺瑯的,描金的,純金的,羊脂玉的,翡翠的,珊瑚的,應有盡有,表帶也是這般,材質各異,做得極為華貴精致,徒景年直接取了一盒,給承慶帝送過去了。
承慶帝平常也是常常揣著一個懷表的人,這會兒見了,自然發現這個可比懷表方便多了,見承慶帝神色,徒景年取了一支,親自給承慶帝戴上了,承慶帝擺弄了一下,滿意地點了點頭,嘴上卻說道:“阿鯉,你是太子,這種事情,讓底下的匠人去想就是了!”
徒景年笑嘻嘻道:“這事不過是我看父皇每次看時間都不方便,胡亂一想,哪知道下面的人就做出來了。何況,兒臣這個年紀,不正是承歡膝下的年紀嗎?等到長大了,兒臣沒準就不好意思了,父皇還不多珍惜珍惜啊!”
承慶帝被逗樂了:“你長再大,在父皇眼裏,還是我的小阿鯉!”
徒景年見好就收,這年頭,七歲不算小孩子了,要不然也不會有所謂的男女七歲不同席的說法,一味撒嬌弄癡,小時候是可愛,再往後偶爾為之還行,多了就叫人厭煩了,不是所有人都像賈母一樣,把賈寶玉養到十七八歲還是個大齡兒童,依舊覺得自家孫子誰也比不上的。
徒景年雖說對蘇家沒什麽期待,但是對蘇家這種背後捅刀子的行為,心裏還是不爽的,不得不說,這麽多年的皇室生活帶給了他很大的改變,已經有了一些唯我獨尊的想法,蘇家按理說應該為自己效力,現在居然有了二心,心中自然生出了芥蒂,不過也僅僅是心裏而已,明面上,他對蘇家的態度一如既往,當然,主要表現在對蘇煜的態度上,蘇煜一開始還糾結了一陣子,不過見徒景年不像是有什麽不滿的樣子,也漸漸不再多想了,不過是依舊和以前一般,與徒景年相處,跟徒景年說一些外面的事情。
宮中難得陷入了平靜之中,不過沒多久,便有消息傳出,說聖人有意南巡。
這並不是什麽稀罕的事情,本朝皇帝權威較重,幾乎每個皇帝都出巡過,不過是地方不一樣而已,太祖曾經封禪泰山,高宗曾經北上親自巡邊,仁宗曾經三次巡幸洛陽,便是先帝也曾經南巡過。
不過,一般出巡都要有個理由,太祖當年驅逐韃虜,恢覆了漢人衣冠,自然是驚天動地的偉績,封禪泰山也說得過去,高宗巡邊也是蒙元餘孽寇邊,高宗禦駕出行,那是去對蒙古人炫耀武力的,仁宗巡幸洛陽,卻是打著祭祀的名義,畢竟所謂生在洛陽,葬在北邙,歷朝歷代多有皇陵就在洛陽邊上,仁宗那會兒卻是跑過去祭祀歷朝歷代的皇帝的。先帝南巡是因為當時有倭寇常常登岸,屠殺漁民,甚至是沖擊縣城,先帝雖說在家事上有的時候顯得有些拎不清楚,對外卻保持著徒家人一貫的作風,誰要是敢伸爪子,那就打回去。因此,竟是親自跑到東南大營那邊坐鎮,將來犯的倭寇打得落花流水,又下詔送往倭國問罪,直逼著倭國天皇低頭才作罷。不過比較悲劇的是,他其實是找錯了人,因為這麽多年來,天皇那就是個傀儡,倭國那邊掌權的其實是幕府,天皇低個頭,對倭國來說,其實沒什麽大不了的。不過那些倭寇也算是得了教訓,已經有數十年不敢上岸了,一般頂多是充當海盜,打劫一些過往的商船,還得是那種小型的船隊,要不然,沒準也要遇到硬茬子。
輪到承慶帝,他登基這麽長時間了,也想出去玩玩了,這會兒國庫充盈,四海承平,沒什麽需要他過於操心的,自然想要出去哈皮一下,他當皇子那會兒就光跟著幾個兄弟還有老爹勾心鬥角了,先帝南巡那會兒他還小,又是跑去督戰的,哪裏能隨駕出行,因此,這會兒也動了心思。
只要有了這個想法,想要找理由還不簡單嘛?正巧,之前承慶帝教導徒景年的時候,看到一本折子上寫著錢塘江潰堤,水患嚴重,眼睛一轉,便想到了主意,回頭便直接宣布,自己要去巡查南方各處的堤防情況。
下面的臣子勸諫也沒用,你要是不讓皇帝出去,是不是心虛,是不是朝廷往堤防上投了那麽多錢,都叫你們這些人給貪汙了過去?因此,雖然有人真的是心虛,不過還是得硬著頭皮開始準備起來。
帝王出行自然不會是什麽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這裏面麻煩事情多著呢,皇帝出行鑾駕總得準備好了,還有儀仗什麽的,哪些大臣要隨駕,哪些大臣要留在京中,還有一路上的安全問題。徒景年這個年紀,還沒正式參與政事,自然是不用留下來監國的,也得跟著走,於是,這裏面還得牽扯到太子的儀仗什麽的,加上承慶帝還打算帶幾個妃嬪跟著,這同樣都是麻煩,內務府的人忙得快要喘不過氣來。後宮裏的一幹妃嬪也是開始行動起來,所謂一入宮門深似海,這輩子有沒有機會出門就得看運氣了。難得遇到這樣的機會,一個個哪有不動心的,因此,只要覺得自己在聖人心裏還有點地位的,都開始四處活動起來,打聽著出行的名單,遇到承慶帝的時候,撒個嬌什麽的,求承慶帝帶上自己,倒是讓承慶帝很是享受了一段時間。
不過到了最後,如願的不過是少數,端妃之前孕育公主有功,被晉了賢妃,算是正妃了,田家又在東南,承慶帝哪怕有意削權,也得緩緩圖之,之前因為立後的事情給了田家一個大棒,這會兒自然也該送個甜棗上去,因此,便帶上了賢妃,並許諾到時候可以讓賢妃見一見家人。甄昭容是目前最受寵的,也是出身金陵,這次自然也要帶上,而且,承慶帝覺得甄昭容升得太快,這次帶她伴架也算是一個獎勵,等到過兩年再晉封不遲。另外,承慶帝又帶上了幾個位份不高的小妃嬪,總得多換換口味。
準備了差不多兩個月,眼看著都入秋了,南巡正式開始了。
作者有話要說:
☆、第 29 章
能夠出行,徒景年也很高興,雖說皇宮很大,但是他能去的地方也就是那麽一畝三分地,上次難得出個宮還被攪和了,這次南下,起碼也得兩三個月,卻是可以好好見識一下這個年代的風土人情了。
其實從長安南下最簡單的辦法是走運河,不過,如今運河非常繁華,每天商船都是熙熙攘攘的,而且走官道你可以清道,防止有什麽閑人打擾,一般的商人卻是不敢走官道的,平常偶爾越界可以睜只眼閉只眼,只要有錢,館驛也會向行商的商隊提供方便,可是聖駕在的時候,說不得就要被扣一個窺伺聖蹤的罪名了。可是運河不一樣,想要攔河,成本就很高了,何況,龍舟可不是那麽好建造的,鑾駕什麽的,內務府起碼一直修著,可是龍舟,可不在日常工作範圍內,加上承慶帝雖然是想要出來休閑放松一下,卻也想看看民情如何,因此,自然還是走陸路比較方便一些。
徒景年原本以為如今出行應該跟後世自駕游差不多,但很快發現,這年頭難怪很多人不樂意出來呢,長途出門實在是太不舒服了。
太子有自己的鑾駕儀仗,只比皇帝的差一點,需要用七八匹馬拉著,儼然就是個房車的格局,裏面空間很大,還有床榻,恭房,書桌什麽的,問題是,這年頭沒有彈簧,沒有橡膠啊,哪怕路上墊上了厚厚的黃土,車裏面也加了許多軟墊,也不能改變坐車其實很顛簸的事實。時間短的話沒什麽,時間一長,坐在馬車上,簡直覺得骨頭架子都要散掉了。
問題是你還不能下車隨意走動,因為,即便是在路上,他也是要學習的,詹事府的人來了差不多一半,太子太傅、太子少傅、左右庶子可都來了,那都是先生,每天要照常給太子上課的,皇帝其實也一樣,只不過以前處理國事是在大明宮,如今改在鑾駕上罷了,京中留下的內閣成員,每天都會命人用六百裏加急,將折子並上內閣的處理意見送過來,虧得這麽多年來,為了防範蒙元,朝廷在北方還有一些海島上設置了馬場,馴養良種,若是跟宋朝那會兒一樣,光是馬都要不夠用了。
馬車上並不是什麽學習的好地方,好在考慮到了實際情況,也是徒景年的進度一直不錯,路上的課程也不重,學了一個多時辰,一天的任務也就完成了。
這邊課程剛剛結束,那邊曹安平就過來了,說是承慶帝要接徒景年到自己車上去,徒景年自然是答應了下來。
承慶帝對馬車上的生活並沒有什麽不適,也難怪,他大概早就習慣了。這會兒見徒景年神色有些懨懨的,便問道:“阿鯉這是怎麽了?怎麽沒什麽精神?”
徒景年找了個借口,說道:“父皇,坐車上太悶了,我能出去騎馬嗎?”
承慶帝哈哈一笑:“還說自己長大了呢,果然是個小孩子,坐不住了吧!行,等過一會兒,叫人把你的馬牽出來,你也遛一遛!”
徒景年有自己專用的小馬,畢竟七歲的孩子,個頭也就到大人腰這邊,根本也騎不了什麽大馬,那也太危險了,只得弄匹小馬過過癮罷了!
徒景年頓時有些郁悶,那小馬被專門訓練過,性情非常溫順,而且速度也有保證,就是保證在看著小跑的情況下,足夠慢,慢到哪怕騎在上面的人不小心摔下來,也摔不壞,這就沒多大意思了。
徒景年還在猶豫到底要不要出去溜一圈,很快,他便打消了主意,因為這會兒太陽上來了,地上原本灑的水也幹了,稍微一走動,就塵土飛揚,徒景年通過玻璃的窗戶看著外面的龍禁尉,發現不少人都是滿臉灰塵,看不出原本模樣了。徒景年雖說不至於有潔癖,卻也不喜歡搞得自己渾身都是灰。
不過之前都跟承慶帝說了要騎馬,出爾反爾總歸不太好,因此,徒景年還是趁著太陽沒有升到中天的時候,騎著自己的小馬赤雲沿著車隊的方向來回了一圈,幾個侍衛緊跟著護衛,生怕出了什麽意外,結果揚起了一人多高的灰塵,等到徒景年下了馬,整個人已經被還帶著點濕氣的黃土給蓋住了,全福見了,差點沒叫起來,趕緊帶著幾個小太監一起上前伺候著徒景年擦洗更衣,又拿著篦子給他梳頭,梳下了足有半斤黃土,又用毛巾擦了即便,這才清爽了一些。
承慶帝看到徒景年的時候,他已經換了一身衣服,承慶帝也是了然,指著他笑道:“這下還要不要去騎馬了?”
見徒景年神色有些郁悶,承慶帝含笑道:“阿鯉在這事上這般較真作甚,之前你下車的時候,我就覺得你有些後悔了,偏偏還要死撐著,這又何苦呢!既然已經知道後果不美妙,打消主意便是,朕又不是在這事上跟你較真,朕是你爹,什麽話不好說呢,不想騎馬了,直說便是,朕還能逼著你下車不成?”
徒景年怔了一下,還是開口道:“兒臣明白了,謝父皇教導。兒子之前只是想著,既然已經說出了口,即便有什麽問題,兒子也就自己嘗了,權當是個教訓!”
“你這想法也有些道理!”承慶帝欣慰地點點頭,卻道“不過此事可一不可再,有個教訓便是了,這次不過是讓你身上臟一些,若是日後遇上什麽國家大事,你毫不考慮,就直接出口,還要死犟著不肯回頭,問題就不是這麽一點,只需要擦洗一番就行了!”
徒景年聽了,鄭重地站起身來,跪下低頭道:“兒臣謹受教!”
“明白就好!” 承慶帝親手將徒景年拉了起來,在自己身邊坐下,“阿鯉你是一國儲君,所作所為不僅僅是你自己的事情,很多就要牽扯到很多人,甚至是國家大事,因此,更需要謹言慎行才行!”
徒景年點了點頭:“兒臣明白了,日後定當註意!”
承慶帝見徒景年確實聽進去了,便不再多說,只是讓徒景年喝點茶水,吃幾個點心。
這般大隊人馬出行,一天走個二三十裏才是正常現象,好在內務府在這事上還算有經驗,這邊還沒停下來,打頭的人已經估摸了地方,在那邊建了臨時的營盤,當晚便可以暫時駐紮。
禦駕到的時候,天還沒有全黑,不過,一直到半夜,跟著的人才算是齊全了,營盤裏幾乎是折騰了一宿,徒景年還有些認床,結果楞是一晚上沒睡好,不由再次發誓,以後打死也不隨駕了,實在是太累了。
承慶帝也有些累,不過精神還挺不錯,畢竟他想了好多年的公費旅游,難得實現了,哪有不高興的道理。
車隊出了潼關,一路往河南而去,聖駕要在洛陽停留幾天,順便祭拜一下幾個前朝的皇陵,而且洛陽那邊還有唐朝那會兒修建的行宮,之前仁宗巡幸洛陽之前,也將行宮好好修了一番,這麽多年也有宮人在那邊維護著,正好可以用。
在這之前,為了不過於打擾當地的百姓,車隊便不打算在各個州縣停留了,要不然,就得召見當年的官員,還有當地的豪族,告老還鄉的朝廷大員,再有一些百姓的代表,徒增麻煩,還不如直接去洛陽,花個幾天時間,一起解決了。
有了盼頭,徒景年精神也好了很多,而且他年紀小,適應能力也很強,很快就適應了路上的顛簸,有的時候,坐在車上還能小憩一會兒,平常聽太傅他們講學,然後再跑到承慶帝那邊聽承慶帝教導一些簡單的事務,順便蹭蹭飯什麽的。見他恢覆了原本的狀態,承慶帝也放心了不少。
承慶帝對徒景年懷抱著很高的期望,自然是希望徒景年好的,因此,之前見徒景年有些精神不振,不免擔心他水土不服,這年頭,水土不服鬧不好是要命的,這會兒見徒景年好了起來,自然是松了口氣。承慶帝真正養大的孩子也就徒景年一個,當初懿元皇後還在的時候,為了保證兒子和自己的地位,便常常想著法子讓承慶帝到自己宮裏來,又將徒景年的許多事情事無巨細跟承慶帝說,承慶帝對嫡長子也頗為看重,等到懿元皇後過世,徒景年更是三天兩頭待在大明宮,有一陣子,甚至還跟承慶帝睡在一起,也就是承慶帝還年輕,等到將來孩子多了,他自然對孩子就沒了那麽多的關註了。
在徒景年對沿路的風景已經有些膩味的時候,終於聖駕差不多快到洛陽了。
洛陽那邊的官府早就得到了消息,河南一地幾乎所有有品級的官員都趕到了洛陽城外迎接聖駕,隨之同來的還有洛陽本地的一些世家豪族的當家人,還有一些鄉老代表,都站在城外官道上等待。這裏面的人多半都頗為驚喜,巡撫布政使這一級別的人也就罷了,年年都要回京述職,總要面聖的,下面的官員大概也就是殿試還有金榜題名的時候,有機會見到聖顏,甚至那時候因為緊張,或者是離得比較遠,只記得一身明黃色的龍袍,別的就一點印象也沒有了。很多人琢磨著這一次很有可能得到幾乎覲見,自然是希望給聖人留下一個好印象,日後才有機會進步啊!
當然,有期待的,就有苦惱的,在各自不一的心情中,聖駕終於接近,河南巡撫還有布政使帶頭叩拜,下面立刻黑壓壓跪了一地。
承慶帝壓根就沒露面,只是讓曹安平傳了話,命一眾官員鄉紳鄉老平身,然後便直接進了城。
作者有話要說:
☆、第 30 章
承慶帝這麽多天走下來,路上又怕打擾了當地,幾乎沒有在哪個城市停留過,哪怕有人天天在前頭紮營,但是條件畢竟不如城裏,因此,這會兒早就累了,根本不樂意跟一眾官員敷衍。
河南布政使已經將自己的官邸給收拾了出來,安排給承慶帝、徒景年還有一眾嬪妃居住,布政使差不多就是個從二品了,官邸也很是不小,裏裏外外,差不多有十個院落,曹安平忖度著承慶帝的心思,很快將院子都安排了下來,承慶帝自然是住正院,他不放心徒景年,幹脆讓徒景年與他住在一塊,也就是住在正院一側的屋子裏面,至於那些妃嬪之間如何分配,就得看她們的地位還有受寵程度了。
承慶帝也是有意顯擺自己的太子,這些日子下來,徒景年的表現可以說是可圈可點,並不驕縱,性子也頗為堅韌,如今在學問上也頗有些見地,想到一般的人家這個年紀不過剛剛開蒙,徒景年已經讀了四書五經,如今都在聽太傅少傅他們講史了,不免有些得意。當然,他卻沒有多想,徒景年讀什麽四書五經,不過是讀個大概,知道是什麽意思而已,不像是外面的讀書人,要為此絞盡腦汁,學到四書五經的時候,就得開始學著破題寫文章了。而對於徒景年這個太子來說,八股文寫得再花團錦簇,又能如何呢?
本朝皇室教導皇子,以讀史為上,什麽聖人之言,不過是知道便可,學些做人的道理,誰還真的鉆研這些東西,想著什麽微言大義,從中鉆研什麽治國之道,幾千年都過去了,那一套早就過時了!甭說皇子太子,便是普通的官員,考試的時候要整日裏惦記著四書五經,子曰詩雲的,等到考中了進士,當官之後,除非是埋在故紙堆裏面的學究,否則的話,還是得學會處理庶務,下面的一些地方官員更是要研習本朝的律法,才不至於鬧出什麽笑話來。
下面的官員做官之前尚且如此,何況,太子的職業方向是皇帝,皇帝若是喜愛讀書作文,寫詩作畫,那就是個人愛好,與治國並無多大益處,因此,這些東西大致學個一些,不至於在常識上面有什麽疏忽便足夠了。因此,盡管太子太傅少傅他們想要像教國子監學生一樣,教學生讀讀經義,寫寫策論什麽的,問題是,宮學裏面太祖他老人家定下了章程,差點連課程表都定下來了,你要是按自己的路子走,幹脆去向太祖辯解去吧。許多人腹誹太祖當年不過是泥腿子出身,不敬重聖人,但是不得不說,這樣的教育更加實際,也因為這個,本朝皇室乃至宗室成員才不會被教得迂腐,被儒家的仁義道德弄得沒了血勇之氣。
這會兒的史書尚且沒有二十四史,論起來不過是二十三史,從史記一直到元史而已,實際上,這年頭頗有些讀書人覺得蒙元不是漢人正統,其史書不能算入中原正史之中,因此,一些人只當有二十二史。這段時間,太傅少傅他們便是拿著幾部《春秋》和《史記》、《資治通鑒》對照著講春秋戰國還有之前那會兒的歷史。
這裏面自然有許多對不上的,太傅少傅卻總是拿著孔子編的《春秋》為準,徒景年明面上不說什麽,只是表示受教,回頭便跟承慶帝說道,太傅他們算起來也是為尊者諱,當年孔子自個都說了,知我者春秋,罪我者春秋。可見他自己都知道,他搞出來的春秋壓根就是不準確的,純粹是為自個的政治理念貼金,牽強附會呢。可見孔子這人算不上什麽聖人,不過也是個自私的凡人罷了。
承慶帝雖然聽了之後教訓了徒景年一番,要他不許妄議孔聖人,回頭卻又賞賜了徒景年全套的史書,甚至還有諸多大儒批註過的史記,徒景年自然知道,承慶帝對孔聖人也沒那麽尊重。說實話,如今孔聖人已經變成了一個牌坊,明面上大家都要拜一拜,實際上就是拿著這牌坊,看誰不順眼,就理直氣壯砸人家一番,說什麽不遵聖人教誨之類的話。承慶帝的意思就是,你哪怕不相信這個,但是你也得先學會了,才能夠拿這個做武器,維護自己的利益。
徒景年的早熟自然叫承慶帝頗為得意,心裏也在感慨,自家兒子真是爭氣,沒被那群腐儒牽著鼻子走。加上徒景年無論是相貌還是風儀都是一等一的,很是拿得出手,因此,等到閑下來,接見當地官員鄉紳的時候,便讓徒景年站在一邊。
大家都不是傻子,聖人顯然對太子極為愛重,太子也是龍章鳳姿,小小年紀,便初具威儀,言語間頗為了得,自然是大拍馬屁,想要討好家長,你就拼命誇他孩子,在皇帝面前,這條定律同樣通用。哪怕說的話沒什麽新意,比如說什麽太子這般聰明睿智,不愧是聖上的兒子雲雲的,拍得承慶帝龍心大悅。
光拍馬屁沒用,要是個窮山惡水的地方,馬屁拍得再好,承慶帝也不會高興。但洛陽不一樣,這會兒的洛陽雖說不像隋唐那會兒,差不多就是另一個政治中心,但是,洛陽這邊的地理環境得天獨厚,哪怕宋朝後期和元朝的時候遭受了嚴重的破壞,如今也已經恢覆了過來。
若是追根溯源,還得提到太祖。太祖稱帝的時候,專門找了奇人異士,詢問國都的問題。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歷朝歷代以來,選擇做國都的地方也就那麽幾個,開封肯定是不行的,皇宮小,之前還被女真人攻破洗劫了一番。蒙元的大都更是在蒙古人逃跑的時候被一把火燒成了灰,杭州是南宋的國都,但是偏安南方,著實沒什麽氣象,金陵倒是有王氣,但是想想,似乎定都金陵的朝廷都不怎麽長久。偏偏那會兒百廢待興,蒙古人把中原禍害得不輕,不說錢的問題,中原已經是十室九空,漢人的數量十不存一,想要修建宮殿,連民夫都找不到幾個,這等正是要休養生息的時候,哪能大動幹戈,因此後來一看,長安這邊還保留著唐朝那會兒的皇城,城市規劃也不錯,便定了長安。
到了長安才發現,這地方實在不合適,因為之前的過度開發,水土流失嚴重,土地沙化,往西便是一片荒涼,了無人煙,唐朝的時候,關中缺糧,就不得不將東都洛陽作為主要的政治中心,宋朝的時候,這邊缺乏屏障,契丹人、女真人乃至後面的蒙古人直接便能一路打過來,路上連個屏障都沒有,直到後世,這邊還是飽受沙塵暴之類的災害困擾。
被風沙折騰了一番,又因為運糧的耗費大大心疼了一番,太祖氣得砍了不知道多少方士的腦袋,才有個人裝著膽子出頭,說是長安往西缺少草木,導致龍氣不能長久,想要江山穩固,就得廣種草木,穩固水土,定住龍氣。
一國之力能翻江倒海,何況只是種植草木這樣的事情。太祖一發狠,原本打算直接殺了的蒙古人、色目人直接充作苦役,趕到河西,還有原來的河套地區,逼著他們植樹造林,這等工作可比修建城墻,疏通運河輕松多了,因此,不過二十年,就有了成效,等到高宗的時候,長安這邊就好了很多,沒什麽風沙了,朝廷又將諸多功臣還有那時候解甲歸田的士卒的土地封在了那裏,那邊糧食種的少,倒是多種果樹,養殖各種家禽家畜,漸漸也繁華起來。
徒景年很懷疑那個給太祖出主意的人是個穿越者,不過沒什麽證據,因為這個人的提議,黃河的情況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泥沙少了很多,這也惠及黃河兩岸,黃河不曾再次改道,河南這邊自然因此受益。 這邊本就是膏腴之地,商路又非常暢通,自然是頗為繁華。窮山惡水才出刁民,富裕的地方,即便有什麽問題,也多半是一些小事,因此,這邊顯得頗為繁榮,一派盛世模樣,承慶帝接見了一些鄉紳,還叫人查訪了一下當地的風土人情,哪怕是當地官員做的表面功夫呢,也是一片花團錦簇,自然叫承慶帝心懷大暢,對當地的官員也不吝賞賜,連同一些鄉老,也被賜了禦酒禦田米,那可是難得的體面。
聖人高興了,下面人就得讓聖人更高興,為了討皇帝喜歡,河南這邊的官員竟是湊了一百個七八十歲的老人,跑過來為承慶帝歌功頌德,差點沒將承慶帝捧成開天辟地以來,首屈一指的聖君。
承慶帝一高興,又在洛陽多待了幾天,這段時間,洛陽的客棧爆滿,連糧價都飆升了幾倍,這也沒讓那些小老百姓覺得過不下去,這年頭,普通人家誰家沒點糧食,也就是客棧酒樓之類的地方,酒菜的價格很是漲了不少,不過沒什麽,京城來的就沒缺錢的,大多都頗為大手筆,倒是讓洛陽的一眾商人賺了一筆。
聖駕到洛陽來最大的任務就是祭祀幾個皇陵,洛陽這邊皇陵很多,當然不能全部祭祀了,比如說五代那會兒那個兒皇帝石敬瑭的皇陵,有點見識的人都不會祭拜他,誰讓這人毫無氣節,居然向契丹人稱臣,還割讓了燕雲十六州,導致宋朝幾百年的悲劇,北魏那會兒的皇帝哪怕取了漢姓,也是鮮卑人,因此,需要祭祀的無非是光武帝的原陵。
隨駕的欽天監官員很快提供了宜祭祀的吉日,承慶帝便換了正式的禮服,帶著同樣穿著禮服的徒景年前往原陵祭拜。
作者有話要說: 似乎“太祖”也變成違禁詞了?
☆、第 31 章
自三皇五帝以來,影響力最大的朝代無非是漢唐,當年太祖以及諸多豪傑起事,打的就是挽救漢人江山,維護中原正統的旗號,可見漢代在整個中國歷史上留下來的印記之深。光武帝劉秀作為撥亂反正,中興漢室的關鍵性人物,自然在史書上有著極為卓越的評價,到了洛陽,祭祀皇陵,自然免不了原陵去一趟。
承慶帝之所以起意要祭祀,也是自己有拿得出手的業績,要是一平庸的皇帝,跑到前朝皇陵去祭祀,那純粹是惹人發笑了。承慶帝不管怎麽說,當年也是征服了茜香國的人物,這些年來中原也是風調雨順,一派盛世氣象,自然有底氣在光武帝靈前顯擺一下。
祭拜折騰了一天,承慶帝興致上來,又帶著徒景年,幾個妃嬪,還有一些親近的臣子跑到廣澤苑那裏的溫泉宮泡了一趟溫泉,這才繼續踏上了南下的路。
過了河南,便直接往安徽去了,安徽如今的徽商還是比較有名氣的,安徽跟山西有些差不多,因為大部分地方都是山區,這年頭開發山林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大家也沒後世那般無所顧忌,隨便開山砍樹,那是極其遭到忌諱的事情,哪怕這時候人不懂什麽水土流失之類的道理,卻極其相信風水,而且多半敬畏山神土地,擔心胡作非為會觸怒神靈。尤其這邊的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原本承慶帝還覺得蘇家人知趣,如今卻覺得,蘇家人也是不知足的,想到當年的懿元皇後,何等溫柔體貼,從來不會幹涉朝政,也不會為了娘家的事情求他,若是她知道蘇家如今這般對自己的兒子,九泉之下不知道該如何傷心呢,這般想著,對徒景年更是心軟了幾分。
這幾日,承慶帝慈父之心幾乎爆棚,什麽事情都要想到徒景年,吃飯的時候看到某樣菜是徒景年喜歡的,立刻吩咐禦膳房令做了送到東宮,寫字的時候,又要給東宮賞賜筆墨紙硯,就算是睡覺,也得想著徒景年一個人會不會害怕,竟是又將徒景年從東宮接到大明宮住了幾天。
徒景年只覺得莫名其妙,回頭又發現蘇煜有些欲言又止的模樣,旁敲側擊一番,終於知道了蘇家的打算。徒景年對此並沒有什麽反應,說實話,他沒見過幾次蘇家的人,蘇家進宮的一般是承恩公夫人,還有先皇後的大嫂,她們看徒景年的目光,就像是窮人看到了財寶一般,反正不是將他當做外孫外甥看,因此,徒景年對他們要說有什麽親情,還是什麽期待,那就免了。
這會兒想到承慶帝之前的舉動,不由心中一軟,不管怎麽樣,承慶帝對他這個兒子,算得上是關懷備至了。感動之下,徒景年很快也做出了回報。感情是需要經營的,自然要你來我往,一味地接受顯然不行。因此,徒景年吩咐下面加緊時間,趕出了一批腕表。這年頭已經有懷表了,不過一般算是貢品,一般人家是看不到的,這些人家家裏有個座鐘就很不錯了。懷表雖然方便,卻不比腕表,只是之前很少有人這麽想過,因此,徒景年下了命令之後,下面的人很快送來了成品,表盤上鑲嵌著各種寶石,表殼也有各種材質的,琺瑯的,描金的,純金的,羊脂玉的,翡翠的,珊瑚的,應有盡有,表帶也是這般,材質各異,做得極為華貴精致,徒景年直接取了一盒,給承慶帝送過去了。
承慶帝平常也是常常揣著一個懷表的人,這會兒見了,自然發現這個可比懷表方便多了,見承慶帝神色,徒景年取了一支,親自給承慶帝戴上了,承慶帝擺弄了一下,滿意地點了點頭,嘴上卻說道:“阿鯉,你是太子,這種事情,讓底下的匠人去想就是了!”
徒景年笑嘻嘻道:“這事不過是我看父皇每次看時間都不方便,胡亂一想,哪知道下面的人就做出來了。何況,兒臣這個年紀,不正是承歡膝下的年紀嗎?等到長大了,兒臣沒準就不好意思了,父皇還不多珍惜珍惜啊!”
承慶帝被逗樂了:“你長再大,在父皇眼裏,還是我的小阿鯉!”
徒景年見好就收,這年頭,七歲不算小孩子了,要不然也不會有所謂的男女七歲不同席的說法,一味撒嬌弄癡,小時候是可愛,再往後偶爾為之還行,多了就叫人厭煩了,不是所有人都像賈母一樣,把賈寶玉養到十七八歲還是個大齡兒童,依舊覺得自家孫子誰也比不上的。
徒景年雖說對蘇家沒什麽期待,但是對蘇家這種背後捅刀子的行為,心裏還是不爽的,不得不說,這麽多年的皇室生活帶給了他很大的改變,已經有了一些唯我獨尊的想法,蘇家按理說應該為自己效力,現在居然有了二心,心中自然生出了芥蒂,不過也僅僅是心裏而已,明面上,他對蘇家的態度一如既往,當然,主要表現在對蘇煜的態度上,蘇煜一開始還糾結了一陣子,不過見徒景年不像是有什麽不滿的樣子,也漸漸不再多想了,不過是依舊和以前一般,與徒景年相處,跟徒景年說一些外面的事情。
宮中難得陷入了平靜之中,不過沒多久,便有消息傳出,說聖人有意南巡。
這並不是什麽稀罕的事情,本朝皇帝權威較重,幾乎每個皇帝都出巡過,不過是地方不一樣而已,太祖曾經封禪泰山,高宗曾經北上親自巡邊,仁宗曾經三次巡幸洛陽,便是先帝也曾經南巡過。
不過,一般出巡都要有個理由,太祖當年驅逐韃虜,恢覆了漢人衣冠,自然是驚天動地的偉績,封禪泰山也說得過去,高宗巡邊也是蒙元餘孽寇邊,高宗禦駕出行,那是去對蒙古人炫耀武力的,仁宗巡幸洛陽,卻是打著祭祀的名義,畢竟所謂生在洛陽,葬在北邙,歷朝歷代多有皇陵就在洛陽邊上,仁宗那會兒卻是跑過去祭祀歷朝歷代的皇帝的。先帝南巡是因為當時有倭寇常常登岸,屠殺漁民,甚至是沖擊縣城,先帝雖說在家事上有的時候顯得有些拎不清楚,對外卻保持著徒家人一貫的作風,誰要是敢伸爪子,那就打回去。因此,竟是親自跑到東南大營那邊坐鎮,將來犯的倭寇打得落花流水,又下詔送往倭國問罪,直逼著倭國天皇低頭才作罷。不過比較悲劇的是,他其實是找錯了人,因為這麽多年來,天皇那就是個傀儡,倭國那邊掌權的其實是幕府,天皇低個頭,對倭國來說,其實沒什麽大不了的。不過那些倭寇也算是得了教訓,已經有數十年不敢上岸了,一般頂多是充當海盜,打劫一些過往的商船,還得是那種小型的船隊,要不然,沒準也要遇到硬茬子。
輪到承慶帝,他登基這麽長時間了,也想出去玩玩了,這會兒國庫充盈,四海承平,沒什麽需要他過於操心的,自然想要出去哈皮一下,他當皇子那會兒就光跟著幾個兄弟還有老爹勾心鬥角了,先帝南巡那會兒他還小,又是跑去督戰的,哪裏能隨駕出行,因此,這會兒也動了心思。
只要有了這個想法,想要找理由還不簡單嘛?正巧,之前承慶帝教導徒景年的時候,看到一本折子上寫著錢塘江潰堤,水患嚴重,眼睛一轉,便想到了主意,回頭便直接宣布,自己要去巡查南方各處的堤防情況。
下面的臣子勸諫也沒用,你要是不讓皇帝出去,是不是心虛,是不是朝廷往堤防上投了那麽多錢,都叫你們這些人給貪汙了過去?因此,雖然有人真的是心虛,不過還是得硬著頭皮開始準備起來。
帝王出行自然不會是什麽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這裏面麻煩事情多著呢,皇帝出行鑾駕總得準備好了,還有儀仗什麽的,哪些大臣要隨駕,哪些大臣要留在京中,還有一路上的安全問題。徒景年這個年紀,還沒正式參與政事,自然是不用留下來監國的,也得跟著走,於是,這裏面還得牽扯到太子的儀仗什麽的,加上承慶帝還打算帶幾個妃嬪跟著,這同樣都是麻煩,內務府的人忙得快要喘不過氣來。後宮裏的一幹妃嬪也是開始行動起來,所謂一入宮門深似海,這輩子有沒有機會出門就得看運氣了。難得遇到這樣的機會,一個個哪有不動心的,因此,只要覺得自己在聖人心裏還有點地位的,都開始四處活動起來,打聽著出行的名單,遇到承慶帝的時候,撒個嬌什麽的,求承慶帝帶上自己,倒是讓承慶帝很是享受了一段時間。
不過到了最後,如願的不過是少數,端妃之前孕育公主有功,被晉了賢妃,算是正妃了,田家又在東南,承慶帝哪怕有意削權,也得緩緩圖之,之前因為立後的事情給了田家一個大棒,這會兒自然也該送個甜棗上去,因此,便帶上了賢妃,並許諾到時候可以讓賢妃見一見家人。甄昭容是目前最受寵的,也是出身金陵,這次自然也要帶上,而且,承慶帝覺得甄昭容升得太快,這次帶她伴架也算是一個獎勵,等到過兩年再晉封不遲。另外,承慶帝又帶上了幾個位份不高的小妃嬪,總得多換換口味。
準備了差不多兩個月,眼看著都入秋了,南巡正式開始了。
作者有話要說:
☆、第 29 章
能夠出行,徒景年也很高興,雖說皇宮很大,但是他能去的地方也就是那麽一畝三分地,上次難得出個宮還被攪和了,這次南下,起碼也得兩三個月,卻是可以好好見識一下這個年代的風土人情了。
其實從長安南下最簡單的辦法是走運河,不過,如今運河非常繁華,每天商船都是熙熙攘攘的,而且走官道你可以清道,防止有什麽閑人打擾,一般的商人卻是不敢走官道的,平常偶爾越界可以睜只眼閉只眼,只要有錢,館驛也會向行商的商隊提供方便,可是聖駕在的時候,說不得就要被扣一個窺伺聖蹤的罪名了。可是運河不一樣,想要攔河,成本就很高了,何況,龍舟可不是那麽好建造的,鑾駕什麽的,內務府起碼一直修著,可是龍舟,可不在日常工作範圍內,加上承慶帝雖然是想要出來休閑放松一下,卻也想看看民情如何,因此,自然還是走陸路比較方便一些。
徒景年原本以為如今出行應該跟後世自駕游差不多,但很快發現,這年頭難怪很多人不樂意出來呢,長途出門實在是太不舒服了。
太子有自己的鑾駕儀仗,只比皇帝的差一點,需要用七八匹馬拉著,儼然就是個房車的格局,裏面空間很大,還有床榻,恭房,書桌什麽的,問題是,這年頭沒有彈簧,沒有橡膠啊,哪怕路上墊上了厚厚的黃土,車裏面也加了許多軟墊,也不能改變坐車其實很顛簸的事實。時間短的話沒什麽,時間一長,坐在馬車上,簡直覺得骨頭架子都要散掉了。
問題是你還不能下車隨意走動,因為,即便是在路上,他也是要學習的,詹事府的人來了差不多一半,太子太傅、太子少傅、左右庶子可都來了,那都是先生,每天要照常給太子上課的,皇帝其實也一樣,只不過以前處理國事是在大明宮,如今改在鑾駕上罷了,京中留下的內閣成員,每天都會命人用六百裏加急,將折子並上內閣的處理意見送過來,虧得這麽多年來,為了防範蒙元,朝廷在北方還有一些海島上設置了馬場,馴養良種,若是跟宋朝那會兒一樣,光是馬都要不夠用了。
馬車上並不是什麽學習的好地方,好在考慮到了實際情況,也是徒景年的進度一直不錯,路上的課程也不重,學了一個多時辰,一天的任務也就完成了。
這邊課程剛剛結束,那邊曹安平就過來了,說是承慶帝要接徒景年到自己車上去,徒景年自然是答應了下來。
承慶帝對馬車上的生活並沒有什麽不適,也難怪,他大概早就習慣了。這會兒見徒景年神色有些懨懨的,便問道:“阿鯉這是怎麽了?怎麽沒什麽精神?”
徒景年找了個借口,說道:“父皇,坐車上太悶了,我能出去騎馬嗎?”
承慶帝哈哈一笑:“還說自己長大了呢,果然是個小孩子,坐不住了吧!行,等過一會兒,叫人把你的馬牽出來,你也遛一遛!”
徒景年有自己專用的小馬,畢竟七歲的孩子,個頭也就到大人腰這邊,根本也騎不了什麽大馬,那也太危險了,只得弄匹小馬過過癮罷了!
徒景年頓時有些郁悶,那小馬被專門訓練過,性情非常溫順,而且速度也有保證,就是保證在看著小跑的情況下,足夠慢,慢到哪怕騎在上面的人不小心摔下來,也摔不壞,這就沒多大意思了。
徒景年還在猶豫到底要不要出去溜一圈,很快,他便打消了主意,因為這會兒太陽上來了,地上原本灑的水也幹了,稍微一走動,就塵土飛揚,徒景年通過玻璃的窗戶看著外面的龍禁尉,發現不少人都是滿臉灰塵,看不出原本模樣了。徒景年雖說不至於有潔癖,卻也不喜歡搞得自己渾身都是灰。
不過之前都跟承慶帝說了要騎馬,出爾反爾總歸不太好,因此,徒景年還是趁著太陽沒有升到中天的時候,騎著自己的小馬赤雲沿著車隊的方向來回了一圈,幾個侍衛緊跟著護衛,生怕出了什麽意外,結果揚起了一人多高的灰塵,等到徒景年下了馬,整個人已經被還帶著點濕氣的黃土給蓋住了,全福見了,差點沒叫起來,趕緊帶著幾個小太監一起上前伺候著徒景年擦洗更衣,又拿著篦子給他梳頭,梳下了足有半斤黃土,又用毛巾擦了即便,這才清爽了一些。
承慶帝看到徒景年的時候,他已經換了一身衣服,承慶帝也是了然,指著他笑道:“這下還要不要去騎馬了?”
見徒景年神色有些郁悶,承慶帝含笑道:“阿鯉在這事上這般較真作甚,之前你下車的時候,我就覺得你有些後悔了,偏偏還要死撐著,這又何苦呢!既然已經知道後果不美妙,打消主意便是,朕又不是在這事上跟你較真,朕是你爹,什麽話不好說呢,不想騎馬了,直說便是,朕還能逼著你下車不成?”
徒景年怔了一下,還是開口道:“兒臣明白了,謝父皇教導。兒子之前只是想著,既然已經說出了口,即便有什麽問題,兒子也就自己嘗了,權當是個教訓!”
“你這想法也有些道理!”承慶帝欣慰地點點頭,卻道“不過此事可一不可再,有個教訓便是了,這次不過是讓你身上臟一些,若是日後遇上什麽國家大事,你毫不考慮,就直接出口,還要死犟著不肯回頭,問題就不是這麽一點,只需要擦洗一番就行了!”
徒景年聽了,鄭重地站起身來,跪下低頭道:“兒臣謹受教!”
“明白就好!” 承慶帝親手將徒景年拉了起來,在自己身邊坐下,“阿鯉你是一國儲君,所作所為不僅僅是你自己的事情,很多就要牽扯到很多人,甚至是國家大事,因此,更需要謹言慎行才行!”
徒景年點了點頭:“兒臣明白了,日後定當註意!”
承慶帝見徒景年確實聽進去了,便不再多說,只是讓徒景年喝點茶水,吃幾個點心。
這般大隊人馬出行,一天走個二三十裏才是正常現象,好在內務府在這事上還算有經驗,這邊還沒停下來,打頭的人已經估摸了地方,在那邊建了臨時的營盤,當晚便可以暫時駐紮。
禦駕到的時候,天還沒有全黑,不過,一直到半夜,跟著的人才算是齊全了,營盤裏幾乎是折騰了一宿,徒景年還有些認床,結果楞是一晚上沒睡好,不由再次發誓,以後打死也不隨駕了,實在是太累了。
承慶帝也有些累,不過精神還挺不錯,畢竟他想了好多年的公費旅游,難得實現了,哪有不高興的道理。
車隊出了潼關,一路往河南而去,聖駕要在洛陽停留幾天,順便祭拜一下幾個前朝的皇陵,而且洛陽那邊還有唐朝那會兒修建的行宮,之前仁宗巡幸洛陽之前,也將行宮好好修了一番,這麽多年也有宮人在那邊維護著,正好可以用。
在這之前,為了不過於打擾當地的百姓,車隊便不打算在各個州縣停留了,要不然,就得召見當年的官員,還有當地的豪族,告老還鄉的朝廷大員,再有一些百姓的代表,徒增麻煩,還不如直接去洛陽,花個幾天時間,一起解決了。
有了盼頭,徒景年精神也好了很多,而且他年紀小,適應能力也很強,很快就適應了路上的顛簸,有的時候,坐在車上還能小憩一會兒,平常聽太傅他們講學,然後再跑到承慶帝那邊聽承慶帝教導一些簡單的事務,順便蹭蹭飯什麽的。見他恢覆了原本的狀態,承慶帝也放心了不少。
承慶帝對徒景年懷抱著很高的期望,自然是希望徒景年好的,因此,之前見徒景年有些精神不振,不免擔心他水土不服,這年頭,水土不服鬧不好是要命的,這會兒見徒景年好了起來,自然是松了口氣。承慶帝真正養大的孩子也就徒景年一個,當初懿元皇後還在的時候,為了保證兒子和自己的地位,便常常想著法子讓承慶帝到自己宮裏來,又將徒景年的許多事情事無巨細跟承慶帝說,承慶帝對嫡長子也頗為看重,等到懿元皇後過世,徒景年更是三天兩頭待在大明宮,有一陣子,甚至還跟承慶帝睡在一起,也就是承慶帝還年輕,等到將來孩子多了,他自然對孩子就沒了那麽多的關註了。
在徒景年對沿路的風景已經有些膩味的時候,終於聖駕差不多快到洛陽了。
洛陽那邊的官府早就得到了消息,河南一地幾乎所有有品級的官員都趕到了洛陽城外迎接聖駕,隨之同來的還有洛陽本地的一些世家豪族的當家人,還有一些鄉老代表,都站在城外官道上等待。這裏面的人多半都頗為驚喜,巡撫布政使這一級別的人也就罷了,年年都要回京述職,總要面聖的,下面的官員大概也就是殿試還有金榜題名的時候,有機會見到聖顏,甚至那時候因為緊張,或者是離得比較遠,只記得一身明黃色的龍袍,別的就一點印象也沒有了。很多人琢磨著這一次很有可能得到幾乎覲見,自然是希望給聖人留下一個好印象,日後才有機會進步啊!
當然,有期待的,就有苦惱的,在各自不一的心情中,聖駕終於接近,河南巡撫還有布政使帶頭叩拜,下面立刻黑壓壓跪了一地。
承慶帝壓根就沒露面,只是讓曹安平傳了話,命一眾官員鄉紳鄉老平身,然後便直接進了城。
作者有話要說:
☆、第 30 章
承慶帝這麽多天走下來,路上又怕打擾了當地,幾乎沒有在哪個城市停留過,哪怕有人天天在前頭紮營,但是條件畢竟不如城裏,因此,這會兒早就累了,根本不樂意跟一眾官員敷衍。
河南布政使已經將自己的官邸給收拾了出來,安排給承慶帝、徒景年還有一眾嬪妃居住,布政使差不多就是個從二品了,官邸也很是不小,裏裏外外,差不多有十個院落,曹安平忖度著承慶帝的心思,很快將院子都安排了下來,承慶帝自然是住正院,他不放心徒景年,幹脆讓徒景年與他住在一塊,也就是住在正院一側的屋子裏面,至於那些妃嬪之間如何分配,就得看她們的地位還有受寵程度了。
承慶帝也是有意顯擺自己的太子,這些日子下來,徒景年的表現可以說是可圈可點,並不驕縱,性子也頗為堅韌,如今在學問上也頗有些見地,想到一般的人家這個年紀不過剛剛開蒙,徒景年已經讀了四書五經,如今都在聽太傅少傅他們講史了,不免有些得意。當然,他卻沒有多想,徒景年讀什麽四書五經,不過是讀個大概,知道是什麽意思而已,不像是外面的讀書人,要為此絞盡腦汁,學到四書五經的時候,就得開始學著破題寫文章了。而對於徒景年這個太子來說,八股文寫得再花團錦簇,又能如何呢?
本朝皇室教導皇子,以讀史為上,什麽聖人之言,不過是知道便可,學些做人的道理,誰還真的鉆研這些東西,想著什麽微言大義,從中鉆研什麽治國之道,幾千年都過去了,那一套早就過時了!甭說皇子太子,便是普通的官員,考試的時候要整日裏惦記著四書五經,子曰詩雲的,等到考中了進士,當官之後,除非是埋在故紙堆裏面的學究,否則的話,還是得學會處理庶務,下面的一些地方官員更是要研習本朝的律法,才不至於鬧出什麽笑話來。
下面的官員做官之前尚且如此,何況,太子的職業方向是皇帝,皇帝若是喜愛讀書作文,寫詩作畫,那就是個人愛好,與治國並無多大益處,因此,這些東西大致學個一些,不至於在常識上面有什麽疏忽便足夠了。因此,盡管太子太傅少傅他們想要像教國子監學生一樣,教學生讀讀經義,寫寫策論什麽的,問題是,宮學裏面太祖他老人家定下了章程,差點連課程表都定下來了,你要是按自己的路子走,幹脆去向太祖辯解去吧。許多人腹誹太祖當年不過是泥腿子出身,不敬重聖人,但是不得不說,這樣的教育更加實際,也因為這個,本朝皇室乃至宗室成員才不會被教得迂腐,被儒家的仁義道德弄得沒了血勇之氣。
這會兒的史書尚且沒有二十四史,論起來不過是二十三史,從史記一直到元史而已,實際上,這年頭頗有些讀書人覺得蒙元不是漢人正統,其史書不能算入中原正史之中,因此,一些人只當有二十二史。這段時間,太傅少傅他們便是拿著幾部《春秋》和《史記》、《資治通鑒》對照著講春秋戰國還有之前那會兒的歷史。
這裏面自然有許多對不上的,太傅少傅卻總是拿著孔子編的《春秋》為準,徒景年明面上不說什麽,只是表示受教,回頭便跟承慶帝說道,太傅他們算起來也是為尊者諱,當年孔子自個都說了,知我者春秋,罪我者春秋。可見他自己都知道,他搞出來的春秋壓根就是不準確的,純粹是為自個的政治理念貼金,牽強附會呢。可見孔子這人算不上什麽聖人,不過也是個自私的凡人罷了。
承慶帝雖然聽了之後教訓了徒景年一番,要他不許妄議孔聖人,回頭卻又賞賜了徒景年全套的史書,甚至還有諸多大儒批註過的史記,徒景年自然知道,承慶帝對孔聖人也沒那麽尊重。說實話,如今孔聖人已經變成了一個牌坊,明面上大家都要拜一拜,實際上就是拿著這牌坊,看誰不順眼,就理直氣壯砸人家一番,說什麽不遵聖人教誨之類的話。承慶帝的意思就是,你哪怕不相信這個,但是你也得先學會了,才能夠拿這個做武器,維護自己的利益。
徒景年的早熟自然叫承慶帝頗為得意,心裏也在感慨,自家兒子真是爭氣,沒被那群腐儒牽著鼻子走。加上徒景年無論是相貌還是風儀都是一等一的,很是拿得出手,因此,等到閑下來,接見當地官員鄉紳的時候,便讓徒景年站在一邊。
大家都不是傻子,聖人顯然對太子極為愛重,太子也是龍章鳳姿,小小年紀,便初具威儀,言語間頗為了得,自然是大拍馬屁,想要討好家長,你就拼命誇他孩子,在皇帝面前,這條定律同樣通用。哪怕說的話沒什麽新意,比如說什麽太子這般聰明睿智,不愧是聖上的兒子雲雲的,拍得承慶帝龍心大悅。
光拍馬屁沒用,要是個窮山惡水的地方,馬屁拍得再好,承慶帝也不會高興。但洛陽不一樣,這會兒的洛陽雖說不像隋唐那會兒,差不多就是另一個政治中心,但是,洛陽這邊的地理環境得天獨厚,哪怕宋朝後期和元朝的時候遭受了嚴重的破壞,如今也已經恢覆了過來。
若是追根溯源,還得提到太祖。太祖稱帝的時候,專門找了奇人異士,詢問國都的問題。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歷朝歷代以來,選擇做國都的地方也就那麽幾個,開封肯定是不行的,皇宮小,之前還被女真人攻破洗劫了一番。蒙元的大都更是在蒙古人逃跑的時候被一把火燒成了灰,杭州是南宋的國都,但是偏安南方,著實沒什麽氣象,金陵倒是有王氣,但是想想,似乎定都金陵的朝廷都不怎麽長久。偏偏那會兒百廢待興,蒙古人把中原禍害得不輕,不說錢的問題,中原已經是十室九空,漢人的數量十不存一,想要修建宮殿,連民夫都找不到幾個,這等正是要休養生息的時候,哪能大動幹戈,因此後來一看,長安這邊還保留著唐朝那會兒的皇城,城市規劃也不錯,便定了長安。
到了長安才發現,這地方實在不合適,因為之前的過度開發,水土流失嚴重,土地沙化,往西便是一片荒涼,了無人煙,唐朝的時候,關中缺糧,就不得不將東都洛陽作為主要的政治中心,宋朝的時候,這邊缺乏屏障,契丹人、女真人乃至後面的蒙古人直接便能一路打過來,路上連個屏障都沒有,直到後世,這邊還是飽受沙塵暴之類的災害困擾。
被風沙折騰了一番,又因為運糧的耗費大大心疼了一番,太祖氣得砍了不知道多少方士的腦袋,才有個人裝著膽子出頭,說是長安往西缺少草木,導致龍氣不能長久,想要江山穩固,就得廣種草木,穩固水土,定住龍氣。
一國之力能翻江倒海,何況只是種植草木這樣的事情。太祖一發狠,原本打算直接殺了的蒙古人、色目人直接充作苦役,趕到河西,還有原來的河套地區,逼著他們植樹造林,這等工作可比修建城墻,疏通運河輕松多了,因此,不過二十年,就有了成效,等到高宗的時候,長安這邊就好了很多,沒什麽風沙了,朝廷又將諸多功臣還有那時候解甲歸田的士卒的土地封在了那裏,那邊糧食種的少,倒是多種果樹,養殖各種家禽家畜,漸漸也繁華起來。
徒景年很懷疑那個給太祖出主意的人是個穿越者,不過沒什麽證據,因為這個人的提議,黃河的情況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泥沙少了很多,這也惠及黃河兩岸,黃河不曾再次改道,河南這邊自然因此受益。 這邊本就是膏腴之地,商路又非常暢通,自然是頗為繁華。窮山惡水才出刁民,富裕的地方,即便有什麽問題,也多半是一些小事,因此,這邊顯得頗為繁榮,一派盛世模樣,承慶帝接見了一些鄉紳,還叫人查訪了一下當地的風土人情,哪怕是當地官員做的表面功夫呢,也是一片花團錦簇,自然叫承慶帝心懷大暢,對當地的官員也不吝賞賜,連同一些鄉老,也被賜了禦酒禦田米,那可是難得的體面。
聖人高興了,下面人就得讓聖人更高興,為了討皇帝喜歡,河南這邊的官員竟是湊了一百個七八十歲的老人,跑過來為承慶帝歌功頌德,差點沒將承慶帝捧成開天辟地以來,首屈一指的聖君。
承慶帝一高興,又在洛陽多待了幾天,這段時間,洛陽的客棧爆滿,連糧價都飆升了幾倍,這也沒讓那些小老百姓覺得過不下去,這年頭,普通人家誰家沒點糧食,也就是客棧酒樓之類的地方,酒菜的價格很是漲了不少,不過沒什麽,京城來的就沒缺錢的,大多都頗為大手筆,倒是讓洛陽的一眾商人賺了一筆。
聖駕到洛陽來最大的任務就是祭祀幾個皇陵,洛陽這邊皇陵很多,當然不能全部祭祀了,比如說五代那會兒那個兒皇帝石敬瑭的皇陵,有點見識的人都不會祭拜他,誰讓這人毫無氣節,居然向契丹人稱臣,還割讓了燕雲十六州,導致宋朝幾百年的悲劇,北魏那會兒的皇帝哪怕取了漢姓,也是鮮卑人,因此,需要祭祀的無非是光武帝的原陵。
隨駕的欽天監官員很快提供了宜祭祀的吉日,承慶帝便換了正式的禮服,帶著同樣穿著禮服的徒景年前往原陵祭拜。
作者有話要說: 似乎“太祖”也變成違禁詞了?
☆、第 31 章
自三皇五帝以來,影響力最大的朝代無非是漢唐,當年太祖以及諸多豪傑起事,打的就是挽救漢人江山,維護中原正統的旗號,可見漢代在整個中國歷史上留下來的印記之深。光武帝劉秀作為撥亂反正,中興漢室的關鍵性人物,自然在史書上有著極為卓越的評價,到了洛陽,祭祀皇陵,自然免不了原陵去一趟。
承慶帝之所以起意要祭祀,也是自己有拿得出手的業績,要是一平庸的皇帝,跑到前朝皇陵去祭祀,那純粹是惹人發笑了。承慶帝不管怎麽說,當年也是征服了茜香國的人物,這些年來中原也是風調雨順,一派盛世氣象,自然有底氣在光武帝靈前顯擺一下。
祭拜折騰了一天,承慶帝興致上來,又帶著徒景年,幾個妃嬪,還有一些親近的臣子跑到廣澤苑那裏的溫泉宮泡了一趟溫泉,這才繼續踏上了南下的路。
過了河南,便直接往安徽去了,安徽如今的徽商還是比較有名氣的,安徽跟山西有些差不多,因為大部分地方都是山區,這年頭開發山林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大家也沒後世那般無所顧忌,隨便開山砍樹,那是極其遭到忌諱的事情,哪怕這時候人不懂什麽水土流失之類的道理,卻極其相信風水,而且多半敬畏山神土地,擔心胡作非為會觸怒神靈。尤其這邊的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