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那一條小天龍(12)
關燈
小
中
大
全冠清死了。
死因也許是胸口的一掌打碎了經脈, 也許是手上的毒粉發作,又或者是背後中的暗器上也帶了毒,總而言之, 他死了。
他帶著一群旁門中人本就沒安什麽好心,如今反噬自身更無話講, 若非他還占著一個丐幫新任幫主的名頭,李澈差點想不起這個死得十分淒慘,屍身腫脹,唯有面目還稍稍能夠辨認的人是誰。
丐幫在李澈眼裏上不得臺面, 卻也是江湖人數最多的大幫,死了一個幫主不是小事,但同被囚在監牢的還有兩位丐幫長老和幾個丐幫高層,這些人既然沒有在全冠清死時發聲, 後續處理自然也輪不到李澈來操心。
李澈清點了一下人數,剔除了一些被裹挾而來的名門正派中人,仍舊按照原計劃收攏了剩下的江湖人, 其他的人出去之後,也只慶幸逃過了一劫,再也沒有來找麻煩的心思, 甚至於從旁人口中聽到曼陀山莊四個字都無法忍受。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何況被蛇咬一口, 豈有毒公子那樣不殺人也誅心來得狠毒可怕。
此後江湖風平浪靜了一段時間, 並沒有人要來找曼陀山莊的麻煩。
此間和李凝從前見過的江湖相比, 失色了不少,利益糾葛勝過江湖義氣,私心太重,人欲過多,仿佛除了武力超出常人之外,並無其他的不同,除了一位隱世多年的掃地高僧,就連天龍寺德高望重的大師,在她看來也欠缺幾分心境。
也許是她的心境變高了。
她本不是什麽聰明人,因見多才能識廣,數載輪回,就是妖精也該得道了,她從一開始的懵懂無知漸漸自知自信,輕狂有之,驕傲有之,她所經歷的每一個世界都在盡力把她塑造得更好。
然而心境變高的同時,李凝也逐漸體會到了一顆年少的心變老的過程。
不知從什麽時候開始,她有些不耐煩江湖上的交往,厭惡起強者為尊的世道,甚至於對旁人都有幾分壓抑的火氣,漸漸地,她開始習慣待在李澈身邊。
李澈大約是這個世上最有條理的人了,他看似什麽事都懶得做,卻總是有事做。
李澈也發現了這個變化。
他不動聲色,慢慢提高了出行的次數,有時也去得遠些,算是帶李凝去散心,但這種程度的散心,已經肉眼可見地沒什麽用處。
除了讓她多出去走走,有些事情做,他也沒有辦法。
最不可控是人心,即便他修習了什麽攝心術,也是一開始有意思,後來也覺得沒什麽了,比起術法攝心,倒不如清醒地控制一個人,那才有趣。
他不可能去控制李凝,同樣也覺無奈,心的老去不可避免,撇去生生世世的輪回,他們也不過是世間隨處可見的凡人。
尤其他還不大能夠理解李凝的厭世。
搞事多有意思。
走私生意步入正軌之後,李澈逐漸擴大了走私範圍,從鹽茶絲綢慢慢到鐵器,大把大把的銀錢撒出去,總有頭鐵的人願意賣,他在第三年實現了麾下五萬精銳的軍備自由。
同年遼國內亂,女真趁機攻城掠地,擄掠人口,遼國反擊的同時,向宋國求援,宋國起初答應聯合遼國抗擊女真,隨後又不知為何起了歪心,趁著遼國和女真打仗,轉而揮師去打西夏。
西夏向吐蕃求援,吐蕃不僅不援手,還和宋國聯兵一道,兩國耗時五個月,成功將西夏分而食之。
宋國主動出戰次數寥寥,頭一次體會到了勝利的快感,不由將視線放在了其餘小國上。
吐蕃隔壁的大理瑟瑟發抖。
大理和宋國雖不算世代交好,但關系總算不差,至少比宋國和吐蕃的關系好一些,宋國朝中也有不少親大理而厭吐蕃的官員,便有人提議聯大理滅吐蕃。
這想法還真不能說壞。
大理建國比宋國還早一些,雖然兵不強馬不壯,總算還占個來得早熟悉地形,對吐蕃的實力頗為了解,由大理做帶路黨,宋國咬咬牙使把勁,沒準還真能滅了吐蕃,到時候反個水順道下了大理,就是遼國和女真騰出手來,也未必敢和宋國碰了。
李澈琢磨了幾日,給宋國朝中的人送信,讓他暫且擱下此事。
兵法有雲,借殼行事。
這幾年來李澈也算是控制了江南以及東南沿海一片的黑白兩道,官府中更有把靈鷲宮直接稱為“宮裏”的,也算是在宋國內部搞出了一個小朝廷,五萬精銳說多不多,但江南自有屯兵,這批兵力四舍五入也算是他的,雖然弱了一些,但有精兵教習,也不需太久,一個行軍路的時間就能帶出個人模樣來。
宋國對吐蕃的戰事一直拖到了來年春天。
此時遼國慘勝女真,女真倒也不戀戰,丟了地盤就跑路,損失比旁人想象得要小得多。
宋國調兵去打吐蕃,調去的兵力有一大半是李澈的人,路途過半時,已經有絕大部分是李澈的人。
隨後遼國興師問罪,宋國連連調兵回防,這批兵力卻一去不覆返。
宋國朝中一片嘩然。
因開國先祖趙匡胤的“黃袍加身”,宋國對兵將的管理十分嚴厲,所謂將不知兵,兵不知將,每一個將士都不知道帶他們的將軍能待多久,每一個將軍也不知道帶過多少批兵卒,每逢戰事,負責軍務的樞密院官員基本都是文官,雖然減少了武將篡權的風險,卻極大地削弱了宋軍的戰鬥力。
派出去的主帥就算想反,也不應該有如此大的號召力啊!
然而此時已經顧不得太多,遼國在女真那裏受了委屈,自然要找補找補,宋國戰力一向不強,遼國皇帝卻也沒有滅國的打算,畢竟大小也是個國,遼國剛剛打完仗,恐怕吃不下。
遼軍入境,更像是一場毫無計劃的劫掠。
萬萬沒想到的是,這一回一點也不像平時的如入無人之境,而是實實在在的入了無人之境。
遼軍長驅直入,壓根沒有遇到一點點反抗,這時忽有人想起安插在宋國的探子曾經報過,宋國內亂。
當時誰也沒信吶!
好在現在信了也沒晚。
未免上頭派遣空降兵來搶功,幾個遼國將領一合計就悶下了此事,一路南下準備燒殺搶掠,只是不知何故,過了宋國邊關,人口越來越少,甚至有時候走上好幾天,路上能有十來個空村莊。
還燒殺搶掠,燒了個寂寞。
饒是如此,這批遼軍還是十分膨脹,每當他們心有懷疑不想再繼續下去的時候,總能遇見一些宋國逃兵還有沒來得及逃跑的百姓,更加證實了宋國內亂的消息。
如此十來次,遼軍都快打進宋國都城裏去了。
宋國皇帝年紀不大,雖然沈穩,也沒沈穩到刀架在脖子上還不當回事,當即召集文武百官開會。
會議開到最後,什麽問題都沒能解決,倒是有人提議盡早遷都,遷往江南,那裏有長江天險作為屏障,還能再茍一茍。
宋國皇帝……還真有那麽一點動心。
但家國在前,此時遷都無異於拋棄百姓,宋國上下都覺得還是要矜持一下。
等到遼國大軍以每日五十多裏的速度向都城行進的時候,宋國很快完成了遷都的準備事宜。
遼軍聞聽消息,越發膨脹,從緩慢行軍改為急行軍,風風火火向著東京汴梁而去。
然後遭遇了一波慘重打擊。
誰也沒想到那本該聚集在吐蕃邊境的幾十萬宋軍會在皇室遷都之後輕取汴梁及周邊州府,比遼軍早到了那麽三五日,便成了一個順順當當的以逸待勞。
汴梁周邊多開闊地,易攻難守,然而幾十萬大軍屯兵於此,再難守的地界也守得住,何況遼軍人困馬乏,先頭部隊又遭遇了一波伏擊,痛失主帥。
宋國皇室是在半路上發覺不對勁的。
李澈壓根沒有隱瞞消息。
占了東京汴梁,打下三五州府,全盤接收了遼軍的裝備馬匹,李澈選擇直接稱帝。
雖然有緩稱王一說,但此間小國林立,不先稱個帝,出師都無名。
宋國上下一臉懵逼。
更懵逼的是他們人已經到了江南,江南各地官府卻不讓他們入城,甚至敲起了戰鼓,儼然一副對敵的態度。
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
古有田氏代齊,前有陳橋兵變,今有李氏竊國。
宋國富庶,皇宮也修建得極為精美,比李澈印象裏的小了一些,只是兩個人住倒也顯得有些空曠了,宋帝臨走前帶走了宮妃百人,宮女太監隨行近千,把一些年老體力不支的宮人遣散,李澈便又把這些人挑了一部分重新征回來,留在宮中侍候。
李凝沒住太遠,她也不適合住在後宮裏,便就近住在李澈的旁邊。
這時李澈手下還只有武將,沒能建起一整個朝堂來,倒也省得有人參本,除了宮人們背後稍稍議論幾句,也沒什麽風聲。
有時李凝覺得,兩座宮殿也嫌遠了,兜兜轉轉,她最懷念的卻是從前和李澈一起,住在一個小院子裏的平凡日子。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死因也許是胸口的一掌打碎了經脈, 也許是手上的毒粉發作,又或者是背後中的暗器上也帶了毒,總而言之, 他死了。
他帶著一群旁門中人本就沒安什麽好心,如今反噬自身更無話講, 若非他還占著一個丐幫新任幫主的名頭,李澈差點想不起這個死得十分淒慘,屍身腫脹,唯有面目還稍稍能夠辨認的人是誰。
丐幫在李澈眼裏上不得臺面, 卻也是江湖人數最多的大幫,死了一個幫主不是小事,但同被囚在監牢的還有兩位丐幫長老和幾個丐幫高層,這些人既然沒有在全冠清死時發聲, 後續處理自然也輪不到李澈來操心。
李澈清點了一下人數,剔除了一些被裹挾而來的名門正派中人,仍舊按照原計劃收攏了剩下的江湖人, 其他的人出去之後,也只慶幸逃過了一劫,再也沒有來找麻煩的心思, 甚至於從旁人口中聽到曼陀山莊四個字都無法忍受。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何況被蛇咬一口, 豈有毒公子那樣不殺人也誅心來得狠毒可怕。
此後江湖風平浪靜了一段時間, 並沒有人要來找曼陀山莊的麻煩。
此間和李凝從前見過的江湖相比, 失色了不少,利益糾葛勝過江湖義氣,私心太重,人欲過多,仿佛除了武力超出常人之外,並無其他的不同,除了一位隱世多年的掃地高僧,就連天龍寺德高望重的大師,在她看來也欠缺幾分心境。
也許是她的心境變高了。
她本不是什麽聰明人,因見多才能識廣,數載輪回,就是妖精也該得道了,她從一開始的懵懂無知漸漸自知自信,輕狂有之,驕傲有之,她所經歷的每一個世界都在盡力把她塑造得更好。
然而心境變高的同時,李凝也逐漸體會到了一顆年少的心變老的過程。
不知從什麽時候開始,她有些不耐煩江湖上的交往,厭惡起強者為尊的世道,甚至於對旁人都有幾分壓抑的火氣,漸漸地,她開始習慣待在李澈身邊。
李澈大約是這個世上最有條理的人了,他看似什麽事都懶得做,卻總是有事做。
李澈也發現了這個變化。
他不動聲色,慢慢提高了出行的次數,有時也去得遠些,算是帶李凝去散心,但這種程度的散心,已經肉眼可見地沒什麽用處。
除了讓她多出去走走,有些事情做,他也沒有辦法。
最不可控是人心,即便他修習了什麽攝心術,也是一開始有意思,後來也覺得沒什麽了,比起術法攝心,倒不如清醒地控制一個人,那才有趣。
他不可能去控制李凝,同樣也覺無奈,心的老去不可避免,撇去生生世世的輪回,他們也不過是世間隨處可見的凡人。
尤其他還不大能夠理解李凝的厭世。
搞事多有意思。
走私生意步入正軌之後,李澈逐漸擴大了走私範圍,從鹽茶絲綢慢慢到鐵器,大把大把的銀錢撒出去,總有頭鐵的人願意賣,他在第三年實現了麾下五萬精銳的軍備自由。
同年遼國內亂,女真趁機攻城掠地,擄掠人口,遼國反擊的同時,向宋國求援,宋國起初答應聯合遼國抗擊女真,隨後又不知為何起了歪心,趁著遼國和女真打仗,轉而揮師去打西夏。
西夏向吐蕃求援,吐蕃不僅不援手,還和宋國聯兵一道,兩國耗時五個月,成功將西夏分而食之。
宋國主動出戰次數寥寥,頭一次體會到了勝利的快感,不由將視線放在了其餘小國上。
吐蕃隔壁的大理瑟瑟發抖。
大理和宋國雖不算世代交好,但關系總算不差,至少比宋國和吐蕃的關系好一些,宋國朝中也有不少親大理而厭吐蕃的官員,便有人提議聯大理滅吐蕃。
這想法還真不能說壞。
大理建國比宋國還早一些,雖然兵不強馬不壯,總算還占個來得早熟悉地形,對吐蕃的實力頗為了解,由大理做帶路黨,宋國咬咬牙使把勁,沒準還真能滅了吐蕃,到時候反個水順道下了大理,就是遼國和女真騰出手來,也未必敢和宋國碰了。
李澈琢磨了幾日,給宋國朝中的人送信,讓他暫且擱下此事。
兵法有雲,借殼行事。
這幾年來李澈也算是控制了江南以及東南沿海一片的黑白兩道,官府中更有把靈鷲宮直接稱為“宮裏”的,也算是在宋國內部搞出了一個小朝廷,五萬精銳說多不多,但江南自有屯兵,這批兵力四舍五入也算是他的,雖然弱了一些,但有精兵教習,也不需太久,一個行軍路的時間就能帶出個人模樣來。
宋國對吐蕃的戰事一直拖到了來年春天。
此時遼國慘勝女真,女真倒也不戀戰,丟了地盤就跑路,損失比旁人想象得要小得多。
宋國調兵去打吐蕃,調去的兵力有一大半是李澈的人,路途過半時,已經有絕大部分是李澈的人。
隨後遼國興師問罪,宋國連連調兵回防,這批兵力卻一去不覆返。
宋國朝中一片嘩然。
因開國先祖趙匡胤的“黃袍加身”,宋國對兵將的管理十分嚴厲,所謂將不知兵,兵不知將,每一個將士都不知道帶他們的將軍能待多久,每一個將軍也不知道帶過多少批兵卒,每逢戰事,負責軍務的樞密院官員基本都是文官,雖然減少了武將篡權的風險,卻極大地削弱了宋軍的戰鬥力。
派出去的主帥就算想反,也不應該有如此大的號召力啊!
然而此時已經顧不得太多,遼國在女真那裏受了委屈,自然要找補找補,宋國戰力一向不強,遼國皇帝卻也沒有滅國的打算,畢竟大小也是個國,遼國剛剛打完仗,恐怕吃不下。
遼軍入境,更像是一場毫無計劃的劫掠。
萬萬沒想到的是,這一回一點也不像平時的如入無人之境,而是實實在在的入了無人之境。
遼軍長驅直入,壓根沒有遇到一點點反抗,這時忽有人想起安插在宋國的探子曾經報過,宋國內亂。
當時誰也沒信吶!
好在現在信了也沒晚。
未免上頭派遣空降兵來搶功,幾個遼國將領一合計就悶下了此事,一路南下準備燒殺搶掠,只是不知何故,過了宋國邊關,人口越來越少,甚至有時候走上好幾天,路上能有十來個空村莊。
還燒殺搶掠,燒了個寂寞。
饒是如此,這批遼軍還是十分膨脹,每當他們心有懷疑不想再繼續下去的時候,總能遇見一些宋國逃兵還有沒來得及逃跑的百姓,更加證實了宋國內亂的消息。
如此十來次,遼軍都快打進宋國都城裏去了。
宋國皇帝年紀不大,雖然沈穩,也沒沈穩到刀架在脖子上還不當回事,當即召集文武百官開會。
會議開到最後,什麽問題都沒能解決,倒是有人提議盡早遷都,遷往江南,那裏有長江天險作為屏障,還能再茍一茍。
宋國皇帝……還真有那麽一點動心。
但家國在前,此時遷都無異於拋棄百姓,宋國上下都覺得還是要矜持一下。
等到遼國大軍以每日五十多裏的速度向都城行進的時候,宋國很快完成了遷都的準備事宜。
遼軍聞聽消息,越發膨脹,從緩慢行軍改為急行軍,風風火火向著東京汴梁而去。
然後遭遇了一波慘重打擊。
誰也沒想到那本該聚集在吐蕃邊境的幾十萬宋軍會在皇室遷都之後輕取汴梁及周邊州府,比遼軍早到了那麽三五日,便成了一個順順當當的以逸待勞。
汴梁周邊多開闊地,易攻難守,然而幾十萬大軍屯兵於此,再難守的地界也守得住,何況遼軍人困馬乏,先頭部隊又遭遇了一波伏擊,痛失主帥。
宋國皇室是在半路上發覺不對勁的。
李澈壓根沒有隱瞞消息。
占了東京汴梁,打下三五州府,全盤接收了遼軍的裝備馬匹,李澈選擇直接稱帝。
雖然有緩稱王一說,但此間小國林立,不先稱個帝,出師都無名。
宋國上下一臉懵逼。
更懵逼的是他們人已經到了江南,江南各地官府卻不讓他們入城,甚至敲起了戰鼓,儼然一副對敵的態度。
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
古有田氏代齊,前有陳橋兵變,今有李氏竊國。
宋國富庶,皇宮也修建得極為精美,比李澈印象裏的小了一些,只是兩個人住倒也顯得有些空曠了,宋帝臨走前帶走了宮妃百人,宮女太監隨行近千,把一些年老體力不支的宮人遣散,李澈便又把這些人挑了一部分重新征回來,留在宮中侍候。
李凝沒住太遠,她也不適合住在後宮裏,便就近住在李澈的旁邊。
這時李澈手下還只有武將,沒能建起一整個朝堂來,倒也省得有人參本,除了宮人們背後稍稍議論幾句,也沒什麽風聲。
有時李凝覺得,兩座宮殿也嫌遠了,兜兜轉轉,她最懷念的卻是從前和李澈一起,住在一個小院子裏的平凡日子。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