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關燈
小
中
大
那種怪異感就是文章行雲流暢,熱血激昂,震撼人心,然而心裏就是覺得有問題,譚振興文章說乞丐行乞為圖溫飽,不應挑三揀四眼高手低,認清身份,做符合身份的事兒,引申到百姓商人官員身上,就是在其位謀其職,做好自己分內事怎麽還會有世態炎涼世風日下的說法呢?
文章最後的反問很是引人沈思。
好文是好文,譚生隱反覆看了兩遍都說不出哪兒不對勁,看向譚振學,譚振學蹙著眉,神色凝重,張嘴小聲讀了幾行,半晌,問譚振興,“大哥,若人人都各司其職做好分內事,那誰施舍乞丐呢?”
譚生隱如醍醐灌頂,是了,譚振興說街邊乞丐不該有挑剔之心,以蜜蜂采花蜜為喻,蜜蜂不會挑剔花的顏色不好看,花園太遠,它們兢兢業業勤勤懇懇,有花就有蜜蜂……比喻淺顯貼切,生動有趣,連他都拍手叫絕,但譚振學一針見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唯有廣施仁德方能營造安穩盛世。
“振學哥說得對。”
譚振興:“……”父親都說好,譚振學不是雞蛋裏挑骨頭嗎?他翻了個白眼,不甚在意道,“策論能自圓其說不違背本心就行,用不著上綱上線罷。”
寫文時候的心境他已經忘了,但他寫完後有檢查,不得不說,他自己也很滿意。
“大哥說的是。”譚振學中肯道,“大哥的文章又進步不少。”
譚振興得意的挑眉,問譚盛禮有沒有需要修改的地方,精益求精,來年會試就更有希望些,譚盛禮又看了遍,指出幾個他認為換詞後更妥的地方,譚振興專心修改,坐姿端正,比任何時候都認真,譚盛禮又去說譚振學和譚生隱的文章,兩人的文章沒有大的毛病,不過各有所擅長,宗親家族類的文章譚振學更出彩,而為官之道類的文章譚生隱更勝,針對兩人的風格,譚盛禮點評了幾句。
然後,他們發現即使不看名字也能從文章看出誰寫的,以前要看完全篇,慢慢的只看開頭就看得出文章屬誰。
他們以為是朝夕相處的緣故,不曾放在心上,照樣上午去碼頭扛麻袋,下午在屋裏讀書學習,倒是綿州幾位舉人無意看到他們的文章後驚訝於他們的進步,問譚盛禮是不是又教了什麽,和綿州鄉試的文章比,他們現在寫的文章進步太大了,而且個人風格更重。
讓人看完記憶猶新。
“父親已經不再教怎麽寫文章了。”譚振學如實回答,“只糾正少數不夠準確的詞或字。”
到京城後,譚盛禮不再教他們怎麽開篇立意,怎麽把握文章尺度,只看文章的詞和句。
“這樣啊。”幾個舉人略有些失望,他們知道譚盛禮學問高深,私底下遇到問題都會去請教,可看了他們譚振學他們的文章後,發現自己那點收獲遠遠不夠,尤其在文章方面,雖有進步,但不足之處也有,不像譚振學他們的文章,通篇讀下來渾然天成,華美精妙。
“是。”譚振學回答。
幾人惋惜,尤其是方舉人,他拿著譚振學的文章愛不釋手,連此行目的都忘了,他們是來問譚盛禮是否參加明日文會,前兩日,大學又來了人,掌櫃安排其住進五樓,眾所周知,五樓的讀書人學問是最高的,即使有個別濫竽充數,學問也在他們之上,魯州師承聖人,遍地讀書人,江南氣候宜人,更是養出大批文人墨客,許是為了恭迎他們,大學包了艘畫舫,明日辦文會,他們都收到了帖子,據說到時候會有兩榜進士參加。
看了譚振學他們的文章,幾人久久不能平靜,良久,還是體型微胖的李舉人先回過神來,說起明日的事兒。
他知道譚家人行事低調,不怎麽主動和其他讀書人來往,便是後院女眷都深居簡出,極少和人打交道。
“咱們綿州少有人在文會上嶄露頭角,你們能去的話我們心裏踏實不少。”綿州偏僻,讀書人雕零,據說每次大學辦文會詩會,綿州讀書人表現都在倒數,譚盛禮能去,必然能改變綿州在眾讀書人心裏的印象。
譚振學有看到送來的帖子,只是譚盛禮不在,他做不了主,眼神詢問譚振興,父親不在,長兄如父,譚振興拱手,“等父親回來問問他罷。”
方舉人拿著譚振學的文章反覆誦讀,求知若渴,熱淚盈眶,哽咽道,“振學公子,我能把這篇文章拿回房間裏讀嗎?裏邊提到幾位古人,我想翻翻書籍……”
“好。”
離去時,方舉人步伐急躁,倉促的說了兩句就拿著文章噔噔噔下了樓,其他舉人笑他,“振學公子的文章雖沈博絕麗,你也犯不著這般急躁罷。”
將此事當做個笑話不曾放在心上,直到文會上進士稱方舉人的文章文辭精妙意境深遠,傳到他們手裏,內容讓他們恍惚想起譚振學的那篇文章,幾人神色都有些微妙,得虧今日譚家人沒來,要不然譚振學看到這篇文章不知做何感想。
文會人多,不多時方舉人的文章就傳開,清音幽韻妙筆生花,少有讀書人能將文章寫得細膩又不失大氣,得知方舉人是綿州鄉試第五名,進士離去時叮囑他戒驕戒躁靜心讀書,來年會有好事發生,最後句話雖隱晦,但在場的都是考生,太懂這話的含義了,於他們而言,沒有比高中更好的事了。
故而,不少人向方舉人賀喜熱絡的攀關系,仿佛方舉人不是舉人,而是高高在上的狀元郎了,高雅的文會到後來變成了趨炎附勢的場所,其他人不覺得有什麽,綿州其他幾個舉人隱隱覺得熟悉,這不就是綿州過去的文會嗎?明明是探討學問交流讀書心得的地方,結果就成了巴結討好人的場所……
方舉人被眾多人簇擁其中,意氣風發,他們思來想去,到底沒有上前說場面話,而是找了借口先行離去,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方舉人此舉,有失讀書人的身份,雖能掙得短暫名聲,他日被正主戳穿,名聲盡毀,回大學的路上,有舉人問,“要不要和振學公子說?”
方舉人雖是綿州人,卻不是綿州城裏的,許是不知譚家人在綿州的威望,此事傳回綿州,讀書人的唾沫星子都能將其淹死。
幾人正琢磨著,身後突然有人叫他們,“李兄,蔣兄,等等在下。”
是方舉人,幾人面面相覷,眉頭皺了起來,他不享受眾人的恭維,追他們作甚,想到某種可能,幾人臉色有些不好看,都猜方舉人是讓他們為其保密的,可讀書人間哪有什麽秘密,方舉人太異想天開了,不是他們,也會是別人告訴譚家人的。
“諸位可是認為方某借振學公子的文章揚名?”方舉人堂堂正正的問出這話來。
幾人沈吟不答,方舉人拱手,眉間全然沒有得進士誇獎後的喜色,“方某確想揚名,不是為自己,而是想為咱綿州讀書人揚名。”他擡頭,看向巋然屹立於樓前的石碑,聲音微哽,“希望有天,綿州人進京能住進高樓。”
讀書人總說以才學論高低,殊不知才學是以州府來論的,江南和魯州才子多,到京後備受矚目,他們群而結黨,瞧不起其他州府的讀書人,往年就算了,如今綿州有帝師後人,德才兼備,綿州讀書人的地位應該崇高些了。
他臉上露出向往之色,其他人不吭聲了,他們人裏,有來過京城的人,太懂方舉人話裏的含義了,不是想住高處滿足自己的虛榮,而是想讓自己在其他人面前不顯得那般自卑,蔣舉人嘆氣,“可你也不該……”
譚家人低調,憂學不憂名,方舉人這種做法恕他不能茍同,“譚老爺不是鐵石心腸的人,如果和他道明原委,他會考慮的。”
蔣舉人是綿州城裏人,領略過譚盛禮的感染力,哪怕天子腳下,譚老爺對讀書人來說並不陌生,綿州平安街名聲漸顯,京城有平安街讀書人的文章詩詞賣,方舉人好好和譚盛禮說,譚盛禮會理解的,不問自取,和偷無異。
轉而想到方舉人是想給綿州讀書人爭口氣,他們也不好過多指責,誰不想在其他州府的讀書人面前揚眉吐氣呢?
“諸位可能隨我去向振學公子負荊請罪?”方舉人再次拱手,“方某感激不盡。”
譚振興他們扛完麻袋回來,就見屋裏坐著好幾個人,他們納悶,今天有文會,照理說這會樓裏沒人才是,三人拱手見禮,擔心影響他們說話,欲去隔壁,誰知被人叫住,“振學公子,方某此番是來向你賠罪的。”
譚盛禮坐在上首,手裏拿著份不知誰寫的文章,看得認真,譚振學看他眼,轉向方舉人,拱手,“不知所謂何事?”
方舉人沒有隱瞞,將拿其文章給進士看的事兒說了,聲音慢慢低了下去,“方某未署名,文章被認成方某的了。”好文章在讀書人間流傳得很快,恐怕這會已經傳遍了,方舉人低頭,“方某虛榮,自知做錯了事,任打任罵絕不還手。”
說到‘打’字,譚振興偏頭看向裏屋木床邊懸掛的木棍,方舉人確實該打,譚振學不忍心的話他願意代勞。
讀書人的文章何其重要,在綿州時,譚盛禮叮囑他們在酒樓記錄讀書人的文章詩句前要經過人家同意,在他們允許的情況下署上姓名,他日科舉高中,入仕為官有所建樹,那些文章和詩詞都會成為他們考古的舊作,很有意義。
方舉人拿了譚振學的文章署自己的名,和偷人家文章有何區別?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文章最後的反問很是引人沈思。
好文是好文,譚生隱反覆看了兩遍都說不出哪兒不對勁,看向譚振學,譚振學蹙著眉,神色凝重,張嘴小聲讀了幾行,半晌,問譚振興,“大哥,若人人都各司其職做好分內事,那誰施舍乞丐呢?”
譚生隱如醍醐灌頂,是了,譚振興說街邊乞丐不該有挑剔之心,以蜜蜂采花蜜為喻,蜜蜂不會挑剔花的顏色不好看,花園太遠,它們兢兢業業勤勤懇懇,有花就有蜜蜂……比喻淺顯貼切,生動有趣,連他都拍手叫絕,但譚振學一針見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唯有廣施仁德方能營造安穩盛世。
“振學哥說得對。”
譚振興:“……”父親都說好,譚振學不是雞蛋裏挑骨頭嗎?他翻了個白眼,不甚在意道,“策論能自圓其說不違背本心就行,用不著上綱上線罷。”
寫文時候的心境他已經忘了,但他寫完後有檢查,不得不說,他自己也很滿意。
“大哥說的是。”譚振學中肯道,“大哥的文章又進步不少。”
譚振興得意的挑眉,問譚盛禮有沒有需要修改的地方,精益求精,來年會試就更有希望些,譚盛禮又看了遍,指出幾個他認為換詞後更妥的地方,譚振興專心修改,坐姿端正,比任何時候都認真,譚盛禮又去說譚振學和譚生隱的文章,兩人的文章沒有大的毛病,不過各有所擅長,宗親家族類的文章譚振學更出彩,而為官之道類的文章譚生隱更勝,針對兩人的風格,譚盛禮點評了幾句。
然後,他們發現即使不看名字也能從文章看出誰寫的,以前要看完全篇,慢慢的只看開頭就看得出文章屬誰。
他們以為是朝夕相處的緣故,不曾放在心上,照樣上午去碼頭扛麻袋,下午在屋裏讀書學習,倒是綿州幾位舉人無意看到他們的文章後驚訝於他們的進步,問譚盛禮是不是又教了什麽,和綿州鄉試的文章比,他們現在寫的文章進步太大了,而且個人風格更重。
讓人看完記憶猶新。
“父親已經不再教怎麽寫文章了。”譚振學如實回答,“只糾正少數不夠準確的詞或字。”
到京城後,譚盛禮不再教他們怎麽開篇立意,怎麽把握文章尺度,只看文章的詞和句。
“這樣啊。”幾個舉人略有些失望,他們知道譚盛禮學問高深,私底下遇到問題都會去請教,可看了他們譚振學他們的文章後,發現自己那點收獲遠遠不夠,尤其在文章方面,雖有進步,但不足之處也有,不像譚振學他們的文章,通篇讀下來渾然天成,華美精妙。
“是。”譚振學回答。
幾人惋惜,尤其是方舉人,他拿著譚振學的文章愛不釋手,連此行目的都忘了,他們是來問譚盛禮是否參加明日文會,前兩日,大學又來了人,掌櫃安排其住進五樓,眾所周知,五樓的讀書人學問是最高的,即使有個別濫竽充數,學問也在他們之上,魯州師承聖人,遍地讀書人,江南氣候宜人,更是養出大批文人墨客,許是為了恭迎他們,大學包了艘畫舫,明日辦文會,他們都收到了帖子,據說到時候會有兩榜進士參加。
看了譚振學他們的文章,幾人久久不能平靜,良久,還是體型微胖的李舉人先回過神來,說起明日的事兒。
他知道譚家人行事低調,不怎麽主動和其他讀書人來往,便是後院女眷都深居簡出,極少和人打交道。
“咱們綿州少有人在文會上嶄露頭角,你們能去的話我們心裏踏實不少。”綿州偏僻,讀書人雕零,據說每次大學辦文會詩會,綿州讀書人表現都在倒數,譚盛禮能去,必然能改變綿州在眾讀書人心裏的印象。
譚振學有看到送來的帖子,只是譚盛禮不在,他做不了主,眼神詢問譚振興,父親不在,長兄如父,譚振興拱手,“等父親回來問問他罷。”
方舉人拿著譚振學的文章反覆誦讀,求知若渴,熱淚盈眶,哽咽道,“振學公子,我能把這篇文章拿回房間裏讀嗎?裏邊提到幾位古人,我想翻翻書籍……”
“好。”
離去時,方舉人步伐急躁,倉促的說了兩句就拿著文章噔噔噔下了樓,其他舉人笑他,“振學公子的文章雖沈博絕麗,你也犯不著這般急躁罷。”
將此事當做個笑話不曾放在心上,直到文會上進士稱方舉人的文章文辭精妙意境深遠,傳到他們手裏,內容讓他們恍惚想起譚振學的那篇文章,幾人神色都有些微妙,得虧今日譚家人沒來,要不然譚振學看到這篇文章不知做何感想。
文會人多,不多時方舉人的文章就傳開,清音幽韻妙筆生花,少有讀書人能將文章寫得細膩又不失大氣,得知方舉人是綿州鄉試第五名,進士離去時叮囑他戒驕戒躁靜心讀書,來年會有好事發生,最後句話雖隱晦,但在場的都是考生,太懂這話的含義了,於他們而言,沒有比高中更好的事了。
故而,不少人向方舉人賀喜熱絡的攀關系,仿佛方舉人不是舉人,而是高高在上的狀元郎了,高雅的文會到後來變成了趨炎附勢的場所,其他人不覺得有什麽,綿州其他幾個舉人隱隱覺得熟悉,這不就是綿州過去的文會嗎?明明是探討學問交流讀書心得的地方,結果就成了巴結討好人的場所……
方舉人被眾多人簇擁其中,意氣風發,他們思來想去,到底沒有上前說場面話,而是找了借口先行離去,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方舉人此舉,有失讀書人的身份,雖能掙得短暫名聲,他日被正主戳穿,名聲盡毀,回大學的路上,有舉人問,“要不要和振學公子說?”
方舉人雖是綿州人,卻不是綿州城裏的,許是不知譚家人在綿州的威望,此事傳回綿州,讀書人的唾沫星子都能將其淹死。
幾人正琢磨著,身後突然有人叫他們,“李兄,蔣兄,等等在下。”
是方舉人,幾人面面相覷,眉頭皺了起來,他不享受眾人的恭維,追他們作甚,想到某種可能,幾人臉色有些不好看,都猜方舉人是讓他們為其保密的,可讀書人間哪有什麽秘密,方舉人太異想天開了,不是他們,也會是別人告訴譚家人的。
“諸位可是認為方某借振學公子的文章揚名?”方舉人堂堂正正的問出這話來。
幾人沈吟不答,方舉人拱手,眉間全然沒有得進士誇獎後的喜色,“方某確想揚名,不是為自己,而是想為咱綿州讀書人揚名。”他擡頭,看向巋然屹立於樓前的石碑,聲音微哽,“希望有天,綿州人進京能住進高樓。”
讀書人總說以才學論高低,殊不知才學是以州府來論的,江南和魯州才子多,到京後備受矚目,他們群而結黨,瞧不起其他州府的讀書人,往年就算了,如今綿州有帝師後人,德才兼備,綿州讀書人的地位應該崇高些了。
他臉上露出向往之色,其他人不吭聲了,他們人裏,有來過京城的人,太懂方舉人話裏的含義了,不是想住高處滿足自己的虛榮,而是想讓自己在其他人面前不顯得那般自卑,蔣舉人嘆氣,“可你也不該……”
譚家人低調,憂學不憂名,方舉人這種做法恕他不能茍同,“譚老爺不是鐵石心腸的人,如果和他道明原委,他會考慮的。”
蔣舉人是綿州城裏人,領略過譚盛禮的感染力,哪怕天子腳下,譚老爺對讀書人來說並不陌生,綿州平安街名聲漸顯,京城有平安街讀書人的文章詩詞賣,方舉人好好和譚盛禮說,譚盛禮會理解的,不問自取,和偷無異。
轉而想到方舉人是想給綿州讀書人爭口氣,他們也不好過多指責,誰不想在其他州府的讀書人面前揚眉吐氣呢?
“諸位可能隨我去向振學公子負荊請罪?”方舉人再次拱手,“方某感激不盡。”
譚振興他們扛完麻袋回來,就見屋裏坐著好幾個人,他們納悶,今天有文會,照理說這會樓裏沒人才是,三人拱手見禮,擔心影響他們說話,欲去隔壁,誰知被人叫住,“振學公子,方某此番是來向你賠罪的。”
譚盛禮坐在上首,手裏拿著份不知誰寫的文章,看得認真,譚振學看他眼,轉向方舉人,拱手,“不知所謂何事?”
方舉人沒有隱瞞,將拿其文章給進士看的事兒說了,聲音慢慢低了下去,“方某未署名,文章被認成方某的了。”好文章在讀書人間流傳得很快,恐怕這會已經傳遍了,方舉人低頭,“方某虛榮,自知做錯了事,任打任罵絕不還手。”
說到‘打’字,譚振興偏頭看向裏屋木床邊懸掛的木棍,方舉人確實該打,譚振學不忍心的話他願意代勞。
讀書人的文章何其重要,在綿州時,譚盛禮叮囑他們在酒樓記錄讀書人的文章詩句前要經過人家同意,在他們允許的情況下署上姓名,他日科舉高中,入仕為官有所建樹,那些文章和詩詞都會成為他們考古的舊作,很有意義。
方舉人拿了譚振學的文章署自己的名,和偷人家文章有何區別?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