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關燈
小
中
大
元正、人日、上元過後, 因正月乃一年之始,月底晦日也通常被當做節日。彼時春色新晴、柳翠含煙, 民間節俗通常是祭神祭祖、飲酒湔衣、送五窮這三樣。放到皇帝身上, 則是賜宴群臣,興致好就再作作詩。
還是吃飯,還是作詩……
朕深深覺得, 這時候的娛樂活動實在太過貧乏。朕已經賜了兩次宴,短短一月裏又要賜第三次……朕簡直想罷工,然而真罷工怕是諸臣都有意見,便打算按以前的折中辦法,賜百官刀尺便是。而且, 正月晦日乃是重農務本之節;冬去春來,假放夠了, 也該開始幹活兒了。
名單上的頭一條就是即將到來的春耕。具體事務自有司農卿負責, 百官一般就儀式性地獻獻農書。但自謝鏡愚告訴朕最早明年可以修繕大運河以來,朕就覺得,賦稅可以再低一點。朕確實想大興天下水利,然而工程浩大, 急不得,還是要先考慮富民。
至於其二,就和農耕沒太大關系了。前朝動亂之後,史籍之類多有散佚。為此, 父皇設立了弘文館;盡收天下藏書的同時,也征集天下人才。如今匈奴已滅, 朕合該把這事兒撿起來,同今年春試一起交代給禮部和吏部去辦——
堂堂中書省,居然沒幾個人用得順手,這像話嗎?
最後則是吏治。雖然照周不比的情況來看,本朝吏治還算清明,但也不能不防微杜漸。諸事眼看著就要步上正軌,若是因人之故毀了,那可是虧得很,實在對不起父皇打下的基業。而且地方官員朕也不很熟悉,合該派人下去查探一圈,好讓朕有全局之數。
有了初步想法,朕便把司農卿、幾個尚書、禦史大夫等人挨個兒叫來詢問。大致確定可行性後,朕再把幾個丞相叫到一起,討論確定詔書內容。
王若鈞,不消說,沒有意見。“陛下雄才大略、勵精圖治,實乃天下幸事。”
侍中曹矩人如其名,本分規矩得都要過頭了。當年朕要派黨和去打匈奴,朝野大都反對,他都沒吭一聲,此時自然更不會有意見。
中書令如今空缺,根本用不著征求意見。於是,朕把目光投向了王若鈞座下的謝鏡愚。“謝相可有什麽高見?”
“臣謝陛下垂詢。”謝鏡愚恭敬地來了一句套話,才繼續往下道:“不論是輕稅賦還是重文教,臣均以為極好。唯有整頓吏治一點,臣有些想法。”
他畢竟有“前科”在,朕不免掃了一眼特準旁聽的周不比。“說來聽聽。”
“照陛下的意思,每道派京官一人巡察所屬州縣,考察官員職務,有薦黜之權,還可不上報就處理一些犯法之人。此舉確能增加巡察使的威信、令地方官員望而生畏,但臣以為,生殺大權全掌於一人之手,便是他盡力公平,可能也不免有偏頗。”
“也是,”朕從善如流,“那謝相以為,該如何避免這個弊端?”
“臣原先想,再多派兩人同行,共謀決斷。然而,巡察使常年在外,禦史臺並無如此多人可供抽調。故臣以為,可於各地抽調相關官員,令禦史臺教導三月或半年,再分別抽簽,隨京官至其他道上,便可更令人信服。”
這意思就是交叉執法嘛!
朕當然知道這個。但朕畢竟是皇帝,事情不能都由朕一人完成,總要給臣子們留點發揮的餘地。“謝相此言極是。”朕讚許道,又轉向其他兩人,“王相,曹相,若朕有什麽不足之處,你們也當和謝相一樣,大膽直言。”
王若鈞和曹矩都滿口應下了。但朕知道他倆照做的概率不大——年紀大了以後,大臣想的事情更多是安穩退休養老;直諫可能要犯朕的忌諱,他們自是不太願意冒的。不過,朕告訴他們就等同於告訴所有官員,也不算浪費口舌。
“除此之外,臣還有一個建議。”謝鏡愚又道。
竟然還沒說完?朕頓時有點稀奇。朕剛沒留那麽多坑給他填啊……“那就繼續說。”
“陛下既有心清明吏治,除去依靠本有此責的吏部與禦史臺,說不得也要親力親為。中書省如今正副都空缺,正是陛下施展的大好時機。”
“嗯?”朕真的好奇起來。
“臣以為,陛下可以命五品以上的京官輪流值宿中書省。只要陛下有所閑暇,便可隨時廷見,垂詢民間疾苦和施政得失。如此一來,百官自當自勵廉能。”
此言一出,不說朕了,王若鈞、曹矩、周不比都盯著謝鏡愚看。因為這話確實有些令人遐想——明面上是朕多點事情;背後是不是在暗示,中書省剩餘人等都不那麽有用?亦或者,地方官員由巡察使監察,而中央官員除了由禦史臺監察外,還當由朕考察一二?
朕不免又看了周不比一眼。他滿臉驚訝,還有一絲掩藏不住的讚賞。而王若鈞和曹矩,震驚得幾乎說不出話來。
不管怎麽說,對朕來說是好事,除了累點。對朝中其餘官員而言,他們做事就該更謹慎一些了。至於對謝鏡愚自己……此事若是傳出去,滿朝文武估計都要腹誹他給同僚找麻煩,得罪一大票人是肯定的。
以上幾點,在座的人都能想到,無怪王若鈞和曹矩那個表情。但朕還要多想一點——
之前朕表現出了對周不比的賞識,謝鏡愚便有些醋。可事到臨頭,他依舊惦記著中書省無人可用的事實。不管自己將要開罪多少人,不管朕是否會賞識更多人,都不能阻止他向朕進選拔官員的諫。
這個人,真是……
“謝相所言,正是朕之所想。”朕開口道,“此事便這麽定了。”
謝鏡愚口自稱謝。王若鈞和曹矩對視一眼,共稱陛下英明神武。
“但此事僅今日淩煙閣內的五人知曉。”朕又提醒他們,“若有旁人問起,你們要說,這就是朕的意思。”
謝鏡愚猛地擡頭。他有些驚喜,又有些不讚同。“陛下,您……”
朕估計他馬上就要開口反對——既然是得罪人的事情,他肯定寧願自己擔著——便提前打斷道:“朕說定了,便就是定了。”
大概是朕太過斬釘截鐵,謝鏡愚怔怔地望著朕,一時間啞口無言。朕沒給他繼續爭辯的功夫,讓他們三個退下,只留周不比一個擬詔。
約莫是全程旁聽了議事的緣故,周不比這次擬詔的速度特別快。落筆即成,只謄抄了一遍。朕看了看定稿,還挺滿意,便誇了他兩句。
周不比得了朕的讚賞,卻沒顯出什麽特別高興的樣子來。朕一眼瞥見,便問他為什麽。
“臣今日才發覺,和謝相一比,臣還有許多不足之處。”周不比回答,一臉恨自己不成鋼的模樣,“謝相才是真正的能臣。臣先前聽人說謝相國士無雙,還道有所誇大。今日以後,臣實在心服口服。”
朕不由失笑。“以後學著點就是了。”
周不比恭恭敬敬地應了是,又道:“臣能為陛下效命,也是臣的榮幸。”
“為何?”雖然朕已大致猜出他想說什麽,但還是問了一句。
“謝相提此建議,是為了陛下有人可用,甚至甘冒得罪所有朝臣的風險。而陛下口上不說,卻已想到此層,還替謝相除了隱憂。侍奉聖君若陛下,自然是臣三生有幸。”
雖然他說得對,但朕還是虎起臉。“你可知道,你這話算是妄測君心?”
周不比立即跪了下來。“臣當然知道。但臣也知道,陛下聖明若此,又體恤臣下,絕不會因此治臣之罪。”
“好啊,你是說你這臭脾氣還是朕慣的了?”朕好氣又好笑。
“臣不敢,臣只是說了實話。”周不比道,又深深一叩首,“若陛下願臣一直說實話,既是臣之幸,也是天下之幸。”
還來?
朕真是服了周不比。他說話直,然而並不是莽撞;其中分寸很難掌握,他倒是平衡得還可以。“你隨口說說就得了,別不停地給朕蓋高帽。”
周不比依舊一本正經。“臣所言,均是出自肺腑,又如何能與高帽扯上關系?”
“……還不給朕起來?”朕幾近無語,實在沒法繼續和他貧嘴了。
周不比沒有動。“然而臣還有一事不明。”
朕沒忍住瞪了他一眼。不打破砂鍋問到底就不起來了是吧……“說!”
“陛下要擔此事,便不怕眾臣說陛下嚴苛麽?”周不比道,聲音莫名地較平時為輕,“臣瞧著謝相要反對,怕也是此意。”
朕一楞,隨即意識到周不比說了這麽多,實際上還是替朕擔憂。“朕問你,若要你在中書省值宿,隨時廷見,垂詢民間疾苦和施政得失,你怕麽?”
周不比搖了搖頭。“臣為中書舍人,此事本就是臣的分內之事。”
“這就是你覺得眾臣可能有所怨言的原因?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周不比聽出了朕的反問意味,有點楞住。“陛下的意思是……”
朕根本用不著等他問完。“這事兒可不只如此。想想看,朕是天子,勞心勞力尚且沒有怨言,做臣子的偏要不知好歹嗎?況且,若是有真才實學,又何懼朕親自相詢?怕是恨不得早日在朕面前一展拳腳。只有……”朕瞟著他,沒說下去。
“只有屍位素餐的無能之人,才會懼怕,進而有所怨言。”周不比接口,眼睛發亮,“臣明白了。陛下果真運籌帷幄,臣等望塵莫及。”說完,他又深深一叩首,拿著詔書退下了。
淩煙閣中只剩下朕一人。微風忽過,墻上懸掛的一排功臣畫像隨之輕動。朕起身走近,挨個兒端詳上頭的人。他們大都是父皇的臣子,不是過世就是告老還鄉;可朕估計,不用太長時間,就有新面孔躍居他們之中了。
作者有話要說:
千古一帝成就(1/N)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還是吃飯,還是作詩……
朕深深覺得, 這時候的娛樂活動實在太過貧乏。朕已經賜了兩次宴,短短一月裏又要賜第三次……朕簡直想罷工,然而真罷工怕是諸臣都有意見,便打算按以前的折中辦法,賜百官刀尺便是。而且, 正月晦日乃是重農務本之節;冬去春來,假放夠了, 也該開始幹活兒了。
名單上的頭一條就是即將到來的春耕。具體事務自有司農卿負責, 百官一般就儀式性地獻獻農書。但自謝鏡愚告訴朕最早明年可以修繕大運河以來,朕就覺得,賦稅可以再低一點。朕確實想大興天下水利,然而工程浩大, 急不得,還是要先考慮富民。
至於其二,就和農耕沒太大關系了。前朝動亂之後,史籍之類多有散佚。為此, 父皇設立了弘文館;盡收天下藏書的同時,也征集天下人才。如今匈奴已滅, 朕合該把這事兒撿起來,同今年春試一起交代給禮部和吏部去辦——
堂堂中書省,居然沒幾個人用得順手,這像話嗎?
最後則是吏治。雖然照周不比的情況來看,本朝吏治還算清明,但也不能不防微杜漸。諸事眼看著就要步上正軌,若是因人之故毀了,那可是虧得很,實在對不起父皇打下的基業。而且地方官員朕也不很熟悉,合該派人下去查探一圈,好讓朕有全局之數。
有了初步想法,朕便把司農卿、幾個尚書、禦史大夫等人挨個兒叫來詢問。大致確定可行性後,朕再把幾個丞相叫到一起,討論確定詔書內容。
王若鈞,不消說,沒有意見。“陛下雄才大略、勵精圖治,實乃天下幸事。”
侍中曹矩人如其名,本分規矩得都要過頭了。當年朕要派黨和去打匈奴,朝野大都反對,他都沒吭一聲,此時自然更不會有意見。
中書令如今空缺,根本用不著征求意見。於是,朕把目光投向了王若鈞座下的謝鏡愚。“謝相可有什麽高見?”
“臣謝陛下垂詢。”謝鏡愚恭敬地來了一句套話,才繼續往下道:“不論是輕稅賦還是重文教,臣均以為極好。唯有整頓吏治一點,臣有些想法。”
他畢竟有“前科”在,朕不免掃了一眼特準旁聽的周不比。“說來聽聽。”
“照陛下的意思,每道派京官一人巡察所屬州縣,考察官員職務,有薦黜之權,還可不上報就處理一些犯法之人。此舉確能增加巡察使的威信、令地方官員望而生畏,但臣以為,生殺大權全掌於一人之手,便是他盡力公平,可能也不免有偏頗。”
“也是,”朕從善如流,“那謝相以為,該如何避免這個弊端?”
“臣原先想,再多派兩人同行,共謀決斷。然而,巡察使常年在外,禦史臺並無如此多人可供抽調。故臣以為,可於各地抽調相關官員,令禦史臺教導三月或半年,再分別抽簽,隨京官至其他道上,便可更令人信服。”
這意思就是交叉執法嘛!
朕當然知道這個。但朕畢竟是皇帝,事情不能都由朕一人完成,總要給臣子們留點發揮的餘地。“謝相此言極是。”朕讚許道,又轉向其他兩人,“王相,曹相,若朕有什麽不足之處,你們也當和謝相一樣,大膽直言。”
王若鈞和曹矩都滿口應下了。但朕知道他倆照做的概率不大——年紀大了以後,大臣想的事情更多是安穩退休養老;直諫可能要犯朕的忌諱,他們自是不太願意冒的。不過,朕告訴他們就等同於告訴所有官員,也不算浪費口舌。
“除此之外,臣還有一個建議。”謝鏡愚又道。
竟然還沒說完?朕頓時有點稀奇。朕剛沒留那麽多坑給他填啊……“那就繼續說。”
“陛下既有心清明吏治,除去依靠本有此責的吏部與禦史臺,說不得也要親力親為。中書省如今正副都空缺,正是陛下施展的大好時機。”
“嗯?”朕真的好奇起來。
“臣以為,陛下可以命五品以上的京官輪流值宿中書省。只要陛下有所閑暇,便可隨時廷見,垂詢民間疾苦和施政得失。如此一來,百官自當自勵廉能。”
此言一出,不說朕了,王若鈞、曹矩、周不比都盯著謝鏡愚看。因為這話確實有些令人遐想——明面上是朕多點事情;背後是不是在暗示,中書省剩餘人等都不那麽有用?亦或者,地方官員由巡察使監察,而中央官員除了由禦史臺監察外,還當由朕考察一二?
朕不免又看了周不比一眼。他滿臉驚訝,還有一絲掩藏不住的讚賞。而王若鈞和曹矩,震驚得幾乎說不出話來。
不管怎麽說,對朕來說是好事,除了累點。對朝中其餘官員而言,他們做事就該更謹慎一些了。至於對謝鏡愚自己……此事若是傳出去,滿朝文武估計都要腹誹他給同僚找麻煩,得罪一大票人是肯定的。
以上幾點,在座的人都能想到,無怪王若鈞和曹矩那個表情。但朕還要多想一點——
之前朕表現出了對周不比的賞識,謝鏡愚便有些醋。可事到臨頭,他依舊惦記著中書省無人可用的事實。不管自己將要開罪多少人,不管朕是否會賞識更多人,都不能阻止他向朕進選拔官員的諫。
這個人,真是……
“謝相所言,正是朕之所想。”朕開口道,“此事便這麽定了。”
謝鏡愚口自稱謝。王若鈞和曹矩對視一眼,共稱陛下英明神武。
“但此事僅今日淩煙閣內的五人知曉。”朕又提醒他們,“若有旁人問起,你們要說,這就是朕的意思。”
謝鏡愚猛地擡頭。他有些驚喜,又有些不讚同。“陛下,您……”
朕估計他馬上就要開口反對——既然是得罪人的事情,他肯定寧願自己擔著——便提前打斷道:“朕說定了,便就是定了。”
大概是朕太過斬釘截鐵,謝鏡愚怔怔地望著朕,一時間啞口無言。朕沒給他繼續爭辯的功夫,讓他們三個退下,只留周不比一個擬詔。
約莫是全程旁聽了議事的緣故,周不比這次擬詔的速度特別快。落筆即成,只謄抄了一遍。朕看了看定稿,還挺滿意,便誇了他兩句。
周不比得了朕的讚賞,卻沒顯出什麽特別高興的樣子來。朕一眼瞥見,便問他為什麽。
“臣今日才發覺,和謝相一比,臣還有許多不足之處。”周不比回答,一臉恨自己不成鋼的模樣,“謝相才是真正的能臣。臣先前聽人說謝相國士無雙,還道有所誇大。今日以後,臣實在心服口服。”
朕不由失笑。“以後學著點就是了。”
周不比恭恭敬敬地應了是,又道:“臣能為陛下效命,也是臣的榮幸。”
“為何?”雖然朕已大致猜出他想說什麽,但還是問了一句。
“謝相提此建議,是為了陛下有人可用,甚至甘冒得罪所有朝臣的風險。而陛下口上不說,卻已想到此層,還替謝相除了隱憂。侍奉聖君若陛下,自然是臣三生有幸。”
雖然他說得對,但朕還是虎起臉。“你可知道,你這話算是妄測君心?”
周不比立即跪了下來。“臣當然知道。但臣也知道,陛下聖明若此,又體恤臣下,絕不會因此治臣之罪。”
“好啊,你是說你這臭脾氣還是朕慣的了?”朕好氣又好笑。
“臣不敢,臣只是說了實話。”周不比道,又深深一叩首,“若陛下願臣一直說實話,既是臣之幸,也是天下之幸。”
還來?
朕真是服了周不比。他說話直,然而並不是莽撞;其中分寸很難掌握,他倒是平衡得還可以。“你隨口說說就得了,別不停地給朕蓋高帽。”
周不比依舊一本正經。“臣所言,均是出自肺腑,又如何能與高帽扯上關系?”
“……還不給朕起來?”朕幾近無語,實在沒法繼續和他貧嘴了。
周不比沒有動。“然而臣還有一事不明。”
朕沒忍住瞪了他一眼。不打破砂鍋問到底就不起來了是吧……“說!”
“陛下要擔此事,便不怕眾臣說陛下嚴苛麽?”周不比道,聲音莫名地較平時為輕,“臣瞧著謝相要反對,怕也是此意。”
朕一楞,隨即意識到周不比說了這麽多,實際上還是替朕擔憂。“朕問你,若要你在中書省值宿,隨時廷見,垂詢民間疾苦和施政得失,你怕麽?”
周不比搖了搖頭。“臣為中書舍人,此事本就是臣的分內之事。”
“這就是你覺得眾臣可能有所怨言的原因?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周不比聽出了朕的反問意味,有點楞住。“陛下的意思是……”
朕根本用不著等他問完。“這事兒可不只如此。想想看,朕是天子,勞心勞力尚且沒有怨言,做臣子的偏要不知好歹嗎?況且,若是有真才實學,又何懼朕親自相詢?怕是恨不得早日在朕面前一展拳腳。只有……”朕瞟著他,沒說下去。
“只有屍位素餐的無能之人,才會懼怕,進而有所怨言。”周不比接口,眼睛發亮,“臣明白了。陛下果真運籌帷幄,臣等望塵莫及。”說完,他又深深一叩首,拿著詔書退下了。
淩煙閣中只剩下朕一人。微風忽過,墻上懸掛的一排功臣畫像隨之輕動。朕起身走近,挨個兒端詳上頭的人。他們大都是父皇的臣子,不是過世就是告老還鄉;可朕估計,不用太長時間,就有新面孔躍居他們之中了。
作者有話要說:
千古一帝成就(1/N)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