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三十六章 因此愛情(下)

關燈
說過中華歷史上下五千年,文化源遠流長不錯。

這個崔張的故事,源遠流長。最早見於唐代著名詩人元稹所寫的傳奇《鶯鶯傳》(又名《會真記》)。《鶯鶯傳》寫的是元稹自己婚前的戀愛生活,結果是張生遺棄了鶯鶯,是個悲劇的結局。這篇不過數千字。卻情節曲折,敘述婉轉。文辭華艷。是唐代傳奇的代表作之一。它寫出了封建時代少女對愛情的向往和追求,也反映了愛情理想被社會無情摧殘的人生悲劇,宣傳了男尊女卑的封建糟粕。此後。故事廣泛流傳,產生了不少歌詠其事的詩詞。到了宋代,一些文人直接以《鶯鶯傳》為題材進行再創作。現在能看到的有秦觀、毛滂的《調笑轉踏》和趙令畦的《商調蝶戀花》鼓子詞。這些詩詞。對鶯鶯的命運給予了同情,對張生始亂終棄的薄情行為進行了批評,但故事情節並沒有新的發展。

當《鶯鶯傳》故事流傳了400年左右的時候。金代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問世了。這就是所謂的“董西廂”。董解元。金代諸宮調作家,名不詳。“解元”是金元時代對讀書人的敬稱。他性格狂放不羈,蔑視禮教。具備比較深厚的文化修養,並對當時的民間文學形式如諸宮調非常熟悉,喜歡寫詩作曲。其長篇巨制《西廂記諸官調》。是今存諸宮調中惟一的完整作品。“董西廂”是在《鶯鶯傳》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一種以第三人稱敘事的說唱文學。無論是思想性還是藝術性,都遠遠超過前人。它對《鶯鶯傳》中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作了根本性的改造,矛盾沖突的性質衍變成了爭取戀愛自由婚姻的青年男女同封建家長之間的鬥爭;張生成了多情才子,鶯鶯富有反抗性;故事以鶯鶯偕張生私奔作結,使舊故事開了新生面。董西廂隨著情節的增加,人物的感情更為覆雜、細膩,性格也更為豐滿。在文字的運用上,作者既善於寫景,也善於寫情,並善於以口語入曲,使作品更為生動和富於生活氣息,藝術性較前有較大提高,為王西廂的出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但“董西廂”在藝術上尚嫌粗糙,對愛情的描寫也尚欠純至,還不能滿足人們的審美要求。到了元代,隨著都市經濟的繁榮,戲劇更加發達起來,這時,大戲劇家王實甫在“董西廂”的基礎上把崔張故事改為了雜劇,這就是我們今天普遍看到的《西廂記》。

“王西廂”直接繼承了“董西廂”,並在此基礎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男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上,王實甫不僅寫出了張生的癡情與風度,更寫出了張生的才華,以及張生的軟弱,使他成為封建社會中多情軟弱的才子的代表。劇中聰明、伶俐、熱心、正直的丫鬟紅娘,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且在後來的劇作中一再出現,取得了遠較鶯鶯為重要的地位。同時,《西廂記》在中國戲劇史上首度成功刻畫了愛情心理,是戲劇史上一部直接描寫愛情心理的作品。其對矛盾沖突的設計也足以示範後人。全劇以鶯鶯、張生、紅娘與老夫人的矛盾為基本矛盾,表現崔張與家長的沖突;以鶯鶯、張生、紅娘間的矛盾為次要矛盾,由性格沖突推進劇情,刻畫人物。這樣一種對沖突的組織,對古代戲曲中是很值得稱道的。

“王西廂”與“董西廂”的故事情節大略相同,但題材更集中,反封建的思想傾向更鮮明,又改寫了曲文,增加了賓白,剔除了一些不合理的情節,藝術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作為我國古典戲劇中的一部典範性作品,其規模之宏偉、結構之嚴密、情節之曲折、點綴之富有情趣、刻畫人物之生動細膩等,不僅前無古人,而且超過了元代的其他劇作家,正因為如此,元代賈仲明在《淩波仙》稱:“新雜劇,舊傳奇,《西廂記》天下奪魁。”

“不是每一對都是天作之和,其實在這個時代多的是愛而不得的癡男怨女,你們若是放棄才是不該,往往悲劇就是因為你沒有試著推開那扇門。”

愛情從其在人類精神中形成至今,始終帶上了濃郁的悲劇色彩,這是一種偶然性的悲哀?還是一種必然性的推演?還是愛情本就和悲劇是一對孿生兒……

縱觀中國五千年的歷史,無論是現存文字還是在民間口頭相傳中,都很難找到幾個基於理性思考或是完美結局的經典愛情故事,為數不多的也無一例外的是人間悲劇,而超越和幸福只在死後,只在天上,只是在後人惺惺而流的淚中,這是人類的悲哀,這是愛情的悲哀。

精神是人類區別與其它物種的標志之一,精神亦是人類行為的指引和延伸的產物,於是我們往往可以透過人類的種種行為去探尋其精神指引,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中國歷史中關於愛情的表象背後,一定有著必然性的精神指引,或者我們可以把它學術性的稱之為深入到潛意識與意識之間的思維方式,我們不難發現,中國歷史中愛情的兩個顯著特點和共性:被束縛,極端的浪漫主義。

封建思想和理性的自由精神是相對而狹隘的,這就註定了封建思想的束縛性。這種束縛性是強制而連續的,封建社會的統治者們通過封建思想維持統治,這是一種強制的灌輸,是必須遵從的思維標準。另一方面,封建社會出現的幾種主流的哲學思想,也無一例外的打上了束縛的烙印。儒家思想的入世哲學,講求三從四德,三綱五常,天地君親師。其實就是封建社會行為準則的行而上;道家思想的出世哲學,是一種回避現實的理論,從根本上否定了人以及愛情存在的獨立意義,推崇天人合一,似乎是一種超越,而這樣的超越與理性的積極的超越相去甚遠;釋家提倡四大皆空,簡直就是從根本上否定了愛情本身,雖然從本質上講認可了人存在的意義,但是對愛情卻是毫無意義!

於是這種對愛情的束縛在各種思想的交替登場中愈演愈烈,一代一代的推崇,一代一代根深蒂固。愛情作為最基本的人類活動受到來自社會的束縛是再所難免的。所以便有了陸游三題柳園的無奈,也有了祝英臺哭墳化蝶的悲哀。

愛情當事人如果想要反抗想要自主時他們必然需要一種精神的支撐,而往往他們都找不到這種支撐,因為他們內心世界的精神根基原本就源於封建社會的強制灌輸,於是當這種對愛情的強烈渴望無法在現實面前生存的時候,死亡或許是捍衛愛情的唯一方法!所以歷史中的愛情結局大多是死亡,而傳說中的愛情大多也是死亡後升天成仙。這是一種極端浪漫主義的選擇!

死亡是古代愛情描述者一種逃避似的解脫,因為死亡終究是對自由和快樂的剝奪,愛情作為一種精神活動,它的最高追求必然是精神上的自由和快樂,靈與肉的結合。死亡就意味著一切自由活動的終止,以死亡的方式尋求愛情的實現或是永恒是與初衷相違背的。極端浪漫主義所表現的美,是無奈的淒美。對積極精神與個人幸福是無益的。

對於有擁有正常心理的現代人,當他們欣賞愛情電影或是書籍時,不管是看梁山泊與祝英臺還是看羅密歐與朱麗葉,一定會在潛意識裏期盼著團圓而唯美的結局,這恰恰說明了人們對理性思考的缺乏。同時也反映了人格中的悲劇情結和自我認知的偏差,這是辨證主義的現實主義與唯美而極端的浪漫主義的一段*加鬥爭後的產物!

精神上的懶惰用三種表現,一種是安於現狀,一種就是中庸,一種就是聽天由命,愛情的殉道者們如果泉下有知,他們必然會希望後續者們以一種全新的精神去詮釋愛情,然而浮躁的現代人一方面不承認愛情的金錢決定論,一方面卻有去肯定幸福的物質決定論,其本質是虛偽的中庸主義庸俗的物質主義。看來人類始終無法從思維的本源上去進行原罪的超越,理性的超越,從這個意義上說,悲劇註定要延續下去的。

“你知道嗎,人就是要懂得珍惜。”

就算他們認為兩人的感情是在是困難重重,但實質上這個時代的女性面對婚姻也是無奈而已,更何況是愛情二字。

說到愛情,我想大多數人會有自己不同的感悟,魂牽夢繞,痛徹心扉….

女人作為常用感性思考問題的動物,對於愛情更是如罌粟般,一染就無法自拔。縱觀中國五千年歷史長河,可以發現,女性的感情故事總是以悲劇收場。祝英臺跳進梁兄的墳墓為愛化蝶;白素貞千裏迢迢為許仙盜取仙草,甘冒天規水漫金山,即使最後被鎮雷鋒塔;關盼盼被白居易一首“黃金不惜買娥眉,揀得如花四五枚,歌舞教成心力盡,一朝身去不相隨”而逼死。

人們不禁思考,什麽原因導致了這些故事的結局,為什麽古代女性在愛情中會受傷,甚至失去生命,盡管在現代社會女性也是。我想造成中國古代婦女悲劇命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歷史的,現實的;政治的,思想的等等。但總體而言,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因素。

古代女性的地位註定了女性會處於劣勢。

原因有二。其一,經濟上不能獨立。在父權社會中,女性喪失了家庭財產的所有權,只得借助婚姻或血緣的關系依附於男子,淪為家庭的奴隸。如《詩經.氓》中的棄婦,對愛情傾註了全部感情,在年長色衰遭到拋棄後對負心人態度雖然很決絕,但因為沒有獨立的經濟地位,所以只能回到娘家,由於在娘家沒有經濟地位,又受到兄弟們的嘲笑。從深層次講,她的愛情和婚姻的悲劇是自己沒有獨立經濟地位造成的。更多的女性由於父母雙亡,家庭破產而淪為男性買賣的對象,成婢、成妾、成妓,都是沒有經濟地位的必然結果。喪失了獨立的經濟地位,婦女不得不成為男子的奴隸與玩偶。

其二,政治上沒有地位。除開母系社會一段,從奴隸社會形成,到封建社會,至半殖民地半封建時代,再到**時期,中國女性都處在一個被壓迫被奴役的地位。“乾坤正位”便成為規範男女的理論基礎。男權社會根本就沒有把她們當做一個正常的“人”來看待,“女主內,男主外”,這種分工模式無疑給女性帶來了災難性的影響。因為,男性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增長了才幹,成為財富與權力的擁有者,而生活於其中的婦女不得不屈從於男人為自己設定的角色,處於從屬的地位,從而形成了婦女無權的隱忍的經歷,形成了認為婦女是無能的偏見。不僅如此,封建時代還宣揚“女禍論”,即認為寵信婦人使之預政必釀成禍患,這又把婦女摒除在政治之外。

中國古代婚姻制度對女性本身就是一種摧殘。

“人類所視為最重要的,有兩件事:一是食,一是色。人類為了解決食的問題,就有經濟組織;為了解決色的問題,就有婚姻制度。”在壓制束縛的社會環境下,婦女最覺苦痛的,則是強制婚姻。也即是包辦婚姻。在古代社會,女子沒有自由戀愛的權利,沒有自主選擇夫君的權利,婚姻大事一切要唯父兄之命是從。

比如在《水滸傳》中,受包辦婚姻毒害最是深的當數潘金蓮了。

潘金蓮出場交代她是財主張大戶家的一個使女,頗有幾分顏色,也就是姿色。張大戶垂涎,她不從。張大戶惱羞成怒,幹脆把她嫁給了叫三寸丁谷樹皮的醜漢武大郎。”潘金蓮深入人心的形象是一個****,但是我們看看她的*過程。並不是一開始就具有蛇蠍心腸的。

潘金蓮長得如花似玉,卻被大戶報覆似的強制送給面貌醜陋、生性懦弱的武大郎。當她看到自己的二叔武松時,就主動去追求。在遭到了嚴詞拒絕後,她遇到了有錢、有閑情泡妞的西門慶,自然就會一頭撲上去了。至於她最後走上謀殺親夫的道路,也完全是情勢威迫所致。

在當時的社會裏,儒家禮教是反對物質享受的,認為人的“情”應受到“禮”的制約,認為既然已有婚姻的契約,那麽就得嫁雞隨雞,服從命運的安排,無論他們是在怎樣的情況下結成婚的,傳統的理學家們只看重婚姻這個結局,並且婦女必須在這個婚姻狀態下循規蹈矩,遵守婦道,特別要求婦女的“貞”、“節”、“烈”;而婦女的紅杏出墻,則被視為於法、於禮所不恥,被世俗所難容的行為。所以,潘金蓮最終被割頭剖心而死,結果可想而知。

再者還有禮教上奴化教育。

對於婦女的貞節,魯迅先生在《我之節烈觀》一文中說:“古代社會,女子多當作男人的物品,或殺或吃,都無不可;男人死後,和他喜歡的寶貝、日用的兵器一同殉葬,更無不可。周末雖有殉葬,並非專用女人,嫁否也任便,並無什麽制裁。由漢至唐也並沒有鼓吹節烈,直到宋朝,那一班‘業儒’才說起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話,看見歷史上‘重適’兩個字,便大驚小怪起來。”

封建禮教輕視女子的智育,認為“多識字,有損無益也”,正是這種“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點,剝奪了婦女學習文化知識的權利與機會,使她們沒有思想,惟禮教馬首是瞻。與此相反,禮教異常重視女子的“德育”,尤其是封建宗法思想和倫理道德觀念,即所謂“三從四德”、“男尊女卑”、“夫為妻綱”等教條。這些禮教綱常,無疑給當時的女性們套上了沈重的精神枷鎖,使她們長期安於被壓迫、被奴役的地位。特別是到了宋代,由於朱熹等人的推波助瀾,對女性的約束與限制更加嚴格,“男女授受不親”、“笑不露齒,行不露足”等觀念深為當時的婦女所崇尚。

所以我才說他們應該懂得珍惜。

即使沒有性別上的對頭,那就找別的情侶所沒有的。來個情比金堅給他們看看吧,起碼這感情還有可能感動天感動地。

歲月如河,誰也無法挽留它匆匆逝去的波濤。世事如棋,人海茫茫,能夠相遇相知,或相親相愛,自有一種緣把我們牽系。當我們有緣分在這個動態的時空裏相逢,在歷史的薄薄的書箋裏,在時間湍流濺起的一束浪花中。面對熟悉的往事漸淡漸遠,陌生的未來尚難辨析,你我他,浩渺的宇宙裏幾粒細細的砂子,偶然地緊挨在一起,共同承沐這金質的陽光,這琥珀的空氣,這純藍的天空,這墨綠的叢林,這開滿野花的草地,在流光的手指間,安排了我們不可更改的相約。

盡管我們的來路各不相同,未來的走向也會千差萬別,可是今天,我們的確真實地在一起,像一片美麗的白樺林,各自堅守著風姿綽約的位置,張揚著與眾不同的個性,展示青春的浪漫風情,我們驕傲地站立在同一片充滿律動的熱土上。

在淒風苦雨仰或彩霞飄飛的旅途中,不論時光的長短,我們終究手挽手肩並肩,走上一條充滿溫馨的小路,度過一段難以忘懷的歲月。這一段時空之旅,不可逆轉,難以覆制,就像我們不能在同一時間踏進兩條不同的河流。你說——

我們不該好好珍惜嗎?

學會珍惜,侍奉我們的父母雙親,在他們尚未老態龍鐘之時,就給予他們兒女的情愛。不要幻想等到你有了足夠的空閑,有了豐厚的金錢以後,再去盡自己的孝心,那結果會給你帶來的往往終身的遺憾,且再也無法彌補。“當你擁有的時候不懂得珍惜,當你失去的時候才知道它的寶貴”,因為時間不允許我們從頭再來。

學會珍惜,對侍我們的兄弟姐妹,多一份關愛和奉獻,那份親緣,是先天註定的,誰也無法選擇。也許你的付出,不會得到常人所說的回報,可你細細品嘗生活的滋味,你會發現,幸福的含義遠不止於得到了什麽,而恰恰因為奉獻才感到由衷的欣慰和自豪。

學會珍惜,我生命的伴侶。“千裏姻緣一線牽”,因為愛的傾慕,我們感情的星空,才有了永結同心的許諾,才有了“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浪漫。這一生都要心心相印,相攜相扶,是一生的緣分呀。純真的愛情歷經生活的風雨,愈加醇厚和濃釅。素日的愛情也許是溫馨平淡的,可你要把每一個平淡的細節演繹得愛意融融,傾註你山的愛戀水的柔情啊,“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忱眠”,沿途有風霜雨雪,也有迷人的景色,只有我們攜手同行,抵達生命的彼岸。你說,我們能不該好好珍惜嗎?

學會珍惜,我親愛的朋友。

人生如花開花謝,潮漲潮落。偌大世界,蕓蕓眾生,但更多的卻只能與你擦肩而過,很快就走出了你的視野,成為陌路,獨獨讓我們成為朋友,成為意氣相投、患難與共的摯友,這本身就是一種奇跡和緣分。每有良朋,或敞開心扉,秉燭夜談;或偕數友而出,走進高山大海,叢林草原,親近自然風物;或兒時好友遠道而來,臨風把酒,暢敘友誼,回憶童年趣事,忘卻俗世煩惱,豈不是人生一大樂事。

人際間分分合合,生活演繹出許多恩恩怨怨,相逢便是緣。我們是齊飛的雁陣,是奔騰的馬群,我們屬於同一個行進中的方隊。在事業的征程中,自會留下我們跋涉的足跡,刻下時間永恒的印痕。要以熱愛和上進書寫生命的價值,塑造人生的境界。也許我們很渺小,也許我們很脆弱,也許我們會歷經滄桑沈浮,只要我們常懷感恩慶幸之心,珍惜美好難能可貴的情份,用堅韌和豁達去化解並超越生活的磨難或者瑣屑的不快,真心真意地付出,實實在在地努力,盡管不會轟轟烈烈,不會驚天動地,依然可以用真誠的微笑坦然面對人生。沒有誰能同我們一樣,在特定時間的維度裏,朝夕相處,同舟共濟。當然今天的聚首,也許意味著明日將各奔東西,我們如何不珍惜呢。切莫鑄成“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的遺憾。不要錯過這可以相互祝福和鼓勵的機會,小心呵護你的珍寶,呵護這份緣。須知,這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不是堅硬的鋼鐵,而是愛,是溫暖,是流動在人心裏的善良和溫情。時光的雕刀終究會把你我刻得風雨滄桑,濾去流水落花,剔除浮光幻影,沈澱於內心的,也許只是一個真誠的笑容,一個祝福的眼神。

珍惜生命,珍惜今天。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沒有虛無的來生,時光不會倒流,讓我們現在就出發,朝著既定的目標。如果總以為我們還有若幹明天話,那才是世上最不幸的人。

珍惜自然,珍惜和平。

幸福的存在,是用來珍惜的,而不是,拿來肆意揮霍的。

是不是擁有的幸福太多的緣故,以至於我們模糊了幸福的來路?

是不是*太多的緣故,以至於我們為了一時的刺激,愚蠢的摒棄了那份平平淡淡卻最真最暖的幸福?

“不是每一句對不起,都能換來沒關系。”

朋友說,可不可以只說一句“我不要你了”就分手?我輕輕地笑了一下,可以,怎麽不可以,分手只是一句話一瞬間的事情,可是也許帶給一個人的痛,卻是一輩子……

愛情的世界很大,大到可以裝下一百種委屈;愛情的世界也很小,小到三個人一擠就會窒息。一個人身邊的位置只有那麽多,你能給的也只有這麽多;在這個狹小的圈子裏,有些人要進來,就有一些人不得不離開。

於是,有了後來的第三者。於是,曾經與舊愛在歲月中堆疊的感情付之東流。原來相伴多年,竟敵不過一個能帶來新鮮感和刺激感的剛剛認識的並不了解的人!

不要等傷害了那個最重要的人,才知道後悔莫及。不要任性的做出不理智的那些行為,親手將幸福毀得面目全非。

“幸福不是每天都有,錯過了就要等很久。”

要有怎樣的天真,才能分不清最在乎最愛你的那個人?要有怎樣的殘忍,才能親手在曾經給過你難忘回憶的人的心上刻下一道道帶血的傷痕?

你的一句我愛你,也許只是說說而已,可是,他卻視作珍寶,無比珍惜;你的一句對不起,用的只是一點點力氣,可是,對他卻是怎樣一個撕心裂肺的漫長經歷?

有些決定,只需要一分鐘,可是,卻會用一輩子,去後悔那一分鐘。

原來,人心真的經不起掂量,原來,歲月真的有著可以使物是人非的力量。有些記憶,有些甜蜜,甚至還餘音繞梁的盤繞在心底,怎麽有勇氣,就這樣輕易放棄?怎麽可以,如此不珍惜?

“在什麽都不確定的年代,我們總是愛得太早、放棄得太快,輕易付出承諾,又不想等待結果。”

“應該怎麽愛,可惜書裏沒有記載,終於摸出來,但歲月卻不回來。”

不是每個人,在你後悔以後都還能站在原地等你。不是每個人,都能在被傷害過後可以選擇釋然忘記,既往不咎,絕口不提。也許到那個時候,重歸於好就變成了最大的奢求,即使重圓的破鏡,映照出的也不過是傷過後變成殘渣的愛情。只怕,在明白最想要珍惜的人是誰,最大的幸福誰能給的時候,卻再也找不到散入人海的那個人。

對的人,那麽少,能夠一起到老,那比什麽都重要。

一意孤行,也許只有撞到南墻才肯回頭,可那時才會知道,那裏只是幸福的盡頭。

“能給你的全都給你我都舍得,除了讓你知道我心如刀割。”幾年多的經歷會被扯長成永久的回憶,可是,親手選擇了拋棄就不要再奢望有一天曾經的幸福會東山再起。滿是傷口的愛,要怎麽修補才能夠回到原來?

“一轉身,就是一輩子。一闔眸,就不見了那個人。”

“謝謝你吧,雖然我還是有點不能理解。”蓮月說的很糾結,但是又好奇的問道,“我想知道您是否也是經歷過什麽,所以才……”

我笑道:“確實有這原因,所以才希望你們終成眷屬。”

偶爾我會想起他,

心裏有一些牽掛,

有些愛卻不得不各安天涯,

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想起他,

送的那些花,

還說過一些撕心裂肺的情話,

賭一把幸福的籌碼……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