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莫須扇也
關燈
小
中
大
許多學者認為扇子起源於虞舜時代。晉崔豹《古今註》雲,舜為了“廣開視聽,求賢人以自輔。故作五明扇”。最早的扇子圖像是四川成都百花潭出土的戰國金銀錯銅壺上的奴隸手執長柄扇。
最早的扇子實物是湖北江陵天星觀楚墓出土的木柄羽扇殘件,以及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篾絲編木制長柄扇。馬王堆出土的長柄扇長1.76米,是一種儀仗用扇。由奴隸或仆從執掌,用以障塵蔽日。也象征主人的權威。這種扇古稱“翣(sha)”。又稱障扇或掌扇。《方言?雜釋》雲:“扇自關而東謂之箑,自關而西謂之扇,今江東亦通名扇為箑。”《世本》曰:“武王作翣。”從這些記載中了解到。扇古寫為“箑”,又作“翣”。《小爾雅?廣服》:“大扇謂之翣。”王煦疏:“天子八,諸侯六。大夫四。士二。”可見用翣的多少是由主人的身份地位決定的。這種儀仗用的長柄扇在唐代閻立本的名畫《步輦圖》中,及山西太原市開化寺的宋代壁畫中也可見到。
供扇風取涼用的羽扇出現得比較早。據晉王嘉《拾遺記》雲,周昭王時塗休國獻青鳳、丹鵲。盛夏時周昭王派人用其翅、尾之羽制成“游飄”、“條翮”、“兮光”、“仄影”四把名扇。“輕風四散。泠然自涼”。晉陸機《羽扇賦》雲:“昔楚襄王會於章臺之上,山西與河右諸侯在焉。大夫宋玉、唐勒侍。皆*白鶴之羽以為扇,諸侯掩塵尾而笑。“後經宋玉侃侃而辯。羽毛扇才得到諸侯們的承認,在士大夫中普及開來。魏晉南北朝時,“塵尾扇”、“羽扇”和“比翼扇”相繼出現。
麈是領隊的大鹿。士大夫手執塵尾或塵尾扇作清談,含有“領袖群倫”之意。北魏石刻“飛天”中飛天女一手執翟,象征飛天時的翅膀,其形狀與羽扇十分相像。
墓中畫像石上刻有扇的圖形,也有少量發現,如山東安邱縣漢墓是20世紀50年代初發現,墓中有畫像石16塊,在北壁上的石刻上就有如廚刀狀的扇圖案。壁畫在漢代也已流行。在壁畫上繪有扇的最早實例應該是50年代初在遼陽發現的三座壁畫古墓。在多處壁畫上繪有團扇狀。還如l979年發掘於河北磁縣大冢營村北東魏茹茹鄰和公主墓內的壁畫,其墓為東魏武定八年(公元550年)。在北壁的壁畫上共繪女子7人,居中一人比較豐滿,頭戴峨冠,右手舉手版作吩咐之狀。旁邊六人比較修長清秀,頭梳雙丫髻,手執羽葆、華蓋、團扇、杯盞等物。團扇呈長柄長圓形。
唐代昭陵新城長公主墓中壁畫內繪的扇,是目前發現唐代壁畫中最早的。在墓內壁畫上繪有長柄鴨蛋形扇。最早的扇為竹制。漢?班固的《竹扇賦》,不僅能補充、證實,更能相映成趣。“青青之竹形兆直,妙華長竿紛實翼。沓條叢生於水澤,疾風時時紛蕭颯。削為扇翣成器良,托禦君王供時有。度量異好有圓方,來風堪避暑靜夜。”其詩從竹的生長,乃至扇的材料,制作形狀和作用都加以描述。竹作為扇的主要材料源遠流長。晉?許詢也有詩,詠竹扇。“良工眇芳林,妙思觸物騁。蔑疑秋蟬翼,圓取望舒影。”此詩所描繪的竹扇的工藝非常精巧,扇面上編織的竹篾薄如蟬翼。其面為圓形,而流傳的“羲之書扇”這膾炙人口故事中的扇是六角形的。《晉書?王羲之傳》載:“王羲之在蕺山時,一老媼持六角竹扇以賣,羲之書五字於扇上。媼初有慍色,羲之曰:‘但虧右軍書,求百錢’。人競買之。”其實在晉代,扇的形狀已有多種。質地除竹扇外,還有蒲葵扇,也是常見物。“晉,謝安鄉人有作蒲葵扇五萬,安執一把用之,士庶增價數倍。”羽扇的故事在晉?王嘉的《拾遺記?卷二》上記載:“(昭王)二十四年。塗修國獻青鳳,丹鵲各一雌一雄。孟夏之時,鳳、鵲皆脫易毛羽。聚鵲翅以為扇,緝鳳羽以飾車蓋也。扇一名‘游飄’,二名‘條翮’,三名‘虧光’,四名‘仄影’。”
時東甌獻二女,一名延娟,二名延娛。使二人更搖此扇,侍於王側,輕風四散,冷然自涼。“然而關於扇的著名詩,卻要數漢?班婕,漢成帝寵妾紈扇詩,《怨歌行》“新制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為**扇,團圓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風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一把紈扇寄托著愛情的悲歡離合,名為團扇又名為**扇,更流風餘韻。晉?桃葉的《答團扇歌》與其真是交相輝映,異曲同工,同病相憐。“七寶畫團扇,燦爛明月光。與郎卻耽暑,相憶莫相忘。”扇中的愛情故事流芳百世。而讚嘆扇的詩、詞、賦、銘、文真是多得美不勝收。
唐代張祜《賦得福州白竹扇子》雲:“藤縷雪光纏柄滑,篾編銀薄露華輕。”這種白竹扇子用雪白光亮的細藤絲纏繞在扇柄上,扇柄非常光滑、竹篾絲編織而成的扇面細巧發亮,猶如鋪上一層薄薄的銀粉,扇面上隱隱露出盛開的鮮花圖案。這說明竹扇的制作到了唐代已巧奪天工,這種福州白竹扇子已是一種精美絕倫的工藝美術品了。
隨著絲絹紡織技術的進步,絹宮扇(又叫團扇、絹扇、紈扇)開始流行。漢班婕妤、南朝梁武帝蕭衍、唐詩人劉禹錫和杜牧。宋詩人王安石等都寫過詠團扇的著名詩篇。
唐代扇的實物,目前僅在新疆阿斯塔那的唐墓中,曾出土木柄絹質的團扇,長柄,扇面上繪有花鳥圖案。後代張萱,是盛唐時期的人物畫家,他所畫的《搗練圖調》(宋摹本)(現藏美國波士頓美術館),繪有一女子手持短柄腰圓形團扇。中唐時期的人物畫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圖》(現藏遼寧省博物館),畫中可以看到一位婦女手執繪有牡丹圖案的長柄團扇。更有周昉的《揮扇仕女圖》(現藏故宮博物院)。此圖絹本,設色,描繪宮廷中妃嬪、宮女的日常生活,全圖共13人,有作揮扇侍立,扇呈長柄團扇,扇面上有一對鸞鳳。現藏上海博物館的唐代孫位《高逸圖卷》,又名《七賢圖》。圖中有一位高賢手執短柄扇。而初唐閻立本的《步輦圖》中,唐大宗坐於輦上,宮女九人前後左右分列,有擡輦,扶輦,更有持扇,打傘,各具姿態。其扇應是障扇,有障塵蔽日之功用。又如張萱《皇後行幸圖》中,皇後身側及前引的隨從高舉的長柄大物,也應是障扇。
五代南唐畫家顧閎中的存世名作《韓熙載夜宴圖》中的第四段描寫韓熙載欣賞樂伎演奏管樂,袒胸露腹,揮扇聽樂,旁有一侍女也手持長柄團扇,上繪有樹、山等畫。如果我們稍加歸納,不難看到《七賢圖》和《韓熙載夜宴圖》中的男主人手執的是短柄扇,而且扇面外已帶有木框。另《搗練圖》中的執扇女在扇炭爐,所用的也是短柄,其餘服侍主人的侍女所用的扇子全部長柄,壁畫中也證實了這一點。而且從時間早晚分析,扇面似乎逐漸由圓形向方形過渡。形成多形式扇面品種。
我們的祖先先後用羽毛、竹篾、絹紗制作扇面,隨著造紙業的發展,後來又用紙來糊制扇面。1975年,在江蘇省金壇縣茅麓公社發掘了一座南宋太學生周瑀的墓,出土了一把雕漆活柄紙團扇。這把扇的制作極為精巧,它以細木桿為軸,用細如鬃毛的竹篾絲做扇面的骨脈,再糊上紙做成扇而。扇柄以脫脂法用黑紅兩色施以髹飾,多至10多層,厚達2至3厘米,然後鏤空剔透成對稱的三組雙雲頭如意紋,整個雕漆柄和上端的木桿不相連接,扇風時扇面中間的木桿可以在雕漆套柄中旋轉而不會脫落。
中國從宋代起大量制作折扇(又叫“折疊扇”、“聚頭扇”),折扇扇面少數用絹(左上圖),多數用紙裱糊。宋代趙彥衛認為中國的摺扇是從朝鮮傳入的,他在《雲麓漫鈔》中說:“宋人用摺疊扇,以蒸竹為骨,夾以綾羅,貴家或象牙為骨,飾以金銀,蓋出於高麗(朝鮮)。”其實中國在南齊(479-502年)時已有摺扇了,《南齊書?劉祥傳》:“司徒褚淵入朝,以腰扇障日。”《通鑒》註雲:“腰扇即摺疊扇。”中國歷史上出現折扇的最早的實物見證,是1977年江蘇武進縣南宋墓出土的戧金漆奩,這件名為“人物花卉紋朱漆戧金蓮辨式奩”的漆器現在珍藏在常州博物館,其奩蓋面戧畫一幅“園林仕女消夏圖”,一仕女懷抱紈扇,一仕女輕搖折扇。從此幅圖可看出,早在南宋折扇已廣為流行。
明代之前,折疊扇少見,無流行之勢。所以當時有些人認為,折疊扇始於明永樂年間。折疊扇是因為受到永樂皇帝喜愛,所以在明初就有了很大的發展。劉元卿《賢奕編》記載:“永樂中朝鮮進撒扇,上喜其卷舒之便,命工如式為之。”永樂皇帝朱椽對折疊扇垂青,眾大臣得到賜贈,倍加推崇傳播,世俗之見日趨改變。同書又記,“南方女子皆用團扇,惟失足女用撒扇。近年,良家婦女亦有用撒扇者,此亦可見風俗日趨於薄也”。而折疊扇首先在宮廷中使用,作為禦用到地方上普及總是要有一個過程,一段時間。從目前流傳的及出土的明代折扇,主要都是明代中、晚期。而且主要產地是蜀、吳二地。
明清兩代中國的制扇業十分繁盛,扇和人們的生活結下了不解之緣。孔尚任的《桃花扇》、《西游記》中的孫悟空三借芭蕉扇、《紅樓夢》中的晴雯撕扇,雖是藝術虛構,但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扇的影響之大。同時,扇又和書畫藝術結下了不解之緣。明代的沈周、文徵明、唐伯虎、仇英,清代的“揚州八怪”和常州著名畫家渾南田,都有扇面書畫佳作傳世。
除羽扇、竹扇、紈扇、折扇外,中國民間還有許多扇種,清王廷鼎《杖扇新錄》中記載的就有芭蕉扇、鴨腳扇、麥草扇、檳榔扇、繭扇等。其中繭扇的制作十分別致。書中還說到,浙東人於蠶吐絲時,用光漆圓盤置十數蠶其中,以物蓋之,蠶往來組飪,適如盤樣,絲盡而止,出其繭,粘作團扇,光潔勻密,非紉非織,謂之繭扇。
中國地大物博,各地出產的名扇不勝枚舉。浙江湖州、湖南岳陽、江西吉安的羽毛扇,北京、杭州、蘇州、紹興、安徽涇縣的折扇,廣東和福建的蒲葵扇,四川墊江的棕櫚扇和自貢的龔扇,浙江、山東的麥稈扇,成都、蘇州的絹扇,肇慶的牛骨扇,廣西陽朔的畫扇等等,都名聞遐邇。從本世紀三十年代起,杭州、蘇州生產出芬芳宜人的檀香扇,遠銷全國和世界各地。此外,蘇杭兩地還生產合撒自如的折扇、秀美雅致的絹宮扇、精鏤細刻的象牙扇,因而成為全國制扇業最發達的兩個城市。是當時杭州扇業公所墻界的照片。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人民群眾審美水平的提高,一些風格特異、材料新穎的塑料扇、袖珍扇、帽扇,自開扇、多功能光導工藝扇等相繼問世。現代生活使用扇子納涼驅暑的作用相對減小,但扇子作為精美的工藝品,將永遠帶給人們美的享受。
而這個雖與中國不同,卻萬分想象的朝代,肯定是沒有達到那麽奢華的時候。可單看他那折扇的設計材料,工筆,就知道。
囋囋,不簡單啊。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最早的扇子實物是湖北江陵天星觀楚墓出土的木柄羽扇殘件,以及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篾絲編木制長柄扇。馬王堆出土的長柄扇長1.76米,是一種儀仗用扇。由奴隸或仆從執掌,用以障塵蔽日。也象征主人的權威。這種扇古稱“翣(sha)”。又稱障扇或掌扇。《方言?雜釋》雲:“扇自關而東謂之箑,自關而西謂之扇,今江東亦通名扇為箑。”《世本》曰:“武王作翣。”從這些記載中了解到。扇古寫為“箑”,又作“翣”。《小爾雅?廣服》:“大扇謂之翣。”王煦疏:“天子八,諸侯六。大夫四。士二。”可見用翣的多少是由主人的身份地位決定的。這種儀仗用的長柄扇在唐代閻立本的名畫《步輦圖》中,及山西太原市開化寺的宋代壁畫中也可見到。
供扇風取涼用的羽扇出現得比較早。據晉王嘉《拾遺記》雲,周昭王時塗休國獻青鳳、丹鵲。盛夏時周昭王派人用其翅、尾之羽制成“游飄”、“條翮”、“兮光”、“仄影”四把名扇。“輕風四散。泠然自涼”。晉陸機《羽扇賦》雲:“昔楚襄王會於章臺之上,山西與河右諸侯在焉。大夫宋玉、唐勒侍。皆*白鶴之羽以為扇,諸侯掩塵尾而笑。“後經宋玉侃侃而辯。羽毛扇才得到諸侯們的承認,在士大夫中普及開來。魏晉南北朝時,“塵尾扇”、“羽扇”和“比翼扇”相繼出現。
麈是領隊的大鹿。士大夫手執塵尾或塵尾扇作清談,含有“領袖群倫”之意。北魏石刻“飛天”中飛天女一手執翟,象征飛天時的翅膀,其形狀與羽扇十分相像。
墓中畫像石上刻有扇的圖形,也有少量發現,如山東安邱縣漢墓是20世紀50年代初發現,墓中有畫像石16塊,在北壁上的石刻上就有如廚刀狀的扇圖案。壁畫在漢代也已流行。在壁畫上繪有扇的最早實例應該是50年代初在遼陽發現的三座壁畫古墓。在多處壁畫上繪有團扇狀。還如l979年發掘於河北磁縣大冢營村北東魏茹茹鄰和公主墓內的壁畫,其墓為東魏武定八年(公元550年)。在北壁的壁畫上共繪女子7人,居中一人比較豐滿,頭戴峨冠,右手舉手版作吩咐之狀。旁邊六人比較修長清秀,頭梳雙丫髻,手執羽葆、華蓋、團扇、杯盞等物。團扇呈長柄長圓形。
唐代昭陵新城長公主墓中壁畫內繪的扇,是目前發現唐代壁畫中最早的。在墓內壁畫上繪有長柄鴨蛋形扇。最早的扇為竹制。漢?班固的《竹扇賦》,不僅能補充、證實,更能相映成趣。“青青之竹形兆直,妙華長竿紛實翼。沓條叢生於水澤,疾風時時紛蕭颯。削為扇翣成器良,托禦君王供時有。度量異好有圓方,來風堪避暑靜夜。”其詩從竹的生長,乃至扇的材料,制作形狀和作用都加以描述。竹作為扇的主要材料源遠流長。晉?許詢也有詩,詠竹扇。“良工眇芳林,妙思觸物騁。蔑疑秋蟬翼,圓取望舒影。”此詩所描繪的竹扇的工藝非常精巧,扇面上編織的竹篾薄如蟬翼。其面為圓形,而流傳的“羲之書扇”這膾炙人口故事中的扇是六角形的。《晉書?王羲之傳》載:“王羲之在蕺山時,一老媼持六角竹扇以賣,羲之書五字於扇上。媼初有慍色,羲之曰:‘但虧右軍書,求百錢’。人競買之。”其實在晉代,扇的形狀已有多種。質地除竹扇外,還有蒲葵扇,也是常見物。“晉,謝安鄉人有作蒲葵扇五萬,安執一把用之,士庶增價數倍。”羽扇的故事在晉?王嘉的《拾遺記?卷二》上記載:“(昭王)二十四年。塗修國獻青鳳,丹鵲各一雌一雄。孟夏之時,鳳、鵲皆脫易毛羽。聚鵲翅以為扇,緝鳳羽以飾車蓋也。扇一名‘游飄’,二名‘條翮’,三名‘虧光’,四名‘仄影’。”
時東甌獻二女,一名延娟,二名延娛。使二人更搖此扇,侍於王側,輕風四散,冷然自涼。“然而關於扇的著名詩,卻要數漢?班婕,漢成帝寵妾紈扇詩,《怨歌行》“新制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為**扇,團圓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風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一把紈扇寄托著愛情的悲歡離合,名為團扇又名為**扇,更流風餘韻。晉?桃葉的《答團扇歌》與其真是交相輝映,異曲同工,同病相憐。“七寶畫團扇,燦爛明月光。與郎卻耽暑,相憶莫相忘。”扇中的愛情故事流芳百世。而讚嘆扇的詩、詞、賦、銘、文真是多得美不勝收。
唐代張祜《賦得福州白竹扇子》雲:“藤縷雪光纏柄滑,篾編銀薄露華輕。”這種白竹扇子用雪白光亮的細藤絲纏繞在扇柄上,扇柄非常光滑、竹篾絲編織而成的扇面細巧發亮,猶如鋪上一層薄薄的銀粉,扇面上隱隱露出盛開的鮮花圖案。這說明竹扇的制作到了唐代已巧奪天工,這種福州白竹扇子已是一種精美絕倫的工藝美術品了。
隨著絲絹紡織技術的進步,絹宮扇(又叫團扇、絹扇、紈扇)開始流行。漢班婕妤、南朝梁武帝蕭衍、唐詩人劉禹錫和杜牧。宋詩人王安石等都寫過詠團扇的著名詩篇。
唐代扇的實物,目前僅在新疆阿斯塔那的唐墓中,曾出土木柄絹質的團扇,長柄,扇面上繪有花鳥圖案。後代張萱,是盛唐時期的人物畫家,他所畫的《搗練圖調》(宋摹本)(現藏美國波士頓美術館),繪有一女子手持短柄腰圓形團扇。中唐時期的人物畫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圖》(現藏遼寧省博物館),畫中可以看到一位婦女手執繪有牡丹圖案的長柄團扇。更有周昉的《揮扇仕女圖》(現藏故宮博物院)。此圖絹本,設色,描繪宮廷中妃嬪、宮女的日常生活,全圖共13人,有作揮扇侍立,扇呈長柄團扇,扇面上有一對鸞鳳。現藏上海博物館的唐代孫位《高逸圖卷》,又名《七賢圖》。圖中有一位高賢手執短柄扇。而初唐閻立本的《步輦圖》中,唐大宗坐於輦上,宮女九人前後左右分列,有擡輦,扶輦,更有持扇,打傘,各具姿態。其扇應是障扇,有障塵蔽日之功用。又如張萱《皇後行幸圖》中,皇後身側及前引的隨從高舉的長柄大物,也應是障扇。
五代南唐畫家顧閎中的存世名作《韓熙載夜宴圖》中的第四段描寫韓熙載欣賞樂伎演奏管樂,袒胸露腹,揮扇聽樂,旁有一侍女也手持長柄團扇,上繪有樹、山等畫。如果我們稍加歸納,不難看到《七賢圖》和《韓熙載夜宴圖》中的男主人手執的是短柄扇,而且扇面外已帶有木框。另《搗練圖》中的執扇女在扇炭爐,所用的也是短柄,其餘服侍主人的侍女所用的扇子全部長柄,壁畫中也證實了這一點。而且從時間早晚分析,扇面似乎逐漸由圓形向方形過渡。形成多形式扇面品種。
我們的祖先先後用羽毛、竹篾、絹紗制作扇面,隨著造紙業的發展,後來又用紙來糊制扇面。1975年,在江蘇省金壇縣茅麓公社發掘了一座南宋太學生周瑀的墓,出土了一把雕漆活柄紙團扇。這把扇的制作極為精巧,它以細木桿為軸,用細如鬃毛的竹篾絲做扇面的骨脈,再糊上紙做成扇而。扇柄以脫脂法用黑紅兩色施以髹飾,多至10多層,厚達2至3厘米,然後鏤空剔透成對稱的三組雙雲頭如意紋,整個雕漆柄和上端的木桿不相連接,扇風時扇面中間的木桿可以在雕漆套柄中旋轉而不會脫落。
中國從宋代起大量制作折扇(又叫“折疊扇”、“聚頭扇”),折扇扇面少數用絹(左上圖),多數用紙裱糊。宋代趙彥衛認為中國的摺扇是從朝鮮傳入的,他在《雲麓漫鈔》中說:“宋人用摺疊扇,以蒸竹為骨,夾以綾羅,貴家或象牙為骨,飾以金銀,蓋出於高麗(朝鮮)。”其實中國在南齊(479-502年)時已有摺扇了,《南齊書?劉祥傳》:“司徒褚淵入朝,以腰扇障日。”《通鑒》註雲:“腰扇即摺疊扇。”中國歷史上出現折扇的最早的實物見證,是1977年江蘇武進縣南宋墓出土的戧金漆奩,這件名為“人物花卉紋朱漆戧金蓮辨式奩”的漆器現在珍藏在常州博物館,其奩蓋面戧畫一幅“園林仕女消夏圖”,一仕女懷抱紈扇,一仕女輕搖折扇。從此幅圖可看出,早在南宋折扇已廣為流行。
明代之前,折疊扇少見,無流行之勢。所以當時有些人認為,折疊扇始於明永樂年間。折疊扇是因為受到永樂皇帝喜愛,所以在明初就有了很大的發展。劉元卿《賢奕編》記載:“永樂中朝鮮進撒扇,上喜其卷舒之便,命工如式為之。”永樂皇帝朱椽對折疊扇垂青,眾大臣得到賜贈,倍加推崇傳播,世俗之見日趨改變。同書又記,“南方女子皆用團扇,惟失足女用撒扇。近年,良家婦女亦有用撒扇者,此亦可見風俗日趨於薄也”。而折疊扇首先在宮廷中使用,作為禦用到地方上普及總是要有一個過程,一段時間。從目前流傳的及出土的明代折扇,主要都是明代中、晚期。而且主要產地是蜀、吳二地。
明清兩代中國的制扇業十分繁盛,扇和人們的生活結下了不解之緣。孔尚任的《桃花扇》、《西游記》中的孫悟空三借芭蕉扇、《紅樓夢》中的晴雯撕扇,雖是藝術虛構,但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扇的影響之大。同時,扇又和書畫藝術結下了不解之緣。明代的沈周、文徵明、唐伯虎、仇英,清代的“揚州八怪”和常州著名畫家渾南田,都有扇面書畫佳作傳世。
除羽扇、竹扇、紈扇、折扇外,中國民間還有許多扇種,清王廷鼎《杖扇新錄》中記載的就有芭蕉扇、鴨腳扇、麥草扇、檳榔扇、繭扇等。其中繭扇的制作十分別致。書中還說到,浙東人於蠶吐絲時,用光漆圓盤置十數蠶其中,以物蓋之,蠶往來組飪,適如盤樣,絲盡而止,出其繭,粘作團扇,光潔勻密,非紉非織,謂之繭扇。
中國地大物博,各地出產的名扇不勝枚舉。浙江湖州、湖南岳陽、江西吉安的羽毛扇,北京、杭州、蘇州、紹興、安徽涇縣的折扇,廣東和福建的蒲葵扇,四川墊江的棕櫚扇和自貢的龔扇,浙江、山東的麥稈扇,成都、蘇州的絹扇,肇慶的牛骨扇,廣西陽朔的畫扇等等,都名聞遐邇。從本世紀三十年代起,杭州、蘇州生產出芬芳宜人的檀香扇,遠銷全國和世界各地。此外,蘇杭兩地還生產合撒自如的折扇、秀美雅致的絹宮扇、精鏤細刻的象牙扇,因而成為全國制扇業最發達的兩個城市。是當時杭州扇業公所墻界的照片。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人民群眾審美水平的提高,一些風格特異、材料新穎的塑料扇、袖珍扇、帽扇,自開扇、多功能光導工藝扇等相繼問世。現代生活使用扇子納涼驅暑的作用相對減小,但扇子作為精美的工藝品,將永遠帶給人們美的享受。
而這個雖與中國不同,卻萬分想象的朝代,肯定是沒有達到那麽奢華的時候。可單看他那折扇的設計材料,工筆,就知道。
囋囋,不簡單啊。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