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二章 所謂醫德

關燈
我總得經歷那個所謂的化形劫,雖然我已經是個人樣了,但本質還是個妖精。說到底的就像一個定時炸彈。一不留神指不定就會變成我的狐貍的樣子。

因為人身是最適合修道的,脊骨二十四節應二十四炁,肺管十二節名為十二重樓。臍為祖宮。內曰黃庭,心曰絳宮。肺曰華蓋。舌下曰華池,腳心曰湧泉,臍下一寸三分曰酆都。山水小腸十八盤即為十八獄,水道曰地戶,谷道曰幽門。人之肉身。暗合天地位萬物孕育之道。左齒叩八音為金鐘。右齒叩八音為玉罄,前齒叩八音為法鼓,三八共二十四通。以應二十四炁。

因此種種異修。妖魔鬼怪。皆以修得人身為本,方能以最快速度汲取天地靈氣。奪先天造化。

《左傳》中有一段這樣地文字:‘天反時為災,地反物為妖’。其中的“妖”泛指一切生物或東西的反常的現象。而之後由於道教的進一步發展。又給了妖怪更實體化的定義。妖被用來形容修煉的動物,怪則被用來形容由於某些事件得到修煉機會的植物或無生命的物體。

萬物中陰陽比較平均的就演化成了人,至陽者化為部分天神。陽氣高於人者化為山神或靈獸。至陰者化為虛空,散落在世間各處。陰氣稍重者化身為無生命的物件、草木、野獸一類。萬物大的劃分雖已停止但這些類別並非一成不變,萬物中不但會時常出現具有異稟者,而且因為陰陽兩氣的變化,所以有些靈氣會在特殊的情況下傾洩到陰氣稍重的物體上,那些無生命的物件、草木、野獸之屬也就因此得到修煉的機會。從而妖怪就形成了。妖怪修煉的最高境界是仙,它們修煉需要上升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先要成為妖怪,之後經過千百年的修煉才能化身成仙。人在這方面優勢就很明顯了,人只需要專心修煉,近百年就能得道位列仙班。大凡妖怪者,其最初修煉時都不具備人一樣的智慧,也不像傳說中似的生來就精通法術。妖怪修煉之處就是要修煉心智,等到具備了如人一般的智慧,才能修煉仙道,並修煉法術。(例如修煉見到獵人後逃跑用的遁術)就如人的優勢是體質和智慧一樣,妖怪也並不是完全沒有優勢,萬物皆稟賦,它們在成為妖怪後仍然會保留原來的稟賦。(比如鳥成妖會飛,石頭成怪皮膚會更堅硬,老鼠依舊怕貓等等)一般妖怪常人是看不到的,他們都會專心修煉,不會去接近人的社會,但也有特別的妖怪,它們會學習道教徒的入世修行,主動變化為人,加入人類社會。

各種修真所想要得到的那個答案也不過是成仙而已,而就像花殤所說的,狐貍修煉成仙還真是個難事。

雖然這事情難的也倒也沒有植物類的更難。

墨修伴著我去往邊塞,我背上背著的還是小包子,路上也不算艱辛,只當是一家人隨便的散散心走走路罷了。

“姑娘,別在往那邊走了,那可不是什麽好地方,戰爭連連吶!”一位正要與我們擦肩而過的穿著平民衣服的小老頭兒勸慰著我們。

我看他這般的樣子,也當是一番好意,笑了笑:“沒事,我正是知道那邊出了什麽事情,才過去的。現在那邊似乎是爆發了什麽不得了的瘟疫,區區在下不才,還是想過去看看,盡自己的微薄之力看能不能幫上什麽忙。”

我說的這些話讓那老頭有些不信,反而還露出些鄙夷的神色:“既然姑娘執意,我這小老頭也不便多說什麽。”

說完,也沒什麽生氣,但就是嫌我臟似地馬上要走。

“誒,且慢,”雖然有些猜到其中的答案,但我還是有些好奇的追問,“老先生這是何意?不相信在下嗎?”

其實別人信不信也都沒什麽,但是看這老頭兒一片的好心,自己還真是覺得不想要他誤會自己。

“也沒什麽,不是我瞧不起你這小丫頭年紀輕輕的,藝術高不高明。畢竟有這麽一番心意總是好的。可是最近也太多這樣的騙子了,擺出一仁道主義的面貌出來,卻也什麽都做不了,真不怪小老兒這番神色了。不過,姑娘想要如何,卻是與小老兒無關,只管做自己的事情去吧!”

他說罷,便也拂拂衣袖走了。

我嘆口氣也沒追上去,本也就是路人,說的倒也直白,我根本就不該再執意的追問下去了。

德,指品德和道德,是個人和社會之間的關系的行為規範的總和,也可以說是我們每個人為人做事的行為規範。

醫德,即是從事醫藥行業的人員所應該有的行為規範。中華民族源淵流長,中國人民在同傷病鬥爭的實踐中,創造了獨特的民族醫學,同時也形成了自己的醫德。據史書記載:“民有疾病,未知藥石,炎帝始味草木之滋,嘗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方書,以療民疾,而醫道立矣”(《通鑒外記》宋劉恕著)。古人這種“嘗百草”以療民疾的行為和思想,就是中國古代醫德的主要內容。當社會進入夏禹“私天下”而產的權隸社會,私有制產生,階段分化,致使原始社會統一的道德分為階級對立的道德。奴隸主為維護其統治,從夏商朝代就巫醫興起,發明祭儀,問吉兇禍福,立廟設神,敬天尊祖,直到春秋末葉,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社會生產力的提高,醫學上出現了爭鳴的局面。繼殷朝八卦哲學、殷周交替時周易陰陽、洪範五行哲學理論之後,產生了中國第一部醫學經典著作《黃帝內經》。醫學理論的發展,促使醫德觀的變革,出現了否定天命鬼神的樸素唯物主義醫德觀。在《素問》中就有“拘於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的記載。由於人們對天命、鬼神在認識上的動搖,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加深,使得巫醫勢力日漸衰落,出現了以治病為業的醫生,這樣就把醫與巫區分開來,使祖國醫學和醫德走上了唯物主義的道路。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象醫和、醫緩這樣的專業醫生後,相繼出現了如何調解病家、社會及同道之間關系的行為準則。公元前5~4世紀,著名醫學家扁鵲制定了醫家“驕恣不論於理”、“信巫不信醫”等六不治的行為準則,並提出“人之所病,疾病多;而醫之所病,病道少”的技術要求,使祖國醫德初具規模。當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時,在所有制的改變和土地等級的基礎上,形成了人與人之間的等級關系,地主階級制定的道德規範,與廣大人民反對封建宗法制度和禮教、要求社會平等的優良品德,對醫德有重要的影響。封建社會的醫德,已經形成了具有中國民族特征的醫德傳統,其醫德規範及其事跡均充滿在諸如醫律、醫戒、醫失、醫過、醫要、乃至醫家傳記、醫書序文、醫案等歷史醫箱之中。例如東漢名醫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的自序中,提出了仁愛濟世、清謙正直、認真負責、刻苦鉆研、破除迷信、反對巫醫的思想主張。南北朝時《褚氏遺書》錄有:“世無難治之病,有不善之醫,其德能仁恕博愛,其智能宣揚曲解;能知天地神祈之次,能明性命吉兇之數。處虛實之分,定逆順之節。原疾診之輕重而量藥劑之多少。貫幽達微,不失細小,如此乃謂良醫”。隋唐大醫學家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出“大慈惻隱”、“誓願普救”、“無欲無求”、“一民赴救”、“普同一等”、“精勤不倦”、“尊重同道”、“舉止端莊”等醫德規範。宋代醫家林逋所著《省心錄論醫》中說:“無恒德者不可作醫……”,並尖銳批評了庸醫誤病,庸醫誤病,庸醫貪利沽名的不道德行為。宋張杲《醫說》提出“醫不貪色”|“醫以救人為心”等主張。明代醫德內容發展較快,醫德專論也隨之增加。徐春甫《古今醫統》中提出“醫本仁術”這個祖國醫學傳統的醫德觀念,以及“慎疾”、“慎醫”早期預防和治療的科學主張。龔信《古今醫鑒》中的“明醫箴”論述,其子龔廷腎《萬病回春》中的“醫家十要”和“病家十要”,已是非常具體的醫德規範。陳實功著《外科正宋醫家五戒十要》提出了醫德規範的若幹條例:一戒重富嫌貧;二戒行為不儉;三戒圖財貪利;四戒玩忽職守;五戒輕浮虛偽。“十要”中也是依此提出行醫道德規範。這一時期中的醫德論著,反映了中國醫德發展的日臻成熟。清代喻昌在《醫門法律》“治病”中提出“六大失”、“六不治”等都是結合當時情況提出的道德要求。祖國醫德的優良傳統,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濟世救人、普同一等、仁愛為杯的事業準則;二是淡泊名利、廉潔正直、坐懷不亂的醫德品質;三是精勤不倦、薈萃眾長、不恥下問的治學態度;四是穩重端莊、溫雅寬和的儀表風度;五是謙和謹慎、無自妄尊、互相砥礪的同道關系。

即使才在這麽早的年代裏,就已經有些醫德喪失的大夫了。

並沒有說他們的醫術不高明,只是也就是因為這些人的存在,才讓越來越多的人認定大夫、醫生所謂的救死扶傷都是口頭話語,說說便是的,關鍵時刻還是名利為用。

墨修沈聲道:“欲濟世而習醫則是,欲謀利而習醫則非。我若有疾,望醫之救我者何如?我之父母子孫有疾,望醫之相救者何如?易地以觀,則利心自淡矣。利心淡,仁心現;仁心現,斯畏心生。”

我當然知道墨修在說什麽。

亦是吾之心聲也。

生民何辜,不死於病而死於醫,是有醫不若無醫也,學醫不精,不若不學醫也。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