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動搖
關燈
小
中
大
吳鉞站在垂花門前時天已放亮, 天邊朝霞明麗, 一線金紅漫染彤雲, 她以手遮眼, 避開刺目的光線。
一群下人在門外守候許久,見她出來忙為她撫平裙上皺褶, 為首的人恭敬道:“小姐的人已經回老宅候著了,老太太吩咐過, 馬車也已經備好。”
吳鉞嗓音沙啞道:“好, 我知曉了。”
她提裙踏出這扇門, 走動間雙膝酸痛,有下人要來扶她, 被她拒絕了。
她就這麽慢吞吞地挪向府門, 游移不定的目光落在腳下青磚圖案上,她陡然間想起昨夜的事來。
“……人人都道是我寵愛這個小兒子,明知他與人無媒而合, 為全顏面,還讓生的女兒隨了吳姓, 入了族譜。哪裏知道這其中的曲折, 吳易的後人總歸是要姓吳的, 那孩子不是入仕了麽,現在又在何處?”
心一下被揪緊,吳鉞低頭道:“吳盈她……已經遭難,似乎也與查先祖之案有關。離開樂安前,她曾多次與我談及此事, 只是語焉不詳,不肯細說。待到她去後孫女才察覺到不對,吳家似乎落入了什麽人的圈套,險些卷入賀州貪墨一案裏,這實屬不該,祖母也知,哪怕再蠢,吳家的人也不至於去碰河道上的賬,這分明是有人要栽贓陷害。”
“這裏頭的事情我也略知一二。從吳易那房人斷絕開始,吳謝兩家幾成水火之勢,後由州牧從中調解,才稍稍安分了些,這些事,長輩們不欲多言,想著時過境遷,這兩姓之仇也能消融,但這等血仇,如何能放下,難,難,難吶……”
吳鉞不解道:“祖母,到底是何種仇怨,至今仍在?”
老人嘆了口氣,道:“洪波之亂中吳易奉命協助駐軍進山追擊亂黨,謝郁時任黔南郡長也在其中,恰好大雨河水暴漲,山洪突發。不知為何最後當初進去的人都活著出來了,唯有謝郁死在山中。後來便有傳言,說是當時軍長被亂石擊中昏迷不醒,吳易主持大局,勒令手下的人不許救助謝郁,這才釀下慘禍。吳易後來被罷官,正是因為此事的緣故。”
想到此處吳鉞深吸一口氣,攀上馬車回府。馬車才入後院,吳鉞腳剛落地,管事便帶著人來見她。打頭是個身姿英挺的女子,一雙招子十分精亮,道:“吳小姐,幸不辱命,您要查的人,我們已經查到了消息。”
吳鉞頷首,道:“此事托與當家的果然沒錯,請說罷。”
女子抱拳行禮道:“小姐要查的這人原是辰州人士,後來舉家遷往雲州,在阾楓郡落戶。此人原名岳瑾,不知何故後來改姓趙,她擅書畫,號山野閑人,尤以人像著稱。某也搜羅了些仿品,小姐自可看看。”
吳鉞道:“她家中又有何人在?”
女子道:“她家五代單傳,如今剩下一個喚作趙元的。說是來辰州尋親了,早幾月便已經離了雲州。”
吳鉞臉色一變,對她道:“吳某還有一事相求,請當家為我帶一封信,盡快送到辰州昭鄴原隨原大人行轅處……”
七月十一日,內閣次輔沈明山上疏呈表,要求皇帝再議賀州官員升調一事,閣臣們紛紛表態在紫宸宮外跪了半日,請求皇帝收回調令。
滿朝嘩然,都明白內閣這次是鐵了心要與皇帝對著幹,首輔告病在家中,內閣的重擔全落在沈明山身上,她這般行事,動輒以辭官相逼,無畏無懼。想來也少不了首輔嚴明華的默許,雖說她二人在內閣中鬥爭多年,但在這件事上,內閣卻出乎意料地迅速統一了戰線,誰也不知道那日後來發生了什麽,皇帝到底有沒有向沈次輔妥協?
內閣直司臣胡灈有幸見證了這一幕,沈閣老帶著人跪在紫宸宮外,嚇的她以為內閣要逼宮了。其實性質也差不多,內閣群情激憤,於殿前慷慨陳詞,以家國禮法、孝道一說來壓制皇帝。皇帝登基以來打的便是仁孝的招牌,被內閣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殿外下朝大臣們臉上的表情不可謂不精彩。
若是她答應,威信有失,恐怕是再也壓不住內閣了。若是她不答應,內閣集體辭官,朝中難免受其影響動蕩不安。
紫宸宮外跪了一排緋袍大臣,皇帝聞訊姍姍來遲,據胡灈觀察她似乎並沒有很生氣,只是安靜的站在宮外與閣臣們對視。
皇帝很是尋常問了幾句話,閣臣們皆慨然呈言,一副肝膽塗地忠心為國的樣子,皇帝認真的聽完,溫和道:“諸位愛卿言之有理,朕聽後大有感觸,既然如此,那你們就先回去等候,朕必然會給你們一個答覆。”
次輔沈明山跪行大禮,脫去衣冠玉帶,僅著素衣,堅持道:“請陛下現在就給內閣一個答覆罷!”
胡灈咽了咽口水,只覺得沈次輔太咄咄逼人了,縱觀史書,還沒有哪個臣下能這般放肆,相較於先帝,當今陛下已經十分包容了。
皇帝站立良久,才道:“沈閣老一定要朕現在給你答覆?”
沈明山以頭觸地回應了她的話。
“好。”皇帝仍是沒有動怒,只是吩咐宮人備好轎子,而後道:“那便如閣老所願。”
誠然,胡灈聽到這句話時有些不可思議,看著皇帝遠去的背影,竟感到一絲絲落寞蕭索。
她心中驀然生出憤慨來,哪怕她只是個小小的直司臣,她也能明白,皇帝做的沒有錯。既然如此,為何要退讓?
第二日的早朝皇帝以一種從容不迫的姿態宣告了她的決定,既然內閣無法與皇帝達成一致,那閣臣們就回去好好想想,什麽時候想清楚了,什麽時候再回內閣當職。為此皇帝還貼心的為閣臣們準備了一張休假單子,照例送到吏部登記,並囑咐,若是要遞辭呈,就按照正常流程去吏部辦理。相反,若是想明白了就去吏部報道。
眾臣面面相覷,閣臣從來都不歸吏部管,內閣自有一套規章制度,如今皇帝將她們劃到吏部,豈不是與尋常官員一同作論,既然自降身價,那就幹脆回歸大流。滿朝無人敢出聲,最後吏部尚書出列應答,此事便一錘定音了。
皇帝隨之安排六部尚書共議朝事,這是自宣德年間以來,六部第一次正式參與朝會,從前有內閣在時,六部只有旁聽和答話的份,議事時閣臣才有權票擬,將奏折遞呈禦前,而尚書們只能發表一些觀點。如今終於可以挺直腰板吐氣揚眉。沒有了內閣以後,很多事可以直接由六部呈遞皇帝面前,當日公文當日批覆,不需再過內閣的手。辦事效率增快不少,朝政也沒有想象中的那樣陷入混亂,著實令人驚嘆。
朝廷沒有了內閣就無法運轉的神話一夕間被打破,皇帝以泰然自若從容鎮定的姿態穩住了局面,而偶有停滯的朝廷也在沒有內閣的日子中走上正程,胡灈不由佩服起皇帝的魄力來,沒有於內閣在這件事上爭執是正確的選擇,越拖越不利,最後大勢所迫,皇帝還是會被逼著妥協。她也沒有罷免內閣,只是給閣臣們放了一個長假,礙於臉面,清高的閣老們必然不會直降身價去吏部遞辭呈,但也不會去吏部報道,再回內閣。兩頭僵持,真是進退維谷。
胡灈這個內閣直司臣也失去了作用,她原本以為會跟著閣老們一起放個假,享受幾天清閑的日子。但皇帝馬上一道詔書將她召到身邊,繼續做她的老本行,謄寫文書。
“胡直司不會是想和內閣的閣老們一起放個假罷?”
胡灈心中雖是這麽想的,但還是連道不敢。皇帝仿佛已經洞悉她的想法,指使宮人將案上一摞厚厚的文書搬到她的桌前,最頂上那本封頁便寫著‘辰州府上奏’,胡灈顫著手翻開,才看了兩行便擡頭看向禦前,正對上皇帝的目光。
“你也在內閣呆了許久,歷練的也夠了,好鋼要用在刀刃上,是不是這個道理?”
那目光十分溫和,皇帝語氣輕松,充滿了調侃和信任。胡灈不由一怔,心中百般滋味雜陳,最後化作一股暖流,她輕聲應答,落座後研磨提筆。
胡家族中入仕者眾,她並非胸無抱負,只是不喜官場風氣,不得已寄情書畫,也因此多為母親訓斥責罵。初到重華宮時,她也不過是敷衍了事,人心豈能真如頑石,她多得陛下教誨,方才明白曾經自以為的明珠蒙塵如何可笑。既有千裏之志,也應當做千裏之行,以國士相待我者,我當以國士報之。
劉甄為楚晙研好墨後侍立在側,正有些奇怪楚晙與尋常相異的態度,她對臣下看似溫和實則疏遠漠然,難得像這般有真情實意的流露。劉甄不動聲色地擡眼看向胡灈,越看越覺得哪裏不對,待她想到某處關鍵,不由心中一凜。
內閣直司臣是正四品文官,身著藍色官袍,此時她埋於文書中,若不細看,竟有些像清平在殿中當值。
這場景她從前在王府中見過許多次,如今在勤政殿再現,無端地叫人心驚。
那日清平離去時,清楚地表露了她的態度,劉甄為她能放下而感到由衷高興,畢竟兩人身份如隔雲端,這份感情終是無法開花結果,但……
劉甄瞥了一眼禦前,卻見楚晙嘴角噙著淡笑,連她自己似乎都不曾察覺。
究竟因何心生歡喜,因何心生哀樂,為誰心神動搖?她的指尖深深攥進掌心,心跳的有些快。
原來不知不覺中,陛下竟陷的這般深了,她分明心動,卻猶自不知。
行館中琴音淙淙,輕紗沾了水汽,不覆往日的輕盈。唯有琴音空靈,合著紛紛細雨飄的遠了,
清平撩起衣袖,伸手取過杯盞斟茶,聽行館署官匯報事務。近來黔南一直在下雨,覆巡青廬山一事被耽擱,燕驚寒也被調去巡視河道,也不知這雨要下到幾時方歇。
清平倒是不急,反正著急的人多的是,潘郡長隔幾日便遣人來行館中詢問為太廟擇地一事是否已定下,還附送青廬山附近圖紙一份,供清平細看。
她本想自己親自登門來與清平商量,早日將事情定下來。但是千算萬算都算不到,黔南郡中卻接連出了數樁命案,枉死之人五官皆被兇徒用利器剜去,面容難辨,無從比對身份戶籍,只知死的人全為女子,屍首被發現時都在河裏浮著,配合近日連綿不斷陰沈雨天,好似一個不詳的預兆。
偏偏這水中浮屍每隔一日就會出現一具,被裹著白麻浮在河水中,陰冷可怖。這個七月註定不是太平日子,常言道事出反常必有妖,傳言郡中有妖邪肆亂,屠戮百姓。在民間傳言中,只有亡國前才會屢有妖物作怪,這都是說明王朝氣數將盡,帝王昏庸無德,上天不再眷顧,反而降下懲罰。這傳言到了潘郡長耳邊,聽的她眼前一黑。如今太廟將定,不知多少雙眼睛暗地裏都在瞧著此地,黔南郡裏卻出了這種事情,若是任流言傳到京師,她簡直不敢想象後果。
因為這等緣故,她接連半月都將力氣耗費在這起案子上,但查來查去,始終毫無頭緒。但若真是如此,豈不是應了民間傳的說法,王朝氣數將盡?清平坐在行館中聽了半日琴,對郡中近日來的傳言也略有耳聞,她這行館中亦是增添了許多護衛,禮部侍中代表陛下與朝廷來辰州修太廟,但第一具屍體恰好是在行館中發現的,頗有種示威的意思。
清平問道:“不知工部的今大人何時到黔南,可否有消息了?”
署官面色發白,尚未從前些日子的驚嚇中緩過神來,聞言道:“驛站已經來了人,今侍中的行轅明日便到黔南。”
清平垂眼道:“等了她一個半月,總算是等到了。”
署官不明所以,一時不知如何回話,只得向周圍看去,見隨從們皆低頭不語,仿佛什麽也沒聽見一般。
琴聲漸低,曲聲已至尾。清平向廳下看去,那琴師起身行禮,他黑發如緞被綢帶束著,動作間皆是綽約風姿。清平撫掌道:“‘妙指徵幽契,繁聲入杳冥。一彈新月白,數曲暮山青’,昔日有神子於湘水畔泛瑤瑟,後人有幸得聞,聆享天音。如今正合公子琴音,應了那句‘新聲含盡古今情。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琴師遙拜,柔順道:“承蒙大人厚愛,倍感殊榮,不知大人可否再指點一二?”
清平手指微動,斂衣正坐,似乎在思考著這個問題。署官見狀這才想起潘郡長曾對自己的吩咐,在心中暗罵一句誤事,看著清平臉色道:“大人,談論琴道乃是件雅事,不如——”
她還未說完,屋外傳來急促的腳步聲,一護衛在門外行禮,道:“大人,方才有人擅闖行轅,已被屬下們攔在行館外了!”
清平淡淡道:“既然如此,為何這般慌亂?”
護衛抹了把臉上的雨水,苦著臉道:“但那人出示了辰州州府文書,可直見大人。”
正說著門外一人緩步而來,他頭戴帷帽,帽上掛著串鮮紅的珊瑚珠,有風吹來,寬大的衣袍翻飛。
他的唇角上揚,目光掃過周遭,在那琴師身上停頓一瞬,隨即踏入屋中。
署官目瞪口呆,呵道:“你是什麽人,禮部侍中李大人的行轅在此,怎能容你這般放肆!”
她方說完話,正要招呼護衛上前,但卻無一人挪動,不由急的面容抽搐。而那男子已經行到清平面前,摘下帷帽隨手一放,在清平右側落座,拿起茶盞飲了一口,才道:“李大人,好久不見。”
署官無暇顧及那桌上何時出現了兩杯茶,她皺眉看著琴師,示意他上前來。
但那琴師只是屈膝行禮,緩緩退出了門。
清平笑了笑,道:“邵公子,是很久不見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一群下人在門外守候許久,見她出來忙為她撫平裙上皺褶, 為首的人恭敬道:“小姐的人已經回老宅候著了,老太太吩咐過, 馬車也已經備好。”
吳鉞嗓音沙啞道:“好, 我知曉了。”
她提裙踏出這扇門, 走動間雙膝酸痛,有下人要來扶她, 被她拒絕了。
她就這麽慢吞吞地挪向府門, 游移不定的目光落在腳下青磚圖案上,她陡然間想起昨夜的事來。
“……人人都道是我寵愛這個小兒子,明知他與人無媒而合, 為全顏面,還讓生的女兒隨了吳姓, 入了族譜。哪裏知道這其中的曲折, 吳易的後人總歸是要姓吳的, 那孩子不是入仕了麽,現在又在何處?”
心一下被揪緊,吳鉞低頭道:“吳盈她……已經遭難,似乎也與查先祖之案有關。離開樂安前,她曾多次與我談及此事, 只是語焉不詳,不肯細說。待到她去後孫女才察覺到不對,吳家似乎落入了什麽人的圈套,險些卷入賀州貪墨一案裏,這實屬不該,祖母也知,哪怕再蠢,吳家的人也不至於去碰河道上的賬,這分明是有人要栽贓陷害。”
“這裏頭的事情我也略知一二。從吳易那房人斷絕開始,吳謝兩家幾成水火之勢,後由州牧從中調解,才稍稍安分了些,這些事,長輩們不欲多言,想著時過境遷,這兩姓之仇也能消融,但這等血仇,如何能放下,難,難,難吶……”
吳鉞不解道:“祖母,到底是何種仇怨,至今仍在?”
老人嘆了口氣,道:“洪波之亂中吳易奉命協助駐軍進山追擊亂黨,謝郁時任黔南郡長也在其中,恰好大雨河水暴漲,山洪突發。不知為何最後當初進去的人都活著出來了,唯有謝郁死在山中。後來便有傳言,說是當時軍長被亂石擊中昏迷不醒,吳易主持大局,勒令手下的人不許救助謝郁,這才釀下慘禍。吳易後來被罷官,正是因為此事的緣故。”
想到此處吳鉞深吸一口氣,攀上馬車回府。馬車才入後院,吳鉞腳剛落地,管事便帶著人來見她。打頭是個身姿英挺的女子,一雙招子十分精亮,道:“吳小姐,幸不辱命,您要查的人,我們已經查到了消息。”
吳鉞頷首,道:“此事托與當家的果然沒錯,請說罷。”
女子抱拳行禮道:“小姐要查的這人原是辰州人士,後來舉家遷往雲州,在阾楓郡落戶。此人原名岳瑾,不知何故後來改姓趙,她擅書畫,號山野閑人,尤以人像著稱。某也搜羅了些仿品,小姐自可看看。”
吳鉞道:“她家中又有何人在?”
女子道:“她家五代單傳,如今剩下一個喚作趙元的。說是來辰州尋親了,早幾月便已經離了雲州。”
吳鉞臉色一變,對她道:“吳某還有一事相求,請當家為我帶一封信,盡快送到辰州昭鄴原隨原大人行轅處……”
七月十一日,內閣次輔沈明山上疏呈表,要求皇帝再議賀州官員升調一事,閣臣們紛紛表態在紫宸宮外跪了半日,請求皇帝收回調令。
滿朝嘩然,都明白內閣這次是鐵了心要與皇帝對著幹,首輔告病在家中,內閣的重擔全落在沈明山身上,她這般行事,動輒以辭官相逼,無畏無懼。想來也少不了首輔嚴明華的默許,雖說她二人在內閣中鬥爭多年,但在這件事上,內閣卻出乎意料地迅速統一了戰線,誰也不知道那日後來發生了什麽,皇帝到底有沒有向沈次輔妥協?
內閣直司臣胡灈有幸見證了這一幕,沈閣老帶著人跪在紫宸宮外,嚇的她以為內閣要逼宮了。其實性質也差不多,內閣群情激憤,於殿前慷慨陳詞,以家國禮法、孝道一說來壓制皇帝。皇帝登基以來打的便是仁孝的招牌,被內閣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殿外下朝大臣們臉上的表情不可謂不精彩。
若是她答應,威信有失,恐怕是再也壓不住內閣了。若是她不答應,內閣集體辭官,朝中難免受其影響動蕩不安。
紫宸宮外跪了一排緋袍大臣,皇帝聞訊姍姍來遲,據胡灈觀察她似乎並沒有很生氣,只是安靜的站在宮外與閣臣們對視。
皇帝很是尋常問了幾句話,閣臣們皆慨然呈言,一副肝膽塗地忠心為國的樣子,皇帝認真的聽完,溫和道:“諸位愛卿言之有理,朕聽後大有感觸,既然如此,那你們就先回去等候,朕必然會給你們一個答覆。”
次輔沈明山跪行大禮,脫去衣冠玉帶,僅著素衣,堅持道:“請陛下現在就給內閣一個答覆罷!”
胡灈咽了咽口水,只覺得沈次輔太咄咄逼人了,縱觀史書,還沒有哪個臣下能這般放肆,相較於先帝,當今陛下已經十分包容了。
皇帝站立良久,才道:“沈閣老一定要朕現在給你答覆?”
沈明山以頭觸地回應了她的話。
“好。”皇帝仍是沒有動怒,只是吩咐宮人備好轎子,而後道:“那便如閣老所願。”
誠然,胡灈聽到這句話時有些不可思議,看著皇帝遠去的背影,竟感到一絲絲落寞蕭索。
她心中驀然生出憤慨來,哪怕她只是個小小的直司臣,她也能明白,皇帝做的沒有錯。既然如此,為何要退讓?
第二日的早朝皇帝以一種從容不迫的姿態宣告了她的決定,既然內閣無法與皇帝達成一致,那閣臣們就回去好好想想,什麽時候想清楚了,什麽時候再回內閣當職。為此皇帝還貼心的為閣臣們準備了一張休假單子,照例送到吏部登記,並囑咐,若是要遞辭呈,就按照正常流程去吏部辦理。相反,若是想明白了就去吏部報道。
眾臣面面相覷,閣臣從來都不歸吏部管,內閣自有一套規章制度,如今皇帝將她們劃到吏部,豈不是與尋常官員一同作論,既然自降身價,那就幹脆回歸大流。滿朝無人敢出聲,最後吏部尚書出列應答,此事便一錘定音了。
皇帝隨之安排六部尚書共議朝事,這是自宣德年間以來,六部第一次正式參與朝會,從前有內閣在時,六部只有旁聽和答話的份,議事時閣臣才有權票擬,將奏折遞呈禦前,而尚書們只能發表一些觀點。如今終於可以挺直腰板吐氣揚眉。沒有了內閣以後,很多事可以直接由六部呈遞皇帝面前,當日公文當日批覆,不需再過內閣的手。辦事效率增快不少,朝政也沒有想象中的那樣陷入混亂,著實令人驚嘆。
朝廷沒有了內閣就無法運轉的神話一夕間被打破,皇帝以泰然自若從容鎮定的姿態穩住了局面,而偶有停滯的朝廷也在沒有內閣的日子中走上正程,胡灈不由佩服起皇帝的魄力來,沒有於內閣在這件事上爭執是正確的選擇,越拖越不利,最後大勢所迫,皇帝還是會被逼著妥協。她也沒有罷免內閣,只是給閣臣們放了一個長假,礙於臉面,清高的閣老們必然不會直降身價去吏部遞辭呈,但也不會去吏部報道,再回內閣。兩頭僵持,真是進退維谷。
胡灈這個內閣直司臣也失去了作用,她原本以為會跟著閣老們一起放個假,享受幾天清閑的日子。但皇帝馬上一道詔書將她召到身邊,繼續做她的老本行,謄寫文書。
“胡直司不會是想和內閣的閣老們一起放個假罷?”
胡灈心中雖是這麽想的,但還是連道不敢。皇帝仿佛已經洞悉她的想法,指使宮人將案上一摞厚厚的文書搬到她的桌前,最頂上那本封頁便寫著‘辰州府上奏’,胡灈顫著手翻開,才看了兩行便擡頭看向禦前,正對上皇帝的目光。
“你也在內閣呆了許久,歷練的也夠了,好鋼要用在刀刃上,是不是這個道理?”
那目光十分溫和,皇帝語氣輕松,充滿了調侃和信任。胡灈不由一怔,心中百般滋味雜陳,最後化作一股暖流,她輕聲應答,落座後研磨提筆。
胡家族中入仕者眾,她並非胸無抱負,只是不喜官場風氣,不得已寄情書畫,也因此多為母親訓斥責罵。初到重華宮時,她也不過是敷衍了事,人心豈能真如頑石,她多得陛下教誨,方才明白曾經自以為的明珠蒙塵如何可笑。既有千裏之志,也應當做千裏之行,以國士相待我者,我當以國士報之。
劉甄為楚晙研好墨後侍立在側,正有些奇怪楚晙與尋常相異的態度,她對臣下看似溫和實則疏遠漠然,難得像這般有真情實意的流露。劉甄不動聲色地擡眼看向胡灈,越看越覺得哪裏不對,待她想到某處關鍵,不由心中一凜。
內閣直司臣是正四品文官,身著藍色官袍,此時她埋於文書中,若不細看,竟有些像清平在殿中當值。
這場景她從前在王府中見過許多次,如今在勤政殿再現,無端地叫人心驚。
那日清平離去時,清楚地表露了她的態度,劉甄為她能放下而感到由衷高興,畢竟兩人身份如隔雲端,這份感情終是無法開花結果,但……
劉甄瞥了一眼禦前,卻見楚晙嘴角噙著淡笑,連她自己似乎都不曾察覺。
究竟因何心生歡喜,因何心生哀樂,為誰心神動搖?她的指尖深深攥進掌心,心跳的有些快。
原來不知不覺中,陛下竟陷的這般深了,她分明心動,卻猶自不知。
行館中琴音淙淙,輕紗沾了水汽,不覆往日的輕盈。唯有琴音空靈,合著紛紛細雨飄的遠了,
清平撩起衣袖,伸手取過杯盞斟茶,聽行館署官匯報事務。近來黔南一直在下雨,覆巡青廬山一事被耽擱,燕驚寒也被調去巡視河道,也不知這雨要下到幾時方歇。
清平倒是不急,反正著急的人多的是,潘郡長隔幾日便遣人來行館中詢問為太廟擇地一事是否已定下,還附送青廬山附近圖紙一份,供清平細看。
她本想自己親自登門來與清平商量,早日將事情定下來。但是千算萬算都算不到,黔南郡中卻接連出了數樁命案,枉死之人五官皆被兇徒用利器剜去,面容難辨,無從比對身份戶籍,只知死的人全為女子,屍首被發現時都在河裏浮著,配合近日連綿不斷陰沈雨天,好似一個不詳的預兆。
偏偏這水中浮屍每隔一日就會出現一具,被裹著白麻浮在河水中,陰冷可怖。這個七月註定不是太平日子,常言道事出反常必有妖,傳言郡中有妖邪肆亂,屠戮百姓。在民間傳言中,只有亡國前才會屢有妖物作怪,這都是說明王朝氣數將盡,帝王昏庸無德,上天不再眷顧,反而降下懲罰。這傳言到了潘郡長耳邊,聽的她眼前一黑。如今太廟將定,不知多少雙眼睛暗地裏都在瞧著此地,黔南郡裏卻出了這種事情,若是任流言傳到京師,她簡直不敢想象後果。
因為這等緣故,她接連半月都將力氣耗費在這起案子上,但查來查去,始終毫無頭緒。但若真是如此,豈不是應了民間傳的說法,王朝氣數將盡?清平坐在行館中聽了半日琴,對郡中近日來的傳言也略有耳聞,她這行館中亦是增添了許多護衛,禮部侍中代表陛下與朝廷來辰州修太廟,但第一具屍體恰好是在行館中發現的,頗有種示威的意思。
清平問道:“不知工部的今大人何時到黔南,可否有消息了?”
署官面色發白,尚未從前些日子的驚嚇中緩過神來,聞言道:“驛站已經來了人,今侍中的行轅明日便到黔南。”
清平垂眼道:“等了她一個半月,總算是等到了。”
署官不明所以,一時不知如何回話,只得向周圍看去,見隨從們皆低頭不語,仿佛什麽也沒聽見一般。
琴聲漸低,曲聲已至尾。清平向廳下看去,那琴師起身行禮,他黑發如緞被綢帶束著,動作間皆是綽約風姿。清平撫掌道:“‘妙指徵幽契,繁聲入杳冥。一彈新月白,數曲暮山青’,昔日有神子於湘水畔泛瑤瑟,後人有幸得聞,聆享天音。如今正合公子琴音,應了那句‘新聲含盡古今情。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琴師遙拜,柔順道:“承蒙大人厚愛,倍感殊榮,不知大人可否再指點一二?”
清平手指微動,斂衣正坐,似乎在思考著這個問題。署官見狀這才想起潘郡長曾對自己的吩咐,在心中暗罵一句誤事,看著清平臉色道:“大人,談論琴道乃是件雅事,不如——”
她還未說完,屋外傳來急促的腳步聲,一護衛在門外行禮,道:“大人,方才有人擅闖行轅,已被屬下們攔在行館外了!”
清平淡淡道:“既然如此,為何這般慌亂?”
護衛抹了把臉上的雨水,苦著臉道:“但那人出示了辰州州府文書,可直見大人。”
正說著門外一人緩步而來,他頭戴帷帽,帽上掛著串鮮紅的珊瑚珠,有風吹來,寬大的衣袍翻飛。
他的唇角上揚,目光掃過周遭,在那琴師身上停頓一瞬,隨即踏入屋中。
署官目瞪口呆,呵道:“你是什麽人,禮部侍中李大人的行轅在此,怎能容你這般放肆!”
她方說完話,正要招呼護衛上前,但卻無一人挪動,不由急的面容抽搐。而那男子已經行到清平面前,摘下帷帽隨手一放,在清平右側落座,拿起茶盞飲了一口,才道:“李大人,好久不見。”
署官無暇顧及那桌上何時出現了兩杯茶,她皺眉看著琴師,示意他上前來。
但那琴師只是屈膝行禮,緩緩退出了門。
清平笑了笑,道:“邵公子,是很久不見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