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章 勸陛下理想永不失上皇崩天下成一統(正文完)
關燈
小
中
大
北蠻之大敗,大靖謀算有之,北蠻作死有之,天意有之,運氣有之,科學也有之。
為什麽江源上奏司徒晟不允許靖軍追入草原呢?因為他早就算到這些北蠻騎兵要被雷劈,如果靖軍追過去同樣要被劈,只不過他沒想到北蠻這麽倒黴,一劈就被劈死了右賢王,而且這些信仰處於原始狀態的北蠻人太過服帖了,不過喊著口號被雷劈就瞬間老實了,非常出乎預料。
在江源前世的時候,有人說中原之地沒有什麽純粹的教派信仰而言,似乎所有的宗教哪怕國內原產的宗教,只要以發展起來百分之一千要變味兒。佛教就是最好的例子,和當初在天竺的時候沒有一點相似的地方,其餘的宗教就更別提了,沒有一個能維持傳統的。
不止如此,似乎國人們也深谙臨時抱佛腳之道,若說信,他們似乎還真信,若說不信,他們比誰都不信。對於絕大多數的國人而言,信仰宗教?那是什麽玩意?似乎從古到今,國人們都是不信的居多,信的人太少太少了。
道理很簡單,在這片土地之上,只從堯舜時期以後,就再也沒有了原始的神話存在了,國人崇拜的對象從來就不是永不出現的神佛,而是宗廟,而是祖先,就連對天地的信仰都被丟到了一邊。別說普通百姓,就是皇帝皇族,世家勳貴,積年的耕讀世家也是這樣做的,除了心不安的,有所求的,幾乎都是這樣,無一例外。
所以江源顯然理解不了北蠻騎兵為什麽投降的那麽快,就連當年齊王被劈導致的投降都讓他有些恍惚。齊軍投降還能推說是他們本身就是靖朝民眾,失去了首領,所以服帖的比較快。而北蠻人因為原始信仰和信心被擊碎所以瞬間投降?那是什麽鬼?
理解是理解不了,不過這個結果他倒是猜到了一些。既然早就猜到誰沖到草原誰就會被雷劈,那麽他自然會攔住自己這方的騎兵們。他也怕被劈之後靖軍內部傳出什麽不好的流言啊……
雷雨的時候,於空曠之地,怎麽躲避雷電?
幾乎所有人都會瞬間回答,打傘?!可惜這個答案不對,在空曠的地方打傘和站在樹下避雨是一個道理,被劈的幾率瞬間增大不知道多少倍,所以要防止雷電絕對不能打傘。
在雷雨之時想要躲避雷電要禁止打傘,不要大步奔跑,不要擠在一起,盡量放低身形,在打雷的時候蹲下/身去,盡量把自己縮成一團。要避開流水、暗河出口之類的地方,也要避開金屬礦藏所在的地脈。雖然不是說這樣就能絕對避開雷劈,至少把幾率降到了最低,總比怎麽劈怎麽死要強。
可惜,這些條目北蠻人沒有一個做到的。
他們倒是沒有打傘,可是騎在了馬上,相較於周圍的平原地帶而言要高出許多,簡直就是明晃晃的標志,吸引著雷電劈過來一樣。而且騎在馬上,馬匹又在不停飛奔,不被雷電劈著還好,一旦劈到絕對會要了人命。
雷電傷人靠的是什麽?靠的是電位差。大地是導電的,同樣也是有電阻的,所以行人就具有跨步電壓。如果是跑步,那麽步伐就比較大,跨步電壓也就大,受到的雷電傷害也就更大,反而小步行走可以避免被雷電瞬間擊斃。為什麽都是被雷劈,有的死了有的活了呢?這也是其中一個原因。
騎著馬走,馬的一步要比人大的多了,可想而知這些騎兵被劈的有多慘了,更何況他們站得很近,被劈了一個就會導致一連串被傷到,這才導致不過幾個雷電就劈死了幾十個,上百個人的慘狀。
而還得他們被劈的最慘的原因,一是因為他們當時正沿著河流奔跑,河流本身導電,就好像一條露天的導線一樣,吸引著雷電的到來。另一個原因則是那條河流的河床位置,正是一條金屬礦脈的所在地,有著比河流更強烈的吸引雷電的作用。
當時他們不是覺得馬蹄撞擊地面的聲音有些奇怪嗎?原因就在於此。這地方是一條距離地表非常近的鐵礦礦脈,站在那裏簡直就像揮舞著手呼喚著雷電去劈他們一樣……
江源發現這一點還是在前幾天靠近北蠻國人駐地的時候,考察地形的時候看到的。那條河的兩岸到處都是被雷電燒焦的焦灼痕跡,周圍的所有矮樹全都被雷電批過,就算這裏是平原,無遮無攔也太誇張了一些,所以他稍一註意就發現了地底的奧秘,這才能隱秘地坑了北蠻族一把。
至於那掩埋了北蠻族大部分人口的泥石流,只能說是天災*的聯合產物,還真怪不了靖軍,完全是北蠻人自己作的。雖然江源還在心裏面暗笑是因為皇帝陛下的烏鴉嘴詛咒了這些北蠻族人,可是究其根本,還是他們自己的錯。
泥石流也好,山體滑坡也好,固然有連降暴雨的原因,但追根溯源,還是因為植被被破壞,導致的水土流失。而植被是怎麽被破壞的?還不是因為右賢王那個家夥出的主意?
為了躲避薛進的連番偷襲,右賢王出的什麽主意?他要求軍隊依山建營,先不說背靠著泥石流的山體導致的淒慘結果,建營寨是需要圍欄的,圍欄就需要木料,木料從何而來呢?北蠻族人選擇了就地解決,也就是從背後的山上直接砍伐。
要知道北蠻人不但需要營寨的圍欄,還需要牲畜的圈欄,這都需要數量龐大的木料作為支撐,那麽他們砍伐了多少樹?完全難以計算。
不止如此,右賢王覺得密林容易藏兵,為了防止薛進的軍隊偷偷上山,從頭頂襲擊大營,他還要求北蠻族士兵大量砍伐山上的樹木,必須做到沒有寸木遮擋視線。這下好了,樹木全部被砍伐,傻子都知道結果如何。
隨後,右賢王想出個主意,想要水淹薛進騎兵,所以打算築堤壩攔截河水,制造山洪。那處河水的源頭距離他紮營之地其實沒有多遠,繞山路當然要走很久,如果翻山的話,直線距離也不過十幾裏而已。那麽修築堤壩所用的土石從哪裏出?右賢王的想法當然是就地解決了。
那處源頭本身沒有裸/露於地表的巖石層,那一處河流的河床上也只是有一些泥沙,沒有堅硬的石塊,所以修築堤壩所用的石頭都需要從附近的山上挖掘出來填放在那裏。作為附近石塊最多的一座山,北蠻族駐地背後的那座山峰顯然也沒有被放過,反而被挖掘得更加厲害,導致山上坑坑窪窪,不知多少泥土暴露在雨水的沖刷下,也不知這樣挖掘造成了多麽嚴重的山體松弛。
可以說,沒有砍伐樹木,沒有被挖掘石塊,說不定就沒有這場泥石流了,甚至沒有那場人造山洪造成的地表和山體的震動,說不定都能免除掉這一場恐怖的災難。只能說右賢王作的一手好死,坑害了自己,也坑死了北蠻族的人們。*大於天災啊……
當然,就憑這些北蠻人對異族的殘暴屠殺,他們的人性就已經喪失了,也必然別想得到什麽好結果。這一場天災,倒像是上天代替皇帝陛下和靖軍們懲罰了北蠻族,相信不明道理的北蠻人就算活了下來也會視靖人為神靈,再也不敢鬧事了。
泥石流也好,雷劈之事也好,除了讓北蠻族心驚膽寒,讓靖軍多流傳幾段天帝天尊的傳說,更大的意義在於幫助了江源說服司徒晟讓工部更大地投入對自然科學的研究。
如果雷電可以預料,如果砍伐樹木就能解釋天災的形成,那麽是不是研究了科學就能躲避很多災難?至少能夠提出解決的方法吧?
火/藥的誕生使得靖軍的戰鬥力增加了不知道多少倍,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將西域和北蠻的大軍打得魂飛魄散,領先了整個世界幾百年甚至上千年。它的出現純粹來自於一場偶然的碰撞,那麽一旦其他的國家也有人碰巧發現了這種物質呢?或者他們發現了比火/藥更加厲害的東西了呢?
方涵出使西域,不但帶回了西域的消息,更帶來了關於歐洲,關於非洲,關於中亞,甚至是印度等等地區的消息,這個世界上有這麽多的國家,有這麽多的人口,全部加起來怕是要比大靖的人口還要多,誰知道會不會有人會重覆一些偶然的情況呢?
司徒晟是個明君,他明白一旦發生了這種情況,或者火/藥的配方洩露出去的結果。當初江源當做小故事講給司徒燁司徒燦聽的龜兔賽跑的故事他也聽到過,細細想來,深以為然。
司徒晟從不諱疾忌醫,也相當理解江源的思想,和其他一心鞏固皇權的皇帝不一樣,司徒晟想的更多的是如何才能有利於國家,有利於民眾,這樣的明君自然會做出正確的選擇。這些年來他看到了因為科技的進步而提升的國力和軍力,看到了百姓享受到的便利和變得更好的生活,又怎麽會阻止發展科學呢?
江源對於天災的解釋避免了司徒晟在吹捧之中可能旺盛起來的自信心,也不會讓他如那位倒黴的右賢王一樣登上神壇再也下不來了。他希望他的主公能夠永遠睿智,而不是毀於一些莫名其妙的優越感,能夠一世維持著明君賢臣的佳話。
這或許很難,因為一個人的心智和思想都會隨著時間的變換而變化,但是江源相信自己能夠遏制住自己不必要的自大,也能夠成功的說服勸諫司徒晟。只有失去了目標的人才會陷落於安然自得,他們的目標還遠遠沒有達到,要將大靖發展的最強,甚至無可超越,也不是短短數十年就能達成的。他們有一生的時間追逐這個夢想,不會陷於毀滅之中的。
而且從小就被江源培養起來的司徒燁如果不出差錯也能夠成長為一位不屬於其父的明君,再加上司徒燁兒子的這一代他同樣也能夠插手培養,那麽靖朝三代不出差錯就足夠打造出一個強大的國家,一個經得起考驗的政策了。
一個王朝,想要讓其變得萬世可期顯然是不太可能的,但是要讓它給後世作出榜樣,使得一代更比一代強卻是能夠達成的。
江源笑了笑,他所求實在太大,他的理想也不是一個人能夠完成的,但是他相信,只要繼續努力下去,總有一天這個國家,這個民族都能夠站在世界頂端,能夠代替他完成他的理想!
北伐收尾的事情顯然就不需要司徒晟這位皇帝陛下和江源這位兵部尚書大人來具體負責了,那些戰敗的北蠻民眾一部分會負責在北蠻草原上替大靖放牧,更多的則會被帶回中原,充作奴隸。大靖會在他們的勞作下變得更加富強,而他們也會在勞作之中融入大靖,從歷史上徹底消失。
江源和司徒晟在大軍的簇擁下回到了京城,接受著萬民的歡呼和迎接。而在他們踏入京城的那一刻,則收到了宮中的消息——太上皇不成了……
長期陷入昏厥的太上皇猛然清醒了過來,而且胃口大增,一餐使用了兩碗米飯,精神矍鑠,面色紅潤,竟像是康覆了一樣。可是無論是太上皇,還是負責給他治療的禦醫們都很清楚,這不過是回光返照而已,他的壽數不超過一天了。
司徒晟和江源連身上的塵土都沒有抖落就進入了皇宮之中,身為兒子和女婿,他們要見太上皇最後一面,無論是感情上還是制度上,他們必須這麽做!
太上皇還是住在乾清宮,走入他住著的寢殿,裏面滿是藥物的苦澀氣味,顯得腐朽而陰沈。
太上皇躺在榻上,身後墊著幾個枕頭,將後背支撐了起來,雙目有神地望著走進來的司徒晟和江源,神情沒有了往日的厭惡,只有一股深入骨髓的疲憊不堪。他似乎有話要對司徒晟說,趕走了伺候在側的宮女和太監,似乎也想讓江源出去,不過最後還是放棄了。
見到寢殿之中已經沒有其他人在了,這位衰老的走到人生盡頭的帝王開口說道:“北伐結果如何?”
司徒晟臉上沒有任何表情,沒有恭敬,也沒有喜悅,甚至連哀傷都沒有,他只是嚴肅地看著面前這位血緣上的父親,輕描淡寫地說道:“勝了,北蠻國已經成為了過去,草原甚至大漠都是大靖的了。”
太上皇臉頰抽搐了一下,腮邊的肌肉都一陣痙攣,他似乎想要笑,又似乎想要哭,可是到最後他還是沒有做出這兩種表情,只是淡淡地說道:“是嗎?”
是嗎?一個人說這兩個字的時候,想要的不是對方的應和,只是在詢問自己的心靈而已,太上皇的內心已經知道所有的答案了,他說不出是不甘還是興奮,那覆雜的情感難以用任何詞匯來形容,所以到了最後他只能沈默下去,換了另一個話題。
“忠順王和他的子孫會如何?勇王廉王的子孫會如何?義忠郡王又會怎樣?”他張了張嘴,最終磕磕絆絆地問出了這幾句話。
司徒晟依舊嚴肅,他的話語很直接,沒有任何妥協和更改的可能,“忠順王謀逆,朕會將他和他的子孫貶為平民,放逐到漠北。勇王廉王已死,他們的子孫會永駐邊疆,不得離開邊境。至於義忠郡王,既然他沒有過錯,那麽自然會在京城安然度日,如果他的子孫成器,也會成為國之棟梁。”
太上皇推出忠順王的時候就沒打算他能有個好結果,無論如何謀逆之事都死有餘辜,不是處死就是被病死,沒有其他的路可走。可是他顯然沒有想到司徒晟會放過忠順王的子孫,更沒想到他會放過義忠郡王一家。他本以為司徒晟是個鐵血冷酷,沒有情感的帝王,滿心只有權謀,不將任何感情放在眼中,就和他一樣,可是結果卻讓他震驚。
“朕錯了……”老皇帝昂起頭來,大聲笑了出來,可是那笑容之中竟然沒有絲毫的歡快悵然之意,只有這糾結、痛苦和懊惱,“朕竟然錯了!”
他突兀地停住了笑聲,神經質地把目光從司徒晟身上移開,猛然盯住了江源的眼睛,“江尚書,江愛卿,朕有一個想了很久的問題一直得不到答案,時到今日,朕希望江愛卿能夠回答朕的疑問。”
“陛下請問,微臣但有所知,言必盡實,不敢不答。”哪怕到了這個時候,面對著毫無威脅的老皇帝,江源依舊擺出了恭謹的態度,言語不露絲毫破綻,只是仔細觀察就可以發現,他此時的心情和司徒晟沒有不同,都只有嚴肅而已。
太上皇用手撐了一下身體,掙紮著擺出了一個高傲的架勢,問道:“朕想問,當時朕五子俱在,有嫡有長,有賢有能,為何身為新科狀元的你會選擇朕這位三子輔佐?你難道不知從龍之功不可輕取?難道不知奪嫡之爭的艱難險阻?為何老三能夠讓你歸心?”
開始的時候還三子,後來連老三都冒出來了,可想而知太上皇此時心情的糾結和心中的疑慮。
江源並沒有因為司徒晟在身邊就避諱,連思考都沒有就直接說道:“為什麽不選當今陛下輔佐呢?”他微微一笑,問道:“太上皇陛下,臣只有一問不知當不當問?”
見到太上皇點頭,江源低聲問道:“不知對於您而言,皇帝之位是什麽呢?是至高無上,是權勢滔天,是萬民敬仰,還是奢侈富貴?”
太上皇怔住了,他沒想到江源問出的是這樣一個問題,他皺著眉頭沒有回答,總覺得無論回答什麽都會被繞進去,這些給出的答案似乎都不那麽正確,可是這些卻都是他的心聲。
江源笑了笑,既然沒有等到答案,他就借著說道:“臣明白,您內心深處是怨恨著微臣的。當初點微臣為狀元的是您,讓微臣身具官位的是您,讓江家覆興的是您……若說您對微臣有知遇之恩也是不為過的,那麽為什麽微臣沒有投效於您,也沒有投效您看中的子嗣,而是效忠了當初遭您厭惡,沒有爵位權勢的三殿下呢?”
太上皇無言以對,他想問的實際上就是這個問題,他想知道為什麽江源也好,林鈞也好,這些國士,這些賢臣,沒有選擇他,而是在投效了司徒晟。難道就因為司徒晟會給他們官職?就因為司徒晟的母家姓江?憑什麽他們沒有選擇自己這個當朝聖上?
他固然是不解,也有在臨死之前在司徒晟面前給他的那些賢臣們上眼藥的意思,他不能原諒江源的“背叛”,他要讓司徒晟知道,如果他們之間沒有親緣關系,如果司徒晟不能給他們想要的權勢,那麽這些所謂的賢臣就會棄他而去,就像沒有選擇他這個皇帝一樣!
江源並沒有正面回答老皇帝,他轉身向司徒晟行了一禮,說道:“陛下,微臣想問,剛剛那個關於皇帝之位的問題,您的答案又是什麽呢?”
司徒晟沒有絲毫猶豫,嚴正地回答:“皇帝之位,重逾千斤,乃是萬民之父母,天下之責任,呈宇內之重擔,護百姓之安然。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戰戰兢兢,卻甘之若飴。”
江源笑了,他望著太上皇說道:“太上皇陛下,皇帝陛下的回答就是臣心中的答案,臣的理想,臣的信念,只有這樣的主君可以達成。為了天下萬民,為了永世安康,臣萬死不辭,又怎會畏懼一時之險?您看錯了諸位殿下,也看錯了微臣。”
“太上皇陛下所思的不過一家一代,是權勢,是地位,是自身,是子孫……而皇帝陛下所謀劃的卻是萬家萬世,將一切置之度外,所思所謀都只為了萬千民眾,為了千家萬戶,不想著一朝一代,而是為了能讓中原之人永久平安喜樂。”
“臣想要輔佐的是這樣的君主,其他的臣子也好,民眾也好,信服的也是這樣的君主。不是臣等選擇了皇帝陛下,是皇帝陛下選擇了臣和萬民。為了萬年之大業,為了天下之永安,臣豈懼一死?”
這些話如果換個人說,太上皇或許會覺得荒謬,或許會覺得虛偽,可是他面前的江源和司徒晟卻一臉的坦然,從他們的目光和神情之中看不到一絲破綻。細思這兩個人過去的言行,哪怕是已經陷入偏激的太上皇也不得不承認,江源說的沒錯,他竟然一個字也沒說錯!
“錯了嗎?朕竟然錯了啊……”聲音在淒涼之中又蘊含著一絲解脫,太上皇閉上了眼睛,沖司徒晟和江源揮了揮手,“你們都出去吧,朕想要靜一靜……”
司徒晟和江源對視了一眼,輕聲離開了乾清宮。
當日夜,太上皇於乾清宮內,崩……
太上皇的死顯然沒有讓這個帝國罩上一絲陰霾,反而讓這個王朝散發出了無限的光彩。在未來的日子裏,皇帝陛下司徒晟和已經晉封為英國公的江源打下了大大的疆土,提出了許多提升民生的策略,使得大靖變得更加輝煌,更加燦爛。史書稱之為弘祐之治,而江源則被稱為弘祐功臣之首…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為什麽江源上奏司徒晟不允許靖軍追入草原呢?因為他早就算到這些北蠻騎兵要被雷劈,如果靖軍追過去同樣要被劈,只不過他沒想到北蠻這麽倒黴,一劈就被劈死了右賢王,而且這些信仰處於原始狀態的北蠻人太過服帖了,不過喊著口號被雷劈就瞬間老實了,非常出乎預料。
在江源前世的時候,有人說中原之地沒有什麽純粹的教派信仰而言,似乎所有的宗教哪怕國內原產的宗教,只要以發展起來百分之一千要變味兒。佛教就是最好的例子,和當初在天竺的時候沒有一點相似的地方,其餘的宗教就更別提了,沒有一個能維持傳統的。
不止如此,似乎國人們也深谙臨時抱佛腳之道,若說信,他們似乎還真信,若說不信,他們比誰都不信。對於絕大多數的國人而言,信仰宗教?那是什麽玩意?似乎從古到今,國人們都是不信的居多,信的人太少太少了。
道理很簡單,在這片土地之上,只從堯舜時期以後,就再也沒有了原始的神話存在了,國人崇拜的對象從來就不是永不出現的神佛,而是宗廟,而是祖先,就連對天地的信仰都被丟到了一邊。別說普通百姓,就是皇帝皇族,世家勳貴,積年的耕讀世家也是這樣做的,除了心不安的,有所求的,幾乎都是這樣,無一例外。
所以江源顯然理解不了北蠻騎兵為什麽投降的那麽快,就連當年齊王被劈導致的投降都讓他有些恍惚。齊軍投降還能推說是他們本身就是靖朝民眾,失去了首領,所以服帖的比較快。而北蠻人因為原始信仰和信心被擊碎所以瞬間投降?那是什麽鬼?
理解是理解不了,不過這個結果他倒是猜到了一些。既然早就猜到誰沖到草原誰就會被雷劈,那麽他自然會攔住自己這方的騎兵們。他也怕被劈之後靖軍內部傳出什麽不好的流言啊……
雷雨的時候,於空曠之地,怎麽躲避雷電?
幾乎所有人都會瞬間回答,打傘?!可惜這個答案不對,在空曠的地方打傘和站在樹下避雨是一個道理,被劈的幾率瞬間增大不知道多少倍,所以要防止雷電絕對不能打傘。
在雷雨之時想要躲避雷電要禁止打傘,不要大步奔跑,不要擠在一起,盡量放低身形,在打雷的時候蹲下/身去,盡量把自己縮成一團。要避開流水、暗河出口之類的地方,也要避開金屬礦藏所在的地脈。雖然不是說這樣就能絕對避開雷劈,至少把幾率降到了最低,總比怎麽劈怎麽死要強。
可惜,這些條目北蠻人沒有一個做到的。
他們倒是沒有打傘,可是騎在了馬上,相較於周圍的平原地帶而言要高出許多,簡直就是明晃晃的標志,吸引著雷電劈過來一樣。而且騎在馬上,馬匹又在不停飛奔,不被雷電劈著還好,一旦劈到絕對會要了人命。
雷電傷人靠的是什麽?靠的是電位差。大地是導電的,同樣也是有電阻的,所以行人就具有跨步電壓。如果是跑步,那麽步伐就比較大,跨步電壓也就大,受到的雷電傷害也就更大,反而小步行走可以避免被雷電瞬間擊斃。為什麽都是被雷劈,有的死了有的活了呢?這也是其中一個原因。
騎著馬走,馬的一步要比人大的多了,可想而知這些騎兵被劈的有多慘了,更何況他們站得很近,被劈了一個就會導致一連串被傷到,這才導致不過幾個雷電就劈死了幾十個,上百個人的慘狀。
而還得他們被劈的最慘的原因,一是因為他們當時正沿著河流奔跑,河流本身導電,就好像一條露天的導線一樣,吸引著雷電的到來。另一個原因則是那條河流的河床位置,正是一條金屬礦脈的所在地,有著比河流更強烈的吸引雷電的作用。
當時他們不是覺得馬蹄撞擊地面的聲音有些奇怪嗎?原因就在於此。這地方是一條距離地表非常近的鐵礦礦脈,站在那裏簡直就像揮舞著手呼喚著雷電去劈他們一樣……
江源發現這一點還是在前幾天靠近北蠻國人駐地的時候,考察地形的時候看到的。那條河的兩岸到處都是被雷電燒焦的焦灼痕跡,周圍的所有矮樹全都被雷電批過,就算這裏是平原,無遮無攔也太誇張了一些,所以他稍一註意就發現了地底的奧秘,這才能隱秘地坑了北蠻族一把。
至於那掩埋了北蠻族大部分人口的泥石流,只能說是天災*的聯合產物,還真怪不了靖軍,完全是北蠻人自己作的。雖然江源還在心裏面暗笑是因為皇帝陛下的烏鴉嘴詛咒了這些北蠻族人,可是究其根本,還是他們自己的錯。
泥石流也好,山體滑坡也好,固然有連降暴雨的原因,但追根溯源,還是因為植被被破壞,導致的水土流失。而植被是怎麽被破壞的?還不是因為右賢王那個家夥出的主意?
為了躲避薛進的連番偷襲,右賢王出的什麽主意?他要求軍隊依山建營,先不說背靠著泥石流的山體導致的淒慘結果,建營寨是需要圍欄的,圍欄就需要木料,木料從何而來呢?北蠻族人選擇了就地解決,也就是從背後的山上直接砍伐。
要知道北蠻人不但需要營寨的圍欄,還需要牲畜的圈欄,這都需要數量龐大的木料作為支撐,那麽他們砍伐了多少樹?完全難以計算。
不止如此,右賢王覺得密林容易藏兵,為了防止薛進的軍隊偷偷上山,從頭頂襲擊大營,他還要求北蠻族士兵大量砍伐山上的樹木,必須做到沒有寸木遮擋視線。這下好了,樹木全部被砍伐,傻子都知道結果如何。
隨後,右賢王想出個主意,想要水淹薛進騎兵,所以打算築堤壩攔截河水,制造山洪。那處河水的源頭距離他紮營之地其實沒有多遠,繞山路當然要走很久,如果翻山的話,直線距離也不過十幾裏而已。那麽修築堤壩所用的土石從哪裏出?右賢王的想法當然是就地解決了。
那處源頭本身沒有裸/露於地表的巖石層,那一處河流的河床上也只是有一些泥沙,沒有堅硬的石塊,所以修築堤壩所用的石頭都需要從附近的山上挖掘出來填放在那裏。作為附近石塊最多的一座山,北蠻族駐地背後的那座山峰顯然也沒有被放過,反而被挖掘得更加厲害,導致山上坑坑窪窪,不知多少泥土暴露在雨水的沖刷下,也不知這樣挖掘造成了多麽嚴重的山體松弛。
可以說,沒有砍伐樹木,沒有被挖掘石塊,說不定就沒有這場泥石流了,甚至沒有那場人造山洪造成的地表和山體的震動,說不定都能免除掉這一場恐怖的災難。只能說右賢王作的一手好死,坑害了自己,也坑死了北蠻族的人們。*大於天災啊……
當然,就憑這些北蠻人對異族的殘暴屠殺,他們的人性就已經喪失了,也必然別想得到什麽好結果。這一場天災,倒像是上天代替皇帝陛下和靖軍們懲罰了北蠻族,相信不明道理的北蠻人就算活了下來也會視靖人為神靈,再也不敢鬧事了。
泥石流也好,雷劈之事也好,除了讓北蠻族心驚膽寒,讓靖軍多流傳幾段天帝天尊的傳說,更大的意義在於幫助了江源說服司徒晟讓工部更大地投入對自然科學的研究。
如果雷電可以預料,如果砍伐樹木就能解釋天災的形成,那麽是不是研究了科學就能躲避很多災難?至少能夠提出解決的方法吧?
火/藥的誕生使得靖軍的戰鬥力增加了不知道多少倍,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將西域和北蠻的大軍打得魂飛魄散,領先了整個世界幾百年甚至上千年。它的出現純粹來自於一場偶然的碰撞,那麽一旦其他的國家也有人碰巧發現了這種物質呢?或者他們發現了比火/藥更加厲害的東西了呢?
方涵出使西域,不但帶回了西域的消息,更帶來了關於歐洲,關於非洲,關於中亞,甚至是印度等等地區的消息,這個世界上有這麽多的國家,有這麽多的人口,全部加起來怕是要比大靖的人口還要多,誰知道會不會有人會重覆一些偶然的情況呢?
司徒晟是個明君,他明白一旦發生了這種情況,或者火/藥的配方洩露出去的結果。當初江源當做小故事講給司徒燁司徒燦聽的龜兔賽跑的故事他也聽到過,細細想來,深以為然。
司徒晟從不諱疾忌醫,也相當理解江源的思想,和其他一心鞏固皇權的皇帝不一樣,司徒晟想的更多的是如何才能有利於國家,有利於民眾,這樣的明君自然會做出正確的選擇。這些年來他看到了因為科技的進步而提升的國力和軍力,看到了百姓享受到的便利和變得更好的生活,又怎麽會阻止發展科學呢?
江源對於天災的解釋避免了司徒晟在吹捧之中可能旺盛起來的自信心,也不會讓他如那位倒黴的右賢王一樣登上神壇再也下不來了。他希望他的主公能夠永遠睿智,而不是毀於一些莫名其妙的優越感,能夠一世維持著明君賢臣的佳話。
這或許很難,因為一個人的心智和思想都會隨著時間的變換而變化,但是江源相信自己能夠遏制住自己不必要的自大,也能夠成功的說服勸諫司徒晟。只有失去了目標的人才會陷落於安然自得,他們的目標還遠遠沒有達到,要將大靖發展的最強,甚至無可超越,也不是短短數十年就能達成的。他們有一生的時間追逐這個夢想,不會陷於毀滅之中的。
而且從小就被江源培養起來的司徒燁如果不出差錯也能夠成長為一位不屬於其父的明君,再加上司徒燁兒子的這一代他同樣也能夠插手培養,那麽靖朝三代不出差錯就足夠打造出一個強大的國家,一個經得起考驗的政策了。
一個王朝,想要讓其變得萬世可期顯然是不太可能的,但是要讓它給後世作出榜樣,使得一代更比一代強卻是能夠達成的。
江源笑了笑,他所求實在太大,他的理想也不是一個人能夠完成的,但是他相信,只要繼續努力下去,總有一天這個國家,這個民族都能夠站在世界頂端,能夠代替他完成他的理想!
北伐收尾的事情顯然就不需要司徒晟這位皇帝陛下和江源這位兵部尚書大人來具體負責了,那些戰敗的北蠻民眾一部分會負責在北蠻草原上替大靖放牧,更多的則會被帶回中原,充作奴隸。大靖會在他們的勞作下變得更加富強,而他們也會在勞作之中融入大靖,從歷史上徹底消失。
江源和司徒晟在大軍的簇擁下回到了京城,接受著萬民的歡呼和迎接。而在他們踏入京城的那一刻,則收到了宮中的消息——太上皇不成了……
長期陷入昏厥的太上皇猛然清醒了過來,而且胃口大增,一餐使用了兩碗米飯,精神矍鑠,面色紅潤,竟像是康覆了一樣。可是無論是太上皇,還是負責給他治療的禦醫們都很清楚,這不過是回光返照而已,他的壽數不超過一天了。
司徒晟和江源連身上的塵土都沒有抖落就進入了皇宮之中,身為兒子和女婿,他們要見太上皇最後一面,無論是感情上還是制度上,他們必須這麽做!
太上皇還是住在乾清宮,走入他住著的寢殿,裏面滿是藥物的苦澀氣味,顯得腐朽而陰沈。
太上皇躺在榻上,身後墊著幾個枕頭,將後背支撐了起來,雙目有神地望著走進來的司徒晟和江源,神情沒有了往日的厭惡,只有一股深入骨髓的疲憊不堪。他似乎有話要對司徒晟說,趕走了伺候在側的宮女和太監,似乎也想讓江源出去,不過最後還是放棄了。
見到寢殿之中已經沒有其他人在了,這位衰老的走到人生盡頭的帝王開口說道:“北伐結果如何?”
司徒晟臉上沒有任何表情,沒有恭敬,也沒有喜悅,甚至連哀傷都沒有,他只是嚴肅地看著面前這位血緣上的父親,輕描淡寫地說道:“勝了,北蠻國已經成為了過去,草原甚至大漠都是大靖的了。”
太上皇臉頰抽搐了一下,腮邊的肌肉都一陣痙攣,他似乎想要笑,又似乎想要哭,可是到最後他還是沒有做出這兩種表情,只是淡淡地說道:“是嗎?”
是嗎?一個人說這兩個字的時候,想要的不是對方的應和,只是在詢問自己的心靈而已,太上皇的內心已經知道所有的答案了,他說不出是不甘還是興奮,那覆雜的情感難以用任何詞匯來形容,所以到了最後他只能沈默下去,換了另一個話題。
“忠順王和他的子孫會如何?勇王廉王的子孫會如何?義忠郡王又會怎樣?”他張了張嘴,最終磕磕絆絆地問出了這幾句話。
司徒晟依舊嚴肅,他的話語很直接,沒有任何妥協和更改的可能,“忠順王謀逆,朕會將他和他的子孫貶為平民,放逐到漠北。勇王廉王已死,他們的子孫會永駐邊疆,不得離開邊境。至於義忠郡王,既然他沒有過錯,那麽自然會在京城安然度日,如果他的子孫成器,也會成為國之棟梁。”
太上皇推出忠順王的時候就沒打算他能有個好結果,無論如何謀逆之事都死有餘辜,不是處死就是被病死,沒有其他的路可走。可是他顯然沒有想到司徒晟會放過忠順王的子孫,更沒想到他會放過義忠郡王一家。他本以為司徒晟是個鐵血冷酷,沒有情感的帝王,滿心只有權謀,不將任何感情放在眼中,就和他一樣,可是結果卻讓他震驚。
“朕錯了……”老皇帝昂起頭來,大聲笑了出來,可是那笑容之中竟然沒有絲毫的歡快悵然之意,只有這糾結、痛苦和懊惱,“朕竟然錯了!”
他突兀地停住了笑聲,神經質地把目光從司徒晟身上移開,猛然盯住了江源的眼睛,“江尚書,江愛卿,朕有一個想了很久的問題一直得不到答案,時到今日,朕希望江愛卿能夠回答朕的疑問。”
“陛下請問,微臣但有所知,言必盡實,不敢不答。”哪怕到了這個時候,面對著毫無威脅的老皇帝,江源依舊擺出了恭謹的態度,言語不露絲毫破綻,只是仔細觀察就可以發現,他此時的心情和司徒晟沒有不同,都只有嚴肅而已。
太上皇用手撐了一下身體,掙紮著擺出了一個高傲的架勢,問道:“朕想問,當時朕五子俱在,有嫡有長,有賢有能,為何身為新科狀元的你會選擇朕這位三子輔佐?你難道不知從龍之功不可輕取?難道不知奪嫡之爭的艱難險阻?為何老三能夠讓你歸心?”
開始的時候還三子,後來連老三都冒出來了,可想而知太上皇此時心情的糾結和心中的疑慮。
江源並沒有因為司徒晟在身邊就避諱,連思考都沒有就直接說道:“為什麽不選當今陛下輔佐呢?”他微微一笑,問道:“太上皇陛下,臣只有一問不知當不當問?”
見到太上皇點頭,江源低聲問道:“不知對於您而言,皇帝之位是什麽呢?是至高無上,是權勢滔天,是萬民敬仰,還是奢侈富貴?”
太上皇怔住了,他沒想到江源問出的是這樣一個問題,他皺著眉頭沒有回答,總覺得無論回答什麽都會被繞進去,這些給出的答案似乎都不那麽正確,可是這些卻都是他的心聲。
江源笑了笑,既然沒有等到答案,他就借著說道:“臣明白,您內心深處是怨恨著微臣的。當初點微臣為狀元的是您,讓微臣身具官位的是您,讓江家覆興的是您……若說您對微臣有知遇之恩也是不為過的,那麽為什麽微臣沒有投效於您,也沒有投效您看中的子嗣,而是效忠了當初遭您厭惡,沒有爵位權勢的三殿下呢?”
太上皇無言以對,他想問的實際上就是這個問題,他想知道為什麽江源也好,林鈞也好,這些國士,這些賢臣,沒有選擇他,而是在投效了司徒晟。難道就因為司徒晟會給他們官職?就因為司徒晟的母家姓江?憑什麽他們沒有選擇自己這個當朝聖上?
他固然是不解,也有在臨死之前在司徒晟面前給他的那些賢臣們上眼藥的意思,他不能原諒江源的“背叛”,他要讓司徒晟知道,如果他們之間沒有親緣關系,如果司徒晟不能給他們想要的權勢,那麽這些所謂的賢臣就會棄他而去,就像沒有選擇他這個皇帝一樣!
江源並沒有正面回答老皇帝,他轉身向司徒晟行了一禮,說道:“陛下,微臣想問,剛剛那個關於皇帝之位的問題,您的答案又是什麽呢?”
司徒晟沒有絲毫猶豫,嚴正地回答:“皇帝之位,重逾千斤,乃是萬民之父母,天下之責任,呈宇內之重擔,護百姓之安然。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戰戰兢兢,卻甘之若飴。”
江源笑了,他望著太上皇說道:“太上皇陛下,皇帝陛下的回答就是臣心中的答案,臣的理想,臣的信念,只有這樣的主君可以達成。為了天下萬民,為了永世安康,臣萬死不辭,又怎會畏懼一時之險?您看錯了諸位殿下,也看錯了微臣。”
“太上皇陛下所思的不過一家一代,是權勢,是地位,是自身,是子孫……而皇帝陛下所謀劃的卻是萬家萬世,將一切置之度外,所思所謀都只為了萬千民眾,為了千家萬戶,不想著一朝一代,而是為了能讓中原之人永久平安喜樂。”
“臣想要輔佐的是這樣的君主,其他的臣子也好,民眾也好,信服的也是這樣的君主。不是臣等選擇了皇帝陛下,是皇帝陛下選擇了臣和萬民。為了萬年之大業,為了天下之永安,臣豈懼一死?”
這些話如果換個人說,太上皇或許會覺得荒謬,或許會覺得虛偽,可是他面前的江源和司徒晟卻一臉的坦然,從他們的目光和神情之中看不到一絲破綻。細思這兩個人過去的言行,哪怕是已經陷入偏激的太上皇也不得不承認,江源說的沒錯,他竟然一個字也沒說錯!
“錯了嗎?朕竟然錯了啊……”聲音在淒涼之中又蘊含著一絲解脫,太上皇閉上了眼睛,沖司徒晟和江源揮了揮手,“你們都出去吧,朕想要靜一靜……”
司徒晟和江源對視了一眼,輕聲離開了乾清宮。
當日夜,太上皇於乾清宮內,崩……
太上皇的死顯然沒有讓這個帝國罩上一絲陰霾,反而讓這個王朝散發出了無限的光彩。在未來的日子裏,皇帝陛下司徒晟和已經晉封為英國公的江源打下了大大的疆土,提出了許多提升民生的策略,使得大靖變得更加輝煌,更加燦爛。史書稱之為弘祐之治,而江源則被稱為弘祐功臣之首…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