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定北伐諸將爭先鋒問策略群臣細思量
關燈
小
中
大
一刻之後,司徒晟在先,江源在後,兩人一同步入宮殿。
站在後面的江源頭戴鳳翅盔,身著明光甲,腰帶上掛著施龍鳳環刀,竟是一副出征的護衛將軍的穿著。等武將們再望向走在前面的司徒晟的時候全都怔住了,年輕的皇帝陛下頭戴弁冠,身著韎衣……這可不是什麽尋常的服飾啊,這可是武弁服!
武弁服是什麽?靖朝的禮儀之中那是皇帝親征遣將時才會穿著的禮服!既然身著武弁服,皇帝陛下難道要親自出征嗎?!
陛下親征會去征伐何人呢?大靖國內如今宇內承平,諸藩王早已授首,周邊的外族之中茜香國混亂不休,無力西望,吐蕃天災不斷,自顧不暇。
那位四皇子順王殿下在司徒晟登基之時就改封為忠順王了,到現在還在他自己的王府中關著呢,出入尚不得自由,對付他只要一哨兵馬足以,還用得著特意征伐嗎?
既然國內國外都不是,那麽剩下的對手,無論怎麽數都只有一個了——北蠻國!
還沒等在座的武將們想個明白,站在皇帝陛下身後的江源已經繞到了大殿正中,對著站在上首的司徒晟行了一個軍禮,口中更是說道:“末將京畿大營節度使江源,參見陛下!”
軍禮!廷參!自稱末將!
要知道江源可不是純粹的武將,他身上可是還兼著太子太傅這類的文臣職位的,再加上所有的官員無論文武面見聖上的時候都可以自稱為“臣”,所以這個“末將”的稱呼如今從他口中說出便顯得有些突兀。
現在江源特意用了軍中的見禮方式,自稱末將,又刻意交代清楚了他在軍中所屬的職位,略過了兵部尚書、太子太傅這等官職,只交代自己所統轄的軍隊名稱,這分明就是大靖的廷參之禮。
廷參是什麽?那可不是什麽隨意的舉動,而是拜見將軍拜見元帥的禮儀。既然江源沖著陛下廷參,便是以陛下為帥,豈不是明擺著說陛下即將要親征嗎?
能在京中混到高位的武官們沒有一個是傻子,互相對視一下,他們也都站了出來跟著江源向司徒晟行了廷參之禮,紛紛以軍禮拜見神色越發嚴肅的皇帝陛下。
司徒晟揮手示意眾將平身,自己則做到了上首的龍椅之上,他的手中沒有拿著武弁禮服之中本該有的刻著“討罪安民”篆文的玉圭,而是握著一柄三尺長的寶劍。
此劍名曰青虹,又名魚龍,乃是高皇帝鯉魚化龍,揭竿而起的時候所持的寶劍。高皇帝曾以此劍親手斬下過昏君燕二世的項上人頭,持其登臨絕頂,因此這柄劍一直就是大靖皇帝正統之位的象征,代表著帝王的身份!
這柄劍平日裏自然是被歷代皇家好好地放進太廟的神龕之中收藏供奉著,這麽多年以來總共只被取出過兩次而已。一次是太宗皇帝被北蠻使臣的無理言行所激怒,意欲帶兵出征,在關外同北蠻國決一死戰的時候,另一次就是現在了……那閃爍著淡青色寒光的寶劍,映襯著皇位上司徒晟那威嚴的面容,竟然顯得無比沈重和肅穆。
司徒晟高坐禦座之上,環視臺階之下的眾將們,一字一字地說道:“春秋大九世之仇,小雅重宗邦之義,怎能以神明華胄之身,匍匐犬羊之下?自大靖高祖皇帝以來,北蠻荼毒生靈百萬,蹂/躪州縣千裏,所過之境無論貧富搶掠罄盡,所掠之民曾犬彘牛馬之不若,死者肝腦塗地,生者骨肉相離,致使枯骨盈廷,九廟俱震!”
“四世帝王,秣馬厲兵,輕徭薄賦,三藩皆平,諸夷俯首。天運循環,中原氣盛,覆仇之日,當在此時!”
司徒晟手按劍柄,“玱瑯!”一聲,拔出了手中的青虹寶劍。高舉過頭,一劍劈下,面前的桌案直接就被這一劍劈成了兩段,“城下之盟乃國仇也,朕欲與諸卿報四世國仇,出征北伐,誅滅北蠻!”
只這麽一句話就立刻點燃了大殿之內所有武將的雄心壯志——北伐!誅滅北蠻,恢覆中華!
司徒晟激起了在座所有武將的鬥志之後,武將們都紛紛開始議論起具體的策略來。孫子兵法有言:“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呼!”國之戰事,有怎能離得開廟算呢?!
張大海本就是個暴脾氣,平日裏點火就著,他此時也不議論什麽,直接就跳了出來,站在大殿正中言道:“陛下,北蠻賊寇窺竊神器,正可謂人神共憤,天地不容!末將願為三軍先鋒,為陛下馬踏王庭,摘取蠻夷賊首,以彰大靖威儀,洗刷國恥民恨!”
此言既出,其他眾將在心中一陣抑郁,恨得牙根都癢癢,如果是別人也就算了,竟然讓張大海這個一根筋的莽漢搶了先,這怎麽能行?
按照皇帝陛下一貫表現出的信任,在他落難之時親手帶出來的京畿大營絕對會是此次北伐的絕對主力,你張大海丫的就是京畿大營裏面的領兵大將,都已經混成主力了,怎麽還和我們這些不知能不能參戰的人搶先鋒之位啊!你丫到底要不要臉啊!也不知道給其他同僚們留點兒機會!
自從京畿大營之中的訓導營熟悉了戰法,全部訓練完畢,這些在京的武將們都因這些軍士而見識到了最新的戰法和裝備。江源一向又不吝指導本國的將領,特意在軍中開設了專門的課程,並鼓勵京城的武將們跟著學習最新的戰法。
在這數年的磨合期過去之後,大靖的高位武將們對於新式的武裝已經了解頗多,也都曾經指揮過這樣裝備一新的軍士們作戰演練過。他們都很清楚,有了這樣強悍的裝備和強力的兵士,北蠻的軍隊最終一定會敗,絕對不是此時的大靖的對手,他們這些人等的就是北伐的這一天,怎麽會願意將天大的功勞拱手讓給別人?
過去不出手爭功,那是因為還沒有做好全部的準備。現在已經萬事具備了,就等著廟算之中定下計劃,做好前期的戰備工作就可以上戰場了,誰又願意退居人後?這時候誰能爭上隨軍出征之事,誰就肯定可以獲得一份功勞,封妻蔭子就在此時,這些武將怎能不狠狠地拼搶一番?
一個武將每天努力,圖的是什麽?還不是高官厚祿,封妻蔭子,可若是沒有功勞,又拿什麽來換取這些?一個三藩之亂,不過數月的戰爭,上戰場之前江源不過是個從五品的兵部員外郎,結果回來之後呢?他竟然轉眼就變成了正二品的京畿大營節度使,得到了萬戶侯的位置!
雖然二品武將並不是人臣的巔峰,可是別人奮鬥個二三十年的收獲也未必能夠趕得上他一戰之功,這種扶搖直上的例子如果只有他一個人或許大家還未必動心,可是但凡隨司徒晟參戰的將領幾乎個個都有提升,這樣的結果怎能不讓人動心?
你張大海本人就是三藩之亂發的家,站前不過就是一個屁大點兒的四品佐領,全國上下這種職位的要多少有多少,簡直能用簸箕撮,隨隨便便就能找出來一大把。可是戰後立刻就升為了從二品的副將,成為了京中少有的高位武將,變化之大讓人瞠目結舌。結果這小子竟然還不滿足,又跑來爭個什麽功?!
張大海跑出來爭功的行為簡直犯了“眾怒”,旁邊立刻又躥起來一個將軍,抱拳說道:“陛下,張副將到底是久居京中,想來也不知北疆之事,雖然勇武過人,但是於北疆戰場上難免事半功倍啊。末將就不同了,末將曾經久居北疆,一向熟悉北蠻之事,因此願提十萬精兵悍將,為陛下取下北蠻大汗之首級,獻於宗廟,以告高皇帝在天之靈!”
眾人扭頭一看,說話的不是別人,正是大家都熟悉的兵部右侍郎杜如之,這一堆人面上難看,都在心裏面怒罵不已,如果目光可以殺人,杜如之估計都被烤成碳了。
那個京畿大營的張大海雖然也搶功勞,很是不要臉,不過好歹只是打算搶個先鋒官的位置而已,先鋒官的功勞雖然大,到底不是獨吞啊,大家面前還能忍得下去。結果你丫上來就是“願提十萬兵馬取北蠻大汗首級”,那豈不是自薦為北伐的三軍主帥了?
弄了半天,你杜如之是打算將北伐所有的功勞全部一口吞下去,一點兒都不給我們這些人剩是不是?那怎麽能成?便宜誰也便宜不了你!
還久居北疆,你這話說出來都不覺得虧心嗎?你杜如之生在京城,長在京城,這麽大歲數了也不過就是隨著京畿大營的訓導營去了北疆那邊住過兩年而已。兩年的時間就算知己知彼,熟悉北蠻之事了嗎?你倒是會往臉上貼金,讓久住北疆的將士情何以堪啊?!
有了前面兩個人做“榜樣”,餘下的武官們也被激得紛紛站起,一個個拍著胸脯表態,表示願提三尺劍,為皇帝陛下成不世之功,北蠻國算什麽,大靖天兵已過去絕對把他們碾成渣滓。北伐,必須北伐,誰說不北伐大爺們就跟誰急!
江源坐在一邊倒是忍不住的好笑。其實張大海也好,後面的杜如之也好,都是他和司徒晟一早安排好的托兒,之所以說話的語氣那麽沖,一個個為了爭功“無所不用其極”,為的就是進一步激起在座群臣的征戰之心,將所有高位武將的思想統一在一起,堅定北伐的信念,為大朝會的議論做鋪墊。
張大海的脾氣確實一直都很沖,但他人卻不笨,其實是個粗中有細之人。一向是該沖動的時候就沖動,該細致的時候就細致,根本就不是表面上表現出來的那種大大咧咧的樣子。
當初遼國的逆臣洪浩於三軍陣前挑戰,張大海雖然沖動,都知道要壓下一時的怒氣,不能私自沖上去,生怕自己戰敗壞了靖軍的氣勢。偷襲齊軍的時候更是知道什麽時候該退,什麽時候該戰,思路清晰,更勝陳有為一籌。若他真是什麽都不懂的一根筋,脾氣又壞,江源又怎麽敢大用他,還將他提拔為京畿大營的副手?
至於那位兵部右侍郎杜如之,他是江巖的好友。不但熟知兵法韜略,還曾經在外領過兵。當初是因為他脾氣耿直,得罪了上官,才被備受排擠,迫不得已離開軍中在兵部做個清閑的郎中的,要不然憑借他的本事和資歷,早就該是二品大員了。
江源掌管兵部之後不久就發現了杜如之的才能,讓他跟隨著京畿大營的訓導營熟悉新的戰法戰策,又特意調他去北疆參與實戰演練。從一開始的從五品的郎中,將他一步步地提拔為了二品右侍郎,如此培養照顧,此人早已成為了司徒晟和江源親信中的親信,值得托付的得用之人。
作為皇帝陛下座下的心腹幹將,這兩人早就知道了即將北伐之事,所以這一次江源就安排他們兩個當眾演一回托兒,也好借著他們的言辭引出這群臣爭相請戰的戲碼,統一軍官的思想。若不是龐亮此時的官職還是稍低了一些,性子又一向過於沈穩,不適合做出這樣冒失的舉動,估計他也得跟著這兩人演一回托兒,以帶動氣氛。
看著大殿之中火熱的氛圍,司徒晟還劍入鞘,微微一笑,“在座諸位還是不要再爭了,與其向朕表達出征的願望,倒不如先說說你們打算如何征討北蠻。”
兩國交戰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將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就算大靖的軍備占有相對優勢,想要誅滅一個同樣身量龐大的國家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完成的。
而且北蠻國不同於一般的國家,它的情況極其特殊,若是一般的國家,只要占領了他們的城池,擒住了對方的大王和王公貴族也就算誅滅完畢了,可是北蠻國卻有所不同。
北蠻國的主體成分是游牧民族,所有國人都居無定所,逐草而居,沒有城池之說,只有地盤和草場的劃分。這種地方應該怎麽才能算占領?鋪滿靖*隊嗎?占領之後又要怎麽才能守住成果,才能不被殺個回馬槍的北蠻人再奪回去?這都是十分艱難的問題。
不止如此,北蠻與中土的最大不同,不在於城池之分,不在於制度差異,而在於國人的信念完全不同。在大靖,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整個國家的領袖有且只有一個,那就是皇帝陛下,別管這個皇帝到底管不管事,整個國家名正言順的首領只能是皇帝。
朝廷要在皇帝的帶領之下才能稱之為國家唯一的正統,可是北蠻國就不一樣了。只要拿下了皇帝和可能成為皇帝的王族,國家就算垮了一大半,殘餘的戰鬥力能剩下三分之一就不錯了。可是北蠻卻不然!
北蠻國的傳統就是畏強欺弱。北蠻國之中占據主導之位的北蠻人只服從更加強大之人,絕對不願意屈服於弱者。
他們這個國家看似是統一的,其實卻是由一個個的小部族聯合起來形成的,北蠻人是主體,還有其他民族的部落混居在此。而人數最多的北蠻人也不是都服從一個首領的,他們各自為政,抱團成立各自的部族,部族與部族之間只有強弱之分,以強弱區分地位,只要強弱發生變化,地位就會隨之改變。
在這種文化背景下,北蠻國看起來是一體的,但其實說分開就能分散開,部族之間的結構並不緊密。他們願意服從大汗,是因為北蠻大汗的手中握有最強大的軍隊和人數最多的部族,擁有著北蠻國內最強大的力量,一旦大靖將大汗殺了,將他所在的部族消滅掉,那麽其他的北蠻部族立刻就不願意再繼續接受大汗家族的人領導了,估計立刻就會自立為王,或者推舉出新的大汗來。
相比起其他的民族來說,北蠻人的忠誠就是沒有忠誠,他們永遠服從強大的人,卻永遠背棄從強大變得衰弱的首領,這種精神讓他們能夠長存,但是卻永遠沒辦法合為一體。北蠻國其他的民族好歹還知道什麽是恩義,什麽是仇恨,可是這在北蠻人的文化中完全不存在。一切正面的,負面的情感都可以被他們忽略,只有強大和弱小,其他的都不被他們放在眼裏。
消滅首領,這個在其他的地方百試不爽的方法,在北蠻國絕對不管用。除非將他們整個民族都打服帖了,或者將北蠻人全部殺死,否則殺了誰都不管用,他們本就誰也不服誰,根本就不會聽敗亡之君的號令自願停止戰爭的。
擒賊先擒王的策略在中原可以起決定性作用,可是在北蠻就只能用來震懾敵人而已,效果實在是差得太多了,未必能取得想象之中的成績,搞不好還會起反作用……面對這樣一個前所未有的敵人,就要用到前所未有的戰略方法,絕對不能與過去的其他敵人混為一談。
綜上所述,司徒晟開口問道:“諸卿皆是能征善戰的悍勇之將,兵法策略盡皆熟讀於心,指揮作戰也是嫻熟無比,那麽便請說一說,朕要如何調兵遣將?如何進軍作戰?糧草要如何調動,各部又要如何協同?”
這話就算是問到點子上了,在座的群臣都是心神一凜。他們這才想清醒過來,面前的這位皇帝陛下可不是從沒上過戰場的太上皇可比的,他可是真的上過戰場,而且立下過斬首之功的厲害人物。當初曾以兩萬之兵連克三國之賊,克敵數量百萬的大豪傑啊!要不是依著他這麽大的軍功,這位底層的皇子根本做不到絕地反擊,將其他的皇子一一踩在腳下,最終登臨絕頂。
皇帝陛下是知兵善兵之人,是靠著軍權發家才一步步成為太子進而成為皇帝的。只不過這幾年陛下將精力主要放在文治之事上了,又是河工開渠,又是廉正吏治,又要安撫萬民,又要對外通商……
這些事情做的多了,就讓下面的臣子忘記了他當初的武功了,這時想起來還真是一頭的冷汗,這一位的武勳可是一點都不比文治的水平要差啊!
皇帝陛下懂得兵法既是好處,又是壞處。好處當然是不用擔心陛下胡指揮,也不用擔心雞同鴨講,怎麽也說不明白,可是壞處同樣就是不能胡亂說話了。胡亂出主意必然會給陛下留下一個紙上談兵,甚至頭腦僵化的印象,這可就大大的不妙了。可別功沒爭著,倒把自己給搭進去了,這豈不白白費事了嗎?
這還只是一些地位較低的武官所想之事,官職高的武官想的事情就更多了。大靖的首輔之位一向是不分文武的,也就是說文武之臣都可以再上一步成為國之首輔的。比如說太上皇時期的前首輔馮鰲,他就是武將出身,要不然怎麽會在軍中具一定的勢力呢?
和低位的臣子只想著加官進爵不同,高官厚祿已經被握在手中的高位將領想的事情就變成了出將入相了。大靖的科舉雖然分為文舉武舉,可是朝臣卻沒有那麽固定的,正所謂文人好武勳,武人好文治,為了在皇帝陛下面前展現出自己不但有征戰的才能還有文治的本事,他們想的事情就更多了。
北蠻國易攻卻不易守,打下來就要考慮如何應用,如何安置的問題,甚至後期如何從國內遷移民眾前往北蠻國充邊之事也要考慮。這些都是大戰略的問題,是不能邊打仗邊想的,最好在征戰之前就想出大致的方案,這樣才能在征戰之時就給後期的行為打下基礎。這樣策略就更加覆雜了,也難怪這些人會陷入沈思……
一時之間,剛剛還吵鬧不休的大殿變得鴉雀無聲,只能聽到眾人喘息的聲音,再其他就什麽都聽不到了。所有人都在低頭沈思,他們都知道這是一個絕好的機會,只要他們說出來的戰略能夠贏得皇帝陛下的稱讚,那麽就算沒能爭到北蠻之功也不差什麽了,早晚都會被陛下提拔的。
低等的武官想要被提拔靠的是勇武,可是他們這些層次比較高的武官單靠勇武就不成了,還得有謀略,眼光還要長遠,要更能揣摩出皇帝陛下的意思才行。
當然,北伐之事已經不是這一年兩年的事情了,早從高皇帝的時候起,但凡長點心的武官就會關註北疆之事。那場閱兵之後,訓導營崛起,處於京城的武官們近水樓臺先得月,都知道這是皇帝陛下打算北伐的訊號,所有人都不願意錯過這個難得的機會,所以不少人都留有腹稿。
不多時,就有一個人站了出來,提議道:“回稟陛下,末將聽聞月氏殘餘部族與我國交好,月氏之人更是久居北蠻之地,熟悉北蠻之事,了解北蠻地理,可以引為助力。以月氏之人為引,我等大軍包圍王庭,擒得北蠻大汗以令全國,則可一戰而平北蠻。”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站在後面的江源頭戴鳳翅盔,身著明光甲,腰帶上掛著施龍鳳環刀,竟是一副出征的護衛將軍的穿著。等武將們再望向走在前面的司徒晟的時候全都怔住了,年輕的皇帝陛下頭戴弁冠,身著韎衣……這可不是什麽尋常的服飾啊,這可是武弁服!
武弁服是什麽?靖朝的禮儀之中那是皇帝親征遣將時才會穿著的禮服!既然身著武弁服,皇帝陛下難道要親自出征嗎?!
陛下親征會去征伐何人呢?大靖國內如今宇內承平,諸藩王早已授首,周邊的外族之中茜香國混亂不休,無力西望,吐蕃天災不斷,自顧不暇。
那位四皇子順王殿下在司徒晟登基之時就改封為忠順王了,到現在還在他自己的王府中關著呢,出入尚不得自由,對付他只要一哨兵馬足以,還用得著特意征伐嗎?
既然國內國外都不是,那麽剩下的對手,無論怎麽數都只有一個了——北蠻國!
還沒等在座的武將們想個明白,站在皇帝陛下身後的江源已經繞到了大殿正中,對著站在上首的司徒晟行了一個軍禮,口中更是說道:“末將京畿大營節度使江源,參見陛下!”
軍禮!廷參!自稱末將!
要知道江源可不是純粹的武將,他身上可是還兼著太子太傅這類的文臣職位的,再加上所有的官員無論文武面見聖上的時候都可以自稱為“臣”,所以這個“末將”的稱呼如今從他口中說出便顯得有些突兀。
現在江源特意用了軍中的見禮方式,自稱末將,又刻意交代清楚了他在軍中所屬的職位,略過了兵部尚書、太子太傅這等官職,只交代自己所統轄的軍隊名稱,這分明就是大靖的廷參之禮。
廷參是什麽?那可不是什麽隨意的舉動,而是拜見將軍拜見元帥的禮儀。既然江源沖著陛下廷參,便是以陛下為帥,豈不是明擺著說陛下即將要親征嗎?
能在京中混到高位的武官們沒有一個是傻子,互相對視一下,他們也都站了出來跟著江源向司徒晟行了廷參之禮,紛紛以軍禮拜見神色越發嚴肅的皇帝陛下。
司徒晟揮手示意眾將平身,自己則做到了上首的龍椅之上,他的手中沒有拿著武弁禮服之中本該有的刻著“討罪安民”篆文的玉圭,而是握著一柄三尺長的寶劍。
此劍名曰青虹,又名魚龍,乃是高皇帝鯉魚化龍,揭竿而起的時候所持的寶劍。高皇帝曾以此劍親手斬下過昏君燕二世的項上人頭,持其登臨絕頂,因此這柄劍一直就是大靖皇帝正統之位的象征,代表著帝王的身份!
這柄劍平日裏自然是被歷代皇家好好地放進太廟的神龕之中收藏供奉著,這麽多年以來總共只被取出過兩次而已。一次是太宗皇帝被北蠻使臣的無理言行所激怒,意欲帶兵出征,在關外同北蠻國決一死戰的時候,另一次就是現在了……那閃爍著淡青色寒光的寶劍,映襯著皇位上司徒晟那威嚴的面容,竟然顯得無比沈重和肅穆。
司徒晟高坐禦座之上,環視臺階之下的眾將們,一字一字地說道:“春秋大九世之仇,小雅重宗邦之義,怎能以神明華胄之身,匍匐犬羊之下?自大靖高祖皇帝以來,北蠻荼毒生靈百萬,蹂/躪州縣千裏,所過之境無論貧富搶掠罄盡,所掠之民曾犬彘牛馬之不若,死者肝腦塗地,生者骨肉相離,致使枯骨盈廷,九廟俱震!”
“四世帝王,秣馬厲兵,輕徭薄賦,三藩皆平,諸夷俯首。天運循環,中原氣盛,覆仇之日,當在此時!”
司徒晟手按劍柄,“玱瑯!”一聲,拔出了手中的青虹寶劍。高舉過頭,一劍劈下,面前的桌案直接就被這一劍劈成了兩段,“城下之盟乃國仇也,朕欲與諸卿報四世國仇,出征北伐,誅滅北蠻!”
只這麽一句話就立刻點燃了大殿之內所有武將的雄心壯志——北伐!誅滅北蠻,恢覆中華!
司徒晟激起了在座所有武將的鬥志之後,武將們都紛紛開始議論起具體的策略來。孫子兵法有言:“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呼!”國之戰事,有怎能離得開廟算呢?!
張大海本就是個暴脾氣,平日裏點火就著,他此時也不議論什麽,直接就跳了出來,站在大殿正中言道:“陛下,北蠻賊寇窺竊神器,正可謂人神共憤,天地不容!末將願為三軍先鋒,為陛下馬踏王庭,摘取蠻夷賊首,以彰大靖威儀,洗刷國恥民恨!”
此言既出,其他眾將在心中一陣抑郁,恨得牙根都癢癢,如果是別人也就算了,竟然讓張大海這個一根筋的莽漢搶了先,這怎麽能行?
按照皇帝陛下一貫表現出的信任,在他落難之時親手帶出來的京畿大營絕對會是此次北伐的絕對主力,你張大海丫的就是京畿大營裏面的領兵大將,都已經混成主力了,怎麽還和我們這些不知能不能參戰的人搶先鋒之位啊!你丫到底要不要臉啊!也不知道給其他同僚們留點兒機會!
自從京畿大營之中的訓導營熟悉了戰法,全部訓練完畢,這些在京的武將們都因這些軍士而見識到了最新的戰法和裝備。江源一向又不吝指導本國的將領,特意在軍中開設了專門的課程,並鼓勵京城的武將們跟著學習最新的戰法。
在這數年的磨合期過去之後,大靖的高位武將們對於新式的武裝已經了解頗多,也都曾經指揮過這樣裝備一新的軍士們作戰演練過。他們都很清楚,有了這樣強悍的裝備和強力的兵士,北蠻的軍隊最終一定會敗,絕對不是此時的大靖的對手,他們這些人等的就是北伐的這一天,怎麽會願意將天大的功勞拱手讓給別人?
過去不出手爭功,那是因為還沒有做好全部的準備。現在已經萬事具備了,就等著廟算之中定下計劃,做好前期的戰備工作就可以上戰場了,誰又願意退居人後?這時候誰能爭上隨軍出征之事,誰就肯定可以獲得一份功勞,封妻蔭子就在此時,這些武將怎能不狠狠地拼搶一番?
一個武將每天努力,圖的是什麽?還不是高官厚祿,封妻蔭子,可若是沒有功勞,又拿什麽來換取這些?一個三藩之亂,不過數月的戰爭,上戰場之前江源不過是個從五品的兵部員外郎,結果回來之後呢?他竟然轉眼就變成了正二品的京畿大營節度使,得到了萬戶侯的位置!
雖然二品武將並不是人臣的巔峰,可是別人奮鬥個二三十年的收獲也未必能夠趕得上他一戰之功,這種扶搖直上的例子如果只有他一個人或許大家還未必動心,可是但凡隨司徒晟參戰的將領幾乎個個都有提升,這樣的結果怎能不讓人動心?
你張大海本人就是三藩之亂發的家,站前不過就是一個屁大點兒的四品佐領,全國上下這種職位的要多少有多少,簡直能用簸箕撮,隨隨便便就能找出來一大把。可是戰後立刻就升為了從二品的副將,成為了京中少有的高位武將,變化之大讓人瞠目結舌。結果這小子竟然還不滿足,又跑來爭個什麽功?!
張大海跑出來爭功的行為簡直犯了“眾怒”,旁邊立刻又躥起來一個將軍,抱拳說道:“陛下,張副將到底是久居京中,想來也不知北疆之事,雖然勇武過人,但是於北疆戰場上難免事半功倍啊。末將就不同了,末將曾經久居北疆,一向熟悉北蠻之事,因此願提十萬精兵悍將,為陛下取下北蠻大汗之首級,獻於宗廟,以告高皇帝在天之靈!”
眾人扭頭一看,說話的不是別人,正是大家都熟悉的兵部右侍郎杜如之,這一堆人面上難看,都在心裏面怒罵不已,如果目光可以殺人,杜如之估計都被烤成碳了。
那個京畿大營的張大海雖然也搶功勞,很是不要臉,不過好歹只是打算搶個先鋒官的位置而已,先鋒官的功勞雖然大,到底不是獨吞啊,大家面前還能忍得下去。結果你丫上來就是“願提十萬兵馬取北蠻大汗首級”,那豈不是自薦為北伐的三軍主帥了?
弄了半天,你杜如之是打算將北伐所有的功勞全部一口吞下去,一點兒都不給我們這些人剩是不是?那怎麽能成?便宜誰也便宜不了你!
還久居北疆,你這話說出來都不覺得虧心嗎?你杜如之生在京城,長在京城,這麽大歲數了也不過就是隨著京畿大營的訓導營去了北疆那邊住過兩年而已。兩年的時間就算知己知彼,熟悉北蠻之事了嗎?你倒是會往臉上貼金,讓久住北疆的將士情何以堪啊?!
有了前面兩個人做“榜樣”,餘下的武官們也被激得紛紛站起,一個個拍著胸脯表態,表示願提三尺劍,為皇帝陛下成不世之功,北蠻國算什麽,大靖天兵已過去絕對把他們碾成渣滓。北伐,必須北伐,誰說不北伐大爺們就跟誰急!
江源坐在一邊倒是忍不住的好笑。其實張大海也好,後面的杜如之也好,都是他和司徒晟一早安排好的托兒,之所以說話的語氣那麽沖,一個個為了爭功“無所不用其極”,為的就是進一步激起在座群臣的征戰之心,將所有高位武將的思想統一在一起,堅定北伐的信念,為大朝會的議論做鋪墊。
張大海的脾氣確實一直都很沖,但他人卻不笨,其實是個粗中有細之人。一向是該沖動的時候就沖動,該細致的時候就細致,根本就不是表面上表現出來的那種大大咧咧的樣子。
當初遼國的逆臣洪浩於三軍陣前挑戰,張大海雖然沖動,都知道要壓下一時的怒氣,不能私自沖上去,生怕自己戰敗壞了靖軍的氣勢。偷襲齊軍的時候更是知道什麽時候該退,什麽時候該戰,思路清晰,更勝陳有為一籌。若他真是什麽都不懂的一根筋,脾氣又壞,江源又怎麽敢大用他,還將他提拔為京畿大營的副手?
至於那位兵部右侍郎杜如之,他是江巖的好友。不但熟知兵法韜略,還曾經在外領過兵。當初是因為他脾氣耿直,得罪了上官,才被備受排擠,迫不得已離開軍中在兵部做個清閑的郎中的,要不然憑借他的本事和資歷,早就該是二品大員了。
江源掌管兵部之後不久就發現了杜如之的才能,讓他跟隨著京畿大營的訓導營熟悉新的戰法戰策,又特意調他去北疆參與實戰演練。從一開始的從五品的郎中,將他一步步地提拔為了二品右侍郎,如此培養照顧,此人早已成為了司徒晟和江源親信中的親信,值得托付的得用之人。
作為皇帝陛下座下的心腹幹將,這兩人早就知道了即將北伐之事,所以這一次江源就安排他們兩個當眾演一回托兒,也好借著他們的言辭引出這群臣爭相請戰的戲碼,統一軍官的思想。若不是龐亮此時的官職還是稍低了一些,性子又一向過於沈穩,不適合做出這樣冒失的舉動,估計他也得跟著這兩人演一回托兒,以帶動氣氛。
看著大殿之中火熱的氛圍,司徒晟還劍入鞘,微微一笑,“在座諸位還是不要再爭了,與其向朕表達出征的願望,倒不如先說說你們打算如何征討北蠻。”
兩國交戰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將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就算大靖的軍備占有相對優勢,想要誅滅一個同樣身量龐大的國家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完成的。
而且北蠻國不同於一般的國家,它的情況極其特殊,若是一般的國家,只要占領了他們的城池,擒住了對方的大王和王公貴族也就算誅滅完畢了,可是北蠻國卻有所不同。
北蠻國的主體成分是游牧民族,所有國人都居無定所,逐草而居,沒有城池之說,只有地盤和草場的劃分。這種地方應該怎麽才能算占領?鋪滿靖*隊嗎?占領之後又要怎麽才能守住成果,才能不被殺個回馬槍的北蠻人再奪回去?這都是十分艱難的問題。
不止如此,北蠻與中土的最大不同,不在於城池之分,不在於制度差異,而在於國人的信念完全不同。在大靖,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整個國家的領袖有且只有一個,那就是皇帝陛下,別管這個皇帝到底管不管事,整個國家名正言順的首領只能是皇帝。
朝廷要在皇帝的帶領之下才能稱之為國家唯一的正統,可是北蠻國就不一樣了。只要拿下了皇帝和可能成為皇帝的王族,國家就算垮了一大半,殘餘的戰鬥力能剩下三分之一就不錯了。可是北蠻卻不然!
北蠻國的傳統就是畏強欺弱。北蠻國之中占據主導之位的北蠻人只服從更加強大之人,絕對不願意屈服於弱者。
他們這個國家看似是統一的,其實卻是由一個個的小部族聯合起來形成的,北蠻人是主體,還有其他民族的部落混居在此。而人數最多的北蠻人也不是都服從一個首領的,他們各自為政,抱團成立各自的部族,部族與部族之間只有強弱之分,以強弱區分地位,只要強弱發生變化,地位就會隨之改變。
在這種文化背景下,北蠻國看起來是一體的,但其實說分開就能分散開,部族之間的結構並不緊密。他們願意服從大汗,是因為北蠻大汗的手中握有最強大的軍隊和人數最多的部族,擁有著北蠻國內最強大的力量,一旦大靖將大汗殺了,將他所在的部族消滅掉,那麽其他的北蠻部族立刻就不願意再繼續接受大汗家族的人領導了,估計立刻就會自立為王,或者推舉出新的大汗來。
相比起其他的民族來說,北蠻人的忠誠就是沒有忠誠,他們永遠服從強大的人,卻永遠背棄從強大變得衰弱的首領,這種精神讓他們能夠長存,但是卻永遠沒辦法合為一體。北蠻國其他的民族好歹還知道什麽是恩義,什麽是仇恨,可是這在北蠻人的文化中完全不存在。一切正面的,負面的情感都可以被他們忽略,只有強大和弱小,其他的都不被他們放在眼裏。
消滅首領,這個在其他的地方百試不爽的方法,在北蠻國絕對不管用。除非將他們整個民族都打服帖了,或者將北蠻人全部殺死,否則殺了誰都不管用,他們本就誰也不服誰,根本就不會聽敗亡之君的號令自願停止戰爭的。
擒賊先擒王的策略在中原可以起決定性作用,可是在北蠻就只能用來震懾敵人而已,效果實在是差得太多了,未必能取得想象之中的成績,搞不好還會起反作用……面對這樣一個前所未有的敵人,就要用到前所未有的戰略方法,絕對不能與過去的其他敵人混為一談。
綜上所述,司徒晟開口問道:“諸卿皆是能征善戰的悍勇之將,兵法策略盡皆熟讀於心,指揮作戰也是嫻熟無比,那麽便請說一說,朕要如何調兵遣將?如何進軍作戰?糧草要如何調動,各部又要如何協同?”
這話就算是問到點子上了,在座的群臣都是心神一凜。他們這才想清醒過來,面前的這位皇帝陛下可不是從沒上過戰場的太上皇可比的,他可是真的上過戰場,而且立下過斬首之功的厲害人物。當初曾以兩萬之兵連克三國之賊,克敵數量百萬的大豪傑啊!要不是依著他這麽大的軍功,這位底層的皇子根本做不到絕地反擊,將其他的皇子一一踩在腳下,最終登臨絕頂。
皇帝陛下是知兵善兵之人,是靠著軍權發家才一步步成為太子進而成為皇帝的。只不過這幾年陛下將精力主要放在文治之事上了,又是河工開渠,又是廉正吏治,又要安撫萬民,又要對外通商……
這些事情做的多了,就讓下面的臣子忘記了他當初的武功了,這時想起來還真是一頭的冷汗,這一位的武勳可是一點都不比文治的水平要差啊!
皇帝陛下懂得兵法既是好處,又是壞處。好處當然是不用擔心陛下胡指揮,也不用擔心雞同鴨講,怎麽也說不明白,可是壞處同樣就是不能胡亂說話了。胡亂出主意必然會給陛下留下一個紙上談兵,甚至頭腦僵化的印象,這可就大大的不妙了。可別功沒爭著,倒把自己給搭進去了,這豈不白白費事了嗎?
這還只是一些地位較低的武官所想之事,官職高的武官想的事情就更多了。大靖的首輔之位一向是不分文武的,也就是說文武之臣都可以再上一步成為國之首輔的。比如說太上皇時期的前首輔馮鰲,他就是武將出身,要不然怎麽會在軍中具一定的勢力呢?
和低位的臣子只想著加官進爵不同,高官厚祿已經被握在手中的高位將領想的事情就變成了出將入相了。大靖的科舉雖然分為文舉武舉,可是朝臣卻沒有那麽固定的,正所謂文人好武勳,武人好文治,為了在皇帝陛下面前展現出自己不但有征戰的才能還有文治的本事,他們想的事情就更多了。
北蠻國易攻卻不易守,打下來就要考慮如何應用,如何安置的問題,甚至後期如何從國內遷移民眾前往北蠻國充邊之事也要考慮。這些都是大戰略的問題,是不能邊打仗邊想的,最好在征戰之前就想出大致的方案,這樣才能在征戰之時就給後期的行為打下基礎。這樣策略就更加覆雜了,也難怪這些人會陷入沈思……
一時之間,剛剛還吵鬧不休的大殿變得鴉雀無聲,只能聽到眾人喘息的聲音,再其他就什麽都聽不到了。所有人都在低頭沈思,他們都知道這是一個絕好的機會,只要他們說出來的戰略能夠贏得皇帝陛下的稱讚,那麽就算沒能爭到北蠻之功也不差什麽了,早晚都會被陛下提拔的。
低等的武官想要被提拔靠的是勇武,可是他們這些層次比較高的武官單靠勇武就不成了,還得有謀略,眼光還要長遠,要更能揣摩出皇帝陛下的意思才行。
當然,北伐之事已經不是這一年兩年的事情了,早從高皇帝的時候起,但凡長點心的武官就會關註北疆之事。那場閱兵之後,訓導營崛起,處於京城的武官們近水樓臺先得月,都知道這是皇帝陛下打算北伐的訊號,所有人都不願意錯過這個難得的機會,所以不少人都留有腹稿。
不多時,就有一個人站了出來,提議道:“回稟陛下,末將聽聞月氏殘餘部族與我國交好,月氏之人更是久居北蠻之地,熟悉北蠻之事,了解北蠻地理,可以引為助力。以月氏之人為引,我等大軍包圍王庭,擒得北蠻大汗以令全國,則可一戰而平北蠻。”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