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章 改制之議、刑罰之論【貳】
關燈
小
中
大
就在曹爽與眾人在洛陽大將軍府中商議的熱火朝天之際,夏侯玄在長安也沒有閑著。
自從看了曹爽送來的有關改制想法的書信以後,夏侯玄一連幾天都夜不能寐。
在得知曹爽想要改制的時候,他的內心是激動的。
沒錯兒,曹爽與他那些幕僚們想要名垂千古,造福國人,自己又何嘗不想呢?
雖然自己不讚成朝中那些老臣們所主張的,有著諸多虛偽條條框框的“名教”之儒,而是偏向於老莊一流的“任自然”之儒,但這並不代表自己想要脫離儒道。
自己只是想通過這種看似離經叛道的學術想法,來與當世那已然腐化奢侈、虛偽不實的儒家思想相抗衡罷了。
從根本上來說,自己還是一名中規中矩的儒者。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哪個儒者士子不想達到如此境界?
夏侯玄自然也不例外。
他想,一旦改制成功,各項政策趨於穩定以後,自己便帶著妻兒辭官歸隱,從此再也不涉足廟堂了。
他苦思冥想了幾天以後,寫下了這樣一篇有關自己改制想法與具體措施的、洋洋數千言的文章:
『下文這篇長文,是夏侯玄現存於世為數不多的親筆文,為了小說效果,筆者決定把它引用在下面,不過讀者理解起來可能會有障礙,因此筆者在這裏對大意進行解釋,文章主要記錄了夏侯玄的改制三大措施:
第一,是整頓九品官人法,將組織人事權力收歸中央,削減州中正的權力。
第二,是撤郡,行政區劃變為州、縣二級。這是一個重大的改革。
第三,是簡化服飾排場,按今天的話來講,可以把它看作是轉變黨政作風。[註1]』
“夫官才用人,國之柄也,故銓衡專於臺閣,上之分也,孝行存乎閭巷,優劣任之鄉人,下之敘也。
夫欲清教審選,在明其分敘,不使相涉而已。何者?上過其分,則恐所由之不本,而幹勢馳騖之路開;下逾其敘,則恐天爵之外通,而機權之門多矣。
夫天爵下通,是庶人議柄也;機權多門,是紛亂之原也。自州郡中正品度官才之來,有年載矣,緬緬紛紛,未聞整齊,豈非分敘參錯,各失其要之所由哉!
若令中正但考行倫輩,倫輩當行均,斯可官矣。何者?
夫孝行著於家門,豈不忠恪於在官乎?仁恕稱於九族,豈不達於為政乎?
義斷行於鄉黨,豈不堪於事任乎?
三者之類,取於中正,雖不處其官名,斯任官可知矣。
行有大小,比有高下,則所任之流,亦渙然明別矣。奚必使中正幹銓衡之機於下,而執機柄者有所委仗於上,上下交侵,以生紛錯哉?且臺閣臨下,考功校否,眾職之屬,各有官長,旦夕相考,莫究於此;閭閻之議,以意裁處,而使匠宰失位,眾人驅駭,欲風俗清靜,其可得乎?天臺縣遠,眾所絕意。所得至者,更在側近,孰不脩
飾以要所求?所求有路,則脩己家門者,已不如自達於鄉黨矣。自達鄉黨者,已不如自求之於州邦矣。茍開之有路,而患其飾真離本,雖覆嚴責中正,督以刑罰,猶無益也。
豈若使各帥其分,官長則各以其屬能否獻之臺閣,臺閣則據官長能否之第,參以鄉閭德行之次,擬其倫比,勿使偏頗。中正則唯考其行跡,別其高下,審定輩類,勿使升降。
臺閣總之,如其所簡,或有參錯,則其責負自在有司。官長所第,中正輩擬,比隨次率而用之,如其不稱,責負在外。然則內外相參,得失有所,互相形檢,孰能相飾?斯則人心定而事理得,庶可以靜風俗而審官才矣。
又以為:“古之建官,所以濟育群生,統理民物也,故為之君長以司牧之。司牧之主,欲一而專,一則官任定而上下安,專則職業脩而事不煩。夫事簡業脩,上下相安而不治者,未之有也。先王建萬國,雖其詳未可得而究,然分疆畫界,各守土境,則非重累羈絆之體也。下考殷、周五等之敘,徒有小
大貴賤之差,亦無君官臣民而有二統互相牽制者也。夫官統不一,則職業不脩;職業不脩,則事何得而簡?事之不簡,則民何得而靜?民之不靜,則邪惡並興,而奸偽滋長矣。
先王達其如此,故專其職司而一其統業。始自秦世,不師聖道,私以禦職,奸以待下;懼宰官之不脩,立監牧以董之,畏督監之容曲,設司察以糾之;宰牧相累,監察相司,人懷異心,上下殊務。漢承其緒,莫能匡改。魏室之隆,日不暇及,五等之典,雖難卒覆,可粗立儀準以一治制。
今之長吏,皆君吏民,橫重以郡守,累以刺史。若郡所攝,唯在大較,則與州同,無為再重。宜省郡守,但任刺史;刺史職存則監察不廢,郡吏萬數,還親農業,以省煩費,豐財殖谷,一也。
大縣之才,皆堪郡守,是非之訟,每生意異,順從則安,直己則爭。夫和羹之美,在於合異,上下之益,在能相濟,順從乃安,此琴瑟一聲也,蕩而除之,則官省事簡,二也。
又幹郡之吏,職監諸縣,營護黨親,鄉邑舊故,如有不副,而因公掣頓,民之困弊,咎生於此,若皆並合,則亂原自塞,三也。
今承衰弊,民人雕莈,賢才鮮少,任事者寡,郡縣良吏,往往非一,郡受縣成,其劇在下,而吏之上選,郡當先足,此為親民之吏,專得底下,吏者民命,而常頑鄙,今如並之,吏多選清良者造職,大化宣流,民物獲寧,四也。制使萬戶之縣,名之郡守,五千以上,名之都尉,千戶以下,令長如故,自長以上,考課遷用,轉以能升,所牧亦增,此進才效功之敘也,若經制一定,則官才有次,治功齊明,五也。若省郡守,縣皆徑達,事不擁隔,官無留滯,三代之風,雖未可必,簡一之化,庶幾可致,便民省費,在於此矣。
又以為:文質之更用,猶四時之疊興也,王者體天理物,必因弊而濟通之,時彌質則文之以禮,時泰侈則救之以質。今承百王之末,秦漢餘流,世俗彌文,宜大改之以易民望。今科制自公、列侯以下,位從大將軍以上,皆得服綾錦、羅綺、紈素、金銀餙鏤之物,自是以下,雜采之服,通於賤人,雖上下等級,各示有差,然朝臣之制,已得侔至尊矣,玄黃之采,已得通於下矣。欲使市不鬻華麗之色,商不通難得之貨,工不作雕刻之物,不可得也。是故宜大理其本,準度古法,文質之宜,取其中則,以為禮度。車輿服章,皆從質樸,禁除末俗華麗之事,使幹朝之家,有位之室,不覆有錦綺之飾,無兼采之服,纖巧之物,自上以下,至於樸素之差,示有等級而已,勿使過一二之覺。
若夫功德之賜,上恩所特加,皆表之有司,然後服用之。夫上之化下,猶風之靡草。樸素之教興於本朝,則彌侈之心自消於下矣。[註2]”
夏侯玄一口氣寫下這篇洋洋千言的長文,稍事休息以後,又將它備份抄錄了一份,又將兩封長信各自裝入信封,用火漆封好,這才將筆置在了瓷硯上,美美的伸了個懶腰。
“來人。”
“將軍有何吩咐?”
“你派兩名信使,將這兩封信送去洛陽,記住,一封送去大將軍武安侯府,另一封送去太傅舞陽侯府。”
“屬下明白。”那人得了命令,便出門差人送信去了。
夏侯玄心想,大將軍如今想要改制,光是這改革九品官人法一項制度,就會得罪所有朝中的河北士族老臣。
那司馬懿一向眼界開闊,如果自己能夠讓這些措施得到他的支持,那麽此次改制就算是成功了一半。
雖然自己一心要搬倒司馬懿,但改制一事事關重大,關乎著大魏後世百代的利弊與興衰。
所以他想,如果司馬懿同意改制,自己便暫時拋開私人恩怨,與之合作,一同力行改制。
――
洛陽城,大將軍府。
曹爽看了夏侯玄的改制藍圖,感到興奮不已,他心想,這太初果然非同凡響,他的想法不僅囊括了魯芝、丁謐等人的意見,而且還提出了削減中正官權力、裁撤郡制、改革奢侈服飾制度等具體的措施,這封信對自己而言實在是太重要了。
曹爽心想,有了太初的這些措施,自己的改制一定可以成功!
――
太傅府中,司馬懿端坐於茶花中亭,聚精會神的看著夏侯玄送來的改制之議。
看完那封信以後,司馬懿點了點頭。
“夏侯玄,此子,果然不可小覷……”
司馬懿思索了半晌,決定給夏侯玄回一份書信,他命人取來紙筆,提筆懸腕寫道:
“太初所言審官擇人,除重官,改服制,此三策皆大善。
然則州郡縣三級之制,一脈相承已久,恐卒不能改。
秦時無刺史,但有郡守長吏。漢家雖有刺史,只奉六條而已,故朝廷尚可把控諸郡縣,故今時不必如此大費周章而行裁郡之法。
昔漢時賈誼亦患服制之奢靡,然漢文雖身服弋綈,猶不能使上下如意,故改服飾,亦不可急於一時。
恐此三事,當待後世賢能施行矣。”[註3]
――
長安城,未央宮畔。
夏侯玄看了司馬懿的回信,感到頗為失望,這封信雖將自己的改制想法稱讚了一番,可終究只是對自己的敷衍罷了。
果然,司馬懿始終不肯退讓半步。
不過夏侯玄還是抱了一絲幻想,他又寫了一封回信,企圖最後再試一試,看能否說服司馬懿。
“漢文雖身衣弋綈,而不革正法度,內外有僭擬之服,寵臣受無限之賜,由是觀之,似指立在身之名,非篤齊治制之意也。
今君侯乃命世冢宰,當追蹤上古,抑末正本,若制定於上,自然化行於眾矣。
夫當宜改之時,留殷勤之心,令發之日,下之應也猶響尋聲耳,猶垂謙謙,曰‘待賢能’,此伊周不正殷姬之典也。竊未喻焉。”
然而,夏侯玄的這封信送出以後,就如同泥牛入海,再無任何回音。
看來,司馬家,非扳倒不可!
夏侯玄深邃的眼眸中閃過了一絲狠色。
【註1】:在當時的社會實踐上,儒家並不是一個講簡樸的學派,在“禮“上花費巨大的成本,在儒家看來是理所當然的。
而夏侯玄等玄學家正是想通過“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玄學,和以司馬家為代表的舊儒家抗衡,來改造儒教,完善儒教。
自漢末設州以來,郡在不斷的析分弱化,此時已無多少重要性。正始改制首次提出撤郡的主張,是順應甚至是提前於歷史發展趨勢的。
之後的整個魏晉南北朝歷史上,州郡並設,三級行政,政煩員冗,弊病很多,但直到隋文帝開皇三年,才實現了撤郡。
而郡不但是行政區劃,在漢末更是士族認同的重要基礎,即所謂郡望。撤郡,對士族認同來講,無異於釜底抽薪。
撤郡以後,唐代郡望仍流行於士族,可見漢末以來基於舊郡的認同感之頑固。
【註2】:此文今世稱之為《時事議》。
【註3】:此處以及下文夏侯玄的回信《答司馬宣王書》,為了讓讀者讀懂,修改了古信原文。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自從看了曹爽送來的有關改制想法的書信以後,夏侯玄一連幾天都夜不能寐。
在得知曹爽想要改制的時候,他的內心是激動的。
沒錯兒,曹爽與他那些幕僚們想要名垂千古,造福國人,自己又何嘗不想呢?
雖然自己不讚成朝中那些老臣們所主張的,有著諸多虛偽條條框框的“名教”之儒,而是偏向於老莊一流的“任自然”之儒,但這並不代表自己想要脫離儒道。
自己只是想通過這種看似離經叛道的學術想法,來與當世那已然腐化奢侈、虛偽不實的儒家思想相抗衡罷了。
從根本上來說,自己還是一名中規中矩的儒者。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哪個儒者士子不想達到如此境界?
夏侯玄自然也不例外。
他想,一旦改制成功,各項政策趨於穩定以後,自己便帶著妻兒辭官歸隱,從此再也不涉足廟堂了。
他苦思冥想了幾天以後,寫下了這樣一篇有關自己改制想法與具體措施的、洋洋數千言的文章:
『下文這篇長文,是夏侯玄現存於世為數不多的親筆文,為了小說效果,筆者決定把它引用在下面,不過讀者理解起來可能會有障礙,因此筆者在這裏對大意進行解釋,文章主要記錄了夏侯玄的改制三大措施:
第一,是整頓九品官人法,將組織人事權力收歸中央,削減州中正的權力。
第二,是撤郡,行政區劃變為州、縣二級。這是一個重大的改革。
第三,是簡化服飾排場,按今天的話來講,可以把它看作是轉變黨政作風。[註1]』
“夫官才用人,國之柄也,故銓衡專於臺閣,上之分也,孝行存乎閭巷,優劣任之鄉人,下之敘也。
夫欲清教審選,在明其分敘,不使相涉而已。何者?上過其分,則恐所由之不本,而幹勢馳騖之路開;下逾其敘,則恐天爵之外通,而機權之門多矣。
夫天爵下通,是庶人議柄也;機權多門,是紛亂之原也。自州郡中正品度官才之來,有年載矣,緬緬紛紛,未聞整齊,豈非分敘參錯,各失其要之所由哉!
若令中正但考行倫輩,倫輩當行均,斯可官矣。何者?
夫孝行著於家門,豈不忠恪於在官乎?仁恕稱於九族,豈不達於為政乎?
義斷行於鄉黨,豈不堪於事任乎?
三者之類,取於中正,雖不處其官名,斯任官可知矣。
行有大小,比有高下,則所任之流,亦渙然明別矣。奚必使中正幹銓衡之機於下,而執機柄者有所委仗於上,上下交侵,以生紛錯哉?且臺閣臨下,考功校否,眾職之屬,各有官長,旦夕相考,莫究於此;閭閻之議,以意裁處,而使匠宰失位,眾人驅駭,欲風俗清靜,其可得乎?天臺縣遠,眾所絕意。所得至者,更在側近,孰不脩
飾以要所求?所求有路,則脩己家門者,已不如自達於鄉黨矣。自達鄉黨者,已不如自求之於州邦矣。茍開之有路,而患其飾真離本,雖覆嚴責中正,督以刑罰,猶無益也。
豈若使各帥其分,官長則各以其屬能否獻之臺閣,臺閣則據官長能否之第,參以鄉閭德行之次,擬其倫比,勿使偏頗。中正則唯考其行跡,別其高下,審定輩類,勿使升降。
臺閣總之,如其所簡,或有參錯,則其責負自在有司。官長所第,中正輩擬,比隨次率而用之,如其不稱,責負在外。然則內外相參,得失有所,互相形檢,孰能相飾?斯則人心定而事理得,庶可以靜風俗而審官才矣。
又以為:“古之建官,所以濟育群生,統理民物也,故為之君長以司牧之。司牧之主,欲一而專,一則官任定而上下安,專則職業脩而事不煩。夫事簡業脩,上下相安而不治者,未之有也。先王建萬國,雖其詳未可得而究,然分疆畫界,各守土境,則非重累羈絆之體也。下考殷、周五等之敘,徒有小
大貴賤之差,亦無君官臣民而有二統互相牽制者也。夫官統不一,則職業不脩;職業不脩,則事何得而簡?事之不簡,則民何得而靜?民之不靜,則邪惡並興,而奸偽滋長矣。
先王達其如此,故專其職司而一其統業。始自秦世,不師聖道,私以禦職,奸以待下;懼宰官之不脩,立監牧以董之,畏督監之容曲,設司察以糾之;宰牧相累,監察相司,人懷異心,上下殊務。漢承其緒,莫能匡改。魏室之隆,日不暇及,五等之典,雖難卒覆,可粗立儀準以一治制。
今之長吏,皆君吏民,橫重以郡守,累以刺史。若郡所攝,唯在大較,則與州同,無為再重。宜省郡守,但任刺史;刺史職存則監察不廢,郡吏萬數,還親農業,以省煩費,豐財殖谷,一也。
大縣之才,皆堪郡守,是非之訟,每生意異,順從則安,直己則爭。夫和羹之美,在於合異,上下之益,在能相濟,順從乃安,此琴瑟一聲也,蕩而除之,則官省事簡,二也。
又幹郡之吏,職監諸縣,營護黨親,鄉邑舊故,如有不副,而因公掣頓,民之困弊,咎生於此,若皆並合,則亂原自塞,三也。
今承衰弊,民人雕莈,賢才鮮少,任事者寡,郡縣良吏,往往非一,郡受縣成,其劇在下,而吏之上選,郡當先足,此為親民之吏,專得底下,吏者民命,而常頑鄙,今如並之,吏多選清良者造職,大化宣流,民物獲寧,四也。制使萬戶之縣,名之郡守,五千以上,名之都尉,千戶以下,令長如故,自長以上,考課遷用,轉以能升,所牧亦增,此進才效功之敘也,若經制一定,則官才有次,治功齊明,五也。若省郡守,縣皆徑達,事不擁隔,官無留滯,三代之風,雖未可必,簡一之化,庶幾可致,便民省費,在於此矣。
又以為:文質之更用,猶四時之疊興也,王者體天理物,必因弊而濟通之,時彌質則文之以禮,時泰侈則救之以質。今承百王之末,秦漢餘流,世俗彌文,宜大改之以易民望。今科制自公、列侯以下,位從大將軍以上,皆得服綾錦、羅綺、紈素、金銀餙鏤之物,自是以下,雜采之服,通於賤人,雖上下等級,各示有差,然朝臣之制,已得侔至尊矣,玄黃之采,已得通於下矣。欲使市不鬻華麗之色,商不通難得之貨,工不作雕刻之物,不可得也。是故宜大理其本,準度古法,文質之宜,取其中則,以為禮度。車輿服章,皆從質樸,禁除末俗華麗之事,使幹朝之家,有位之室,不覆有錦綺之飾,無兼采之服,纖巧之物,自上以下,至於樸素之差,示有等級而已,勿使過一二之覺。
若夫功德之賜,上恩所特加,皆表之有司,然後服用之。夫上之化下,猶風之靡草。樸素之教興於本朝,則彌侈之心自消於下矣。[註2]”
夏侯玄一口氣寫下這篇洋洋千言的長文,稍事休息以後,又將它備份抄錄了一份,又將兩封長信各自裝入信封,用火漆封好,這才將筆置在了瓷硯上,美美的伸了個懶腰。
“來人。”
“將軍有何吩咐?”
“你派兩名信使,將這兩封信送去洛陽,記住,一封送去大將軍武安侯府,另一封送去太傅舞陽侯府。”
“屬下明白。”那人得了命令,便出門差人送信去了。
夏侯玄心想,大將軍如今想要改制,光是這改革九品官人法一項制度,就會得罪所有朝中的河北士族老臣。
那司馬懿一向眼界開闊,如果自己能夠讓這些措施得到他的支持,那麽此次改制就算是成功了一半。
雖然自己一心要搬倒司馬懿,但改制一事事關重大,關乎著大魏後世百代的利弊與興衰。
所以他想,如果司馬懿同意改制,自己便暫時拋開私人恩怨,與之合作,一同力行改制。
――
洛陽城,大將軍府。
曹爽看了夏侯玄的改制藍圖,感到興奮不已,他心想,這太初果然非同凡響,他的想法不僅囊括了魯芝、丁謐等人的意見,而且還提出了削減中正官權力、裁撤郡制、改革奢侈服飾制度等具體的措施,這封信對自己而言實在是太重要了。
曹爽心想,有了太初的這些措施,自己的改制一定可以成功!
――
太傅府中,司馬懿端坐於茶花中亭,聚精會神的看著夏侯玄送來的改制之議。
看完那封信以後,司馬懿點了點頭。
“夏侯玄,此子,果然不可小覷……”
司馬懿思索了半晌,決定給夏侯玄回一份書信,他命人取來紙筆,提筆懸腕寫道:
“太初所言審官擇人,除重官,改服制,此三策皆大善。
然則州郡縣三級之制,一脈相承已久,恐卒不能改。
秦時無刺史,但有郡守長吏。漢家雖有刺史,只奉六條而已,故朝廷尚可把控諸郡縣,故今時不必如此大費周章而行裁郡之法。
昔漢時賈誼亦患服制之奢靡,然漢文雖身服弋綈,猶不能使上下如意,故改服飾,亦不可急於一時。
恐此三事,當待後世賢能施行矣。”[註3]
――
長安城,未央宮畔。
夏侯玄看了司馬懿的回信,感到頗為失望,這封信雖將自己的改制想法稱讚了一番,可終究只是對自己的敷衍罷了。
果然,司馬懿始終不肯退讓半步。
不過夏侯玄還是抱了一絲幻想,他又寫了一封回信,企圖最後再試一試,看能否說服司馬懿。
“漢文雖身衣弋綈,而不革正法度,內外有僭擬之服,寵臣受無限之賜,由是觀之,似指立在身之名,非篤齊治制之意也。
今君侯乃命世冢宰,當追蹤上古,抑末正本,若制定於上,自然化行於眾矣。
夫當宜改之時,留殷勤之心,令發之日,下之應也猶響尋聲耳,猶垂謙謙,曰‘待賢能’,此伊周不正殷姬之典也。竊未喻焉。”
然而,夏侯玄的這封信送出以後,就如同泥牛入海,再無任何回音。
看來,司馬家,非扳倒不可!
夏侯玄深邃的眼眸中閃過了一絲狠色。
【註1】:在當時的社會實踐上,儒家並不是一個講簡樸的學派,在“禮“上花費巨大的成本,在儒家看來是理所當然的。
而夏侯玄等玄學家正是想通過“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玄學,和以司馬家為代表的舊儒家抗衡,來改造儒教,完善儒教。
自漢末設州以來,郡在不斷的析分弱化,此時已無多少重要性。正始改制首次提出撤郡的主張,是順應甚至是提前於歷史發展趨勢的。
之後的整個魏晉南北朝歷史上,州郡並設,三級行政,政煩員冗,弊病很多,但直到隋文帝開皇三年,才實現了撤郡。
而郡不但是行政區劃,在漢末更是士族認同的重要基礎,即所謂郡望。撤郡,對士族認同來講,無異於釜底抽薪。
撤郡以後,唐代郡望仍流行於士族,可見漢末以來基於舊郡的認同感之頑固。
【註2】:此文今世稱之為《時事議》。
【註3】:此處以及下文夏侯玄的回信《答司馬宣王書》,為了讓讀者讀懂,修改了古信原文。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