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漠南之夜、胡笳冷月
關燈
小
中
大
漠北之夜,皓月當空,如銀如水的月色傾灑在如雪如絮的白沙之上;呼嘯而來的北風裹挾著白沙、隱隱間還有胡笳之聲自北面傳來。
夏侯玄身著一副白色山文兩當鎧,乘著‘白雀’,立於大漠之邊,此刻,自他身後遙遙望去,是連綿不絕的並州群山,此起彼伏;而自眼前向北望去,則是一望無垠的浩瀚沙海,連綿不絕而神秘莫測,。
夏侯玄一邊欣賞著眼前漠南的月色沙海,一邊遙望著遠處的鮮卑鐵騎大營中飄搖不止的狼旗、聆聽著隨風傳來的胡笳之聲。
此等蒼涼而壯麗之景,自小在京城長大的夏侯玄自是沒有見過,因此他身處此境,一時不由得癡了。
說起那胡笳之樂,原本乃是大漠之北獨有的樂聲。將蘆葦葉卷成雙簧片形狀或圓椎管形狀,首端壓扁為簧片,一只簡易的胡笳便算是制成了。
“笳者,胡人卷蘆葉吹之以作樂也,故謂曰胡笳。”,“笳”字亦作“葭”字。
胡笳,曾用於戰爭之中。早在漢之時,便已廣泛流行於塞北和西域一帶。
夏侯玄記得少年時,還曾聽父親夏侯尚與舅父曹真提起過,漢末年間,連年烽火,名士蔡邕與武帝一向交好,其女蔡文姬,在躲避匈奴南下戰亂時被匈奴所擄,流落塞外,後來與匈奴左賢王結成夫妻,生了兩個兒女。
在那塞外,她度過了十二個春秋,但她無時無刻不在思念故鄉。後來武帝平定了中原,與匈奴修好,才派遣使者邪路,用重金贖回了蔡文姬。
那蔡文姬後來便寫下了那流傳甚廣的長詩《胡笳十八拍》,以敘述自己一生不幸的遭遇。
琴曲中有《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等琴曲。曲調雖然各有不同,但都表達了那蔡文姬因思念故鄉而又不忍與骨肉分離的極端矛盾,與痛苦心情。
真可謂是,委婉悲傷,撕裂肝腸。
此時此景,倘若再有人以胡笳吹奏出那《胡笳十八拍》,又當是何樣的感受?
夏侯玄一時不禁有些神思飄蕩。
此時身後隱隱傳來“噠噠”的馬蹄聲,不多時,一名羽林營百人將策馬來到夏侯玄身旁。
“將軍,時辰不早了,隨卑職回營吧。”
“塞北漠南之景,此生得以一見,不枉矣……”夏侯玄不舍的望了望眼前的良辰美景,緩緩撥轉馬頭,向南而去,那名不通文墨的百夫長似乎並沒有體會到夏侯玄所說的眼前美景有多麽迷人,他撓了撓後腦勺,便跟隨在夏侯玄身後,朝著大營而去了。
――
次日,晴空萬裏,並無雲彩。
秦朗與帳下的萬餘驍騎營禁軍、以及夏侯玄的羽林營、兩萬餘並州軍,正在並州與漠南交界之處嚴陣以待,只等那萬餘鮮卑鐵騎出現在視野之中。
正午時分,驕陽似火,白茫茫的沙漠似乎一瞬間被點燃了一般,此刻正如同一只大鼎一般肆意的烤炙著身處其中的所有人。
這北方的大漠之中,白晝及黑夜之間,一熱一寒,倒是讓些許中原而來的將士們頗感不適。
就連那不時拂面而來的風,似乎都帶著一絲灼熱之感。
隨著風沙而來的,不只有熱浪,當遠處的塵沙逐漸開始飄蕩起來,並從遠方不時傳來轟隆隆聲響、以及人馬呼喝嘶鳴聲音的時候,秦朗與夏侯玄明白,這是那軻比能的漠南鐵騎,到了。
“驍騎營全軍將士、以及並州軍聽令,敵軍已至,所有騎兵聽令,準備上馬,待敵軍距我軍八十步時,開始沖鋒!”秦朗將令旗一揮,驍騎營中的數千騎兵、以及並州營的萬餘騎兵,都將一只腳踏進了馬鐙[註1],準備隨時上馬並沖鋒。
自古時以來,春秋戰國以及秦漢時期,騎兵作戰,為了不成為敵軍弓箭手的活靶子,在沖鋒之前一般都不會騎在馬上,而是立於馬下等待命令,一旦主將發令,所有騎兵才會迅速上馬,如狂風般向敵軍席卷而去,這樣做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可以隱藏自己騎兵在陣中的位置,不讓敵人事先有所準備,從而達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效果。
“所有弓弩手聽令,待敵軍距我軍二百步時,開始放箭,待敵軍至我軍八十步時,停止放箭,與步軍一同隨騎兵沖鋒!”
“諾!”全營中的數千弓弩手暴喝一聲,引弓搭箭開始準備。
“全營步軍聽令,以厚盾掩護騎軍、弓弩手,待敵軍距我軍五十步時,拔刀隨騎軍沖鋒!”
“諾!”一萬數千餘名魏軍步兵暫時並未拔出環首刀,舉起手中盾櫓在陣前列成了一堵盾墻。
遠處狼煙鐵騎所裹挾起的風沙煙塵愈來愈猛烈了,迎面而來的風沙,吹的人有些睜不開眼,秦朗明白,此時風向於己頗為不利,僅僅和敵人正面硬碰,只怕會吃虧。
“啟稟將軍。”
這時,夏侯玄策馬上前,到秦朗的身旁說道:
“此刻天時不利於我軍,最好派出一支奇兵,迂回繞到敵軍後方,到時我軍兩面夾擊、南北呼應,敵軍必定大亂,如此一來,才有勝算!”
“夏侯將軍言之有理,可是……”秦朗有些猶豫,如若派出太多的人去繞道,目標太大,容易被敵軍攔截絞殺,可是如果派遣的人過少,則又有可能會迷失在風沙之中,不辨方向,而且,此刻又有誰肯冒此大險呢?
“將軍,敵軍將至,不可猶豫,玄願領五百羽林,繞道迂回,以夾擊鮮卑鐵騎!”夏侯玄焦急的說道:“機不可失,快下令吧!”
一向並不會拖泥帶水的秦朗,此刻心中卻是七上八下,這位夏侯玄,自己並不是十分了解,只知道他是功臣之後,名門望族,又頗有才名,可是這帶兵打仗,非同兒戲,且不說夏侯玄年紀輕輕,並沒有領兵作戰的經驗,對方也算是陛下寵臣,萬一讓夏侯玄不慎戰死沙場,自己又怎麽向陛下交代啊。
“將軍,敵軍來了,機不可失!”夏侯玄見秦朗仍是猶豫不決,生怕錯過時機,他轉身高聲呼喊道:“羽林營何在?”
“在!在!在!”那五百羽林此次來到北疆,也是懷著一腔熱血,想要建功立業,讓人刮目相看,此刻見夏侯玄下令,所有人都是摩拳擦掌、心潮澎湃,就連呼聲也是中氣十足。
秦朗見這五百羽林人數如此之少,卻有著如此攝人的氣魄,不禁暗自吃驚,就在他一楞之時,那五百羽林暴喝一聲,已隨著夏侯玄沖進那一片混沌的風沙之中去了。
秦朗無奈的搖了搖頭,他心想,只希望那小子福大命大,莫要出事就好。
“啟稟將軍,敵軍至我軍已有兩百步!”
“弓弩手聽令!”
“在!”
“放箭!”
“諾!”
只聽弓弦響處,一片如雨一般的箭矢,朝著北面的鮮卑漠南鐵騎飛去!
【註1】:馬鐙的發明究竟在什麽時期已經無從查考,但是,肯定要晚於秦朝。
因為從目前出土的兵馬俑中的騎兵俑來看,馬上器具齊全,但是唯獨沒有馬鐙,因此可以推斷馬鐙的發明應晚於秦朝。
雖然最早出土的馬鐙實物是南北朝的,但是並不代表南北朝才出現馬鐙。
南京象山發掘了東晉瑯琊王氏族墓群,7號墓中出土了一件裝雙鐙的陶馬,墓葬年代為東晉永昌元年或稍後。
赤壁還出土了三國時期東吳的錢幣,烏林出土了三國時的銅馬蹬和印有“建安八年”的硯臺。由此可見,在三國時期的已經出現了馬鐙。
另外有人說“馬鐙和馬鞍的出現導致起兵的出現”,這個觀點是不準確的。秦朝時期還沒有出現馬鐙,但是秦朝時期已經有大量的騎兵出現。
而在國外,公元前的亞歷山大大帝橫掃中亞,當時也已經擁有了騎兵,但是卻沒有馬鐙和馬鞍,他的將士們的雙腿是在馬腹的兩邊空蕩蕩地懸垂著,沒有任何支撐。
他們靠著大腿的力量,用力夾住猛烈顛跛的馬以保持自身的穩定。
在發明馬鐙之前,騎兵是坐在墊毯和鞍毯上,甚至沒有馬鞍而騎在馬的光脊背上,從頭頂來揮刺長矛的。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夏侯玄身著一副白色山文兩當鎧,乘著‘白雀’,立於大漠之邊,此刻,自他身後遙遙望去,是連綿不絕的並州群山,此起彼伏;而自眼前向北望去,則是一望無垠的浩瀚沙海,連綿不絕而神秘莫測,。
夏侯玄一邊欣賞著眼前漠南的月色沙海,一邊遙望著遠處的鮮卑鐵騎大營中飄搖不止的狼旗、聆聽著隨風傳來的胡笳之聲。
此等蒼涼而壯麗之景,自小在京城長大的夏侯玄自是沒有見過,因此他身處此境,一時不由得癡了。
說起那胡笳之樂,原本乃是大漠之北獨有的樂聲。將蘆葦葉卷成雙簧片形狀或圓椎管形狀,首端壓扁為簧片,一只簡易的胡笳便算是制成了。
“笳者,胡人卷蘆葉吹之以作樂也,故謂曰胡笳。”,“笳”字亦作“葭”字。
胡笳,曾用於戰爭之中。早在漢之時,便已廣泛流行於塞北和西域一帶。
夏侯玄記得少年時,還曾聽父親夏侯尚與舅父曹真提起過,漢末年間,連年烽火,名士蔡邕與武帝一向交好,其女蔡文姬,在躲避匈奴南下戰亂時被匈奴所擄,流落塞外,後來與匈奴左賢王結成夫妻,生了兩個兒女。
在那塞外,她度過了十二個春秋,但她無時無刻不在思念故鄉。後來武帝平定了中原,與匈奴修好,才派遣使者邪路,用重金贖回了蔡文姬。
那蔡文姬後來便寫下了那流傳甚廣的長詩《胡笳十八拍》,以敘述自己一生不幸的遭遇。
琴曲中有《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等琴曲。曲調雖然各有不同,但都表達了那蔡文姬因思念故鄉而又不忍與骨肉分離的極端矛盾,與痛苦心情。
真可謂是,委婉悲傷,撕裂肝腸。
此時此景,倘若再有人以胡笳吹奏出那《胡笳十八拍》,又當是何樣的感受?
夏侯玄一時不禁有些神思飄蕩。
此時身後隱隱傳來“噠噠”的馬蹄聲,不多時,一名羽林營百人將策馬來到夏侯玄身旁。
“將軍,時辰不早了,隨卑職回營吧。”
“塞北漠南之景,此生得以一見,不枉矣……”夏侯玄不舍的望了望眼前的良辰美景,緩緩撥轉馬頭,向南而去,那名不通文墨的百夫長似乎並沒有體會到夏侯玄所說的眼前美景有多麽迷人,他撓了撓後腦勺,便跟隨在夏侯玄身後,朝著大營而去了。
――
次日,晴空萬裏,並無雲彩。
秦朗與帳下的萬餘驍騎營禁軍、以及夏侯玄的羽林營、兩萬餘並州軍,正在並州與漠南交界之處嚴陣以待,只等那萬餘鮮卑鐵騎出現在視野之中。
正午時分,驕陽似火,白茫茫的沙漠似乎一瞬間被點燃了一般,此刻正如同一只大鼎一般肆意的烤炙著身處其中的所有人。
這北方的大漠之中,白晝及黑夜之間,一熱一寒,倒是讓些許中原而來的將士們頗感不適。
就連那不時拂面而來的風,似乎都帶著一絲灼熱之感。
隨著風沙而來的,不只有熱浪,當遠處的塵沙逐漸開始飄蕩起來,並從遠方不時傳來轟隆隆聲響、以及人馬呼喝嘶鳴聲音的時候,秦朗與夏侯玄明白,這是那軻比能的漠南鐵騎,到了。
“驍騎營全軍將士、以及並州軍聽令,敵軍已至,所有騎兵聽令,準備上馬,待敵軍距我軍八十步時,開始沖鋒!”秦朗將令旗一揮,驍騎營中的數千騎兵、以及並州營的萬餘騎兵,都將一只腳踏進了馬鐙[註1],準備隨時上馬並沖鋒。
自古時以來,春秋戰國以及秦漢時期,騎兵作戰,為了不成為敵軍弓箭手的活靶子,在沖鋒之前一般都不會騎在馬上,而是立於馬下等待命令,一旦主將發令,所有騎兵才會迅速上馬,如狂風般向敵軍席卷而去,這樣做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可以隱藏自己騎兵在陣中的位置,不讓敵人事先有所準備,從而達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效果。
“所有弓弩手聽令,待敵軍距我軍二百步時,開始放箭,待敵軍至我軍八十步時,停止放箭,與步軍一同隨騎兵沖鋒!”
“諾!”全營中的數千弓弩手暴喝一聲,引弓搭箭開始準備。
“全營步軍聽令,以厚盾掩護騎軍、弓弩手,待敵軍距我軍五十步時,拔刀隨騎軍沖鋒!”
“諾!”一萬數千餘名魏軍步兵暫時並未拔出環首刀,舉起手中盾櫓在陣前列成了一堵盾墻。
遠處狼煙鐵騎所裹挾起的風沙煙塵愈來愈猛烈了,迎面而來的風沙,吹的人有些睜不開眼,秦朗明白,此時風向於己頗為不利,僅僅和敵人正面硬碰,只怕會吃虧。
“啟稟將軍。”
這時,夏侯玄策馬上前,到秦朗的身旁說道:
“此刻天時不利於我軍,最好派出一支奇兵,迂回繞到敵軍後方,到時我軍兩面夾擊、南北呼應,敵軍必定大亂,如此一來,才有勝算!”
“夏侯將軍言之有理,可是……”秦朗有些猶豫,如若派出太多的人去繞道,目標太大,容易被敵軍攔截絞殺,可是如果派遣的人過少,則又有可能會迷失在風沙之中,不辨方向,而且,此刻又有誰肯冒此大險呢?
“將軍,敵軍將至,不可猶豫,玄願領五百羽林,繞道迂回,以夾擊鮮卑鐵騎!”夏侯玄焦急的說道:“機不可失,快下令吧!”
一向並不會拖泥帶水的秦朗,此刻心中卻是七上八下,這位夏侯玄,自己並不是十分了解,只知道他是功臣之後,名門望族,又頗有才名,可是這帶兵打仗,非同兒戲,且不說夏侯玄年紀輕輕,並沒有領兵作戰的經驗,對方也算是陛下寵臣,萬一讓夏侯玄不慎戰死沙場,自己又怎麽向陛下交代啊。
“將軍,敵軍來了,機不可失!”夏侯玄見秦朗仍是猶豫不決,生怕錯過時機,他轉身高聲呼喊道:“羽林營何在?”
“在!在!在!”那五百羽林此次來到北疆,也是懷著一腔熱血,想要建功立業,讓人刮目相看,此刻見夏侯玄下令,所有人都是摩拳擦掌、心潮澎湃,就連呼聲也是中氣十足。
秦朗見這五百羽林人數如此之少,卻有著如此攝人的氣魄,不禁暗自吃驚,就在他一楞之時,那五百羽林暴喝一聲,已隨著夏侯玄沖進那一片混沌的風沙之中去了。
秦朗無奈的搖了搖頭,他心想,只希望那小子福大命大,莫要出事就好。
“啟稟將軍,敵軍至我軍已有兩百步!”
“弓弩手聽令!”
“在!”
“放箭!”
“諾!”
只聽弓弦響處,一片如雨一般的箭矢,朝著北面的鮮卑漠南鐵騎飛去!
【註1】:馬鐙的發明究竟在什麽時期已經無從查考,但是,肯定要晚於秦朝。
因為從目前出土的兵馬俑中的騎兵俑來看,馬上器具齊全,但是唯獨沒有馬鐙,因此可以推斷馬鐙的發明應晚於秦朝。
雖然最早出土的馬鐙實物是南北朝的,但是並不代表南北朝才出現馬鐙。
南京象山發掘了東晉瑯琊王氏族墓群,7號墓中出土了一件裝雙鐙的陶馬,墓葬年代為東晉永昌元年或稍後。
赤壁還出土了三國時期東吳的錢幣,烏林出土了三國時的銅馬蹬和印有“建安八年”的硯臺。由此可見,在三國時期的已經出現了馬鐙。
另外有人說“馬鐙和馬鞍的出現導致起兵的出現”,這個觀點是不準確的。秦朝時期還沒有出現馬鐙,但是秦朝時期已經有大量的騎兵出現。
而在國外,公元前的亞歷山大大帝橫掃中亞,當時也已經擁有了騎兵,但是卻沒有馬鐙和馬鞍,他的將士們的雙腿是在馬腹的兩邊空蕩蕩地懸垂著,沒有任何支撐。
他們靠著大腿的力量,用力夾住猛烈顛跛的馬以保持自身的穩定。
在發明馬鐙之前,騎兵是坐在墊毯和鞍毯上,甚至沒有馬鞍而騎在馬的光脊背上,從頭頂來揮刺長矛的。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