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八章: 攻防炮戰
關燈
小
中
大
遼東被圍了幾萬軍民,總不能坐視,救援刻不容緩,聖旨下達,山海關、登萊、薊鎮出兵援遼、一時間關內風聲鶴唳物價飛漲。手機無廣告m.最省流量了。
老實人孫元化急令參將孔有德率領騎兵一千五百趕赴遼東增援,永平兵備道張春帶著步騎一萬和三千車營急赴山海關。
永平參將黑虎有五千兵額,當然在調兵行列,不得已親自率領三千人馬出關。
馬祥麟、秦翼明欲帶七千白桿兵參戰被崇禎皇帝駁回,皇帝知道白桿兵的戰鬥力,也認可他們的忠勇,因此留下他們鎮守山海關以防不測。
大淩河之戰,其實孫承宗難推其咎,他作為跟紅歹是對陣的明軍主將毫無作為,居然逐次派出援軍,實實在在變成了添油戰術。
歷史上大淩河戰役,以鐵的事實證明孫承宗的塔攻戰略不可取,修大淩河城更是昏招,貌似堡壘蠶食可以占領一些地方,可是效果呢?
一座城多大,占領地也就這麽一丁點大而已,明軍辛辛苦苦的屯田根本輪不到收獲,白白的替後金生產糧食。
明軍無法就地取糧,補給必須從關內千裏迢迢運輸,大量消耗了大明本來就難以為繼的國力。
戰線拉得太長,後金軍可以隨時襲擊明軍從山海關到錦州長達五百裏的補給線,明軍沒有野戰能力自然顧此失彼,如此勞民傷財的排兵布陣失敗已經註定。
修建堅固的營寨和堡壘是為了以點帶面,可不是僅僅為了占領城池那麽一丁點大的地盤。
而是應該以堅固堡壘為依托,不間斷攻擊方圓百裏內的敵軍循序漸進逐步擴大占領區,可不是修城就是為了躲在裏面等敵人來攻打。
黃勝正在交趾布置修築九個邊鎮,準備在每個邊鎮的棱堡駐守正兵一個千總一千二百戰士,八百輔兵,訓練鄉勇協防自然是常例。
駐守千總的任務就是以堡壘為據點不斷往敵國延伸攻伐一百裏,如果對手兵力雄厚,可以會同幾個邊鎮正兵和鄉勇聯合出擊。
不斷主動進攻的軍隊才會越戰越強,老是龜縮防守的大明邊軍自然暮氣難鼓,因此在遼東采取堡壘蠶食的方略得不償失,太浪費銀子,朝廷難堪重負。
紅歹是圍死了錦州和大淩河,後軍運來的大將軍炮也到達大淩河戰場,炮擊開始。
祖大壽也有守城火炮,兩家火炮的威力和射程差不多,有效射程三四百步,也就是一裏地出頭。
最大仰角可以把炮彈打出一千步,也就是一千五百米,相當於三裏地開外,但是炮彈最後落到哪兒去了?天知道!
明軍炮手的技術還要好一些,射速可以做到後金軍炮手打三炮,大淩河城頭炮火可以來四輪,明軍又是居高臨下,應該不吃虧。
紅夷大炮是種架退式前裝滑膛火炮,每發射一次,都會嚴重偏離原有射擊戰位。按照正常的操作程序,需要經歷覆位、再裝填,再次設定方向角和仰角的步驟。
這個時代最訓練有素的英國海軍炮手也只能保證三分鐘內完成再次開火,比黃家炮手的水平差了一分鐘。
因為黃家出品帶有減震裝置的鋼質火炮能夠減去火炮覆位的時間,靠著科技的力量節約了寶貴的一分鐘。
這個時代前裝火炮是沒有可能提高射速的,因為發射一次以後,必須特制的推桿一頭蘸水入炮膛,熄滅火星,以一頭綁著幹布的推桿伸入炮膛擦幹,再填入火藥,發射藥,塞進去炮彈,然後從火門刺破火藥包插上導火索再點放。
這些動作相當緩慢和煩瑣,還不包括修正炮位。這是前裝火炮的通病,能三分鐘一發就是頂級高手,明軍炮手能夠做到半個時辰射擊十六次,後金軍炮手只有半個時辰十二次的水平。
然後?沒有然後。這個時代的鑄鐵炮散熱不理想,最多能夠連續打十幾炮而已。此時火炮都由於連續發射導致炮膛溫度過熱,繼續射擊會導致事故發生,說不定火藥包推進去會直接炸了。
由於後金軍和明軍裝備的火炮無法做到黃家火炮的統一標準,因此每一門火炮都有個性,炮手只能熟悉自己經常操控的火炮,才會有一定的準頭,不可以隨隨便便調一組炮手,就能夠完成陌生火炮的射擊。
打是可以打響,不確定性太多了。
八小的指揮能力堪稱一流,他因勢利導決定以數量彌補質量的短板,他采取集中攻擊一點,選擇地勢平緩的南門炮擊。
攻守雙方都沒有黃家出品的鋼質野戰炮,都是鑄鐵火炮,一個個都是無比笨重的家夥,後座力比較恐怖,根本沒有任何減震裝置。
後金軍的火炮雖然不是居高臨下失了地利,但是好在可以移動位置,能夠選擇最合適的地方擺放開火。
在地面上開火不怕什麽後座力,只不過打一炮,就必須去把在原地跳得不成樣子的火炮重新歸位,再次瞄準罷了。
明軍布防的紅夷大炮就不可以如此,他們的火炮必須有特意修建的堅固炮臺才可以開火,不是隨隨便便可以在城墻上亂擺。
紅夷大炮是十六至十九世紀之間歐洲在戰船上廣泛使用的前裝重型滑膛炮,所謂的紅夷,其實是泛指紅毛荷蘭、葡萄牙、西班牙等等西方人,也就是佛郎機人。
明朝將所有從西方進口的前裝滑膛加農炮都稱為紅夷大炮,經大明各地仿制後,種類多達百種,質量和用途已經青出於藍。
但是能夠發射十二磅炮彈的紅夷大炮自身重量已經達到四五千斤,後座力驚人。
城墻看起來巍峨,牢固度其實不值一提,相當於一堵高八九米寬四五米的夯土堆外面包了一層磚,大炮的後座力會導致城墻坍塌。
後金軍集中使用火力效果很好,明軍城頭的火炮吃了數量局部逆勢的虧,由於明軍的六門紅夷大炮早已裝填待發,後金軍在布置大將軍炮時被明軍炮火攻擊。
還好這個時代火炮的準頭大部分靠碰運氣,明軍打了三輪十八顆十斤出頭的大鐵球只不過有兩顆砸到了後金軍的大將軍炮。
毫無疑問後金軍這兩門火炮宣告報廢退出戰鬥序列,可即便如此後金軍的火炮還是大淩河城北城頭火炮數量的四五倍。
當後金軍的火炮開始轟鳴時,明軍守城官兵就感到不妙。
後金軍拋射的實心鐵球碰到好運氣落點在城墻上的,一顆炮彈不僅能夠蹦蹦跳跳造成明軍殺傷,還會砸起磚石造成飛濺。
飛起的石片、磚塊足以近距離破甲造成明軍大量傷亡。
而明軍居高臨下打出的炮彈威力小了許多,那裏是麥田,紅歹是為了對付明軍炮擊,堆了許多土堆。
明軍的炮彈落下,砸在松軟的麥田裏跳不了幾下就會被消耗了動力,要是運氣不好命中土堆鉆進去,純粹是浪費火藥瞎耽誤工夫。
明軍守城還算頑強,炮兵一個個竭盡全力裝填發射,就這樣你來我往打了一個半時辰的炮戰,明軍北城墻布置的六門紅夷大炮被後金軍一一摧毀。
紅歹是大喜過望,他為了顯擺特意邀請了蒙古各部臺吉和主要將領來觀戰。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老實人孫元化急令參將孔有德率領騎兵一千五百趕赴遼東增援,永平兵備道張春帶著步騎一萬和三千車營急赴山海關。
永平參將黑虎有五千兵額,當然在調兵行列,不得已親自率領三千人馬出關。
馬祥麟、秦翼明欲帶七千白桿兵參戰被崇禎皇帝駁回,皇帝知道白桿兵的戰鬥力,也認可他們的忠勇,因此留下他們鎮守山海關以防不測。
大淩河之戰,其實孫承宗難推其咎,他作為跟紅歹是對陣的明軍主將毫無作為,居然逐次派出援軍,實實在在變成了添油戰術。
歷史上大淩河戰役,以鐵的事實證明孫承宗的塔攻戰略不可取,修大淩河城更是昏招,貌似堡壘蠶食可以占領一些地方,可是效果呢?
一座城多大,占領地也就這麽一丁點大而已,明軍辛辛苦苦的屯田根本輪不到收獲,白白的替後金生產糧食。
明軍無法就地取糧,補給必須從關內千裏迢迢運輸,大量消耗了大明本來就難以為繼的國力。
戰線拉得太長,後金軍可以隨時襲擊明軍從山海關到錦州長達五百裏的補給線,明軍沒有野戰能力自然顧此失彼,如此勞民傷財的排兵布陣失敗已經註定。
修建堅固的營寨和堡壘是為了以點帶面,可不是僅僅為了占領城池那麽一丁點大的地盤。
而是應該以堅固堡壘為依托,不間斷攻擊方圓百裏內的敵軍循序漸進逐步擴大占領區,可不是修城就是為了躲在裏面等敵人來攻打。
黃勝正在交趾布置修築九個邊鎮,準備在每個邊鎮的棱堡駐守正兵一個千總一千二百戰士,八百輔兵,訓練鄉勇協防自然是常例。
駐守千總的任務就是以堡壘為據點不斷往敵國延伸攻伐一百裏,如果對手兵力雄厚,可以會同幾個邊鎮正兵和鄉勇聯合出擊。
不斷主動進攻的軍隊才會越戰越強,老是龜縮防守的大明邊軍自然暮氣難鼓,因此在遼東采取堡壘蠶食的方略得不償失,太浪費銀子,朝廷難堪重負。
紅歹是圍死了錦州和大淩河,後軍運來的大將軍炮也到達大淩河戰場,炮擊開始。
祖大壽也有守城火炮,兩家火炮的威力和射程差不多,有效射程三四百步,也就是一裏地出頭。
最大仰角可以把炮彈打出一千步,也就是一千五百米,相當於三裏地開外,但是炮彈最後落到哪兒去了?天知道!
明軍炮手的技術還要好一些,射速可以做到後金軍炮手打三炮,大淩河城頭炮火可以來四輪,明軍又是居高臨下,應該不吃虧。
紅夷大炮是種架退式前裝滑膛火炮,每發射一次,都會嚴重偏離原有射擊戰位。按照正常的操作程序,需要經歷覆位、再裝填,再次設定方向角和仰角的步驟。
這個時代最訓練有素的英國海軍炮手也只能保證三分鐘內完成再次開火,比黃家炮手的水平差了一分鐘。
因為黃家出品帶有減震裝置的鋼質火炮能夠減去火炮覆位的時間,靠著科技的力量節約了寶貴的一分鐘。
這個時代前裝火炮是沒有可能提高射速的,因為發射一次以後,必須特制的推桿一頭蘸水入炮膛,熄滅火星,以一頭綁著幹布的推桿伸入炮膛擦幹,再填入火藥,發射藥,塞進去炮彈,然後從火門刺破火藥包插上導火索再點放。
這些動作相當緩慢和煩瑣,還不包括修正炮位。這是前裝火炮的通病,能三分鐘一發就是頂級高手,明軍炮手能夠做到半個時辰射擊十六次,後金軍炮手只有半個時辰十二次的水平。
然後?沒有然後。這個時代的鑄鐵炮散熱不理想,最多能夠連續打十幾炮而已。此時火炮都由於連續發射導致炮膛溫度過熱,繼續射擊會導致事故發生,說不定火藥包推進去會直接炸了。
由於後金軍和明軍裝備的火炮無法做到黃家火炮的統一標準,因此每一門火炮都有個性,炮手只能熟悉自己經常操控的火炮,才會有一定的準頭,不可以隨隨便便調一組炮手,就能夠完成陌生火炮的射擊。
打是可以打響,不確定性太多了。
八小的指揮能力堪稱一流,他因勢利導決定以數量彌補質量的短板,他采取集中攻擊一點,選擇地勢平緩的南門炮擊。
攻守雙方都沒有黃家出品的鋼質野戰炮,都是鑄鐵火炮,一個個都是無比笨重的家夥,後座力比較恐怖,根本沒有任何減震裝置。
後金軍的火炮雖然不是居高臨下失了地利,但是好在可以移動位置,能夠選擇最合適的地方擺放開火。
在地面上開火不怕什麽後座力,只不過打一炮,就必須去把在原地跳得不成樣子的火炮重新歸位,再次瞄準罷了。
明軍布防的紅夷大炮就不可以如此,他們的火炮必須有特意修建的堅固炮臺才可以開火,不是隨隨便便可以在城墻上亂擺。
紅夷大炮是十六至十九世紀之間歐洲在戰船上廣泛使用的前裝重型滑膛炮,所謂的紅夷,其實是泛指紅毛荷蘭、葡萄牙、西班牙等等西方人,也就是佛郎機人。
明朝將所有從西方進口的前裝滑膛加農炮都稱為紅夷大炮,經大明各地仿制後,種類多達百種,質量和用途已經青出於藍。
但是能夠發射十二磅炮彈的紅夷大炮自身重量已經達到四五千斤,後座力驚人。
城墻看起來巍峨,牢固度其實不值一提,相當於一堵高八九米寬四五米的夯土堆外面包了一層磚,大炮的後座力會導致城墻坍塌。
後金軍集中使用火力效果很好,明軍城頭的火炮吃了數量局部逆勢的虧,由於明軍的六門紅夷大炮早已裝填待發,後金軍在布置大將軍炮時被明軍炮火攻擊。
還好這個時代火炮的準頭大部分靠碰運氣,明軍打了三輪十八顆十斤出頭的大鐵球只不過有兩顆砸到了後金軍的大將軍炮。
毫無疑問後金軍這兩門火炮宣告報廢退出戰鬥序列,可即便如此後金軍的火炮還是大淩河城北城頭火炮數量的四五倍。
當後金軍的火炮開始轟鳴時,明軍守城官兵就感到不妙。
後金軍拋射的實心鐵球碰到好運氣落點在城墻上的,一顆炮彈不僅能夠蹦蹦跳跳造成明軍殺傷,還會砸起磚石造成飛濺。
飛起的石片、磚塊足以近距離破甲造成明軍大量傷亡。
而明軍居高臨下打出的炮彈威力小了許多,那裏是麥田,紅歹是為了對付明軍炮擊,堆了許多土堆。
明軍的炮彈落下,砸在松軟的麥田裏跳不了幾下就會被消耗了動力,要是運氣不好命中土堆鉆進去,純粹是浪費火藥瞎耽誤工夫。
明軍守城還算頑強,炮兵一個個竭盡全力裝填發射,就這樣你來我往打了一個半時辰的炮戰,明軍北城墻布置的六門紅夷大炮被後金軍一一摧毀。
紅歹是大喜過望,他為了顯擺特意邀請了蒙古各部臺吉和主要將領來觀戰。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