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東萊故事 4
關燈
小
中
大
劉備詰問道:“管仲者,何人也?”
堂中眾人不知劉備何意,居然扯到了管仲的身上。思來想去之後,有人用孔子的話回答了:“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如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
劉備沒等這人說完,便打斷了:“這麽說來,尼宣公也是很讚賞管仲的了?”
這人回答道:“是的,管仲乃大賢!”
劉備擊掌道:”對啊!尼宣公如此誇讚的人物當然是大賢了。可是這麽個大賢,為何在他的主公公子糾死的時候,沒有為他殉死,還做了他故主的宰相?“
公子糾和公子小白爭位,公子小白登位,為後來的齊桓公,處死公子小白,和管仲齊名的大臣召忽自殺,管仲為齊桓公所用。
這一段典故在坐之人無所不知,子貢曾經問孔子:”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於是才有孔子關於“管仲相桓公,霸諸侯“的回答。劉備這樣一問,眾人傻掉了,剛才還有一句被劉備打斷了沒說出來,就是:“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關於子貢的疑問,孔子作出了很好的回答,先是說了一通管仲的功績,然後說難道要管仲像一般的平庸男女一樣,為了守小節而在山溝裏自殺而不被人知道嗎?
孔子的意思很明白子,像管仲這麽一個仁德的人,我們何必去斤斤計較他的德操呢?所以說孔子他完完全全就是一個實用主義者,這個例子也算是孔子版的成大事者不拘小節了。
劉備這就是當眾啪啪啪的打臉啊,孔子口中的仁德賢者,都這付德性,你們又有何資格來要求我為曹太守哀傷?況且我和曹太守壓根就不熟好不好?眾人想起自己剛才還”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叫得歡呢,不由得臉上火辣辣的。
這還不算完呢。劉備沒等眾人緩過神來,又問道:”不說管仲仁與不仁,之前有師兄言治國之道,唯禮唯孝。那麽,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是如何治國的?唯禮唯孝麽?“
堂下諸子,瞠目結舌,鴉雀無聲。尼瑪這才想起來,管仲乃是法家,重商業,立女閭(**),這才讓齊國漸漸壯大,成就霸主之業。偏偏儒家鼻祖孔子還不停稱讚:”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這時候,大家開始漸漸反思了。劉備要的就是這個效果。他目光掃了一圈,發現包括盧敏在內,都若有所思的模樣,便開言道:”孔曰成仁,何為仁?仁之大者,為國為民,如管仲,縱其小節有虧,然德被天下,故宗師仲尼依然讚之為仁!“
劉備又道:”治國之道,豈在唯禮唯孝?禮者,分夫婦父子君臣上下,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禮與孝,人之本能常情也,治國平天下,豈可憑此?先秦之時,諸子之學並顯於世,兵者,墨者,法者,陰陽者,縱橫者,皆可稱儒。而後宗師仲尼出師,儒家獨領風騷至如今。國朝數百載,歷數三公九卿宰輔之流,或重法,或通兵事,或通經濟,或為雜家,何也?蓋因禮與孝,乃治國之表,其他諸術,為治國之裏也。“
其實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一直說儒家,其實儒家諸經雖然很多,但沒有一個綱領性的東西,仁政王道什麽的,顯得很虛。而各代儒門名臣治國手段,無外乎法治,經濟,農家等等,而所謂的仁義禮孝,不過是成為了自身道德修養的一種要求罷了。你是名士便可以不拘禮;你是不可缺失的大臣,父母死了便可以奪情不守孝;至於仁義,對政敵,對外敵,對仇人,就從未見士大夫講過仁義。都是恨不得你死我活。
這個時候,有人已經思想混亂了。尼瑪,從小所學的不是這樣的呀,不過劉五郎講的又好有道理,其實士子們又不傻,這種情況他們潛意識裏早就知道,只是沒有人提及,他們就強行讓這種想法休眠罷了。
劉備繼續推銷他的觀念:”道家有《老子》,兵家有《孫子兵法》,然則儒家大義散於諸經之間,《詩》長於禮樂,《易》長於卦辭,《尚書》、《春秋》長於史,《禮》則長於禮儀,何哉?“
這時就有人抹汗了,儒家諸經多得不得了,然後根據傳承的不同又一分再分,比如《詩》又分為《韓詩》、《毛詩》;《春秋》又分為《左氏春秋》、《谷梁春秋》,後面的《易》、《尚書》皆是如此。又有歷代大儒作註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章句繁劇得不知道有多少。所以壓根就沒有一個總論性的理論流傳。
此時諸子皆被劉備之言所吸引,哪裏還想得到這人是之前他們看不順眼想教訓教訓的小師弟。劉備朗聲繼續歪樓:”蓋因昔年先師仲尼沒而微言絕,七十子喪而大義乖。故《春秋》分為五,《詩》分為四,《易》有數家之傳。戰國從衡,真偽分爭,諸子之言紛然殽亂。至秦患之,乃燔滅文章,以愚黔首。。。。。。是故書缺簡脫,禮壞樂崩。至漢武之世,方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廣收天下篇籍,由是儒家方興。“這段典故大家都了解,《漢書-藝文志》裏面也有記載。
”然則我儒家果無領袖諸家之大義乎?非也,先師仲尼乃不世出之聖賢,豈無遺澤留示後人?儒家之大義,便在《大學》篇,便在格物致知!此四字乃我儒家之總綱,可為萬世不變之法統!“
好吧,劉備的目的到此完全暴露出來了,趁此機會,把格物學高高舉起,讓它成為儒家的一面永不倒下的理論旗幟,深入貫徹到諸學子心中,讓它去生根發芽。
”五郎,格物致知如何能為萬世儒家之法統,還請以教我!“
好,不怕你問,就怕你不問。劉備得意的一笑道:”之前格物致知,因為諸經之繁瑣,故歷代儒者未重視,且因章句之誤釋,故天下諸子皆以為格者乃來也;物、猶事也。其知於善深,則來善物。其知於惡深,則來惡物。言事緣人所好來也。此致或為至也。鄭師亦持此論。”說到這裏,眾人便笑,此時氣氛已經漸漸輕松。
“然則吾以為非此論。先聖所言,皆有深意,豈能如此解之?是以吾以為,格,乃窮也,物,乃理也。此物不拘外物及性分之物。天下之事皆可謂之物。天下之物皆有其理。格其物而知其理,然後致知,致德性之知,致見聞之知。從而知行合一!”
“既然天下之事皆可謂之物,天下之物皆有其理。那麽,農者,商者,兵者,法者,陰陽術者,醫蔔之流者,我等皆可去格!我等皆可去致其知!是故,儒家者,格物乃其根基主幹,而法家、兵家、農家等流,皆為我儒家之枝葉也!是故聖人有言,格物致知後,方可修身養性,誠意正心,繼而齊家治國平天下!吾以為,此言大善!不知諸君以為然否!”
眾人已經傻掉了,格物致知還能這樣解釋?雖然已經有一部分人早就接受了格物乃是窮天下之理的說法,但沒有像劉備這般無恥的把諸家學說綁架在格物致知這四字上面。這尼瑪太**了,不過我喜歡。好多士子已經開始興奮激動了。仔細一想,對啊,很有邏輯啊。如果格物致知按照劉備這樣來解釋,那麽我儒家領袖百家學說乃是理所當然啊!不就是這樣的麽?格物致知也很好理解啊,我向農夫請教如何種莊稼是格物,觀天象察**而後知星相這也是格物,習騎射研兵陣也是一種格物,對呀,天下萬物就沒有我們不可去格的!先聖還真是聰明啊,為何我們沒有早一點發現這句話的原意呢?
劉備狡猾的一笑,大聲道:“諸家學說,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有我儒家先聖,有大智慧有大仁心,於是有格物致知一論著於書間。惜哉此煌煌之言蒙塵數百載。自今日起,我儒家領袖諸家,奉天命,佐君王,名正言亦順矣!治國平天下,舍我者其誰?”
堂下諸子,熱血沸騰,紛紛舉臂高呼:“奉天命,佐君王!治國平天下,舍我者其誰?”
好吧,其實要是盧植和鄭玄在這裏,肯定會訓斥劉備強言巧辨,歪理邪說。不過他們卻也沒有辦法來反駁,因為劉備所提出來的,占據了大義的名份,對儒家治世來說,太有用了。按照這樣下去,不用多久以後就沒有人自稱是法家傳人,兵家傳人,縱橫家傳人了。統統改稱儒家傳人!因為他們是通過格物致知獲得諸子知識的!
劉備這一通好說,說得他喉幹舌燥。雖然事發突然,他所發之言論還有不如意之處,但也算是能自圓其說了。他才不管什麽禮孝仁義呢,這都是統治者對治下之民要求的。真正的明白人,權臣豪強等,哪個講這個?小民百姓對天子很畏懼,在權臣眼中,廢立皇帝卻只若等閑。什麽天子天命,都是瞎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才是真理。劉備只想推廣他的格物學。一是為這個他所鐘愛的年代做出一些力所能及的貢獻。二是他“專心”去研究格物後,不管盧植還是鄭玄,就不會對他的其他學問太過嚴苛了。就算他《五經》不通又如何,他依然是格物學的理論宗師,儒家的大功臣!
ps:感謝江湖過客,,,,,兄臺的大力打賞支持,晚上還有一章回報。感謝大家的點推藏,謝謝!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堂中眾人不知劉備何意,居然扯到了管仲的身上。思來想去之後,有人用孔子的話回答了:“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如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
劉備沒等這人說完,便打斷了:“這麽說來,尼宣公也是很讚賞管仲的了?”
這人回答道:“是的,管仲乃大賢!”
劉備擊掌道:”對啊!尼宣公如此誇讚的人物當然是大賢了。可是這麽個大賢,為何在他的主公公子糾死的時候,沒有為他殉死,還做了他故主的宰相?“
公子糾和公子小白爭位,公子小白登位,為後來的齊桓公,處死公子小白,和管仲齊名的大臣召忽自殺,管仲為齊桓公所用。
這一段典故在坐之人無所不知,子貢曾經問孔子:”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於是才有孔子關於“管仲相桓公,霸諸侯“的回答。劉備這樣一問,眾人傻掉了,剛才還有一句被劉備打斷了沒說出來,就是:“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關於子貢的疑問,孔子作出了很好的回答,先是說了一通管仲的功績,然後說難道要管仲像一般的平庸男女一樣,為了守小節而在山溝裏自殺而不被人知道嗎?
孔子的意思很明白子,像管仲這麽一個仁德的人,我們何必去斤斤計較他的德操呢?所以說孔子他完完全全就是一個實用主義者,這個例子也算是孔子版的成大事者不拘小節了。
劉備這就是當眾啪啪啪的打臉啊,孔子口中的仁德賢者,都這付德性,你們又有何資格來要求我為曹太守哀傷?況且我和曹太守壓根就不熟好不好?眾人想起自己剛才還”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叫得歡呢,不由得臉上火辣辣的。
這還不算完呢。劉備沒等眾人緩過神來,又問道:”不說管仲仁與不仁,之前有師兄言治國之道,唯禮唯孝。那麽,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是如何治國的?唯禮唯孝麽?“
堂下諸子,瞠目結舌,鴉雀無聲。尼瑪這才想起來,管仲乃是法家,重商業,立女閭(**),這才讓齊國漸漸壯大,成就霸主之業。偏偏儒家鼻祖孔子還不停稱讚:”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這時候,大家開始漸漸反思了。劉備要的就是這個效果。他目光掃了一圈,發現包括盧敏在內,都若有所思的模樣,便開言道:”孔曰成仁,何為仁?仁之大者,為國為民,如管仲,縱其小節有虧,然德被天下,故宗師仲尼依然讚之為仁!“
劉備又道:”治國之道,豈在唯禮唯孝?禮者,分夫婦父子君臣上下,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禮與孝,人之本能常情也,治國平天下,豈可憑此?先秦之時,諸子之學並顯於世,兵者,墨者,法者,陰陽者,縱橫者,皆可稱儒。而後宗師仲尼出師,儒家獨領風騷至如今。國朝數百載,歷數三公九卿宰輔之流,或重法,或通兵事,或通經濟,或為雜家,何也?蓋因禮與孝,乃治國之表,其他諸術,為治國之裏也。“
其實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一直說儒家,其實儒家諸經雖然很多,但沒有一個綱領性的東西,仁政王道什麽的,顯得很虛。而各代儒門名臣治國手段,無外乎法治,經濟,農家等等,而所謂的仁義禮孝,不過是成為了自身道德修養的一種要求罷了。你是名士便可以不拘禮;你是不可缺失的大臣,父母死了便可以奪情不守孝;至於仁義,對政敵,對外敵,對仇人,就從未見士大夫講過仁義。都是恨不得你死我活。
這個時候,有人已經思想混亂了。尼瑪,從小所學的不是這樣的呀,不過劉五郎講的又好有道理,其實士子們又不傻,這種情況他們潛意識裏早就知道,只是沒有人提及,他們就強行讓這種想法休眠罷了。
劉備繼續推銷他的觀念:”道家有《老子》,兵家有《孫子兵法》,然則儒家大義散於諸經之間,《詩》長於禮樂,《易》長於卦辭,《尚書》、《春秋》長於史,《禮》則長於禮儀,何哉?“
這時就有人抹汗了,儒家諸經多得不得了,然後根據傳承的不同又一分再分,比如《詩》又分為《韓詩》、《毛詩》;《春秋》又分為《左氏春秋》、《谷梁春秋》,後面的《易》、《尚書》皆是如此。又有歷代大儒作註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章句繁劇得不知道有多少。所以壓根就沒有一個總論性的理論流傳。
此時諸子皆被劉備之言所吸引,哪裏還想得到這人是之前他們看不順眼想教訓教訓的小師弟。劉備朗聲繼續歪樓:”蓋因昔年先師仲尼沒而微言絕,七十子喪而大義乖。故《春秋》分為五,《詩》分為四,《易》有數家之傳。戰國從衡,真偽分爭,諸子之言紛然殽亂。至秦患之,乃燔滅文章,以愚黔首。。。。。。是故書缺簡脫,禮壞樂崩。至漢武之世,方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廣收天下篇籍,由是儒家方興。“這段典故大家都了解,《漢書-藝文志》裏面也有記載。
”然則我儒家果無領袖諸家之大義乎?非也,先師仲尼乃不世出之聖賢,豈無遺澤留示後人?儒家之大義,便在《大學》篇,便在格物致知!此四字乃我儒家之總綱,可為萬世不變之法統!“
好吧,劉備的目的到此完全暴露出來了,趁此機會,把格物學高高舉起,讓它成為儒家的一面永不倒下的理論旗幟,深入貫徹到諸學子心中,讓它去生根發芽。
”五郎,格物致知如何能為萬世儒家之法統,還請以教我!“
好,不怕你問,就怕你不問。劉備得意的一笑道:”之前格物致知,因為諸經之繁瑣,故歷代儒者未重視,且因章句之誤釋,故天下諸子皆以為格者乃來也;物、猶事也。其知於善深,則來善物。其知於惡深,則來惡物。言事緣人所好來也。此致或為至也。鄭師亦持此論。”說到這裏,眾人便笑,此時氣氛已經漸漸輕松。
“然則吾以為非此論。先聖所言,皆有深意,豈能如此解之?是以吾以為,格,乃窮也,物,乃理也。此物不拘外物及性分之物。天下之事皆可謂之物。天下之物皆有其理。格其物而知其理,然後致知,致德性之知,致見聞之知。從而知行合一!”
“既然天下之事皆可謂之物,天下之物皆有其理。那麽,農者,商者,兵者,法者,陰陽術者,醫蔔之流者,我等皆可去格!我等皆可去致其知!是故,儒家者,格物乃其根基主幹,而法家、兵家、農家等流,皆為我儒家之枝葉也!是故聖人有言,格物致知後,方可修身養性,誠意正心,繼而齊家治國平天下!吾以為,此言大善!不知諸君以為然否!”
眾人已經傻掉了,格物致知還能這樣解釋?雖然已經有一部分人早就接受了格物乃是窮天下之理的說法,但沒有像劉備這般無恥的把諸家學說綁架在格物致知這四字上面。這尼瑪太**了,不過我喜歡。好多士子已經開始興奮激動了。仔細一想,對啊,很有邏輯啊。如果格物致知按照劉備這樣來解釋,那麽我儒家領袖百家學說乃是理所當然啊!不就是這樣的麽?格物致知也很好理解啊,我向農夫請教如何種莊稼是格物,觀天象察**而後知星相這也是格物,習騎射研兵陣也是一種格物,對呀,天下萬物就沒有我們不可去格的!先聖還真是聰明啊,為何我們沒有早一點發現這句話的原意呢?
劉備狡猾的一笑,大聲道:“諸家學說,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有我儒家先聖,有大智慧有大仁心,於是有格物致知一論著於書間。惜哉此煌煌之言蒙塵數百載。自今日起,我儒家領袖諸家,奉天命,佐君王,名正言亦順矣!治國平天下,舍我者其誰?”
堂下諸子,熱血沸騰,紛紛舉臂高呼:“奉天命,佐君王!治國平天下,舍我者其誰?”
好吧,其實要是盧植和鄭玄在這裏,肯定會訓斥劉備強言巧辨,歪理邪說。不過他們卻也沒有辦法來反駁,因為劉備所提出來的,占據了大義的名份,對儒家治世來說,太有用了。按照這樣下去,不用多久以後就沒有人自稱是法家傳人,兵家傳人,縱橫家傳人了。統統改稱儒家傳人!因為他們是通過格物致知獲得諸子知識的!
劉備這一通好說,說得他喉幹舌燥。雖然事發突然,他所發之言論還有不如意之處,但也算是能自圓其說了。他才不管什麽禮孝仁義呢,這都是統治者對治下之民要求的。真正的明白人,權臣豪強等,哪個講這個?小民百姓對天子很畏懼,在權臣眼中,廢立皇帝卻只若等閑。什麽天子天命,都是瞎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才是真理。劉備只想推廣他的格物學。一是為這個他所鐘愛的年代做出一些力所能及的貢獻。二是他“專心”去研究格物後,不管盧植還是鄭玄,就不會對他的其他學問太過嚴苛了。就算他《五經》不通又如何,他依然是格物學的理論宗師,儒家的大功臣!
ps:感謝江湖過客,,,,,兄臺的大力打賞支持,晚上還有一章回報。感謝大家的點推藏,謝謝!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