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游說有方
關燈
小
中
大
金帳中,王道一仍在默默看著面前的那封信,她自然也不笨,細細思量片刻,就想出蒙軍之所以能找到她們住處,疏漏大體就出在郭靖的那一次的連夜來訪了。
忽必烈見她沈思不語,便道:“不拆信看看嗎?也許看了,道一先生接下來要說的話就會再斟酌一點了。”
他這話中的威脅之意甚濃,似是在說:“你們的命都捏在本汗手中,你想利用金牌向本汗提要求也得掂量著點兒。”
王道一看來依然沒什麽太大反應,語氣仍舊輕松,笑道:“既然大汗那麽想要在下看,那在下就看看也無妨。”
她伸手拿起信封,慢條斯理的拆信,她的心中早就一片慌亂惶急,可是拆信的手卻抖都不抖一下。
不能亂,不能亂……
她在心裏一遍遍告誡自己。
可是當展信一看的時候,她拿信的手還是微微顫了一下。
草黃的信紙,仍是漂浮無力的字體,只寫了八個字:
母女平安,取名黃襄。
王道一的心頭倏然湧上一股熱意,眼眶也酸了。
原來她們的孩子已經出生了麽?在她不在的這幾個時辰裏。
取名叫黃襄,黃襄,襄兒,襄兒……多麽好聽的名字。
王道一盯著這八個字看了許久許久。她當然知道黃蓉這樣取名的用意,因為知道,所以給了她莫大的安慰,她讓她知道,她不是一個人在這裏,她們是同進同退的。
想到此處,王道一就笑了,笑容中仿佛蘊著溫暖的力量。
忽必烈本來冷眼看她拆信讀信,想要看她崩潰的神情,可王道一非但沒有崩潰,反而最後笑了起來,忽必烈越看越覺不對。
“什麽信要看這麽久!”他站起身來走過去一把奪過信紙,打眼一看,頓時傻了,楞在原地,好半天反應不過來。
王道一微微一笑,看著他道:“大汗覺得如何?”
忽必烈又看了好幾眼,才終於確定:自己這是被耍了!
他派最快的戰馬,最好的精兵,興師動眾的跑到那裏去,沒想到竟帶回來這樣一封信!
一封只是通知“母子平安”的信。
天底下也唯有黃蓉敢這麽戲弄他這個天下最有權勢的人了。
愕然之後便是滔天的羞怒,忽必烈覺得現在自己難堪極了,他將信紙揉成一團擲在地下,抽出馬鞭,一鞭子就朝那軍士狠狠抽去,喝道:“你們怎麽辦的事!”
仿佛只有這樣才能掩飾自己的難堪。
那軍士不知信中內容,尚不明所以,忽必烈緊接著又是一鞭子夾頭劈來,大喝道:“滾!”
軍士哪裏還敢停留,立刻一溜煙撤出了帳外。
忽必烈這才轉身看向王道一,咬牙道:“道一先生家裏人都如此大膽嗎?!”
面對蒙古大汗的盛怒,從前與成吉思汗周旋的經驗告訴王道一,這種時候說什麽都會加劇他的怒火,最好的應對方式是保持沈默。
於是王道一沒有說話。
忽必烈瞪著她,又回到金座上坐下,直接問道:“先生不妨直說,你拿祖父的金牌來此,是要提什麽要求?”
他終於還是忍不住先觸及了這個話題,又道:“你是不是想要本汗退兵?”
王道一搖了搖頭,笑道:“在下固然可以以金牌為令,命大汗即刻收兵,可這金牌的效用只有一次,蒙軍這次退了,過不了多久,下次還會來。在下又何必多此一舉,提這個蠢要求?”
忽必烈哼道:“你看的倒清楚。哼!照這麽說,你是想令我蒙古軍永遠不再進犯宋國了?”
王道一苦笑道:“在下倒是想讓蒙軍再也不入宋土一步,可這是能夠憑在下區區個人之力和一塊聖旨金牌就能杜絕的事嗎?若是一切事情都這麽好辦,那天下就永遠沒有紛爭了。在下還沒有傻到去提一個根本實現不了的要求。”
歷史的洪流滾滾向前,沒有人可以靠一己之力和一道至高無上的命令就能改變它的大方向。
若是什麽事情都是王命管用,那當年秦始皇還要求自己的大秦帝國子子孫孫千秋萬代的傳下去呢,結果還不是三世而亡。
王道一若是提出叫蒙軍再也不侵犯中原的要求,看在成吉思汗金牌的效用上,忽必烈固然會暫時答應,但以後的事情沒這麽簡單了,隨便鉆個什麽言辭上的空子就能再卷土重來。
所以,歷史絕不是一個人、一道命令就可以決定的事情,一個人再厲害,也最多只能起到微調潤色的作用。
王道一很清醒,她知道自己能力的上限在哪裏,她此次而來,就是為了竭盡所能,夠到這個上限。
於是她道:“大汗以為在下是來阻止蒙古軍的嗎?”
聽她這兩句話,忽必烈倒有些搞不清了,奇道:“那先生所為何來?”
王道一笑道:“在下是來為大汗出謀劃策的。”
忽必烈越聽越奇,追問:“為本汗出謀劃策?出什麽謀,劃什麽策?”
王道一道:“大汗攻下宋國,已是定局之事,在下為大汗考慮的是,當占領中原之後,大汗要如何治理這片土地呢?”
忽必烈微微一楞,這是他從未考慮過的問題,他從小到大跟隨祖父一直在不停的征戰,不停的占領更多的土地,他和他的祖父都從未考慮過,如若有一日真的打下了這片令他們渴望的富庶中原,要怎麽治理呢?
他略微想了想,傲然道:“本汗既能打的下這片土地,自然就治的了這片土地,這有什麽難?誰若不服管,統統殺掉。”
王道一聽他此言,笑著搖搖頭道:“馬上能打天下,卻未必能馬上治天下。大汗一代草原雄主,恐怕對我中原百姓的秉性有所不知。”
忽必烈道:“怎的,你中原百姓有什麽了不起?”
王道一道:“待大汗得了這天下,固然可以殺了那些不服大汗管教的宋民,可大汗有沒有想過,這樣的百姓千千萬,就是殺的蒙古彎刀都卷了刃,又怎能殺得完?”
忽必烈沒有說話,王道一所說的確是個問題,宋民人口基數龐大,不似草原民族部落,說滅族就能滅族。
王道一觀察他神色,又道:“再者,在大汗眼中,我們漢人可能是懦弱的,膽小的,手無縛雞之力的,是永遠也無法與你們健壯勇猛的蒙古戰士相比的。但是在下想提醒大汗一個事實,我們漢人雖身形不及蒙古武士強壯,甚至不及任何草原民族強壯,但我們漢人偏偏是自古而今存活時間最長久的民族。我們不論被外族侵略過多少次,但這片中原沃土偏偏從未被任何其他的人真正奪走過。大汗就沒有想過這是為什麽嗎?”
此言一出,忽必烈睜大了眼睛,他緊緊盯著王道一,沈聲問道:“為什麽?”
王道一道:“因為我們的民族,有一種秉性。別人越是侵略我們,我們越是要反抗,別人越是要屠殺我們,我們越是寧死不屈,我們把這種刻進血液裏的秉性叫做‘氣節’,可能‘氣節’這個詞聽來有點兒虛,但我們中華漢民族就是憑借這種精神和智慧,存活了幾千年,從未被戰勝過。”
忽必烈聽後,若有所思片刻,但還冷冷道:“成吉思汗的子孫才是不可戰勝的!現在,本汗的十萬鐵騎已紮在你們國門之下,你們沒有任何反攻的可能!在絕對戰力面前,任何所謂的氣節精神都是無用的,你們都得灰飛煙滅!”
王道一察覺到他話裏的憤怒和咆哮,但她並沒有覺得這有什麽不好,相反,忽必烈越是反應激烈,說明他越是在跟著王道一的思路走,於是她只不溫不火的重覆道:“是啊,在絕對戰力面前,你們都得灰飛煙滅。”
她把這句話又原樣還了回去。
忽必烈一時沒反應過來,問道:“你說什麽?”
王道一面容一肅,上前一步言道:“在下不妨說的再明白一點。竊以為,大汗入主中原之日,便是蒙古帝國迅速衰頹之始,蒙古危矣,大汗仍不自知?!”
忽必烈一驚,不由問:“為何!”
王道一擡眼,眸光直直看向他,開始了她的滔滔不絕:“大汗請深思。現在,就如大汗所說,蒙古軍可以不費吹灰之力的打敗宋國,開疆拓土。可是,那之後呢?大汗攻下了中原,天下一統,皆大歡喜,然後,蒙古戰士就可以下了戰馬,棄了彎刀,卸下鐵甲,遠離漠北的極苦天氣,從此生活在這片氣候溫和舒適的土地上,住在華麗溫暖的房屋中,享受這裏四時的美景和秀麗的山河,再也無需像以前那般循著水草而奔波遷徙,再也無需日日在馬背上安家……
……如此,過不了幾年,原本再驍勇善戰的蒙古勇士也會被這片溫和的土壤所軟化,到得那時,漢民苦蒙久矣,只需振臂一呼便能萬民響應,群起而攻蒙,將你們再盡數趕出這片土地。
然而離開了這片土地,你們就能回到草原像以前一樣重新活下去嗎?
不能!
因為那時,蒙古軍早已不再具有令人聞風喪膽的戰力,你們回到草原,只會被其他草原民族撕成碎片,甚至直接走向亡國滅族的結局!
大汗覺得在下這番言論是在危言聳聽嗎?大汗可以不信在下,但不能不信史實,自古而今,但凡侵略過中原的草原民族,從周朝時的獫狁,到秦漢時的匈奴,魏晉時的鮮卑,一直到隋唐時的突厥,這些個民族曾經都是草原上的一代雄主,但哪一個能真正在中原待得長久?哪一個不是從中原撤出後就迅速走向滅族的命運!大汗到現在都還看不清嗎?”
一席話過,忽必烈整個人都僵在座位上,久久不言。
良久後,他方廢然長嘆,似是有些悵然若失之狀。
一直以來,他的人生都以殺戮和占有作為根本目的,他的祖父教導他:“去征服吧,去廝殺吧,成吉思汗的後裔是不可戰勝的!”他學習漢學,也不過是為了能更快的打敗這個國家,占領這片土地,實現他整個民族的野心。
如今,他身居蒙古可汗之位,手下將領一個個對他惟命是從,人民都匍匐在他腳下,唯唯諾諾。他每日所言所行,全都是為了征戰,從未有人質疑過他的決定,從未有人對他進言過戰爭之外的事情。
但是今天,他遇見了王道一,他的耳朵聽到了另一種聲音,這是他從未聽過的一種聲音,一種讓他的眼界被豁然打開來的聲音,一種進入心中便生根發芽的聲音。
他仿佛從王道一的一席話中,聽出一種名為“宿命”的東西。
忽必烈看向王道一,又打量許久,方道:“那依道一先生所言,本汗該如何自處?難不成要撤兵中原,從此罷手?”
王道一道:“大汗會罷手嗎?”
“不!絕不!”忽必烈兩眼放光,說的很堅決。
王道一自然知道他不會罷手,眼看宋國近在眼前,唾手可得,哪個有野心的帝王會罷手?哪怕知道王道一所說一切都是有道理的,忽必烈也絕不會罷手。
這便是野心和欲望的魔力,它能使人為之瘋狂,義無反顧,這種魔力在君王身上的作用尤甚。
王道一沒有立刻接話,她頓了一瞬,因為按照她的計劃,接下來才是這場談話的核心部分,她想了想,方道:“大汗是否還記得,在下方才說過,在下此次前來並不是來阻止大汗的,在下是來為大汗出謀劃策的。”
忽必烈道:“什麽意思……”他說到一半,忽然頓住了,好像是意識到王道一話中的隱義,忽必烈有些驚奇的看向她,問道:“莫非道一先生有什麽辦法能叫我蒙古帝國……”
他沒有說下去,但他知道王道一懂他的意思。
王道一笑笑,點頭道:“只要方法的得當,萬事萬物都可變通。蒙古國若想稍微長久的統治中原土地,也不是不可能之事。”
忽必烈現在確實已完全被王道一引領了思路,又驚又奇,問道:“先生何解?”
王道一道:“大汗可還記得在下剛開始講的那個故事?”
王道一不急著把方法說出口,她就是要忽必烈一點一點自己領悟到這其中的關鍵。
因為人總是更相信自己領悟到的東西。
忽必烈聽到這話,不由思索起來。
且看他心運神游,面色數變,半晌後,方重新看向王道一,說道:“道一先生是想本汗以盛唐為先例?”
王道一見他已然悟到了些什麽,時機已到,便點點頭,肯定了他心中的模糊構想,她終於要捅破那層窗戶紙,也即為她此次前來最想傳達的意思:“大汗若想成為中原的真正統禦者,必要蒙漢融合,以漢治漢方可。”
蒙漢融合,以漢治漢。
這才是王道一的目的!
如若她一開始就道出這一句目的,那忽必烈顯然會斷定她是想挽救宋民,阻他橫掃中原的大業。可是這話現在說出來,忽必烈的感覺就完全不一樣了。
因為他會覺得,王道一的這條策略,是在為他、為蒙古考慮,是在為蒙古國日後能夠長久的統治中原而獻計獻策。
王道一時刻摸準了忽必烈的想法,她站在忽必烈的角度考慮問題,分析他的處境,判斷他的立場,然後對癥下藥,務求斯人不言,言必有中。
她這句話不出則已,一出便要正中忽必烈的下懷。
再者,忽必烈並非普通的君王,他在戰場上廝殺多年,又經歷奪嫡之爭,顯見絕非三言兩語就能說服之人。
對付忽必烈,必須曉之以理,將利害關系、利益得失明明白白的擺在他面前,他才會信你的。
所以,最高明的游說,絕不是咄咄逼人的將對方辯駁倒,而是要做出一副全心全意為對方著想的樣子,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誘之以利,讓對方不由自主的、潛移默化的信服自己,要讓對方以為,你所說的一切,都是在替他著想,這樣的游說,才能成功。
為了這場對話,王、黃二人閉關研究了整整兩年,煞費苦心,顯然深谙此術。這場談判外交,每一步都是經過她們反覆推敲設計過的。
就等忽必烈一步一步入甕。
想想也不足為奇,以王、黃二人之才智,普天之下,任何人被她二人花上兩年之久這般精心算計一番,哪能有不入套的?
王道一從頭到尾只字不提宋民利益,實則步步為營,勉力爭取。
於是忽必烈聽她所言後,也未覺有什麽不對,反倒覺得這未嘗不是一種新思路,沈思片刻,又問:“先生所謂蒙漢融合,具體該如何做?以漢治漢,又當何解?”
王道一道:“大汗當知,從唐高宗李治只有四分之一的漢人血統這個例子便可知道,我們中原漢人歷來是以文化差異,而不是民族差異來區分自身與外族的。中原漢人的民族意識更多來自文化,而不是來自政治。因此,若想讓我中原百姓心悅誠服的接受大汗統禦,那就請大汗放開胸懷,跳出所謂民族差異的小格局,成為能夠統治多個民族的真正帝王。”
忽必烈細細咀嚼她話中含義,若有所明。
王道一繼續道:“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內自虛而外樹怨於別族,宋人怨憤,百姓罹難,求國無危,終不可得也。盡殺宋民,誰能得利?無非兩敗俱傷耳,此為‘蒙漢融合’之必要。
宋蒙兩國習俗不同,積年累世,不可輕易變更,蒙古族以游牧為業,而我中原卻乃農耕沃土,中原百姓世代以農耕為主業,是以大汗統禦中原,必得以漢人原先之習俗治下,方能惠利民生,保養萬民,更能贏得中原百姓之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大汗想長久統禦中原之願,方可實現,此為‘以漢治漢’之必要。
大王志在天下,當與天下大同,獨私一家,非天子之道也。古有五帝三黃,皆以天下為公,非一己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也,而大汗也非蒙古一族一國之可汗,當為萬民萬族之‘天可汗’也!”
王道一一通講下來,字字鏗鏘,擲地有聲,忽必烈簡直聽得入了神。
這又是他以前從未聽到過的一種聲音,忽必烈常年征戰四方,埋頭軍事,何曾有人對他說過這些帝王心術?
整個漠北草原都知道,草原上最偉大的可汗是他的祖父成吉思汗,任何人都無法再超越他的豐功偉績,他忽必烈自然也不能。
可是現在,在王道一方才的言論中,他竟生發出一種超越所有先人的宏偉野心來。
全天下的人,只有王道一,現在來明確地告訴他,他可以和以往的蒙古可汗不一樣,甚至可以和古往今來所有的帝王都不一樣。
他忽必烈,作為第一個將要徹底入主中原、統禦華夏的外族帝王,他是獨一無二的,他要做到最好,他將是王上之王,萬王之王,是涵蓋了漠北和中原所有廣袤土地之上的“天可汗”!
忽必烈的心理已被王道一煽動的無限膨脹。
王道一的話,讓他第一次體驗到,原來,帝王是可以這麽做的。帝王的使命,可以如此崇高。比起這些來說,單純的殺戮是多麽的小家子氣!
他再回身看向那張繪制在鹿皮上的軍事地圖,按照他從前的觀念,待占領了宋國,殺光那些不服的宋民,他便能完全占領這塊土地了。
可是他現在不再這麽狹隘的想問題了,他受到王道一的啟發和進言的影響,開始從一個偉大君王的角度,從更長遠的角度,去考慮這個問題。
首先,宋民是殺不完的,其次,他也不想殺這些宋國百姓了,因為,這些百姓,都即將會變成他的百姓啊!他為什麽要殺自己的子民呢?
就像王道一所說的,胸懷寬廣,民族融合,才能使他和他的子孫能夠長長久久的擁有這塊土地,否則,他蒙古國,便會是第二個獫狁,第二個匈奴,早晚有一天會被排斥出去。
這塊土地的軟化作用實在是太可怕了,想要不被排斥,就必須融合,必須接受漢文化。
王道一默默觀察忽必烈表情,見他凝目深思,知他已是從心底裏接受了她的諫言,她方才言談中故意在最後標榜擡高了一下忽必烈,為的就是進一步在情緒上激勵他一下。
如果忽必烈真能按照她的意見來實施,王道一不介意再多誇他幾句,畢竟,帝王有時是很愛虛榮的。
於是王道一攏袖長揖到底,又道:“樹欲靜而風不止,民欲安而宋君無德。今天下黎民,厭兵倦戰,久欲休息,望大汗早了戰事,一統天下。此等大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願大汗思之!”
忽必烈如今也就三十歲出頭,年輕帝王,聽到此話,更是意氣風發,他轉回身再次去看王道一,只覺這人一番話下來,竟讓他認識到了一個嶄新的世界,真是不可思議。
忽必烈瞥眼見到金帳中央的金牌,想了想,道:“道一先生拿這金牌前來,就是為了對本汗謀劃將來嗎?”
王道一直起身道:“是。如若不拿這金牌,在下或許連大汗的面也見不到,如若不拿這金牌,大汗也不會一開始便壓下心緒,耐心來聽在下娓娓道來。”
忽必烈了然的點點頭,隨後,腦中靈光一閃,似乎是想到了什麽,終於反應過來了,便忽然沈聲道:“你一個宋人,無緣無故為何好心來替本汗出謀劃策?拿著祖父金牌,卻絲毫不為你宋國百姓謀求利益?你會安這麽好的心?哼,你說要本汗實施‘蒙漢融合,以漢治漢’之策,只怕也是為著你宋國百姓打算吧?”
王道一知道忽必烈早晚也會意識到這一層,但事到如今,她並不怕忽必烈會反悔,因為從根本上來說,她的進言無疑對蒙古非常有利,而且忽必烈也已認可了這份巨大的利益。
最終決定政治動向的因素永遠是利益,以及利益的平衡。
事實上,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王道一提出的政治觀點正迎合了元朝初期的政治需要。在多年的積貧積弱、戰火連綿之後,一個能夠讓黎民百姓得以休養生息的統治者才是百姓所歡迎的,而中原百姓擁戴的君王,才能坐穩中原的寶座。
於是她笑道:“在下這法子,於兩國、於大汗,都有不可取代的好處自不必說,如此互惠互利的雙贏局面,豈不皆大歡喜?”
最高明的戰勝,不是將對方打敗踩在腳底,而是將對方變成利益共同體。
忽必烈默默看她片刻,問道:“是不是早在來的時候,先生就有十足的把握說服本汗?”
王道一搖了搖頭,坦然道:“在下只有一點點把握,並不太多。”
忽必烈追問道:“那為何還來?”
王道一笑了,說道:“一個人若只肯做絕對有把握的事,那麽他將一事無成。”
忽必烈似乎對她這話饒有興趣,“哦?”
王道一道:“因為世上本就沒有絕對有把握的事。”
忽必烈道:“那先生就不怕游說不成,在這兒丟了性命?”
王道一忽然頓了一下,才道:“在下當然會怕丟命。可是……以現下情勢,在下有把握要來,沒把握也要來,有些事本就是非做不可的。”
忽必烈看著她,也不知想到了什麽,盯了她良久後,才緩緩道:“先生之才,經天緯地,大略奇謀,古今未有其二了。”
王道一見他木然的表情,嘴上說一句“大汗謬讚”,心裏卻隱隱升起了一絲不祥的預感。
忽必烈性格頗似其祖父,想清楚的事情,說做就做,從不拖延。
他朝帳外喝令一聲,立即有將官進帳,忽必烈略一思索,命道:“傳令下去,拆掉襄陽城外所有火丨藥,並向襄陽守郭靖喊話,若無抵抗,本汗願饒過所有百姓性命!並保證蒙軍進城後,不屠城,不劫掠,不毀屋宇宗廟,城中百姓生活,一應照舊!”
那將官驚得簡直張大了嘴半天合不上,一時呆楞在原地,心道:“大汗莫不是瘋了才下這種令?”
忽必烈見他不動,拿起鞭子兜頭就是一抽,喝道:“本汗何時下過兩遍命令?還不快去!”
將官被抽醒了,確定面前下令的這位的確是他們貨真價實、如假包換的大汗,這才領命出帳。
忽必烈又召來蒙軍使者,叫他即刻出使宋國各大城池要塞,包括都城臨安,向全天下傳達他的旨意,其意思大致與剛才說相同。忽必烈承諾,除了宋國皇室和寧死抵抗之人外,放過所有百姓性命,不屠城,不燒殺劫掠,也不毀百姓良田房屋,只收編宋軍,清理朝廷,絕不打攪百姓小民的生活。
忽必烈的命令無疑在軍中引起了一場不小的騷動,但忽必烈平日裏威壓在上,也無人敢忤逆,遂紛紛照辦。
王道一心裏徹底松下一口氣,向忽必烈又是一揖,說道:“大汗功德無量,必能成一代英主,傳揚千秋。”
忽必烈點點頭,道:“道一先生雄才大略,也必彪炳史冊。”說話間,腰裏的彎刀已經出鞘,只一瞬,便架到了王道一的脖子上!
作者有話要說:
四更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忽必烈見她沈思不語,便道:“不拆信看看嗎?也許看了,道一先生接下來要說的話就會再斟酌一點了。”
他這話中的威脅之意甚濃,似是在說:“你們的命都捏在本汗手中,你想利用金牌向本汗提要求也得掂量著點兒。”
王道一看來依然沒什麽太大反應,語氣仍舊輕松,笑道:“既然大汗那麽想要在下看,那在下就看看也無妨。”
她伸手拿起信封,慢條斯理的拆信,她的心中早就一片慌亂惶急,可是拆信的手卻抖都不抖一下。
不能亂,不能亂……
她在心裏一遍遍告誡自己。
可是當展信一看的時候,她拿信的手還是微微顫了一下。
草黃的信紙,仍是漂浮無力的字體,只寫了八個字:
母女平安,取名黃襄。
王道一的心頭倏然湧上一股熱意,眼眶也酸了。
原來她們的孩子已經出生了麽?在她不在的這幾個時辰裏。
取名叫黃襄,黃襄,襄兒,襄兒……多麽好聽的名字。
王道一盯著這八個字看了許久許久。她當然知道黃蓉這樣取名的用意,因為知道,所以給了她莫大的安慰,她讓她知道,她不是一個人在這裏,她們是同進同退的。
想到此處,王道一就笑了,笑容中仿佛蘊著溫暖的力量。
忽必烈本來冷眼看她拆信讀信,想要看她崩潰的神情,可王道一非但沒有崩潰,反而最後笑了起來,忽必烈越看越覺不對。
“什麽信要看這麽久!”他站起身來走過去一把奪過信紙,打眼一看,頓時傻了,楞在原地,好半天反應不過來。
王道一微微一笑,看著他道:“大汗覺得如何?”
忽必烈又看了好幾眼,才終於確定:自己這是被耍了!
他派最快的戰馬,最好的精兵,興師動眾的跑到那裏去,沒想到竟帶回來這樣一封信!
一封只是通知“母子平安”的信。
天底下也唯有黃蓉敢這麽戲弄他這個天下最有權勢的人了。
愕然之後便是滔天的羞怒,忽必烈覺得現在自己難堪極了,他將信紙揉成一團擲在地下,抽出馬鞭,一鞭子就朝那軍士狠狠抽去,喝道:“你們怎麽辦的事!”
仿佛只有這樣才能掩飾自己的難堪。
那軍士不知信中內容,尚不明所以,忽必烈緊接著又是一鞭子夾頭劈來,大喝道:“滾!”
軍士哪裏還敢停留,立刻一溜煙撤出了帳外。
忽必烈這才轉身看向王道一,咬牙道:“道一先生家裏人都如此大膽嗎?!”
面對蒙古大汗的盛怒,從前與成吉思汗周旋的經驗告訴王道一,這種時候說什麽都會加劇他的怒火,最好的應對方式是保持沈默。
於是王道一沒有說話。
忽必烈瞪著她,又回到金座上坐下,直接問道:“先生不妨直說,你拿祖父的金牌來此,是要提什麽要求?”
他終於還是忍不住先觸及了這個話題,又道:“你是不是想要本汗退兵?”
王道一搖了搖頭,笑道:“在下固然可以以金牌為令,命大汗即刻收兵,可這金牌的效用只有一次,蒙軍這次退了,過不了多久,下次還會來。在下又何必多此一舉,提這個蠢要求?”
忽必烈哼道:“你看的倒清楚。哼!照這麽說,你是想令我蒙古軍永遠不再進犯宋國了?”
王道一苦笑道:“在下倒是想讓蒙軍再也不入宋土一步,可這是能夠憑在下區區個人之力和一塊聖旨金牌就能杜絕的事嗎?若是一切事情都這麽好辦,那天下就永遠沒有紛爭了。在下還沒有傻到去提一個根本實現不了的要求。”
歷史的洪流滾滾向前,沒有人可以靠一己之力和一道至高無上的命令就能改變它的大方向。
若是什麽事情都是王命管用,那當年秦始皇還要求自己的大秦帝國子子孫孫千秋萬代的傳下去呢,結果還不是三世而亡。
王道一若是提出叫蒙軍再也不侵犯中原的要求,看在成吉思汗金牌的效用上,忽必烈固然會暫時答應,但以後的事情沒這麽簡單了,隨便鉆個什麽言辭上的空子就能再卷土重來。
所以,歷史絕不是一個人、一道命令就可以決定的事情,一個人再厲害,也最多只能起到微調潤色的作用。
王道一很清醒,她知道自己能力的上限在哪裏,她此次而來,就是為了竭盡所能,夠到這個上限。
於是她道:“大汗以為在下是來阻止蒙古軍的嗎?”
聽她這兩句話,忽必烈倒有些搞不清了,奇道:“那先生所為何來?”
王道一笑道:“在下是來為大汗出謀劃策的。”
忽必烈越聽越奇,追問:“為本汗出謀劃策?出什麽謀,劃什麽策?”
王道一道:“大汗攻下宋國,已是定局之事,在下為大汗考慮的是,當占領中原之後,大汗要如何治理這片土地呢?”
忽必烈微微一楞,這是他從未考慮過的問題,他從小到大跟隨祖父一直在不停的征戰,不停的占領更多的土地,他和他的祖父都從未考慮過,如若有一日真的打下了這片令他們渴望的富庶中原,要怎麽治理呢?
他略微想了想,傲然道:“本汗既能打的下這片土地,自然就治的了這片土地,這有什麽難?誰若不服管,統統殺掉。”
王道一聽他此言,笑著搖搖頭道:“馬上能打天下,卻未必能馬上治天下。大汗一代草原雄主,恐怕對我中原百姓的秉性有所不知。”
忽必烈道:“怎的,你中原百姓有什麽了不起?”
王道一道:“待大汗得了這天下,固然可以殺了那些不服大汗管教的宋民,可大汗有沒有想過,這樣的百姓千千萬,就是殺的蒙古彎刀都卷了刃,又怎能殺得完?”
忽必烈沒有說話,王道一所說的確是個問題,宋民人口基數龐大,不似草原民族部落,說滅族就能滅族。
王道一觀察他神色,又道:“再者,在大汗眼中,我們漢人可能是懦弱的,膽小的,手無縛雞之力的,是永遠也無法與你們健壯勇猛的蒙古戰士相比的。但是在下想提醒大汗一個事實,我們漢人雖身形不及蒙古武士強壯,甚至不及任何草原民族強壯,但我們漢人偏偏是自古而今存活時間最長久的民族。我們不論被外族侵略過多少次,但這片中原沃土偏偏從未被任何其他的人真正奪走過。大汗就沒有想過這是為什麽嗎?”
此言一出,忽必烈睜大了眼睛,他緊緊盯著王道一,沈聲問道:“為什麽?”
王道一道:“因為我們的民族,有一種秉性。別人越是侵略我們,我們越是要反抗,別人越是要屠殺我們,我們越是寧死不屈,我們把這種刻進血液裏的秉性叫做‘氣節’,可能‘氣節’這個詞聽來有點兒虛,但我們中華漢民族就是憑借這種精神和智慧,存活了幾千年,從未被戰勝過。”
忽必烈聽後,若有所思片刻,但還冷冷道:“成吉思汗的子孫才是不可戰勝的!現在,本汗的十萬鐵騎已紮在你們國門之下,你們沒有任何反攻的可能!在絕對戰力面前,任何所謂的氣節精神都是無用的,你們都得灰飛煙滅!”
王道一察覺到他話裏的憤怒和咆哮,但她並沒有覺得這有什麽不好,相反,忽必烈越是反應激烈,說明他越是在跟著王道一的思路走,於是她只不溫不火的重覆道:“是啊,在絕對戰力面前,你們都得灰飛煙滅。”
她把這句話又原樣還了回去。
忽必烈一時沒反應過來,問道:“你說什麽?”
王道一面容一肅,上前一步言道:“在下不妨說的再明白一點。竊以為,大汗入主中原之日,便是蒙古帝國迅速衰頹之始,蒙古危矣,大汗仍不自知?!”
忽必烈一驚,不由問:“為何!”
王道一擡眼,眸光直直看向他,開始了她的滔滔不絕:“大汗請深思。現在,就如大汗所說,蒙古軍可以不費吹灰之力的打敗宋國,開疆拓土。可是,那之後呢?大汗攻下了中原,天下一統,皆大歡喜,然後,蒙古戰士就可以下了戰馬,棄了彎刀,卸下鐵甲,遠離漠北的極苦天氣,從此生活在這片氣候溫和舒適的土地上,住在華麗溫暖的房屋中,享受這裏四時的美景和秀麗的山河,再也無需像以前那般循著水草而奔波遷徙,再也無需日日在馬背上安家……
……如此,過不了幾年,原本再驍勇善戰的蒙古勇士也會被這片溫和的土壤所軟化,到得那時,漢民苦蒙久矣,只需振臂一呼便能萬民響應,群起而攻蒙,將你們再盡數趕出這片土地。
然而離開了這片土地,你們就能回到草原像以前一樣重新活下去嗎?
不能!
因為那時,蒙古軍早已不再具有令人聞風喪膽的戰力,你們回到草原,只會被其他草原民族撕成碎片,甚至直接走向亡國滅族的結局!
大汗覺得在下這番言論是在危言聳聽嗎?大汗可以不信在下,但不能不信史實,自古而今,但凡侵略過中原的草原民族,從周朝時的獫狁,到秦漢時的匈奴,魏晉時的鮮卑,一直到隋唐時的突厥,這些個民族曾經都是草原上的一代雄主,但哪一個能真正在中原待得長久?哪一個不是從中原撤出後就迅速走向滅族的命運!大汗到現在都還看不清嗎?”
一席話過,忽必烈整個人都僵在座位上,久久不言。
良久後,他方廢然長嘆,似是有些悵然若失之狀。
一直以來,他的人生都以殺戮和占有作為根本目的,他的祖父教導他:“去征服吧,去廝殺吧,成吉思汗的後裔是不可戰勝的!”他學習漢學,也不過是為了能更快的打敗這個國家,占領這片土地,實現他整個民族的野心。
如今,他身居蒙古可汗之位,手下將領一個個對他惟命是從,人民都匍匐在他腳下,唯唯諾諾。他每日所言所行,全都是為了征戰,從未有人質疑過他的決定,從未有人對他進言過戰爭之外的事情。
但是今天,他遇見了王道一,他的耳朵聽到了另一種聲音,這是他從未聽過的一種聲音,一種讓他的眼界被豁然打開來的聲音,一種進入心中便生根發芽的聲音。
他仿佛從王道一的一席話中,聽出一種名為“宿命”的東西。
忽必烈看向王道一,又打量許久,方道:“那依道一先生所言,本汗該如何自處?難不成要撤兵中原,從此罷手?”
王道一道:“大汗會罷手嗎?”
“不!絕不!”忽必烈兩眼放光,說的很堅決。
王道一自然知道他不會罷手,眼看宋國近在眼前,唾手可得,哪個有野心的帝王會罷手?哪怕知道王道一所說一切都是有道理的,忽必烈也絕不會罷手。
這便是野心和欲望的魔力,它能使人為之瘋狂,義無反顧,這種魔力在君王身上的作用尤甚。
王道一沒有立刻接話,她頓了一瞬,因為按照她的計劃,接下來才是這場談話的核心部分,她想了想,方道:“大汗是否還記得,在下方才說過,在下此次前來並不是來阻止大汗的,在下是來為大汗出謀劃策的。”
忽必烈道:“什麽意思……”他說到一半,忽然頓住了,好像是意識到王道一話中的隱義,忽必烈有些驚奇的看向她,問道:“莫非道一先生有什麽辦法能叫我蒙古帝國……”
他沒有說下去,但他知道王道一懂他的意思。
王道一笑笑,點頭道:“只要方法的得當,萬事萬物都可變通。蒙古國若想稍微長久的統治中原土地,也不是不可能之事。”
忽必烈現在確實已完全被王道一引領了思路,又驚又奇,問道:“先生何解?”
王道一道:“大汗可還記得在下剛開始講的那個故事?”
王道一不急著把方法說出口,她就是要忽必烈一點一點自己領悟到這其中的關鍵。
因為人總是更相信自己領悟到的東西。
忽必烈聽到這話,不由思索起來。
且看他心運神游,面色數變,半晌後,方重新看向王道一,說道:“道一先生是想本汗以盛唐為先例?”
王道一見他已然悟到了些什麽,時機已到,便點點頭,肯定了他心中的模糊構想,她終於要捅破那層窗戶紙,也即為她此次前來最想傳達的意思:“大汗若想成為中原的真正統禦者,必要蒙漢融合,以漢治漢方可。”
蒙漢融合,以漢治漢。
這才是王道一的目的!
如若她一開始就道出這一句目的,那忽必烈顯然會斷定她是想挽救宋民,阻他橫掃中原的大業。可是這話現在說出來,忽必烈的感覺就完全不一樣了。
因為他會覺得,王道一的這條策略,是在為他、為蒙古考慮,是在為蒙古國日後能夠長久的統治中原而獻計獻策。
王道一時刻摸準了忽必烈的想法,她站在忽必烈的角度考慮問題,分析他的處境,判斷他的立場,然後對癥下藥,務求斯人不言,言必有中。
她這句話不出則已,一出便要正中忽必烈的下懷。
再者,忽必烈並非普通的君王,他在戰場上廝殺多年,又經歷奪嫡之爭,顯見絕非三言兩語就能說服之人。
對付忽必烈,必須曉之以理,將利害關系、利益得失明明白白的擺在他面前,他才會信你的。
所以,最高明的游說,絕不是咄咄逼人的將對方辯駁倒,而是要做出一副全心全意為對方著想的樣子,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誘之以利,讓對方不由自主的、潛移默化的信服自己,要讓對方以為,你所說的一切,都是在替他著想,這樣的游說,才能成功。
為了這場對話,王、黃二人閉關研究了整整兩年,煞費苦心,顯然深谙此術。這場談判外交,每一步都是經過她們反覆推敲設計過的。
就等忽必烈一步一步入甕。
想想也不足為奇,以王、黃二人之才智,普天之下,任何人被她二人花上兩年之久這般精心算計一番,哪能有不入套的?
王道一從頭到尾只字不提宋民利益,實則步步為營,勉力爭取。
於是忽必烈聽她所言後,也未覺有什麽不對,反倒覺得這未嘗不是一種新思路,沈思片刻,又問:“先生所謂蒙漢融合,具體該如何做?以漢治漢,又當何解?”
王道一道:“大汗當知,從唐高宗李治只有四分之一的漢人血統這個例子便可知道,我們中原漢人歷來是以文化差異,而不是民族差異來區分自身與外族的。中原漢人的民族意識更多來自文化,而不是來自政治。因此,若想讓我中原百姓心悅誠服的接受大汗統禦,那就請大汗放開胸懷,跳出所謂民族差異的小格局,成為能夠統治多個民族的真正帝王。”
忽必烈細細咀嚼她話中含義,若有所明。
王道一繼續道:“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內自虛而外樹怨於別族,宋人怨憤,百姓罹難,求國無危,終不可得也。盡殺宋民,誰能得利?無非兩敗俱傷耳,此為‘蒙漢融合’之必要。
宋蒙兩國習俗不同,積年累世,不可輕易變更,蒙古族以游牧為業,而我中原卻乃農耕沃土,中原百姓世代以農耕為主業,是以大汗統禦中原,必得以漢人原先之習俗治下,方能惠利民生,保養萬民,更能贏得中原百姓之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大汗想長久統禦中原之願,方可實現,此為‘以漢治漢’之必要。
大王志在天下,當與天下大同,獨私一家,非天子之道也。古有五帝三黃,皆以天下為公,非一己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也,而大汗也非蒙古一族一國之可汗,當為萬民萬族之‘天可汗’也!”
王道一一通講下來,字字鏗鏘,擲地有聲,忽必烈簡直聽得入了神。
這又是他以前從未聽到過的一種聲音,忽必烈常年征戰四方,埋頭軍事,何曾有人對他說過這些帝王心術?
整個漠北草原都知道,草原上最偉大的可汗是他的祖父成吉思汗,任何人都無法再超越他的豐功偉績,他忽必烈自然也不能。
可是現在,在王道一方才的言論中,他竟生發出一種超越所有先人的宏偉野心來。
全天下的人,只有王道一,現在來明確地告訴他,他可以和以往的蒙古可汗不一樣,甚至可以和古往今來所有的帝王都不一樣。
他忽必烈,作為第一個將要徹底入主中原、統禦華夏的外族帝王,他是獨一無二的,他要做到最好,他將是王上之王,萬王之王,是涵蓋了漠北和中原所有廣袤土地之上的“天可汗”!
忽必烈的心理已被王道一煽動的無限膨脹。
王道一的話,讓他第一次體驗到,原來,帝王是可以這麽做的。帝王的使命,可以如此崇高。比起這些來說,單純的殺戮是多麽的小家子氣!
他再回身看向那張繪制在鹿皮上的軍事地圖,按照他從前的觀念,待占領了宋國,殺光那些不服的宋民,他便能完全占領這塊土地了。
可是他現在不再這麽狹隘的想問題了,他受到王道一的啟發和進言的影響,開始從一個偉大君王的角度,從更長遠的角度,去考慮這個問題。
首先,宋民是殺不完的,其次,他也不想殺這些宋國百姓了,因為,這些百姓,都即將會變成他的百姓啊!他為什麽要殺自己的子民呢?
就像王道一所說的,胸懷寬廣,民族融合,才能使他和他的子孫能夠長長久久的擁有這塊土地,否則,他蒙古國,便會是第二個獫狁,第二個匈奴,早晚有一天會被排斥出去。
這塊土地的軟化作用實在是太可怕了,想要不被排斥,就必須融合,必須接受漢文化。
王道一默默觀察忽必烈表情,見他凝目深思,知他已是從心底裏接受了她的諫言,她方才言談中故意在最後標榜擡高了一下忽必烈,為的就是進一步在情緒上激勵他一下。
如果忽必烈真能按照她的意見來實施,王道一不介意再多誇他幾句,畢竟,帝王有時是很愛虛榮的。
於是王道一攏袖長揖到底,又道:“樹欲靜而風不止,民欲安而宋君無德。今天下黎民,厭兵倦戰,久欲休息,望大汗早了戰事,一統天下。此等大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願大汗思之!”
忽必烈如今也就三十歲出頭,年輕帝王,聽到此話,更是意氣風發,他轉回身再次去看王道一,只覺這人一番話下來,竟讓他認識到了一個嶄新的世界,真是不可思議。
忽必烈瞥眼見到金帳中央的金牌,想了想,道:“道一先生拿這金牌前來,就是為了對本汗謀劃將來嗎?”
王道一直起身道:“是。如若不拿這金牌,在下或許連大汗的面也見不到,如若不拿這金牌,大汗也不會一開始便壓下心緒,耐心來聽在下娓娓道來。”
忽必烈了然的點點頭,隨後,腦中靈光一閃,似乎是想到了什麽,終於反應過來了,便忽然沈聲道:“你一個宋人,無緣無故為何好心來替本汗出謀劃策?拿著祖父金牌,卻絲毫不為你宋國百姓謀求利益?你會安這麽好的心?哼,你說要本汗實施‘蒙漢融合,以漢治漢’之策,只怕也是為著你宋國百姓打算吧?”
王道一知道忽必烈早晚也會意識到這一層,但事到如今,她並不怕忽必烈會反悔,因為從根本上來說,她的進言無疑對蒙古非常有利,而且忽必烈也已認可了這份巨大的利益。
最終決定政治動向的因素永遠是利益,以及利益的平衡。
事實上,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王道一提出的政治觀點正迎合了元朝初期的政治需要。在多年的積貧積弱、戰火連綿之後,一個能夠讓黎民百姓得以休養生息的統治者才是百姓所歡迎的,而中原百姓擁戴的君王,才能坐穩中原的寶座。
於是她笑道:“在下這法子,於兩國、於大汗,都有不可取代的好處自不必說,如此互惠互利的雙贏局面,豈不皆大歡喜?”
最高明的戰勝,不是將對方打敗踩在腳底,而是將對方變成利益共同體。
忽必烈默默看她片刻,問道:“是不是早在來的時候,先生就有十足的把握說服本汗?”
王道一搖了搖頭,坦然道:“在下只有一點點把握,並不太多。”
忽必烈追問道:“那為何還來?”
王道一笑了,說道:“一個人若只肯做絕對有把握的事,那麽他將一事無成。”
忽必烈似乎對她這話饒有興趣,“哦?”
王道一道:“因為世上本就沒有絕對有把握的事。”
忽必烈道:“那先生就不怕游說不成,在這兒丟了性命?”
王道一忽然頓了一下,才道:“在下當然會怕丟命。可是……以現下情勢,在下有把握要來,沒把握也要來,有些事本就是非做不可的。”
忽必烈看著她,也不知想到了什麽,盯了她良久後,才緩緩道:“先生之才,經天緯地,大略奇謀,古今未有其二了。”
王道一見他木然的表情,嘴上說一句“大汗謬讚”,心裏卻隱隱升起了一絲不祥的預感。
忽必烈性格頗似其祖父,想清楚的事情,說做就做,從不拖延。
他朝帳外喝令一聲,立即有將官進帳,忽必烈略一思索,命道:“傳令下去,拆掉襄陽城外所有火丨藥,並向襄陽守郭靖喊話,若無抵抗,本汗願饒過所有百姓性命!並保證蒙軍進城後,不屠城,不劫掠,不毀屋宇宗廟,城中百姓生活,一應照舊!”
那將官驚得簡直張大了嘴半天合不上,一時呆楞在原地,心道:“大汗莫不是瘋了才下這種令?”
忽必烈見他不動,拿起鞭子兜頭就是一抽,喝道:“本汗何時下過兩遍命令?還不快去!”
將官被抽醒了,確定面前下令的這位的確是他們貨真價實、如假包換的大汗,這才領命出帳。
忽必烈又召來蒙軍使者,叫他即刻出使宋國各大城池要塞,包括都城臨安,向全天下傳達他的旨意,其意思大致與剛才說相同。忽必烈承諾,除了宋國皇室和寧死抵抗之人外,放過所有百姓性命,不屠城,不燒殺劫掠,也不毀百姓良田房屋,只收編宋軍,清理朝廷,絕不打攪百姓小民的生活。
忽必烈的命令無疑在軍中引起了一場不小的騷動,但忽必烈平日裏威壓在上,也無人敢忤逆,遂紛紛照辦。
王道一心裏徹底松下一口氣,向忽必烈又是一揖,說道:“大汗功德無量,必能成一代英主,傳揚千秋。”
忽必烈點點頭,道:“道一先生雄才大略,也必彪炳史冊。”說話間,腰裏的彎刀已經出鞘,只一瞬,便架到了王道一的脖子上!
作者有話要說:
四更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