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蒙軍南下
關燈
小
中
大
自華山論劍之後,王道一的名字便在武林中傳遍了大江南北,軼事八卦哪裏都有,茶餘飯後,每當江湖人說起她時,語氣中也都不約而同地的帶著份不可思議的慨嘆,這樣的年紀,這樣的性別,這樣的身份,這樣的成就,無一不讓她的名字顯得更令人驚嘆神往。
她的名號,也不再是“王重陽親傳弟子、《九陰真經》的繼承者”雲雲,而是統一為“中神通”這三個如雷貫耳的字眼所取代。年僅二十一歲的中神通,可以說前無古人,也後無來者。
想一睹新任中神通風采的人自是數不勝數,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人人口中神話般的主角,卻像是曇花一現,在那次華山論劍之後便忽然從江湖上消失了,自此無影無蹤,好似人間蒸發一般,叫人尋不出一絲痕跡。人們不禁又驚疑了,心想難道這個年輕的中神通要在她生命中最該風光一把的時候卻選擇“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嗎?
很多人在到處求訪她,但誰都沒有再見過她。
直到她再次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時,已是兩年之後的事了。因為兩年之後,天下發生了一件更為驚天動地的大事——蒙古軍南下攻宋,兵臨襄陽城下!
這兩年中,王道一和黃蓉的確隱居起來了,她知道人們在談論她,但對她而言,那些都與她無關。比起在武林中風光一把,她和黃蓉還有這件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去準備。
事情還要從兩年前慢慢講起,華山論劍之後,王道一便與黃蓉火速去重陽宮接走了龍兒,並囑咐全真七子莫要將她們的行蹤透漏給任何人。隨後她們便按照事先說好的,回到桃花島,幾日後,便在僅有黃藥師一人主持周辦並近乎固執苛刻的要求下,完成了一場頗為好笑又不乏鄭重其事的婚禮。
王道一怎麽也想不到,平日裏絲毫不拘禮節的黃藥師在置辦自家女兒婚禮這方面可是嚴苛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雖然整場婚禮的參與者可以說是少的可憐——統共也就三個半(龍兒算半個)。但按照黃島主的指示,婚禮的那些個三書六禮,一板一眼,從納吉下聘,問名請期,一直到迎親宴賓,拜堂合巹,可是一丁點兒都不許少!
還不止如此,黃島主那心眼可是比針柄兒大不了多少。在整場過程中,但凡稍微辛苦一點的活動他都統統扔給王道一去做,卻是一點苦頭都舍不得自家女兒吃。最後竟還支使王道一去桃花島上的黃家祠堂裏齋戒七日,那黃氏祠堂除了黃家歷代牌位就只剩光禿禿的硬板床,哪裏是人能住人的地方?可黃島主才不管這些,楞是叫她搬了進去。
王道一大抵能體諒黃藥師的心情,可憐天下父母心,父親們總是會在嫁女兒的時候表現出最大的反常來。
因此她也不在意黃藥師的這些近乎偏執的奇怪要求,默默地照單全收,畢竟,比起往日經歷的那些生死一線,這點小打小鬧算什麽。
王道一心裏平靜,黃蓉卻是平靜不下來的,看著自己爹爹種種怪誕嚴苛的要求,自是要處處替王道一鳴不平。但黃島主卻像是吃了秤砣鐵了心,在這件事上專丨制的不像話,連愛女的請求也充耳不聞。於是,王道一最終還是在黃家祠堂的光板床上活生生的睡了七天七夜,差點又送了半條小命。
可是,就當她二人的婚禮剛剛完成的第二天清晨,黃藥師卻又悄然離島而去,未留下只字片語,從此浪跡江湖,不再歸來。
王、黃二人知黃藥師脾氣素來邪性,也就隨他去了,並未驚疑。
此後二人在島上小住幾月,為著一燈大師托付的事,便又一同動身去往一燈以前隱居之所。那地方許久不曾有人住過,因此顯出些荒蕪來,這叫黃蓉大感可惜。於是二人又從外面雇了幾十名農工,將那桃源裏裏外外重新打理一番,至於那大片良田,自然是按二人共同喜好一律都種上茶樹。
此外,王道一還命人修出了一條上山的便道來,這便道修的極其隱蔽曲折,只要她們不想主動透漏自己的行蹤,就絕不會輕易為人所察覺。但隱蔽歸隱蔽,道路走勢卻很平緩,尋常人也可登上。這下便方便了許多,不用次次上山都要經歷劃鐵舟、攀藤繩、飛渡高崖這般的兇險艱難了。
這桃源雖隱蔽,但總歸地處內陸,比起東海桃花島,在對外交通上都要快捷便利不少,離中原集市較近,黃蓉又是個愛跑出去熱鬧的性子,於是二人便商量著在這處久住下來,還將那荒谷中的神雕也一並接了來,不過桃花島自然也要時時回去打理,如此,兩人一年中倒有大半年是在這桃源度過,只有小幾個月會回島照應一二。
隱居山間的日子還算平靜,但時間也過得飛快,轉眼便是一年半過去。在這一年半中,天下局勢大變,宋國得到了暫時的喘息之機,但當今宋朝皇帝只願偏安一隅,早已不思收服北方失地,宮廷生活依然粉飾奢靡,於此相比,北方蒙古帝國的政局更顯動蕩,成吉思汗生前最看好的孫子忽必烈在激烈而殘酷的奪嫡之爭中脫穎而出,最終成為了新的大漠可汗,而就在他剛剛平定了自己北方內部的混亂之後,便急不可耐的一舉揮師南下,意欲吞並宋國。
蒙古鐵騎的實力眾所周知,即使在經過了一年多的高層統治者頻繁變更的混亂之後也依舊銳不可當,忽必烈幾乎沒有遇到過什麽像樣的抵抗,僅僅用了三日大軍便開到了襄陽城下。
襄陽是南宋的北大門,乃自古兵家必爭之地,襄陽一破,整個宋國便如敞開的門戶,唾手可得。
忽必烈從他的祖父那裏繼承了優良的軍事天賦,他對這片富饒的膏腴之地已垂涎太久,此次,他信心滿滿,他想著,他將完成連他祖父也未曾來得及完成的事業。
可就是在忽必烈最志得意滿的時刻,他卻在襄陽城外遭受了他人生中最慘烈的一次兵敗。
兵敗的過程顯得出乎意料的“順利”,襄陽城的守軍相較以往在其他任何地方遇到過的懦弱散漫的宋軍忽然變得精明勇敢起來,先是瞞天過海晃過蒙軍註意力,而後暗渡陳倉繞敵身後,緊接著又來了一出聲東擊西打的蒙軍暈頭轉向,最後誘敵深入至包圍圈一舉重創蒙古軍。
遭遇慘敗的忽必烈雷霆大怒,“誰?!誰有那個本事,能伏擊的了我蒙古軍?”
派去刺探的兵士戰戰兢兢,被他這聲爆喝嚇的腿軟,忽必烈發怒的樣子實在太像他的祖父成吉思汗,兵士手橫胸前,邊行禮邊磕磕絆絆道:“是……襄陽守郭靖。”
郭靖!
忽必烈的眼睛微微瞇了瞇,這是他熟悉的名字,不僅他熟悉,整個蒙古軍應該都不陌生,那個昔日蒙古草原上威名赫赫的金刀駙馬,如今則成了能夠重創蒙古大軍的一柄鋼刀。
兵士開始稟報自己打聽來的消息。自從忽必烈揮師南下以來,郭靖便毅然加入了主戰的隊伍,由於他“西俠”的江湖地位,再加上丐幫背後支持,幹什麽事情自是一呼百應,群雄響應,朝廷此時正當用人之際,自然註意到了他。大敵當前,那群平日裏頤指氣使的朝中士大夫也顧不得挑剔郭靖的草莽出身,見他有帶兵之能,便立即給授了個襄陽守的官位給他,對朝廷來說,此舉頗有疾病亂投醫的意味。但郭靖也的確是不負眾望,果然抵擋住了蒙古鐵騎南下的步法。
忽必烈聽著兵士的奏報,暴躁的在剛剛臨時搭建的可汗金帳裏來回踱步。自從蒙軍打敗後,他便將大軍調至襄陽城外三十裏,既不敢貿然再次發動進攻,卻也絕沒有撤兵北歸的意思。
忽必烈腦筋轉得飛快,既已知道了領軍的守將是郭靖,那麽,他開始思量起另一件事:以郭靖的能力,想得出那般天衣無縫的破敵計策嗎?
因為有著曾經一同公事過的經歷,忽必烈對郭靖帶兵打仗的能力也算熟稔,他知道郭靖雖熟讀漢家兵書,懂得使用些厲害的陣法,但總歸來說,此人腦筋卻不大機敏。忽必烈又仔細回憶了一遍自己此次兵敗的全過程,還是有些不相信的搖了搖頭。如此變幻莫測又舉重若輕的連環計策,豈是郭靖能籌謀的出的?
這等一氣呵成又周密詳實的妙計,以忽必烈看來,絕非是郭靖的手筆。
會是誰呢?
忽必烈又在原地踱了個圈子,半晌,腦中忽然閃過一個人的身影,他轉頭問道:“郭靖軍中可有什麽軍師輔佐?”
兵士彎身答道:“沒有。”
“那可有什麽女子出沒帷幄?”
“也沒有。”
忽必烈有些意外,卻不再多問,只命道:“再探!”
正當忽必烈大發雷霆的時候,戰勝方的郭靖也並能輕松半分,蒙古軍雖受了一次重創,但畢竟實力殷實,傷筋不動骨,紮在城外三十裏,虎視眈眈,時刻都有卷土重來的可能。
不過,比起這些客觀性的難題,卻更有另一樁事令郭靖倍感無力與苦悶。
自從他襄陽城大捷以來,那些見風使舵、溜須拍馬的同僚在上呈天子的賀表裏將他的作為誇大了無數倍。好大喜功又不思進取的當朝統治者自然“龍心大悅”,大手一揮,無數綾羅綢緞、金銀珠寶的賞賜便源源不斷的從臨安送到了襄陽。除此之外,高坐金鑾殿的宋國皇帝見“天下已無事”,便又一次動起了享樂的腦筋,開始覆建從前未完成的館苑奇囿,發動幾十萬徭役從雲貴川等地運送大批花崗巖入宮。
國家早已危如累卵,那還經得起如此折騰,郭靖滿腔義憤,幾次上書勸諫,奏章卻都被宰相扣下,樞密院等高層官員也都暗通曲款,不聞不問,對上只報喜,不報憂,在本就荒庸不察的皇帝的眼皮底下粉飾出一片太平治世的景象來。
這還不算,郭靖既受中央朝廷大力表彰,前來巴結奉承的官員當然會門庭若市,每日從早到晚,前來邀請的宴貼就一波接一波。郭靖本來一介江湖中人,哪裏會應酬這些官場花樣?但他既已身為朝廷欽命的官員,不與同僚來往自然也不好,有些實在推不掉的帖子,也不能不去。
於是整日價在各處府邸奔波忙碌、參加宴飲便成了郭靖自戰勝以來一直纏身之事,他連練兵的時間也擠不出來。蒙軍這幾日發動的幾次小股進攻也只能將將抵擋的住,兵士和守將因得不到充足的補給而都疲憊不堪。幸得有穆念慈替他照應一二,否則那真是周轉不過來。
說起穆念慈,這又有一段由頭了。自華山論劍之後,郭靖便馬上去牛家村故居尋了穆念慈,穆念慈當時還怨他當年拋棄之事,自然沒什麽好臉色對他,但聽他言道在蒙古大漠的一段家毀母亡的慘痛往事,又見他不斷苦苦求她原諒,最後竟願以性命相抵來謝罪。
穆念慈雖性格外顯剛烈,但內裏卻是柔軟熱心之人,況她本就對郭靖有意,郭靖既誠心相待,她自然也不會自己跟自己過不去,多做扭捏,於是二人來去幾番,便順理成章的結為伉儷。此後一年多蒙古軍南下,夫妻二人又團結一心,同進同退,共擊敵寇,一時間又在江湖傳為一段佳話。
此時夫妻二人同守襄陽,其間艱難苦楚,自不言說。有時深夜徘徊,獨上城樓,望著殘破不堪卻還在苦苦支撐著的襄陽城,再想想遠在千裏之外仍舊紙醉金迷的臨安朝堂,郭靖心中總會升騰起一片迷惘與困惑,難道,這就是自己一心要守護和效忠的朝廷嗎?那樣作為的君主,值得用這麽多將士的血肉來保護嗎?這樣腐朽的國家,還有掙紮著存在的必要嗎?
也許是受到幾年前王道一幾次點撥的影響,郭靖認識事物的思維方式相較以前也變得更為宏觀些。連月來的所見所聞讓他的心情失望苦悶到了極點,他不由想到,宋國會不會馬上就要滅亡了呢?他又接著想到,漢朝會滅亡,唐朝會滅亡,自古而今,沒有一個朝代能夠永存,那如今宋國為什麽就不能滅亡呢?它總會滅亡的呀?它滅亡了又有什麽大不了的呢?因為王朝的更疊本就是自然而然的事啊!
這是郭靖以前從未想過也絕不敢堂而皇之的去想的問題。但現在就這麽順理成章的從他腦海裏湧現出來。他又想到,那麽,我現在是在捍衛什麽呢?我該忠於誰呢?江湖上人人尊稱我一聲“西俠”,人人跟隨著我,那我又該跟隨誰呢?猛然間,他忽然想到了王道一曾經對他講過的一句話:“俠之大者,為國,更為民!”
這句話如雷貫耳般劈在他心裏,豁然解除了他所有的迷茫。
對啊,我真正該守護和效忠的,是蒼生百姓,是百萬宋國子民,我為他們而浴血奮戰,為他們而堅守城池。至於朝堂上的那些蠅營狗茍之輩,又有什麽好值得我牽掛的?
想到此處,郭靖的目光又覆堅定,在漆黑的夜裏顯得炯炯有神,他飛速的奔下城樓,連戰後的鎧甲也顧不得換,翻身跨上了小紅馬,疾往城外馳去。
他此行目的,只在一件,請王道一出山。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她的名號,也不再是“王重陽親傳弟子、《九陰真經》的繼承者”雲雲,而是統一為“中神通”這三個如雷貫耳的字眼所取代。年僅二十一歲的中神通,可以說前無古人,也後無來者。
想一睹新任中神通風采的人自是數不勝數,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人人口中神話般的主角,卻像是曇花一現,在那次華山論劍之後便忽然從江湖上消失了,自此無影無蹤,好似人間蒸發一般,叫人尋不出一絲痕跡。人們不禁又驚疑了,心想難道這個年輕的中神通要在她生命中最該風光一把的時候卻選擇“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嗎?
很多人在到處求訪她,但誰都沒有再見過她。
直到她再次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時,已是兩年之後的事了。因為兩年之後,天下發生了一件更為驚天動地的大事——蒙古軍南下攻宋,兵臨襄陽城下!
這兩年中,王道一和黃蓉的確隱居起來了,她知道人們在談論她,但對她而言,那些都與她無關。比起在武林中風光一把,她和黃蓉還有這件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去準備。
事情還要從兩年前慢慢講起,華山論劍之後,王道一便與黃蓉火速去重陽宮接走了龍兒,並囑咐全真七子莫要將她們的行蹤透漏給任何人。隨後她們便按照事先說好的,回到桃花島,幾日後,便在僅有黃藥師一人主持周辦並近乎固執苛刻的要求下,完成了一場頗為好笑又不乏鄭重其事的婚禮。
王道一怎麽也想不到,平日裏絲毫不拘禮節的黃藥師在置辦自家女兒婚禮這方面可是嚴苛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雖然整場婚禮的參與者可以說是少的可憐——統共也就三個半(龍兒算半個)。但按照黃島主的指示,婚禮的那些個三書六禮,一板一眼,從納吉下聘,問名請期,一直到迎親宴賓,拜堂合巹,可是一丁點兒都不許少!
還不止如此,黃島主那心眼可是比針柄兒大不了多少。在整場過程中,但凡稍微辛苦一點的活動他都統統扔給王道一去做,卻是一點苦頭都舍不得自家女兒吃。最後竟還支使王道一去桃花島上的黃家祠堂裏齋戒七日,那黃氏祠堂除了黃家歷代牌位就只剩光禿禿的硬板床,哪裏是人能住人的地方?可黃島主才不管這些,楞是叫她搬了進去。
王道一大抵能體諒黃藥師的心情,可憐天下父母心,父親們總是會在嫁女兒的時候表現出最大的反常來。
因此她也不在意黃藥師的這些近乎偏執的奇怪要求,默默地照單全收,畢竟,比起往日經歷的那些生死一線,這點小打小鬧算什麽。
王道一心裏平靜,黃蓉卻是平靜不下來的,看著自己爹爹種種怪誕嚴苛的要求,自是要處處替王道一鳴不平。但黃島主卻像是吃了秤砣鐵了心,在這件事上專丨制的不像話,連愛女的請求也充耳不聞。於是,王道一最終還是在黃家祠堂的光板床上活生生的睡了七天七夜,差點又送了半條小命。
可是,就當她二人的婚禮剛剛完成的第二天清晨,黃藥師卻又悄然離島而去,未留下只字片語,從此浪跡江湖,不再歸來。
王、黃二人知黃藥師脾氣素來邪性,也就隨他去了,並未驚疑。
此後二人在島上小住幾月,為著一燈大師托付的事,便又一同動身去往一燈以前隱居之所。那地方許久不曾有人住過,因此顯出些荒蕪來,這叫黃蓉大感可惜。於是二人又從外面雇了幾十名農工,將那桃源裏裏外外重新打理一番,至於那大片良田,自然是按二人共同喜好一律都種上茶樹。
此外,王道一還命人修出了一條上山的便道來,這便道修的極其隱蔽曲折,只要她們不想主動透漏自己的行蹤,就絕不會輕易為人所察覺。但隱蔽歸隱蔽,道路走勢卻很平緩,尋常人也可登上。這下便方便了許多,不用次次上山都要經歷劃鐵舟、攀藤繩、飛渡高崖這般的兇險艱難了。
這桃源雖隱蔽,但總歸地處內陸,比起東海桃花島,在對外交通上都要快捷便利不少,離中原集市較近,黃蓉又是個愛跑出去熱鬧的性子,於是二人便商量著在這處久住下來,還將那荒谷中的神雕也一並接了來,不過桃花島自然也要時時回去打理,如此,兩人一年中倒有大半年是在這桃源度過,只有小幾個月會回島照應一二。
隱居山間的日子還算平靜,但時間也過得飛快,轉眼便是一年半過去。在這一年半中,天下局勢大變,宋國得到了暫時的喘息之機,但當今宋朝皇帝只願偏安一隅,早已不思收服北方失地,宮廷生活依然粉飾奢靡,於此相比,北方蒙古帝國的政局更顯動蕩,成吉思汗生前最看好的孫子忽必烈在激烈而殘酷的奪嫡之爭中脫穎而出,最終成為了新的大漠可汗,而就在他剛剛平定了自己北方內部的混亂之後,便急不可耐的一舉揮師南下,意欲吞並宋國。
蒙古鐵騎的實力眾所周知,即使在經過了一年多的高層統治者頻繁變更的混亂之後也依舊銳不可當,忽必烈幾乎沒有遇到過什麽像樣的抵抗,僅僅用了三日大軍便開到了襄陽城下。
襄陽是南宋的北大門,乃自古兵家必爭之地,襄陽一破,整個宋國便如敞開的門戶,唾手可得。
忽必烈從他的祖父那裏繼承了優良的軍事天賦,他對這片富饒的膏腴之地已垂涎太久,此次,他信心滿滿,他想著,他將完成連他祖父也未曾來得及完成的事業。
可就是在忽必烈最志得意滿的時刻,他卻在襄陽城外遭受了他人生中最慘烈的一次兵敗。
兵敗的過程顯得出乎意料的“順利”,襄陽城的守軍相較以往在其他任何地方遇到過的懦弱散漫的宋軍忽然變得精明勇敢起來,先是瞞天過海晃過蒙軍註意力,而後暗渡陳倉繞敵身後,緊接著又來了一出聲東擊西打的蒙軍暈頭轉向,最後誘敵深入至包圍圈一舉重創蒙古軍。
遭遇慘敗的忽必烈雷霆大怒,“誰?!誰有那個本事,能伏擊的了我蒙古軍?”
派去刺探的兵士戰戰兢兢,被他這聲爆喝嚇的腿軟,忽必烈發怒的樣子實在太像他的祖父成吉思汗,兵士手橫胸前,邊行禮邊磕磕絆絆道:“是……襄陽守郭靖。”
郭靖!
忽必烈的眼睛微微瞇了瞇,這是他熟悉的名字,不僅他熟悉,整個蒙古軍應該都不陌生,那個昔日蒙古草原上威名赫赫的金刀駙馬,如今則成了能夠重創蒙古大軍的一柄鋼刀。
兵士開始稟報自己打聽來的消息。自從忽必烈揮師南下以來,郭靖便毅然加入了主戰的隊伍,由於他“西俠”的江湖地位,再加上丐幫背後支持,幹什麽事情自是一呼百應,群雄響應,朝廷此時正當用人之際,自然註意到了他。大敵當前,那群平日裏頤指氣使的朝中士大夫也顧不得挑剔郭靖的草莽出身,見他有帶兵之能,便立即給授了個襄陽守的官位給他,對朝廷來說,此舉頗有疾病亂投醫的意味。但郭靖也的確是不負眾望,果然抵擋住了蒙古鐵騎南下的步法。
忽必烈聽著兵士的奏報,暴躁的在剛剛臨時搭建的可汗金帳裏來回踱步。自從蒙軍打敗後,他便將大軍調至襄陽城外三十裏,既不敢貿然再次發動進攻,卻也絕沒有撤兵北歸的意思。
忽必烈腦筋轉得飛快,既已知道了領軍的守將是郭靖,那麽,他開始思量起另一件事:以郭靖的能力,想得出那般天衣無縫的破敵計策嗎?
因為有著曾經一同公事過的經歷,忽必烈對郭靖帶兵打仗的能力也算熟稔,他知道郭靖雖熟讀漢家兵書,懂得使用些厲害的陣法,但總歸來說,此人腦筋卻不大機敏。忽必烈又仔細回憶了一遍自己此次兵敗的全過程,還是有些不相信的搖了搖頭。如此變幻莫測又舉重若輕的連環計策,豈是郭靖能籌謀的出的?
這等一氣呵成又周密詳實的妙計,以忽必烈看來,絕非是郭靖的手筆。
會是誰呢?
忽必烈又在原地踱了個圈子,半晌,腦中忽然閃過一個人的身影,他轉頭問道:“郭靖軍中可有什麽軍師輔佐?”
兵士彎身答道:“沒有。”
“那可有什麽女子出沒帷幄?”
“也沒有。”
忽必烈有些意外,卻不再多問,只命道:“再探!”
正當忽必烈大發雷霆的時候,戰勝方的郭靖也並能輕松半分,蒙古軍雖受了一次重創,但畢竟實力殷實,傷筋不動骨,紮在城外三十裏,虎視眈眈,時刻都有卷土重來的可能。
不過,比起這些客觀性的難題,卻更有另一樁事令郭靖倍感無力與苦悶。
自從他襄陽城大捷以來,那些見風使舵、溜須拍馬的同僚在上呈天子的賀表裏將他的作為誇大了無數倍。好大喜功又不思進取的當朝統治者自然“龍心大悅”,大手一揮,無數綾羅綢緞、金銀珠寶的賞賜便源源不斷的從臨安送到了襄陽。除此之外,高坐金鑾殿的宋國皇帝見“天下已無事”,便又一次動起了享樂的腦筋,開始覆建從前未完成的館苑奇囿,發動幾十萬徭役從雲貴川等地運送大批花崗巖入宮。
國家早已危如累卵,那還經得起如此折騰,郭靖滿腔義憤,幾次上書勸諫,奏章卻都被宰相扣下,樞密院等高層官員也都暗通曲款,不聞不問,對上只報喜,不報憂,在本就荒庸不察的皇帝的眼皮底下粉飾出一片太平治世的景象來。
這還不算,郭靖既受中央朝廷大力表彰,前來巴結奉承的官員當然會門庭若市,每日從早到晚,前來邀請的宴貼就一波接一波。郭靖本來一介江湖中人,哪裏會應酬這些官場花樣?但他既已身為朝廷欽命的官員,不與同僚來往自然也不好,有些實在推不掉的帖子,也不能不去。
於是整日價在各處府邸奔波忙碌、參加宴飲便成了郭靖自戰勝以來一直纏身之事,他連練兵的時間也擠不出來。蒙軍這幾日發動的幾次小股進攻也只能將將抵擋的住,兵士和守將因得不到充足的補給而都疲憊不堪。幸得有穆念慈替他照應一二,否則那真是周轉不過來。
說起穆念慈,這又有一段由頭了。自華山論劍之後,郭靖便馬上去牛家村故居尋了穆念慈,穆念慈當時還怨他當年拋棄之事,自然沒什麽好臉色對他,但聽他言道在蒙古大漠的一段家毀母亡的慘痛往事,又見他不斷苦苦求她原諒,最後竟願以性命相抵來謝罪。
穆念慈雖性格外顯剛烈,但內裏卻是柔軟熱心之人,況她本就對郭靖有意,郭靖既誠心相待,她自然也不會自己跟自己過不去,多做扭捏,於是二人來去幾番,便順理成章的結為伉儷。此後一年多蒙古軍南下,夫妻二人又團結一心,同進同退,共擊敵寇,一時間又在江湖傳為一段佳話。
此時夫妻二人同守襄陽,其間艱難苦楚,自不言說。有時深夜徘徊,獨上城樓,望著殘破不堪卻還在苦苦支撐著的襄陽城,再想想遠在千裏之外仍舊紙醉金迷的臨安朝堂,郭靖心中總會升騰起一片迷惘與困惑,難道,這就是自己一心要守護和效忠的朝廷嗎?那樣作為的君主,值得用這麽多將士的血肉來保護嗎?這樣腐朽的國家,還有掙紮著存在的必要嗎?
也許是受到幾年前王道一幾次點撥的影響,郭靖認識事物的思維方式相較以前也變得更為宏觀些。連月來的所見所聞讓他的心情失望苦悶到了極點,他不由想到,宋國會不會馬上就要滅亡了呢?他又接著想到,漢朝會滅亡,唐朝會滅亡,自古而今,沒有一個朝代能夠永存,那如今宋國為什麽就不能滅亡呢?它總會滅亡的呀?它滅亡了又有什麽大不了的呢?因為王朝的更疊本就是自然而然的事啊!
這是郭靖以前從未想過也絕不敢堂而皇之的去想的問題。但現在就這麽順理成章的從他腦海裏湧現出來。他又想到,那麽,我現在是在捍衛什麽呢?我該忠於誰呢?江湖上人人尊稱我一聲“西俠”,人人跟隨著我,那我又該跟隨誰呢?猛然間,他忽然想到了王道一曾經對他講過的一句話:“俠之大者,為國,更為民!”
這句話如雷貫耳般劈在他心裏,豁然解除了他所有的迷茫。
對啊,我真正該守護和效忠的,是蒼生百姓,是百萬宋國子民,我為他們而浴血奮戰,為他們而堅守城池。至於朝堂上的那些蠅營狗茍之輩,又有什麽好值得我牽掛的?
想到此處,郭靖的目光又覆堅定,在漆黑的夜裏顯得炯炯有神,他飛速的奔下城樓,連戰後的鎧甲也顧不得換,翻身跨上了小紅馬,疾往城外馳去。
他此行目的,只在一件,請王道一出山。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