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2章 影評之死 (2)
關燈
小
中
大
,有人說這是一場變革,其實有些情況在網絡出現之前就存在了。——影評人是每個人的第二職業,每個人看了一部電影後都會有自己的意見:“天啊,他們拍得太棒了。”、“天啊,他們為什麽要拍這樣一部爛片?”
人們有權這麽做,但我認為可笑的是,人們把這個就視為“評論(Criticismment)”,不,那些只是談論。
什麽是電影談論(Movie-Talk)?它正如你談論其它一切日常生活的事物,你到某家餐廳吃了一頓飯,當你吃得高興,你就告訴你的朋友們“那裏有一家很棒的餐廳,你們都去試試吧。”當你吃得不高興,你可能只是抱怨一句“真他馬的見鬼。”或者還會告訴朋友們“那裏有一家很爛的餐廳,千萬不要去,太惡心了。”這就是本來,是現在,也是未來。觀眾們觀影後還沒有走出電影院,使用手機等無線通信設備上網登陸社交網站,打上一兩句話發出去,就給一部電影下了定義。
糟糕的網絡影評人和80年代開始泛濫的糟糕影評人沒有分別,如果有,那就是評語更短。同樣,優秀的網絡影評人就是優秀的影評人。但可悲的現實是網絡產生的優秀影評人數量微乎其微,同時產生了大量大量大量的只懂得、只願意、只在乎“談論”的糟糕影評人,然後網絡把他們的力量扭在了一起。這就形成了非常可怕的局面,你上網登陸到任何一個影評網站或者社交網站就可以看見,糟糕影評人無處不在,並且以他們的談論占據著公眾眼球,並影響電影的命運。
更可怕的是沒有淘汰機制,或者說不管用。那些在出版物上寫影評的影評人們至少都在一條水準底線之上,而且他們有信用紀錄,當他們的信用差到某種程度,他們就會被淘汰和遺忘。而互聯網提供了無窮無盡無限的糟糕新血,並會發生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糟糕影評人成為主流,迷影走到了末路,有的是對待電影的一股浮躁暴戾。
互聯網給了人們一個錯覺,每個人都以為自己懂得一切。權威在崩潰,反智在咆哮,人們變得不再相信除自己的判斷之外的影評,不再需要影評。這種轉變不只是發生在如何對於影評,而幾乎是一切。
有人可能會問“惟哥,你到底是站在哪邊的,你不是要抨擊影評界嗎?”你還沒看到嗎?現在這就是影評界了!你、每個人都是影評人,無論一個人看電影是否思考,是否研究,是否喜愛電影,全是影評人,或者準確點,影談人。
評論的末日到了!
拿破侖曾經有言“什麽是歷史?只不過是意見一致的謊言罷了。”這句話可以用於今天和未來的影評上:什麽是影評?只不過是意見一致的談論罷了。
其實在網絡評論潮剛開始的時候,人們還抱有很多美好的祈望,波德維爾是其中之一,他認為網絡可以幫助如他這些專業人士去啟蒙受眾對電影藝術的理解力。多年過去,事實證明那只是他一廂情願。一開始,爭當網絡影評人的網友多數是迷影人,對電影和電影評論都有著尊重;很快的,他們都被淹沒了。
我不確定在這種時代大潮下,影評界將會走向何方。我也不知道這是不是80年代的重現,時代給了我錯覺,以後影評界依然會生生不息,找到它的出路。畢竟互聯網確實也造就了很多好事,更多普通觀眾能成為影迷,而影迷則能接觸到更多的影評文章和學術文章。往樂觀去想,總會有一些英雄人物應運而生。
但我持悲觀態度,雖然我希望它會越來越好。
佛教有句話叫“立行不求無魔,行無魔則誓願不堅”,桑塔格將其理解為:“佛教中最美的觀點之一就是,如果你其實身處人生某個沒有痛苦折磨的時刻,那麽,你就有義務去發現一些磨難,讓自己與之接觸。”
如今的影評界已經是妖魔鬼怪橫行霸道的最苦難時刻,是生或死的問題。我也祈願優秀影評人們不畏變革,讓我“令人難以置信的、激動人心的緊張、腎上腺素狂飆、驚掉下巴、壯觀的結局、完美的程度。”
最後還要告訴專欄讀者們一個消息,這就是本專欄的最後一期文章了。
從2004年4月5日第1期的《膠片之死》到本期2006年10月16日的第133期的《影評之死》,結束得很美不是嗎?這幾天我意識到是該結束的時候了。如你們所知,我15歲起至今拍了三年電影,“非常不錯的表現”,在《靈魂沖浪人》之前我一直都被各個評論界捧著,如果誰跟我說“影評界出了問題”我多半只是聳聳肩,“令人費解的”。
但最近從《魔女嘉莉》起影評界就給了我巨大的批判沖擊,我看到了更多,對於電影、影評、影評界,以及對於自己。
這幾天我抨擊了很多的糟糕影評人,這件事卻也讓我變成了糟糕影評人,或者我一直都是。總之當嘗到自己的作品被他們無理地批罵後,我感到出離的憤怒,這也意味我看待影評的態度已經改變,電影人的那部分在我腦子中瞬間占據更大地位,我開始同意一種論調,世界上沒有哪怕一部的用心爛片,無論好壞,我會給所有用心制作的電影打滿分,我清楚它們背後的榮譽。
但那不是影評,而我只會越來越這樣,我不可能真正客觀地看待一些不盡人意的用心爛片了,我無法寫出我理想中的影評。這是一道選擇題,當一個評論電影的人,還是當一個制作電影的人?我沒有猶豫的作出選擇。
我既然寫不了影評,如果只寫些心情日志、行業見聞也不如就順應時代放在社交網站上,偶爾想發紙媒文章就投稿吧。
所以就是這樣了,“VIY說了”專欄正式關閉。
不過,我當然仍是個影談人,誰不是呢?現在是2006-10-16,影評還沒有死,正被互聯網掐住了喉嚨,處於瀕死的邊緣;很快,進入2010s年代,影評就會死去,死在傳統媒體上,死在互聯網上,也許這一次就真的死了。
再見,詹姆斯-艾吉,再見,寶琳-凱爾,再見,羅傑-艾伯特,再見,安德魯-薩裏斯,再見,以斯拉-古德曼,再見,蘇珊-桑塔格,再見,大衛-波德維爾,再見,迷影英雄們,再見,電影評論。
你好,電影談論。】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人們有權這麽做,但我認為可笑的是,人們把這個就視為“評論(Criticismment)”,不,那些只是談論。
什麽是電影談論(Movie-Talk)?它正如你談論其它一切日常生活的事物,你到某家餐廳吃了一頓飯,當你吃得高興,你就告訴你的朋友們“那裏有一家很棒的餐廳,你們都去試試吧。”當你吃得不高興,你可能只是抱怨一句“真他馬的見鬼。”或者還會告訴朋友們“那裏有一家很爛的餐廳,千萬不要去,太惡心了。”這就是本來,是現在,也是未來。觀眾們觀影後還沒有走出電影院,使用手機等無線通信設備上網登陸社交網站,打上一兩句話發出去,就給一部電影下了定義。
糟糕的網絡影評人和80年代開始泛濫的糟糕影評人沒有分別,如果有,那就是評語更短。同樣,優秀的網絡影評人就是優秀的影評人。但可悲的現實是網絡產生的優秀影評人數量微乎其微,同時產生了大量大量大量的只懂得、只願意、只在乎“談論”的糟糕影評人,然後網絡把他們的力量扭在了一起。這就形成了非常可怕的局面,你上網登陸到任何一個影評網站或者社交網站就可以看見,糟糕影評人無處不在,並且以他們的談論占據著公眾眼球,並影響電影的命運。
更可怕的是沒有淘汰機制,或者說不管用。那些在出版物上寫影評的影評人們至少都在一條水準底線之上,而且他們有信用紀錄,當他們的信用差到某種程度,他們就會被淘汰和遺忘。而互聯網提供了無窮無盡無限的糟糕新血,並會發生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糟糕影評人成為主流,迷影走到了末路,有的是對待電影的一股浮躁暴戾。
互聯網給了人們一個錯覺,每個人都以為自己懂得一切。權威在崩潰,反智在咆哮,人們變得不再相信除自己的判斷之外的影評,不再需要影評。這種轉變不只是發生在如何對於影評,而幾乎是一切。
有人可能會問“惟哥,你到底是站在哪邊的,你不是要抨擊影評界嗎?”你還沒看到嗎?現在這就是影評界了!你、每個人都是影評人,無論一個人看電影是否思考,是否研究,是否喜愛電影,全是影評人,或者準確點,影談人。
評論的末日到了!
拿破侖曾經有言“什麽是歷史?只不過是意見一致的謊言罷了。”這句話可以用於今天和未來的影評上:什麽是影評?只不過是意見一致的談論罷了。
其實在網絡評論潮剛開始的時候,人們還抱有很多美好的祈望,波德維爾是其中之一,他認為網絡可以幫助如他這些專業人士去啟蒙受眾對電影藝術的理解力。多年過去,事實證明那只是他一廂情願。一開始,爭當網絡影評人的網友多數是迷影人,對電影和電影評論都有著尊重;很快的,他們都被淹沒了。
我不確定在這種時代大潮下,影評界將會走向何方。我也不知道這是不是80年代的重現,時代給了我錯覺,以後影評界依然會生生不息,找到它的出路。畢竟互聯網確實也造就了很多好事,更多普通觀眾能成為影迷,而影迷則能接觸到更多的影評文章和學術文章。往樂觀去想,總會有一些英雄人物應運而生。
但我持悲觀態度,雖然我希望它會越來越好。
佛教有句話叫“立行不求無魔,行無魔則誓願不堅”,桑塔格將其理解為:“佛教中最美的觀點之一就是,如果你其實身處人生某個沒有痛苦折磨的時刻,那麽,你就有義務去發現一些磨難,讓自己與之接觸。”
如今的影評界已經是妖魔鬼怪橫行霸道的最苦難時刻,是生或死的問題。我也祈願優秀影評人們不畏變革,讓我“令人難以置信的、激動人心的緊張、腎上腺素狂飆、驚掉下巴、壯觀的結局、完美的程度。”
最後還要告訴專欄讀者們一個消息,這就是本專欄的最後一期文章了。
從2004年4月5日第1期的《膠片之死》到本期2006年10月16日的第133期的《影評之死》,結束得很美不是嗎?這幾天我意識到是該結束的時候了。如你們所知,我15歲起至今拍了三年電影,“非常不錯的表現”,在《靈魂沖浪人》之前我一直都被各個評論界捧著,如果誰跟我說“影評界出了問題”我多半只是聳聳肩,“令人費解的”。
但最近從《魔女嘉莉》起影評界就給了我巨大的批判沖擊,我看到了更多,對於電影、影評、影評界,以及對於自己。
這幾天我抨擊了很多的糟糕影評人,這件事卻也讓我變成了糟糕影評人,或者我一直都是。總之當嘗到自己的作品被他們無理地批罵後,我感到出離的憤怒,這也意味我看待影評的態度已經改變,電影人的那部分在我腦子中瞬間占據更大地位,我開始同意一種論調,世界上沒有哪怕一部的用心爛片,無論好壞,我會給所有用心制作的電影打滿分,我清楚它們背後的榮譽。
但那不是影評,而我只會越來越這樣,我不可能真正客觀地看待一些不盡人意的用心爛片了,我無法寫出我理想中的影評。這是一道選擇題,當一個評論電影的人,還是當一個制作電影的人?我沒有猶豫的作出選擇。
我既然寫不了影評,如果只寫些心情日志、行業見聞也不如就順應時代放在社交網站上,偶爾想發紙媒文章就投稿吧。
所以就是這樣了,“VIY說了”專欄正式關閉。
不過,我當然仍是個影談人,誰不是呢?現在是2006-10-16,影評還沒有死,正被互聯網掐住了喉嚨,處於瀕死的邊緣;很快,進入2010s年代,影評就會死去,死在傳統媒體上,死在互聯網上,也許這一次就真的死了。
再見,詹姆斯-艾吉,再見,寶琳-凱爾,再見,羅傑-艾伯特,再見,安德魯-薩裏斯,再見,以斯拉-古德曼,再見,蘇珊-桑塔格,再見,大衛-波德維爾,再見,迷影英雄們,再見,電影評論。
你好,電影談論。】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