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雄鷹入蒼天,北塵飄故卷 第432章 敵已臨門,時不我待
關燈
小
中
大
“朱家……於華夏有功有過,沒必要再承載什麽了,老夫我也沒必要登臺,就以段家子的身份老死吧。關於老夫之事,就天知地知,你我二人知。”
段宏時無比感慨,李肆更是心緒激蕩,他這老師,才是真正的襄王之後,早年為了進一步深藏血脈,將自己兒子段允常過繼給段家兄長。現在要重立襄王一脈,段宏時感覺虧欠段家太多,就想讓段雨悠嫁給李肆,返繼段家。
“五六歲的時候,被族人從長沙帶著去廣東,卻因為忠貞營劉國昌,也就是你舅祖爺入英德阻住。說起來,我們師徒相遇,也是上天早已註定。”
段宏時拈須笑著,李肆靜靜傾聽。
“在英德一戶人家寄住了兩年多,之後那戶人家偶然得知我朱氏身份,為免洩露,就跟著我們背鄉離井,去了長沙。”
“老夫與那戶人家的小女青梅竹馬,長大後也成了一段姻緣。之後岳父母亡故,就跟妻子扶柩回了英德,以英德為家。”
“上天對老夫早定重罰,或許不僅因為我是朱家後人,還因為我總想著要弄明白,朱明何以亡國,華夏何以陷於夷狄。妻生子後不久病亡,我就將兒子帶回長沙,過繼給段家兄長,然後潛心向學。”
“孔孟,老莊,宋儒,明儒,聖賢書鉆透,再學法家,涉楊朱,經手吏事,雖有小成,卻總還覺隔著一層,後來遇上了你,這才天地通透。”
段宏時看向李肆,認真地道:“近日由雨悠此事,我又恍悟,之前你我所定立明禪讓之策,太過粗疏。朱明與英華,就像我和你,並非禪讓那般直接可承,所以……”
李肆點頭:“我跟很多人談過,包括軍中之人,也發現之前想得太簡單了些,不過老師放心,就如你隱下此秘一樣,朱明到英華,這段歷史要怎麽相連,我也有了新悟。”
“說到新悟……”
段宏時取過一本書,封皮上寫著《官府兩論》。
“你讓安家姑娘轉譯的這些歐人之論,跟我們所提天主道的天人之倫很是契合,也如你所言,歐人工商興旺,天主道所言之天人之倫,當會很快在我英華深入人心,可麻煩就在於……”
他皺起了眉頭,顯然很為自己所料的某個前景擔憂。
“此類歐人之論,跟黃顧王三賢的虛君論有異曲同工之處,就怕不過十數年後,三賢之流挾內外思潮而起,將如東林黨一般,把持朝政,問鼎權柄。到那時,你所持君權為何,又該以何而爭?”
老師畢竟是老師,看事就是這麽透徹。段宏時拿的《官府兩論》,就是英國哲學家洛克寫的《論政府》。在這兩篇論文裏,洛克闡述了社會契約論和公民社會的原理,為之後的社會契約論奠定了理論基礎。
李肆早前所建的通事館,不僅開始嘗試初步的外交運作,還負責引入歐人知識,而李肆前世是文科出身,在這個時代,哪些書籍最具意義,他大致有數。開列了相應人名和書單,由安九秀專門組織人翻譯。除開科學之類,哲學方面也很是註重,像是霍布斯的《利維坦》和洛克等人的書籍,都通過英國商人作了引進。
科學方面的書籍,李肆著力推廣,而哲學方面,特別是對後期啟蒙運動提供了重要理論基礎的那些書,李肆轉給段宏時和薛雪為首的天主道研究者們,作為內部參考資料,刻意禁絕了外傳。
之所以這麽謹慎的原因,是李肆覺得天主道還欠缺很多東西,段宏時的擔憂也正是這點。歐人在否定君權神授,正在醞釀啟蒙運動,要進一步擺脫君權,讓國家政治結構繼續蛻變,可華夏這邊卻不能學著幹。人家那君權本就是有限的,政治格局跟華夏不是一個路數。而英華所倡天主道,在君權和“人”權之間,銜接還存在問題。
直白說,李肆不要君父,那就丟掉了董仲舒所完善的君權天授。那麽英華君主又該有什麽法統,來確立自己和上天的聯系,來立這君王之位?
李肆雖有方向,段宏時也劃出了輪廓,但遠未完善。而就在此時,三賢書院最近的動作,特別是在立明禪讓一事上的表現,讓李肆認識到,英華的另一個敵人,正在漸漸成型。
這是英華自己培養起來的一個敵人,原本在明末就已經崛起了,那就是以黃宗羲、顧炎武和王夫之為代表的晚明新儒。他們的學術思想來自東林學派,這一學術思想的社會基礎,則是工商繁盛,對束縛在身上的朱明皇權很是不感冒的江南。
現在英華重工商,抑官儒,這一派倡導虛君的新儒自然就冒了出來。他們不願意腦袋上還壓著一個掌握實權的皇帝,想要以儒家取自道家的“無為而治”,“不與民爭利”等等工具來掌控權柄。從政治得利面來說,這一派日後必將跟工商融匯。從思想派別來說,這一派的未來將會倡導完全自由的市場經濟。跟著官儒一道推動立明禪讓,是這“三賢黨”的初生萌動。
從思想的大方向上來說,三賢似乎是先進的,可這思潮只能讓最活躍的工商得利。即便是李肆將英華推進到工商大發展的大時代裏,這個方向終究無法代表所有階層的利益。
以前明論,東林黨只代表儒教官僚,代表東南工商,農民?西北?喝風去!三賢黨只代表儒教和官僚,最後在英華的框架中,漸漸還會如東林黨一般,與工商寡頭合流。
那麽問題就來了,誰來代表其他人?一國終究有士農工商兵,終究有貧富貴賤,誰能代表所有人?華夏歷史,成於一統,也苦於一統。所凝出的政治大生態就是:我代表,我統治,我奴役。沒有並存,沒有合作,沒有共贏。
沒有誰能完全代表所有人,只有盡可能地代表所有人。這個世界正慢慢走向自己代表自己,誰也別想代表自己,但在1717年,還是在華夏,這條道路還很漫長,就只能有人出面來代表大家,這就是君王。
既然在華夏,大家都信老天,李肆就舉著老天的旗幟,再以華夏君王的傳承,手持天主道,來作這代表。誰都代表,同時誰都不代表。
李肆所舉天主道的天人三倫裏,尤重第三條,人人自利而不相害。劃下界線,誰越界就砍誰,誰來砍呢,那就是英華的君王,李肆對君王身份和所建法統,就歸納為“代天裁決”。
對倡導弱肉強食的叢林競爭論者而言,這似乎是幼稚和軟弱的政治哲學,可在李肆看來,穩定的政治格局就在於“有容乃大”。階級或者階層這東西,是永恒存在的。你消滅了一個,卻會出現另一個,來來回回,反反覆覆。留下滿目瘡痍的殘缺歷史,給後人制造尖銳的思想對立,未來也始終模糊不明。就如英勇無畏地去殺魔王的勇士一般,勇士殺了魔王,然後自己又成了新的魔王。
因此這三賢黨是李肆的敵人,同時卻不是生死之敵,要如何抑制和引導工商興起時對李肆所握權力的沖擊,李肆不僅要跟三賢黨作戰,也要對自己動刀,立明禪位這一事,就成了一個舞臺。
段宏時看著思緒正在飄飛的李肆,滿足而感慨地再長嘆了一聲,這個年輕的君王,真像是憑空從石頭縫裏跳出來的一只孫猴子,未來到底是一番怎樣的景象,他還真有心再活個三十年,好仔細看看。
三十年,壓力很大啊,七十二歲的段宏時撚著胡須,忽然覺得,自己是不是該認真練練五禽戲了?
北京,暢春園,另一個老人覺得渾身充盈著氣力,那種即便隔著數千裏,也能若握實物把控形勢的味道,讓他隱隱有可以再活五百年的感覺。
“那李賊小兒,竟然還真辦起了立明禪位之事,興工商和領兵作戰,他是很強,可論及政治,哼……哈哈……”
康熙又在暢春園後湖釣魚,鋪著拉藏汗進獻來的氈毯上,小書案裏堆著一疊報紙。
此時已是九月中旬,從南蠻境內收得的各家報紙上,都已在討論到底該立朱明哪支分系為帝的問題,立明禪位一事,顯然已進行到實務層面。
立明禪位,這就意味著李肆要準備稱帝了。但康熙一點也不擔心,反而懷著一絲竊喜。
在他看來,即便李肆再急吼吼地要當皇帝,怎麽也得把朱明皇帝這桿大旗立個一年半載,至少得讓人家改元立號,讓這旗幟展開,否則就是不合禮。若是在新帝立起的當年就禪位,這是讓人家歷元不滿,很不合禮,李肆必將名聲大損,得不償失,還不如不立明禪位。
那麽這一年半載裏,就有太多的可能了。前明終究是個旗號,天下人心還有不少在朱明身上,否則自己不會那般防範。李肆立起朱明,不僅南蠻治下的忠明之心挑起,大清治下一些人也會跑過去。
跑過去就跑過去吧,反正他們是尊明,而不是尊英。這樣一來,李肆要再禪位,雖會收了一些忠明之人的心,卻也會得罪一些人。這些人跟李肆治下原本抑儒所得罪的人合在一起,也許不是什麽大麻煩,可能讓那小子麻煩,就是他康熙之喜。
李肆另一方面也給了康熙一件喜事,那就是透過護送孔尚任南去的閩浙總督滿保,李肆傳遞了停戰講和的意願,雖然還只有模糊詞句,甚至親筆書信都沒有,但方向卻是確定的。在康熙看來,李肆不折騰個兩三年,怎麽也難再朝他北面看過來。
“大將軍到哪裏?”
心情舒暢,康熙問起了今天的另一個主角,撫遠大將軍,十四皇子,貝勒胤禎回京了,康熙盡遣王公大臣去迎接。
“著魏珠去傳旨……”
康熙還要給胤禎一個驚喜,最大的驚喜還要留在自己身後,目前先一點點的給吧。
德勝門外,旌旗招展,胤禎一身華麗戎裝,策馬緩行,馬蹄踩在厚厚的紅毯上,看著兩側叩拜而迎的王公大臣,他也如兩腳行在雲間一般。
“四哥,別多想……”
人群中,腦袋一起杵著的胤祥對正咬著牙的胤禛低聲道。
“我沒……”
胤禛正要否認,代表皇帝前來的魏珠扯開了嗓子,離得遠沒聽清,但後面幾個字卻是咬得分明,四周叩迎人潮的低低嗡鳴也瞬間消散。
“晉王爵,封大將軍王……”
前後兩個“王”字,如冰刀一般,深深投入胤禛的心口,讓他面色瞬間煞白。
第八卷 雄鷹入蒼天,北塵飄故卷 第433章 大變將至,鄔先生獻計
十四皇子胤禎晉王爵,改名胤禵,雖然沒有給正式的王號,而是用了有些不倫不類的“大將軍王”,但朝臣普遍都認為,這是康熙預留一手的打算。因為康熙沒有撤大將軍位,胤禵還要領軍在外,若是戰事走向不堪設想,胤禵這新晉王爺太丟臉面,康熙也不至於再像處置胤禛那般,上上下下,來來回回。
康熙雖沒有明說,可立儲風波就這麽悄然平息,大家都看出來了,康熙屬意胤禵。接著康熙將上書求覆太子的朱天保砍頭,一家流放,朝堂也沒什麽聲音。畢竟這個楞頭青又把廢太子翻騰出來,自己找死,怨不得別人。而大學士王掞遭了發落,降三級留用,這是在懲戒他有結黨攬政之嫌。
雍王府,冰刀還插在胤禛心口上,寒風呼呼地往裏灌著。
康熙在暢春園見了胤禵後,又召王公大臣,發落了胤禩。上諭用詞很嚴厲,“胤禩,系辛者庫賤婦所生,自幼心高陰險。聽相面人張明德之言,遂大背臣道,覓人謀殺二阿哥,舉國皆知。伊殺害二阿哥,未必念及朕躬也。朕前患病,諸大臣保奏八阿哥,朕甚無奈,將不可冊立之胤礽放出,數載之內,極其郁悶。胤禩仍望遂其初念,與亂臣賊子結成黨羽,密行險奸。謂朕年已老邁,歲月無多,及至不諱,伊曾為人所保,誰敢爭執?此大奸大惡之人,不肖為朕子!自此朕與胤禩,父子之恩絕矣!”
康熙翻陳年舊賬,斷絕父子關系,廢去胤禩貝勒爵位,著家看管,處置比上一次還重。這番作為一般人看不明白,可朝堂重臣心裏都有數。康熙在湖南生死不明時,大家都準備把胤禩推出來,這顯然有違康熙所願,更懼這八阿哥的“賢名”,所以發落得很是徹底,朝堂宗室都不敢有一絲雜音。
對胤禩來說,他自己都還沒想明白,為何遭了這“無妄之災”。不僅再無嗣位希望,連帶皇子身份都被擼去,短短時日,大起大落,他難再扛得住,竟是一病不起。
胤禩遭罪,胤禛顧不上幸災樂禍,他是又驚又懼又憂。震驚的是,真如茹喜所言,老八倒下了,十四起來了。恐懼的是,這一切李肆不僅早就料到,甚至還是他推波助瀾所造的形勢。而憂慮的是,胤禵得勢,儲位看起來非他莫屬,自己該怎麽辦?
“李肆,乃我大清死敵,此前皇阿瑪幾番布置,已經看得很明白,我大清靠眼下的布局,絕難遏止李肆。只有修政、強軍,以一番新氣象相對,否則大清危矣!十四弟只知兵,只通舊政,即便有皇阿瑪之能,若是不專心看透此局,我大清,怕是撐不過他在位之時。”
胤祥心頭也非常沈重,都顧不得再去勸解胤禛。在他看來,李肆是大清生死之敵,掌大清之人,沒有一番雷霆滌蕩的大決心,這大清的天下,早晚要被李肆盡數奪去。
而現在,皇阿瑪湖南受挫,竟是偃旗息鼓,似乎還有跟李肆談和之心。姑且算是緩兵之計吧,可皇阿瑪還能有幾年時日?真正肩負起捍衛大清,乃至滅掉李肆重任的,是下一任皇帝。其他人都不是合適人選,最合適的還是跟李肆有“過命”交情,知之甚深,自有一番大決心的四哥胤禛。
胤禛頹然無力地道:“可那又能怎樣?要能修政、強軍,沒有權柄,如何得行?這些時日你我兄弟清理戶部,遭遇如何?跟十年前幫太子查辦虧空一樣,查到最後,全是皇阿瑪自己戳出來的窟窿!可這權柄,皇阿瑪眼見是要交給十四弟了,我們又莫之奈何。”
胤祥低低道:“南面之人,該用就得用上了。”
胤禛心頭一跳,自南面而回的茹喜,一直被他留在府中,雖有格格之名,他卻是不願去碰,這段時日也沒再見過,就是想看看茹喜所言到底能應驗幾分。現在盡數應驗,他卻更不想見,他害怕。李肆料事如此深,自己跟那李肆聯手,到底是福還是禍?說起來自己有心上位,為的就是鏟除李肆,為了這個目的,跟李肆那大仇敵握手,著實荒謬。
他自己雖然嘴上也說有大決心,什麽事都可做得,心裏卻總是虛的。那李肆,選中他為扶持對象,有什麽圖謀,多多少少也有所悟。真要用上李肆的助力,在未來到底有什麽影響,他還不太能算明白。
胤祥咬牙道:“此一時,彼一時,權謀無黑白,李世民能殺兄弟,朱元璋能溺小明王,朱棣更是起兵覆建成帝位,為著大清江山,四哥你就得堅定心意。若能得南面助力,讓皇阿瑪轉心屬意四哥,些許顧慮,算得了什麽?我可是隱約聽人說起過,皇阿瑪跟李肆正來往消息,謀著休兵止戈呢。”
胤祥說得前銳後圓,“謀逆奪位”的念頭在胤禛心中一閃而過,他不敢深想,卻是點頭道:“也好,就跟那茹喜再談談。”
茹喜再見胤禛,不敢多說,就只道:“南面又來了人,說王爺真是有心,不妨與他相談一番。”
胤禛問:“那是何人?”
茹喜道:“那是……鄔先生,李天王身邊之人。”
胤禛當然有心,於是去了北城文昌帝君廟,見著了這位年輕的鄔先生。
對上胤禛,這年輕人初時還有些緊張。兩人沒談正事,而是論道。胤禛懂佛道,這年輕人也有涉獵,聊了一陣,年輕人的氣度也揮灑開了,話題轉到自南面興起,最近傳入江南的天主教。
胤禛對這天主教認識不多,但顯然也沒閉塞到將之跟歐人的羅馬公教混為一談。他就問,為何天主教要興公祀,血脈之祀不都是一家一姓的事麽?公祀還不分嫡庶,也難怪江南的讀書人斥之為邪教,兩江總督張伯行為此還上書,要求朝廷下諭封禁。
鄔先生道:“富貴之家,代代穩繼,族譜完密,血脈之嗣清晰,可以自設祠堂,一族自祀。可小民之輩,顛沛流離,哪有餘力厘清祖輩譜系?他們為飽口腹而終日奔忙,也無財力自祀。而能有自祀之力的宗族裏,那些未能載入族譜的庶子賤枝,他們也是人,也總想著能追溯血脈。這兩類人,天下之民,十之八九,為他們設公祀,不正合孔聖人所言之‘仁’麽?”
胤禛抽了口涼氣,這天主教,開公祀之路,竟然能席卷天下人十之八九,怪不得兩江總督張伯行說任其擴散,危害不堪設想。他心中暗道,這該是那李肆安下的暗棋,就為分天下人心,必須得警告皇阿瑪,若是日後自己得位,也得徹底禁絕此教。
鄔先生看著他眼中閃動的寒光,再微微笑道:“天主教除開公祀,還以穩導人心,除開尊奉華夏之聖,教義還倡不殺生,不倡穢,不興亂,勸人向善。他們還精於醫事,以醫行教。更重要的是,他們不學佛道乃至洋人之教,求什麽免錢糧事,甚至反佛道人出世。”
聽到這,胤禛心念驟然轉變,若此話為真,那倒是一顆值得利用的棋子……
談了一會天主教,話頭熟絡,終於話歸正題。
鄔先生問胤禛:“皇上在暢春園,安全都是何人負責周護?”
胤禛心中咯噔一響,這話的方向很是危險……
不等胤禛回答,鄔先生豎掌,一根指頭一根指頭的彈:“在暢春園,最裏自然是侍奉起居的總管太監,外一層是侍衛親軍,由散秩大臣、內大臣和領侍衛內大臣掌管,更外一層是步軍統領,也就是九門提督。”
胤禛冷聲道:“鄔先生,你雖從南面來,但這裏終究是京城,說話可當小心些,我胤禛有心權柄,卻絕無謀逆之心!”
不管他內心怎麽想,即便是對著自己最親信的人,這話這態度,他也必須擺明。
鄔先生卻是不管他,徑直繼續道:“好叫雍王知道,我家天王有一句話要傳給王爺,這最外一層,可是關鍵,王爺千萬得把穩了。”
這話說得再明白不過,是讓胤禛籠絡住步軍統領隆科多。
胤禛沒說話,腦子卻在急速轉動。隆科多,他本就在加意籠絡,那畢竟是一門權貴,他雖非佟佳皇後所生,卻是佟佳皇後所養,隆科多還是他的舅舅。
但對隆科多此人,胤禛卻也沒怎麽太看重。隆科多所領步軍統領一職,確是重要,卻不是最重要的。畢竟隆科多所部,從來都只是外衛,即便是暢春園,也都沒有宿衛在內。康熙身邊安全,靠的是侍衛親軍,而掌管這些侍衛的,是領侍衛內大臣。
即便是他胤禛要謀逆,就算勾結了隆科多,還有領侍衛內大臣和內大臣那一圈重臣。那些重臣,內接王公,外聯大學士,一紙諭令,隆科多的步軍可沒那個膽子違逆。
如今這鄔先生來這麽一句,讓胤禛很難理解,在他的思維裏,牢牢抓住隆科多,這內裏的潛臺詞是,得靠著波及整個京城的血腥之事,才有機會上位,因為隆科多管的是整個京城的護衛。
見胤禛有發火自證心志的跡象,鄔先生呵呵笑道:“王爺莫想多了,我家天王有神機妙算,在天下大變之後,這最外一層,能給王爺一次機會。這個機會合禮合法,絕不是謀逆。只是……這也是唯一一次機會,需要王爺定下大決心,王爺若是無力或者無心把握,我家天王也愛莫能助。”
胤禛楞住,大變?不是謀逆?真有這樣的機會?
目光變幻了好一陣,胤禛道:“那會是什麽大變?”
鄔先生高深莫測地一笑:“王爺自當拭目以待,時日也不會太久遠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段宏時無比感慨,李肆更是心緒激蕩,他這老師,才是真正的襄王之後,早年為了進一步深藏血脈,將自己兒子段允常過繼給段家兄長。現在要重立襄王一脈,段宏時感覺虧欠段家太多,就想讓段雨悠嫁給李肆,返繼段家。
“五六歲的時候,被族人從長沙帶著去廣東,卻因為忠貞營劉國昌,也就是你舅祖爺入英德阻住。說起來,我們師徒相遇,也是上天早已註定。”
段宏時拈須笑著,李肆靜靜傾聽。
“在英德一戶人家寄住了兩年多,之後那戶人家偶然得知我朱氏身份,為免洩露,就跟著我們背鄉離井,去了長沙。”
“老夫與那戶人家的小女青梅竹馬,長大後也成了一段姻緣。之後岳父母亡故,就跟妻子扶柩回了英德,以英德為家。”
“上天對老夫早定重罰,或許不僅因為我是朱家後人,還因為我總想著要弄明白,朱明何以亡國,華夏何以陷於夷狄。妻生子後不久病亡,我就將兒子帶回長沙,過繼給段家兄長,然後潛心向學。”
“孔孟,老莊,宋儒,明儒,聖賢書鉆透,再學法家,涉楊朱,經手吏事,雖有小成,卻總還覺隔著一層,後來遇上了你,這才天地通透。”
段宏時看向李肆,認真地道:“近日由雨悠此事,我又恍悟,之前你我所定立明禪讓之策,太過粗疏。朱明與英華,就像我和你,並非禪讓那般直接可承,所以……”
李肆點頭:“我跟很多人談過,包括軍中之人,也發現之前想得太簡單了些,不過老師放心,就如你隱下此秘一樣,朱明到英華,這段歷史要怎麽相連,我也有了新悟。”
“說到新悟……”
段宏時取過一本書,封皮上寫著《官府兩論》。
“你讓安家姑娘轉譯的這些歐人之論,跟我們所提天主道的天人之倫很是契合,也如你所言,歐人工商興旺,天主道所言之天人之倫,當會很快在我英華深入人心,可麻煩就在於……”
他皺起了眉頭,顯然很為自己所料的某個前景擔憂。
“此類歐人之論,跟黃顧王三賢的虛君論有異曲同工之處,就怕不過十數年後,三賢之流挾內外思潮而起,將如東林黨一般,把持朝政,問鼎權柄。到那時,你所持君權為何,又該以何而爭?”
老師畢竟是老師,看事就是這麽透徹。段宏時拿的《官府兩論》,就是英國哲學家洛克寫的《論政府》。在這兩篇論文裏,洛克闡述了社會契約論和公民社會的原理,為之後的社會契約論奠定了理論基礎。
李肆早前所建的通事館,不僅開始嘗試初步的外交運作,還負責引入歐人知識,而李肆前世是文科出身,在這個時代,哪些書籍最具意義,他大致有數。開列了相應人名和書單,由安九秀專門組織人翻譯。除開科學之類,哲學方面也很是註重,像是霍布斯的《利維坦》和洛克等人的書籍,都通過英國商人作了引進。
科學方面的書籍,李肆著力推廣,而哲學方面,特別是對後期啟蒙運動提供了重要理論基礎的那些書,李肆轉給段宏時和薛雪為首的天主道研究者們,作為內部參考資料,刻意禁絕了外傳。
之所以這麽謹慎的原因,是李肆覺得天主道還欠缺很多東西,段宏時的擔憂也正是這點。歐人在否定君權神授,正在醞釀啟蒙運動,要進一步擺脫君權,讓國家政治結構繼續蛻變,可華夏這邊卻不能學著幹。人家那君權本就是有限的,政治格局跟華夏不是一個路數。而英華所倡天主道,在君權和“人”權之間,銜接還存在問題。
直白說,李肆不要君父,那就丟掉了董仲舒所完善的君權天授。那麽英華君主又該有什麽法統,來確立自己和上天的聯系,來立這君王之位?
李肆雖有方向,段宏時也劃出了輪廓,但遠未完善。而就在此時,三賢書院最近的動作,特別是在立明禪讓一事上的表現,讓李肆認識到,英華的另一個敵人,正在漸漸成型。
這是英華自己培養起來的一個敵人,原本在明末就已經崛起了,那就是以黃宗羲、顧炎武和王夫之為代表的晚明新儒。他們的學術思想來自東林學派,這一學術思想的社會基礎,則是工商繁盛,對束縛在身上的朱明皇權很是不感冒的江南。
現在英華重工商,抑官儒,這一派倡導虛君的新儒自然就冒了出來。他們不願意腦袋上還壓著一個掌握實權的皇帝,想要以儒家取自道家的“無為而治”,“不與民爭利”等等工具來掌控權柄。從政治得利面來說,這一派日後必將跟工商融匯。從思想派別來說,這一派的未來將會倡導完全自由的市場經濟。跟著官儒一道推動立明禪讓,是這“三賢黨”的初生萌動。
從思想的大方向上來說,三賢似乎是先進的,可這思潮只能讓最活躍的工商得利。即便是李肆將英華推進到工商大發展的大時代裏,這個方向終究無法代表所有階層的利益。
以前明論,東林黨只代表儒教官僚,代表東南工商,農民?西北?喝風去!三賢黨只代表儒教和官僚,最後在英華的框架中,漸漸還會如東林黨一般,與工商寡頭合流。
那麽問題就來了,誰來代表其他人?一國終究有士農工商兵,終究有貧富貴賤,誰能代表所有人?華夏歷史,成於一統,也苦於一統。所凝出的政治大生態就是:我代表,我統治,我奴役。沒有並存,沒有合作,沒有共贏。
沒有誰能完全代表所有人,只有盡可能地代表所有人。這個世界正慢慢走向自己代表自己,誰也別想代表自己,但在1717年,還是在華夏,這條道路還很漫長,就只能有人出面來代表大家,這就是君王。
既然在華夏,大家都信老天,李肆就舉著老天的旗幟,再以華夏君王的傳承,手持天主道,來作這代表。誰都代表,同時誰都不代表。
李肆所舉天主道的天人三倫裏,尤重第三條,人人自利而不相害。劃下界線,誰越界就砍誰,誰來砍呢,那就是英華的君王,李肆對君王身份和所建法統,就歸納為“代天裁決”。
對倡導弱肉強食的叢林競爭論者而言,這似乎是幼稚和軟弱的政治哲學,可在李肆看來,穩定的政治格局就在於“有容乃大”。階級或者階層這東西,是永恒存在的。你消滅了一個,卻會出現另一個,來來回回,反反覆覆。留下滿目瘡痍的殘缺歷史,給後人制造尖銳的思想對立,未來也始終模糊不明。就如英勇無畏地去殺魔王的勇士一般,勇士殺了魔王,然後自己又成了新的魔王。
因此這三賢黨是李肆的敵人,同時卻不是生死之敵,要如何抑制和引導工商興起時對李肆所握權力的沖擊,李肆不僅要跟三賢黨作戰,也要對自己動刀,立明禪位這一事,就成了一個舞臺。
段宏時看著思緒正在飄飛的李肆,滿足而感慨地再長嘆了一聲,這個年輕的君王,真像是憑空從石頭縫裏跳出來的一只孫猴子,未來到底是一番怎樣的景象,他還真有心再活個三十年,好仔細看看。
三十年,壓力很大啊,七十二歲的段宏時撚著胡須,忽然覺得,自己是不是該認真練練五禽戲了?
北京,暢春園,另一個老人覺得渾身充盈著氣力,那種即便隔著數千裏,也能若握實物把控形勢的味道,讓他隱隱有可以再活五百年的感覺。
“那李賊小兒,竟然還真辦起了立明禪位之事,興工商和領兵作戰,他是很強,可論及政治,哼……哈哈……”
康熙又在暢春園後湖釣魚,鋪著拉藏汗進獻來的氈毯上,小書案裏堆著一疊報紙。
此時已是九月中旬,從南蠻境內收得的各家報紙上,都已在討論到底該立朱明哪支分系為帝的問題,立明禪位一事,顯然已進行到實務層面。
立明禪位,這就意味著李肆要準備稱帝了。但康熙一點也不擔心,反而懷著一絲竊喜。
在他看來,即便李肆再急吼吼地要當皇帝,怎麽也得把朱明皇帝這桿大旗立個一年半載,至少得讓人家改元立號,讓這旗幟展開,否則就是不合禮。若是在新帝立起的當年就禪位,這是讓人家歷元不滿,很不合禮,李肆必將名聲大損,得不償失,還不如不立明禪位。
那麽這一年半載裏,就有太多的可能了。前明終究是個旗號,天下人心還有不少在朱明身上,否則自己不會那般防範。李肆立起朱明,不僅南蠻治下的忠明之心挑起,大清治下一些人也會跑過去。
跑過去就跑過去吧,反正他們是尊明,而不是尊英。這樣一來,李肆要再禪位,雖會收了一些忠明之人的心,卻也會得罪一些人。這些人跟李肆治下原本抑儒所得罪的人合在一起,也許不是什麽大麻煩,可能讓那小子麻煩,就是他康熙之喜。
李肆另一方面也給了康熙一件喜事,那就是透過護送孔尚任南去的閩浙總督滿保,李肆傳遞了停戰講和的意願,雖然還只有模糊詞句,甚至親筆書信都沒有,但方向卻是確定的。在康熙看來,李肆不折騰個兩三年,怎麽也難再朝他北面看過來。
“大將軍到哪裏?”
心情舒暢,康熙問起了今天的另一個主角,撫遠大將軍,十四皇子,貝勒胤禎回京了,康熙盡遣王公大臣去迎接。
“著魏珠去傳旨……”
康熙還要給胤禎一個驚喜,最大的驚喜還要留在自己身後,目前先一點點的給吧。
德勝門外,旌旗招展,胤禎一身華麗戎裝,策馬緩行,馬蹄踩在厚厚的紅毯上,看著兩側叩拜而迎的王公大臣,他也如兩腳行在雲間一般。
“四哥,別多想……”
人群中,腦袋一起杵著的胤祥對正咬著牙的胤禛低聲道。
“我沒……”
胤禛正要否認,代表皇帝前來的魏珠扯開了嗓子,離得遠沒聽清,但後面幾個字卻是咬得分明,四周叩迎人潮的低低嗡鳴也瞬間消散。
“晉王爵,封大將軍王……”
前後兩個“王”字,如冰刀一般,深深投入胤禛的心口,讓他面色瞬間煞白。
第八卷 雄鷹入蒼天,北塵飄故卷 第433章 大變將至,鄔先生獻計
十四皇子胤禎晉王爵,改名胤禵,雖然沒有給正式的王號,而是用了有些不倫不類的“大將軍王”,但朝臣普遍都認為,這是康熙預留一手的打算。因為康熙沒有撤大將軍位,胤禵還要領軍在外,若是戰事走向不堪設想,胤禵這新晉王爺太丟臉面,康熙也不至於再像處置胤禛那般,上上下下,來來回回。
康熙雖沒有明說,可立儲風波就這麽悄然平息,大家都看出來了,康熙屬意胤禵。接著康熙將上書求覆太子的朱天保砍頭,一家流放,朝堂也沒什麽聲音。畢竟這個楞頭青又把廢太子翻騰出來,自己找死,怨不得別人。而大學士王掞遭了發落,降三級留用,這是在懲戒他有結黨攬政之嫌。
雍王府,冰刀還插在胤禛心口上,寒風呼呼地往裏灌著。
康熙在暢春園見了胤禵後,又召王公大臣,發落了胤禩。上諭用詞很嚴厲,“胤禩,系辛者庫賤婦所生,自幼心高陰險。聽相面人張明德之言,遂大背臣道,覓人謀殺二阿哥,舉國皆知。伊殺害二阿哥,未必念及朕躬也。朕前患病,諸大臣保奏八阿哥,朕甚無奈,將不可冊立之胤礽放出,數載之內,極其郁悶。胤禩仍望遂其初念,與亂臣賊子結成黨羽,密行險奸。謂朕年已老邁,歲月無多,及至不諱,伊曾為人所保,誰敢爭執?此大奸大惡之人,不肖為朕子!自此朕與胤禩,父子之恩絕矣!”
康熙翻陳年舊賬,斷絕父子關系,廢去胤禩貝勒爵位,著家看管,處置比上一次還重。這番作為一般人看不明白,可朝堂重臣心裏都有數。康熙在湖南生死不明時,大家都準備把胤禩推出來,這顯然有違康熙所願,更懼這八阿哥的“賢名”,所以發落得很是徹底,朝堂宗室都不敢有一絲雜音。
對胤禩來說,他自己都還沒想明白,為何遭了這“無妄之災”。不僅再無嗣位希望,連帶皇子身份都被擼去,短短時日,大起大落,他難再扛得住,竟是一病不起。
胤禩遭罪,胤禛顧不上幸災樂禍,他是又驚又懼又憂。震驚的是,真如茹喜所言,老八倒下了,十四起來了。恐懼的是,這一切李肆不僅早就料到,甚至還是他推波助瀾所造的形勢。而憂慮的是,胤禵得勢,儲位看起來非他莫屬,自己該怎麽辦?
“李肆,乃我大清死敵,此前皇阿瑪幾番布置,已經看得很明白,我大清靠眼下的布局,絕難遏止李肆。只有修政、強軍,以一番新氣象相對,否則大清危矣!十四弟只知兵,只通舊政,即便有皇阿瑪之能,若是不專心看透此局,我大清,怕是撐不過他在位之時。”
胤祥心頭也非常沈重,都顧不得再去勸解胤禛。在他看來,李肆是大清生死之敵,掌大清之人,沒有一番雷霆滌蕩的大決心,這大清的天下,早晚要被李肆盡數奪去。
而現在,皇阿瑪湖南受挫,竟是偃旗息鼓,似乎還有跟李肆談和之心。姑且算是緩兵之計吧,可皇阿瑪還能有幾年時日?真正肩負起捍衛大清,乃至滅掉李肆重任的,是下一任皇帝。其他人都不是合適人選,最合適的還是跟李肆有“過命”交情,知之甚深,自有一番大決心的四哥胤禛。
胤禛頹然無力地道:“可那又能怎樣?要能修政、強軍,沒有權柄,如何得行?這些時日你我兄弟清理戶部,遭遇如何?跟十年前幫太子查辦虧空一樣,查到最後,全是皇阿瑪自己戳出來的窟窿!可這權柄,皇阿瑪眼見是要交給十四弟了,我們又莫之奈何。”
胤祥低低道:“南面之人,該用就得用上了。”
胤禛心頭一跳,自南面而回的茹喜,一直被他留在府中,雖有格格之名,他卻是不願去碰,這段時日也沒再見過,就是想看看茹喜所言到底能應驗幾分。現在盡數應驗,他卻更不想見,他害怕。李肆料事如此深,自己跟那李肆聯手,到底是福還是禍?說起來自己有心上位,為的就是鏟除李肆,為了這個目的,跟李肆那大仇敵握手,著實荒謬。
他自己雖然嘴上也說有大決心,什麽事都可做得,心裏卻總是虛的。那李肆,選中他為扶持對象,有什麽圖謀,多多少少也有所悟。真要用上李肆的助力,在未來到底有什麽影響,他還不太能算明白。
胤祥咬牙道:“此一時,彼一時,權謀無黑白,李世民能殺兄弟,朱元璋能溺小明王,朱棣更是起兵覆建成帝位,為著大清江山,四哥你就得堅定心意。若能得南面助力,讓皇阿瑪轉心屬意四哥,些許顧慮,算得了什麽?我可是隱約聽人說起過,皇阿瑪跟李肆正來往消息,謀著休兵止戈呢。”
胤祥說得前銳後圓,“謀逆奪位”的念頭在胤禛心中一閃而過,他不敢深想,卻是點頭道:“也好,就跟那茹喜再談談。”
茹喜再見胤禛,不敢多說,就只道:“南面又來了人,說王爺真是有心,不妨與他相談一番。”
胤禛問:“那是何人?”
茹喜道:“那是……鄔先生,李天王身邊之人。”
胤禛當然有心,於是去了北城文昌帝君廟,見著了這位年輕的鄔先生。
對上胤禛,這年輕人初時還有些緊張。兩人沒談正事,而是論道。胤禛懂佛道,這年輕人也有涉獵,聊了一陣,年輕人的氣度也揮灑開了,話題轉到自南面興起,最近傳入江南的天主教。
胤禛對這天主教認識不多,但顯然也沒閉塞到將之跟歐人的羅馬公教混為一談。他就問,為何天主教要興公祀,血脈之祀不都是一家一姓的事麽?公祀還不分嫡庶,也難怪江南的讀書人斥之為邪教,兩江總督張伯行為此還上書,要求朝廷下諭封禁。
鄔先生道:“富貴之家,代代穩繼,族譜完密,血脈之嗣清晰,可以自設祠堂,一族自祀。可小民之輩,顛沛流離,哪有餘力厘清祖輩譜系?他們為飽口腹而終日奔忙,也無財力自祀。而能有自祀之力的宗族裏,那些未能載入族譜的庶子賤枝,他們也是人,也總想著能追溯血脈。這兩類人,天下之民,十之八九,為他們設公祀,不正合孔聖人所言之‘仁’麽?”
胤禛抽了口涼氣,這天主教,開公祀之路,竟然能席卷天下人十之八九,怪不得兩江總督張伯行說任其擴散,危害不堪設想。他心中暗道,這該是那李肆安下的暗棋,就為分天下人心,必須得警告皇阿瑪,若是日後自己得位,也得徹底禁絕此教。
鄔先生看著他眼中閃動的寒光,再微微笑道:“天主教除開公祀,還以穩導人心,除開尊奉華夏之聖,教義還倡不殺生,不倡穢,不興亂,勸人向善。他們還精於醫事,以醫行教。更重要的是,他們不學佛道乃至洋人之教,求什麽免錢糧事,甚至反佛道人出世。”
聽到這,胤禛心念驟然轉變,若此話為真,那倒是一顆值得利用的棋子……
談了一會天主教,話頭熟絡,終於話歸正題。
鄔先生問胤禛:“皇上在暢春園,安全都是何人負責周護?”
胤禛心中咯噔一響,這話的方向很是危險……
不等胤禛回答,鄔先生豎掌,一根指頭一根指頭的彈:“在暢春園,最裏自然是侍奉起居的總管太監,外一層是侍衛親軍,由散秩大臣、內大臣和領侍衛內大臣掌管,更外一層是步軍統領,也就是九門提督。”
胤禛冷聲道:“鄔先生,你雖從南面來,但這裏終究是京城,說話可當小心些,我胤禛有心權柄,卻絕無謀逆之心!”
不管他內心怎麽想,即便是對著自己最親信的人,這話這態度,他也必須擺明。
鄔先生卻是不管他,徑直繼續道:“好叫雍王知道,我家天王有一句話要傳給王爺,這最外一層,可是關鍵,王爺千萬得把穩了。”
這話說得再明白不過,是讓胤禛籠絡住步軍統領隆科多。
胤禛沒說話,腦子卻在急速轉動。隆科多,他本就在加意籠絡,那畢竟是一門權貴,他雖非佟佳皇後所生,卻是佟佳皇後所養,隆科多還是他的舅舅。
但對隆科多此人,胤禛卻也沒怎麽太看重。隆科多所領步軍統領一職,確是重要,卻不是最重要的。畢竟隆科多所部,從來都只是外衛,即便是暢春園,也都沒有宿衛在內。康熙身邊安全,靠的是侍衛親軍,而掌管這些侍衛的,是領侍衛內大臣。
即便是他胤禛要謀逆,就算勾結了隆科多,還有領侍衛內大臣和內大臣那一圈重臣。那些重臣,內接王公,外聯大學士,一紙諭令,隆科多的步軍可沒那個膽子違逆。
如今這鄔先生來這麽一句,讓胤禛很難理解,在他的思維裏,牢牢抓住隆科多,這內裏的潛臺詞是,得靠著波及整個京城的血腥之事,才有機會上位,因為隆科多管的是整個京城的護衛。
見胤禛有發火自證心志的跡象,鄔先生呵呵笑道:“王爺莫想多了,我家天王有神機妙算,在天下大變之後,這最外一層,能給王爺一次機會。這個機會合禮合法,絕不是謀逆。只是……這也是唯一一次機會,需要王爺定下大決心,王爺若是無力或者無心把握,我家天王也愛莫能助。”
胤禛楞住,大變?不是謀逆?真有這樣的機會?
目光變幻了好一陣,胤禛道:“那會是什麽大變?”
鄔先生高深莫測地一笑:“王爺自當拭目以待,時日也不會太久遠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