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 164 章節

關燈
埔的莊炳寅,他怎麽也到臺中來啊?”“不是啦!阿炳仔車是黑的——”“他不會重新噴過嗎?車號襪變哪——七七八八九九九——哪會不對?”

在大約半個鐘頭左右的呆坐期間,三個傻鳥少說認出來十五六輛分屬於南北縱貫線上十個不同幫派角頭人物的座車。後來我忍不住向一個膚色黝黑、發色焦黃、瘦骨嶙峋的家夥試探地問了一句:真有那麽多‘道上’的人物嗎?“那人瞅瞅我的左眼、又瞅瞅我的右眼,嘴角一揚,和另兩個助理幾乎在同一瞬間嗤聲笑起來,仿佛我問了一個極其愚蠢、令人無法作答的問題。可他還是答覆我了:沒什麽‘道上’不‘道上’啦!你若是認識,你就認識了;你若是不認識,就不認識了。真正簡單的事情。”說完,三個家夥顯然無意再搭理我,掉回頭去啜飲料,繼續觀察街頭如織的風景。

也就在他們那樣嗤笑著的時候,我猛可想起徐老三當年在覆華新村辦公室裏給我上過的一課——我們平凡生活著的這個世界,其實只不過是另一個神奇的、異能的、充滿暴力的世界的倒影而已。猶之乎某種頓悟一般,我急忙扯開書袋,從內側夾層裏翻出徐老三那本黑皮小冊子,翻到臺中市的部分,拿手肘頂了頂老大哥的臂膀,道:“你要找的地方難道沒有任何招牌字號嗎?”

老大哥搖搖頭、再點點頭,似乎又覺得點頭搖頭都不對,索性更用力地搔起頭皮來。他喃喃念著:“自由路一直下去十九號。”“自由路一直就是九號。”其實我們已經來到了那堂口的附近,八十多歲的老大哥不認為他的記性有那麽壞,但是他更不認為堂口長得像“一之十九號”的那所醫院——我卻覺得是他那把年紀的人本能地忌諱醫院使然。

不過,你也可以說老大哥對了——那不是醫院,它是天堂、是地獄、是遁世者的樂園、是記憶的墳場。它原來叫“人文書店”,在徐老三那本小冊子所註記的內容只有兩個字:“禁地”。我在這個禁地和萬得福、錢靜農重逢,也認識了孫孝胥、李綬武和汪勳如,算是又見到趙太初。頭上仍戴著頂色如牛屎的毛線帽的趙太初和我打個照面,只說了一句話:“我說過咱們後會有期的嘛!”便扭身朝外走了。

“趙爺慢走。”老大哥欠欠身,閃出一條路來。

“走慢了可不行。走慢了趕不上車,趕不上車就掛不上號,掛不上號就抽不著簽,抽不著簽就住不進榮民之家,住不進榮民之家就死不了啦——死不了多難受啊!”趙太初一面答著,身影卻一徑朝門口闖去。

這是我在那堂口裏見識的第一個場面。或許是看我初來乍到、不明就裏,一旁的錢靜農微笑著,道:“這和二十七年前的一張畫有關。昔日畫有七層,太初在他的那一層上窺見一個劫數,乃是一竹節突斑,應在遁甲盤的‘死門’。他今日趕上了車、掛上了號、抽著了簽、住進了榮民之家,便還有七年陽壽可活,七年之後自有人在榮民之家結果他的生命。如若不然,這定數一亂,便不只太初一人,咱們這一夥子老鬼物恐怕誰也捱不到那己卯之約呢!”說到此處,他猛裏甩了兩下袖子,登時手中多了個鈔票般大小的紙方,沿折七開,抖成一張極為長大的紙膜,紙膜右上角缺了巴掌大的一塊,可是畫面上的一叢亂竹卻仍十分清晰,奇的是(也許由於紙膜過輕、無風自動的緣故)這叢墨竹居然前後搖曳、掩映生姿起來。幾乎也就在同一瞬間,孫孝胥、李綬武和汪勳如的手中也各門抖脫出一層缺角的紙膜,幾乎將我團團圍住。我不由自主一回身,發現後方緊閉的屋門門楣上也垂下來一張一模一樣的紙膜——不消說,是趙太初臨行之際貼上的。錢靜農接著說下去:“沒想到大春你到今天才得來——此畫中另有一層,現在百裏聞香手中,可惜他此刻正當值授業,與你錯過了。”

“倒是缺的這一角——”李綬武絞起一張麻子臉,從他那張畫後頭歪探出來,道,“早已寄奉令尊,可惜他拖家帶眷、謀生茍活,與咱們都錯過了。”

就在李綬武這麽說著的時候,我以一種近乎窒息者渴求空氣的姿勢昂了昂脖子,試圖將視線完全移開墨竹的包圍,不意一擡眼間卻瞥見遠處的墻上竟掛著另一張畫——“紅大哥”和“藍二哥”的那一張。

以上的兩千一百字是我第一個失敗的嘗試。它雖然素樸地描述了我隨老大哥造訪“人文覆健醫院暨護理中心”最初幾分鐘裏的情景,然而我沒能更仔細地把老大哥如何在麥當勞門口驅走三個助理的經過說清楚,也沒有交代醫院殘毀斑駁的外觀和朽蝕崩壞的內構,更忘了描述彌漫在每一寸空氣中那溝泥腐醬的臭味。可是如果這樣寫出,似又將浪費太多筆墨在感官細節上,因此而拖沓了原始事實的節奏。於是我停頓下來。

或許我應該如此開始述說:

生了一臉麻子的李綬武有一雙大小顯然不同的眼珠子,經常透過放大鏡觀察事物的右眼反而小些。當他把放大鏡從我臉前移開之後,像是看穿了我的心思一般應答著我瞳孔中閃過的疑惑,說道:“這些不是麻子瘢,是毀佛滅道的報應。”

此事發生在我同李綬武初晤之前整整一甲子,可稱中原武林一大浩劫。是日在山東泰安突然下了一場百年不遇的暴雨,據報載,這場雨摧毀農地近千頃、林木十數萬株,土石崩流、道路寸斷,尤以九丈溝一帶地貌丕變,走山溢流的情狀“令當地父老瞠目駭心,皆以為乃亙古所未曾有的異象”。這,要從李綬武的親身所歷者訪尋——

當時李綬武還是“藍衣社”新進成員,在“南昌行營”賀衷寒左右任事,風聞有一部刊刻於佛頭之上、名為“武藏十要”的古傳秘笈流落至此,於是自動請纓、北上公幹,循跡查訪多日,終於來到了九丈溝。然而這裏頭還別有一番曲折,那就是李綬武私衷所系、縈縈不能釋懷的另一樁勾當了。

原來李綬武在“南昌行營”效力之際,無意間得知“老頭子”手下特務有意戮殺兩名由老漕幫舉薦、而皆與天地會有累世仇隙的年輕俠士。這兩人與李綬武素昧平生,但是李綬武深知,倘或特務果爾遂行這種禽獸手段,勢必在江湖上釀成一場腥風血雨——至少老漕幫總舵主萬硯方是決計不會善罷甘休的。如此一來,非徒將挑起清、洪兩幫之間的火並,更可能引發國府中樞借此消滅江湖人物的剿蕩行動。李綬武官卑職小、人微言輕,焉能撼動政府特務方面的決定,遂只能利用這一次公幹的機會,乘隙向老漕幫方面投遞一封信息,此一密信乃是李綬武親筆繪制的一張畫,畫中藏著典故、典故隱著機鋒,在李綬武親口向我溯憶往事之際,此畫就掛在我倆身旁的一面濕淹漫染的墻壁上。“若非為了保全這張畫,”李綬武摸了摸臉上的麻子點,道,“也不至於落得個‘雨點皴’的尊容了。”

那一天,李綬武見天際龍掛囂騰,烏雲蔭翳,早知會有暴雨將至,遂重資賃一小舟,搶赴九丈溝,原想探看探看傳說中那“武藏十要”的面目究竟。不料果如他自己先前所料,獨篙小船才到九丈溝溝口之外,大雨便像是叫巨靈神一斧子劈開了天穹蓋、硬生生將一片湖海汪洋給傾註到下界凡塵來的陣勢,一顆顆撲頂砸下的水珠子賽過葡萄粒兒,串發疾墮,更似萬竿利箭的一般。才不過幾吐息的辰光,油布船篷已然不堪抵敵,眼見就要塌垮。李綬武轉念忖道:看這雨勢滂沱淩厲,非比尋常,稍待片刻若無屏蔽,隨身攜帶的紙封不免要飽受淋漓,則又如何再借之傳遞消息、救人於屠刀之下?這樣豈不白費一場心思筆墨、仍無益於大局?一面想著、一面扯下一角油布船篷,將隨身攜來的紙封包嚴密、收紮完妥,貼胸塞在襯衣內側——僅此一耽攔,不過幾分鐘之間,九丈溝急流暴漲了數倍;也就短少了這幾分鐘,錯失原本可以舍舟登岸、另覓遮覆的時機,但見一堵幾丈高的浪墻推蕩近前。李綬武只顧著扣緊衣扣,雙手自然控不住篙子,直覺便催動起丹田深處一枚小小的泥丸——此輪無形無體,卻是周身氣血樞紐、精神淵源,一旦啟動,勢如千鈞。李綬武原本但求立定腳跟、固穩樁步,未暇自知用力的輕重,加以情急之間,更估量不出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