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 150 章節

關燈
必也是位足智深思之士,但不知是什麽人,可否請三爺見告?此其三。”

“久聞高陽每事必問,果不其然!”魏三爺十分坦蕩,當下答了。原來交易的食譜非常簡單,是一道“素燒黃雀”。魏三爺向宋都的大廚建議:鵪鶉腹中的海參、香菇、竹筍固然各具滋味,然而一旦吃到第四層,其中居然是滿腹散菜,未免少一分艷目之色。何不將素燒黃雀裹入核心,待食客撥尋肌理,又覆得一驚喜,這就把“套四寶”變成“套五寶”了。至若今夜何以是四寶而非五寶,魏三爺正色肅容答道:“既已與人,何當覆以為己?這‘套五寶’是宋都的獨門菜式,我便不能侵奪了。”

關於自制的拿手菜卻始終未曾舉箸的一節,魏三爺卻轉臉向王新公道:“新衡先生是知情的——”

話語似斷未斷、待續未續,王新公卻搶道:“高陽的第二問和第三問,答案都在玄關腳凳邊的那個紙袋裏,待歇兒散了局,你帶回去品嘗玩味罷。”

紙袋顯然是早就準備下的,裏頭是一瓶陳釀和兩本閑書,乃是《神醫妙畫方鳳梧》和《食德與畫品》——後者正出自魏三爺之手。彼時我僦居仁愛路圓環一鬥室,與王新公府僅一箭之遙,散席信步而回,美酒佐書,不覺竟夜。至天明終卷,才明白王新公以試菜為名,實則是為我和魏三爺作一引見,或許夜來這飯局根本出自魏三爺所授意,其目的則清清楚楚寫在《食德與畫品》的扉頁上:“高陽兄揭諦探真”。

揭諦探真是個雙關語,一則俱載於《食德與畫品》之中,指的是魏三爺自行繪圖鳩工打造的一雙銀箸——一支名“揭諦”、另一支名“探真”——老饕自鑄稱手的筷子,自然有其品細嘗鮮的用意,姑且不論,至於那七字題辭的另一個意思,應該就是以此二書所載之內容,供我究其情實、發其隱匿。揆諸平日,多有為我具文述事的讀者,或抒志陳情、或獻曝揭秘,不外是供我參考,冀能輾轉寫入小說之中,往往披沙揀金,偶亦見寶。魏三爺這兩本書,的確是有補充近世政海秘辛的價值的。

先說我在席間所提的兩問:那位慨然道出“越是蠢物,越是要大肚能容”的人物,正是《神醫妙畫方鳳梧》的作者萬硯方。當年魏三爺浪跡海內,到處尋訪名廚大庖,求授菜譜食方,可以說散盡家貲。但是也因之而學會了不少獨門秘術。尤其是在烽火連天的抗戰時期,許多在道途間流離失所的廚師不惜以傳承數十百年的技藝交易一頓飽餐,《食德與畫品》便詳盡地載錄了作者“游學”的經歷、見聞和實操實作的七十二則掌故,其描摹刻畫,微入毫發,真可說是一流的小說了。

當然,求學問道之餘,如何維生也是一個問題。在魏三爺而言,這倒不難。書中坦述:一旦盤川告罄、囊橐蕭然,他便仗著在政府名公、巨卿之間震爍已久的聲名,去至某要員某府某邸,露一手烹飪的功夫。須知政客最怕人議論他不學無術、最喜人諦聽他逞學售術、又最擅長挾資借勢以窺學求術,是以政客皆好宴集——每於饌饜飲足、酒醉飯飽之餘,搜聞些“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談叢,便覺腹笥滿盈的不只是雞鴨魚肉而已。借由這一層權貴階級的心理,魏三爺便憑著一身從市井庖俎間訪得的本領,折沖於鳴鐘食鼎之家,可謂悠游自在得很。他與萬硯方訂交,亦緣於此;而初識所售之術,即是“套四寶”,當在一九五一年前後,是時“國府”已播遷來臺,地點當須在臺北。倒是萬硯方一句“你怎麽不說:越是蠢物,越是要大肚能容呢?”的自嘲反詰之辭,頗讓魏三爺刮目相看,深知此公非俗子,而願意傾心結納了。

多年之後,萬硯方驟爾殞命,其事甚秘而可怪,魏三爺便再也不吃這道菜了,其書末慨乎言之:“饋而無所貺,猶寢而無所夢;伯牙碎琴、季劄掛劍,皆傷離索者,天涯情味,其此之謂歟?”這段話隱了個姜白石《翠樓吟》“興懷昔游,且傷今之離索”的題序之意,所謂“天涯情味”,不免讓我想起《翠樓吟》結句:“仗酒祓清愁/花銷英氣/西山外/晚來還卷/一簾秋霽”。

這樣的交情似乎只能向傳奇小說中得之,而絕難在現實世界上求索。再見王新公時,不免提出來一嘆。王新公詫道:“你同周棄子那麽熟,沒聽他談起魏三去萬氏家廟打抽豐,不意卻結識了一批牛鬼蛇神,訂下生死之交的奇事麽?”

“我同棄公大抵談詩詞、說故舊,鮮少述及時人時事——”

“嘻!”王新公喟道,“他和那李綬武也是相熟的。李綬武整理了一本《民初以來秘密社會總譜》,其中引了不少武林史材料,棄子玩興大發,還給那些武林史訂了不少對仗工整的回目,什麽‘黑松林七俠結盟誓/白泰官三飛屠蛟龍’、‘甘鳳池摘瘤還咒誓/泥丸功導穴召英靈’都是出自他的手筆。這還不算,他還用‘異史氏’的筆名,替老漕幫寫了不少讚詩。像那首‘錦江常碧蔣山青/元戎下馬問道情/揖張義膽緣旗祭/笑剖丹心載酒行/百萬豪銀何快意/八千壯勇豈零丁/孤燈坐看橫塘晚/黯淡功名舉目清’,用事妥洽、煉字沈雄,更可稱傑作了。這等調皮得意之事,棄子竟沒向你抖露?”

“噫——我竟不知。”

承蒙王新公見告,我才知道:周棄公論畫之所以看重驚鴉,並非沒有緣故。或許是因為他和萬、李之結識而得以進窺方鳳梧藝事之堂奧;或許是因為他欣賞方鳳梧的畫論畫風而不吝以大詩家之身,同這批江湖人物論交。至於魏三爺到寧波西街老漕幫祖宗家門獻菜,究竟是不是存心打抽豐,便不得而知了。總之——據王新公所言——魏三爺之所以能接近萬硯方,乃是因為李綬武的緣故。這又是緣於李、魏二人搭同一條船來臺灣,有那麽一節“倚舷把晤”的情景。

據聞當時船行已近基隆,李綬武正憑欄讀著一本書,卻久久不曾翻頁,身後忽爾有人說了話:“老弟倒真是字斟句酌啊,呼呼呼!”

李綬武一回頭,見是和自己在青島同桌覆同船前來的大個子,只方才唱名發簽證時始知其姓字,叫魏誼正;倉促間尚不知如何應答,卻見魏誼正撮唇怪笑的一張臉也倏然凝凍起來——他是在睇見李綬武掌上所托的那本書中的文字之際楞住的。

“閣下手上這本書的主人曾經許過我一個‘天下之大,到處可以相逢’的後會,”魏誼正慘然道,“敢問閣下:這個叫歐陽秋的如今身在何處?書又如何到了閣下的手上?”

李綬武聞言似乎也大吃一驚,垂臉怔怔望著手中書本,思前想後片刻,覆打量了魏誼正半晌,才道:“設若您是‘講功壇’出身的弟子,卻不該如此問話;設若您是沖著這本《無量壽功》而來的練家,大可以趁我方才失魂落魄之際出手相奪。想這普天之下,能認得這書、認得歐陽秋其人,而又能灑然如此的,恐怕只有魏三爺一個人了。”

“不敢,在下正是魏三。”魏誼正舞拶著手上的銀筷子,漫不經心地往身後不遠處正吵嚷著的幾個軍官一指,道,“聽他們唱名,閣下是李先生;咱們其實是五月二十號那天一同自青島登船而來的——”正說著,魏誼正猛然發現到李綬武正緩緩地、悄悄地朝後移步,同時瞟目斜眉地似乎在示意他往船首方向走動。果然在走出十多丈遠開外,李綬武才低聲問道:“恕我冒昧直言,三爺既然也是從歐陽昆侖手上得到的通行憑證,敢問三爺上船之後,是不是給單獨拘在一間艙房之中,受了幾回盤問,直到端陽佳節之夜,才又無緣無故給放了?”

“不錯,那天兵士送來兩個粢米飯團,冒充粽子,粗糲得很,簡直難以下咽,我回頭就給扔了。”

“他們盤問了些什麽,可否請三爺見告?”

“翻來覆去就是那麽幾句:問一個身家來歷、親故鄉裏。再者便是如何混上艦來?從哪裏攀得一張通行憑證?此後意欲何為?諸如此類,簡直不勝其擾。怎麽?李先生也給拘問了幾日麽?”

李綬武且不置可否,卻益發壓低了聲,道:“依我看,自凡是跟著歐陽昆侖上船的都逃不過這一劫。且看那廂高談闊論的四位,還有個瘸腿婦道和一個孩子,他們是老漕幫萬硯方的家門親眷,興許沒吃什麽苦頭,可是恐怕也一樣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