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4 章節
關燈
小
中
大
段等等。它未必是在幫會形成之前就出現的——更合理且符實的情形應該是在幫會成立發展之後,為免口說無憑、默想無據,於是由參與者共同議訂,或者由領事者裁示,令專人謄寫抄錄而成。這樣的秘本並不是拿來流傳、散布的。它反而應該有禁止流傳、散布的性質。因為一旦經手寓目者眾,便失去了它作為“海底”的藏珍保密的本意。
可是珍藏的秘密非經分享卻不易見其珍、不易顯其密——尤其是當這個組織有坐大的企圖之時。是以原本只供少數成員記錄備忘且奉若聖旨的手抄秘本卻不知從何年何月開始,成了各地方勢力會黨間廣為流傳、散布的物事。廣東省還有人印“海底”發家,成了富豪。
天地會系統出來的“海底”原也只是幾十頁的小冊子。一經流傳,人人想在這部堪稱聖書的冊子上留下自己的手澤。於是稍通文墨之徒(甚至不通文墨之徒)只消有那麽一點小小的權柄,便要添寫些詩句、文章以及故事。光是一樁日常的走路過橋,就生出幾十首應答的歪詩劣謠。仿佛走路過橋的光棍若是在應對酬答這些詩謠上不能盡符秘本所載,便要被視作奸細一般。比方說:〖問:橋尾誰人在此?答:結萬義兄在此。問:在此何事?答:在此看桃李。問:桃李樹結子有多少?答:桃樹結子三十六,李樹結子七十二,共成一百零八。問:有何為證?答:有詩為證——桃子三六在樹根/李子七二甚超群/兩樣相連成結陣/一百零八定乾坤。續答:尚有對一聯為證——有頭有尾真君子/存始存終大丈夫。問:你在橋上過?橋下過?答:弟子在橋下過。問:為何不在橋上過?答:弟子身有穢,不敢在橋上過。問:橋下水深,焉能過得?答:結萬義兄見我真心義氣,教我手拿三塊石、八字腳;三八廿一步踏過。問:有何為證?答:有詩為證——二板橋頭過萬軍/手拿三石過江濱/義兄問我何方去/一片真心伴帝君。問:到二板橋又到何處?答:又到洪門一座。問:洪門誰人把守?答:萬龍、杜方二位將軍把守。有對一聯為證——地鎮高岡一派溪山千古秀/門朝大海三河峽水萬年流……〗如此反覆詰答問辯、喋喋不休,倘若實況果然,則天地會光棍博學強記的資質恐怕不比正途八股出身的秀才、舉人為弱。
而這“海底”秘本之中,倒非不可盡信。茶陣便是其一。茶陣者,於列杯奉茶以待來客之際有固定的布排圖式。無論一只茶杯、兩只茶杯……乃至於十三只茶杯,加上一把茶壺,可以擺出成百的陣式。來客取哪一只杯?飲多少?如何持杯?如何飲?都有細膩的講究和要求。倘若主客雙方本有敵意,而在茶陣的往來應對之中又有什麽差池閃失,便極可能演成劇烈的武鬥。反過來說,茶陣相待得宜,也有可能排難解紛,化幹戈為玉帛。
萬得福看那彈頭嵌入之勢,自然先想到這排列與“海底”秘本中的茶陣列杯圖樣略似。在茶陣之中,五杯之茶也稱得上變化多端了。若成四外一內的“梅花郎”,則中間那一杯絕不可飲。若成一直排的“五祖君”,則一杯也不可飲;非飲不可的話,須先註回壺中,重新斟上,這叫“崇禎帝尚在五祖君之上”。上三下二式叫“五虎下西村”,只上排中間那杯可飲。至於左三右二,在正統茶陣中並無此式,只於煙茶並舉時才有。面對這一式,飲者須持左三杯中最下方,也就是最靠近自己的那一杯,先移至右二杯的上方,也就是靠近主人的那一邊,然後念詩一首:反鬥窮原蓋舊昔/清人強占我京畿/覆回天下尊師順/明月中興起義時。如此才能再飲。
萬得福在腦中翻來覆去將這五杯茶的各首詩句都想過一遍,發覺沒有一首適用來說明或暗示萬老爺子垂危之際的心境體會。偏在此刻,晨曦又微微綻得亮了些,波光斜映,將這幾個彈孔的側邊拉出了長短較為分明的陰影。
在這波光掩映之下,亭中梁上的五個長短不一的彈孔居然形成了一個殘缺不全的字。左邊的三個由上而下依序是一圓、一圓、一斜長,形成個三點水的筆畫;右邊的兩個由上而下則是一點一橫,形成個主或高字的最初兩筆。旁人看這殘字或則不明白,萬得福看個仔細,知道它在一般人使用的正經字和幫會人使用的省筆字之間。再循線往下周折思索兩回,忽然像是明白了,忽然又像是糊塗了——但看他兩道刀眉乍展乍蹙,竟在似明白、似不明白之間。
原來從天地會起事伊始,至串聯起大江南北、遠屆關外塞上,可以說凡有井水處,即有會黨幫派角色。有的是馬賊、有的狗盜、有的不過是鼠竊宵小。然而也有豪客之上的人物。即使只是擁有一股小小勢力者,卻也鼓舞了壯志雄心,想要附會在反清覆明、驅虜興華的漢族大義之旗下,是以“清”字隱寫成三點水加一月字,“明”字隱寫成三點水加一日字,“天”字隱寫成左青右氣字樣,“地”字隱寫成左黑右氣字樣,會黨的“會”字則隱寫成上山下乃的怪形狀。也有人不論什麽字都給添上個三點水的偏旁,以示在幫切口。地方官吏拿住人犯,自凡與幫會有關,卻又苦無實證者,常刻意給那人犯的名字上添一個三點水的偏旁,再著令人犯畫押,這就簡直地成了栽誣羅織。可也有聞知這種不平之事的光棍刻意把自己的名字甚至姓氏的旁邊加上三點水,故作逸興壯飛、豪氣幹雲之態。就有這麽一個叫張朝京的上海小刀會門徒,也給自己的姓名加了三點水,成了漲潮,一時傳為笑話。
三點水可解為天地會奉明朱洪武正朔,自稱洪英、號為洪門的一個縮寫。自天地會與其他各地會黨逐漸融匯合流之後,連漕幫都受了影響。有一個後來的說法就是:就連漕幫三宗之一的杭州潘庵創建人潘清的本名就不叫潘清,而是潘慶。是以潘庵又稱慶幫。可是三點水畢竟釀成風潮,潘慶便給改成了潘清,慶幫便給改成了清幫。
萬得福看這三點水十分眼熟,可右邊這個“亠”就不很尋常了。在汗牛充棟的會黨材料裏面,只有一則同這個字首有關。它出自“海底”老本子裏的“稟進辭”。稟字頭上戴的正是這個“亠”。
話說當年天地會五祖——長房蔡德興、二房方大洪、三房馬超興、四房胡德帝和五房李識開——開木楊大會,大放洪門,廣結天下豪傑。忽有自稱“高溪天佑洪”帶領新丁來投軍吃糧,請門上將軍大人為之通稟上主教師。手本呈上去,上主(也就是五祖之上的萬雲龍大哥)道:“盤古以來至今並無人姓天,因何有姓天之人?還不快把真名真姓說出?若有半句訛言,趕出轅門,定斬不饒!”
這自稱天佑洪的才說:“我非別人,乃系明朝崇禎皇帝駕下之臣姓王名承恩。當年奸賊叛亂,要奪我主江山,把我君臣二人趕出皇城腳下。君臣二人在陣中沖散。先皇走到梅山腳處,見前無去路、後有追兵,料難逃脫,只得自縊身亡。”稍後這王承恩也來到梅山腳下,見主亡身,料這錦繡江山必為蠻夷所得,是以自將身上羅帶解下,懸在崇禎腳上,也吊死了。
老實說,王承恩一片忠心赤膽,只欲隨侍崇禎歸西,寸步不離,這才以崇禎的雙腳為梁,懸帶其上。這是殉之地上、扈之地下。隨後,忠魂烈魄跟著來到太廟之中,原只望尋個護駕之職、安身之處。誰知道崇禎不見他還好,一見他便破口大罵,說他是不忠不義之臣,居然敢以主之身、帝之軀為梁而懸之——這叫“死後加刑”,其罪尤過於毀屍。眾忠良之臣的魂魄聽到這裏,益發惱怒憤懣,把對李闖的狠勁怨氣都發在這王承恩身上了。故此忠魂飄泊在廟外、烈魄回蕩於空中,全無個依傍附著之所。
一日忽然望見雲端來了個紫面綠睛髯凸額的老僧,知是達摩祖師出外游玩,便連忙上前跪拜翻滾,將冤情訴過。達摩老祖憫其遭際,遂將之收入葫蘆之中,賜鐵板草鞋一對,以穩固這魂魄的根足,免得游移飄蕩。又封之姓天,命名佑洪,差其前往洪門木楊大會投效。這便是天佑洪求見五祖和萬雲龍大哥的一段情由,也是“稟進辭”的來歷。日後各地會黨徒眾都要修習這個典故。至於萬老爺子卻曾經同萬得福說過一段話,表示對王承恩這典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可是珍藏的秘密非經分享卻不易見其珍、不易顯其密——尤其是當這個組織有坐大的企圖之時。是以原本只供少數成員記錄備忘且奉若聖旨的手抄秘本卻不知從何年何月開始,成了各地方勢力會黨間廣為流傳、散布的物事。廣東省還有人印“海底”發家,成了富豪。
天地會系統出來的“海底”原也只是幾十頁的小冊子。一經流傳,人人想在這部堪稱聖書的冊子上留下自己的手澤。於是稍通文墨之徒(甚至不通文墨之徒)只消有那麽一點小小的權柄,便要添寫些詩句、文章以及故事。光是一樁日常的走路過橋,就生出幾十首應答的歪詩劣謠。仿佛走路過橋的光棍若是在應對酬答這些詩謠上不能盡符秘本所載,便要被視作奸細一般。比方說:〖問:橋尾誰人在此?答:結萬義兄在此。問:在此何事?答:在此看桃李。問:桃李樹結子有多少?答:桃樹結子三十六,李樹結子七十二,共成一百零八。問:有何為證?答:有詩為證——桃子三六在樹根/李子七二甚超群/兩樣相連成結陣/一百零八定乾坤。續答:尚有對一聯為證——有頭有尾真君子/存始存終大丈夫。問:你在橋上過?橋下過?答:弟子在橋下過。問:為何不在橋上過?答:弟子身有穢,不敢在橋上過。問:橋下水深,焉能過得?答:結萬義兄見我真心義氣,教我手拿三塊石、八字腳;三八廿一步踏過。問:有何為證?答:有詩為證——二板橋頭過萬軍/手拿三石過江濱/義兄問我何方去/一片真心伴帝君。問:到二板橋又到何處?答:又到洪門一座。問:洪門誰人把守?答:萬龍、杜方二位將軍把守。有對一聯為證——地鎮高岡一派溪山千古秀/門朝大海三河峽水萬年流……〗如此反覆詰答問辯、喋喋不休,倘若實況果然,則天地會光棍博學強記的資質恐怕不比正途八股出身的秀才、舉人為弱。
而這“海底”秘本之中,倒非不可盡信。茶陣便是其一。茶陣者,於列杯奉茶以待來客之際有固定的布排圖式。無論一只茶杯、兩只茶杯……乃至於十三只茶杯,加上一把茶壺,可以擺出成百的陣式。來客取哪一只杯?飲多少?如何持杯?如何飲?都有細膩的講究和要求。倘若主客雙方本有敵意,而在茶陣的往來應對之中又有什麽差池閃失,便極可能演成劇烈的武鬥。反過來說,茶陣相待得宜,也有可能排難解紛,化幹戈為玉帛。
萬得福看那彈頭嵌入之勢,自然先想到這排列與“海底”秘本中的茶陣列杯圖樣略似。在茶陣之中,五杯之茶也稱得上變化多端了。若成四外一內的“梅花郎”,則中間那一杯絕不可飲。若成一直排的“五祖君”,則一杯也不可飲;非飲不可的話,須先註回壺中,重新斟上,這叫“崇禎帝尚在五祖君之上”。上三下二式叫“五虎下西村”,只上排中間那杯可飲。至於左三右二,在正統茶陣中並無此式,只於煙茶並舉時才有。面對這一式,飲者須持左三杯中最下方,也就是最靠近自己的那一杯,先移至右二杯的上方,也就是靠近主人的那一邊,然後念詩一首:反鬥窮原蓋舊昔/清人強占我京畿/覆回天下尊師順/明月中興起義時。如此才能再飲。
萬得福在腦中翻來覆去將這五杯茶的各首詩句都想過一遍,發覺沒有一首適用來說明或暗示萬老爺子垂危之際的心境體會。偏在此刻,晨曦又微微綻得亮了些,波光斜映,將這幾個彈孔的側邊拉出了長短較為分明的陰影。
在這波光掩映之下,亭中梁上的五個長短不一的彈孔居然形成了一個殘缺不全的字。左邊的三個由上而下依序是一圓、一圓、一斜長,形成個三點水的筆畫;右邊的兩個由上而下則是一點一橫,形成個主或高字的最初兩筆。旁人看這殘字或則不明白,萬得福看個仔細,知道它在一般人使用的正經字和幫會人使用的省筆字之間。再循線往下周折思索兩回,忽然像是明白了,忽然又像是糊塗了——但看他兩道刀眉乍展乍蹙,竟在似明白、似不明白之間。
原來從天地會起事伊始,至串聯起大江南北、遠屆關外塞上,可以說凡有井水處,即有會黨幫派角色。有的是馬賊、有的狗盜、有的不過是鼠竊宵小。然而也有豪客之上的人物。即使只是擁有一股小小勢力者,卻也鼓舞了壯志雄心,想要附會在反清覆明、驅虜興華的漢族大義之旗下,是以“清”字隱寫成三點水加一月字,“明”字隱寫成三點水加一日字,“天”字隱寫成左青右氣字樣,“地”字隱寫成左黑右氣字樣,會黨的“會”字則隱寫成上山下乃的怪形狀。也有人不論什麽字都給添上個三點水的偏旁,以示在幫切口。地方官吏拿住人犯,自凡與幫會有關,卻又苦無實證者,常刻意給那人犯的名字上添一個三點水的偏旁,再著令人犯畫押,這就簡直地成了栽誣羅織。可也有聞知這種不平之事的光棍刻意把自己的名字甚至姓氏的旁邊加上三點水,故作逸興壯飛、豪氣幹雲之態。就有這麽一個叫張朝京的上海小刀會門徒,也給自己的姓名加了三點水,成了漲潮,一時傳為笑話。
三點水可解為天地會奉明朱洪武正朔,自稱洪英、號為洪門的一個縮寫。自天地會與其他各地會黨逐漸融匯合流之後,連漕幫都受了影響。有一個後來的說法就是:就連漕幫三宗之一的杭州潘庵創建人潘清的本名就不叫潘清,而是潘慶。是以潘庵又稱慶幫。可是三點水畢竟釀成風潮,潘慶便給改成了潘清,慶幫便給改成了清幫。
萬得福看這三點水十分眼熟,可右邊這個“亠”就不很尋常了。在汗牛充棟的會黨材料裏面,只有一則同這個字首有關。它出自“海底”老本子裏的“稟進辭”。稟字頭上戴的正是這個“亠”。
話說當年天地會五祖——長房蔡德興、二房方大洪、三房馬超興、四房胡德帝和五房李識開——開木楊大會,大放洪門,廣結天下豪傑。忽有自稱“高溪天佑洪”帶領新丁來投軍吃糧,請門上將軍大人為之通稟上主教師。手本呈上去,上主(也就是五祖之上的萬雲龍大哥)道:“盤古以來至今並無人姓天,因何有姓天之人?還不快把真名真姓說出?若有半句訛言,趕出轅門,定斬不饒!”
這自稱天佑洪的才說:“我非別人,乃系明朝崇禎皇帝駕下之臣姓王名承恩。當年奸賊叛亂,要奪我主江山,把我君臣二人趕出皇城腳下。君臣二人在陣中沖散。先皇走到梅山腳處,見前無去路、後有追兵,料難逃脫,只得自縊身亡。”稍後這王承恩也來到梅山腳下,見主亡身,料這錦繡江山必為蠻夷所得,是以自將身上羅帶解下,懸在崇禎腳上,也吊死了。
老實說,王承恩一片忠心赤膽,只欲隨侍崇禎歸西,寸步不離,這才以崇禎的雙腳為梁,懸帶其上。這是殉之地上、扈之地下。隨後,忠魂烈魄跟著來到太廟之中,原只望尋個護駕之職、安身之處。誰知道崇禎不見他還好,一見他便破口大罵,說他是不忠不義之臣,居然敢以主之身、帝之軀為梁而懸之——這叫“死後加刑”,其罪尤過於毀屍。眾忠良之臣的魂魄聽到這裏,益發惱怒憤懣,把對李闖的狠勁怨氣都發在這王承恩身上了。故此忠魂飄泊在廟外、烈魄回蕩於空中,全無個依傍附著之所。
一日忽然望見雲端來了個紫面綠睛髯凸額的老僧,知是達摩祖師出外游玩,便連忙上前跪拜翻滾,將冤情訴過。達摩老祖憫其遭際,遂將之收入葫蘆之中,賜鐵板草鞋一對,以穩固這魂魄的根足,免得游移飄蕩。又封之姓天,命名佑洪,差其前往洪門木楊大會投效。這便是天佑洪求見五祖和萬雲龍大哥的一段情由,也是“稟進辭”的來歷。日後各地會黨徒眾都要修習這個典故。至於萬老爺子卻曾經同萬得福說過一段話,表示對王承恩這典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