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回 安祿山伺機謀反 封常清痛失洛陽 (1)
關燈
小
中
大
安祿山出了京城,即帶領屬下狂揮馬鞭疾馳而行。從長安至潼關三百裏的路程,尋常驛卒策馬而行需一日餘方可到達,而安祿山到了潼關之時,太陽尚未落山。安祿山離京之前,派出一幹人為其打前站,此時已在風陵渡為其備好了舟船。安祿山狂奔至風陵渡,即舍馬上舟,他不事休息,下令船夫開船。黃河水深流急,若乘舟順流而下,就可免了陸地上山坡深澗之奔波,安祿山於是選擇了舟行方式。
夜幕降臨,黃河無法趁夜行船,安祿山遂令舟船尋一個隱秘的所在泊下,他也不登岸,就夜宿舟中。天剛蒙蒙亮,舟船即行,每至須纖夫拉引的河灣處,那些打前站之人早在相關郡縣召來纖夫在岸邊等候,待安祿山坐船到來時即牽引而行。
安祿山的座船行至渭郡轉入永濟渠,從此順水上行可直達範陽。安祿山如此就到了自己統轄的地面,那顆忐忑之心方才徹底地歸入其寬大的腹中。回視其走過的路程,竟然日行四百裏,堪稱神速至極。
安祿山之所以如此神速返回老巢,歸因於其心中漸漸生出的反叛之意。其恐楊國忠圖謀未成暗自加害自己,於是有了這些反常的舉動。他此前數月待在京城,完全是一副隨意平靜的模樣,一旦出京,便露出猙獰的真面目。他回到範陽不事休息,立即召來高尚和嚴莊入室密談。
二人先向他稱賀,讚他平安而歸有驚無險。安祿山搖搖頭道:“我在京中度日如年,得聖上恩寵方才化險為夷,歸途中每每想起楊國忠的嘴臉,不禁有脫離樊籠之感。”
安祿山明白此次入京的玄機,若皇帝對自己哪怕有一丁點兒的猜疑,自己便不能夠輕易脫身。歸途中,他常常坐在舟船中凝視兩岸飛快掠過的田壟,心中慶幸這一次終於能夠逃出楊國忠的魔掌,又轉對自己坐擁二十餘萬雄兵,卻在京中束手待斃憤憤不已:奶奶的,這一輩子說什麽也不可與雄兵分開了!人若離開了所恃,就會變得軟弱無比。他思念至此,轉對高尚道:“今日嚴先生在場,我們就將話挑明了吧,那件事兒要抓緊籌措,不得耽擱!我不願如王忠嗣那樣,京中僅來數人即可將我拘走!”
此前有關舉事的事兒,安祿山僅與高尚密謀,他此行回來,看來心思又堅定了許多,就把嚴莊也加入其中。
嚴莊畢竟為安祿山的貼身之人,安祿山此前雖未向他明言,他心中也能猜出七八分。
高尚道:“安大使在京之時,這裏的諸事皆在有序進行,兵器、糧草及馬匹增加不少,請安大使勿慮。”
安祿山道:“我此次又請為閑廄總監和隴右群牧使,可選妥當之人持節前往隴右馬場走一趟,將其中的可用之馬挑選一些,送至範陽備用。”
嚴莊此時已明眼前二人的圖謀,就建言道:“安大使,兵器、馬匹和糧草需儲備,兵士也需急募一些。如今三鎮之兵僅二十萬餘人,是否有些少呀?須知朝廷若驟然募兵,可以募兵無數。”
安祿山聞言微微一笑道:“募兵無數?哼,不過是一幫烏合之眾罷了。能夠上陣之兵,須多經戰陣鍛煉,且有善戰之將率領方能沖鋒陷陣,二者缺一不可。以劍南戰事為例,他們無能將領之,又無善戰之兵,則二者皆廢,因此連敗兩陣。現在劍南之兵由李宓為帥,李宓又如何能上陣為帥了?他現在坐領八萬兵馬,其中雖有一萬河西借兵,終歸無用。眼見他們開戰在即,我相信李宓定會大敗虧輸,嚴先生若不信,自可拭目以待。”
劍南戰事讓安祿山徹底瞧清楚了大唐的虛實,他知道現在天下雖國富民殷,兩京之中又整日裏鶯歌燕舞,這些不過為表面的光鮮,內裏實在不堪一擊。
高尚也笑道:“安大使所言甚是。依我看來,若統十萬雄兵自範陽出發,可以破竹之勢直搗長安。兵不在多,在乎其精啊!”
安祿山嘆道:“如此大事,就須二位先生多多籌措了。聖上眼前待我寵遇無比,然那楊國忠包藏禍心,他日侍聖上身邊累進讒言,萬一聖上被他說動了呢?再說了,聖上今歲已七十有餘,我此次在京中覺得聖上已然老邁了,若聖上有個好歹,太子就要繼位。嘿,太子現在無聲無息,他若為新君,焉有我的好處?”
高尚和嚴莊皆知這段往事,當時安祿山裝癡弄傻不拜太子,固然討了皇帝李隆基的歡喜,卻將太子李亨徹徹底底地得罪了。
安祿山離開京城數月後,先派人赴隴西馬場挑選出近萬匹良馬趕至範陽,再派副將何千年入朝,奏請以三十二名番將代替漢將,李隆基當即準奏。
楊國忠自從遭逢大敗,不敢在李隆基面前提起安祿山。這日陳希烈得知安祿山奏請以番將代漢將,平素絕不開口亂說話的他也忍不住了,就憂慮重重地對楊國忠說道:“楊右相,我此前對安祿山有反心的議論將信將疑,如今其以番將代漢將,則反心明矣。我們這就找聖上稟報一番如何?”
楊國忠長長地嘆了一口氣,說道:“我此前多次向聖上提及,奈何聖上不聽。唉,聖上對安祿山的忠心沒有一絲懷疑,我們此時相勸,能有好結果嗎?”
楊國忠不願向皇帝進言,陳希烈也不會去自找沒趣。楊國忠心生一計,讓陳希烈尋找數位禦史向皇帝上書。
禦史臺眾人此時溫順無比,他們早隨李林甫言語爭做“立仗馬”,多年以來無聲無息,不敢再向皇帝奏言。幾名禦史得了陳希烈的言語,又知右相大人楊國忠向來厭惡安祿山,遂接連上書彈劾安祿山有謀逆之心。李隆基接到奏書,頓時龍顏大怒,喚來楊國忠和陳希烈厲言道:“這幫禦史多年不奏事,為何一日之間接連上書?哼,他們背後定有人指使!你們這就知會百官,若有人再敢妄奏安祿山謀反,朕就連人帶書一並送給安祿山處置!”
二位宰相想不到皇帝如此信任安祿山,他們不敢再說,只好恭順而退。
時辰過得很快,轉眼間酷暑即至,既而秋風漸起,天地間就入了秋高氣爽的季節。李隆基此時念起安祿山,就派出宦官馬承威攜帶璽書前往範陽。璽書中這樣寫道:“朕與卿修得一湯,故召卿。至十月,朕待卿於華清宮。”
安祿山在範陽緊鑼密鼓籌備大事,定有蛛絲馬跡遺漏於外。李光弼是時調任朔方節度副使,其先從安祿山利用職權從隴右馬場調馬的事兒上瞧出端倪,且李光弼為營郡人,其有不少故舊與其來往之時,往往不經意談及安祿山的近時舉動,李光弼由此心生警惕。自從王忠嗣逝後,太子李亨與李光弼有了一條秘密通訊渠道,二人經常密書不斷。李光弼有了這些憂慮,又知皇帝寵信安祿山,他不敢通過正常渠道向皇帝奏言安祿山有反心,只好將自己的憂慮詳述給李亨。
安祿山當初不拜李亨,從那時候起,李亨就知此人鷹視狼顧,絕非善類。然而此時的李亨雖貴為太子,深知自己的地位不穩,整日裏戰戰兢兢,不敢在李隆基面前多說一言。從朝中權臣對待李亨的態度而言,前有李林甫數度構獄,險將李亨羅織其中;後有楊國忠恃勢專權,雖未向太子下手,也從未將李亨瞧在眼中。可憐李亨剛剛中年,頭上的白發已生小半,他又怎麽敢向父皇建言呢?
李亨得了李光弼的言語,當時並未聲張,又靜觀安祿山的動靜,愈發感到安祿山的反狀頻顯。是時,李隆基果然將數名奏稱安祿山有反狀的官員解往範陽,由此朝中官吏緘言一片,李亨於是硬著心腸,某日入宮請見父皇。
李隆基在李亨行禮時,忽然發現兒子的頭發已近半白,遂轉頭對高力士嘆道:“唉,歲月催人老啊。高將軍,我有時不信自己已為七十一歲之身,今日看到太子已然白發半頭,方知自己果然老了。”
高力士微笑不語,李亨心中卻大為震驚,父皇之話,莫非意指自己白發催他下位嗎?就急忙說道:“兒臣不善修持,由此白發滿頭惹父皇感嘆,實為兒臣之罪。”
“人之生老病死,實為天道,我不過感嘆一句,你何罪之有?嗯,太子此來,有事要說嗎?”
李亨躬身道:“父皇,兒臣近數月留意邊關之事,覺得安祿山職掌三鎮,其行事頗有異狀,兒臣甚為憂慮。”
“哦?莫非太子也認為安祿山有謀反之心嗎?唉,太子呀,你終歸一日成為天子,要知為天子者,不宜盲從群言,且要用人不疑。我待安祿山可謂全心全意,他如何會反呢?且他當知大唐國勢,若他果然謀反又有什麽好處呢?”若換做別人來言說安祿山謀反,李隆基多是厲言呵斥,然為太子建言,李隆基就有訓誡的想法,言語就緩和很多。盡管這樣,其臉上猶現冷峻之色。
李亨硬著頭皮說道:“父皇,兒臣之所以認為安祿山有不臣之心,緣於看出了數種異狀:安祿山以空白告身授任了三品將軍五百餘人,四品中郎將二千餘人,又以‘曳落河’為主打破朝廷建制自組隊伍,分明將邊關將士視為私家軍隊,此其一也;安祿山今歲以來大肆貯備糧草、兵器和馬匹,又以閑廄總監之職私取隴右馬騎近萬匹,說明他正在暗自蓄力,此其二也;近日又奏請以番將代漢將,分明將軍中將領換為自己的心腹。這些異狀表明,安祿山肯定有異心。兒臣奏請父皇,速削安祿山之勢,或者將其調入京中為文官,如此方保大唐安靖。”
李隆基道:“哼,想不到你受外人蠱惑竟然如此之深。安祿山為三鎮節度使,他若不致力於兵強馬壯,又如何能抵禦外侮了?朕為天子,譬如為保東北境安靖,須選好一人為帥即可。朕選了安祿山,他只要能連戰皆捷,保國內平安,至於如何運兵排陣、儲運糧草兵器,都是他的事兒,朕為何要橫加幹涉呢?太子呀,國之大事在乎用人,劍南為何戰事不順呢?終歸缺少一個安祿山罷了。”
是時,李宓已然提兵與南詔交戰。可憐八萬兵馬,又弄了個全軍覆沒。楊國忠不敢向李隆基稟知詳情,僅說小挫一陣,李隆基也就信以為真。
李亨欲再力請,忽見高力士向他使眼色,自是阻止他不可再多言。李亨見狀,就乖覺地說道:“兒臣見識甚淺,不知父皇胸中勝機浩蕩。兒臣今日得益甚多,歸去後自當含英咀華。”
李隆基見李亨不再堅持,也就沒有厲言訓斥。父子又在一起說了一番話,李亨即躬身退出。
李亨出門之後,一直在琢磨高力士剛才的神情。高力士剛才連連使眼色,明顯是阻止李亨繼續安祿山的話題,實有相護之意。李亨成為太子數年後,某日李隆基高興,順口說出了高力士當年立長為儲的建言,李亨方知自己能夠成為太子,在於父皇的一念之間,而高力士的適時建言至關重要,因對高力士懷有感激之心。
後數日,李亨再入宮時,恰在丹鳳門前遇到高力士和陳玄禮在那裏說話。
陳玄禮現任左龍武大將軍,王毛仲被殺後,他就取代了王毛仲掌控了京中禁軍。陳玄禮以淳篤自檢,又是隨李隆基起事的功臣,故得李隆基極度信任,是年已七十三歲,李隆基依然將其留在自己身邊。陳玄禮為人隨和,既能和睦統馭禁軍,又與文官和宮中之人相處融洽。當初王毛仲得勢之時,其與手下視宦官為奴才,動輒欺淩;而陳玄禮卻能待高力士等宦官首領以禮,其轄下見之,頓改昔日霸道之風。
太子為儲君,百官見之須行君臣之禮。高力士和陳玄禮見太子入宮,急忙斂身為禮。李亨知道這二人在父皇面前的地位,如他日常呼高力士為“二兄”,那是不敢怠慢的,急忙還禮。他在還禮之時,看到這二位老臣須發皆白,再思自己也白發漸生,不禁心中感嘆連連。
高力士想單獨與李亨說話,遂讓陳玄禮暫避一側,然後低聲說道:“太子今日入宮,千萬不能再提安祿山之事。老奴那日向太子使眼色,太子能識老奴心意嗎?”
李亨拱手道:“二兄好意,在下心知肚明。然安祿山謀反跡象愈來愈明,父皇熟視無睹,若果然釀成禍事,我若不言,也就失了兒臣的本分。”
高力士搖搖頭道:“老奴久在聖上身邊,深明聖上心意。聖上對安祿山深信不疑,不管何人來說,終歸難對安祿山疑心。太子若說得太多,除了於事無補之外,恐怕還要危及太子之身。唉,眼前之勢,太子還是自保為好。”
李亨有些吃驚,高力士實為父皇身邊最知心之人,他今日如此說話,說明他心中也有許多無奈,遂問道:“二兄如此說話,莫非胸中有良策嗎?安祿山反跡漸顯,若任之由之,如何是好呀?”
高力士默然片刻,繼而搖搖頭道:“唉,今後究竟如何?老奴也是一派茫然。唯世間萬事,終究邪不壓正,定有處置之途。太子,老奴衷心以為,以眼前之勢,太子以自保為要,凡事仍需謹慎而行。”
李亨多年來生活在恐懼之中,他當然明白高力士相勸的深意。且高力士如此說話,其實擔當著莫大的風險,那一刻,李亨心中的感激之情再度湧出,眼眶中也油然有了溫潤之意。
楊國忠眼見自己難以扳倒安祿山,且安祿山入京之後似乎皇帝的寵遇又加深了一層,自己再也不敢在皇帝面前直接添言,心中的怒火就日甚一日。
“奶奶的,我不相信安祿山不謀反!哼,聖上堅決不信,難道安祿山興兵作亂時,聖上還對他寵遇有加嗎?”楊國忠這日單獨與鮮於仲通面對時,忽然破口大罵。
此時楊國忠的思慮甚為簡單:皇帝不相信安祿山有謀反之心,如今安祿山在範陽厲兵秣馬,終有出兵攻掠的時候,皇帝見此情景,當知自己當初的建言為實。
鮮於仲通道:“是啊,安祿山反心畢露,聽說數日前太子還到聖上面前勸諫,奈何聖上堅決不信呢?”
“哼,聖上不信?也罷,就讓安祿山加速謀反吧!”
“加速謀反?莫非楊大人有良策嗎?”
“嗯,我這些日子想了兩法,今日就與鮮於兄商議一番。”
楊國忠知道安祿山在京中眼線甚多,就派其門客何盈暗查這些眼線到底為何人。何盈不辱使命,很快向楊國忠稟報道,安祿山以其京中親仁坊的豪宅為據點,派劉駱谷在京中主持,其手下又有李超、安岱、李方來、王岷等人,他們或四處打探,或與吉溫等人來往密切,將京中情報源源不斷地輸往範陽。
楊國忠向鮮於仲通詳述了這些人的舉動,然後憤憤地說道:“鮮於兄,安祿山應當專心戍邊才是,他為何刻意在京中遍植眼線?分明有謀反之心嘛!”鮮於仲通也知安祿山必將謀反,遂沈吟道:“楊大人意欲何為呢?”
“嗯,這第一個計策,就需鮮於兄來主持了。你可發兵將安祿山之宅團團圍困,然後將那一幹人一鼓作氣而擒之,他們入了獄中如何說話,就看鮮於兄的手段了。”
鮮於仲通知道,楊國忠又想興起一場獄事。將安祿山的這幫轄下拘入獄中,然後屈打成招,讓他們指認安祿山謀反,非為難事。鮮於仲通畢竟老成,深知此事重大,遂說道:“請楊大人放心,事兒定會做得很妥當。只是下官擔心,萬一安祿山被激後果然反叛,朝廷能將之平覆嗎?”鮮於仲通此前率領劍南軍往征南詔連輸兩陣,新近李宓往征又全軍覆沒,他此時心有餘悸。
楊國忠道:“哼,我正盼著他反呢。他若不反,我尚無他策。鮮於兄,安祿山謀反開始,就是他喪亡之日。不說朝廷派兵征剿,就是他統轄的三鎮之兵為大唐之師,能夠聽命安祿山一起叛亂嗎?哈哈,說不定安祿山反聲未落,那些將士當即將他擒下,就此解入京師呢。”
鮮於仲通心中存疑,然見楊國忠信心滿滿,就不敢再說。
楊國忠的第二條計策,即是將吉溫等與安祿山相善之人皆貶出京城,以此徹底阻塞安祿山在京中的言路。楊國忠辦這些事兒可謂手到擒來,第二日即將此事辦妥。吉溫被貶為合浦太守,羅希奭作為李林甫的仆從,這一次也成為安祿山在京中的眼線,也被貶為始安太守。不過楊國忠對待此二人還是有區別的,吉溫始終恭維楊國忠可以順利赴任,而羅希奭行至始安尚未就任,就被楊國忠派來的人宣敕廢止,始安太守另授他人充任,羅希奭當場獲重杖六十,從此成為流人。
鮮於仲通領兵團團圍困安祿山之宅,從中搜出了李超等人,並將宅中搜掠一遍。李超等人入獄後連遭酷刑,幾個人最後被生生打死,獄卒們最後用他們的死人指頭在寫就的伏辯上按上了指印。
劉駱谷平時不在安宅中居住,其警惕性頗高,居無定所,由此逃過一劫,他很快得知大變,遂逃出京城,然後晝伏夜行逃歸範陽。
太監馬承威攜帶李隆基的璽書前往範陽,安祿山先是托病不見,旬日後方才允許馬承威入府宣旨。安祿山此前每逢聖旨來到,必大開中門,焚香灑掃,然後跪伏接旨。馬承威此次入府,被人領到安祿山的寢室中,安祿山躺在榻上一動不動,馬承威無奈,只好展書宣旨,安祿山聽完,僅淡淡地說了一句:“祝聖人安穩。”即令下人將馬承威送回寓所。
是時馬承威在京中多聞安祿山欲反,他待在寓所裏無法動彈,心中恐懼萬分,就日日請求返京。數日後,安祿山同意馬承威離開。馬承威就如脫鉤之魚,快速返回了京城,他面見李隆基詳述傳旨過程,話未說完已淚流滿面,最後說道:“臣幾不得生還。”
李隆基聞言斥道:“安卿有病,如何能盡全禮?你自己嚇自己,現在不是好好地回來了嗎?”
又過了數日,安祿山向李隆基上了一道奏書。原來安祿山得知京宅被圍,數名門客慘死,遂羅列楊國忠二十大罪,如此向李隆基反訴。
楊國忠此前已將那些死人的伏辯交予李隆基,李隆基閱之大怒,當場罵道:“哼,人都打死了,又哪兒來的伏辯,豈不是死無對證?朕早就說過,安祿山忠心昭如日月,不可相疑,奈何你一味不聽,莫非想將安祿山逼到絕路上嗎?哦,對了,京兆牢獄的那一幫人趁早趕走,他們妄用刑具,正是酷吏手段,再好的人兒經過他們折騰,皆成有罪之人。”
楊國忠想不到李隆基竟然如此這般反應,嚇得不敢吭聲。
李隆基現在見到安祿山的來書,暗思這對將相互相指斥,已然水火不容了,心中就矛盾萬分:一邊是戍守邊境的得力猛將,一邊是統領全國的丞相,都是不可割舍之人啊!李隆基在那裏默思良久,終究無法取舍,只好退而求其次:先將楊國忠喚來斥責一番,繼而認為此事的罪魁禍首為鮮於仲通,就將鮮於仲通貶為零陵太守,以平安祿山之憤。
楊國忠數番與安祿山交手,不料又敗一陣,且此次還連帶著將鮮於仲通貶至邊遠之地,心中的懊惱又加深了一分。
時辰進入了十月,大隊人馬又覆入華清宮。君臣妃嬪或浴溫湯、或觀歌舞,一派悠然閑適的景象。李隆基身處溫柔之鄉裏,有時偶然想起安祿山應該奉旨到來了,然過了月餘,安祿山依然無影無蹤。
安祿山上次如擺脫金鉤而去,怎麽會再來體驗一遍恐懼呢?此時範陽冰天雪地,安祿山已然完成了諸般準備,一場轟轟烈烈的大戰即將開始了。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初八,範陽中軍帳中
自八月開始,河東鎮與平盧鎮奉令調來八萬人,加上範陽鎮的七萬兵,共十五萬人,他們屯於雄武城之西,日日操練不已,且每隔五日,就要大饗士卒一回。將士們知道,看眼前情勢,眼見要有一場大戰事,然接連練兵到了十月,安大使依然沒有出征的號令。他們私下議論,只好猜度不已。
這日五品以上官秩者皆來集合,中軍帳中無論如何放不下,從三品以下者只好排列在中軍帳外。辰牌三刻,安祿山那胖大的身軀在高尚等人的簇擁下入了中軍帳。
眾人知道,經過多日來的練兵,眼下肯定會有出征的方向了。
安祿山將胖大的身子塞入座中,然後沈聲說道:“奉事官胡逸昨日自京城來,帶來了聖上的密旨。楊國忠大逆不道,如今上欺聖上,下淩百官,已現兇逆之象。奉密旨,遣祿山將隨手兵入朝來,以平禍亂。”
眾將恍然大悟,原來此次大張旗鼓練兵,為的是入京“清君側”。然個中也有數個心思靈動者暗自想道:胡逸昨日方帶來皇帝的密旨,大軍卻在八月就開始集結,莫非安大使未蔔先知,早早就知道楊國忠要興亂嗎?安祿山道:“大軍定於明日在薊城南門外大閱誓眾。大軍南征後,由範陽節度副使賈循守範陽,平盧節度副使呂知誨守平盧,別將高秀巖守雲中。”
這三人聞喚,當即出列接令。
安祿山道:“此三地為我根本,又是眾將士家屬所居,你們三人須謹守本分,把這些地方守好了。”
賈循等三人急忙躬身接令。
安祿山又喚出雲麾將軍何千年、歸德將軍高邈道:“你們二人即日選出精騎二百,今日就赴太原,可以獻射生手的名義經驛所行走,明日將太原留守楊光擒拿。你們得手之後,即可撤離太原到雲中,與高秀巖會合。”
二將又躬身接令。
此計系高尚所獻。若何千年能將太原留守生擒,此訊息能夠很快傳至長安,如此就造成安祿山大軍將經太原直撲長安的假象。
安祿山最後說道:“明日平明即大閱誓眾,你們各返己營分發兵器與糧草,晚間大饗士卒。”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初九至十二月初二,薊城、博陵郡、鄴郡、汲郡沿線十一月初九平明時分,安祿山在眾將簇擁下立於薊城南門樓上,一番大閱誓眾儀式過後,十五萬兵馬開始啟動。
大軍行走起初比較隱秘,他們夜半而行,平明而食,然後駐紮休息。沿途毫無抵抗,大軍每日進軍六十裏。如此到了第十日,大軍就進入了博陵郡。安祿山乘鐵輿而行,看到大軍進軍如此順利,起初的忐忑之心就歸入肚中,回視高尚、嚴莊道:“哈哈,看來我們此前過於謹慎了,如此一路走來,郡縣皆望風而降,我們何必要夜半行軍呢?自明日始,大軍平明造飯,辰時啟動,不用遮遮掩掩了。”
此後十五萬步騎精銳白日行軍,他們行走時煙塵遮日,鼓噪震地。無數張巨大的鼙鼓同時擂響,似雷聲,又似旋風,如此更添從征戰士的雄心。
安祿山大軍所過之處,尚為安祿山所兼河北道采訪使統轄的地面。沿途郡縣懾於安祿山之勢,其守令或開門出迎,或棄城竄匿、或為擒戮,可謂望風瓦解。大軍如旋風般掠過鄴郡、汲郡,十二月初一即到達靈昌地面。
靈昌郡南臨黃河,此時寒潮滾滾,朔風逼人,安祿山到了黃河邊,指令人們連夜用繩索和草木將集來的舟船連接起來,然後橫絕黃河。
初二一早,這些舟船經過一夜與河水激蕩黏合,竟然冰合如浮橋。安祿山手指南岸,下令步騎沿橋過河。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十五日華清宮飛霜殿中
何千年率領的精騎到了太原,果然將太原留守楊光擒拿,然後呼嘯奔至雲中。太原火速將此情況向朝廷申報,李隆基見之不以為然,根本不相信安祿山會謀反。看來安祿山虛晃一槍欲行疑兵之計毫無效果,因為李隆基完全不設防。如此到了十五日,安祿山大軍已開始攻入博陵郡地面,河北各地奏報安祿山的大軍蹤跡,李隆基此時方才明白:安祿山果然反了!
李隆基急喚楊國忠和陳玄禮到飛霜殿議事。楊國忠自從得知安祿山謀反,心間鼓蕩,滿溢興奮,此時進入飛霜殿,臉上尚有難掩的亢奮。
李隆基臉上既有憤怒,又有蕭索之色,嘆道:“唉,看來還是你們說得對,胡人往往狼子野心,不足托以大事。安祿山謀反無疑,我們須有應對之策。”
楊國忠揚揚得意地說道:“請陛下放心,今反者僅安祿山一人而已!其將士被他一時蒙蔽,旬日內必知安祿山叛國,定會斬之來降。或者陛下發兵討之,仗大義誅暴逆,則可兵不血刃而定矣。”楊國忠之所以激安祿山謀反,正是基於這樣的思慮:安祿山舉反旗之日,就是其滅亡之時。陳希烈還算持重,說道:“楊右相所言甚是,安祿山逆勢而動,定然滅亡。陛下,臣以為應當發兵討之,安西節度使封常清剛剛入京,此人有勇有謀,可將之召來詢問行軍方略。”是時高仙芝剛剛被授為右金吾大將軍,安西節度使由封常清繼任。
李隆基頗以為然,就派人去喚封常清。他知道大軍壓境,若一味聽從楊國忠之言,等待安祿山的手下拿下安祿山,畢竟虛妄。於是令特進畢思琛赴洛陽、金吾將軍程千裏赴太原開始募兵。
封常清進入殿內,看到皇帝一副憂愁的模樣,納頭便拜。
李隆基令其平身,說道:“封卿知道安祿山反了嗎?”
“臣也是剛剛得知。請陛下勿慮,安祿山不自量力,置皇恩於腦後,如此亂臣賊子,是不可長久的。”
“嗯,你說得對,朕推心待之,此賊卻以謀反待朕。封卿久在邊關,頗知軍機之事,你現在來朕身邊,實為上蒼佐朕。如今賊勢洶洶,當以何種討賊方略來行呢?”
封常清稍稍凝思片刻,既而答道:“陛下,如今安賊號稱領兇徒二十萬,無非虛張聲勢,臣以為實際兵員不過十萬罷了。如此十萬兵員侵犯中原,實為以卵擊石,不足為慮。臣以為陛下可派上將一員赴東京,立即開府庫,募驍勇,旬日間即可募兵二十萬。待安祿山兵犯東京之時,我軍即可以逸待勞,計日取逆胡之首懸於闕下。”
李隆基見封常清說得如此堅決,臉上方才有了些許笑意。同樣輕松之語,剛剛出於楊國忠之口,李隆基不予認可,現在能征善戰的封常清也如此說,李隆基就有些信服,心中頓時釋懷了許多。
封常清在安西多年,對於安西人皆習戰很熟悉,卻不知中原由於長期安定,金鼓之聲不聞,應征之人哪兒能倉促上陣?其實前次劍南數戰應當成為鑒戒,那些在京畿所募之兵接戰即潰,奈何楊國忠將實際戰情瞞得甚嚴,封常清根本不知,便用安西的情勢來套眼前之勢了。
李隆基於是說道:“封卿,朕屬意你去洛陽募兵迎戰,如何?”
封常清沒有懼色,再拜道:“國難當頭,臣願領此職。”
李隆基就當場授封常清為範陽、平盧節度使,令其速往洛陽募兵迎敵。
封常清當日即離開華清宮向東疾馳。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二十二日長安興慶宮
封常清前赴洛陽,李隆基心中得到一些輕松,就又在華清宮待了數日。安祿山此時攻下博陵郡,開始令大軍鼓噪南下,李隆基心慌無比,下令返回長安。
十一月二十一日,李隆基在興慶宮接連發出了數道敕令:授郭子儀為朔方節度使、李光弼為河東節度使、右羽林大將軍王承業為太原尹;新置河南節度使,領陳留等十三郡,由衛尉卿張介然擔任;以原先赴河東的程千裏為潞州長史;凡是叛軍沖擊的諸郡,皆設置防禦使。
同日,李隆基下令斬殺太仆卿安慶宗,賜其妻榮義郡主自盡。安慶宗系安祿山的長子,父貴子顯,所以能為朝中大員,且娶郡主為妻。
李隆基辦完了這些事兒,又欲禦駕親征,並留太子在京監國。
楊國忠得知此訊,頓時惶惶不可終日。是時楊铦和秦國夫人已病逝,楊國忠就與韓國夫人和虢國夫人商議,其含淚說道:“太子素惡吾家專橫久矣,若一旦得天下,吾與姐妹便命在旦暮矣。”二女聞言大驚,急忙聯袂入宮面見楊玉環。虢國夫人多年不與楊玉環朝面,如今事態緊急,也就顧不得了。
不知道楊玉環在李隆基面前如何說辭,最終讓李隆基打消了禦駕親征的念頭。
十一月二十二日,李隆基在勤政殿召集重臣,宣布以皇六子李琬為元帥、右金吾大將軍高仙芝為副元帥,由二人統率諸軍東征。李隆基拿出內府錢帛,令二人先招募新兵,預定招募人數為十一萬人。
天寶十四載十二月初一長安望春亭
李琬和高仙芝經過十餘日募兵,再加上集來的邊兵和京中部分禁軍,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夜幕降臨,黃河無法趁夜行船,安祿山遂令舟船尋一個隱秘的所在泊下,他也不登岸,就夜宿舟中。天剛蒙蒙亮,舟船即行,每至須纖夫拉引的河灣處,那些打前站之人早在相關郡縣召來纖夫在岸邊等候,待安祿山坐船到來時即牽引而行。
安祿山的座船行至渭郡轉入永濟渠,從此順水上行可直達範陽。安祿山如此就到了自己統轄的地面,那顆忐忑之心方才徹底地歸入其寬大的腹中。回視其走過的路程,竟然日行四百裏,堪稱神速至極。
安祿山之所以如此神速返回老巢,歸因於其心中漸漸生出的反叛之意。其恐楊國忠圖謀未成暗自加害自己,於是有了這些反常的舉動。他此前數月待在京城,完全是一副隨意平靜的模樣,一旦出京,便露出猙獰的真面目。他回到範陽不事休息,立即召來高尚和嚴莊入室密談。
二人先向他稱賀,讚他平安而歸有驚無險。安祿山搖搖頭道:“我在京中度日如年,得聖上恩寵方才化險為夷,歸途中每每想起楊國忠的嘴臉,不禁有脫離樊籠之感。”
安祿山明白此次入京的玄機,若皇帝對自己哪怕有一丁點兒的猜疑,自己便不能夠輕易脫身。歸途中,他常常坐在舟船中凝視兩岸飛快掠過的田壟,心中慶幸這一次終於能夠逃出楊國忠的魔掌,又轉對自己坐擁二十餘萬雄兵,卻在京中束手待斃憤憤不已:奶奶的,這一輩子說什麽也不可與雄兵分開了!人若離開了所恃,就會變得軟弱無比。他思念至此,轉對高尚道:“今日嚴先生在場,我們就將話挑明了吧,那件事兒要抓緊籌措,不得耽擱!我不願如王忠嗣那樣,京中僅來數人即可將我拘走!”
此前有關舉事的事兒,安祿山僅與高尚密謀,他此行回來,看來心思又堅定了許多,就把嚴莊也加入其中。
嚴莊畢竟為安祿山的貼身之人,安祿山此前雖未向他明言,他心中也能猜出七八分。
高尚道:“安大使在京之時,這裏的諸事皆在有序進行,兵器、糧草及馬匹增加不少,請安大使勿慮。”
安祿山道:“我此次又請為閑廄總監和隴右群牧使,可選妥當之人持節前往隴右馬場走一趟,將其中的可用之馬挑選一些,送至範陽備用。”
嚴莊此時已明眼前二人的圖謀,就建言道:“安大使,兵器、馬匹和糧草需儲備,兵士也需急募一些。如今三鎮之兵僅二十萬餘人,是否有些少呀?須知朝廷若驟然募兵,可以募兵無數。”
安祿山聞言微微一笑道:“募兵無數?哼,不過是一幫烏合之眾罷了。能夠上陣之兵,須多經戰陣鍛煉,且有善戰之將率領方能沖鋒陷陣,二者缺一不可。以劍南戰事為例,他們無能將領之,又無善戰之兵,則二者皆廢,因此連敗兩陣。現在劍南之兵由李宓為帥,李宓又如何能上陣為帥了?他現在坐領八萬兵馬,其中雖有一萬河西借兵,終歸無用。眼見他們開戰在即,我相信李宓定會大敗虧輸,嚴先生若不信,自可拭目以待。”
劍南戰事讓安祿山徹底瞧清楚了大唐的虛實,他知道現在天下雖國富民殷,兩京之中又整日裏鶯歌燕舞,這些不過為表面的光鮮,內裏實在不堪一擊。
高尚也笑道:“安大使所言甚是。依我看來,若統十萬雄兵自範陽出發,可以破竹之勢直搗長安。兵不在多,在乎其精啊!”
安祿山嘆道:“如此大事,就須二位先生多多籌措了。聖上眼前待我寵遇無比,然那楊國忠包藏禍心,他日侍聖上身邊累進讒言,萬一聖上被他說動了呢?再說了,聖上今歲已七十有餘,我此次在京中覺得聖上已然老邁了,若聖上有個好歹,太子就要繼位。嘿,太子現在無聲無息,他若為新君,焉有我的好處?”
高尚和嚴莊皆知這段往事,當時安祿山裝癡弄傻不拜太子,固然討了皇帝李隆基的歡喜,卻將太子李亨徹徹底底地得罪了。
安祿山離開京城數月後,先派人赴隴西馬場挑選出近萬匹良馬趕至範陽,再派副將何千年入朝,奏請以三十二名番將代替漢將,李隆基當即準奏。
楊國忠自從遭逢大敗,不敢在李隆基面前提起安祿山。這日陳希烈得知安祿山奏請以番將代漢將,平素絕不開口亂說話的他也忍不住了,就憂慮重重地對楊國忠說道:“楊右相,我此前對安祿山有反心的議論將信將疑,如今其以番將代漢將,則反心明矣。我們這就找聖上稟報一番如何?”
楊國忠長長地嘆了一口氣,說道:“我此前多次向聖上提及,奈何聖上不聽。唉,聖上對安祿山的忠心沒有一絲懷疑,我們此時相勸,能有好結果嗎?”
楊國忠不願向皇帝進言,陳希烈也不會去自找沒趣。楊國忠心生一計,讓陳希烈尋找數位禦史向皇帝上書。
禦史臺眾人此時溫順無比,他們早隨李林甫言語爭做“立仗馬”,多年以來無聲無息,不敢再向皇帝奏言。幾名禦史得了陳希烈的言語,又知右相大人楊國忠向來厭惡安祿山,遂接連上書彈劾安祿山有謀逆之心。李隆基接到奏書,頓時龍顏大怒,喚來楊國忠和陳希烈厲言道:“這幫禦史多年不奏事,為何一日之間接連上書?哼,他們背後定有人指使!你們這就知會百官,若有人再敢妄奏安祿山謀反,朕就連人帶書一並送給安祿山處置!”
二位宰相想不到皇帝如此信任安祿山,他們不敢再說,只好恭順而退。
時辰過得很快,轉眼間酷暑即至,既而秋風漸起,天地間就入了秋高氣爽的季節。李隆基此時念起安祿山,就派出宦官馬承威攜帶璽書前往範陽。璽書中這樣寫道:“朕與卿修得一湯,故召卿。至十月,朕待卿於華清宮。”
安祿山在範陽緊鑼密鼓籌備大事,定有蛛絲馬跡遺漏於外。李光弼是時調任朔方節度副使,其先從安祿山利用職權從隴右馬場調馬的事兒上瞧出端倪,且李光弼為營郡人,其有不少故舊與其來往之時,往往不經意談及安祿山的近時舉動,李光弼由此心生警惕。自從王忠嗣逝後,太子李亨與李光弼有了一條秘密通訊渠道,二人經常密書不斷。李光弼有了這些憂慮,又知皇帝寵信安祿山,他不敢通過正常渠道向皇帝奏言安祿山有反心,只好將自己的憂慮詳述給李亨。
安祿山當初不拜李亨,從那時候起,李亨就知此人鷹視狼顧,絕非善類。然而此時的李亨雖貴為太子,深知自己的地位不穩,整日裏戰戰兢兢,不敢在李隆基面前多說一言。從朝中權臣對待李亨的態度而言,前有李林甫數度構獄,險將李亨羅織其中;後有楊國忠恃勢專權,雖未向太子下手,也從未將李亨瞧在眼中。可憐李亨剛剛中年,頭上的白發已生小半,他又怎麽敢向父皇建言呢?
李亨得了李光弼的言語,當時並未聲張,又靜觀安祿山的動靜,愈發感到安祿山的反狀頻顯。是時,李隆基果然將數名奏稱安祿山有反狀的官員解往範陽,由此朝中官吏緘言一片,李亨於是硬著心腸,某日入宮請見父皇。
李隆基在李亨行禮時,忽然發現兒子的頭發已近半白,遂轉頭對高力士嘆道:“唉,歲月催人老啊。高將軍,我有時不信自己已為七十一歲之身,今日看到太子已然白發半頭,方知自己果然老了。”
高力士微笑不語,李亨心中卻大為震驚,父皇之話,莫非意指自己白發催他下位嗎?就急忙說道:“兒臣不善修持,由此白發滿頭惹父皇感嘆,實為兒臣之罪。”
“人之生老病死,實為天道,我不過感嘆一句,你何罪之有?嗯,太子此來,有事要說嗎?”
李亨躬身道:“父皇,兒臣近數月留意邊關之事,覺得安祿山職掌三鎮,其行事頗有異狀,兒臣甚為憂慮。”
“哦?莫非太子也認為安祿山有謀反之心嗎?唉,太子呀,你終歸一日成為天子,要知為天子者,不宜盲從群言,且要用人不疑。我待安祿山可謂全心全意,他如何會反呢?且他當知大唐國勢,若他果然謀反又有什麽好處呢?”若換做別人來言說安祿山謀反,李隆基多是厲言呵斥,然為太子建言,李隆基就有訓誡的想法,言語就緩和很多。盡管這樣,其臉上猶現冷峻之色。
李亨硬著頭皮說道:“父皇,兒臣之所以認為安祿山有不臣之心,緣於看出了數種異狀:安祿山以空白告身授任了三品將軍五百餘人,四品中郎將二千餘人,又以‘曳落河’為主打破朝廷建制自組隊伍,分明將邊關將士視為私家軍隊,此其一也;安祿山今歲以來大肆貯備糧草、兵器和馬匹,又以閑廄總監之職私取隴右馬騎近萬匹,說明他正在暗自蓄力,此其二也;近日又奏請以番將代漢將,分明將軍中將領換為自己的心腹。這些異狀表明,安祿山肯定有異心。兒臣奏請父皇,速削安祿山之勢,或者將其調入京中為文官,如此方保大唐安靖。”
李隆基道:“哼,想不到你受外人蠱惑竟然如此之深。安祿山為三鎮節度使,他若不致力於兵強馬壯,又如何能抵禦外侮了?朕為天子,譬如為保東北境安靖,須選好一人為帥即可。朕選了安祿山,他只要能連戰皆捷,保國內平安,至於如何運兵排陣、儲運糧草兵器,都是他的事兒,朕為何要橫加幹涉呢?太子呀,國之大事在乎用人,劍南為何戰事不順呢?終歸缺少一個安祿山罷了。”
是時,李宓已然提兵與南詔交戰。可憐八萬兵馬,又弄了個全軍覆沒。楊國忠不敢向李隆基稟知詳情,僅說小挫一陣,李隆基也就信以為真。
李亨欲再力請,忽見高力士向他使眼色,自是阻止他不可再多言。李亨見狀,就乖覺地說道:“兒臣見識甚淺,不知父皇胸中勝機浩蕩。兒臣今日得益甚多,歸去後自當含英咀華。”
李隆基見李亨不再堅持,也就沒有厲言訓斥。父子又在一起說了一番話,李亨即躬身退出。
李亨出門之後,一直在琢磨高力士剛才的神情。高力士剛才連連使眼色,明顯是阻止李亨繼續安祿山的話題,實有相護之意。李亨成為太子數年後,某日李隆基高興,順口說出了高力士當年立長為儲的建言,李亨方知自己能夠成為太子,在於父皇的一念之間,而高力士的適時建言至關重要,因對高力士懷有感激之心。
後數日,李亨再入宮時,恰在丹鳳門前遇到高力士和陳玄禮在那裏說話。
陳玄禮現任左龍武大將軍,王毛仲被殺後,他就取代了王毛仲掌控了京中禁軍。陳玄禮以淳篤自檢,又是隨李隆基起事的功臣,故得李隆基極度信任,是年已七十三歲,李隆基依然將其留在自己身邊。陳玄禮為人隨和,既能和睦統馭禁軍,又與文官和宮中之人相處融洽。當初王毛仲得勢之時,其與手下視宦官為奴才,動輒欺淩;而陳玄禮卻能待高力士等宦官首領以禮,其轄下見之,頓改昔日霸道之風。
太子為儲君,百官見之須行君臣之禮。高力士和陳玄禮見太子入宮,急忙斂身為禮。李亨知道這二人在父皇面前的地位,如他日常呼高力士為“二兄”,那是不敢怠慢的,急忙還禮。他在還禮之時,看到這二位老臣須發皆白,再思自己也白發漸生,不禁心中感嘆連連。
高力士想單獨與李亨說話,遂讓陳玄禮暫避一側,然後低聲說道:“太子今日入宮,千萬不能再提安祿山之事。老奴那日向太子使眼色,太子能識老奴心意嗎?”
李亨拱手道:“二兄好意,在下心知肚明。然安祿山謀反跡象愈來愈明,父皇熟視無睹,若果然釀成禍事,我若不言,也就失了兒臣的本分。”
高力士搖搖頭道:“老奴久在聖上身邊,深明聖上心意。聖上對安祿山深信不疑,不管何人來說,終歸難對安祿山疑心。太子若說得太多,除了於事無補之外,恐怕還要危及太子之身。唉,眼前之勢,太子還是自保為好。”
李亨有些吃驚,高力士實為父皇身邊最知心之人,他今日如此說話,說明他心中也有許多無奈,遂問道:“二兄如此說話,莫非胸中有良策嗎?安祿山反跡漸顯,若任之由之,如何是好呀?”
高力士默然片刻,繼而搖搖頭道:“唉,今後究竟如何?老奴也是一派茫然。唯世間萬事,終究邪不壓正,定有處置之途。太子,老奴衷心以為,以眼前之勢,太子以自保為要,凡事仍需謹慎而行。”
李亨多年來生活在恐懼之中,他當然明白高力士相勸的深意。且高力士如此說話,其實擔當著莫大的風險,那一刻,李亨心中的感激之情再度湧出,眼眶中也油然有了溫潤之意。
楊國忠眼見自己難以扳倒安祿山,且安祿山入京之後似乎皇帝的寵遇又加深了一層,自己再也不敢在皇帝面前直接添言,心中的怒火就日甚一日。
“奶奶的,我不相信安祿山不謀反!哼,聖上堅決不信,難道安祿山興兵作亂時,聖上還對他寵遇有加嗎?”楊國忠這日單獨與鮮於仲通面對時,忽然破口大罵。
此時楊國忠的思慮甚為簡單:皇帝不相信安祿山有謀反之心,如今安祿山在範陽厲兵秣馬,終有出兵攻掠的時候,皇帝見此情景,當知自己當初的建言為實。
鮮於仲通道:“是啊,安祿山反心畢露,聽說數日前太子還到聖上面前勸諫,奈何聖上堅決不信呢?”
“哼,聖上不信?也罷,就讓安祿山加速謀反吧!”
“加速謀反?莫非楊大人有良策嗎?”
“嗯,我這些日子想了兩法,今日就與鮮於兄商議一番。”
楊國忠知道安祿山在京中眼線甚多,就派其門客何盈暗查這些眼線到底為何人。何盈不辱使命,很快向楊國忠稟報道,安祿山以其京中親仁坊的豪宅為據點,派劉駱谷在京中主持,其手下又有李超、安岱、李方來、王岷等人,他們或四處打探,或與吉溫等人來往密切,將京中情報源源不斷地輸往範陽。
楊國忠向鮮於仲通詳述了這些人的舉動,然後憤憤地說道:“鮮於兄,安祿山應當專心戍邊才是,他為何刻意在京中遍植眼線?分明有謀反之心嘛!”鮮於仲通也知安祿山必將謀反,遂沈吟道:“楊大人意欲何為呢?”
“嗯,這第一個計策,就需鮮於兄來主持了。你可發兵將安祿山之宅團團圍困,然後將那一幹人一鼓作氣而擒之,他們入了獄中如何說話,就看鮮於兄的手段了。”
鮮於仲通知道,楊國忠又想興起一場獄事。將安祿山的這幫轄下拘入獄中,然後屈打成招,讓他們指認安祿山謀反,非為難事。鮮於仲通畢竟老成,深知此事重大,遂說道:“請楊大人放心,事兒定會做得很妥當。只是下官擔心,萬一安祿山被激後果然反叛,朝廷能將之平覆嗎?”鮮於仲通此前率領劍南軍往征南詔連輸兩陣,新近李宓往征又全軍覆沒,他此時心有餘悸。
楊國忠道:“哼,我正盼著他反呢。他若不反,我尚無他策。鮮於兄,安祿山謀反開始,就是他喪亡之日。不說朝廷派兵征剿,就是他統轄的三鎮之兵為大唐之師,能夠聽命安祿山一起叛亂嗎?哈哈,說不定安祿山反聲未落,那些將士當即將他擒下,就此解入京師呢。”
鮮於仲通心中存疑,然見楊國忠信心滿滿,就不敢再說。
楊國忠的第二條計策,即是將吉溫等與安祿山相善之人皆貶出京城,以此徹底阻塞安祿山在京中的言路。楊國忠辦這些事兒可謂手到擒來,第二日即將此事辦妥。吉溫被貶為合浦太守,羅希奭作為李林甫的仆從,這一次也成為安祿山在京中的眼線,也被貶為始安太守。不過楊國忠對待此二人還是有區別的,吉溫始終恭維楊國忠可以順利赴任,而羅希奭行至始安尚未就任,就被楊國忠派來的人宣敕廢止,始安太守另授他人充任,羅希奭當場獲重杖六十,從此成為流人。
鮮於仲通領兵團團圍困安祿山之宅,從中搜出了李超等人,並將宅中搜掠一遍。李超等人入獄後連遭酷刑,幾個人最後被生生打死,獄卒們最後用他們的死人指頭在寫就的伏辯上按上了指印。
劉駱谷平時不在安宅中居住,其警惕性頗高,居無定所,由此逃過一劫,他很快得知大變,遂逃出京城,然後晝伏夜行逃歸範陽。
太監馬承威攜帶李隆基的璽書前往範陽,安祿山先是托病不見,旬日後方才允許馬承威入府宣旨。安祿山此前每逢聖旨來到,必大開中門,焚香灑掃,然後跪伏接旨。馬承威此次入府,被人領到安祿山的寢室中,安祿山躺在榻上一動不動,馬承威無奈,只好展書宣旨,安祿山聽完,僅淡淡地說了一句:“祝聖人安穩。”即令下人將馬承威送回寓所。
是時馬承威在京中多聞安祿山欲反,他待在寓所裏無法動彈,心中恐懼萬分,就日日請求返京。數日後,安祿山同意馬承威離開。馬承威就如脫鉤之魚,快速返回了京城,他面見李隆基詳述傳旨過程,話未說完已淚流滿面,最後說道:“臣幾不得生還。”
李隆基聞言斥道:“安卿有病,如何能盡全禮?你自己嚇自己,現在不是好好地回來了嗎?”
又過了數日,安祿山向李隆基上了一道奏書。原來安祿山得知京宅被圍,數名門客慘死,遂羅列楊國忠二十大罪,如此向李隆基反訴。
楊國忠此前已將那些死人的伏辯交予李隆基,李隆基閱之大怒,當場罵道:“哼,人都打死了,又哪兒來的伏辯,豈不是死無對證?朕早就說過,安祿山忠心昭如日月,不可相疑,奈何你一味不聽,莫非想將安祿山逼到絕路上嗎?哦,對了,京兆牢獄的那一幫人趁早趕走,他們妄用刑具,正是酷吏手段,再好的人兒經過他們折騰,皆成有罪之人。”
楊國忠想不到李隆基竟然如此這般反應,嚇得不敢吭聲。
李隆基現在見到安祿山的來書,暗思這對將相互相指斥,已然水火不容了,心中就矛盾萬分:一邊是戍守邊境的得力猛將,一邊是統領全國的丞相,都是不可割舍之人啊!李隆基在那裏默思良久,終究無法取舍,只好退而求其次:先將楊國忠喚來斥責一番,繼而認為此事的罪魁禍首為鮮於仲通,就將鮮於仲通貶為零陵太守,以平安祿山之憤。
楊國忠數番與安祿山交手,不料又敗一陣,且此次還連帶著將鮮於仲通貶至邊遠之地,心中的懊惱又加深了一分。
時辰進入了十月,大隊人馬又覆入華清宮。君臣妃嬪或浴溫湯、或觀歌舞,一派悠然閑適的景象。李隆基身處溫柔之鄉裏,有時偶然想起安祿山應該奉旨到來了,然過了月餘,安祿山依然無影無蹤。
安祿山上次如擺脫金鉤而去,怎麽會再來體驗一遍恐懼呢?此時範陽冰天雪地,安祿山已然完成了諸般準備,一場轟轟烈烈的大戰即將開始了。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初八,範陽中軍帳中
自八月開始,河東鎮與平盧鎮奉令調來八萬人,加上範陽鎮的七萬兵,共十五萬人,他們屯於雄武城之西,日日操練不已,且每隔五日,就要大饗士卒一回。將士們知道,看眼前情勢,眼見要有一場大戰事,然接連練兵到了十月,安大使依然沒有出征的號令。他們私下議論,只好猜度不已。
這日五品以上官秩者皆來集合,中軍帳中無論如何放不下,從三品以下者只好排列在中軍帳外。辰牌三刻,安祿山那胖大的身軀在高尚等人的簇擁下入了中軍帳。
眾人知道,經過多日來的練兵,眼下肯定會有出征的方向了。
安祿山將胖大的身子塞入座中,然後沈聲說道:“奉事官胡逸昨日自京城來,帶來了聖上的密旨。楊國忠大逆不道,如今上欺聖上,下淩百官,已現兇逆之象。奉密旨,遣祿山將隨手兵入朝來,以平禍亂。”
眾將恍然大悟,原來此次大張旗鼓練兵,為的是入京“清君側”。然個中也有數個心思靈動者暗自想道:胡逸昨日方帶來皇帝的密旨,大軍卻在八月就開始集結,莫非安大使未蔔先知,早早就知道楊國忠要興亂嗎?安祿山道:“大軍定於明日在薊城南門外大閱誓眾。大軍南征後,由範陽節度副使賈循守範陽,平盧節度副使呂知誨守平盧,別將高秀巖守雲中。”
這三人聞喚,當即出列接令。
安祿山道:“此三地為我根本,又是眾將士家屬所居,你們三人須謹守本分,把這些地方守好了。”
賈循等三人急忙躬身接令。
安祿山又喚出雲麾將軍何千年、歸德將軍高邈道:“你們二人即日選出精騎二百,今日就赴太原,可以獻射生手的名義經驛所行走,明日將太原留守楊光擒拿。你們得手之後,即可撤離太原到雲中,與高秀巖會合。”
二將又躬身接令。
此計系高尚所獻。若何千年能將太原留守生擒,此訊息能夠很快傳至長安,如此就造成安祿山大軍將經太原直撲長安的假象。
安祿山最後說道:“明日平明即大閱誓眾,你們各返己營分發兵器與糧草,晚間大饗士卒。”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初九至十二月初二,薊城、博陵郡、鄴郡、汲郡沿線十一月初九平明時分,安祿山在眾將簇擁下立於薊城南門樓上,一番大閱誓眾儀式過後,十五萬兵馬開始啟動。
大軍行走起初比較隱秘,他們夜半而行,平明而食,然後駐紮休息。沿途毫無抵抗,大軍每日進軍六十裏。如此到了第十日,大軍就進入了博陵郡。安祿山乘鐵輿而行,看到大軍進軍如此順利,起初的忐忑之心就歸入肚中,回視高尚、嚴莊道:“哈哈,看來我們此前過於謹慎了,如此一路走來,郡縣皆望風而降,我們何必要夜半行軍呢?自明日始,大軍平明造飯,辰時啟動,不用遮遮掩掩了。”
此後十五萬步騎精銳白日行軍,他們行走時煙塵遮日,鼓噪震地。無數張巨大的鼙鼓同時擂響,似雷聲,又似旋風,如此更添從征戰士的雄心。
安祿山大軍所過之處,尚為安祿山所兼河北道采訪使統轄的地面。沿途郡縣懾於安祿山之勢,其守令或開門出迎,或棄城竄匿、或為擒戮,可謂望風瓦解。大軍如旋風般掠過鄴郡、汲郡,十二月初一即到達靈昌地面。
靈昌郡南臨黃河,此時寒潮滾滾,朔風逼人,安祿山到了黃河邊,指令人們連夜用繩索和草木將集來的舟船連接起來,然後橫絕黃河。
初二一早,這些舟船經過一夜與河水激蕩黏合,竟然冰合如浮橋。安祿山手指南岸,下令步騎沿橋過河。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十五日華清宮飛霜殿中
何千年率領的精騎到了太原,果然將太原留守楊光擒拿,然後呼嘯奔至雲中。太原火速將此情況向朝廷申報,李隆基見之不以為然,根本不相信安祿山會謀反。看來安祿山虛晃一槍欲行疑兵之計毫無效果,因為李隆基完全不設防。如此到了十五日,安祿山大軍已開始攻入博陵郡地面,河北各地奏報安祿山的大軍蹤跡,李隆基此時方才明白:安祿山果然反了!
李隆基急喚楊國忠和陳玄禮到飛霜殿議事。楊國忠自從得知安祿山謀反,心間鼓蕩,滿溢興奮,此時進入飛霜殿,臉上尚有難掩的亢奮。
李隆基臉上既有憤怒,又有蕭索之色,嘆道:“唉,看來還是你們說得對,胡人往往狼子野心,不足托以大事。安祿山謀反無疑,我們須有應對之策。”
楊國忠揚揚得意地說道:“請陛下放心,今反者僅安祿山一人而已!其將士被他一時蒙蔽,旬日內必知安祿山叛國,定會斬之來降。或者陛下發兵討之,仗大義誅暴逆,則可兵不血刃而定矣。”楊國忠之所以激安祿山謀反,正是基於這樣的思慮:安祿山舉反旗之日,就是其滅亡之時。陳希烈還算持重,說道:“楊右相所言甚是,安祿山逆勢而動,定然滅亡。陛下,臣以為應當發兵討之,安西節度使封常清剛剛入京,此人有勇有謀,可將之召來詢問行軍方略。”是時高仙芝剛剛被授為右金吾大將軍,安西節度使由封常清繼任。
李隆基頗以為然,就派人去喚封常清。他知道大軍壓境,若一味聽從楊國忠之言,等待安祿山的手下拿下安祿山,畢竟虛妄。於是令特進畢思琛赴洛陽、金吾將軍程千裏赴太原開始募兵。
封常清進入殿內,看到皇帝一副憂愁的模樣,納頭便拜。
李隆基令其平身,說道:“封卿知道安祿山反了嗎?”
“臣也是剛剛得知。請陛下勿慮,安祿山不自量力,置皇恩於腦後,如此亂臣賊子,是不可長久的。”
“嗯,你說得對,朕推心待之,此賊卻以謀反待朕。封卿久在邊關,頗知軍機之事,你現在來朕身邊,實為上蒼佐朕。如今賊勢洶洶,當以何種討賊方略來行呢?”
封常清稍稍凝思片刻,既而答道:“陛下,如今安賊號稱領兇徒二十萬,無非虛張聲勢,臣以為實際兵員不過十萬罷了。如此十萬兵員侵犯中原,實為以卵擊石,不足為慮。臣以為陛下可派上將一員赴東京,立即開府庫,募驍勇,旬日間即可募兵二十萬。待安祿山兵犯東京之時,我軍即可以逸待勞,計日取逆胡之首懸於闕下。”
李隆基見封常清說得如此堅決,臉上方才有了些許笑意。同樣輕松之語,剛剛出於楊國忠之口,李隆基不予認可,現在能征善戰的封常清也如此說,李隆基就有些信服,心中頓時釋懷了許多。
封常清在安西多年,對於安西人皆習戰很熟悉,卻不知中原由於長期安定,金鼓之聲不聞,應征之人哪兒能倉促上陣?其實前次劍南數戰應當成為鑒戒,那些在京畿所募之兵接戰即潰,奈何楊國忠將實際戰情瞞得甚嚴,封常清根本不知,便用安西的情勢來套眼前之勢了。
李隆基於是說道:“封卿,朕屬意你去洛陽募兵迎戰,如何?”
封常清沒有懼色,再拜道:“國難當頭,臣願領此職。”
李隆基就當場授封常清為範陽、平盧節度使,令其速往洛陽募兵迎敵。
封常清當日即離開華清宮向東疾馳。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二十二日長安興慶宮
封常清前赴洛陽,李隆基心中得到一些輕松,就又在華清宮待了數日。安祿山此時攻下博陵郡,開始令大軍鼓噪南下,李隆基心慌無比,下令返回長安。
十一月二十一日,李隆基在興慶宮接連發出了數道敕令:授郭子儀為朔方節度使、李光弼為河東節度使、右羽林大將軍王承業為太原尹;新置河南節度使,領陳留等十三郡,由衛尉卿張介然擔任;以原先赴河東的程千裏為潞州長史;凡是叛軍沖擊的諸郡,皆設置防禦使。
同日,李隆基下令斬殺太仆卿安慶宗,賜其妻榮義郡主自盡。安慶宗系安祿山的長子,父貴子顯,所以能為朝中大員,且娶郡主為妻。
李隆基辦完了這些事兒,又欲禦駕親征,並留太子在京監國。
楊國忠得知此訊,頓時惶惶不可終日。是時楊铦和秦國夫人已病逝,楊國忠就與韓國夫人和虢國夫人商議,其含淚說道:“太子素惡吾家專橫久矣,若一旦得天下,吾與姐妹便命在旦暮矣。”二女聞言大驚,急忙聯袂入宮面見楊玉環。虢國夫人多年不與楊玉環朝面,如今事態緊急,也就顧不得了。
不知道楊玉環在李隆基面前如何說辭,最終讓李隆基打消了禦駕親征的念頭。
十一月二十二日,李隆基在勤政殿召集重臣,宣布以皇六子李琬為元帥、右金吾大將軍高仙芝為副元帥,由二人統率諸軍東征。李隆基拿出內府錢帛,令二人先招募新兵,預定招募人數為十一萬人。
天寶十四載十二月初一長安望春亭
李琬和高仙芝經過十餘日募兵,再加上集來的邊兵和京中部分禁軍,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