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回 宰相再易兩重天 南詔平亂六萬兵 (2)
關燈
小
中
大
’聞名天下,楊國忠兼知京兆尹後如法炮制。地底下的李林甫做夢都不會想到,楊國忠不過用了他的法兒,竟然將他起於棺中。”
高尚嘆道:“是啊,昔日王忠嗣兼知三鎮節度使,不是一樣被陷獄中嗎?李林甫真人傑矣,他覷知了人心皆弱,僅以嚴刑逼供就可屈打成招,由此橫行天下。唉,威刑之下,焉有保全之人?”
王忠嗣為皇帝假子,又有三鎮節度使之職,身有戰功無數,一旦被拘,罪名立加。安祿山當初得聞王忠嗣之案後,心中惕然生驚,自忖自己與王忠嗣相比尚落在下乘,又如何敢與李林甫作對?這也是他深深畏懼李林甫的一個重要原因。
那麽楊國忠今日是否有李林甫之能呢?他是否有能耐可以指誣任何人?安祿山默言沈思良久,最終認為楊國忠難動自己分毫。其心中所恃無非兩點:一為皇帝之寵,二為本身之勢。他想到這裏,決定要再打一仗。自己身兼河東節度使,須在河東鎮的北境上開戰一次。
然敵人在何方呢?若讓契丹人和奚人來這裏進攻,這裏離他們的營盤太遠,則作假痕跡太顯,顯然不妥。邊境外面的突厥人早已安靜多年,絕對不敢與大唐開戰。安祿山的目光瞧中了大漠之北的回紇部,雖然回紇部早已臣屬大唐,雙方相安無事,若許之以利,讓他們興兵來到邊境上騷擾一回,此事應該能成。安祿山由此暗暗定計。
嚴莊此時稟道:“安大使,劉駱谷剛剛返回範陽,其臨行前曾拜會過吉溫一回。他們敘話之時,吉溫曾說了一番模棱兩可之語,不知劉駱谷向安大使稟報否?”劉駱谷系安祿山拿到朝廷的空白告身親授的歸德將軍,因其為人靈動,又在京中人事頗熟,就被安祿山派往長安長住,其每隔數月返回範陽向安祿山當面稟報一回。
安祿山道:“劉駱谷從不向我稟報模棱兩可的言語,嚴先生,你聽到了什麽?”
嚴莊道:“吉溫對劉駱谷說道,他好像聽說劍南剛有戰事,且官軍慘敗。吉溫與劉駱谷皆未經核實,無非風聞而已。”
安祿山道:“若劍南軍開戰,即是與南詔有戰事了!”
高尚道:“既有風聞,須知無風不起浪的道理,說不定真有戰事發生。當初楊國忠兼知劍南節度使,由於南詔欲東向攻擊,遂與大唐齟齬,楊國忠差點兒赴蜀地,最終由鮮於仲通代之。既有前跡可尋,若有戰事實屬正常。只是官軍慘敗,其實未必,劍南軍有兵三萬,難道對付不了南詔之軍嗎?”
安祿山冷笑道:“劍南軍如何是南詔兵的對手?南詔近年來統一其他五詔,戰事不斷,而劍南軍久無戰事,他們其實不用開打,則勝負立判。嚴先生,你讓劉駱谷速返京城,讓他專力打探此事。”
高尚在那裏默思片刻,然後說道:“安大使今連兼三使,邊關對兵器的用度日多,此前三鎮兵器堆放無序,似應尋一妥當位置統一貯放。”
高尚原名不危,未曾追隨安祿山之時曾說過“當舉大事而死”的雄心大志,可謂野心畢露。其成為安祿山的入幕之賓,與嚴莊等人一起替安祿山出謀劃策,最得安祿山信任,實為安祿山身邊最受重視的謀士。安祿山聞言後知道其必有深意,遂問道:“高先生其意如何?”
高尚道:“若選一址貯藏兵器,以為三鎮調度之所,另輔以鑄爐工匠,日夜打造兵器,如此可敷三鎮用度。”
“嗯,還是高先生想得周到呀,你對這個兵器之所有考慮嗎?”
“我想過了,此所應設在三鎮居中之處,可利於三鎮調度,範陽向東五十裏處有一平坦之地,最宜建造此城。嗯,我連名字都想好了,就名之為雄武城吧。”
安祿山手綰軍政大權,近來又得李隆基特旨,允許其在範陽開爐鑄錢,那麽營造一個集鍛造及貯藏於一體的小城不在話下。後數月,雄武城拔地而起,城池中既有大量貯藏兵器的府庫,更有半城的鑄爐鍛工,一些匠人雲集於此,就見城內火光熊熊,敲打之聲震天,即為他們日夜打造兵器不止。
楊國忠可以在李隆基面前瞞下鮮於仲通敗績訊息,然決意在京畿範圍募兵,此動靜太大,他勢必稟報不可。
楊國忠見了李隆基,如此編造募兵的理由:“陛下,近來南詔閣羅鳳與吐蕃往來頗密,鮮於仲通來報,言說閣羅鳳欲棄大唐聯手吐蕃。”
李隆基蹙眉道:“不對呀。自皮邏閣開始,一直追隨大唐,從不像另外五詔那樣左右搖擺。且石堡城一戰,吐蕃大為氣餒,又如何敢輕易啟釁呢?”
“稟陛下,這個閣羅鳳年輕氣盛,早拋卻了其父的做法;且吐蕃自從兵敗石堡城之後,看到隴西那裏無隙可乘,就欲與南詔聯手,犯我大唐之境。”
李隆基此時心氣頗高,想起則天皇後時吐蕃兵犯唐境,且阻塞西域通路的事兒就憤怒不已。他自恃大唐今非昔比,若有人敢犯邊境,管叫他有來無回,遂怒道:“哼,吐蕃賊心不死,閣羅鳳有異動,想是受了吐蕃人的蠱惑。嗯,國忠,你欲以何策應之?”
“陛下,劍南軍以蜀人為主,他們承平多年,未有戰事,且兵力僅有三萬。臣以為,可在京畿之中募兵三萬歸劍南軍統轄。如此六萬大軍壓境,那閣羅鳳定會不戰請降。”
“從京畿內募兵?國忠,蜀中承平多年,京畿也是多年未有戰事呀,為何不在蜀中募兵呢?”
楊國忠見機甚快,滿嘴鬼話順口而出:“陛下,蜀中較之京畿,錢糧豐盈不多,若從京畿募兵三萬,他們入蜀時可攜帶錢糧,就可不擾蜀中百姓;且京畿之兵進入蜀中,那閣羅鳳知道朝廷專註雲南,可更奪其勢。”
李隆基也就無話可說,楊國忠遂囑陳希烈知會兵部到京畿各郡募兵。
此前實行府兵制之時,朝廷十之七八之兵集於京畿周圍,他們戰時為兵,閑時為農,每年有部分將士或宿衛京師,或輪換戍邊,還是有接觸戰事機會的。自從張說廢除府兵制開始改為募兵制,兵士從此與田畝脫離了幹系,募兵可以不限地界,京畿之兵就大為減少。
張說為相時,只有京師的宿衛之兵和部分邊關實行了府兵制向募兵制的轉變;李林甫為相後,徹底地完成了邊關戍兵由府兵輪番擔任向募兵充任的轉變,他於天寶八載五月初十,向李隆基奏停折沖府下魚書。此舉昭示以折沖府為標志的府兵制已壽終正寢,折沖府此後再無軍事的功用,其府兵官吏名稱雖存,不過照顧一些人的俸祿而已。
從今以後,邊關將士及宿衛之兵由朝廷支付錢費,可以在各地募兵,毋須從內地尤其是京畿之地遣人戍邊。
京畿之人見朝廷募兵,他們承平多年,又不缺糧少衣,由此報名應征者甚少。
楊國忠等了十餘日,這日陳希烈入其宅中,楊國忠問詢募兵如何。
陳希烈搖搖頭道:“難呀,至今各郡報來的募兵數量,不過數千人。”
楊國忠又問為何如此難募?
陳希烈答道:“頃年以來國泰民富,百姓安於現狀,不肯應征行險。且募兵為應征者自願,各郡縣官吏雖張榜於各處,人們瞧不上應募所得,應征者便寥寥無幾。”
楊國忠聞言大怒,心想鮮於仲通在蜀中等得望眼欲穿,這裏卻募不來人,就大聲喝道:“都是一幫笨蛋,竟然連區區三萬人都募不上來,還做什麽狗官?”他如此說話,自是將陳希烈也連帶罵在其中,他又繼續吼道,“誰讓你們如此募兵了?國家有難,匹夫有責,他們既然不願,早該由官家攤派就是。”
“攤派?”陳希烈不識楊國忠話中含義,遂迷茫地問道。
“就是攤派。陳左相,你今日速去辦此事。將三萬人分至各郡縣之中,不管什麽法兒,三日之內,這些人須集於鹹陽橋之側向蜀中開拔。”
陳希烈見楊國忠語聲嚴厲,不敢再說話,遂躬身欲辭。
楊國忠恨恨不已,叫住陳希烈又道:“哼,他們有糧有衣,不願應征嗎?好吧,我聽說此前往征兵士,須自己置辦兵器等物。你知會各郡縣,那些選中的丁壯出征之時,須采辦好自己用的衣裝、兵器等物。”
府兵制之時,那些亦農亦兵的兵士確實需要自己置辦衣裝、兵器等物,然實行募兵制之後,這些物品皆由朝廷統一置辦。楊國忠不愧為理財能手,他靈機一動,又替朝廷省下一註資財。
陳希烈不敢有異議,遂知會各郡縣,按楊右相所言辦理,且規定了集合的期限和地點。各郡縣長官看到如此嚴厲的鈞令,知道事態緊急,遂派出如狼似虎的衙役入鄉強索。
按照規定的日期,三萬兵士集於鹹陽橋側。他們出征之時,前來送行的家人何止十萬?這裏人山人海,塵土飛揚,兼而哭聲連天。
杜甫此時仍然未得進身之階,依舊在京中蹉跎度日,這日也來到鹹陽橋觀此盛景。此次征兵早成為一場大災難,那些被募中的丁男有與家人生離死別之感,加之官吏衙役強索硬攤,早弄得天怒人怨。杜甫目送出征的隊伍漸漸遠去,歸舍後以《兵車行》為題寫作一詩,以古諷今,描寫了這場苦難,詩曰: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鹹陽橋。
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幹雲霄。
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雲點行頻。
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
去時裏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
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
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
況覆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
長者雖有問,役夫敢伸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
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
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
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高尚嘆道:“是啊,昔日王忠嗣兼知三鎮節度使,不是一樣被陷獄中嗎?李林甫真人傑矣,他覷知了人心皆弱,僅以嚴刑逼供就可屈打成招,由此橫行天下。唉,威刑之下,焉有保全之人?”
王忠嗣為皇帝假子,又有三鎮節度使之職,身有戰功無數,一旦被拘,罪名立加。安祿山當初得聞王忠嗣之案後,心中惕然生驚,自忖自己與王忠嗣相比尚落在下乘,又如何敢與李林甫作對?這也是他深深畏懼李林甫的一個重要原因。
那麽楊國忠今日是否有李林甫之能呢?他是否有能耐可以指誣任何人?安祿山默言沈思良久,最終認為楊國忠難動自己分毫。其心中所恃無非兩點:一為皇帝之寵,二為本身之勢。他想到這裏,決定要再打一仗。自己身兼河東節度使,須在河東鎮的北境上開戰一次。
然敵人在何方呢?若讓契丹人和奚人來這裏進攻,這裏離他們的營盤太遠,則作假痕跡太顯,顯然不妥。邊境外面的突厥人早已安靜多年,絕對不敢與大唐開戰。安祿山的目光瞧中了大漠之北的回紇部,雖然回紇部早已臣屬大唐,雙方相安無事,若許之以利,讓他們興兵來到邊境上騷擾一回,此事應該能成。安祿山由此暗暗定計。
嚴莊此時稟道:“安大使,劉駱谷剛剛返回範陽,其臨行前曾拜會過吉溫一回。他們敘話之時,吉溫曾說了一番模棱兩可之語,不知劉駱谷向安大使稟報否?”劉駱谷系安祿山拿到朝廷的空白告身親授的歸德將軍,因其為人靈動,又在京中人事頗熟,就被安祿山派往長安長住,其每隔數月返回範陽向安祿山當面稟報一回。
安祿山道:“劉駱谷從不向我稟報模棱兩可的言語,嚴先生,你聽到了什麽?”
嚴莊道:“吉溫對劉駱谷說道,他好像聽說劍南剛有戰事,且官軍慘敗。吉溫與劉駱谷皆未經核實,無非風聞而已。”
安祿山道:“若劍南軍開戰,即是與南詔有戰事了!”
高尚道:“既有風聞,須知無風不起浪的道理,說不定真有戰事發生。當初楊國忠兼知劍南節度使,由於南詔欲東向攻擊,遂與大唐齟齬,楊國忠差點兒赴蜀地,最終由鮮於仲通代之。既有前跡可尋,若有戰事實屬正常。只是官軍慘敗,其實未必,劍南軍有兵三萬,難道對付不了南詔之軍嗎?”
安祿山冷笑道:“劍南軍如何是南詔兵的對手?南詔近年來統一其他五詔,戰事不斷,而劍南軍久無戰事,他們其實不用開打,則勝負立判。嚴先生,你讓劉駱谷速返京城,讓他專力打探此事。”
高尚在那裏默思片刻,然後說道:“安大使今連兼三使,邊關對兵器的用度日多,此前三鎮兵器堆放無序,似應尋一妥當位置統一貯放。”
高尚原名不危,未曾追隨安祿山之時曾說過“當舉大事而死”的雄心大志,可謂野心畢露。其成為安祿山的入幕之賓,與嚴莊等人一起替安祿山出謀劃策,最得安祿山信任,實為安祿山身邊最受重視的謀士。安祿山聞言後知道其必有深意,遂問道:“高先生其意如何?”
高尚道:“若選一址貯藏兵器,以為三鎮調度之所,另輔以鑄爐工匠,日夜打造兵器,如此可敷三鎮用度。”
“嗯,還是高先生想得周到呀,你對這個兵器之所有考慮嗎?”
“我想過了,此所應設在三鎮居中之處,可利於三鎮調度,範陽向東五十裏處有一平坦之地,最宜建造此城。嗯,我連名字都想好了,就名之為雄武城吧。”
安祿山手綰軍政大權,近來又得李隆基特旨,允許其在範陽開爐鑄錢,那麽營造一個集鍛造及貯藏於一體的小城不在話下。後數月,雄武城拔地而起,城池中既有大量貯藏兵器的府庫,更有半城的鑄爐鍛工,一些匠人雲集於此,就見城內火光熊熊,敲打之聲震天,即為他們日夜打造兵器不止。
楊國忠可以在李隆基面前瞞下鮮於仲通敗績訊息,然決意在京畿範圍募兵,此動靜太大,他勢必稟報不可。
楊國忠見了李隆基,如此編造募兵的理由:“陛下,近來南詔閣羅鳳與吐蕃往來頗密,鮮於仲通來報,言說閣羅鳳欲棄大唐聯手吐蕃。”
李隆基蹙眉道:“不對呀。自皮邏閣開始,一直追隨大唐,從不像另外五詔那樣左右搖擺。且石堡城一戰,吐蕃大為氣餒,又如何敢輕易啟釁呢?”
“稟陛下,這個閣羅鳳年輕氣盛,早拋卻了其父的做法;且吐蕃自從兵敗石堡城之後,看到隴西那裏無隙可乘,就欲與南詔聯手,犯我大唐之境。”
李隆基此時心氣頗高,想起則天皇後時吐蕃兵犯唐境,且阻塞西域通路的事兒就憤怒不已。他自恃大唐今非昔比,若有人敢犯邊境,管叫他有來無回,遂怒道:“哼,吐蕃賊心不死,閣羅鳳有異動,想是受了吐蕃人的蠱惑。嗯,國忠,你欲以何策應之?”
“陛下,劍南軍以蜀人為主,他們承平多年,未有戰事,且兵力僅有三萬。臣以為,可在京畿之中募兵三萬歸劍南軍統轄。如此六萬大軍壓境,那閣羅鳳定會不戰請降。”
“從京畿內募兵?國忠,蜀中承平多年,京畿也是多年未有戰事呀,為何不在蜀中募兵呢?”
楊國忠見機甚快,滿嘴鬼話順口而出:“陛下,蜀中較之京畿,錢糧豐盈不多,若從京畿募兵三萬,他們入蜀時可攜帶錢糧,就可不擾蜀中百姓;且京畿之兵進入蜀中,那閣羅鳳知道朝廷專註雲南,可更奪其勢。”
李隆基也就無話可說,楊國忠遂囑陳希烈知會兵部到京畿各郡募兵。
此前實行府兵制之時,朝廷十之七八之兵集於京畿周圍,他們戰時為兵,閑時為農,每年有部分將士或宿衛京師,或輪換戍邊,還是有接觸戰事機會的。自從張說廢除府兵制開始改為募兵制,兵士從此與田畝脫離了幹系,募兵可以不限地界,京畿之兵就大為減少。
張說為相時,只有京師的宿衛之兵和部分邊關實行了府兵制向募兵制的轉變;李林甫為相後,徹底地完成了邊關戍兵由府兵輪番擔任向募兵充任的轉變,他於天寶八載五月初十,向李隆基奏停折沖府下魚書。此舉昭示以折沖府為標志的府兵制已壽終正寢,折沖府此後再無軍事的功用,其府兵官吏名稱雖存,不過照顧一些人的俸祿而已。
從今以後,邊關將士及宿衛之兵由朝廷支付錢費,可以在各地募兵,毋須從內地尤其是京畿之地遣人戍邊。
京畿之人見朝廷募兵,他們承平多年,又不缺糧少衣,由此報名應征者甚少。
楊國忠等了十餘日,這日陳希烈入其宅中,楊國忠問詢募兵如何。
陳希烈搖搖頭道:“難呀,至今各郡報來的募兵數量,不過數千人。”
楊國忠又問為何如此難募?
陳希烈答道:“頃年以來國泰民富,百姓安於現狀,不肯應征行險。且募兵為應征者自願,各郡縣官吏雖張榜於各處,人們瞧不上應募所得,應征者便寥寥無幾。”
楊國忠聞言大怒,心想鮮於仲通在蜀中等得望眼欲穿,這裏卻募不來人,就大聲喝道:“都是一幫笨蛋,竟然連區區三萬人都募不上來,還做什麽狗官?”他如此說話,自是將陳希烈也連帶罵在其中,他又繼續吼道,“誰讓你們如此募兵了?國家有難,匹夫有責,他們既然不願,早該由官家攤派就是。”
“攤派?”陳希烈不識楊國忠話中含義,遂迷茫地問道。
“就是攤派。陳左相,你今日速去辦此事。將三萬人分至各郡縣之中,不管什麽法兒,三日之內,這些人須集於鹹陽橋之側向蜀中開拔。”
陳希烈見楊國忠語聲嚴厲,不敢再說話,遂躬身欲辭。
楊國忠恨恨不已,叫住陳希烈又道:“哼,他們有糧有衣,不願應征嗎?好吧,我聽說此前往征兵士,須自己置辦兵器等物。你知會各郡縣,那些選中的丁壯出征之時,須采辦好自己用的衣裝、兵器等物。”
府兵制之時,那些亦農亦兵的兵士確實需要自己置辦衣裝、兵器等物,然實行募兵制之後,這些物品皆由朝廷統一置辦。楊國忠不愧為理財能手,他靈機一動,又替朝廷省下一註資財。
陳希烈不敢有異議,遂知會各郡縣,按楊右相所言辦理,且規定了集合的期限和地點。各郡縣長官看到如此嚴厲的鈞令,知道事態緊急,遂派出如狼似虎的衙役入鄉強索。
按照規定的日期,三萬兵士集於鹹陽橋側。他們出征之時,前來送行的家人何止十萬?這裏人山人海,塵土飛揚,兼而哭聲連天。
杜甫此時仍然未得進身之階,依舊在京中蹉跎度日,這日也來到鹹陽橋觀此盛景。此次征兵早成為一場大災難,那些被募中的丁男有與家人生離死別之感,加之官吏衙役強索硬攤,早弄得天怒人怨。杜甫目送出征的隊伍漸漸遠去,歸舍後以《兵車行》為題寫作一詩,以古諷今,描寫了這場苦難,詩曰: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鹹陽橋。
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幹雲霄。
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雲點行頻。
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
去時裏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
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
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
況覆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
長者雖有問,役夫敢伸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
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
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
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