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回 京城無端興大獄 貴妃傷懷首出宮 (1)
關燈
小
中
大
這日李隆基接連看了數道禦史臺的奏書,心中頓時大怒,令人速喚李林甫入宮。李林甫見皇帝召喚甚急,知道有大事發生,遂疾馳而至。
李隆基令李林甫先閱那幾道奏章,然後在殿中踱步,說道:“這皇甫惟明意欲何為?李適之與韋堅他們到底在商議什麽?”
李林甫細看書中詳細內容,只見其中寫有李適之與皇甫惟明夜游曲江,數夜共宿一起;韋堅又在景龍觀與皇甫惟明相會。
皇甫惟明與李適之夜游曲江,外人不過說他們不該如此親密,尚無大錯;而韋堅與皇甫惟明的交往就有大錯了。韋堅為外戚身份,皇甫惟明為邊將,此前李隆基誡約貴戚不得與邊將私自交往,此其一也;另外二人相會的地點也不對,二人既然共入回龍觀,勢必與道士見面,如此就犯了李隆基的大忌,此其二也。
李林甫讀完奏書後,說道:“陛下所言甚是,皇甫惟明回京獻俘,得封賞無數,此為聖上的恩典,其事罷後應及早返回河西才是。他逗留京中不回,熱衷於與朝廷重臣交往,確實有些不妥。”
“難道僅僅為不妥嗎?”李隆基目光炯炯,顯然對李林甫的答話很不滿意。
“其行為不端,陛下可召之訓誡一番,讓他速速離京返回河西就是。”
李隆基聞言,其目光就在李林甫身上凝視片刻,心裏琢磨李林甫對此事的態度。奈何李林甫入宮之後臉色一直無激動之色,僅為平和恭謹之態,李隆基若想在其面上搜尋出真實心語,實在枉然。
李林甫見皇帝不吭聲,又說道:“若得陛下允可,臣召他們訓誡一番,以讓他們斂其言行。”
李隆基道:“朕召你前來,就是想讓你主持此事。不過非是訓誡,你須好好查勘一番。”
“查勘?陛下,他們為左相、邊將、貴戚,臣如何能查勘他們呢?”
李隆基冷冷地說道:“將此三人下在獄中,由你主持,再由三司會審,難道還有妨礙嗎?”
李林甫一驚,說道:“陛下……陛下要將他們下在獄中?這個……這個……”
李隆基接過話頭,厲言道:“你是不是想說朕小題大做呀?哼,是否小題大做,須查驗後方才明白。嗯,那個吉溫辦事還算不錯,你就囑他具體為之吧。”
李林甫躬身領旨,恭謹而退。
如狼似虎的兵士同時抓捕李適之、皇甫惟明和韋堅,將此三人執入京兆府牢獄之中。自從吉溫遷為禦史中丞,李林甫兌現前言,果然授羅希奭為京兆府法曹,則此三人歸入羅希奭的轄下。
三人被執後,其家宅前後皆有兵士把守,家眷們見此驚變,多恐懼不已,一日之內三名大員同時被執,也引起了京師震動。
夜幕張起,吉溫與羅希奭不約而同地進入李林甫宅中。事情行到此處,當知其間的密窺、策劃、告發皆為李林甫授意,吉溫與羅希奭堪為功臣,現在就到了收獲的時候了。
李林甫屏退左右,室內僅留下他們三人。羅希奭首先稟道:“恩相,那三人已拘入牢中。若得恩相允可,小人可連夜用刑,不怕他們不招。”
李林甫沈吟不答,吉溫畢竟對此三人了解甚深,小心說道:“此事還要穩妥行之。此三人皆為大員,若對他們妄動大刑,面上不好看,那李適之還為皇室之人,聖上知道肯定不喜,此其一也;再者,三人中韋堅許是扛不住,皇甫惟明卻為硬骨頭,李適之性子粗豪,也未必能招,三失其二,就有些不妥了。”
羅希奭得吉溫引薦至今,可謂官運亨通,因而對吉溫感恩萬分,急忙答道:“吉兄所言甚是,就依吉兄所言。”
“我們聽恩相的吩咐吧。”
李林甫觀此二人,知道二人皆為心狠手辣之徒,這種人用起來很順手,萬一哪天反噬一口,那也非同小可,心裏就對此二人有了警惕之心。他覺得吉溫的思路還算妥當,遂說道:“聖上雖讓我主持此事,然具體審理就要看你們的手段了。吉溫,聖上知你辦事幹練,特意敕令具體審理時由你主之。這二人已收執入獄,至於下面如何審理,還是由你來拿主意。”
吉溫也不推辭,稟道:“恩相,小可以為此案應先審外圍,再證主犯。韋堅初到刑部,皇甫惟明又離河西軍甚遠,須將審理重點放在兵部那裏。若從此有了突破,即可逐步擴大。”
李林甫見吉溫所慮甚為縝密,心中同意,遂說道:“好吧,你們抓緊辦吧。聖上對此事催得甚急,你們須晝夜不停,務必查出個水落石出。”
吉溫道:“請恩相放心。希奭近來又制出數種刑具,那些兵部之人若見了這些稀罕之物,他們不用親歷,早已招了。”
李林甫冷冷地說道:“此時尚未審理,不可將話說得太滿。哦,你們審理之時務必嚴謹,不得出一點差錯。”
二人急忙躬身答應。
兵部共有各級官員五十三人,其中就有韋堅的弟弟韋芝,現任兵部員外郎。第二日傍晚正是他們下衙的時候,羅希奭帶領一幫手執兵器的衙役堵在兵部門前,然後將他們押入京兆府獄中的一間大廳裏。
這些人不明所以,及至入了牢獄之中,心中的無名恐懼頓生。他們畏畏縮縮,心中忐忑,此前有關牢獄之事的傳聞瞬間湧上心頭。
羅希奭入廳巡視一圈,其臉色陰沈,不發一言,將冷峻的目光與諸人的目光接觸一遍,既而又背著手慢慢踱入側室。
廳內之人早已風聞羅希奭的諸般折磨人的手段,現在見他僅入內走了一圈又退出,莫明其意,人們一時各有所思,廳內顯得寂靜萬分。
驀地,一聲淒厲的慘叫打破了寂靜,此聲顯然從側室傳來。側室之門露出一條縫兒,此後,接連的慘叫聲愈來愈高,人們側耳傾聽,就聽慘叫聲中夾雜有皮鞭的抽打聲。
片刻之後,又有不同嗓音的慘叫聲加入其中,顯系同時有兩名受刑之人。這兩種慘叫此起彼伏,皮鞭擊打聲音夾雜其間,令外廳之人聽來覺得毛骨悚然。
這時皮鞭聲忽然止歇,一粗豪聲音大聲喝道:“招是不招?”
片刻之後,又有一人沈聲說道:“換烙鐵。”
側室裏由此沈靜片刻,忽然兩聲淒厲慘叫聲震周圍,其聲比剛才拖長許多,顯是烙鐵正在灼其肌肉。既而慘叫聲戛然而止,想是受刑之人已然昏死過去。
這時羅希奭施施然而出,臉上努力擠出了一絲微笑,說道:“諸位兵部大人能夠蒞臨鄙衙,實為下官的榮幸。只是鄙衙別無長物,唯刑具而已,大人們難得來此,這就請入室內觀賞一番吧。”
此言名為相請,分明就是命令了。衙役們聞言,當即驅趕兵部之人進入側室。他們入室之後,頓時瞧見其中慘狀,只見兩名遍體鱗傷之人耷拉著頭,顯然還在昏死狀態;室內彌漫著滿室的焦臭之味,墻邊的炭火熊熊,其中數把烙鐵被燒得通紅。忽聞人群中接連有嘔吐之聲,自是其中的膽小之人又驚又懼,嘔吐中又癱軟在地。
羅希奭很滿意這幫人的神情,得意地說道:“諸位瞧見了,這兩人明明為賊盜,偏偏不肯承認,只好受些皮肉之苦了。你們聽到他們的慘叫之聲,定是以為這裏的刑罰嚴酷吧?嘿嘿,我告訴諸位,此等可以使人犯呼出聲的刑罰,其實用的是最輕微的刑具。”羅希奭說到這裏,呼喚左右道,“把鐵籠子推過來。”
一陣聲響之後,衙役們將墻腳的鐵籠子推到眾人面前。眾人皆知這個令人膽寒的鐵籠子,不禁毛骨悚然。
羅希奭走到鐵籠子之前,伸手拽了一下紅繩,就聽籠頂的鐵鈴“當啷”一聲。羅希奭得意揚揚地轉過臉,笑對眾人說道:“此刑具就不用人犯發聲。諸位看到中間的圓孔了嗎?人犯之頭就嵌在那裏,其嘴中還塞有麻團。待四周木橛逐步旋緊,人犯之頭可以感受其壓迫,他此時若回心轉意,同意招供,手還是能動的,可拉鈴一次,人也就被卸下來;否則木橛愈往裏面深入,就可戳破人犯的腦殼。”
羅希奭說到這裏,雙手做放開狀,口中誇張地說道:“只聽‘嘭’的一聲,這顆腦殼就開了花,其中有紅色、白色,顏色煞是好看。”
其話音未落,就聽人群中“哇哇”之聲相連,自是膽破之人大聲嘔吐。
羅希奭皺起眉頭,說道:“諸位為兵部的上官,職掌天下兵馬之事,怎能如此嬌嫩呢?牢獄刑法不過為皮開肉綻而已,戰場上真刀真槍,一場戰事下來,死傷者何其多也!唉,諸位為兵部上官,如此心智,豈不是愧對了聖上的聖眷?”
羅希奭掌握著火候,知道這幫人觀摩了此等場面,至少有小半魂兒不知了蹤影,遂開始說正題:“諸位想是一直奇怪,不知為何到了這裏。呵呵,我羅希奭不過一個小小的法曹,就是再膽大妄為,說什麽也不敢忤逆上官招諸位來此。諸位應該知道了,李適之、皇甫惟明、韋堅因密謀犯上,已被捕入牢中,呵呵,他們與諸位不過一墻之隔罷了。哦,又扯遠了,我想說的是,今日將諸位請來,非是希奭大膽,實為奉了聖上的旨意。”
下面有人開始交頭接耳。
羅希奭又厲聲道:“李適之原為諸位的上官,你們或參與了他的密謀,或知道他的一些事兒,今日須一一說個明白。若有人隱瞞不說,即為抗旨,這些刑具就因之而設。好了,這裏血腥味太濃,諸位請覆歸大廳。你們須好好想一想,我自會一一與諸位敘話。”
眾人似避瘟神般逃出刑房,他們入了大廳,竟有一小半人癱在當地。羅希奭樂見此景,就入另一側房,開始一一審訊。他問話的秩序為:你是否參與李適之的密謀?你是否知道李適之的圖謀?李適之有何不軌的言行?
大凡人遇到此等處境,往往急於撇清自己,卻對別人沒有憐憫之心。兵部答話之人不敢承認自己與李適之有圖謀之舉,一大半人多說李適之平時即有不軌言行。這幫人的證言合在一起,李適之分明成了一個十惡不赦的陰謀之人。
羅希奭大為滿意,令他們在各自伏辯上畫押。此後羅希奭再仿此例,努力擴大李適之三人的熟識範圍,並一一招來詢問。其間遇到一些強項之人,羅希奭少不了拿諸種刑具向其身上招呼。數日之間,羅希奭拘來詢問之人已有數百人之多。一時間,與李適之等三人相熟之人人人自危。
東宮之中,三十七歲的太子李亨密切地關註此事態,接連兩夜,他竟然不曾閉上一眼。
李隆基推長立儲,李亨由此大撿便宜被立為太子。此時武惠妃已逝,李隆基新寵楊玉環,然楊玉環並無兒女,且少有野心,李亨的位置看似較為穩固。
李亨尚在母腹的時候,李隆基為避姑姑太平公主的中傷,差一點將李亨殺死於母腹之中。待李亨出生及至慢慢長大,其母早被李隆基遺忘,且二哥李瑛早早被定為太子,則李亨實難引起外人註意,由此他也學會了應以默默無聞來保全自己。
李亨突然間成為太子,其興奮之餘,又想起前太子李瑛的遭際:李瑛為太子二十餘年,其間小心謹慎,不過多與二位弟弟說了一些話,由此遭遇橫禍,被廢後又被賜死。他舉目四觀:父皇心思難測,後宮又無可以倚仗之人,那權傾天下的李右相當初支持壽王為太子,自己實為孑然一身,無依無靠,除了加倍小心謹慎以外,李亨不知道自己還能幹些什麽。
李適之等三人驟然被捕入獄,吉溫與羅希奭又在城中搜索甚急。李亨與此三人頗有淵源,皇甫惟明為李亨之友,韋堅又是太子妃之兄,李亨從一開始就覺得此事來勢洶洶,其矛頭似乎對著自己,且在事情背後隱隱看到李林甫的影子。
李亨有此思慮,卻又無人可說,心中暗暗焦急。由此心火漸旺,竟然夜不能寐。李亨後來終於明白,不管外事紛紜,自己的太子之位是否存續,唯在父皇的一念之間。他想通了此點,於是決定入興慶宮請見父皇。
李亨此前多在東宮讀書,並不涉足政事,不過在朝會時能與李隆基見上一面。現在李隆基廢朝,他又在宮中自得其樂,則父子相見的機會實在太少。李亨今日主動請見,肯定有非常之事,李隆基遂準其入見。
李亨見禮後,就躬身立在李隆基面前,稟道:“父皇,兒臣覺得韋氏不賢,就想將她貶退,不知能得父皇恩準否?”
李隆基有些奇怪,問道:“朕聽說韋氏自入東宮後還算賢惠,她出身於名門,應該會恪守婦道的,又如何不賢了?”
“兒臣以為韋氏一門素愛生事,其家族枝蔓甚繁,由此良莠不齊,兒臣因此憂心。”
“呵呵,太子有些多慮了。昔中宗皇帝之韋庶人最愛生事,卻與太子妃韋氏毫無幹系。哦,莫非因韋堅被執入獄,你由此憂心嗎?”
“父皇聖目如熾,兒臣正是因此憂心。”
“唉,你有些多慮了。韋堅雖為太子妃之兄,他犯的事兒又非太子妃指使,你何必多心呢?且朝廷正在審理之中,韋堅有無罪過,終歸要有憑證。”
李亨躬身拜道:“父皇,所謂瓜田李下,難以釋疑。兒臣向為膽怯之人,深恐招惹麻煩。故切請貶斥韋氏,還請父皇為兒臣另擇良人為盼。”
李隆基嘆道:“你為儲君,終有一日會即位,若如此心怯多慮,將來如何殺伐決斷呢?韋氏雖家族枝蔓甚繁,她本身並無過錯,若一旦棄之,朕於心不忍啊。”
李亨又跪倒叩首道:“父皇春秋鼎盛,可延千秋功業,此為玄元皇帝詔示,兒臣堅信不疑。兒臣能居太子之位,實屬聖眷甚隆,請父皇今後萬萬不可再出此語。至於韋氏之事,兒臣心意已決,乞父皇垂憐。”
李隆基無奈地搖搖頭,說道:“起來吧。韋氏的事兒,你自己瞧著辦吧。念她終無過錯,你若非要將她逐出東宮,須厚贈財貨。”
李亨涕泣道:“父皇仁慈之心,實昭如日月,兒臣定將父皇的仁意,轉述韋氏。”
李亨辭出之後,猶感到後背冷汗涔涔,然其心中卻舒暢無比:將韋氏逐出東宮,就洗脫了與韋堅等人的幹系,則眼前的大禍說什麽也牽扯不到自己的身上。
因為,李亨已然明白父皇的真實態度。
經過十餘天晝夜審訊,吉溫與羅希奭終於將案結清。李林甫翻動案卷和所附伏辯,滿意地說道:“旬日之間將此大案結清,堪稱神速。好呀,我這就入宮向聖上稟報。”
李林甫入宮見到李隆基,即將所有案卷及伏辯奉上,李隆基看到案卷甚厚,驚訝地問道:“不過三個人的事兒,怎能有如此多的案卷?”
李林甫躬身稟道:“臣也是看了這些案卷,方悟陛下當初聖目如炬!臣當時以為,他們三人不過說些閑話,則稍加核實即可。不料案子愈加深入,愈發現此案非同小可。陛下所言確實,這的確為一樁圖謀不軌的大案。”
李隆基也沒耐煩看那些案卷,遂掩卷問道:“好吧,你就將此案的大致脈絡說上一遍。”
“陛下,此案還要從皇甫惟明與韋堅在景龍觀說起。原來韋堅此前與回龍觀觀主相熟,此道士又善蔔筮觀相之事,據那道士交代,皇甫惟明向他問了自己面相及國運二事。”
李隆基聞言心中大怒,不禁罵道:“該死!”
“那道士言道,皇甫惟明問詢國運之時,曾旁敲側擊詢問太子的大運如何。”李林甫如此說話,明顯想將案情向太子李亨的身上引去。
“旁敲側擊?那就是並未直接問詢了。這些搖唇鼓舌的騙錢之徒,如此模棱兩可的話兒又如何當得了真?”
李林甫明白,羅希奭審訊道士之時,那道士絕口未提太子之名。吉溫奉李林甫之令,讓羅希奭在道士的伏辯中增加了太子的字樣,其中寫得甚為含糊,可謂語焉不詳。李林甫現在向皇帝稟報,似無意間提及太子的言語,實為觀察李隆基的態度。不料皇帝聞言後厲言斥責,李林甫由此見機,此後絕口不提太子之名。
李林甫由此想到,皇帝現在雖怠於理政,對諸般繁事不願上心,然他畢竟為睿智之人,其思慮脈絡清楚,逢事判斷能擇首要,實為不可輕松糊弄之人。他由是輕輕地掉轉話頭,繼續說道:“其實皇甫惟明與韋堅相較,皇甫惟明武人本色,並無雜念,韋堅卻有所思慮了。吉溫愈深查,愈發現韋堅處心積慮,不經意已成就了一張巨大的網絡。”
“哦?可細言之。”
“韋堅與李適之交往甚密,又自恃太子妃兄身份,竭力拉攏太子之友皇甫惟明、王忠嗣等人;其出身望族,朝中各級官員甚多,再加上李適之、韋堅深自交結同僚,此網已然成形。此次查出,朝中各級官吏有四十餘人入此圈中,私下交往甚密。”
李隆基聽到此處,方才大為警惕,就關切地問道:“其主要者為何人?”
“稟陛下,韋堅之弟韋蘭任將作少匠,韋芝為兵部員外郎、韋冰為鄠縣令,其子韋諒為河南府戶曹,另韋堅又與殿中侍禦史鄭欽說、監察禦史豆盧友相友善;李適之素與兵部倉部員外郎鄭章、監察禦史楊惠私誼甚密。”
李隆基閉目靜想,看來李適之三人未必有反意,然其私下結黨已彰顯無餘。李隆基此前遇到這等事兒,向來是寧信其有不信其無的,所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若不將萌芽扼殺於出頭之前,為日後的生亂就增添了變數。
李隆基睜開眼睛,說道:“李卿,就仿照前例,妥為處置吧。嗯,李適之既罷,誰來繼之呢?朕的意思,想讓陳希烈繼任,你以為如何?”
陳希烈實與牛仙客行事風格相似,他若被授為左相,見了李林甫定會唯唯諾諾,此局面最為李林甫樂見,李林甫當即答道:“微臣奉旨。”
“好吧,你速去辦理吧。韋堅的刑部尚書一職暫由你兼知,皇甫惟明的河東節度使一職,就由王忠嗣兼知吧。朕欲面見安祿山,他何時到京?”
“臣算著日子,安祿山應當在這幾日入京。”
“嗯,你再知會王忠嗣,讓他也入京吧。今後大唐邊境之事,皆要仰仗此二人,朕就對他們各自囑咐一番吧。”
一樁大案子由此結束,李林甫一舉扳倒李適之、皇甫惟明和韋堅三人,算是消除了覬覦自己右相之位的主要威脅,他總體上還算滿意,然也有遺憾。此案明為整治這三人,暗地卻劍指太子李亨,他分明行的是“一石數鳥”之計。李林甫事後方知太子李亨已稟告皇帝逐出太子妃韋氏,由此搶占了先機躲過大難,他在遺憾之餘,又暗嘆太子李亨明似性軟敦厚,內心實為靈動,就對李亨多了一份戒心。
後數日,朝廷制書頒下,貶李適之為宜春太守、皇甫惟明為播川太守、韋堅為縉雲太守;鄭章貶為南豐丞,鄭欽說貶為夜郎尉,豆盧友貶為富水尉,楊惠貶為巴東尉;至於韋堅之弟韋蘭、韋冰、韋芝及其子韋諒皆被流放;另有數十人也被連累。
吉溫與羅希奭經過此案名聲大振,人們為其送上一個“吉網羅鉗”的雅號。此號寓意甚明,自是說吉溫善於羅織罪名,而羅希奭谙熟酷刑,二人相配,則可橫行天下。
羅希奭生得黑矮粗壯,一張驢臉上爬著一只鷹鉤鼻子,面目可怖,手段又狠,又被京城之人呼為“騾子”。京城婦人有時為使孩子停止哭鬧,動輒呼道:“騾子來了。”說也奇怪,孩子聽到此呼頓時驚恐不已,也就不敢再哭出聲了。
卻說李適之等人被貶斥出京後,李林甫暗暗想道,這幫人雖遭貶斥,然他們心中肯定依然奉太子為倚靠,假以時日,他們定有翻身的機會。李林甫行事,向來不會拖泥帶水,絕不會留下後患反噬自己,他將諸事思慮清楚,就與皇帝李隆基有了一番對話。
“陛下,那皇甫惟明看來頗得軍中之人愛戴,他此次被貶為播川(今貴州遵義)太守,訊息傳到河西,竟有軍中之人私自前來送行。”
李隆基頓生警覺,說道:“妄離軍中,即為大罪,果有此事嗎?”
“臣聽說皇甫惟明行到馬嵬驛之時,忽然自西面來了數十人,這些人未穿軍服,系常人裝扮,他們就在驛中擺宴替皇甫惟明餞行。驛卒聽他們互相稱呼,多為軍中之職,由此斷定,這幫人定為軍中之人了。”
李隆基嘆道:“皇甫惟明久在軍中,且待屬下甚為親愛,由此得屬下愛戴。唉,他若無與韋堅私通之事,實為我大唐的一位良將。可惜了。”
“陛下,如此正為微臣憂慮所在。皇甫惟明善於治軍,這幫人竟然不顧國家法度前來私會,委實令人堪憂啊!”
“嗯,王忠嗣即日入京,朕囑他回河西後誡約一番即可。”
“陛下,王大使雖執掌河西之軍,畢竟初來乍到,又哪兒能知其中的幽微之處?微臣以為,此案由三司會審至今,須不留瑕疵之隙,須由三司訪查到底,如此也為王大使執掌河西軍杜絕了禍亂之源。”
“禍亂之源?李卿,你許是將事態看得過於嚴重了。”
“陛下,此案具結之後,臣又想了許多。此案事發前絕無征兆,而變起驟然,何以如此呢?緣於各人淵源甚多,其暗裏交往,人莫能知。以皇甫惟明為例,其歷任侍禦史、司農少卿、司農卿等職,因久在京中,他的那些人脈淵源又如何能詳查呢?”
李隆基讚同此議,自唐初以來,朝中大臣以能出將入相為榮,那麽諸人一路走來,你又如何能知道他到底有多少人脈淵源呢?
李林甫接著說道:“微臣之所以對皇甫惟明憂心,還在於他所歷軍職太過重要。自從兵制改革之後,邊關士卒皆以募兵之法招募,遂使邊關兵士相對固定,朝廷不用像此前那樣提調,如此邊將可以坐擁雄兵。如皇甫惟明在朝中人脈極廣,又得屬下愛戴,若他有怨懟之心,振臂一呼,極易生禍,乞陛下詳查。”
李隆基道:“若如李卿所言,這些邊將須有忠心才是。萬一某人起了異心,即為禍亂之源。像王忠嗣兼知隴右節度使與河西節度使,安祿山為範陽節度使與平盧節度使,他們若有異心,豈不是禍亂更大?”
李林甫微笑道:“臣之所以殫精竭慮,即是傾國家之力防範,不許他們坐大,又互為制衡。以皇甫惟明為例,須於其萌芽之時即予扼殺。”
李隆基聞言沒有做聲,他此時對邊將禍亂沒有一點憂心:自己英武絕倫,那些有覬覦之心之人恐怕尚未生出來。
李林甫又道:“陛下,其實王忠嗣與安祿山相較,二人稍有區別。”
李隆基明白李林甫話中的含意,王忠嗣畢竟為中土之人,就與朝中之人有了千絲萬縷的幹系;而安祿山系胡人,他除了效忠皇帝之外,與朝中之人難有什麽隱秘的瓜葛。李隆基此時對李林甫愈發讚賞不已:能將諸事想在前頭,確實能消彌許多無端的煩亂,有相如此,自己確實可以省心許多。他想到這裏,遂準許李林甫派人前去核查皇甫惟明與軍中之人交往之事。
李林甫得此聖旨,當然要盡情揮灑一回。他喚來吉溫和羅希奭,對他們密密囑咐了一番。
羅希奭帶領一幹人沿著皇甫惟明的足跡追趕,到了蜀州地面終於追到皇甫惟明一家。羅希奭就將驛所作為刑堂,對皇甫惟明用盡諸般酷刑,終於得知了到馬嵬驛前來送行的軍中之人人名。羅希奭如獲至寶,看到皇甫惟明已然奄奄一息,就授意屬下將皇甫惟明活活打死。於是,皇甫惟明家財被籍沒,其家人也成為流放之人繼續前行。羅希奭又帶領屬下趕至河西,然後按圖索驥將送行之人拿下,少不了又是一番嚴刑拷打。待羅希奭返回京城,那道皇甫惟明交結軍中之人謀反的奏書早被李隆基和李林甫看過,此事也就真正塵埃落定了。
當羅希奭西行的時候,吉溫也在京城開始行動。他又到處大肆搜捕與韋堅有交往之人,然後塞入牢中逼問韋堅的貪贓之舉,那些兇狠的衙役遠至洛陽、陜郡動輒拿人,沿途的牢房裏竟然人滿為患。
再過月餘,李林甫又令羅希奭到李適之和韋堅等人的貶所巡視一圈。經過前案和皇甫惟明之死,羅希奭的大名早已流播天下,其如活閻羅一般的手段令天下人膽寒。韋堅聞聽羅希奭到了自己的地面,不願忍受其淩辱和酷刑,遂取一索掛在梁上,然後再將自己掛在上面;李適之的死法又與韋堅不同,他得知羅希奭即將到衙中,就取過案上早就備好的茶盞,將其中的毒藥一飲而盡。
羅希奭得知二人不見自己之面皆已自盡,遂嘟囔了一句:“呵,都是明白人啊!如此倒免了我一番手腳。”
李林甫向李隆基稟報二人的死訊之時,將其死因歸於他們自愧有虧,以死相謝皇恩。李隆基也就信了這番鬼話,感嘆數句後,就此丟開。
且說安祿山這一路行得太難,由此誤了一些日子。
安祿山出了營郡,到了下一個驛站之後,發現了一個天大的難題。安祿山身體太胖,到了驛站中要挑選最壯之馬,此事還好辦,最難的是安祿山騎到馬上之後,周身的肥肉隨著馬蹄聲搖擺不停,尤其是腹前的那坨肥肉忽兒向左忽兒向右,慢慢行走尚好,若稍快一些,這些肥肉將安祿山墜得非常難受。前幾日因趕路甚急,安祿山晚間躺在榻上周身疼痛,竟然哼叫至半夜。此後他便不敢行得太快,只好慢慢行走,如此就誤了行程。
安祿山這日入宮後即伏地叩拜,李隆基眼見面前好大一坨肉,臉上就浮出微笑,起身行至安祿山面前攙起其胳膊,笑道:“哈哈,數年未見,不料安卿增肥許多。”
以李隆基之力,那是決計扯不動安祿山的,然安祿山身體雖肥,行動還算迅捷,他哪兒敢讓皇帝使力?急忙順勢而起,起身後又躬身言道:“微臣托陛下洪福,由此心寬體胖,足證國富民強,臣實為幸甚。”
李隆基見安祿山挺會說話,就覺得有趣,遂打趣道:“只怕安卿體態愈肥,就疏於戰陣,朕邊關之事還能安穩嗎?”
“請陛下放心,臣體態雖肥,依然能跨馬征戰,不敢讓外人侵唐土一寸。”
“安卿姍姍來遲,朕聽說緣於安卿乘馬時不敢疾行,又如何能上陣了?”
“稟陛下,微臣乘驛馬之時,確實不敢疾行。然臣在營中所備戰馬,皆有特制的鞍子,馬背上固定有一囊,可將臣腹肉收束,如此一來不礙事,就可以疾馳拼殺了。”
李隆基哈哈大笑道:“昔張九齡創出笏囊,今安卿又有肉囊,實在有趣。高將軍,你吩咐下去,今後安卿入京沿途的驛所裏,須專為安卿配置有肉囊的鞍子,使安卿再來京時不再誤了行程。”
安祿山聞言,當即跪倒謝道:“陛下待臣恩情無微不至,臣感激涕零。”
李隆基喚其平身,又予賜座,溫言道:“安卿,張守珪貪功瞞報已獲懲罰,則今後東北境軍事就由卿主持。朕喚你來京,就是想當面問詢,契丹人、奚人近來還算安生嗎?”
安祿山一路上慢慢行走,他此前已知皇帝欲面授自己為範陽節度使,皇帝既然對自己重用,那麽自己下一步對邊關之事將采用何等對策呢?
若集範陽軍與平盧軍,約有十萬人馬,大唐國力今非昔比,一應糧草、戰具豐富,可以長期支撐戰事。以此兵力來對付那些若散兵游勇的契丹人與奚人,實為綽綽有餘。契丹人與奚人倚仗馬騎靈活及熟悉地勢,往往設伏討些便宜,這些法兒若今後想用在安祿山身上,實在是打錯了主意。安祿山此時勝券在握,根本未將敵人瞧在眼中。他若上任後采取摧枯拉朽之勢大肆討伐敵軍,不出一年,東北境就可再無戰事。
一個邊將若想取得朝廷註意,務必將面臨之敵描繪得窮兇極惡,朝廷方會撥錢撥物撥人予以強援;若想得到朝廷封賞,務必常有勝仗,且不能完勝,如此方能細水長流。當然,若想達到這種境界,必須有將對方敵人玩弄於股掌之間的能耐。
安祿山就有這種能耐。
皇帝現有此問,安祿山遂滔滔不絕地講述敵方大勢。他要極力渲染敵方之強、山川之險,當然,其話語中要流露出自己有掌控大勢的能力。
李隆基聽言後覺得很滿意,心中又想起往事,認為自己當初未聽張九齡之言殺掉安祿山,實為大唐保留了一位能辦大事的良將。
李隆基於是說道:“張守珪瞞報軍情,已被貶斥,朕今日就授你為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李隆基令李林甫先閱那幾道奏章,然後在殿中踱步,說道:“這皇甫惟明意欲何為?李適之與韋堅他們到底在商議什麽?”
李林甫細看書中詳細內容,只見其中寫有李適之與皇甫惟明夜游曲江,數夜共宿一起;韋堅又在景龍觀與皇甫惟明相會。
皇甫惟明與李適之夜游曲江,外人不過說他們不該如此親密,尚無大錯;而韋堅與皇甫惟明的交往就有大錯了。韋堅為外戚身份,皇甫惟明為邊將,此前李隆基誡約貴戚不得與邊將私自交往,此其一也;另外二人相會的地點也不對,二人既然共入回龍觀,勢必與道士見面,如此就犯了李隆基的大忌,此其二也。
李林甫讀完奏書後,說道:“陛下所言甚是,皇甫惟明回京獻俘,得封賞無數,此為聖上的恩典,其事罷後應及早返回河西才是。他逗留京中不回,熱衷於與朝廷重臣交往,確實有些不妥。”
“難道僅僅為不妥嗎?”李隆基目光炯炯,顯然對李林甫的答話很不滿意。
“其行為不端,陛下可召之訓誡一番,讓他速速離京返回河西就是。”
李隆基聞言,其目光就在李林甫身上凝視片刻,心裏琢磨李林甫對此事的態度。奈何李林甫入宮之後臉色一直無激動之色,僅為平和恭謹之態,李隆基若想在其面上搜尋出真實心語,實在枉然。
李林甫見皇帝不吭聲,又說道:“若得陛下允可,臣召他們訓誡一番,以讓他們斂其言行。”
李隆基道:“朕召你前來,就是想讓你主持此事。不過非是訓誡,你須好好查勘一番。”
“查勘?陛下,他們為左相、邊將、貴戚,臣如何能查勘他們呢?”
李隆基冷冷地說道:“將此三人下在獄中,由你主持,再由三司會審,難道還有妨礙嗎?”
李林甫一驚,說道:“陛下……陛下要將他們下在獄中?這個……這個……”
李隆基接過話頭,厲言道:“你是不是想說朕小題大做呀?哼,是否小題大做,須查驗後方才明白。嗯,那個吉溫辦事還算不錯,你就囑他具體為之吧。”
李林甫躬身領旨,恭謹而退。
如狼似虎的兵士同時抓捕李適之、皇甫惟明和韋堅,將此三人執入京兆府牢獄之中。自從吉溫遷為禦史中丞,李林甫兌現前言,果然授羅希奭為京兆府法曹,則此三人歸入羅希奭的轄下。
三人被執後,其家宅前後皆有兵士把守,家眷們見此驚變,多恐懼不已,一日之內三名大員同時被執,也引起了京師震動。
夜幕張起,吉溫與羅希奭不約而同地進入李林甫宅中。事情行到此處,當知其間的密窺、策劃、告發皆為李林甫授意,吉溫與羅希奭堪為功臣,現在就到了收獲的時候了。
李林甫屏退左右,室內僅留下他們三人。羅希奭首先稟道:“恩相,那三人已拘入牢中。若得恩相允可,小人可連夜用刑,不怕他們不招。”
李林甫沈吟不答,吉溫畢竟對此三人了解甚深,小心說道:“此事還要穩妥行之。此三人皆為大員,若對他們妄動大刑,面上不好看,那李適之還為皇室之人,聖上知道肯定不喜,此其一也;再者,三人中韋堅許是扛不住,皇甫惟明卻為硬骨頭,李適之性子粗豪,也未必能招,三失其二,就有些不妥了。”
羅希奭得吉溫引薦至今,可謂官運亨通,因而對吉溫感恩萬分,急忙答道:“吉兄所言甚是,就依吉兄所言。”
“我們聽恩相的吩咐吧。”
李林甫觀此二人,知道二人皆為心狠手辣之徒,這種人用起來很順手,萬一哪天反噬一口,那也非同小可,心裏就對此二人有了警惕之心。他覺得吉溫的思路還算妥當,遂說道:“聖上雖讓我主持此事,然具體審理就要看你們的手段了。吉溫,聖上知你辦事幹練,特意敕令具體審理時由你主之。這二人已收執入獄,至於下面如何審理,還是由你來拿主意。”
吉溫也不推辭,稟道:“恩相,小可以為此案應先審外圍,再證主犯。韋堅初到刑部,皇甫惟明又離河西軍甚遠,須將審理重點放在兵部那裏。若從此有了突破,即可逐步擴大。”
李林甫見吉溫所慮甚為縝密,心中同意,遂說道:“好吧,你們抓緊辦吧。聖上對此事催得甚急,你們須晝夜不停,務必查出個水落石出。”
吉溫道:“請恩相放心。希奭近來又制出數種刑具,那些兵部之人若見了這些稀罕之物,他們不用親歷,早已招了。”
李林甫冷冷地說道:“此時尚未審理,不可將話說得太滿。哦,你們審理之時務必嚴謹,不得出一點差錯。”
二人急忙躬身答應。
兵部共有各級官員五十三人,其中就有韋堅的弟弟韋芝,現任兵部員外郎。第二日傍晚正是他們下衙的時候,羅希奭帶領一幫手執兵器的衙役堵在兵部門前,然後將他們押入京兆府獄中的一間大廳裏。
這些人不明所以,及至入了牢獄之中,心中的無名恐懼頓生。他們畏畏縮縮,心中忐忑,此前有關牢獄之事的傳聞瞬間湧上心頭。
羅希奭入廳巡視一圈,其臉色陰沈,不發一言,將冷峻的目光與諸人的目光接觸一遍,既而又背著手慢慢踱入側室。
廳內之人早已風聞羅希奭的諸般折磨人的手段,現在見他僅入內走了一圈又退出,莫明其意,人們一時各有所思,廳內顯得寂靜萬分。
驀地,一聲淒厲的慘叫打破了寂靜,此聲顯然從側室傳來。側室之門露出一條縫兒,此後,接連的慘叫聲愈來愈高,人們側耳傾聽,就聽慘叫聲中夾雜有皮鞭的抽打聲。
片刻之後,又有不同嗓音的慘叫聲加入其中,顯系同時有兩名受刑之人。這兩種慘叫此起彼伏,皮鞭擊打聲音夾雜其間,令外廳之人聽來覺得毛骨悚然。
這時皮鞭聲忽然止歇,一粗豪聲音大聲喝道:“招是不招?”
片刻之後,又有一人沈聲說道:“換烙鐵。”
側室裏由此沈靜片刻,忽然兩聲淒厲慘叫聲震周圍,其聲比剛才拖長許多,顯是烙鐵正在灼其肌肉。既而慘叫聲戛然而止,想是受刑之人已然昏死過去。
這時羅希奭施施然而出,臉上努力擠出了一絲微笑,說道:“諸位兵部大人能夠蒞臨鄙衙,實為下官的榮幸。只是鄙衙別無長物,唯刑具而已,大人們難得來此,這就請入室內觀賞一番吧。”
此言名為相請,分明就是命令了。衙役們聞言,當即驅趕兵部之人進入側室。他們入室之後,頓時瞧見其中慘狀,只見兩名遍體鱗傷之人耷拉著頭,顯然還在昏死狀態;室內彌漫著滿室的焦臭之味,墻邊的炭火熊熊,其中數把烙鐵被燒得通紅。忽聞人群中接連有嘔吐之聲,自是其中的膽小之人又驚又懼,嘔吐中又癱軟在地。
羅希奭很滿意這幫人的神情,得意地說道:“諸位瞧見了,這兩人明明為賊盜,偏偏不肯承認,只好受些皮肉之苦了。你們聽到他們的慘叫之聲,定是以為這裏的刑罰嚴酷吧?嘿嘿,我告訴諸位,此等可以使人犯呼出聲的刑罰,其實用的是最輕微的刑具。”羅希奭說到這裏,呼喚左右道,“把鐵籠子推過來。”
一陣聲響之後,衙役們將墻腳的鐵籠子推到眾人面前。眾人皆知這個令人膽寒的鐵籠子,不禁毛骨悚然。
羅希奭走到鐵籠子之前,伸手拽了一下紅繩,就聽籠頂的鐵鈴“當啷”一聲。羅希奭得意揚揚地轉過臉,笑對眾人說道:“此刑具就不用人犯發聲。諸位看到中間的圓孔了嗎?人犯之頭就嵌在那裏,其嘴中還塞有麻團。待四周木橛逐步旋緊,人犯之頭可以感受其壓迫,他此時若回心轉意,同意招供,手還是能動的,可拉鈴一次,人也就被卸下來;否則木橛愈往裏面深入,就可戳破人犯的腦殼。”
羅希奭說到這裏,雙手做放開狀,口中誇張地說道:“只聽‘嘭’的一聲,這顆腦殼就開了花,其中有紅色、白色,顏色煞是好看。”
其話音未落,就聽人群中“哇哇”之聲相連,自是膽破之人大聲嘔吐。
羅希奭皺起眉頭,說道:“諸位為兵部的上官,職掌天下兵馬之事,怎能如此嬌嫩呢?牢獄刑法不過為皮開肉綻而已,戰場上真刀真槍,一場戰事下來,死傷者何其多也!唉,諸位為兵部上官,如此心智,豈不是愧對了聖上的聖眷?”
羅希奭掌握著火候,知道這幫人觀摩了此等場面,至少有小半魂兒不知了蹤影,遂開始說正題:“諸位想是一直奇怪,不知為何到了這裏。呵呵,我羅希奭不過一個小小的法曹,就是再膽大妄為,說什麽也不敢忤逆上官招諸位來此。諸位應該知道了,李適之、皇甫惟明、韋堅因密謀犯上,已被捕入牢中,呵呵,他們與諸位不過一墻之隔罷了。哦,又扯遠了,我想說的是,今日將諸位請來,非是希奭大膽,實為奉了聖上的旨意。”
下面有人開始交頭接耳。
羅希奭又厲聲道:“李適之原為諸位的上官,你們或參與了他的密謀,或知道他的一些事兒,今日須一一說個明白。若有人隱瞞不說,即為抗旨,這些刑具就因之而設。好了,這裏血腥味太濃,諸位請覆歸大廳。你們須好好想一想,我自會一一與諸位敘話。”
眾人似避瘟神般逃出刑房,他們入了大廳,竟有一小半人癱在當地。羅希奭樂見此景,就入另一側房,開始一一審訊。他問話的秩序為:你是否參與李適之的密謀?你是否知道李適之的圖謀?李適之有何不軌的言行?
大凡人遇到此等處境,往往急於撇清自己,卻對別人沒有憐憫之心。兵部答話之人不敢承認自己與李適之有圖謀之舉,一大半人多說李適之平時即有不軌言行。這幫人的證言合在一起,李適之分明成了一個十惡不赦的陰謀之人。
羅希奭大為滿意,令他們在各自伏辯上畫押。此後羅希奭再仿此例,努力擴大李適之三人的熟識範圍,並一一招來詢問。其間遇到一些強項之人,羅希奭少不了拿諸種刑具向其身上招呼。數日之間,羅希奭拘來詢問之人已有數百人之多。一時間,與李適之等三人相熟之人人人自危。
東宮之中,三十七歲的太子李亨密切地關註此事態,接連兩夜,他竟然不曾閉上一眼。
李隆基推長立儲,李亨由此大撿便宜被立為太子。此時武惠妃已逝,李隆基新寵楊玉環,然楊玉環並無兒女,且少有野心,李亨的位置看似較為穩固。
李亨尚在母腹的時候,李隆基為避姑姑太平公主的中傷,差一點將李亨殺死於母腹之中。待李亨出生及至慢慢長大,其母早被李隆基遺忘,且二哥李瑛早早被定為太子,則李亨實難引起外人註意,由此他也學會了應以默默無聞來保全自己。
李亨突然間成為太子,其興奮之餘,又想起前太子李瑛的遭際:李瑛為太子二十餘年,其間小心謹慎,不過多與二位弟弟說了一些話,由此遭遇橫禍,被廢後又被賜死。他舉目四觀:父皇心思難測,後宮又無可以倚仗之人,那權傾天下的李右相當初支持壽王為太子,自己實為孑然一身,無依無靠,除了加倍小心謹慎以外,李亨不知道自己還能幹些什麽。
李適之等三人驟然被捕入獄,吉溫與羅希奭又在城中搜索甚急。李亨與此三人頗有淵源,皇甫惟明為李亨之友,韋堅又是太子妃之兄,李亨從一開始就覺得此事來勢洶洶,其矛頭似乎對著自己,且在事情背後隱隱看到李林甫的影子。
李亨有此思慮,卻又無人可說,心中暗暗焦急。由此心火漸旺,竟然夜不能寐。李亨後來終於明白,不管外事紛紜,自己的太子之位是否存續,唯在父皇的一念之間。他想通了此點,於是決定入興慶宮請見父皇。
李亨此前多在東宮讀書,並不涉足政事,不過在朝會時能與李隆基見上一面。現在李隆基廢朝,他又在宮中自得其樂,則父子相見的機會實在太少。李亨今日主動請見,肯定有非常之事,李隆基遂準其入見。
李亨見禮後,就躬身立在李隆基面前,稟道:“父皇,兒臣覺得韋氏不賢,就想將她貶退,不知能得父皇恩準否?”
李隆基有些奇怪,問道:“朕聽說韋氏自入東宮後還算賢惠,她出身於名門,應該會恪守婦道的,又如何不賢了?”
“兒臣以為韋氏一門素愛生事,其家族枝蔓甚繁,由此良莠不齊,兒臣因此憂心。”
“呵呵,太子有些多慮了。昔中宗皇帝之韋庶人最愛生事,卻與太子妃韋氏毫無幹系。哦,莫非因韋堅被執入獄,你由此憂心嗎?”
“父皇聖目如熾,兒臣正是因此憂心。”
“唉,你有些多慮了。韋堅雖為太子妃之兄,他犯的事兒又非太子妃指使,你何必多心呢?且朝廷正在審理之中,韋堅有無罪過,終歸要有憑證。”
李亨躬身拜道:“父皇,所謂瓜田李下,難以釋疑。兒臣向為膽怯之人,深恐招惹麻煩。故切請貶斥韋氏,還請父皇為兒臣另擇良人為盼。”
李隆基嘆道:“你為儲君,終有一日會即位,若如此心怯多慮,將來如何殺伐決斷呢?韋氏雖家族枝蔓甚繁,她本身並無過錯,若一旦棄之,朕於心不忍啊。”
李亨又跪倒叩首道:“父皇春秋鼎盛,可延千秋功業,此為玄元皇帝詔示,兒臣堅信不疑。兒臣能居太子之位,實屬聖眷甚隆,請父皇今後萬萬不可再出此語。至於韋氏之事,兒臣心意已決,乞父皇垂憐。”
李隆基無奈地搖搖頭,說道:“起來吧。韋氏的事兒,你自己瞧著辦吧。念她終無過錯,你若非要將她逐出東宮,須厚贈財貨。”
李亨涕泣道:“父皇仁慈之心,實昭如日月,兒臣定將父皇的仁意,轉述韋氏。”
李亨辭出之後,猶感到後背冷汗涔涔,然其心中卻舒暢無比:將韋氏逐出東宮,就洗脫了與韋堅等人的幹系,則眼前的大禍說什麽也牽扯不到自己的身上。
因為,李亨已然明白父皇的真實態度。
經過十餘天晝夜審訊,吉溫與羅希奭終於將案結清。李林甫翻動案卷和所附伏辯,滿意地說道:“旬日之間將此大案結清,堪稱神速。好呀,我這就入宮向聖上稟報。”
李林甫入宮見到李隆基,即將所有案卷及伏辯奉上,李隆基看到案卷甚厚,驚訝地問道:“不過三個人的事兒,怎能有如此多的案卷?”
李林甫躬身稟道:“臣也是看了這些案卷,方悟陛下當初聖目如炬!臣當時以為,他們三人不過說些閑話,則稍加核實即可。不料案子愈加深入,愈發現此案非同小可。陛下所言確實,這的確為一樁圖謀不軌的大案。”
李隆基也沒耐煩看那些案卷,遂掩卷問道:“好吧,你就將此案的大致脈絡說上一遍。”
“陛下,此案還要從皇甫惟明與韋堅在景龍觀說起。原來韋堅此前與回龍觀觀主相熟,此道士又善蔔筮觀相之事,據那道士交代,皇甫惟明向他問了自己面相及國運二事。”
李隆基聞言心中大怒,不禁罵道:“該死!”
“那道士言道,皇甫惟明問詢國運之時,曾旁敲側擊詢問太子的大運如何。”李林甫如此說話,明顯想將案情向太子李亨的身上引去。
“旁敲側擊?那就是並未直接問詢了。這些搖唇鼓舌的騙錢之徒,如此模棱兩可的話兒又如何當得了真?”
李林甫明白,羅希奭審訊道士之時,那道士絕口未提太子之名。吉溫奉李林甫之令,讓羅希奭在道士的伏辯中增加了太子的字樣,其中寫得甚為含糊,可謂語焉不詳。李林甫現在向皇帝稟報,似無意間提及太子的言語,實為觀察李隆基的態度。不料皇帝聞言後厲言斥責,李林甫由此見機,此後絕口不提太子之名。
李林甫由此想到,皇帝現在雖怠於理政,對諸般繁事不願上心,然他畢竟為睿智之人,其思慮脈絡清楚,逢事判斷能擇首要,實為不可輕松糊弄之人。他由是輕輕地掉轉話頭,繼續說道:“其實皇甫惟明與韋堅相較,皇甫惟明武人本色,並無雜念,韋堅卻有所思慮了。吉溫愈深查,愈發現韋堅處心積慮,不經意已成就了一張巨大的網絡。”
“哦?可細言之。”
“韋堅與李適之交往甚密,又自恃太子妃兄身份,竭力拉攏太子之友皇甫惟明、王忠嗣等人;其出身望族,朝中各級官員甚多,再加上李適之、韋堅深自交結同僚,此網已然成形。此次查出,朝中各級官吏有四十餘人入此圈中,私下交往甚密。”
李隆基聽到此處,方才大為警惕,就關切地問道:“其主要者為何人?”
“稟陛下,韋堅之弟韋蘭任將作少匠,韋芝為兵部員外郎、韋冰為鄠縣令,其子韋諒為河南府戶曹,另韋堅又與殿中侍禦史鄭欽說、監察禦史豆盧友相友善;李適之素與兵部倉部員外郎鄭章、監察禦史楊惠私誼甚密。”
李隆基閉目靜想,看來李適之三人未必有反意,然其私下結黨已彰顯無餘。李隆基此前遇到這等事兒,向來是寧信其有不信其無的,所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若不將萌芽扼殺於出頭之前,為日後的生亂就增添了變數。
李隆基睜開眼睛,說道:“李卿,就仿照前例,妥為處置吧。嗯,李適之既罷,誰來繼之呢?朕的意思,想讓陳希烈繼任,你以為如何?”
陳希烈實與牛仙客行事風格相似,他若被授為左相,見了李林甫定會唯唯諾諾,此局面最為李林甫樂見,李林甫當即答道:“微臣奉旨。”
“好吧,你速去辦理吧。韋堅的刑部尚書一職暫由你兼知,皇甫惟明的河東節度使一職,就由王忠嗣兼知吧。朕欲面見安祿山,他何時到京?”
“臣算著日子,安祿山應當在這幾日入京。”
“嗯,你再知會王忠嗣,讓他也入京吧。今後大唐邊境之事,皆要仰仗此二人,朕就對他們各自囑咐一番吧。”
一樁大案子由此結束,李林甫一舉扳倒李適之、皇甫惟明和韋堅三人,算是消除了覬覦自己右相之位的主要威脅,他總體上還算滿意,然也有遺憾。此案明為整治這三人,暗地卻劍指太子李亨,他分明行的是“一石數鳥”之計。李林甫事後方知太子李亨已稟告皇帝逐出太子妃韋氏,由此搶占了先機躲過大難,他在遺憾之餘,又暗嘆太子李亨明似性軟敦厚,內心實為靈動,就對李亨多了一份戒心。
後數日,朝廷制書頒下,貶李適之為宜春太守、皇甫惟明為播川太守、韋堅為縉雲太守;鄭章貶為南豐丞,鄭欽說貶為夜郎尉,豆盧友貶為富水尉,楊惠貶為巴東尉;至於韋堅之弟韋蘭、韋冰、韋芝及其子韋諒皆被流放;另有數十人也被連累。
吉溫與羅希奭經過此案名聲大振,人們為其送上一個“吉網羅鉗”的雅號。此號寓意甚明,自是說吉溫善於羅織罪名,而羅希奭谙熟酷刑,二人相配,則可橫行天下。
羅希奭生得黑矮粗壯,一張驢臉上爬著一只鷹鉤鼻子,面目可怖,手段又狠,又被京城之人呼為“騾子”。京城婦人有時為使孩子停止哭鬧,動輒呼道:“騾子來了。”說也奇怪,孩子聽到此呼頓時驚恐不已,也就不敢再哭出聲了。
卻說李適之等人被貶斥出京後,李林甫暗暗想道,這幫人雖遭貶斥,然他們心中肯定依然奉太子為倚靠,假以時日,他們定有翻身的機會。李林甫行事,向來不會拖泥帶水,絕不會留下後患反噬自己,他將諸事思慮清楚,就與皇帝李隆基有了一番對話。
“陛下,那皇甫惟明看來頗得軍中之人愛戴,他此次被貶為播川(今貴州遵義)太守,訊息傳到河西,竟有軍中之人私自前來送行。”
李隆基頓生警覺,說道:“妄離軍中,即為大罪,果有此事嗎?”
“臣聽說皇甫惟明行到馬嵬驛之時,忽然自西面來了數十人,這些人未穿軍服,系常人裝扮,他們就在驛中擺宴替皇甫惟明餞行。驛卒聽他們互相稱呼,多為軍中之職,由此斷定,這幫人定為軍中之人了。”
李隆基嘆道:“皇甫惟明久在軍中,且待屬下甚為親愛,由此得屬下愛戴。唉,他若無與韋堅私通之事,實為我大唐的一位良將。可惜了。”
“陛下,如此正為微臣憂慮所在。皇甫惟明善於治軍,這幫人竟然不顧國家法度前來私會,委實令人堪憂啊!”
“嗯,王忠嗣即日入京,朕囑他回河西後誡約一番即可。”
“陛下,王大使雖執掌河西之軍,畢竟初來乍到,又哪兒能知其中的幽微之處?微臣以為,此案由三司會審至今,須不留瑕疵之隙,須由三司訪查到底,如此也為王大使執掌河西軍杜絕了禍亂之源。”
“禍亂之源?李卿,你許是將事態看得過於嚴重了。”
“陛下,此案具結之後,臣又想了許多。此案事發前絕無征兆,而變起驟然,何以如此呢?緣於各人淵源甚多,其暗裏交往,人莫能知。以皇甫惟明為例,其歷任侍禦史、司農少卿、司農卿等職,因久在京中,他的那些人脈淵源又如何能詳查呢?”
李隆基讚同此議,自唐初以來,朝中大臣以能出將入相為榮,那麽諸人一路走來,你又如何能知道他到底有多少人脈淵源呢?
李林甫接著說道:“微臣之所以對皇甫惟明憂心,還在於他所歷軍職太過重要。自從兵制改革之後,邊關士卒皆以募兵之法招募,遂使邊關兵士相對固定,朝廷不用像此前那樣提調,如此邊將可以坐擁雄兵。如皇甫惟明在朝中人脈極廣,又得屬下愛戴,若他有怨懟之心,振臂一呼,極易生禍,乞陛下詳查。”
李隆基道:“若如李卿所言,這些邊將須有忠心才是。萬一某人起了異心,即為禍亂之源。像王忠嗣兼知隴右節度使與河西節度使,安祿山為範陽節度使與平盧節度使,他們若有異心,豈不是禍亂更大?”
李林甫微笑道:“臣之所以殫精竭慮,即是傾國家之力防範,不許他們坐大,又互為制衡。以皇甫惟明為例,須於其萌芽之時即予扼殺。”
李隆基聞言沒有做聲,他此時對邊將禍亂沒有一點憂心:自己英武絕倫,那些有覬覦之心之人恐怕尚未生出來。
李林甫又道:“陛下,其實王忠嗣與安祿山相較,二人稍有區別。”
李隆基明白李林甫話中的含意,王忠嗣畢竟為中土之人,就與朝中之人有了千絲萬縷的幹系;而安祿山系胡人,他除了效忠皇帝之外,與朝中之人難有什麽隱秘的瓜葛。李隆基此時對李林甫愈發讚賞不已:能將諸事想在前頭,確實能消彌許多無端的煩亂,有相如此,自己確實可以省心許多。他想到這裏,遂準許李林甫派人前去核查皇甫惟明與軍中之人交往之事。
李林甫得此聖旨,當然要盡情揮灑一回。他喚來吉溫和羅希奭,對他們密密囑咐了一番。
羅希奭帶領一幹人沿著皇甫惟明的足跡追趕,到了蜀州地面終於追到皇甫惟明一家。羅希奭就將驛所作為刑堂,對皇甫惟明用盡諸般酷刑,終於得知了到馬嵬驛前來送行的軍中之人人名。羅希奭如獲至寶,看到皇甫惟明已然奄奄一息,就授意屬下將皇甫惟明活活打死。於是,皇甫惟明家財被籍沒,其家人也成為流放之人繼續前行。羅希奭又帶領屬下趕至河西,然後按圖索驥將送行之人拿下,少不了又是一番嚴刑拷打。待羅希奭返回京城,那道皇甫惟明交結軍中之人謀反的奏書早被李隆基和李林甫看過,此事也就真正塵埃落定了。
當羅希奭西行的時候,吉溫也在京城開始行動。他又到處大肆搜捕與韋堅有交往之人,然後塞入牢中逼問韋堅的貪贓之舉,那些兇狠的衙役遠至洛陽、陜郡動輒拿人,沿途的牢房裏竟然人滿為患。
再過月餘,李林甫又令羅希奭到李適之和韋堅等人的貶所巡視一圈。經過前案和皇甫惟明之死,羅希奭的大名早已流播天下,其如活閻羅一般的手段令天下人膽寒。韋堅聞聽羅希奭到了自己的地面,不願忍受其淩辱和酷刑,遂取一索掛在梁上,然後再將自己掛在上面;李適之的死法又與韋堅不同,他得知羅希奭即將到衙中,就取過案上早就備好的茶盞,將其中的毒藥一飲而盡。
羅希奭得知二人不見自己之面皆已自盡,遂嘟囔了一句:“呵,都是明白人啊!如此倒免了我一番手腳。”
李林甫向李隆基稟報二人的死訊之時,將其死因歸於他們自愧有虧,以死相謝皇恩。李隆基也就信了這番鬼話,感嘆數句後,就此丟開。
且說安祿山這一路行得太難,由此誤了一些日子。
安祿山出了營郡,到了下一個驛站之後,發現了一個天大的難題。安祿山身體太胖,到了驛站中要挑選最壯之馬,此事還好辦,最難的是安祿山騎到馬上之後,周身的肥肉隨著馬蹄聲搖擺不停,尤其是腹前的那坨肥肉忽兒向左忽兒向右,慢慢行走尚好,若稍快一些,這些肥肉將安祿山墜得非常難受。前幾日因趕路甚急,安祿山晚間躺在榻上周身疼痛,竟然哼叫至半夜。此後他便不敢行得太快,只好慢慢行走,如此就誤了行程。
安祿山這日入宮後即伏地叩拜,李隆基眼見面前好大一坨肉,臉上就浮出微笑,起身行至安祿山面前攙起其胳膊,笑道:“哈哈,數年未見,不料安卿增肥許多。”
以李隆基之力,那是決計扯不動安祿山的,然安祿山身體雖肥,行動還算迅捷,他哪兒敢讓皇帝使力?急忙順勢而起,起身後又躬身言道:“微臣托陛下洪福,由此心寬體胖,足證國富民強,臣實為幸甚。”
李隆基見安祿山挺會說話,就覺得有趣,遂打趣道:“只怕安卿體態愈肥,就疏於戰陣,朕邊關之事還能安穩嗎?”
“請陛下放心,臣體態雖肥,依然能跨馬征戰,不敢讓外人侵唐土一寸。”
“安卿姍姍來遲,朕聽說緣於安卿乘馬時不敢疾行,又如何能上陣了?”
“稟陛下,微臣乘驛馬之時,確實不敢疾行。然臣在營中所備戰馬,皆有特制的鞍子,馬背上固定有一囊,可將臣腹肉收束,如此一來不礙事,就可以疾馳拼殺了。”
李隆基哈哈大笑道:“昔張九齡創出笏囊,今安卿又有肉囊,實在有趣。高將軍,你吩咐下去,今後安卿入京沿途的驛所裏,須專為安卿配置有肉囊的鞍子,使安卿再來京時不再誤了行程。”
安祿山聞言,當即跪倒謝道:“陛下待臣恩情無微不至,臣感激涕零。”
李隆基喚其平身,又予賜座,溫言道:“安卿,張守珪貪功瞞報已獲懲罰,則今後東北境軍事就由卿主持。朕喚你來京,就是想當面問詢,契丹人、奚人近來還算安生嗎?”
安祿山一路上慢慢行走,他此前已知皇帝欲面授自己為範陽節度使,皇帝既然對自己重用,那麽自己下一步對邊關之事將采用何等對策呢?
若集範陽軍與平盧軍,約有十萬人馬,大唐國力今非昔比,一應糧草、戰具豐富,可以長期支撐戰事。以此兵力來對付那些若散兵游勇的契丹人與奚人,實為綽綽有餘。契丹人與奚人倚仗馬騎靈活及熟悉地勢,往往設伏討些便宜,這些法兒若今後想用在安祿山身上,實在是打錯了主意。安祿山此時勝券在握,根本未將敵人瞧在眼中。他若上任後采取摧枯拉朽之勢大肆討伐敵軍,不出一年,東北境就可再無戰事。
一個邊將若想取得朝廷註意,務必將面臨之敵描繪得窮兇極惡,朝廷方會撥錢撥物撥人予以強援;若想得到朝廷封賞,務必常有勝仗,且不能完勝,如此方能細水長流。當然,若想達到這種境界,必須有將對方敵人玩弄於股掌之間的能耐。
安祿山就有這種能耐。
皇帝現有此問,安祿山遂滔滔不絕地講述敵方大勢。他要極力渲染敵方之強、山川之險,當然,其話語中要流露出自己有掌控大勢的能力。
李隆基聽言後覺得很滿意,心中又想起往事,認為自己當初未聽張九齡之言殺掉安祿山,實為大唐保留了一位能辦大事的良將。
李隆基於是說道:“張守珪瞞報軍情,已被貶斥,朕今日就授你為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