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回 頻易宰相走馬燈 奪哀九齡回京城 (1)
關燈
小
中
大
光陰荏苒,時光飛逝,不覺又有數年過去。李隆基的治國之策依舊,老天似乎繼續眷顧李隆基和其治下,年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括戶之事已進入尾聲,戶口人丁年年有序增加。
眼見諸事皆順,李隆基心情甚好,一個很明顯的例證,就是他入梨園的次數日漸多了起來,其入園之後或觀歌舞,或敷演自創新曲,過得十分愜意。開元之初,李隆基為了專心治國,將自己深愛的音律之事藏於心間,基本上不到梨園走動。如今事順時變,他也就稍稍改換了心意。
然有一件事兒纏繞李隆基數年,且始終沒有改觀,令他一直苦惱不已。此事絕非小事,即是宰相人選始終不能遂意。
張說罷相之後,中書令一直空置,源乾曜為侍中,李元纮以平章事的名義行使宰相職權。李隆基對此二人皆不完全認可,除了覺得他們無能充任中書令之外,還認為他們沒有軍事之能,於是又授安西副大都護杜暹為平章事,如此就有三名宰相同時在朝。按照李隆基的考慮,三人中自以源乾曜為主,其下有一文一武兩名宰相,由此可以彼此取長補短,使政務順利前行。
然李元纮與杜暹二人共事後,不過數日就針尖對麥芒,其口角相爭也就罷了,數次還要老拳相搏。
李元纮以公正之名名揚天下,與盧懷慎一樣不治家產,散俸祿於親族,素有清廉的名聲;而杜暹之所以能入朝為相,李隆基除了認為他有軍事之能外,也認可杜暹的清廉名聲。
杜暹昔為婺州參軍離任時,屬下小吏將公事結餘下來的一萬張紙送給他。其時造紙皆由手工而成,產量甚少,紙價甚貴,則紙與當時絹錦一樣,皆有貨幣的功能。官吏離任之時,屬下以紙作為贈禮,實為通例。杜暹當時僅取百張,其他的原物奉還,由此初有清名。其職務漸升,親族之人少不了找他辦事,杜暹卻一概拒絕,最後親族之人竟然不再與他來往。
李隆基之所以擢拔兩名清廉之人為相,也是懲於前任張說不幹不凈,想讓他們的清廉之名楷模天下。
可令李隆基始料不及的是,他們皆以清名為恃,各持己見,從此吵鬧不斷。他們當面爭吵不說,還各自到皇帝面前說對方的壞話。
如此到了開元十七年六月,李隆基終於對他們失望了。其下制說道:“雖清以自牧,而道則未宏,不能同心戮力,以祗帝戴。而乃肆懷相短,以玷朝綸,將何以緝敘三光,儀辟百刑。”遂貶李元纮為曹州刺史,杜暹為荊州長史;源乾曜身為侍中,不能居中協調,有失職守,也被同時罷相。
李隆基雖罷源乾曜侍中之位,猶保留其尚書左丞相之虛職,並讓其五日一參,極盡禮遇之事。由於宰相皆罷,李隆基還讓源乾曜薦人。
源乾曜推薦李林甫為相。
李林甫是時已任吏部尚書,這其中既有源乾曜的功勞,也有武惠兒的暗中之功。
李隆基卻不看重李林甫,過了不久,他將安西節度使蕭嵩任為中書令,並以宇文融、裴光庭為中書門下平章事,由此新成宰相三駕馬車。
李隆基欲授蕭嵩為中書令,派人前去征詢宋璟的意見。宋璟並不多言,只微微一笑說道:“蕭嵩美須髯也。”
李隆基得聞宋璟如此評價蕭嵩,也是微微一笑,明白宋璟不認可蕭嵩,緣於蕭嵩少文。
蕭嵩為中書舍人時,李隆基令其擬制書一道。蕭嵩奔回中書省,找出此前類似制書東拼西湊一番,由此成文。李隆基閱罷覺得其中的“國之瑰寶”用得不妥令其修改,蕭嵩作勢要走,李隆基喚住他道:“僅改一字,何必離開?屏風後有筆有墨,你改之即可。”
蕭嵩不情願地步入屏風後,在那裏待了許久不出來。李隆基還以為他將制書大改再寫,由此頗費時辰,就在那裏耐心等候。
然左等右等還是不見蕭嵩出來,李隆基覺得奇怪,遂踱步過去觀看究竟。這一看頓時令李隆基怒從心中起,惡從膽邊生,其伸手扯過那道制書將之拋到地面,再踏了兩腳,罵道:“你實為‘國之珍寶’,趕快滾吧。”
原來蕭嵩用了諸多時辰僅改一字,即將“國之瑰寶”改為“國之珍寶”,其所擬制書上滴滿了墨點和汗滴,顯系其改此一字竟然耗力如此。此事後來傳揚出去,人們私下皆呼蕭嵩為“國之珍寶”。
蕭嵩任為宣州刺史倒是政績不差,吏部歷年考功評語甚好。其到了安西為任,也是疊立大功,先用王忠嗣取得大捷,繼而對吐蕃使用反間計,使吐蕃讚普殺掉了對唐境最有威脅的大將悉諾邏恭祿,由此名聲大震。
李隆基未聽宋璟的建言,毅然授任蕭嵩為中書令,並兼知安西節度使,還讓自己的女兒嫁給了蕭嵩的兒子,他們由此成為兒女親家。
宇文融驟升為宰相,其昔日的敵對之人頓時睜大了眼睛。宇文融自以為得志,放出大話道:“使吾居此數月,庶令海內無事矣。”他上任後常引賓客故人,旦夕歡飲,且輕易表態,無端斥責屬下,由此引來彈劾無數。李隆基此時也認為宇文融“彰於公論,交游非謹”,不宜居中樞之位,宇文融為相不及百日,即被出為汝州刺史。
裴光庭原為兵部侍郎,封禪泰山之前曾提醒李隆基要防備大典之時外夷入侵,張說由此提出屆時邀四方君長觀禮,以為牽制。裴光庭與李隆基還有一層淵源,裴光庭娶了武三思之女為妻,李隆基應呼武三思為舅,兩人於是亦為姻親。
李隆基與蕭嵩為兒女親家,與裴光庭為姻親,則三人就有了私誼。
按說蕭、裴二人同僚為相,又有私誼,大可一團和氣,其樂融融吧。然過了不久,二人又開始爭吵不已,動輒鬧到皇帝面前。
二人爭執的焦點,在於人事授任。
李隆基現在配相的考慮,蕭嵩長於軍事,就讓他以中書令之身兼知兵部尚書、安西節度使;而裴光庭長於吏事,則讓他以侍中之身兼知吏部尚書(李林甫是時調任門下省侍郎)。如此二文一武,可謂相得益彰。
然裴光庭極度鄙視蕭嵩無文,私下裏以“珍寶”喚之。其對自己轄下的事體獨自決斷,根本不與蕭嵩商量。蕭嵩認為自己為中書令,是為主丞相,則諸事必須經過自己。
裴光庭根本不聽招呼,依舊我行我素。譬如用人一節,裴光庭掌管吏部,堅持“循資格”選人,其親信閻麟任中書門下吏房主事,閻麟出具授任名單,裴光庭即下筆簽署批準,再由吏部依單辦理,根本沒有蕭嵩過問沾手的機會。
蕭嵩大怒,向李隆基奏報此事。然裴光庭辦理時並非任人唯親,皆為依序辦理,實在找不出毛病。蕭嵩除了爭吵別無他法。
二人愈爭愈烈時,眼見就要失控,開元二十一年三月,裴光庭忽然病故,二人的爭吵方才休止。
這期間,朝中有數件大事發生。
開元十八年,張說久病不治,由此逝世,年僅六十四歲。
張說致仕不久,李隆基又覆其修書使之職,繼而再授為尚書右丞相,最後授其為開府儀同三司。開元之初至此時,被授為開府儀同三司者僅有王仁皎、姚崇、宋璟、王毛仲四人,由此可見張說在李隆基心中的位置。
張說患病期間,李隆基每天派使者探問,還親手為張說開具藥方。張說逝後,李隆基甚為憂傷,贈以太師之名,並禦筆賜謚曰“文貞”,為之撰寫神道碑文。張說一生曲折,其文名遠播,且文武全才,唯其人品為時人所譏。李隆基如此對待張說,則當時榮寵,莫與為比。
李隆基也數次親入張說宅中探病,其時李隆基正被宰相糾紛鬧得苦惱不已,也讓張說薦人。張說嘆道:“臣多次向陛下薦張九齡,奈何陛下將之置於邊荒,惜不可用。臣今日還薦張九齡。”
李隆基問道:“張九齡到底有何長處?”
“為宰相者,須有宰相之道,以姚公、宋公和臣為例,我們三人本身皆有毛病,然有一點還是共通的,即有心有情治國為要,兼而目光深遠能識時弊。恕臣說句大話,臣身後至今的為相者,皆無如此眼光,而張九齡則有。”
李隆基微笑不語,他現在沒有看好張九齡。
開元十九年正月,太原府少尹嚴挺之向李隆基奏報,言道王毛仲移書太原府索要甲仗,實有不臣之心。
其實王毛仲此前多次到幽州、太原、朔方巡邊,由此計會兵馬,各地供應甲仗為正常之事。嚴挺之本為京官,向以直言善諫聞名,王毛仲此來索甲仗,嚴挺之認為此為昔年所欠,現在無兵事,遂堅決不予,同時奏聞皇帝陳說理由。這嚴挺之本為言官出身,對王毛仲恃寵掌控禁軍的事跡頗有耳聞,遂進而指出王毛仲如此威權獨運,易生禍變,請李隆基事先防範。
臣子每天的奏書甚多,其中多有偏頗之論,李隆基無非閱讀一遍不多理會,然對嚴挺之的這道奏書上了心。他閱畢沈默良久,最終下定了決心。
李隆基令高力士前去傳旨,晚間要在“花萼相輝樓”賜宴。
亥時以後,被邀之人結伴進入“花萼相輝樓”,其中以王毛仲居首,葛福順、陳玄禮、李宜德、李仙鳧等人簇擁其後。
眾人入室之後,發現其中未有皇帝的蹤影,且其中幾案上空空蕩蕩沒有飲食,非是皇帝賜宴的模樣。眾人正在驚愕的時候,只聽門外一陣腳步響聲,就見兩列身著飛龍軍服飾之人擁入進來,將王毛仲等人圍在中間。
高力士戎裝進入室內,立定後沈聲說道:“王毛仲接旨。”
王毛仲不明何意,急忙跪下。
高力士展卷朗聲讀道:“開府儀同三司兼輔國大將軍霍國公內外閑廄監牧使王毛仲,是唯微細,非有功績。擢自家人臣,升於朝位,恩寵莫二,委任斯崇。無涓塵之益,肆驕盈之至。往屬艱難,遽茲逃匿。念深唯舊,義在憂容,仍荷殊榮,蔑聞悛悔。在公無竭盡之效,居常多怨望之詞。跡其深愆,合成誅殛,恕其庸味,宜從遠貶。可瀼州別駕員外置長任,差使馳驛領送至任,勿許東西及判事。”
這篇詔文系李隆基親手所寫,他憤憤不忘起事時王毛仲不辭而別的這筆老賬,然後痛說王毛仲不識好歹,居此高位還想索取兵部尚書之職,因未遂意頗多怨望之詞。此詔書中根本沒提王毛仲索取甲仗之事,看來李隆基也認為以此理由問罪王毛仲,實在過於牽強。
葛福順也被貶為璧州員外別駕,李宜德為業州員外別駕,李仙鳧為道州員外別駕,另與王毛仲親密者如左監門將軍盧龍子、唐地文,右威衛將王景耀、高廣濟等人皆被貶,共有數十人受累或貶或流。王毛仲的六個兒子皆被奪官。
李隆基的詔令中還具體指明三點:其一,所有人被貶官之後,不許回家,由飛龍軍嚴加看守並送至貶官之地;其二,他們到任後不得離開駐地;其三,其官稱為虛名,到任後不得問事。
入室之人中,唯有陳玄禮未被提及,他心中正在惶恐不已的時候,高力士微笑言道:“陳將軍,請隨咱家行走。”
陳玄禮被引至“勤政務本樓”,就見皇帝正在那裏秉燭觀書,陳玄禮急忙跪倒,口稱:“罪臣叩見陛下……”
李隆基起身來到陳玄禮面前,俯身將陳玄禮攙起來,笑道:“你很好呀,怎麽又成罪臣了?你從不驕盈放肆,日常淳樸自檢,與王毛仲他們大為不同。”
陳玄禮此時方才放下心來,知道自己徹底逃脫了這次大難。李隆基當場任陳玄禮為輔國大將軍,兼內外閑廄監牧使,如此一來,陳玄禮取代了王毛仲,從此掌控了禁軍。
高力士剛才率領的飛龍禁軍為一支獨立的力量,其人數不多,不足千人,不歸北門禁軍的節制。
唐初以來,皇帝擁有內外閑廄之馬,共計十二閑,例由內外閑廄監牧使統領;則天皇後時增置禁中飛龍廄,由宦官掌管。李隆基今日拘押王毛仲等人,當然不能從他們所統領的禁軍中調派,則高力士統領的飛龍禁軍就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王毛仲由飛龍禁軍一路押解,其行到永州地面時,李隆基的詔文又追蹤而至。詔文中的內容甚是簡短,即賜死王毛仲。
王毛仲被賜死,其實與上官婉兒被當場殺掉一樣,即李隆基為了預防他們今後生事,幹脆立斬永絕後患。
開元二十年,宋璟感到身子衰弱,遂向李隆基請求致仕歸居洛陽。李隆基仍賜其全祿,準許其歸居。宋璟從此在洛陽養老,再不過問朝中之事。
裴光庭死後,李隆基早就厭倦宰相之間無謂的吵鬧,這日對蕭嵩言道:“朕若為你配置輔相,你們鬧不好又要爭執。這樣吧,你可自行擇相一名,今後勿覆爭吵。”
蕭嵩聞言大喜,當即奏稱欲選王丘為相。李隆基封禪泰山時,王丘任懷州刺史,李隆基在宋州酒宴上盛讚王丘,讚他“訖牽外無他獻,我知其不為也”,對其印象甚好,當即準奏。
然而王丘得聞此訊,卻不願入京為相,他認為自己為一地方刺史尚可稱職,實無宰相之才,遂向李隆基和蕭嵩婉拒好意。
王丘不願就職宰相之位,卻向蕭嵩薦來一人。此人名韓休,現任尚書右丞。王丘向蕭嵩說道,韓休現在雖默默無聞,其諸項才具皆在自己之上,若能為相,定能成就佳話。蕭嵩暗自想道,尚書省屬官多為性格柔和之人,則能容易制之,遂從王丘之言向李隆基薦引。
韓休為相,確實成就了一段佳話,然與蕭嵩起初的願望相違。
韓休頗有貞觀時魏征之風,為人剛直方正,不會拐彎抹角。其為相未及十日,即與蕭嵩爭論是非曲直,弄得不可開交,後來愈演愈烈,韓休就是到了皇帝面前,也當面直斥蕭嵩之失,弄得蕭嵩後悔不疊。
韓休待蕭嵩如此,就是見了皇帝也毫不客氣。某一日,萬年縣尉李美玉有罪,李隆基欲將之流放嶺南。韓休此時出面攔阻,進言道:“縣尉為小官,所犯又非大惡。今朝廷有大奸,請得先治。”
李隆基即問朝中大奸為誰。
韓休道:“金吾大將軍程伯獻恃恩而貪,居所規模及用馬皆逾朝廷法度。臣請先將程伯獻治罪,然後再說李美玉的事兒。”
王毛仲被貶之後,禁軍的將領進行了大量的調換,程伯獻執掌金吾軍,實為李隆基的親信之人。程伯獻系高力士所薦之人,去歲高力士母親去世,程伯獻當場哭得哀哀切切,甚至比高力士還要悲痛。李隆基對於身居重位的親信之人還是相當寬宏的,像韓休所提程伯獻的罪狀,李隆基內心認為實在是不值一提。現在韓休拿李美玉的事兒要挾自己,李隆基當然拒絕。
韓休下面的話更加強硬:“陛下不容李美玉之小罪,而對巨奸大猾卻置之不問。若陛下不治程伯獻之罪,臣不敢奉詔。”
李隆基遇到這種執拗的人兒實在無計可施,只好將程伯獻懲戒一番,以堵韓休之嘴。那些日子,韓休似乎專盯皇帝的錯兒,大至國家大政,小至生活細節。韓休的奏章日日皆有,弄得李隆基噤若寒蟬。李隆基閑暇時,即入禁苑或狩獵或觀歌舞,他此時環顧左右道:“聲響不可弄得太大,若韓休得知,定來諍諫。”其話音剛落,韓休的諫章已至,李隆基只好起駕回宮。
宋璟得聞韓休事跡,大有知音之感,讚道:“不意韓休如此,仁者之勇也。”
李隆基被韓休折騰得七葷八素,不能盡興,又不能斥責,日漸憔悴。某一日,李隆基取鏡自觀,看到自己的憔悴容顏,不禁喟然長嘆。武惠兒其時在側,心疼說道:“自從韓休入朝為相,陛下無一日歡顏,竟然憔悴如斯,日漸消瘦。妾以為陛下不用如此隱忍,將韓休逐出相職即可。”
李隆基搖搖頭,說出了一番名言:“吾雖瘦,天下肥矣。蕭嵩每奏事必順意而奏,我退而再思天下,卻難以安寢。韓休敷陳治道,多鯁直之言,我退而思天下,卻能睡得安然。惠兒,我用韓休為相,非為自身,實為社稷大計耳。”
李隆基有如此胸懷能夠容忍韓休,蕭嵩卻如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皇帝當初信任自己,為免爭執讓自己選人,誰知竟然選來這樣一個人兒。其間他曾見過王丘,登時將王丘罵得狗血噴頭。
蕭嵩實在難以忍受,又無法張嘴說韓休的壞話,他思來想去,終於想出了一條苦肉之計。他可憐兮兮地找到李隆基,稟道:“臣近日來忽覺精神恍惚,深恐如此下去會誤了國家大事。臣請陛下開恩,允臣卸任致仕吧。”
蕭嵩明白皇帝聰穎無比,自己言說精神恍惚,肯定是韓休鬧的。或者皇帝不忍放棄自己,肯定會放棄韓休,自己就可以另選他人繼任。
是時韓休為相剛剛六個月,韓休如此性格,又資歷尚淺,斷難繼任中書令居中樞之位。蕭嵩之所以行此苦肉計,正是基於此點。
孰料李隆基不假思索,脫口答道:“好呀,蕭卿不願勉為其難,朕當照準。致仕就不必了,張說去世後,尚書右丞相一直空置,卿可繼任吧。”
蕭嵩不料皇帝爽快答應,頓時傻了眼。
李隆基下面的話令蕭嵩有了一些安慰,其說道:“韓休性格峭鯁,也不宜繼續為相,你們就一同罷相吧。可授任韓休為工部尚書。”
是時為開元二十一年十二月,李隆基再也不能容忍宰相繼續在自己面前爭吵了,他決定要徹底改變這種局面。
蕭嵩與韓休爭吵正酣的時候,李隆基已在考慮下一任宰相的人選,如今蕭嵩主動提出卸任,盡管他行的是一條苦肉計策,畢竟給李隆基送來了罷相的理由。
蕭嵩與韓休之所以爭吵,非為私怨,緣於他們對政事的見解不同。蕭嵩行事粗疏且往往顧及人情世故,而韓休則基於儒家正義且鐵骨錚錚,二人由此相撞。李隆基之所以能容忍他們,在於他們爭吵未殃及朝廷大政,且爭吵之後,往往是韓休的意見占了上風,對時政實有裨益。
李隆基想到宋璟與張說之薦,決定授任張九齡為中書令,京兆尹裴耀卿則被授為侍中。
李隆基東封泰山時,裴耀卿為濟州刺史,他向皇帝建言濟州貧瘠,無能支應,由此封禪隊伍僅過其境而未停留。李隆基由此對裴耀卿甚為看重,並在宋州酒宴之時對其大加旌揚,此後不久,裴耀卿被改授為京兆尹。
裴耀卿此次被授為侍中,在於他想徹底解決長安運糧的問題,李隆基同時授任其為江淮河南轉運使,正為此意。
自高宗皇帝開始,關中若遇到天災,其缺糧問題頓時凸顯。貞觀年間,長安及關中有戶三十二萬餘戶,人口一百四十三萬八千餘人;到了此時,有戶五十四萬餘戶,人口三百一十五萬餘人。人口增加甚快,加之京官甚多,皇室供應漸增,還要供應龐大的軍糧,則關中自產糧食不敷使用,每年約短缺一百多萬石。
如此大的缺口需要從外地調糧,然轉運艱辛,又無相應的倉儲之地,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朝中衙署皆到東都洛陽辦公,由此解決長安的供應壓力。
高宗皇帝、則天皇後、中宗皇帝乃至李隆基動輒帶領百官前往東都,皆緣於此因。時人譏之,將他們稱為“逐糧天子”。
就食東都洛陽,固然有體念百姓困苦的想法,終究為一件不體面之事。
裴耀卿認為,要想解決關中缺糧問題,須改進漕運,使江南的糧食能運往關中。具體而言,須改陸運為水運,並利用沿途前代舊倉,然後分段節級轉運。李隆基亟盼解決這個犯愁的事兒,遂甚讚裴耀卿之言,讓他以侍中之身號令全國,加速改進漕運。
張九齡在洪州都督任上幹了兩年,之後又轉授為桂州都督,並兼嶺南按察選補使。張說逝世不久,李隆基想起其言,就將張九齡召回京中,授其為秘書少監、集賢殿院士。恰在此時,渤海國遣使入京進貢,朝廷當下要賜以詔書,然無人能識渤海文,李隆基想起張九齡,召之,張九齡入宮後援筆立就。
張九齡的母親年長體弱,這些年又隨著張九齡顛沛就任,入冬時一口氣未喘過來,由此逝去。張九齡歸家葬母,並居家守孝。
李隆基奪情授張九齡為中書令,張九齡起初堅決不奉召。奈何李隆基派來數撥人力請,並厲言相催,張九齡只好奉旨回京入職。
是日為開元二十二年正月初五,還在朝廷規定的七日假期之中。午後天空幕雲低垂,繼而又紛紛揚揚飄起了雪花,李隆基觀之甚喜,吩咐高力士道:“晚間就在此殿治一小席,單邀張九齡與裴耀卿過來,我想與他們圍爐賞雪,飲酒敘話一回。”
高力士深知前面數任宰相爭執不斷,皇帝為之甚為勞心,少有展顏的時候。如今新宰相被授任不久,再過一日即要上朝視事,則皇帝對之希冀甚多。這次小宴看似簡單,皇帝肯定大有深意,其答應後急忙精心安排。
張九齡與裴耀卿按時入殿覲見,李隆基喚其平身就座,並笑言道:“張卿風威秀整,今日並非朝會嚴肅之時,你之裝束猶一絲不茍,實令朕精神頓生啊。”
張九齡為人嚴謹端莊,反映在其衣著裝飾和體貌細節上,皆精心規整、舉動得宜,其在朝會之時,風度異於百官。李隆基授任官吏時,對風度一節視張九齡為標桿,常常問道:“風度得如九齡否?”
唐代授官,常以“身、言、書、判”四項作為擇人標準。其中的“身”項,即是人物要生得英俊且有風度,後世貌俊者在仕宦場中大討便宜,恒由此起。
張九齡恭敬答道:“面聖為莊重之事,不管任何場合,臣不敢有絲毫懈怠。”
裴耀卿聞言瞧了瞧自己的裝束,就見袍角之上既有折跡又有汙痕,與張九齡相比確實反差不小。這種習慣大約是他任濟州刺史時形成,其自慰想道:把事情做好就成了,何必在乎這些小節呢?
李隆基又道:“張卿,你服喪未畢,卻被奪情。你累累拒卻,朕堅意如此。須知守孝固為個人大事,然與國事相比,畢竟為小節。你能識朕此心意嗎?”
“臣明白此節,方順聖意奪哀返京。陛下,臣才疏智淺,妄居此中樞之位,總怕辜負了陛下的重托。”
李隆基凝視二人,緩緩說道:“九齡文章自有唐名公,皆弗如也,張說逝後,你實為文場之帥,何談才疏智淺?至於裴卿,其德高恤民,善識經濟,這往關中運糧重任,非你莫屬。你們二人相輔相成,只要不像前任者無端爭執,定能將政事處置好。”
李隆基如此盛讚二人,他們聞言大為感動。其提到不許爭執,可見李隆基對他們的極度希冀。
張九齡道:“臣今後每遇要事,皆事先與裴侍中商議,不敢獨斷專行。且裴侍中任刺史多年,熟谙吏事詳細,臣多居京城,此項正為己短,正好向裴侍中求教。”
裴耀卿也急忙表白:“請陛下放心,張令為文場之帥,又久居中樞之地能識巨微,臣向來欽服有加。張令與臣雖皆為宰相職,然張令為主,臣為輔,臣不敢僭位越權,定謹守本位。”
李隆基見此二人謙遜有加,顯非虛偽之言,心想自己總算選人妥當,他又轉念一想,叮囑道:“你們能如此謙讓,朕心甚慰,然也不能一團和氣,由此忘了朝廷的規制而爭為好人。韓休與蕭嵩爭競,動輒向朕諍諫,朕身受其累,然對天下大有益處,朕因之對他最為看重。你們今後為相,不能如前任那樣在小節上動輒爭吵,須有肚量;然在大是大非的事情上,朕允許你們爭吵,朕若有失,你們也可當面指出。”
李隆基如此說話也為衷心之言,張九齡二人聽言心中又是大為感動。自古至今,能夠衷心接受臣下的諫言且身體力行的皇帝,實在少之又少。二人皆為科舉出身,多聽聖賢之言,“文死諫、武死戰”的道理實為這幫文士的終極理想,一個開明的時代必有一個從諫如流的皇帝,除了此前的太宗皇帝之外,眼前的這位皇帝實為承載他們理想的極佳之人。因為他們不用以死來諫,只要忠心辦事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即可,他們認為恰當其時實為自己莫大的幸運。
張九齡道:“請陛下放心,遇大是大非面前,臣定依聖賢道理和國家法度來行事,雖在陛下面前,臣也不會隱瞞自己的想法,還想陛下今後多多包容。”
李隆基笑道:“張說在世之時,曾數次說過你有魏征和宋璟之風,這很好嘛。然為相之人,須虛懷若谷,能容巨細之事,不可因小節沖動動輒肝火上升。韓休之所以罷相,正因此點,他為一某部尚書還能稱職,而居中樞之地就要多一分鎮靜。”
此為皇帝的訓誡,二人急忙起立躬身答應。
裴耀卿言道:“陛下的訓誡,臣定牢記心中謹守本分。其實陛下不用擔心,臣為辦漕運之事,今後在京時少,出京時多,則朝中政務大多由張令費心了。陛下,臣就是想與張令爭嘴,惜無機會。”
李隆基聞言不做聲,裴耀卿說的是實話,其兼任江淮河南轉運使,要將關中動輒乏糧的問題徹底解決,他不知要辦多少巨細事兒。如此一來,裴耀卿確實沒有多少時間待在京中,則其侍中之位有名無實,張九齡須獨力撐持朝局。
李隆基想到這裏,暗暗地搖搖頭,天下巨細之事甚多,前朝宰相有數人之眾,自己將之減為兩人,若僅剩張九齡一人主持朝中大局,他豈不是要忙累太過?
君臣說話有了一段時辰,外面的夜色早已張起,忽然一陣疾風將一扇未關緊的窗子吹開,就見外面疾雪如疾雨一般沖入進來,一宮女急忙上前關緊窗子。李隆基此時方才想起今日實為賜宴,遂自嘲說道:“嗬嗬,今日佳雪更添節日氣氛,朕有心請卿等二人來此圍爐賞雪,兼而飲酒閑話,怎麽說起朝政之事就一發不可收拾了?來吧,請二卿舉盞,我們共飲。”
李林甫自從在洛陽牡丹園中偶遇武惠兒,二人從此修好溝通管道,自是由牛貴兒來回穿梭傳話。
武惠兒能夠面見李林甫絕非“偶遇”,顯是處心積慮有意為之。武惠兒那次想繼為皇後不成,後來得知主要因為張說等人的反對所致,其再往深究,最終弄明白了這幫文士出身之人內心所思淵源,也就不再指望這幫文士能給自己提供幫助。
武惠兒知道,他們之所以對自己如此警惕,還是拜自己那位強勢的姨奶奶則天皇後所賜。
其實則天皇後主政之時,她為固自己皇位,就大力殺戮排斥皇親貴戚等顯族之人,並大加開科選士,使許多庶族微賤之人登上重位。李隆基為帝之後,如姚崇、宋璟、張說、魏知古、郭元振、張九齡等人為其出了大力,這幫人恰恰正是則天皇後擢拔而來。
他們雖由則天皇後擢拔而來,然秉持聖賢道理,對“女主天下”極端痛恨,認為此為禍亂天下的起源。李隆基當時勢單力薄,他們義無反顧地站在李隆基一邊,其內心實在不願意再看到韋皇後和太平公主權傾天下。
如今武惠兒似乎又想重覆則天皇後當初的故事,他們豈能容許?
武惠兒知道,既然號為天下文宗領袖的張說如此態度,那麽天下文士定然亦步亦趨,所以她不再考慮從中篩選支持自己的人。
李林甫實為最佳人選。此人非文學之士,其以括戶有功為皇帝賞識,然後隨同崔隱甫、宇文融一舉扳倒張說,可謂有膽有識。
最令武惠兒嘆服的是,三人中以李林甫年紀最輕,其一擊而中之後立刻選擇全身而退,絕不與張說再行糾纏。後來崔隱甫歸家侍母、宇文融被貶、張說致仕,可謂兩敗俱傷,而李林甫安然調至吏部後毫發未損。
武惠兒從此時看準了李林甫,她知道李林甫讀書甚少,那些聖賢道理知之甚少,其思慮就不會因之受累。自己現在主動向李林甫示好,所謂投之以桃,報之以瓊琚,將來李林甫必有大用。
李林甫何等聰穎,其在牡丹園與武惠兒相會的時候,心中狂喜無比:自己今後若有皇帝的寵妃相助,強似源乾曜又何止數倍?
源乾曜罷相之後,曾向李林甫言明自己曾向皇帝推薦他。李林甫聽言後表面上千恩萬謝,心中卻不以為然。他知道,源乾曜在皇帝面前不過爾爾,他所薦之人當然要大打折扣。且論自己的資歷和在皇帝心中的位置,火候實在不到,他還需耐心等待。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眼見諸事皆順,李隆基心情甚好,一個很明顯的例證,就是他入梨園的次數日漸多了起來,其入園之後或觀歌舞,或敷演自創新曲,過得十分愜意。開元之初,李隆基為了專心治國,將自己深愛的音律之事藏於心間,基本上不到梨園走動。如今事順時變,他也就稍稍改換了心意。
然有一件事兒纏繞李隆基數年,且始終沒有改觀,令他一直苦惱不已。此事絕非小事,即是宰相人選始終不能遂意。
張說罷相之後,中書令一直空置,源乾曜為侍中,李元纮以平章事的名義行使宰相職權。李隆基對此二人皆不完全認可,除了覺得他們無能充任中書令之外,還認為他們沒有軍事之能,於是又授安西副大都護杜暹為平章事,如此就有三名宰相同時在朝。按照李隆基的考慮,三人中自以源乾曜為主,其下有一文一武兩名宰相,由此可以彼此取長補短,使政務順利前行。
然李元纮與杜暹二人共事後,不過數日就針尖對麥芒,其口角相爭也就罷了,數次還要老拳相搏。
李元纮以公正之名名揚天下,與盧懷慎一樣不治家產,散俸祿於親族,素有清廉的名聲;而杜暹之所以能入朝為相,李隆基除了認為他有軍事之能外,也認可杜暹的清廉名聲。
杜暹昔為婺州參軍離任時,屬下小吏將公事結餘下來的一萬張紙送給他。其時造紙皆由手工而成,產量甚少,紙價甚貴,則紙與當時絹錦一樣,皆有貨幣的功能。官吏離任之時,屬下以紙作為贈禮,實為通例。杜暹當時僅取百張,其他的原物奉還,由此初有清名。其職務漸升,親族之人少不了找他辦事,杜暹卻一概拒絕,最後親族之人竟然不再與他來往。
李隆基之所以擢拔兩名清廉之人為相,也是懲於前任張說不幹不凈,想讓他們的清廉之名楷模天下。
可令李隆基始料不及的是,他們皆以清名為恃,各持己見,從此吵鬧不斷。他們當面爭吵不說,還各自到皇帝面前說對方的壞話。
如此到了開元十七年六月,李隆基終於對他們失望了。其下制說道:“雖清以自牧,而道則未宏,不能同心戮力,以祗帝戴。而乃肆懷相短,以玷朝綸,將何以緝敘三光,儀辟百刑。”遂貶李元纮為曹州刺史,杜暹為荊州長史;源乾曜身為侍中,不能居中協調,有失職守,也被同時罷相。
李隆基雖罷源乾曜侍中之位,猶保留其尚書左丞相之虛職,並讓其五日一參,極盡禮遇之事。由於宰相皆罷,李隆基還讓源乾曜薦人。
源乾曜推薦李林甫為相。
李林甫是時已任吏部尚書,這其中既有源乾曜的功勞,也有武惠兒的暗中之功。
李隆基卻不看重李林甫,過了不久,他將安西節度使蕭嵩任為中書令,並以宇文融、裴光庭為中書門下平章事,由此新成宰相三駕馬車。
李隆基欲授蕭嵩為中書令,派人前去征詢宋璟的意見。宋璟並不多言,只微微一笑說道:“蕭嵩美須髯也。”
李隆基得聞宋璟如此評價蕭嵩,也是微微一笑,明白宋璟不認可蕭嵩,緣於蕭嵩少文。
蕭嵩為中書舍人時,李隆基令其擬制書一道。蕭嵩奔回中書省,找出此前類似制書東拼西湊一番,由此成文。李隆基閱罷覺得其中的“國之瑰寶”用得不妥令其修改,蕭嵩作勢要走,李隆基喚住他道:“僅改一字,何必離開?屏風後有筆有墨,你改之即可。”
蕭嵩不情願地步入屏風後,在那裏待了許久不出來。李隆基還以為他將制書大改再寫,由此頗費時辰,就在那裏耐心等候。
然左等右等還是不見蕭嵩出來,李隆基覺得奇怪,遂踱步過去觀看究竟。這一看頓時令李隆基怒從心中起,惡從膽邊生,其伸手扯過那道制書將之拋到地面,再踏了兩腳,罵道:“你實為‘國之珍寶’,趕快滾吧。”
原來蕭嵩用了諸多時辰僅改一字,即將“國之瑰寶”改為“國之珍寶”,其所擬制書上滴滿了墨點和汗滴,顯系其改此一字竟然耗力如此。此事後來傳揚出去,人們私下皆呼蕭嵩為“國之珍寶”。
蕭嵩任為宣州刺史倒是政績不差,吏部歷年考功評語甚好。其到了安西為任,也是疊立大功,先用王忠嗣取得大捷,繼而對吐蕃使用反間計,使吐蕃讚普殺掉了對唐境最有威脅的大將悉諾邏恭祿,由此名聲大震。
李隆基未聽宋璟的建言,毅然授任蕭嵩為中書令,並兼知安西節度使,還讓自己的女兒嫁給了蕭嵩的兒子,他們由此成為兒女親家。
宇文融驟升為宰相,其昔日的敵對之人頓時睜大了眼睛。宇文融自以為得志,放出大話道:“使吾居此數月,庶令海內無事矣。”他上任後常引賓客故人,旦夕歡飲,且輕易表態,無端斥責屬下,由此引來彈劾無數。李隆基此時也認為宇文融“彰於公論,交游非謹”,不宜居中樞之位,宇文融為相不及百日,即被出為汝州刺史。
裴光庭原為兵部侍郎,封禪泰山之前曾提醒李隆基要防備大典之時外夷入侵,張說由此提出屆時邀四方君長觀禮,以為牽制。裴光庭與李隆基還有一層淵源,裴光庭娶了武三思之女為妻,李隆基應呼武三思為舅,兩人於是亦為姻親。
李隆基與蕭嵩為兒女親家,與裴光庭為姻親,則三人就有了私誼。
按說蕭、裴二人同僚為相,又有私誼,大可一團和氣,其樂融融吧。然過了不久,二人又開始爭吵不已,動輒鬧到皇帝面前。
二人爭執的焦點,在於人事授任。
李隆基現在配相的考慮,蕭嵩長於軍事,就讓他以中書令之身兼知兵部尚書、安西節度使;而裴光庭長於吏事,則讓他以侍中之身兼知吏部尚書(李林甫是時調任門下省侍郎)。如此二文一武,可謂相得益彰。
然裴光庭極度鄙視蕭嵩無文,私下裏以“珍寶”喚之。其對自己轄下的事體獨自決斷,根本不與蕭嵩商量。蕭嵩認為自己為中書令,是為主丞相,則諸事必須經過自己。
裴光庭根本不聽招呼,依舊我行我素。譬如用人一節,裴光庭掌管吏部,堅持“循資格”選人,其親信閻麟任中書門下吏房主事,閻麟出具授任名單,裴光庭即下筆簽署批準,再由吏部依單辦理,根本沒有蕭嵩過問沾手的機會。
蕭嵩大怒,向李隆基奏報此事。然裴光庭辦理時並非任人唯親,皆為依序辦理,實在找不出毛病。蕭嵩除了爭吵別無他法。
二人愈爭愈烈時,眼見就要失控,開元二十一年三月,裴光庭忽然病故,二人的爭吵方才休止。
這期間,朝中有數件大事發生。
開元十八年,張說久病不治,由此逝世,年僅六十四歲。
張說致仕不久,李隆基又覆其修書使之職,繼而再授為尚書右丞相,最後授其為開府儀同三司。開元之初至此時,被授為開府儀同三司者僅有王仁皎、姚崇、宋璟、王毛仲四人,由此可見張說在李隆基心中的位置。
張說患病期間,李隆基每天派使者探問,還親手為張說開具藥方。張說逝後,李隆基甚為憂傷,贈以太師之名,並禦筆賜謚曰“文貞”,為之撰寫神道碑文。張說一生曲折,其文名遠播,且文武全才,唯其人品為時人所譏。李隆基如此對待張說,則當時榮寵,莫與為比。
李隆基也數次親入張說宅中探病,其時李隆基正被宰相糾紛鬧得苦惱不已,也讓張說薦人。張說嘆道:“臣多次向陛下薦張九齡,奈何陛下將之置於邊荒,惜不可用。臣今日還薦張九齡。”
李隆基問道:“張九齡到底有何長處?”
“為宰相者,須有宰相之道,以姚公、宋公和臣為例,我們三人本身皆有毛病,然有一點還是共通的,即有心有情治國為要,兼而目光深遠能識時弊。恕臣說句大話,臣身後至今的為相者,皆無如此眼光,而張九齡則有。”
李隆基微笑不語,他現在沒有看好張九齡。
開元十九年正月,太原府少尹嚴挺之向李隆基奏報,言道王毛仲移書太原府索要甲仗,實有不臣之心。
其實王毛仲此前多次到幽州、太原、朔方巡邊,由此計會兵馬,各地供應甲仗為正常之事。嚴挺之本為京官,向以直言善諫聞名,王毛仲此來索甲仗,嚴挺之認為此為昔年所欠,現在無兵事,遂堅決不予,同時奏聞皇帝陳說理由。這嚴挺之本為言官出身,對王毛仲恃寵掌控禁軍的事跡頗有耳聞,遂進而指出王毛仲如此威權獨運,易生禍變,請李隆基事先防範。
臣子每天的奏書甚多,其中多有偏頗之論,李隆基無非閱讀一遍不多理會,然對嚴挺之的這道奏書上了心。他閱畢沈默良久,最終下定了決心。
李隆基令高力士前去傳旨,晚間要在“花萼相輝樓”賜宴。
亥時以後,被邀之人結伴進入“花萼相輝樓”,其中以王毛仲居首,葛福順、陳玄禮、李宜德、李仙鳧等人簇擁其後。
眾人入室之後,發現其中未有皇帝的蹤影,且其中幾案上空空蕩蕩沒有飲食,非是皇帝賜宴的模樣。眾人正在驚愕的時候,只聽門外一陣腳步響聲,就見兩列身著飛龍軍服飾之人擁入進來,將王毛仲等人圍在中間。
高力士戎裝進入室內,立定後沈聲說道:“王毛仲接旨。”
王毛仲不明何意,急忙跪下。
高力士展卷朗聲讀道:“開府儀同三司兼輔國大將軍霍國公內外閑廄監牧使王毛仲,是唯微細,非有功績。擢自家人臣,升於朝位,恩寵莫二,委任斯崇。無涓塵之益,肆驕盈之至。往屬艱難,遽茲逃匿。念深唯舊,義在憂容,仍荷殊榮,蔑聞悛悔。在公無竭盡之效,居常多怨望之詞。跡其深愆,合成誅殛,恕其庸味,宜從遠貶。可瀼州別駕員外置長任,差使馳驛領送至任,勿許東西及判事。”
這篇詔文系李隆基親手所寫,他憤憤不忘起事時王毛仲不辭而別的這筆老賬,然後痛說王毛仲不識好歹,居此高位還想索取兵部尚書之職,因未遂意頗多怨望之詞。此詔書中根本沒提王毛仲索取甲仗之事,看來李隆基也認為以此理由問罪王毛仲,實在過於牽強。
葛福順也被貶為璧州員外別駕,李宜德為業州員外別駕,李仙鳧為道州員外別駕,另與王毛仲親密者如左監門將軍盧龍子、唐地文,右威衛將王景耀、高廣濟等人皆被貶,共有數十人受累或貶或流。王毛仲的六個兒子皆被奪官。
李隆基的詔令中還具體指明三點:其一,所有人被貶官之後,不許回家,由飛龍軍嚴加看守並送至貶官之地;其二,他們到任後不得離開駐地;其三,其官稱為虛名,到任後不得問事。
入室之人中,唯有陳玄禮未被提及,他心中正在惶恐不已的時候,高力士微笑言道:“陳將軍,請隨咱家行走。”
陳玄禮被引至“勤政務本樓”,就見皇帝正在那裏秉燭觀書,陳玄禮急忙跪倒,口稱:“罪臣叩見陛下……”
李隆基起身來到陳玄禮面前,俯身將陳玄禮攙起來,笑道:“你很好呀,怎麽又成罪臣了?你從不驕盈放肆,日常淳樸自檢,與王毛仲他們大為不同。”
陳玄禮此時方才放下心來,知道自己徹底逃脫了這次大難。李隆基當場任陳玄禮為輔國大將軍,兼內外閑廄監牧使,如此一來,陳玄禮取代了王毛仲,從此掌控了禁軍。
高力士剛才率領的飛龍禁軍為一支獨立的力量,其人數不多,不足千人,不歸北門禁軍的節制。
唐初以來,皇帝擁有內外閑廄之馬,共計十二閑,例由內外閑廄監牧使統領;則天皇後時增置禁中飛龍廄,由宦官掌管。李隆基今日拘押王毛仲等人,當然不能從他們所統領的禁軍中調派,則高力士統領的飛龍禁軍就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王毛仲由飛龍禁軍一路押解,其行到永州地面時,李隆基的詔文又追蹤而至。詔文中的內容甚是簡短,即賜死王毛仲。
王毛仲被賜死,其實與上官婉兒被當場殺掉一樣,即李隆基為了預防他們今後生事,幹脆立斬永絕後患。
開元二十年,宋璟感到身子衰弱,遂向李隆基請求致仕歸居洛陽。李隆基仍賜其全祿,準許其歸居。宋璟從此在洛陽養老,再不過問朝中之事。
裴光庭死後,李隆基早就厭倦宰相之間無謂的吵鬧,這日對蕭嵩言道:“朕若為你配置輔相,你們鬧不好又要爭執。這樣吧,你可自行擇相一名,今後勿覆爭吵。”
蕭嵩聞言大喜,當即奏稱欲選王丘為相。李隆基封禪泰山時,王丘任懷州刺史,李隆基在宋州酒宴上盛讚王丘,讚他“訖牽外無他獻,我知其不為也”,對其印象甚好,當即準奏。
然而王丘得聞此訊,卻不願入京為相,他認為自己為一地方刺史尚可稱職,實無宰相之才,遂向李隆基和蕭嵩婉拒好意。
王丘不願就職宰相之位,卻向蕭嵩薦來一人。此人名韓休,現任尚書右丞。王丘向蕭嵩說道,韓休現在雖默默無聞,其諸項才具皆在自己之上,若能為相,定能成就佳話。蕭嵩暗自想道,尚書省屬官多為性格柔和之人,則能容易制之,遂從王丘之言向李隆基薦引。
韓休為相,確實成就了一段佳話,然與蕭嵩起初的願望相違。
韓休頗有貞觀時魏征之風,為人剛直方正,不會拐彎抹角。其為相未及十日,即與蕭嵩爭論是非曲直,弄得不可開交,後來愈演愈烈,韓休就是到了皇帝面前,也當面直斥蕭嵩之失,弄得蕭嵩後悔不疊。
韓休待蕭嵩如此,就是見了皇帝也毫不客氣。某一日,萬年縣尉李美玉有罪,李隆基欲將之流放嶺南。韓休此時出面攔阻,進言道:“縣尉為小官,所犯又非大惡。今朝廷有大奸,請得先治。”
李隆基即問朝中大奸為誰。
韓休道:“金吾大將軍程伯獻恃恩而貪,居所規模及用馬皆逾朝廷法度。臣請先將程伯獻治罪,然後再說李美玉的事兒。”
王毛仲被貶之後,禁軍的將領進行了大量的調換,程伯獻執掌金吾軍,實為李隆基的親信之人。程伯獻系高力士所薦之人,去歲高力士母親去世,程伯獻當場哭得哀哀切切,甚至比高力士還要悲痛。李隆基對於身居重位的親信之人還是相當寬宏的,像韓休所提程伯獻的罪狀,李隆基內心認為實在是不值一提。現在韓休拿李美玉的事兒要挾自己,李隆基當然拒絕。
韓休下面的話更加強硬:“陛下不容李美玉之小罪,而對巨奸大猾卻置之不問。若陛下不治程伯獻之罪,臣不敢奉詔。”
李隆基遇到這種執拗的人兒實在無計可施,只好將程伯獻懲戒一番,以堵韓休之嘴。那些日子,韓休似乎專盯皇帝的錯兒,大至國家大政,小至生活細節。韓休的奏章日日皆有,弄得李隆基噤若寒蟬。李隆基閑暇時,即入禁苑或狩獵或觀歌舞,他此時環顧左右道:“聲響不可弄得太大,若韓休得知,定來諍諫。”其話音剛落,韓休的諫章已至,李隆基只好起駕回宮。
宋璟得聞韓休事跡,大有知音之感,讚道:“不意韓休如此,仁者之勇也。”
李隆基被韓休折騰得七葷八素,不能盡興,又不能斥責,日漸憔悴。某一日,李隆基取鏡自觀,看到自己的憔悴容顏,不禁喟然長嘆。武惠兒其時在側,心疼說道:“自從韓休入朝為相,陛下無一日歡顏,竟然憔悴如斯,日漸消瘦。妾以為陛下不用如此隱忍,將韓休逐出相職即可。”
李隆基搖搖頭,說出了一番名言:“吾雖瘦,天下肥矣。蕭嵩每奏事必順意而奏,我退而再思天下,卻難以安寢。韓休敷陳治道,多鯁直之言,我退而思天下,卻能睡得安然。惠兒,我用韓休為相,非為自身,實為社稷大計耳。”
李隆基有如此胸懷能夠容忍韓休,蕭嵩卻如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皇帝當初信任自己,為免爭執讓自己選人,誰知竟然選來這樣一個人兒。其間他曾見過王丘,登時將王丘罵得狗血噴頭。
蕭嵩實在難以忍受,又無法張嘴說韓休的壞話,他思來想去,終於想出了一條苦肉之計。他可憐兮兮地找到李隆基,稟道:“臣近日來忽覺精神恍惚,深恐如此下去會誤了國家大事。臣請陛下開恩,允臣卸任致仕吧。”
蕭嵩明白皇帝聰穎無比,自己言說精神恍惚,肯定是韓休鬧的。或者皇帝不忍放棄自己,肯定會放棄韓休,自己就可以另選他人繼任。
是時韓休為相剛剛六個月,韓休如此性格,又資歷尚淺,斷難繼任中書令居中樞之位。蕭嵩之所以行此苦肉計,正是基於此點。
孰料李隆基不假思索,脫口答道:“好呀,蕭卿不願勉為其難,朕當照準。致仕就不必了,張說去世後,尚書右丞相一直空置,卿可繼任吧。”
蕭嵩不料皇帝爽快答應,頓時傻了眼。
李隆基下面的話令蕭嵩有了一些安慰,其說道:“韓休性格峭鯁,也不宜繼續為相,你們就一同罷相吧。可授任韓休為工部尚書。”
是時為開元二十一年十二月,李隆基再也不能容忍宰相繼續在自己面前爭吵了,他決定要徹底改變這種局面。
蕭嵩與韓休爭吵正酣的時候,李隆基已在考慮下一任宰相的人選,如今蕭嵩主動提出卸任,盡管他行的是一條苦肉計策,畢竟給李隆基送來了罷相的理由。
蕭嵩與韓休之所以爭吵,非為私怨,緣於他們對政事的見解不同。蕭嵩行事粗疏且往往顧及人情世故,而韓休則基於儒家正義且鐵骨錚錚,二人由此相撞。李隆基之所以能容忍他們,在於他們爭吵未殃及朝廷大政,且爭吵之後,往往是韓休的意見占了上風,對時政實有裨益。
李隆基想到宋璟與張說之薦,決定授任張九齡為中書令,京兆尹裴耀卿則被授為侍中。
李隆基東封泰山時,裴耀卿為濟州刺史,他向皇帝建言濟州貧瘠,無能支應,由此封禪隊伍僅過其境而未停留。李隆基由此對裴耀卿甚為看重,並在宋州酒宴之時對其大加旌揚,此後不久,裴耀卿被改授為京兆尹。
裴耀卿此次被授為侍中,在於他想徹底解決長安運糧的問題,李隆基同時授任其為江淮河南轉運使,正為此意。
自高宗皇帝開始,關中若遇到天災,其缺糧問題頓時凸顯。貞觀年間,長安及關中有戶三十二萬餘戶,人口一百四十三萬八千餘人;到了此時,有戶五十四萬餘戶,人口三百一十五萬餘人。人口增加甚快,加之京官甚多,皇室供應漸增,還要供應龐大的軍糧,則關中自產糧食不敷使用,每年約短缺一百多萬石。
如此大的缺口需要從外地調糧,然轉運艱辛,又無相應的倉儲之地,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朝中衙署皆到東都洛陽辦公,由此解決長安的供應壓力。
高宗皇帝、則天皇後、中宗皇帝乃至李隆基動輒帶領百官前往東都,皆緣於此因。時人譏之,將他們稱為“逐糧天子”。
就食東都洛陽,固然有體念百姓困苦的想法,終究為一件不體面之事。
裴耀卿認為,要想解決關中缺糧問題,須改進漕運,使江南的糧食能運往關中。具體而言,須改陸運為水運,並利用沿途前代舊倉,然後分段節級轉運。李隆基亟盼解決這個犯愁的事兒,遂甚讚裴耀卿之言,讓他以侍中之身號令全國,加速改進漕運。
張九齡在洪州都督任上幹了兩年,之後又轉授為桂州都督,並兼嶺南按察選補使。張說逝世不久,李隆基想起其言,就將張九齡召回京中,授其為秘書少監、集賢殿院士。恰在此時,渤海國遣使入京進貢,朝廷當下要賜以詔書,然無人能識渤海文,李隆基想起張九齡,召之,張九齡入宮後援筆立就。
張九齡的母親年長體弱,這些年又隨著張九齡顛沛就任,入冬時一口氣未喘過來,由此逝去。張九齡歸家葬母,並居家守孝。
李隆基奪情授張九齡為中書令,張九齡起初堅決不奉召。奈何李隆基派來數撥人力請,並厲言相催,張九齡只好奉旨回京入職。
是日為開元二十二年正月初五,還在朝廷規定的七日假期之中。午後天空幕雲低垂,繼而又紛紛揚揚飄起了雪花,李隆基觀之甚喜,吩咐高力士道:“晚間就在此殿治一小席,單邀張九齡與裴耀卿過來,我想與他們圍爐賞雪,飲酒敘話一回。”
高力士深知前面數任宰相爭執不斷,皇帝為之甚為勞心,少有展顏的時候。如今新宰相被授任不久,再過一日即要上朝視事,則皇帝對之希冀甚多。這次小宴看似簡單,皇帝肯定大有深意,其答應後急忙精心安排。
張九齡與裴耀卿按時入殿覲見,李隆基喚其平身就座,並笑言道:“張卿風威秀整,今日並非朝會嚴肅之時,你之裝束猶一絲不茍,實令朕精神頓生啊。”
張九齡為人嚴謹端莊,反映在其衣著裝飾和體貌細節上,皆精心規整、舉動得宜,其在朝會之時,風度異於百官。李隆基授任官吏時,對風度一節視張九齡為標桿,常常問道:“風度得如九齡否?”
唐代授官,常以“身、言、書、判”四項作為擇人標準。其中的“身”項,即是人物要生得英俊且有風度,後世貌俊者在仕宦場中大討便宜,恒由此起。
張九齡恭敬答道:“面聖為莊重之事,不管任何場合,臣不敢有絲毫懈怠。”
裴耀卿聞言瞧了瞧自己的裝束,就見袍角之上既有折跡又有汙痕,與張九齡相比確實反差不小。這種習慣大約是他任濟州刺史時形成,其自慰想道:把事情做好就成了,何必在乎這些小節呢?
李隆基又道:“張卿,你服喪未畢,卻被奪情。你累累拒卻,朕堅意如此。須知守孝固為個人大事,然與國事相比,畢竟為小節。你能識朕此心意嗎?”
“臣明白此節,方順聖意奪哀返京。陛下,臣才疏智淺,妄居此中樞之位,總怕辜負了陛下的重托。”
李隆基凝視二人,緩緩說道:“九齡文章自有唐名公,皆弗如也,張說逝後,你實為文場之帥,何談才疏智淺?至於裴卿,其德高恤民,善識經濟,這往關中運糧重任,非你莫屬。你們二人相輔相成,只要不像前任者無端爭執,定能將政事處置好。”
李隆基如此盛讚二人,他們聞言大為感動。其提到不許爭執,可見李隆基對他們的極度希冀。
張九齡道:“臣今後每遇要事,皆事先與裴侍中商議,不敢獨斷專行。且裴侍中任刺史多年,熟谙吏事詳細,臣多居京城,此項正為己短,正好向裴侍中求教。”
裴耀卿也急忙表白:“請陛下放心,張令為文場之帥,又久居中樞之地能識巨微,臣向來欽服有加。張令與臣雖皆為宰相職,然張令為主,臣為輔,臣不敢僭位越權,定謹守本位。”
李隆基見此二人謙遜有加,顯非虛偽之言,心想自己總算選人妥當,他又轉念一想,叮囑道:“你們能如此謙讓,朕心甚慰,然也不能一團和氣,由此忘了朝廷的規制而爭為好人。韓休與蕭嵩爭競,動輒向朕諍諫,朕身受其累,然對天下大有益處,朕因之對他最為看重。你們今後為相,不能如前任那樣在小節上動輒爭吵,須有肚量;然在大是大非的事情上,朕允許你們爭吵,朕若有失,你們也可當面指出。”
李隆基如此說話也為衷心之言,張九齡二人聽言心中又是大為感動。自古至今,能夠衷心接受臣下的諫言且身體力行的皇帝,實在少之又少。二人皆為科舉出身,多聽聖賢之言,“文死諫、武死戰”的道理實為這幫文士的終極理想,一個開明的時代必有一個從諫如流的皇帝,除了此前的太宗皇帝之外,眼前的這位皇帝實為承載他們理想的極佳之人。因為他們不用以死來諫,只要忠心辦事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即可,他們認為恰當其時實為自己莫大的幸運。
張九齡道:“請陛下放心,遇大是大非面前,臣定依聖賢道理和國家法度來行事,雖在陛下面前,臣也不會隱瞞自己的想法,還想陛下今後多多包容。”
李隆基笑道:“張說在世之時,曾數次說過你有魏征和宋璟之風,這很好嘛。然為相之人,須虛懷若谷,能容巨細之事,不可因小節沖動動輒肝火上升。韓休之所以罷相,正因此點,他為一某部尚書還能稱職,而居中樞之地就要多一分鎮靜。”
此為皇帝的訓誡,二人急忙起立躬身答應。
裴耀卿言道:“陛下的訓誡,臣定牢記心中謹守本分。其實陛下不用擔心,臣為辦漕運之事,今後在京時少,出京時多,則朝中政務大多由張令費心了。陛下,臣就是想與張令爭嘴,惜無機會。”
李隆基聞言不做聲,裴耀卿說的是實話,其兼任江淮河南轉運使,要將關中動輒乏糧的問題徹底解決,他不知要辦多少巨細事兒。如此一來,裴耀卿確實沒有多少時間待在京中,則其侍中之位有名無實,張九齡須獨力撐持朝局。
李隆基想到這裏,暗暗地搖搖頭,天下巨細之事甚多,前朝宰相有數人之眾,自己將之減為兩人,若僅剩張九齡一人主持朝中大局,他豈不是要忙累太過?
君臣說話有了一段時辰,外面的夜色早已張起,忽然一陣疾風將一扇未關緊的窗子吹開,就見外面疾雪如疾雨一般沖入進來,一宮女急忙上前關緊窗子。李隆基此時方才想起今日實為賜宴,遂自嘲說道:“嗬嗬,今日佳雪更添節日氣氛,朕有心請卿等二人來此圍爐賞雪,兼而飲酒閑話,怎麽說起朝政之事就一發不可收拾了?來吧,請二卿舉盞,我們共飲。”
李林甫自從在洛陽牡丹園中偶遇武惠兒,二人從此修好溝通管道,自是由牛貴兒來回穿梭傳話。
武惠兒能夠面見李林甫絕非“偶遇”,顯是處心積慮有意為之。武惠兒那次想繼為皇後不成,後來得知主要因為張說等人的反對所致,其再往深究,最終弄明白了這幫文士出身之人內心所思淵源,也就不再指望這幫文士能給自己提供幫助。
武惠兒知道,他們之所以對自己如此警惕,還是拜自己那位強勢的姨奶奶則天皇後所賜。
其實則天皇後主政之時,她為固自己皇位,就大力殺戮排斥皇親貴戚等顯族之人,並大加開科選士,使許多庶族微賤之人登上重位。李隆基為帝之後,如姚崇、宋璟、張說、魏知古、郭元振、張九齡等人為其出了大力,這幫人恰恰正是則天皇後擢拔而來。
他們雖由則天皇後擢拔而來,然秉持聖賢道理,對“女主天下”極端痛恨,認為此為禍亂天下的起源。李隆基當時勢單力薄,他們義無反顧地站在李隆基一邊,其內心實在不願意再看到韋皇後和太平公主權傾天下。
如今武惠兒似乎又想重覆則天皇後當初的故事,他們豈能容許?
武惠兒知道,既然號為天下文宗領袖的張說如此態度,那麽天下文士定然亦步亦趨,所以她不再考慮從中篩選支持自己的人。
李林甫實為最佳人選。此人非文學之士,其以括戶有功為皇帝賞識,然後隨同崔隱甫、宇文融一舉扳倒張說,可謂有膽有識。
最令武惠兒嘆服的是,三人中以李林甫年紀最輕,其一擊而中之後立刻選擇全身而退,絕不與張說再行糾纏。後來崔隱甫歸家侍母、宇文融被貶、張說致仕,可謂兩敗俱傷,而李林甫安然調至吏部後毫發未損。
武惠兒從此時看準了李林甫,她知道李林甫讀書甚少,那些聖賢道理知之甚少,其思慮就不會因之受累。自己現在主動向李林甫示好,所謂投之以桃,報之以瓊琚,將來李林甫必有大用。
李林甫何等聰穎,其在牡丹園與武惠兒相會的時候,心中狂喜無比:自己今後若有皇帝的寵妃相助,強似源乾曜又何止數倍?
源乾曜罷相之後,曾向李林甫言明自己曾向皇帝推薦他。李林甫聽言後表面上千恩萬謝,心中卻不以為然。他知道,源乾曜在皇帝面前不過爾爾,他所薦之人當然要大打折扣。且論自己的資歷和在皇帝心中的位置,火候實在不到,他還需耐心等待。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