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回 京城熱議“泰山”力 張說冷遭禦史功 (1)
關燈
小
中
大
李隆基回京之後心緒難平,趁著興奮的心情將其過孔子宅所作之詩譜成一曲,然後將曲詞交給太常寺敷演。
太常寺這日將曲詞敷演成功,然後邀李隆基到花萼樓賞樂。李隆基事先吩咐,此曲詞空明寥廓,僅用一名唱者即可,不用舞者。
該曲配器以洞簫、長笛為主,在絲、竹混聲背景下,洞簫嗚嗚咽咽忽高忽低,盡顯天地之寥廓;既而一支長笛的聲音從低往高,凸現孔子當初的寂寞以及卓而不群的身姿;最後由歌者李龜年淺唱詩詞,其聲低沈而遒勁,頗合李隆基創作此曲詞的韻味。
李隆基欣賞完畢還算滿意,對眾伶人說道:“總體還算可以,然僅以洞簫、長笛為主,稍顯單薄,配器似應再豐富一些。”
李隆基平時與眾伶人混得廝熟,緣於他谙熟音律,彼此交流顯得很隨意。座中的伶人中多為是時音律大家,李龜年既善唱歌,又善羯鼓、篳篥;孫處秀、李漠以善笛聞名;雷海青、賀懷智精於琵琶;張徽以吹篳篥見長;黃幡綽則擅洞簫。
若在往日,眾伶人定會七嘴八舌與李隆基談詞論曲,今日卻有些異樣。李隆基說完話之後,眾人卻一聲不吭。李隆基見狀,就追問他們為何不吭聲。
李龜年稟道:“陛下,吾等皆為梨園伶人,今太常寺上官在此,吾等不敢亂說話。”
“太常寺上官?誰呀?”
張說女婿鄭鎰上前躬身答道:“陛下,臣鄭鎰奉太常卿之命,前來侍奉陛下。”
“嗯,朕識得你為張卿之女婿,你現在太常寺為何職呀?”
“臣蒙皇恩,剛剛被授為太常丞。”
太常寺有卿一人,為三品官員;少卿兩人,職授四品;再其下,就是兩名太常丞了,其職授五品官。
李隆基之所以識得鄭鎰,緣於鄭鎰會試高中之後廷試時得見。則天皇後天授二年時曾在殿前策貢舉人,李隆基那年心血來潮,召諸科前三名入殿問詢。鄭鎰為此年進士科第二名,其應答之時態度從容、對答如流,又兼人物生得甚是俊朗,李隆基對之印象頗深。過了一段時日,李隆基得知鄭鎰被張說選為女婿,遂祝賀道:“張卿可謂捷足先登,甚有眼光啊。”張說嫁女之時,李隆基還派高力士前去具禮相贈。
鄭鎰會試高中,此後選拔授任,至今未及兩年,他如何能升至五品官員呢?李隆基心有疑惑,隨口問道:“你被授為太常丞?朕為何不知呀?”
眾伶人今日力推鄭鎰與皇帝說話,顯然對張說超拔女婿心懷不滿。他們看到皇帝果然大為詫異,心中皆樂開了花。其時善吹洞簫的黃幡綽離李隆基較近,其微笑接口道:“陛下,此為泰山之力也。”
李隆基聞言恍然大悟,此次封禪泰山隨自己登山的祀官可以秩升一級,詞官則可超授五品。想來鄭鎰以詞官身份登山,返京後即被授為五品。張說返京後曾拿著一張祀官、詞官的名單讓自己過目,自己閱罷也表示同意,想來其中定有鄭鎰的名字。
李隆基嘴巴動了一下,終究無話可說。張說超授女婿,其中定有私情,然鄭鎰善寫文章,非白丁之人,其被超授也算合乎朝廷規矩,何況那張授任名單業已經自己同意了呢?
黃幡綽的這句話可謂一語雙關,既說超授鄭鎰乃因泰山封禪之故,又暗指鄭鎰得了岳丈張說之力。後世常常以“泰山”作為岳丈的代名詞,實緣於此。
張說回京後將登山祀官、詞官列成名單,欲向李隆基稟報授任。張九齡詳知內情,這日堅決向恩師勸阻。
張說有些不耐煩,斥道:“你語焉不詳,累說此舉不可,有何不可呢?此名單上的人皆為朝廷祀官、詞官不假吧?封禪之時他們皆從聖上登山吧?聖上此次推恩加秩,有何不妥呢?”
張九齡道:“聖上推恩,理當加秩。然名單之人,多與恩師有關,或為門生,或為親戚,如此就有些不妥了。官爵者,天下之公器,須德望為先,勞舊為次。恩師如此行之,恐怕天下譏議定會湧起。”
張說搖搖頭,嘆道:“九齡啊,你什麽都好,唯有腦子不太活絡。大約你多沈湎於聖賢道理,由此有些不谙世事了。我現為宰臣,位居中樞,當然要替聖上操勞,然人皆有私心,我位當宰臣能居幾年?你們後進之人,我在任時能為你們謀些福祉,將來我身退之後,你們在朝中能當其位,如此對你們有好處,對我也有益處啊。”
張說從未將張九齡看成外人,說話也沒有什麽顧忌,其如此說話,顯系推心置腹。張九齡聽來卻不以為然,說道:“恩師難道不知,聖上最忌諱朝中大臣陷入朋黨迷局嗎?”
張說冷冷說道:“朋黨?朝廷開科取士,我多薦文學才具之人,即是替朝廷著想,如何入朋黨迷局了?九齡啊,你如此說話,實為迂腐無比!我依朝廷大勢善攬人才,唯才是舉,使朝廷後繼有人,聖上怎能認為此為朋黨呢?”
張九齡看到恩師如此執拗,就長嘆了一口氣,說道:“恩師許是不知,那日百官在谷口,未曾登山,他們不怨聖上旨意,反將此事皆怨在恩師身上。學生後來聽說,崔隱甫、宇文融和李林甫三人出言相譏,還暗地裏推波助瀾。其中宇文融仗著括戶有功,說話最是毫無顧忌。恩師呀,這三人聚在一起易弄詭計,暗箭難防,恩師不可不防啊。”
張說聞言大怒,罵道:“此三位小吏實為無德無才之人,他們竊據要位,本就不該,焉敢說三道四?九齡,不用理他們,瞧他們能奈我何?”
張九齡憂心忡忡說道:“恩師呀,學生聽說這三人與源侍中交往甚密,若源侍中暗中支持,亦不可小視。”
張說此時臉上露出笑容,讚道:“我剛才還說你過於迂腐,你能瞧出此節,亦算不易了。不錯,源乾曜隱忍功夫甚好,明面上諸事皆順著我,然他心裏果然同樣恭順嗎?我看未必!九齡,不用管他,諒他也難以翻起大浪。”
張九齡無可奈何,只好後退一步,說道:“為避嫌疑,請恩師將學生名字去掉。學生能至今日之位,早已心滿意足。”
張說聞言瞪起眼睛,斥道:“胡說!此為聖上的恩典,你不願升職,就是不識擡舉!怎麽了?你莫非想清高自賞,不願意與名單中人同流合汙嗎?”
張說此話說得很重,嚇得張九齡不敢再說話,只好躬身而退。
此次東封泰山,除了祀官與詞官升秩之外,其他從登者官秩皆升一級,如王毛仲被封為開府儀同三司,張說與源乾曜被授為尚書省左、右丞相(該丞相與開府儀同三司秩級相同,皆為從一品,其俸祿有所增加,並無實權)。至於其他未從皇帝登山的官員皆無所獲,而負責護衛的將士最為辛苦,然沒有得到實惠的賞賜,僅僅給予空頭的勳官。朝廷的封賞敕令一出,京城之人頓時大嘩。
那日張九齡勸說張說之時,其預見到這種結果,曾說道:“今登封霈澤,千載一遇,清流高品,不沐殊恩,胥吏末班,先加章紱,但恐制出之後,四方失望。”
未得到朝廷封賞者不敢怨望皇帝,他們見張說大肆授任親信親戚,遂將滿腔怒火傾瀉在張說身上。那些日子,但凡沒有張說親信親戚的場合,人們唾沫橫飛,將張說說得一文不值。伶人們日常在貴宦之家穿行,由此了解到事情詳細,且他們之中有人也曾隨同皇帝登山奏樂,結果未有任何封賞,由此與大多數人同心。他們之所以共同捉弄鄭鎰,緣由此起。
張說本為睿智之人,偏偏在此等事上未曾上心,由此得罪之人甚眾。
那些日子,人們每每提起岳丈,皆用“泰山”代之,且說話之人往往相對大笑。開元十五年,“泰山”成為是年熱詞。
卻說崔隱甫這日在衙中屏去其他人,獨與宇文融、李林甫在側室中說話。
崔隱甫最先說道:“坊間的物議愈來愈熾熱,我們忝居監察之職,若坐視不管,即為失職。”
宇文融與李林甫對視一眼,他們皆明白崔隱甫的心意,即是要彈劾張說。宇文融性情最急,起身說道:“對呀,早該如此了。如今天怒人怨,聖上定有耳聞,此為千載難逢的良機,該是出手的時候了。”
李林甫安然而坐,聞言微微一笑,問道:“宇文兄欲出手,請問如何出手呀?”
宇文融大為奇怪,攤開手目視崔隱甫道:“如何出手?事兒還用說嗎?崔兄,哥奴是不是有些糊塗了?我們此前就要出手,奈何哥奴攔阻。如今事兒就擺在面前,他如此說豈非明著裝糊塗?”
崔隱甫比較持重,更知李林甫年紀雖輕,其思慮卻非常縝密,遂問道:“哥奴,你認為應該如何出手呢?”
李林甫道:“二位兄長想呀,我們若現在彈劾張說,定會拿他徇私說事。然此舉能扳倒張說嗎?我看不能。”
二人急問何故。
李林甫道:“譬如鄭鎰由九品官超授為五品官,近日京城中流行‘泰山’之語,看來其錯處在於他為張說女婿。”
宇文融憤憤說道:“對呀,他若非張說女婿,焉能成為登山詞官?”
李林甫搖搖頭,說道:“外人皆如此認為,張說卻會振振有詞。一者,鄭鎰確實有文才呀,聖上封禪的玉冊確實由其參與擬文呀;二者,鄭鎰被授為五品,那是出於皇帝之口,並非張說私授。”
宇文融道:“一派歪理。”
崔隱甫微微頷首道:“不錯,有些道理。張說可以對聖上和外人說,他如此做是基於‘內舉不避親’的古訓。”
李林甫道:“對呀,聖上那日先是驚詫於鄭鎰升秩太快,繼而又不再吭聲。聖上所以如此,緣於他看明白了張說處心積慮如此做,實乃鉆了朝廷空子所致。我們若上章彈劾,那張說定會說皆奉旨而為,我們豈不是落入張說事先布好的大坑嗎?”
崔隱甫恨恨地說道:“不錯,張說敢於如此妄為,實因他事先算定了事情因果,由此方敢放肆。”
宇文融本來滿腔熱望,現在兜頭澆下一瓢冷水,頓時熄了火,其喃喃說道:“如此說來,我們莫非就這樣看著他繼續膽大妄為嗎?”
崔隱甫搖搖頭道:“非也,你不用如此悲觀。哼,張說如此招搖大膽,百官也就罷了,聖上能容他長期如此嗎?”
李林甫頓時笑容燦爛,接口道:“對呀,還是崔兄目光如炬。宇文兄,聖上為睿智聖君,當初姚崇功勞甚大,結果因袒護小吏丟了相位。張說如今作為,比姚崇當時更甚,聖上肯定不許!二位兄長說得對,該是出手的時候了,然如何出手?我們還要細加考量。”
崔隱甫見李林甫說話時沈穩無比,顯系心中早有了計較,遂笑道:“哥奴愈來愈老成了。你心中有何計較?不妨細說來聽聽。”
李林甫在二人面前不敢故弄玄虛,急忙回答道:“崔兄謬讚了。愚弟這幾日一直在想,聖上最忌諱大臣私下辦些什麽事呢?對了,是謀反!張說若能坐實此罪名,定能萬劫不覆!”
二人頓時疑惑,如何能讓張說扯上謀反的罪名呢?張說若有此罪名,哪怕能牽扯上邊兒,確實為一擊致命的招數。
李林甫壓低聲音道:“愚弟這些日子派人盯緊了術士王慶則,呵呵,王慶則倒是一個要緊人兒……”
三人聚攏一起,秘密商議了良久。
李林甫是夜回府,即派人喚來吉溫。
吉溫是年十九歲,生得五短身材,周身肌肉虬結,顯得孔武有力。此人有一個有名的伯父,即是曾向則天皇後奏請除去酷吏來俊臣的宰相吉頊。吉溫從小未曾習文,又無蔭官資格,偏愛習槍弄棒惹是生非。李林甫看到此人有些力氣可用,剛剛將他收為門客。
吉溫入室立定後,李林甫問道:“怎麽樣?盯得還算緊嗎?”
吉溫躬身答道:“請大人放心,那術士王慶則的行蹤盡在小人掌握之中。”
“他今晚宿於何處?”
“張觀今晚邀來左衛長史範堯臣入府,與此妖人談說了良久。其後範堯臣起身離去,此妖人就宿於張觀家中。”
“嗯,怎麽又來了一個範堯臣?其任左衛長史,是否與王毛仲有幹系?”
“稟大人,小人此前早就核實過了。範堯臣與王毛仲一點幹系都沒有,大人,範堯臣能入左衛府任職,知道薦者為誰嗎?”
李林甫冷冷地說道:“混蛋,你到了我的面前,還想故弄玄虛嗎?”
吉溫嚇得急忙跪倒,伸手自掌其嘴道:“小人該死,不該如此說話。大人,正是張說將範堯臣薦入左衛府的。範堯臣與張觀同時得中舉子,他們此前就很相熟,皆得張說賞識。”
李林甫一時無語,就坐在那裏閉目思索,既而說道:“也罷,你這些日子不許驚動了他們,須想法探知他們聚談時都說了什麽。記住,不可使王慶則離開你們的視線。”
吉溫擡頭說道:“稟大人,小人離開張觀府前時,還留下二名府丁在那裏觀察,說什麽也不敢讓王慶則離開視線半步。”
“你滾回去吧。記住,小心你們的身影讓他們瞧去了。”
過了數日之後,王慶則離開張觀家,沿街出了光化門向北行走。其離開城門約有二裏餘,幾條身影倏忽橫在面前,領頭之人為五短身材,此人自是吉溫了。
王慶則久在京城穿行,還是有些見識的,他見狀並不驚慌,拱手言道:“諸位來此,有何見教?”
吉溫微笑道:“你是王仙人吧?聽說你仙術高明,我等想當面討教一番。”
王慶則觀看面前數人並非善類,有心掙脫,又終歸不敢,只好虛與委蛇道:“好說,好說。只是這裏荒郊野外,說話諸多不便。或者我們另行約個日子,找一個清靜地方清談如何?”
吉溫道:“擇日不如撞日,我看今日就挺好嘛。從此岔路向西行約半裏,那裏有一處清靜地,就請王仙人前去如何?”
王慶則答道:“好呀,就請引路前往吧。”王慶則依靠吃飯的家夥就是這張巧嘴,身上別無長物,不懼去往各地,因而爽快得很。
前行半裏之後,果然有一處宅院,王慶則由此被圈禁在此院中。
集賢殿書院經過一番忙碌,終於將一行所撰《大衍歷》刊印,張說遂在朝堂之上將此書獻於李隆基。
李隆基看到書卷百感交集,撫書嘆道:“一行能成此歷,可謂嘔心瀝血。不料書稿剛成,人已仙逝,殊為可惜。”
張說請求正式頒行此歷。
李隆基道:“李淳風所撰《麟德歷》早已過時,宜廢止此歷,啟用新歷,可名此歷為《開元大衍歷經》,即日頒行。”
頒布新歷與封禪泰山一樣,皆為開元年間的標志性事件,由此彰顯李隆基施政的功績,李隆基由此龍顏大悅。
朝會散後,李隆基令張說陪同入集賢殿觀看編書進度。
張說和徐堅根據眾人所長,將之分為兩撥,或主修《大唐六典》,或主編《大唐開元禮》。由於從全國召來的人數眾多,遂使闊大的集賢殿內人滿為患,幾無插足之地。李隆基入殿之後,眾人當即俯伏跪迎,因人們身處狹窄,數人不慎撞翻了身邊的書堆,殿內頓時響動一片。
李隆基見狀嘆道:“眾文士本來潛心編書,朕來此卻擾了諸位的心緒。嗯,諸位平身吧。”
李隆基與張說、徐堅走入側室說話。
李隆基問徐堅道:“徐卿,近來編撰進度如何?”
徐堅答道:“稟陛下,兩書編撰體例已定,目錄於去歲列出,眾人按分定目錄搜集史料,已然開始撰寫。”
“按如此進展,大約能何年完成?”
徐堅向張說探詢了一眼,然後答道:“陛下,兩書相較,《大唐開元禮》稍嫌簡明,再有八年,應該能夠成書;至於《大唐六典》,由於其卷秩浩繁,內容龐雜,十年之內恐難成書。”
張說微微頷首,顯然讚同徐堅之言。
李隆基聞言說道:“編撰此等巨書,若想留存後世,非精雕細磨不可。有唐一代,高祖皇帝定制,再經太宗皇帝、高宗皇帝時期刪減,至今大約成形,應將之刊定成書,以為後代子孫常制。張卿,徐卿,你們幫朕辦成此事,實為後代留下一筆極大的財富。”
張說二人急忙躬身謝恩。
張說說道:“集賢書院得陛下鼎力關愛,如今人才畢集,徇為盛事。眾人編書之餘,近日即可成就兩書,系由陛下所撰。”
李隆基有些奇怪,問道:“朕何時又撰書了?”
徐堅道:“陛下,張令那日從秘書省取來陛下昔年舊稿,一曰《周易大衍論》,一曰《金風樂》,囑臣等校閱刊行。如今兩書已成,《周易大衍論》為三卷,《金風樂》一卷,後日印成後即可呈上。”
此為李隆基開元初年時的舊稿,一直藏在秘書省未曾示人。不料張說卻能獲悉,且刊成其書,向李隆基獻上驚喜。
李隆基心中高興,嘆道:“此系舊稿,藏之即可,何必將之成書呢?張卿,你有些多事了。”
張說答道:“陛下博采眾藝,潛心學問,實為天下之人楷模。此書刊成,一者可使陛下精研之學傳承天下,二者也能彰顯陛下教化治國之精神。”
李隆基微微一笑道:“此非儒家教化正義之學,又如何能教化天下了?嗯,書成之後,朕可用來賜予群臣,頒行天下就不必了。”
周易之論與樂理亦合儒家精神,李隆基潛心研讀為其興趣使然,然畢竟為儒家正義之說之末節,李隆基心中實不欲彰揚天下。不過人心大多有成就之感,張說如此主動成書,既滿足了李隆基的成就之心,又彰顯了李隆基的多才多藝,李隆基心中此時其實妥帖無比。
李隆基不願在此幹擾眾學士編書,又問了徐堅一些話兒,即在張說陪同下離開集賢殿。
此時為冬月,室外寒氣襲人。李隆基有心在庭院裏走動一回,不願乘暖輿而行,就與張說一前一後在甬道上行走。
由於剛剛落雪一場,甬道兩側尚堆有殘雪。李隆基觀看此景,忽然感嘆道:“哦,不知不覺之間,春日已過去月餘了。張卿,再過一段日子,這些冰雪就要絕跡了。可謂時光飛逝啊。”
張說不知皇帝何故如此感嘆,遂小心答道:“陛下日理萬機,由此甚感時光短促。”
李隆基停下腳步,頷首笑問道:“張卿,你為中書令有多久了?”
張說略微想了一下答道:“陛下於開元十一年正月授臣為中書令,至今已三年有餘了。”
李隆基道:“朕剛才感嘆時光飛逝。開元之初卿為中書令,至今又再度為相。這十餘年間,姚公,宋公和卿相繼為相,佐朕理政,使天下成為一個錦簇世界,你們功勞很大呀。”
張說提醒道:“陛下忘了?張嘉貞也曾任過中書令。”
李隆基決然道:“他不算。他不過為過渡人物,至多勤勉為政罷了,未有理政實績。”李隆基心間此時以為,姚崇為相撥亂反正,有濟時之用;宋璟一身正氣,引領風氣之先,有守正之妙;至於張說兼有文才武功,其力行修書與封禪之舉,則有烘托盛世的才情。張嘉貞無非勤勉盡心,在國家大政上沒有出彩的貢獻。
張說現在既明皇帝對張嘉貞的真實看法,心想自己當初玩些詭計令張嘉貞罷相,實在遂了皇帝的心意,心中就泛出許多得意之情,沒有羞愧之意。
李隆基又忽然問道:“張卿,朕此前賜你的《漢書》,你最近可曾讀過?”
李隆基賜予張說的《漢書》,張說一時不明皇帝深意。《漢書》之中包羅萬象,可以從多方面求解。張說不明皇帝心意,也不敢開口問詢,只好心中暗自猜測。他得蒙賜書後,其實從未讀過,現在皇帝冷不丁地問起,他急忙答道:“陛下的賜書,微臣日常奉於案頭,理政之後歸家首先捧讀。秦代一統中國,而漢代方顯大國風範,各項朝政制度漸至規範。臣誦讀之時,能從中汲取許多益處,方悟陛下之深意。”
李隆基道:“卿能體會朕之深意,朕甚欣慰。有漢一代,其事件紛紜,人物眾多,其實後世多為前史的再演,能將前史讀透,則裨益良多。”
“陛下所言甚是。臣讀《漢書》之時,鑒於臣現居中樞之位,遂將其中宰相列傳細細誦讀,以求助益。”
“哦?你果然用心了。朕此前曾說過宋公‘蕭規曹隨’,不知卿將自己比於漢代哪位宰相呀?”
張說楞怔了一下,繼而答道:“臣不敢自比於蕭何、曹參,臣唯知忠心事君,不敢夢想與古之賢相並列。”
李隆基哈哈一笑道:“張卿何必如此自謙呢?其實你之文才武略,遠勝於他們,難道今不如昔嗎?”
張說此時捕捉到皇帝的笑目中的一絲冷意,頓時令他心間大震,既而惶恐無比。他熟知史事,知道皇帝若誇臣下才幹超卓時,或為真心,或為揶揄,而眼前皇帝誇讚自己,顯系後者。
那麽,自己到底何處惹了皇帝呢?張說一時楞在當地,心思電轉,終究不知道用何妥當之詞回答皇帝。
李隆基瞧出了張說的不安,不想繼續此話題,就接著說道:“罷了,我們就不用研討歷史,你回衙去吧。”
張說如蒙大赦,躬身相送皇帝先行,然後懷著滿腹心思,沈甸甸而去。
李隆基見張說不明白自己賜書之意,心裏就有些窩火。張說向來聰穎無比,一點即透,他這次為何如此懵懂呢?
張說現為丞相,李隆基之所以賜書,無非想讓他觀漢代丞相的沈浮事跡,由此悟出一些道理。皇權與相權實為一體,相權由皇權賜予,那麽相權行使務必聽隨皇權的意志,不得有任何偏差。且丞相行權之時,務必謹守本分,不得妄結諸方勢力,否則就是漸生野心。霍光為相時可謂有功,然他卻令皇帝感到“芒刺在背”,並使霍家勢力急劇膨大,如此就埋下了夷族的根子。
李隆基知道,一個人若不能及時檢視自身的時候,說明他已然開始膨脹了,張說現在已有這種苗頭。他此次賜書,正為提醒張說。李隆基初為太子時,張說時任太子侍讀,則與李隆基有師生之誼,李隆基也甚服這位老師的才華;且其為中書令以來,辦的數件大事皆稱皇帝之心,李隆基一時不想將他舍棄,仍想用之。
這日朝會之時,群臣按序奏事,情勢一同往日。
禦史大夫崔隱甫此時出班,其身後緊隨禦史中丞宇文融和李林甫。崔隱甫執笏奏道:“臣禦史大夫崔隱甫,今日聯名禦史中丞宇文融、李林甫,有要事奏聞。”
李隆基微覺詫異,崔隱甫任禦史大夫之後,起初也曾在朝堂上奏事幾回。奈何其所奏事體模糊不清,兼而口齒笨拙,李隆基尚未說話,早讓張說駁得體無完膚,遂令崔隱甫大折其勢,此後不敢在朝堂上論事,唯以奏書形式上奏。今日此三人聯名廷奏,看來確有要事。
崔隱甫道:“臣等三人今日彈劾中書令張說不法之事,其引術士占星,徇私僭侈,受納賄賂。陛下,此中詳情,由禦史中丞宇文融詳細奏來。”想來崔隱甫知道自己口拙,因先引出話題,再由口齒相對伶俐的宇文融細說。
崔隱甫此言一出,殿內頓時現出噪聲。李隆基聽到“術士占星”之語,心中的憤怒頓時燃起,他看到張說意欲張嘴辯駁,遂伸手止之,示意宇文融道:“宇文卿,速將詳情講來。”
宇文融躬身說道:“陛下,中書令張說交結妖人,圖謀不軌,罪不容赦。其一,張說指使中書主書張觀、左衛長史範堯臣招引術士王慶則入張觀府中,他們夜祠禱解、占星探玄;其二,張說與僧人道岸交往甚密,道岸多入張說府中與張說妄議時事;其三,張觀、範堯臣倚仗張說之勢,市權招賂,擅取太原九姓羊錢千萬。”
李隆基聽完此話,其心中的怒火化成陰冷的眼光斜視張說。
張說聽到自己的如此罪狀,臉色大變,“撲通”一聲跪倒在地,叩首說道:“陛下,他們信口雌黃,全是誣告啊。”
張說之所以如此驚慌,緣於他知道崔隱甫三人用心險惡,其所奏罪名是皇帝最不能容忍的。
李隆基以陰謀起家,當時身邊有不少術士、僧人、山人,姑姑太平公主也多聚此類人進行陰謀活動。李隆基即位皇帝之後,鑒於此例,遂三令五申,予以嚴禁。開元初年以來,多次詔敕禁止,不許百官與僧、尼、道士交往,更不許蔔相占候之人出入百官之家。
張說腦中一霎時閃過這些詔敕條文,心中恐懼之極。
李隆基冷冷問道:“張說,你知罪嗎?”
張說道:“陛下,那張觀、範堯臣所行之事,臣根本不知啊。”
“如此說來,僧人道岸常入你家了?”
“臣宅中做法事之時,好像請過此僧人。陛下,臣知道朝廷法令,從未與術士及僧道之人頻繁交往啊。”
“你既然識得道岸,又怎能說禦史臺誣陷你呢?”
李隆基此時對張說的不滿到了極致,他不再理張說,轉對源乾曜說道:“源卿,此事就由你審理吧。”
源乾曜與張說同僚多年,按常理看到張說落難,他本該向皇帝求情。他此時不多說話,出班躬身道:“陛下,張說為中書令,應由三司會審為好。”
張說臉伏在地面聽到源乾曜此言,心中又是冰涼。
其實張說平時對喜愛的人甚是寬厚,甚至得了“敦氣節,立然許,喜推籍後進,於君臣朋友,大義甚篤”的好評語,然對其他的人則脾氣暴躁,說話刻薄。源乾曜不敢與他爭權,每事皆推讓之,其實其心間對張說大為不滿。如今張說遇難,他不出聲求情,即彰顯其真實心態。
人在強勢之時,雖與別人未曾結怨,然往往會挑起人們心中的嫉妒之心,其實不覺已得罪了許多人。當其落勢之時,這些人多幸災樂禍,樂見其成。
李隆基道:“此案由你主理,可會同刑部尚書韋抗、大理少卿胡珪和禦史大夫崔隱甫同審。王毛仲,速將張說羈押,另派金吾兵圍張說之宅。”
百官驚愕萬分,不料事發突然,剛剛還好好的中書令一朝淪為階下囚。
朝班後面忽然搶上來一人,其與張說並排跪在一齊,大聲說道:“陛下啊,臣多入張說之宅,未見過其謀逆之舉。崔隱甫如此血口噴人,實在奇冤無比啊。”
眾人定睛一看,原來此人為張說的同胞哥哥張光,現任東宮左庶子。
李隆基大怒,斥道:“張說有無罪狀,須審理後方知,你來胡鬧什麽?左右,把他架出去。”
張光忽然從懷中掏出一把裁紙的小刀,一手拽著自己的右耳,然後揮刀斬耳,其耳朵頓時掉了一塊,血流如註,其再叩首道:“陛下,臣願割耳鳴冤,並以全家良賤擔保張說無事。”
李隆基眼觀面前的慘狀,臉上未曾動容,僅說了一聲:“王毛仲,為何還不把他架出去?”
王毛仲急忙帶領數人上前,連拖帶抱將張光弄出殿內。
李隆基起身道:“源卿,你要加速審理。退朝吧。”
牛貴兒很快將張說被拘的訊息告知了武惠兒。
春天的腳步,已然悄悄來臨,滿庭的綠樹花香,既悅人眼目,又沁人心脾。武惠兒步出殿外信步慢行,心中著實愜意。
她不喜歡張說。
武惠兒深明李隆基的稟性,她若仗著皇帝的寵愛,動輒在李隆基耳邊對朝政說三道四,則此專寵肯定會慢慢消失。一個後宮之人失去皇帝的喜愛,則萬事皆休,強似於死。
朝政這個權力圈裏,歷來爭鋒甚健,尤其是宰相之位,由於位居中樞,爭奪更猛。張說為相之時,雖對皇帝逢迎巴結,然對非本派之人極度刻薄,那麽盼望張說下臺者,肯定不會少了。武惠兒此前就打定了主意:我年紀尚輕,大可一側斂眉靜觀,等待張說下臺。
天下之人若想無錯,須以無職無權之身什麽事兒也不用做。其實職權本身就是出錯的淵藪,何況張說還善於攬權呢?
武惠兒註意上了禦史臺的這幾個人。
武惠兒又想,張說已罷相,誰為繼任者呢?
李隆基將張說下獄之後,即開始思索誰來繼任的事兒。是時宋璟任東都留守住在洛陽,李隆基不想與源乾曜商議人選之事,由此乾綱獨斷。
他想起了京兆尹李元纮。
此次崔隱甫三人彈劾張說,使朝中的文學派和吏士派之爭顯露端倪。所謂的文學派人士皆為科舉出身,目前在朝中占據多數,這些人有一個特點,即如張說那樣,認為非科舉出身者皆少文無識,由此不屑。李隆基冷眼旁觀,漸漸發現這種傾向,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太常寺這日將曲詞敷演成功,然後邀李隆基到花萼樓賞樂。李隆基事先吩咐,此曲詞空明寥廓,僅用一名唱者即可,不用舞者。
該曲配器以洞簫、長笛為主,在絲、竹混聲背景下,洞簫嗚嗚咽咽忽高忽低,盡顯天地之寥廓;既而一支長笛的聲音從低往高,凸現孔子當初的寂寞以及卓而不群的身姿;最後由歌者李龜年淺唱詩詞,其聲低沈而遒勁,頗合李隆基創作此曲詞的韻味。
李隆基欣賞完畢還算滿意,對眾伶人說道:“總體還算可以,然僅以洞簫、長笛為主,稍顯單薄,配器似應再豐富一些。”
李隆基平時與眾伶人混得廝熟,緣於他谙熟音律,彼此交流顯得很隨意。座中的伶人中多為是時音律大家,李龜年既善唱歌,又善羯鼓、篳篥;孫處秀、李漠以善笛聞名;雷海青、賀懷智精於琵琶;張徽以吹篳篥見長;黃幡綽則擅洞簫。
若在往日,眾伶人定會七嘴八舌與李隆基談詞論曲,今日卻有些異樣。李隆基說完話之後,眾人卻一聲不吭。李隆基見狀,就追問他們為何不吭聲。
李龜年稟道:“陛下,吾等皆為梨園伶人,今太常寺上官在此,吾等不敢亂說話。”
“太常寺上官?誰呀?”
張說女婿鄭鎰上前躬身答道:“陛下,臣鄭鎰奉太常卿之命,前來侍奉陛下。”
“嗯,朕識得你為張卿之女婿,你現在太常寺為何職呀?”
“臣蒙皇恩,剛剛被授為太常丞。”
太常寺有卿一人,為三品官員;少卿兩人,職授四品;再其下,就是兩名太常丞了,其職授五品官。
李隆基之所以識得鄭鎰,緣於鄭鎰會試高中之後廷試時得見。則天皇後天授二年時曾在殿前策貢舉人,李隆基那年心血來潮,召諸科前三名入殿問詢。鄭鎰為此年進士科第二名,其應答之時態度從容、對答如流,又兼人物生得甚是俊朗,李隆基對之印象頗深。過了一段時日,李隆基得知鄭鎰被張說選為女婿,遂祝賀道:“張卿可謂捷足先登,甚有眼光啊。”張說嫁女之時,李隆基還派高力士前去具禮相贈。
鄭鎰會試高中,此後選拔授任,至今未及兩年,他如何能升至五品官員呢?李隆基心有疑惑,隨口問道:“你被授為太常丞?朕為何不知呀?”
眾伶人今日力推鄭鎰與皇帝說話,顯然對張說超拔女婿心懷不滿。他們看到皇帝果然大為詫異,心中皆樂開了花。其時善吹洞簫的黃幡綽離李隆基較近,其微笑接口道:“陛下,此為泰山之力也。”
李隆基聞言恍然大悟,此次封禪泰山隨自己登山的祀官可以秩升一級,詞官則可超授五品。想來鄭鎰以詞官身份登山,返京後即被授為五品。張說返京後曾拿著一張祀官、詞官的名單讓自己過目,自己閱罷也表示同意,想來其中定有鄭鎰的名字。
李隆基嘴巴動了一下,終究無話可說。張說超授女婿,其中定有私情,然鄭鎰善寫文章,非白丁之人,其被超授也算合乎朝廷規矩,何況那張授任名單業已經自己同意了呢?
黃幡綽的這句話可謂一語雙關,既說超授鄭鎰乃因泰山封禪之故,又暗指鄭鎰得了岳丈張說之力。後世常常以“泰山”作為岳丈的代名詞,實緣於此。
張說回京後將登山祀官、詞官列成名單,欲向李隆基稟報授任。張九齡詳知內情,這日堅決向恩師勸阻。
張說有些不耐煩,斥道:“你語焉不詳,累說此舉不可,有何不可呢?此名單上的人皆為朝廷祀官、詞官不假吧?封禪之時他們皆從聖上登山吧?聖上此次推恩加秩,有何不妥呢?”
張九齡道:“聖上推恩,理當加秩。然名單之人,多與恩師有關,或為門生,或為親戚,如此就有些不妥了。官爵者,天下之公器,須德望為先,勞舊為次。恩師如此行之,恐怕天下譏議定會湧起。”
張說搖搖頭,嘆道:“九齡啊,你什麽都好,唯有腦子不太活絡。大約你多沈湎於聖賢道理,由此有些不谙世事了。我現為宰臣,位居中樞,當然要替聖上操勞,然人皆有私心,我位當宰臣能居幾年?你們後進之人,我在任時能為你們謀些福祉,將來我身退之後,你們在朝中能當其位,如此對你們有好處,對我也有益處啊。”
張說從未將張九齡看成外人,說話也沒有什麽顧忌,其如此說話,顯系推心置腹。張九齡聽來卻不以為然,說道:“恩師難道不知,聖上最忌諱朝中大臣陷入朋黨迷局嗎?”
張說冷冷說道:“朋黨?朝廷開科取士,我多薦文學才具之人,即是替朝廷著想,如何入朋黨迷局了?九齡啊,你如此說話,實為迂腐無比!我依朝廷大勢善攬人才,唯才是舉,使朝廷後繼有人,聖上怎能認為此為朋黨呢?”
張九齡看到恩師如此執拗,就長嘆了一口氣,說道:“恩師許是不知,那日百官在谷口,未曾登山,他們不怨聖上旨意,反將此事皆怨在恩師身上。學生後來聽說,崔隱甫、宇文融和李林甫三人出言相譏,還暗地裏推波助瀾。其中宇文融仗著括戶有功,說話最是毫無顧忌。恩師呀,這三人聚在一起易弄詭計,暗箭難防,恩師不可不防啊。”
張說聞言大怒,罵道:“此三位小吏實為無德無才之人,他們竊據要位,本就不該,焉敢說三道四?九齡,不用理他們,瞧他們能奈我何?”
張九齡憂心忡忡說道:“恩師呀,學生聽說這三人與源侍中交往甚密,若源侍中暗中支持,亦不可小視。”
張說此時臉上露出笑容,讚道:“我剛才還說你過於迂腐,你能瞧出此節,亦算不易了。不錯,源乾曜隱忍功夫甚好,明面上諸事皆順著我,然他心裏果然同樣恭順嗎?我看未必!九齡,不用管他,諒他也難以翻起大浪。”
張九齡無可奈何,只好後退一步,說道:“為避嫌疑,請恩師將學生名字去掉。學生能至今日之位,早已心滿意足。”
張說聞言瞪起眼睛,斥道:“胡說!此為聖上的恩典,你不願升職,就是不識擡舉!怎麽了?你莫非想清高自賞,不願意與名單中人同流合汙嗎?”
張說此話說得很重,嚇得張九齡不敢再說話,只好躬身而退。
此次東封泰山,除了祀官與詞官升秩之外,其他從登者官秩皆升一級,如王毛仲被封為開府儀同三司,張說與源乾曜被授為尚書省左、右丞相(該丞相與開府儀同三司秩級相同,皆為從一品,其俸祿有所增加,並無實權)。至於其他未從皇帝登山的官員皆無所獲,而負責護衛的將士最為辛苦,然沒有得到實惠的賞賜,僅僅給予空頭的勳官。朝廷的封賞敕令一出,京城之人頓時大嘩。
那日張九齡勸說張說之時,其預見到這種結果,曾說道:“今登封霈澤,千載一遇,清流高品,不沐殊恩,胥吏末班,先加章紱,但恐制出之後,四方失望。”
未得到朝廷封賞者不敢怨望皇帝,他們見張說大肆授任親信親戚,遂將滿腔怒火傾瀉在張說身上。那些日子,但凡沒有張說親信親戚的場合,人們唾沫橫飛,將張說說得一文不值。伶人們日常在貴宦之家穿行,由此了解到事情詳細,且他們之中有人也曾隨同皇帝登山奏樂,結果未有任何封賞,由此與大多數人同心。他們之所以共同捉弄鄭鎰,緣由此起。
張說本為睿智之人,偏偏在此等事上未曾上心,由此得罪之人甚眾。
那些日子,人們每每提起岳丈,皆用“泰山”代之,且說話之人往往相對大笑。開元十五年,“泰山”成為是年熱詞。
卻說崔隱甫這日在衙中屏去其他人,獨與宇文融、李林甫在側室中說話。
崔隱甫最先說道:“坊間的物議愈來愈熾熱,我們忝居監察之職,若坐視不管,即為失職。”
宇文融與李林甫對視一眼,他們皆明白崔隱甫的心意,即是要彈劾張說。宇文融性情最急,起身說道:“對呀,早該如此了。如今天怒人怨,聖上定有耳聞,此為千載難逢的良機,該是出手的時候了。”
李林甫安然而坐,聞言微微一笑,問道:“宇文兄欲出手,請問如何出手呀?”
宇文融大為奇怪,攤開手目視崔隱甫道:“如何出手?事兒還用說嗎?崔兄,哥奴是不是有些糊塗了?我們此前就要出手,奈何哥奴攔阻。如今事兒就擺在面前,他如此說豈非明著裝糊塗?”
崔隱甫比較持重,更知李林甫年紀雖輕,其思慮卻非常縝密,遂問道:“哥奴,你認為應該如何出手呢?”
李林甫道:“二位兄長想呀,我們若現在彈劾張說,定會拿他徇私說事。然此舉能扳倒張說嗎?我看不能。”
二人急問何故。
李林甫道:“譬如鄭鎰由九品官超授為五品官,近日京城中流行‘泰山’之語,看來其錯處在於他為張說女婿。”
宇文融憤憤說道:“對呀,他若非張說女婿,焉能成為登山詞官?”
李林甫搖搖頭,說道:“外人皆如此認為,張說卻會振振有詞。一者,鄭鎰確實有文才呀,聖上封禪的玉冊確實由其參與擬文呀;二者,鄭鎰被授為五品,那是出於皇帝之口,並非張說私授。”
宇文融道:“一派歪理。”
崔隱甫微微頷首道:“不錯,有些道理。張說可以對聖上和外人說,他如此做是基於‘內舉不避親’的古訓。”
李林甫道:“對呀,聖上那日先是驚詫於鄭鎰升秩太快,繼而又不再吭聲。聖上所以如此,緣於他看明白了張說處心積慮如此做,實乃鉆了朝廷空子所致。我們若上章彈劾,那張說定會說皆奉旨而為,我們豈不是落入張說事先布好的大坑嗎?”
崔隱甫恨恨地說道:“不錯,張說敢於如此妄為,實因他事先算定了事情因果,由此方敢放肆。”
宇文融本來滿腔熱望,現在兜頭澆下一瓢冷水,頓時熄了火,其喃喃說道:“如此說來,我們莫非就這樣看著他繼續膽大妄為嗎?”
崔隱甫搖搖頭道:“非也,你不用如此悲觀。哼,張說如此招搖大膽,百官也就罷了,聖上能容他長期如此嗎?”
李林甫頓時笑容燦爛,接口道:“對呀,還是崔兄目光如炬。宇文兄,聖上為睿智聖君,當初姚崇功勞甚大,結果因袒護小吏丟了相位。張說如今作為,比姚崇當時更甚,聖上肯定不許!二位兄長說得對,該是出手的時候了,然如何出手?我們還要細加考量。”
崔隱甫見李林甫說話時沈穩無比,顯系心中早有了計較,遂笑道:“哥奴愈來愈老成了。你心中有何計較?不妨細說來聽聽。”
李林甫在二人面前不敢故弄玄虛,急忙回答道:“崔兄謬讚了。愚弟這幾日一直在想,聖上最忌諱大臣私下辦些什麽事呢?對了,是謀反!張說若能坐實此罪名,定能萬劫不覆!”
二人頓時疑惑,如何能讓張說扯上謀反的罪名呢?張說若有此罪名,哪怕能牽扯上邊兒,確實為一擊致命的招數。
李林甫壓低聲音道:“愚弟這些日子派人盯緊了術士王慶則,呵呵,王慶則倒是一個要緊人兒……”
三人聚攏一起,秘密商議了良久。
李林甫是夜回府,即派人喚來吉溫。
吉溫是年十九歲,生得五短身材,周身肌肉虬結,顯得孔武有力。此人有一個有名的伯父,即是曾向則天皇後奏請除去酷吏來俊臣的宰相吉頊。吉溫從小未曾習文,又無蔭官資格,偏愛習槍弄棒惹是生非。李林甫看到此人有些力氣可用,剛剛將他收為門客。
吉溫入室立定後,李林甫問道:“怎麽樣?盯得還算緊嗎?”
吉溫躬身答道:“請大人放心,那術士王慶則的行蹤盡在小人掌握之中。”
“他今晚宿於何處?”
“張觀今晚邀來左衛長史範堯臣入府,與此妖人談說了良久。其後範堯臣起身離去,此妖人就宿於張觀家中。”
“嗯,怎麽又來了一個範堯臣?其任左衛長史,是否與王毛仲有幹系?”
“稟大人,小人此前早就核實過了。範堯臣與王毛仲一點幹系都沒有,大人,範堯臣能入左衛府任職,知道薦者為誰嗎?”
李林甫冷冷地說道:“混蛋,你到了我的面前,還想故弄玄虛嗎?”
吉溫嚇得急忙跪倒,伸手自掌其嘴道:“小人該死,不該如此說話。大人,正是張說將範堯臣薦入左衛府的。範堯臣與張觀同時得中舉子,他們此前就很相熟,皆得張說賞識。”
李林甫一時無語,就坐在那裏閉目思索,既而說道:“也罷,你這些日子不許驚動了他們,須想法探知他們聚談時都說了什麽。記住,不可使王慶則離開你們的視線。”
吉溫擡頭說道:“稟大人,小人離開張觀府前時,還留下二名府丁在那裏觀察,說什麽也不敢讓王慶則離開視線半步。”
“你滾回去吧。記住,小心你們的身影讓他們瞧去了。”
過了數日之後,王慶則離開張觀家,沿街出了光化門向北行走。其離開城門約有二裏餘,幾條身影倏忽橫在面前,領頭之人為五短身材,此人自是吉溫了。
王慶則久在京城穿行,還是有些見識的,他見狀並不驚慌,拱手言道:“諸位來此,有何見教?”
吉溫微笑道:“你是王仙人吧?聽說你仙術高明,我等想當面討教一番。”
王慶則觀看面前數人並非善類,有心掙脫,又終歸不敢,只好虛與委蛇道:“好說,好說。只是這裏荒郊野外,說話諸多不便。或者我們另行約個日子,找一個清靜地方清談如何?”
吉溫道:“擇日不如撞日,我看今日就挺好嘛。從此岔路向西行約半裏,那裏有一處清靜地,就請王仙人前去如何?”
王慶則答道:“好呀,就請引路前往吧。”王慶則依靠吃飯的家夥就是這張巧嘴,身上別無長物,不懼去往各地,因而爽快得很。
前行半裏之後,果然有一處宅院,王慶則由此被圈禁在此院中。
集賢殿書院經過一番忙碌,終於將一行所撰《大衍歷》刊印,張說遂在朝堂之上將此書獻於李隆基。
李隆基看到書卷百感交集,撫書嘆道:“一行能成此歷,可謂嘔心瀝血。不料書稿剛成,人已仙逝,殊為可惜。”
張說請求正式頒行此歷。
李隆基道:“李淳風所撰《麟德歷》早已過時,宜廢止此歷,啟用新歷,可名此歷為《開元大衍歷經》,即日頒行。”
頒布新歷與封禪泰山一樣,皆為開元年間的標志性事件,由此彰顯李隆基施政的功績,李隆基由此龍顏大悅。
朝會散後,李隆基令張說陪同入集賢殿觀看編書進度。
張說和徐堅根據眾人所長,將之分為兩撥,或主修《大唐六典》,或主編《大唐開元禮》。由於從全國召來的人數眾多,遂使闊大的集賢殿內人滿為患,幾無插足之地。李隆基入殿之後,眾人當即俯伏跪迎,因人們身處狹窄,數人不慎撞翻了身邊的書堆,殿內頓時響動一片。
李隆基見狀嘆道:“眾文士本來潛心編書,朕來此卻擾了諸位的心緒。嗯,諸位平身吧。”
李隆基與張說、徐堅走入側室說話。
李隆基問徐堅道:“徐卿,近來編撰進度如何?”
徐堅答道:“稟陛下,兩書編撰體例已定,目錄於去歲列出,眾人按分定目錄搜集史料,已然開始撰寫。”
“按如此進展,大約能何年完成?”
徐堅向張說探詢了一眼,然後答道:“陛下,兩書相較,《大唐開元禮》稍嫌簡明,再有八年,應該能夠成書;至於《大唐六典》,由於其卷秩浩繁,內容龐雜,十年之內恐難成書。”
張說微微頷首,顯然讚同徐堅之言。
李隆基聞言說道:“編撰此等巨書,若想留存後世,非精雕細磨不可。有唐一代,高祖皇帝定制,再經太宗皇帝、高宗皇帝時期刪減,至今大約成形,應將之刊定成書,以為後代子孫常制。張卿,徐卿,你們幫朕辦成此事,實為後代留下一筆極大的財富。”
張說二人急忙躬身謝恩。
張說說道:“集賢書院得陛下鼎力關愛,如今人才畢集,徇為盛事。眾人編書之餘,近日即可成就兩書,系由陛下所撰。”
李隆基有些奇怪,問道:“朕何時又撰書了?”
徐堅道:“陛下,張令那日從秘書省取來陛下昔年舊稿,一曰《周易大衍論》,一曰《金風樂》,囑臣等校閱刊行。如今兩書已成,《周易大衍論》為三卷,《金風樂》一卷,後日印成後即可呈上。”
此為李隆基開元初年時的舊稿,一直藏在秘書省未曾示人。不料張說卻能獲悉,且刊成其書,向李隆基獻上驚喜。
李隆基心中高興,嘆道:“此系舊稿,藏之即可,何必將之成書呢?張卿,你有些多事了。”
張說答道:“陛下博采眾藝,潛心學問,實為天下之人楷模。此書刊成,一者可使陛下精研之學傳承天下,二者也能彰顯陛下教化治國之精神。”
李隆基微微一笑道:“此非儒家教化正義之學,又如何能教化天下了?嗯,書成之後,朕可用來賜予群臣,頒行天下就不必了。”
周易之論與樂理亦合儒家精神,李隆基潛心研讀為其興趣使然,然畢竟為儒家正義之說之末節,李隆基心中實不欲彰揚天下。不過人心大多有成就之感,張說如此主動成書,既滿足了李隆基的成就之心,又彰顯了李隆基的多才多藝,李隆基心中此時其實妥帖無比。
李隆基不願在此幹擾眾學士編書,又問了徐堅一些話兒,即在張說陪同下離開集賢殿。
此時為冬月,室外寒氣襲人。李隆基有心在庭院裏走動一回,不願乘暖輿而行,就與張說一前一後在甬道上行走。
由於剛剛落雪一場,甬道兩側尚堆有殘雪。李隆基觀看此景,忽然感嘆道:“哦,不知不覺之間,春日已過去月餘了。張卿,再過一段日子,這些冰雪就要絕跡了。可謂時光飛逝啊。”
張說不知皇帝何故如此感嘆,遂小心答道:“陛下日理萬機,由此甚感時光短促。”
李隆基停下腳步,頷首笑問道:“張卿,你為中書令有多久了?”
張說略微想了一下答道:“陛下於開元十一年正月授臣為中書令,至今已三年有餘了。”
李隆基道:“朕剛才感嘆時光飛逝。開元之初卿為中書令,至今又再度為相。這十餘年間,姚公,宋公和卿相繼為相,佐朕理政,使天下成為一個錦簇世界,你們功勞很大呀。”
張說提醒道:“陛下忘了?張嘉貞也曾任過中書令。”
李隆基決然道:“他不算。他不過為過渡人物,至多勤勉為政罷了,未有理政實績。”李隆基心間此時以為,姚崇為相撥亂反正,有濟時之用;宋璟一身正氣,引領風氣之先,有守正之妙;至於張說兼有文才武功,其力行修書與封禪之舉,則有烘托盛世的才情。張嘉貞無非勤勉盡心,在國家大政上沒有出彩的貢獻。
張說現在既明皇帝對張嘉貞的真實看法,心想自己當初玩些詭計令張嘉貞罷相,實在遂了皇帝的心意,心中就泛出許多得意之情,沒有羞愧之意。
李隆基又忽然問道:“張卿,朕此前賜你的《漢書》,你最近可曾讀過?”
李隆基賜予張說的《漢書》,張說一時不明皇帝深意。《漢書》之中包羅萬象,可以從多方面求解。張說不明皇帝心意,也不敢開口問詢,只好心中暗自猜測。他得蒙賜書後,其實從未讀過,現在皇帝冷不丁地問起,他急忙答道:“陛下的賜書,微臣日常奉於案頭,理政之後歸家首先捧讀。秦代一統中國,而漢代方顯大國風範,各項朝政制度漸至規範。臣誦讀之時,能從中汲取許多益處,方悟陛下之深意。”
李隆基道:“卿能體會朕之深意,朕甚欣慰。有漢一代,其事件紛紜,人物眾多,其實後世多為前史的再演,能將前史讀透,則裨益良多。”
“陛下所言甚是。臣讀《漢書》之時,鑒於臣現居中樞之位,遂將其中宰相列傳細細誦讀,以求助益。”
“哦?你果然用心了。朕此前曾說過宋公‘蕭規曹隨’,不知卿將自己比於漢代哪位宰相呀?”
張說楞怔了一下,繼而答道:“臣不敢自比於蕭何、曹參,臣唯知忠心事君,不敢夢想與古之賢相並列。”
李隆基哈哈一笑道:“張卿何必如此自謙呢?其實你之文才武略,遠勝於他們,難道今不如昔嗎?”
張說此時捕捉到皇帝的笑目中的一絲冷意,頓時令他心間大震,既而惶恐無比。他熟知史事,知道皇帝若誇臣下才幹超卓時,或為真心,或為揶揄,而眼前皇帝誇讚自己,顯系後者。
那麽,自己到底何處惹了皇帝呢?張說一時楞在當地,心思電轉,終究不知道用何妥當之詞回答皇帝。
李隆基瞧出了張說的不安,不想繼續此話題,就接著說道:“罷了,我們就不用研討歷史,你回衙去吧。”
張說如蒙大赦,躬身相送皇帝先行,然後懷著滿腹心思,沈甸甸而去。
李隆基見張說不明白自己賜書之意,心裏就有些窩火。張說向來聰穎無比,一點即透,他這次為何如此懵懂呢?
張說現為丞相,李隆基之所以賜書,無非想讓他觀漢代丞相的沈浮事跡,由此悟出一些道理。皇權與相權實為一體,相權由皇權賜予,那麽相權行使務必聽隨皇權的意志,不得有任何偏差。且丞相行權之時,務必謹守本分,不得妄結諸方勢力,否則就是漸生野心。霍光為相時可謂有功,然他卻令皇帝感到“芒刺在背”,並使霍家勢力急劇膨大,如此就埋下了夷族的根子。
李隆基知道,一個人若不能及時檢視自身的時候,說明他已然開始膨脹了,張說現在已有這種苗頭。他此次賜書,正為提醒張說。李隆基初為太子時,張說時任太子侍讀,則與李隆基有師生之誼,李隆基也甚服這位老師的才華;且其為中書令以來,辦的數件大事皆稱皇帝之心,李隆基一時不想將他舍棄,仍想用之。
這日朝會之時,群臣按序奏事,情勢一同往日。
禦史大夫崔隱甫此時出班,其身後緊隨禦史中丞宇文融和李林甫。崔隱甫執笏奏道:“臣禦史大夫崔隱甫,今日聯名禦史中丞宇文融、李林甫,有要事奏聞。”
李隆基微覺詫異,崔隱甫任禦史大夫之後,起初也曾在朝堂上奏事幾回。奈何其所奏事體模糊不清,兼而口齒笨拙,李隆基尚未說話,早讓張說駁得體無完膚,遂令崔隱甫大折其勢,此後不敢在朝堂上論事,唯以奏書形式上奏。今日此三人聯名廷奏,看來確有要事。
崔隱甫道:“臣等三人今日彈劾中書令張說不法之事,其引術士占星,徇私僭侈,受納賄賂。陛下,此中詳情,由禦史中丞宇文融詳細奏來。”想來崔隱甫知道自己口拙,因先引出話題,再由口齒相對伶俐的宇文融細說。
崔隱甫此言一出,殿內頓時現出噪聲。李隆基聽到“術士占星”之語,心中的憤怒頓時燃起,他看到張說意欲張嘴辯駁,遂伸手止之,示意宇文融道:“宇文卿,速將詳情講來。”
宇文融躬身說道:“陛下,中書令張說交結妖人,圖謀不軌,罪不容赦。其一,張說指使中書主書張觀、左衛長史範堯臣招引術士王慶則入張觀府中,他們夜祠禱解、占星探玄;其二,張說與僧人道岸交往甚密,道岸多入張說府中與張說妄議時事;其三,張觀、範堯臣倚仗張說之勢,市權招賂,擅取太原九姓羊錢千萬。”
李隆基聽完此話,其心中的怒火化成陰冷的眼光斜視張說。
張說聽到自己的如此罪狀,臉色大變,“撲通”一聲跪倒在地,叩首說道:“陛下,他們信口雌黃,全是誣告啊。”
張說之所以如此驚慌,緣於他知道崔隱甫三人用心險惡,其所奏罪名是皇帝最不能容忍的。
李隆基以陰謀起家,當時身邊有不少術士、僧人、山人,姑姑太平公主也多聚此類人進行陰謀活動。李隆基即位皇帝之後,鑒於此例,遂三令五申,予以嚴禁。開元初年以來,多次詔敕禁止,不許百官與僧、尼、道士交往,更不許蔔相占候之人出入百官之家。
張說腦中一霎時閃過這些詔敕條文,心中恐懼之極。
李隆基冷冷問道:“張說,你知罪嗎?”
張說道:“陛下,那張觀、範堯臣所行之事,臣根本不知啊。”
“如此說來,僧人道岸常入你家了?”
“臣宅中做法事之時,好像請過此僧人。陛下,臣知道朝廷法令,從未與術士及僧道之人頻繁交往啊。”
“你既然識得道岸,又怎能說禦史臺誣陷你呢?”
李隆基此時對張說的不滿到了極致,他不再理張說,轉對源乾曜說道:“源卿,此事就由你審理吧。”
源乾曜與張說同僚多年,按常理看到張說落難,他本該向皇帝求情。他此時不多說話,出班躬身道:“陛下,張說為中書令,應由三司會審為好。”
張說臉伏在地面聽到源乾曜此言,心中又是冰涼。
其實張說平時對喜愛的人甚是寬厚,甚至得了“敦氣節,立然許,喜推籍後進,於君臣朋友,大義甚篤”的好評語,然對其他的人則脾氣暴躁,說話刻薄。源乾曜不敢與他爭權,每事皆推讓之,其實其心間對張說大為不滿。如今張說遇難,他不出聲求情,即彰顯其真實心態。
人在強勢之時,雖與別人未曾結怨,然往往會挑起人們心中的嫉妒之心,其實不覺已得罪了許多人。當其落勢之時,這些人多幸災樂禍,樂見其成。
李隆基道:“此案由你主理,可會同刑部尚書韋抗、大理少卿胡珪和禦史大夫崔隱甫同審。王毛仲,速將張說羈押,另派金吾兵圍張說之宅。”
百官驚愕萬分,不料事發突然,剛剛還好好的中書令一朝淪為階下囚。
朝班後面忽然搶上來一人,其與張說並排跪在一齊,大聲說道:“陛下啊,臣多入張說之宅,未見過其謀逆之舉。崔隱甫如此血口噴人,實在奇冤無比啊。”
眾人定睛一看,原來此人為張說的同胞哥哥張光,現任東宮左庶子。
李隆基大怒,斥道:“張說有無罪狀,須審理後方知,你來胡鬧什麽?左右,把他架出去。”
張光忽然從懷中掏出一把裁紙的小刀,一手拽著自己的右耳,然後揮刀斬耳,其耳朵頓時掉了一塊,血流如註,其再叩首道:“陛下,臣願割耳鳴冤,並以全家良賤擔保張說無事。”
李隆基眼觀面前的慘狀,臉上未曾動容,僅說了一聲:“王毛仲,為何還不把他架出去?”
王毛仲急忙帶領數人上前,連拖帶抱將張光弄出殿內。
李隆基起身道:“源卿,你要加速審理。退朝吧。”
牛貴兒很快將張說被拘的訊息告知了武惠兒。
春天的腳步,已然悄悄來臨,滿庭的綠樹花香,既悅人眼目,又沁人心脾。武惠兒步出殿外信步慢行,心中著實愜意。
她不喜歡張說。
武惠兒深明李隆基的稟性,她若仗著皇帝的寵愛,動輒在李隆基耳邊對朝政說三道四,則此專寵肯定會慢慢消失。一個後宮之人失去皇帝的喜愛,則萬事皆休,強似於死。
朝政這個權力圈裏,歷來爭鋒甚健,尤其是宰相之位,由於位居中樞,爭奪更猛。張說為相之時,雖對皇帝逢迎巴結,然對非本派之人極度刻薄,那麽盼望張說下臺者,肯定不會少了。武惠兒此前就打定了主意:我年紀尚輕,大可一側斂眉靜觀,等待張說下臺。
天下之人若想無錯,須以無職無權之身什麽事兒也不用做。其實職權本身就是出錯的淵藪,何況張說還善於攬權呢?
武惠兒註意上了禦史臺的這幾個人。
武惠兒又想,張說已罷相,誰為繼任者呢?
李隆基將張說下獄之後,即開始思索誰來繼任的事兒。是時宋璟任東都留守住在洛陽,李隆基不想與源乾曜商議人選之事,由此乾綱獨斷。
他想起了京兆尹李元纮。
此次崔隱甫三人彈劾張說,使朝中的文學派和吏士派之爭顯露端倪。所謂的文學派人士皆為科舉出身,目前在朝中占據多數,這些人有一個特點,即如張說那樣,認為非科舉出身者皆少文無識,由此不屑。李隆基冷眼旁觀,漸漸發現這種傾向,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