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二十二回 張丞相用人分明 王忠嗣揮兵如神 (2)

關燈
皇帝絕對聽從丞相之勸,絕不開口彰揚邊功。張說為相之後,明白姚崇當初建言這項國策的深意,絕口不倡言邊功,無非對兵制厘革一番而已。皇帝的神情表明其心思有變化,張說應該如何應之呢?

張說雖有逢迎轉篷之能,然在大關節上還能把持得住。他知道,歷朝以來皇帝若輕啟邊事,窮兵黷武,往往落了一個國破民敝的結果。隋煬帝接收老子隋文帝營造的豐厚家產,他不思安靜,肆意揮霍並發動遼東之戰,其執政不過十餘年就身死國破。太宗皇帝正是以隋煬帝為殷鑒,制定了“撫民以靜,唯重教化”的國策,也就成就了貞觀盛世。

張說心間其時晃出一絲感嘆:為何皇帝多愛邊功,且追求奢侈呢?他心念及此,決定還是不要鼓勵李隆基謀求邊功為好。他躬身言道:“陛下任用姚宋為相,十餘年來勵精圖治,撫民以靜,使國家富足如此。臣如此建言,無非順勢而為而已。陛下,臣知道,其實姚宋二人此前也都瞧出了兵制的弊病,他們之所以不予厘革,一者因為國家尚需恢覆生機;二者認為府兵制雖有弊端,然其兵權實在中央,可以制衡四方。如今兵制厘革之後,邊疆權重加大,若其有異心,極易生亂。”

李隆基聞言嘆道:“是呀,姚宋二人此前皆有此慮,朕也以為然。你剛才說過厘革兵制其實是順勢而為,國家走至今日,若不順勢厘革,就是抱殘守缺了。”

李隆基凝眉思道:“我們此前也議過此事,須有常法予以制衡。邊關錢糧由戶部撥付,邊將沒有多餘錢糧,終究無所作為。眼前之勢,突厥人已不覆為患,唯吐蕃人和契丹人還須防範,河西與幽州作為防範重地,其所部皆不超過十萬人。哼,他們就是有心作亂,本錢還是差了一些。”

張說拱手說道:“陛下謀慮深遠,則為天下之幸。”

李隆基又微微一笑道:“哦,忠嗣此戰出名,卻與張守珪相映成趣呀。忠嗣拒吐蕃,張守珪擋契丹,天降此二人來佐朕啊。”

張守珪現為幽州節度副使,並兼知營州都督。張守珪與契丹人、奚人相峙多年,基本上將東北境治理安瀾。張守珪是年不過三十餘歲,甚得皇帝的稱讚和器重。

張說看到皇帝又將話題扯到邊將之上,不想與之繼續討論,遂轉移話題道:“陛下文治武功,天下之人共仰。陛下於開元之初,留心理道,革去弊訛,僅用六七年間,即使河清海晏,物毀俗阜。陛下,如今入河湟之賦稅可滿右藏,東納河北諸道租庸,即可充滿左藏。其時財寶山積,不可勝計,四方豐稔,百姓樂業。”

張說所提到的“左藏”以及“右藏”,泛指國家倉廩。所謂“右藏”,指設在京師的太倉,主要受納各州縣上貢的正租,用來給付皇室費用、京官祿米、諸官戶丁匠公糧,也可用於補充軍餉;所謂“左藏”,指的是設在關東的國庫,掌錢帛、雜彩、天下賦調,由戶部統一支配。

是時除了這些國庫之外,每州縣還設正倉,用來儲存每歲本州縣應納之租,除了向國家上繳正租外,此倉還負責州縣之官的祿米給付,以及驛遞丁夫的口糧。

開元年間之後,隨著糧食日漸豐盈,民間為了備荒自救,自發在各縣設立義倉,朝廷看到此舉可以防災賑濟,遂將之收歸縣衙管理,然後據地收稅。其後糧食豐盈,義倉爆滿,一些主要產糧區又設立常平倉,其中儲積,主要來自和糴,有調整物價之意。

李隆基聽到張說頌詞連連,不覺笑道:“卿如此恭維於朕,莫非有話想說嗎?”李隆基頗為了解張說的習性,知道他頌詞頻出的時候,肯定有其他意思以為後續。

張說躬身道:“陛下新設集賢殿書院,彰顯陛下向文好禮之胸襟。臣以為,天下富足,則需禮儀為之相配,所謂順勢而為,若陛下重視禮儀,實為教化之策再上臺階。”

“是呀,朕讓你們編撰《唐六典》與《大唐開元禮》,正為是思。”

“臣以為,編撰此二典頗費時日,京中之人許是知道陛下重視禮儀,然天下人呢?”

李隆基明白,張說正在攛掇自己舉行一些大禮儀式了。若時光倒退幾年,李隆基斷不會聽此等言語。開元之初,李隆基焚珠玉鑄金銀,其目的在於減奢費,若舉行大禮儀式,勢必花費其多,與戒奢尚樸之旨不合。然眼前國勢漸強,國庫充實,李隆基的心態已發生一些微妙的變化,其聞言頷首道:“嗯,你說得有些道理。遵制為禮,確實為將教化之旨深入人心的好方法;且國家與庶民日漸富庶,人心知富,更有珍重之心與自尊之心,可以順勢為之嘛。”

“臣以為天下安瀾,實為陛下勵精圖治,由此感動上天垂顧的結果。為使今後繁榮昌盛,陛下宜祭拜昊天上帝,祭於南郊。”

張說提出祭拜昊天上帝,李隆基心中湧出往事,嘆道:“上次祀南郊還是景龍三年的事兒,時光飛逝啊,一晃已過去整整十四年了。”

十四年前的今日,李隆基以臨淄郡王的身份居於潞州。自己的伯父李顯為皇帝,伯母韋皇後幹政,因恐懼宗室危及自己地位,將一應親王、郡王都趕出京城。是年李顯決定舉行盛大的祀南郊儀式,詔諸王回京觀禮,李隆基因而得以離開潞州返回京城。

想起那次回京的路上,趙敏已懷孕,其對京城有著美好的憧憬,一路上歡聲笑語,猶不能釋去李隆基的心頭愁悶。其觀看道側的蕭蕭落木,由此觸動心境,遂敷演一曲《感庭秋》。

李隆基當時為郡王之身,他當時肯定想不到自己能成為威權獨運的皇帝,且是一位效太宗皇帝之行的有為皇帝。只是當初路上相伴的佳人已逝,令李隆基心頭有了一絲遺憾。

張說的建言恰恰說到李隆基的心坎上,他為皇帝準備了諸般演禮的理由,李隆基若不答應就有違常情了。李隆基此時心中也有欣喜,同樣為祀南郊,自己前者為觀禮的郡王,現在為致祭的君主,兩者相較,其中能增加自己多少的愉悅啊。

李隆基算了一算時辰,問道:“按例應當於十一月祀南郊吧?如今其間時辰無多,能來得及嗎?”

“請陛下放心,若論禮儀所需,有旬日時辰提前準備即成。只是若請四夷來使及外官入京觀禮,時辰就有點緊了。”

“若祀南郊,沒必要讓外官返京觀禮,他們一來一返,既費錢糧,又會誤了本所政事;至於外使,其京中若有使者,邀請他們觀禮即可。”

“如此,臣速速與禮部和太常寺會商,保證按期舉行。”

李隆基大稱心意,說道:“好哇,朕授你為禮儀使,全權負責此次儀式。哈哈,你為一代宗師,行此事就有些牛刀小試之感了。”

張說躬身答應。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