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回 李隆基力護宋璟 李林甫屢拜張說
關燈
小
中
大
宋璟閱罷禦史臺報來的奏書,因其事關己身,不敢怠慢,遂入宮面見李隆基。
李隆基匆匆閱了一遍,既而擡頭對宋璟笑道:“宋卿,這幫人雖詈罵你和衙役,畢竟不敢直斥括戶為錯。如此看來,這幫混人尚且知道括戶為朝廷大政,他們不敢明裏反對。”
“陛下所言甚是。然衙役行政之時,保不準有些害群之馬為禍鄉裏,此事應知會各州縣,讓他們收斂衙役行為。”
“哈哈,宋卿啊,你仕宦多年,詩書滿腹,莫非還瞧不出個中的蹊蹺嗎?”李隆基稍微停頓一下又問道,“嗯,朕問你,這些老者從何而來?”
“奏書中寫得很詳細,他們從洛陽和太原而來。”
“洛陽與太原到京城,其方向不同,路途也不一樣,他們緣何聚在一起,且同時到禦史臺擊鼓鳴冤呢?”
“陛下的意思,是說這些人背後有主使之人,由此能夠聚在一起?”
“對呀。朕再問你,為何長安沒有人參與其中呢?”
“微臣愚鈍,委實不知。”
李隆基搖搖頭,笑道:“宋卿為人正直,與行鬼蜮之人的思慮實為迥異,所以你想不出。可是呀,此主使之人欲蓋彌彰,恰恰說明其就在京城。”
宋璟還是不明白。
“哼,上次王守一帶頭在京退地交人,朕當殿賞了王守一。這幫人看到軟抗不行,只好乖乖退地交人。然他們心中惱怒異常,又不敢把火撒在朕身上,由此將矛頭對準了你。這幫老者口口聲聲說各地衙役橫暴不法由你所教,分明是往你頭上潑臟水嘛。”
“臣還是不明白,主使之人緣何在京城?”
李隆基轉對高力士說道:“你派人速傳崔隱甫面朕。”然後又轉對宋璟說道,“京城之人與洛陽和太原兩地淵源頗多,主使之人讓他們同時到禦史臺擊鼓,本人又不露面,妄想達到其目的,如此就露出了馬腳。”
宋璟不願在此細節上費腦筋,嘆道:“看來欲行一事頗難,多麽明白的理兒,他們為了一己私欲,竟然處心積慮橫加阻撓。陛下說得對,微臣向為直腸性兒,確實難識這班人的鬼蜮伎倆。”
李隆基微微一笑道:“天生萬物,唯人的思慮最難把握。朕為皇帝,你為丞相,天下之人見了我們皆恭謹為上。然朕有時心想,他們的心裏也同樣恭謹萬分嗎?其中大部分人可能這樣,總有一些人心裏定會想些別的事兒。哈,此為無奈何之事,若人人都如宋卿這般直性心腸,也就不用大費心思了。”
宋璟心裏有些不服氣,心想那些鬼蜮伎倆自己並非想不到,無非心中厭惡不願為之罷了。他看著李隆基那年輕的面龐,心中忽生綺想:人之稟性發乎天成,此子起初不過為一個郡王之身,之所以最終成為皇帝,大約其既有宏圖大略,也有敏銳的機心。自己一根直腸子,竟然官至宰相,實為異數。
崔隱甫此時聞召入殿,李隆基待其禮畢,沈聲問道:“聽說你的心腸挺好,將那一幫老者招待得挺好的,他們這會兒許是正在大力誇讚你哩。”
崔隱甫一聽此話,心想要糟,只好硬著頭皮答道:“稟陛下,這些人遠途跋涉而來,又多為功臣之後,微臣不敢不恭敬……”
李隆基打斷他的話頭,斥道:“尊老愛幼,此為聖賢所教,當為至理。然這幫老頭子不辭勞苦,巴巴地跑到京城來鬧事,你愈敬他,他們的勁兒愈大。崔隱甫,朕聽說你還將他們奉入四方館居住,那裏例為四夷來使的居住地,他們為何能到那裏騷擾?你好大的膽子!”
崔隱甫原想自己替朝廷排憂解難,說不定皇帝還會讚賞幾句,孰料自己完全會錯了皇帝之意,幹了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他看到皇帝發怒,急忙跪倒在地,叩首道:“微臣糊塗,實在不會辦事,請陛下降罪。”
李隆基道:“哼,這幫老頭子此時定然酒足飯飽吧?他們不該花費朝廷的錢糧,朕今日罰你一月之俸,聊為補償。你現在就入四方館,將那幫老頭子趕出去,誰若再敢聒噪,可將之架出城外扔到荒野之中。”
崔隱甫不敢再多話,叩首後出殿急忙趕往四方館。
宋璟有些不忍,說道:“這幫人無理鬧事雖令人著惱,然畢竟上了歲數。陛下此為,天下人知道後會不會說陛下失於敦厚?”
“對呀,朕正要使天下知聞此事。朕將他們逐出四方館,再罰崔隱甫月俸,今後誰還敢在括戶之事上妄生事端?宋卿,萬事開頭難,括戶之事繁瑣龐雜,既費人力,又費時辰,這些貴宦之家阻撓其實為末節。然去了貴宦之家的阻撓,後邊的事兒即可一馬平川,官吏衙役只要戮力括戶即可。”
李隆基又笑道:“宋卿果然為謙謙君子!你以為這些老頭子出了四方館就會流落街頭嗎?錯了,其主使之人定會妥善安置他們。朕不想多事了,若派人訪其蹤跡,定能查出主使之人的大致脈絡。此事已結,隨他們去吧。”
宋璟心中暗嘆,自己盡管年長於這位年輕皇帝,然在此類事體上的思慮遠遠不及啊!
卻說兵部核準天兵軍可按募兵的方式招納五千,則此五千人可由戶部減其賦稅,並給予其兵器、衣服之費。張說回到並州後即張榜募兵,百姓看到以此方式參軍,自己不用拿錢置辦衣甲,還可為家裏省下一大筆錢來,由此響應者眾多,旬日內竟有近二萬人報名。張說見狀大喜,如此就有了挑選餘地,很快挑出了五千名驍壯的甲士。
張說沒有將這幫人按慣例散入各防守關塞上,而是將他們領入蒙山之中。
蒙山向為皇室的狩獵之地,這裏的山嶺不高,然峰巒如濤,山谷連綿不絕,山間樹木密布。這些甲士入山之時,恰至初冬,樹葉、草叢皆已雕落,唯見山間空闊,極利騎馬馳騁。
張說一身戎裝,站立高崗之上,五千甲士四面環繞。張說伸手指向谷底,大聲吼道:“諸位請看,谷底有何物?”
眾人定睛觀看,就見谷底聚集著馬群。這些馬兒大約訓練有素,除了有輕微的鼻息聲,沒有一匹馬兒妄自仰頭長嘶。
甲士看完後沒人說話,張說又大聲吼道:“此為王大將軍贈給天兵軍的三千匹駿馬。你們此次被招募從軍,本大使不想讓你們縮在城樓裏為防禦之士,你們要成為鐵騎甲士!”
眾人聽聞,頓時嗡嗡議論。
張說又大聲吼道:“馬兒有三千匹,你們卻為五千人。將來一人一騎,誰能上馬就看你們個人的本事。王大將軍隨贈一百名馬師,你們自今日起就跟隨這些馬師訓練,三個月後可見分曉。成為馬軍者,本大使另有厚賞,被淘汰者即編入步軍,待遇同於往日。”
張說出京之前又去見了王毛仲,請求撥給馬匹。王毛仲此前得了張說所贈甚豐,且此為辦公事,當然滿口答應,然不解地問道:“並州北境關塞險固,甲士憑關防禦即可。你要去許多馬匹,有何用處?”
張說答道:“若憑關防禦,氣勢終歸差了一層。我欲練成馬軍,然後機動出擊,由此可大墮突厥人的志氣。”
王毛仲聞言讚道:“好呀,張兄此舉,說不定可立奇功,聖上定會欣喜無比。”
張說拱手道:“承王大將軍吉言,張說定戮力而為。聖上那裏,還請王大將軍多為美言了。”
此後三個月,這五千甲士就在蒙山裏練騎術和劈殺之技,果然選出了三千名馬騎之士。
是時正為隆冬時節,天上彤雲密布、陰風怒號,突厥人此時皆躲於帳篷中圍爐取暖。這三千鐵騎奉命出關,深入到突厥的聚集之地,然後驟然發動,殺死了該地的突厥男人,將婦女和牛羊等物作為戰利品帶回關中。
默啜死後,突厥人至今尚未出現一位強有力的人物,形同一盤散沙,各自為政,難對大唐邊境形成威脅。以往突厥勢強之時,往往借助其馬快刀利,快速突入大唐邊境劫掠一番。張說今日效仿突厥人故技,以鐵騎環甲之人去對付毫無防範的突厥部落,當然毫無傷亡,大獲全勝而歸。
張說送往朝廷的奏報中,並沒有實話實說。他敘說事件的起因,卻是突厥人因苦寒缺物,妄想入唐境劫掠一番撈些便宜,天兵軍先是憑關抵禦,看到突厥人氣餒退去,遂派出新練馬軍追擊掩殺,由此大破敵軍雲雲。
李隆基閱此奏報,心中大喜,拍案擊節讚道:“張說果然文武全才!昔太宗皇帝以驍勇的玄甲軍威震大漠。張說剛剛練出三千鐵騎,竟然有如此威力,實有玄甲軍遺風。”
宋璟不願表彰邊功,這一次也實在拗不過皇帝的執意。詔書即下,其中大力褒揚張說的追擊之功,盛讚其募兵有方,練兵得法,實有貞觀時李靖之遺風。王毛仲養馬勤謹,使大唐軍用良馬連年增加數量,此戰顯示該馬優於突厥人之馬騎,也應該予以褒美。
張說由此在李隆基的心中更加增添了分量。
且說李林甫到了並州,由並州司馬陪同,奔赴各縣督促括戶事宜。如此不覺三個月過去了,是時李隆基攆走告狀老者的消息已傳遍天下,貴宦之家由此氣餒,不敢與朝廷的括戶之舉對抗,則括戶事宜進行得相當順利。衙役們忙於丈量田畝造冊,核實田畝的實際主人,然後想法招回逃戶,數月內倒有三成逃戶返回故土。
李林甫身為朝廷大使,初到並州時即要拜見張說。奈何張說以事兒太多為借口堅決不見,僅由並州司馬出面接洽。李林甫看到括戶事宜已納入正途,且由於括戶漸至深入,有許多事兒需與張說商議後定奪,因多次請見張說。
張說之所以不見李林甫,緣於他實在瞧不上這個靠宗室蔭職和打通關節出身的無才之輩,心想這樣一個鉆營取巧的小子,來到並州後無非應景般地瞎比畫虛吆喝,混夠了日子即可回京交差,所以根本不想理他。
三個月下來,張說從司馬口中得知,李林甫不圖享受、不端架子,往往深入到鄉裏觀察括戶詳細,夜裏還召集有關人商議括戶細節,甚至通宵達旦,心裏就有了異樣之感。
李林甫第三次請見時,張說同意他入衙相見。
張說擡頭看見入衙拜見的李林甫,就見此人長身玉立,一張國字臉,生得器宇軒昂,且其自始至終,臉上始終掛著得體的微笑,張說不由得對其大生好感。
李林甫躬身行禮,張說道:“罷了,請坐吧。你為朝廷的大使,按理應該我先行禮才是。”
李林甫臉上依然洋溢著微笑,聞言再躬身行禮道:“張大人言重了。張大人向為朝廷重臣,又文名遠播天下,晚生能得見一回,已是榮於華袞。”
張說聽到其用“晚生”的稱呼,心裏頓時湧出了一股不舒服,心中暗自罵道:“小子不自量力,你連鄉試都未參加,竟然敢妄自稱為‘晚生’?”他於是哼了一聲,問道:“你數次約見,到底有何事兒?”
李林甫倒是不多廢話,直言道:“張大人,並州開始括戶以來,已有三成逃戶返歸鄉裏。然朝廷當初頒布詔令,規定以百日為期允許逃戶自首,如今百日已過,則今後返鄉逃戶者再無優惠。晚生以為,若想將括戶事兒辦好,須寬宏為主,此百日之限過於短促。”
張說近來雖未參與到括戶具體事宜之中,然一直關註著事情的進展。李林甫現在說得很對,如今逃戶返鄉未及一半,期限一過,那些未返鄉逃戶肯定不敢露頭,那麽括戶的進展就會停滯下來。張說心念至此,暗讚李林甫果然為有心之人,遂問道:“依李大使的意思,此事應該如何辦呢?”
“晚生以為,括戶應以寬宏為念,最好不設期限;若設期限,最少應以一年為限。晚生因請張大人以並州的名義上請朝廷,晚生忝代監察之職也會具文上奏,如此雙管齊下,想是能引起朝廷重視。”
張說想了一下,覺得李林甫的提議很好,遂頷首同意,轉向並州司馬道:“就按李大使的意思,具文上奏朝廷,你先與李大使具體商議,奏文中的言語最好一致。”
並州司馬躬身答應。
李林甫的笑容更加燦爛,謝道:“晚生拜謝張大人成人之美。”
張說淡淡說道:“我們皆為朝廷出力,此為有利朝廷之事,依序上奏實為為官者本分,何謝之有?嗯,李大使,我們沒有師生之誼,今後不可自稱晚生,我們同朝為官,還是互稱官職為好。”
張說的這句話其實大傷李林甫的自尊心,然此人涵養甚好,臉上沒有一絲不悅之色,依然微笑道:“下官明白。下官見了張大人,心中敬仰之情如波濤奔湧,由此說錯了話,請張大人海涵。”
張說答應了一聲,轉對司馬說道:“你速與李大使一起商議奏書之事,還是早一點將奏書發出。”
李林甫知道這是張說在下逐客令,急忙說道:“張大人,下官近來閑暇時候,繪了一幅張大人驅馬圖。若張大人不嫌下官用筆淺陋,就請就近一觀如何?”
張說有了興趣,說道:“哦,想不到李大使雅擅丹青?不知李大使師從何人學畫呀?”
“下官素無才藝,就央求本宗李大將軍指點一二。下官技藝拙劣,此次又憑記憶繪出了張大人面貌,恐怕難繪張大人之神韻與英姿,由此汙了張大人法眼,下官先行謝罪。”
“哦,李大將軍一手金碧山水畫技馳名天下,其善以青綠為質、金碧為紋,你師從此名師,那是不會錯的,何必如此謙遜?好呀,就請展開畫軸。”李林甫入衙之時,右手就持一畫軸,張說此時得知該畫為己而繪,顏色稍和,心中也有了幾分希冀。
並州司馬上前幫助李林甫展開畫軸,二人各持一端,將繪畫展於張說眼前。張說定睛一看,只見畫中一跨白馬服戎裝之將軍,一手緊提馬韁繩,使白馬收彈前蹄、馬身幾乎直立;另一手緊握一柄三尖兩刃刀,刀刃泛光與馬身白毛相映,顯得馬上將軍與胯下戰馬皆英武凜人。張說再觀那將軍面貌,至少有七分類似於自己,心中不禁大喜,不自覺抵近觀摩。
一旁的並州別駕看完此圖,脫口讚道:“李大使果然好手段,張大人的英武之姿果然溢於紙端。張大人的形貌也很像嘛,且繪畫之道,最重神韻,此畫中張大人之神韻又遠勝形貌。”
張說再細看,就見身後背景有紅葉襯托,依稀為秋天景色;卷軸的末端,還題有一首詩,張說細致一看,原來此詩還是自己的一首舊作,詩曰:虜地河冰合,邊城備此時。兵連紫塞路,將舉白雲司。提劍榮中貴,銜中盛出師。
日華光組練,風色焰旌旗。投筆尊前起,橫戈馬上辭。梅花吹別引,楊柳賦歸詩。
此詩系張說送友人赴塞外出使而作,李林甫使此詩與該畫相配,倒是彰顯了詩中描繪的邊塞風光與金戈鐵馬的氛圍,借此襯托張說的英武之氣,可謂十分相宜。張說不由得瞟了李林甫一眼,心想此人年紀輕輕,本無學識,卻能以詩畫相配取悅自己,這份機心委實深沈。
李林甫的雙目一直緊盯著張說的神情,就見張說閱罷後喟然嘆道:“哦,李大使真正用心了。此畫金碧輝映,筆格遒勁,極得李大將軍筆法之韻味;嗯,想不到李大使的書藝也不錯嘛,諸位請看,此草隸中依稀有王羲之之筆風,剛勁有力且又婉轉自如。好呀,我就將此書畫收下了,如此深謝李大使的美意。”
李林甫聞言大喜,笑吟吟地說道:“下官能得張大人如此誇讚,真正容於華袞。若張大人今後能指點一二,下官將會終生受用。”
李林甫此話,即是想向張說討教詩文了,張說當然不會與此等人為伍,然今日人家巴巴地贈送書畫,張說也不好開口拒絕,遂敷衍道:“好呀,我們今後有閑暇之時,還是可以共相琢磨嘛。”
李林甫當然瞧出張說的敷衍神情,不敢進一步央求,遂又說了幾句客套之話,然後辭出。
張說與姚崇一樣,根本瞧不上這些蔭職出身的小吏。然李林甫今日所展示出來的書畫之藝,張說認為頗有幾分火候,心裏就有了讚賞之意,暗想此人既有理政才具,又有鉆研書畫之道,其在蔭職之人中,亦屬超卓之人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李隆基匆匆閱了一遍,既而擡頭對宋璟笑道:“宋卿,這幫人雖詈罵你和衙役,畢竟不敢直斥括戶為錯。如此看來,這幫混人尚且知道括戶為朝廷大政,他們不敢明裏反對。”
“陛下所言甚是。然衙役行政之時,保不準有些害群之馬為禍鄉裏,此事應知會各州縣,讓他們收斂衙役行為。”
“哈哈,宋卿啊,你仕宦多年,詩書滿腹,莫非還瞧不出個中的蹊蹺嗎?”李隆基稍微停頓一下又問道,“嗯,朕問你,這些老者從何而來?”
“奏書中寫得很詳細,他們從洛陽和太原而來。”
“洛陽與太原到京城,其方向不同,路途也不一樣,他們緣何聚在一起,且同時到禦史臺擊鼓鳴冤呢?”
“陛下的意思,是說這些人背後有主使之人,由此能夠聚在一起?”
“對呀。朕再問你,為何長安沒有人參與其中呢?”
“微臣愚鈍,委實不知。”
李隆基搖搖頭,笑道:“宋卿為人正直,與行鬼蜮之人的思慮實為迥異,所以你想不出。可是呀,此主使之人欲蓋彌彰,恰恰說明其就在京城。”
宋璟還是不明白。
“哼,上次王守一帶頭在京退地交人,朕當殿賞了王守一。這幫人看到軟抗不行,只好乖乖退地交人。然他們心中惱怒異常,又不敢把火撒在朕身上,由此將矛頭對準了你。這幫老者口口聲聲說各地衙役橫暴不法由你所教,分明是往你頭上潑臟水嘛。”
“臣還是不明白,主使之人緣何在京城?”
李隆基轉對高力士說道:“你派人速傳崔隱甫面朕。”然後又轉對宋璟說道,“京城之人與洛陽和太原兩地淵源頗多,主使之人讓他們同時到禦史臺擊鼓,本人又不露面,妄想達到其目的,如此就露出了馬腳。”
宋璟不願在此細節上費腦筋,嘆道:“看來欲行一事頗難,多麽明白的理兒,他們為了一己私欲,竟然處心積慮橫加阻撓。陛下說得對,微臣向為直腸性兒,確實難識這班人的鬼蜮伎倆。”
李隆基微微一笑道:“天生萬物,唯人的思慮最難把握。朕為皇帝,你為丞相,天下之人見了我們皆恭謹為上。然朕有時心想,他們的心裏也同樣恭謹萬分嗎?其中大部分人可能這樣,總有一些人心裏定會想些別的事兒。哈,此為無奈何之事,若人人都如宋卿這般直性心腸,也就不用大費心思了。”
宋璟心裏有些不服氣,心想那些鬼蜮伎倆自己並非想不到,無非心中厭惡不願為之罷了。他看著李隆基那年輕的面龐,心中忽生綺想:人之稟性發乎天成,此子起初不過為一個郡王之身,之所以最終成為皇帝,大約其既有宏圖大略,也有敏銳的機心。自己一根直腸子,竟然官至宰相,實為異數。
崔隱甫此時聞召入殿,李隆基待其禮畢,沈聲問道:“聽說你的心腸挺好,將那一幫老者招待得挺好的,他們這會兒許是正在大力誇讚你哩。”
崔隱甫一聽此話,心想要糟,只好硬著頭皮答道:“稟陛下,這些人遠途跋涉而來,又多為功臣之後,微臣不敢不恭敬……”
李隆基打斷他的話頭,斥道:“尊老愛幼,此為聖賢所教,當為至理。然這幫老頭子不辭勞苦,巴巴地跑到京城來鬧事,你愈敬他,他們的勁兒愈大。崔隱甫,朕聽說你還將他們奉入四方館居住,那裏例為四夷來使的居住地,他們為何能到那裏騷擾?你好大的膽子!”
崔隱甫原想自己替朝廷排憂解難,說不定皇帝還會讚賞幾句,孰料自己完全會錯了皇帝之意,幹了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他看到皇帝發怒,急忙跪倒在地,叩首道:“微臣糊塗,實在不會辦事,請陛下降罪。”
李隆基道:“哼,這幫老頭子此時定然酒足飯飽吧?他們不該花費朝廷的錢糧,朕今日罰你一月之俸,聊為補償。你現在就入四方館,將那幫老頭子趕出去,誰若再敢聒噪,可將之架出城外扔到荒野之中。”
崔隱甫不敢再多話,叩首後出殿急忙趕往四方館。
宋璟有些不忍,說道:“這幫人無理鬧事雖令人著惱,然畢竟上了歲數。陛下此為,天下人知道後會不會說陛下失於敦厚?”
“對呀,朕正要使天下知聞此事。朕將他們逐出四方館,再罰崔隱甫月俸,今後誰還敢在括戶之事上妄生事端?宋卿,萬事開頭難,括戶之事繁瑣龐雜,既費人力,又費時辰,這些貴宦之家阻撓其實為末節。然去了貴宦之家的阻撓,後邊的事兒即可一馬平川,官吏衙役只要戮力括戶即可。”
李隆基又笑道:“宋卿果然為謙謙君子!你以為這些老頭子出了四方館就會流落街頭嗎?錯了,其主使之人定會妥善安置他們。朕不想多事了,若派人訪其蹤跡,定能查出主使之人的大致脈絡。此事已結,隨他們去吧。”
宋璟心中暗嘆,自己盡管年長於這位年輕皇帝,然在此類事體上的思慮遠遠不及啊!
卻說兵部核準天兵軍可按募兵的方式招納五千,則此五千人可由戶部減其賦稅,並給予其兵器、衣服之費。張說回到並州後即張榜募兵,百姓看到以此方式參軍,自己不用拿錢置辦衣甲,還可為家裏省下一大筆錢來,由此響應者眾多,旬日內竟有近二萬人報名。張說見狀大喜,如此就有了挑選餘地,很快挑出了五千名驍壯的甲士。
張說沒有將這幫人按慣例散入各防守關塞上,而是將他們領入蒙山之中。
蒙山向為皇室的狩獵之地,這裏的山嶺不高,然峰巒如濤,山谷連綿不絕,山間樹木密布。這些甲士入山之時,恰至初冬,樹葉、草叢皆已雕落,唯見山間空闊,極利騎馬馳騁。
張說一身戎裝,站立高崗之上,五千甲士四面環繞。張說伸手指向谷底,大聲吼道:“諸位請看,谷底有何物?”
眾人定睛觀看,就見谷底聚集著馬群。這些馬兒大約訓練有素,除了有輕微的鼻息聲,沒有一匹馬兒妄自仰頭長嘶。
甲士看完後沒人說話,張說又大聲吼道:“此為王大將軍贈給天兵軍的三千匹駿馬。你們此次被招募從軍,本大使不想讓你們縮在城樓裏為防禦之士,你們要成為鐵騎甲士!”
眾人聽聞,頓時嗡嗡議論。
張說又大聲吼道:“馬兒有三千匹,你們卻為五千人。將來一人一騎,誰能上馬就看你們個人的本事。王大將軍隨贈一百名馬師,你們自今日起就跟隨這些馬師訓練,三個月後可見分曉。成為馬軍者,本大使另有厚賞,被淘汰者即編入步軍,待遇同於往日。”
張說出京之前又去見了王毛仲,請求撥給馬匹。王毛仲此前得了張說所贈甚豐,且此為辦公事,當然滿口答應,然不解地問道:“並州北境關塞險固,甲士憑關防禦即可。你要去許多馬匹,有何用處?”
張說答道:“若憑關防禦,氣勢終歸差了一層。我欲練成馬軍,然後機動出擊,由此可大墮突厥人的志氣。”
王毛仲聞言讚道:“好呀,張兄此舉,說不定可立奇功,聖上定會欣喜無比。”
張說拱手道:“承王大將軍吉言,張說定戮力而為。聖上那裏,還請王大將軍多為美言了。”
此後三個月,這五千甲士就在蒙山裏練騎術和劈殺之技,果然選出了三千名馬騎之士。
是時正為隆冬時節,天上彤雲密布、陰風怒號,突厥人此時皆躲於帳篷中圍爐取暖。這三千鐵騎奉命出關,深入到突厥的聚集之地,然後驟然發動,殺死了該地的突厥男人,將婦女和牛羊等物作為戰利品帶回關中。
默啜死後,突厥人至今尚未出現一位強有力的人物,形同一盤散沙,各自為政,難對大唐邊境形成威脅。以往突厥勢強之時,往往借助其馬快刀利,快速突入大唐邊境劫掠一番。張說今日效仿突厥人故技,以鐵騎環甲之人去對付毫無防範的突厥部落,當然毫無傷亡,大獲全勝而歸。
張說送往朝廷的奏報中,並沒有實話實說。他敘說事件的起因,卻是突厥人因苦寒缺物,妄想入唐境劫掠一番撈些便宜,天兵軍先是憑關抵禦,看到突厥人氣餒退去,遂派出新練馬軍追擊掩殺,由此大破敵軍雲雲。
李隆基閱此奏報,心中大喜,拍案擊節讚道:“張說果然文武全才!昔太宗皇帝以驍勇的玄甲軍威震大漠。張說剛剛練出三千鐵騎,竟然有如此威力,實有玄甲軍遺風。”
宋璟不願表彰邊功,這一次也實在拗不過皇帝的執意。詔書即下,其中大力褒揚張說的追擊之功,盛讚其募兵有方,練兵得法,實有貞觀時李靖之遺風。王毛仲養馬勤謹,使大唐軍用良馬連年增加數量,此戰顯示該馬優於突厥人之馬騎,也應該予以褒美。
張說由此在李隆基的心中更加增添了分量。
且說李林甫到了並州,由並州司馬陪同,奔赴各縣督促括戶事宜。如此不覺三個月過去了,是時李隆基攆走告狀老者的消息已傳遍天下,貴宦之家由此氣餒,不敢與朝廷的括戶之舉對抗,則括戶事宜進行得相當順利。衙役們忙於丈量田畝造冊,核實田畝的實際主人,然後想法招回逃戶,數月內倒有三成逃戶返回故土。
李林甫身為朝廷大使,初到並州時即要拜見張說。奈何張說以事兒太多為借口堅決不見,僅由並州司馬出面接洽。李林甫看到括戶事宜已納入正途,且由於括戶漸至深入,有許多事兒需與張說商議後定奪,因多次請見張說。
張說之所以不見李林甫,緣於他實在瞧不上這個靠宗室蔭職和打通關節出身的無才之輩,心想這樣一個鉆營取巧的小子,來到並州後無非應景般地瞎比畫虛吆喝,混夠了日子即可回京交差,所以根本不想理他。
三個月下來,張說從司馬口中得知,李林甫不圖享受、不端架子,往往深入到鄉裏觀察括戶詳細,夜裏還召集有關人商議括戶細節,甚至通宵達旦,心裏就有了異樣之感。
李林甫第三次請見時,張說同意他入衙相見。
張說擡頭看見入衙拜見的李林甫,就見此人長身玉立,一張國字臉,生得器宇軒昂,且其自始至終,臉上始終掛著得體的微笑,張說不由得對其大生好感。
李林甫躬身行禮,張說道:“罷了,請坐吧。你為朝廷的大使,按理應該我先行禮才是。”
李林甫臉上依然洋溢著微笑,聞言再躬身行禮道:“張大人言重了。張大人向為朝廷重臣,又文名遠播天下,晚生能得見一回,已是榮於華袞。”
張說聽到其用“晚生”的稱呼,心裏頓時湧出了一股不舒服,心中暗自罵道:“小子不自量力,你連鄉試都未參加,竟然敢妄自稱為‘晚生’?”他於是哼了一聲,問道:“你數次約見,到底有何事兒?”
李林甫倒是不多廢話,直言道:“張大人,並州開始括戶以來,已有三成逃戶返歸鄉裏。然朝廷當初頒布詔令,規定以百日為期允許逃戶自首,如今百日已過,則今後返鄉逃戶者再無優惠。晚生以為,若想將括戶事兒辦好,須寬宏為主,此百日之限過於短促。”
張說近來雖未參與到括戶具體事宜之中,然一直關註著事情的進展。李林甫現在說得很對,如今逃戶返鄉未及一半,期限一過,那些未返鄉逃戶肯定不敢露頭,那麽括戶的進展就會停滯下來。張說心念至此,暗讚李林甫果然為有心之人,遂問道:“依李大使的意思,此事應該如何辦呢?”
“晚生以為,括戶應以寬宏為念,最好不設期限;若設期限,最少應以一年為限。晚生因請張大人以並州的名義上請朝廷,晚生忝代監察之職也會具文上奏,如此雙管齊下,想是能引起朝廷重視。”
張說想了一下,覺得李林甫的提議很好,遂頷首同意,轉向並州司馬道:“就按李大使的意思,具文上奏朝廷,你先與李大使具體商議,奏文中的言語最好一致。”
並州司馬躬身答應。
李林甫的笑容更加燦爛,謝道:“晚生拜謝張大人成人之美。”
張說淡淡說道:“我們皆為朝廷出力,此為有利朝廷之事,依序上奏實為為官者本分,何謝之有?嗯,李大使,我們沒有師生之誼,今後不可自稱晚生,我們同朝為官,還是互稱官職為好。”
張說的這句話其實大傷李林甫的自尊心,然此人涵養甚好,臉上沒有一絲不悅之色,依然微笑道:“下官明白。下官見了張大人,心中敬仰之情如波濤奔湧,由此說錯了話,請張大人海涵。”
張說答應了一聲,轉對司馬說道:“你速與李大使一起商議奏書之事,還是早一點將奏書發出。”
李林甫知道這是張說在下逐客令,急忙說道:“張大人,下官近來閑暇時候,繪了一幅張大人驅馬圖。若張大人不嫌下官用筆淺陋,就請就近一觀如何?”
張說有了興趣,說道:“哦,想不到李大使雅擅丹青?不知李大使師從何人學畫呀?”
“下官素無才藝,就央求本宗李大將軍指點一二。下官技藝拙劣,此次又憑記憶繪出了張大人面貌,恐怕難繪張大人之神韻與英姿,由此汙了張大人法眼,下官先行謝罪。”
“哦,李大將軍一手金碧山水畫技馳名天下,其善以青綠為質、金碧為紋,你師從此名師,那是不會錯的,何必如此謙遜?好呀,就請展開畫軸。”李林甫入衙之時,右手就持一畫軸,張說此時得知該畫為己而繪,顏色稍和,心中也有了幾分希冀。
並州司馬上前幫助李林甫展開畫軸,二人各持一端,將繪畫展於張說眼前。張說定睛一看,只見畫中一跨白馬服戎裝之將軍,一手緊提馬韁繩,使白馬收彈前蹄、馬身幾乎直立;另一手緊握一柄三尖兩刃刀,刀刃泛光與馬身白毛相映,顯得馬上將軍與胯下戰馬皆英武凜人。張說再觀那將軍面貌,至少有七分類似於自己,心中不禁大喜,不自覺抵近觀摩。
一旁的並州別駕看完此圖,脫口讚道:“李大使果然好手段,張大人的英武之姿果然溢於紙端。張大人的形貌也很像嘛,且繪畫之道,最重神韻,此畫中張大人之神韻又遠勝形貌。”
張說再細看,就見身後背景有紅葉襯托,依稀為秋天景色;卷軸的末端,還題有一首詩,張說細致一看,原來此詩還是自己的一首舊作,詩曰:虜地河冰合,邊城備此時。兵連紫塞路,將舉白雲司。提劍榮中貴,銜中盛出師。
日華光組練,風色焰旌旗。投筆尊前起,橫戈馬上辭。梅花吹別引,楊柳賦歸詩。
此詩系張說送友人赴塞外出使而作,李林甫使此詩與該畫相配,倒是彰顯了詩中描繪的邊塞風光與金戈鐵馬的氛圍,借此襯托張說的英武之氣,可謂十分相宜。張說不由得瞟了李林甫一眼,心想此人年紀輕輕,本無學識,卻能以詩畫相配取悅自己,這份機心委實深沈。
李林甫的雙目一直緊盯著張說的神情,就見張說閱罷後喟然嘆道:“哦,李大使真正用心了。此畫金碧輝映,筆格遒勁,極得李大將軍筆法之韻味;嗯,想不到李大使的書藝也不錯嘛,諸位請看,此草隸中依稀有王羲之之筆風,剛勁有力且又婉轉自如。好呀,我就將此書畫收下了,如此深謝李大使的美意。”
李林甫聞言大喜,笑吟吟地說道:“下官能得張大人如此誇讚,真正容於華袞。若張大人今後能指點一二,下官將會終生受用。”
李林甫此話,即是想向張說討教詩文了,張說當然不會與此等人為伍,然今日人家巴巴地贈送書畫,張說也不好開口拒絕,遂敷衍道:“好呀,我們今後有閑暇之時,還是可以共相琢磨嘛。”
李林甫當然瞧出張說的敷衍神情,不敢進一步央求,遂又說了幾句客套之話,然後辭出。
張說與姚崇一樣,根本瞧不上這些蔭職出身的小吏。然李林甫今日所展示出來的書畫之藝,張說認為頗有幾分火候,心裏就有了讚賞之意,暗想此人既有理政才具,又有鉆研書畫之道,其在蔭職之人中,亦屬超卓之人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