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回 皇帝遷居興慶宮 宋璟惹怒貴宦家 (1)
關燈
小
中
大
趙麗妃的病一日重比一日,其身子日漸消瘦。太醫署自太醫令以下善醫之人皆來診視一遍,或開方抓藥,或按摩施針,或咒禁施為,皆如泥牛入海無聲無息。
王皇後平時與趙麗妃來往甚密,自從趙麗妃有病,她更是三天兩頭來探視。這日秋日景明,王皇後又來探視,其將攜來的波斯棗兒令宮女擠成汁液,就見其色類砂糖,皮肉軟爛,王皇後親手執湯匙,將之一匙匙餵入麗妃口中。
趙麗妃心中感動,食及一半,其幹癟的眼眶湧出數滴清淚,嘆道:“皇後待妾如此,我……我……”她說話至此,忽然一陣咳嗽,竟然不能把話說完。
王皇後伸手輕拍其後背,柔聲道:“妹妹不用著急,須會調理自己。你將此棗汁兒喝完,姐姐再帶你到院中走走。”
趙麗妃搖頭道:“妾如今全身無力,哪兒還有勁兒到院中走動?恐怕只好辜負皇後的美意了。”
王皇後嘆道:“你若如此消沈下去,就是作踐自己。你年紀尚輕,難道就熬不過這一關嗎?”
趙麗妃搖搖頭,然後閉目調息。她知道王皇後所言的含義,此前二人多次在一起談話,王皇後勸她不要氣餒,皇帝許是圖個新鮮,焉能長久與那個狐媚子待在一起?然趙麗妃心裏十分明白,皇帝此次寵上武惠兒恐怕是認真的,皇帝從此再未讓自己侍寢,且自己得病之後,皇帝雖來瞧過兩回,不過說幾句話看一眼就走,自己若想再次受寵,恐怕渺茫得很。
王皇後瞧著趙麗妃那可憐的樣兒,心裏不禁有氣,斥道:“你若打不起精神,則萬事皆休!我現為正宮,你的兒子已成了太子,她一個狐媚子焉能亂了聖上心智?唉,你如此不爭氣,真把我氣死了。”
武惠兒剛剛被李隆基寵愛,王皇後頓時如臨大敵。李隆基素愛女色,被其臨幸過的女子何曾少了?王皇後此前並無妒意,她如此嫉恨武惠兒,實為頭一遭的事兒。
其實王皇後的內心深處,還是緣於對則天皇後的嫉恨而招致對武惠兒的警惕。說也奇怪,這些武家女兒,一個個生得既美貌又聰穎無比。王皇後自從嫁給李隆基,雖未過多接觸這位祖母皇帝,然對則天皇後的事跡和手段卻耳熟能詳,心中對其恐懼無比。她成為後宮之主後,立刻下令武氏女兒僅可在掖廷宮洗涮漿衣,不得接觸皇帝。孰料陰差陽錯,武惠兒竟然被皇帝臨幸,這正是王皇後得知後大加訓斥高力士的根本原因。
趙麗妃淚眼婆娑道:“皇後,妾知道自己的身子,萬一有個好歹,瑛兒就累皇後多加看顧了。”
王皇後看到趙麗妃如此心灰,感到確實無計可施,心裏就長長地嘆了一口氣,寬慰道:“妹妹好生將息身體,什麽事兒都不可多想。你放心,我身後無子,我們姐妹又如此親近,我早將瑛兒視同己出。”
趙麗妃聽到這句話兒,臉上方現出一些喜悅之色。
王皇後離開趙麗妃的寢殿,回宮後召來尚宮問道:“狐媚子那裏有何動靜?”
“稟皇後,婢子剛剛隨太醫署之人前去診視一番。瞧其模樣,再過一月她該生產了。”
“嗯,她身邊之人還算穩妥嗎?”
“稟皇後,婢子奉命妥為挑選,一旦發現異樣,立刻將不聽話之人發至掖廷宮。”
“好吧,你還要事事留心。”
“婢子省得。皇後,剛才晉國公派人傳話,說有要事欲面見皇後。”
“他又有什麽事了?嗯,待先父忌辰時見面吧。”
李隆基即位之後,懲於前朝後宮紊亂,不許後宮之人動輒出宮,更嚴禁男人進入後宮。王皇後雖為後宮之主,若與親兄相見也很不易。
後二日為王仁皎之忌辰,此為國丈的周年之忌,皇後要親臨墓地祭祀,太常寺當然要細致安排。一應繁文縟節過後,車駕返京之際,王皇後叫過王守一,兄妹二人就在王仁皎的墓地前敘話。
“你讓人傳話,有何話說?”王皇後知道哥哥要見自己,定非小事,遂屏退身邊之人。
王守一嘆道:“朝廷近來括戶天下,也不知怎麽鬧的,戶部竟然把目光盯在為兄身上,禦史臺還派人與為兄談了一陣。他們皆說奉宋璟之令,要查勘府中田畝和人口,皇親國戚更要依聖上詔令而行。”
“你這些年大約收了不少土地和逃戶吧?”
“那些貴宦之家皆如此辦,我當然不能免俗。譬如父親之墓建在這裏,總要人守墓吧。為兄就想,在這裏想法弄些田畝,讓這些守墓人耕種自足,豈非一舉兩得之事?”
王皇後聞言,頓時大驚道:“啊,你竟然如此大膽?皇家之陵可以有守墓人,且朝廷可以劃給田畝耕種,沒聽說王公大臣之墓可以如此,你如此胡鬧就是逾制!你今日就不要走了,速速遣走守墓人,且要把田畝退回原處。”
“此為小事,妹妹何必如臨大敵?”
王皇後嘆道:“人心險惡啊,我為皇後,然身後無子,聖上漸寵他人,則此皇後之位更要小心翼翼。你如此逾制而為,萬一有人指使言官上奏,那就是皇後恣意妄為之舉了。”
王守一知道,若妹妹沒有了皇後之位,自己的地位也會岌岌可危。守墓之孝與兄妹之位相比,當然無足輕重,他當即滿口答應,立刻按妹妹所言來辦,不給他人以口實。
王皇後又道:“戶部與禦史臺派人找你,估計不會因為這點田畝吧?”
“是呀,其他地方還有一些,也為此收了一些逃戶幫助耕種。”
“嗯,你按我說的去辦。你今日回京之後,主動找到戶部,將多收田畝悉數退回,並呈上逃戶名冊。”
王守一有些不願,說道:“妹子,我們家與其他人家相比,動手又晚,所收又少,為何如此積極呢?哼,這個宋璟算是和我王家耗上了,他這樣做,其實也是不給聖上面子!”
“你懂什麽?聖上現在對宋璟言聽計從,你若與宋璟對著幹,聖上定會認為我實為指使之人。你不要說了,就這樣辦!”
王皇後見哥哥勉強答應,心中又生氣惱,說道:“你不把正事兒辦好,偏愛在如此小節上心。你尋來的那些藥方兒有何用處?我吃了你那些苦藥汁兒數年,緣何這肚子裏毫無動靜?”
王守一為使妹子肚中懷上龍種,這些年費了許多勁兒尋來許多藥方,然王皇後的肚子平覆如故。他現在聽了妹妹的斥責之語,心中很是不安,低聲說道:“請妹子放心,為兄近來遇到一位異人,已將之請入宅中細談。為兄不敢提及妹妹之事,僅說府內孺人需用。此異人言之鑿鑿,說定有妙法兒讓孺人懷孕。”
王皇後此時對哥哥已大失信心,淡淡說道:“什麽異人?莫非又是招搖撞騙之徒?”
興慶宮經過數年營造終於建成。此宮一反以往宮城布局的慣例,將朝會之所與禦苑區的位置顛倒過來,由一道東西墻分隔成北部的宮殿區和南部的園林區。
為避李隆基諱,昔日的隆慶池改稱龍池。池中種植有荷花、菱角等物,池北岸種有可解酒性的醒酒草,此草味辛芬芳,且枝蔓旺盛,將池水與岸上的奇花異樹連成翠綠一片。北岸的百花園中點綴著沈香亭、五龍壇、龍堂等低矮建築,如眾星拱月般簇擁著“花萼相輝樓”與“勤政務本樓”。
北宮居中為躍龍門,兩側為通陽門和明光門。入門之後為大同殿,殿前左右為鐘樓、鼓樓;再往後行即為正殿興慶殿,其功能與太極宮的太極殿相似,是皇帝朝會和處置政務的地方。宮城的東北方向又有一片宮殿群,其主殿為南熏殿,又有新射殿、金花落等輔殿,此為皇後及後妃居住之地。
皇帝遷入新宮,然朝廷各衙署仍在原處辦公。好在興慶宮離原宮城不遠,臣子們入新宮朝會或者奏事雖免不了一番征程,畢竟不算太累。
這日為臣子們到興慶宮的初次朝會,恰巧張說自並州返京,遂依百官一起入興慶殿面君。
百官依序覲見,禮畢後,李隆基一眼就瞧見武班中的張說,遂笑道:“張卿素為文官,今日一身戎裝入殿,儒雅中顯得英武逼人,實為儒帥啊。”
張說這日頭頂頓項頭旄,系玄金的盔體,覆以雲狀的紅纓;身披紫絳連甲緋繡葵花文袍,袍間的甲片顯得薄而精致,甲片多顯銀色,隨著身動而熠熠生輝;兩肩各有一褐色披膊,與乳部的圓護相配,顯得威風凜凜。
張說聞言即邁出班序,躬身說道:“臣忝為天兵軍節度使,所以戎裝覲見,實為不敢忘記本分。”
李隆基轉對宋璟說道:“宋卿,朝會時例由文臣先奏,今日張卿進京入見,定有非常事要說。我們今日就改一改此前之序,先讓張卿奏事如何?”
宋璟難得露出笑容,躬身道:“陛下金口,微臣謹遵。”
李隆基笑道:“朕不管巨細事兒,皆須宋卿首肯,否則萬一有失,宋卿定會不依不饒地諍諫不已,朕豈不是自找麻煩?”
群臣聞言,知道皇帝是在調侃宋璟,不禁莞爾。以往朝堂之上君臣議事,往往嚴肅刻板,難有如此輕松的時候。
張說前行了數步,躬身言道:“陛下,臣銜恩命就職天兵軍,至並州後不敢懈怠,遂至各駐地巡視一遍。”他此後將邊關駐軍的窘況扼要說了一遍,直言兵源難以為繼,且士氣不振,甲士演練甚少。
李隆基先是收起微笑,愈聽臉色愈發凝重。既而嚴峻問道:“依卿所言,如雁門關等地實為外強中幹,不過以雄關威懾突厥罷了?若果如此,我大唐四境實屬危矣。”
張說仕宦多年,深知不可貶損他人的道理。他若順著李隆基的話頭說下去,那麽此前的百官和邊將未曾提醒過皇帝,僅有本人目光如炬,由此就犯了眾怒。他立刻斟章酌句,小心翼翼說道:“陛下,此窘境非一日之功,實天長日久漸行漸積而來。究其根本,實因均田法遭致破壞,如此兵源頓促,錢糧亦無。”他詳細地將均田法遭到破壞的事兒說了一遍。
李隆基聞言顏色漸緩,轉視宋璟道:“宋卿,你們力促括戶之舉,其實與張卿的識見殊途同歸。好呀,自武德年間頒布兩法以來,已近百年,其間亂象頻仍,該是整飭的時候了。”
宋璟道:“此次括戶由戶部主持,另由禦史臺出使四方督促,已漸入佳境。好叫陛下得知,晉國公剛剛主動退出多占田畝,並將轄下逃戶書成名冊上繳戶部。晉國公此舉,實有牽頭作用,京城貴宦之家聞此訊息,紛紛效仿,如此就開了一個好頭。”
其實宋璟不知,這些貴宦之家一面退田交人,一面私下裏詬罵宋璟不已。王守一作為皇後之兄帶頭響應朝堂詔令,他們無可奈何只好效仿。源乾曜與宇文融辦事之餘,動輒說宋璟在上面逼得甚緊,他們只好聽命行事。如此一來,宋璟就成為這些貴宦之家切齒之人。
李隆基聞言大喜,將王守一喚出誇讚道:“朕之外戚,正該如此。你能識大節不貪小利,朕要賞賜你。來人,速賞王卿彩絹一百段。”
王守一叩伏謝恩,心想此次好險,暗讚妹妹目光甚準。自己若硬挺到底,聖上怪罪不說,妹妹說不定也因此受累。
李隆基辦完這件事兒,既而又憂慮上臉,說道:“括戶能使均田法趨於正途,有利於國家賦稅增加。然積弊已久,將之理順尚費時日,宋卿,你覺得什麽時候能見效果?”
“臣以為三年尚短。”宋璟答道。
“是呀,朕也這樣以為。然邊關之事,一日都不能耽擱。張卿,以目下邊關之窘狀,能保證邊關數年穩固嗎?”
“臣以為不能!”張說與宋璟相比,說話的功夫要悅耳許多,其拱手繼續言道,“陛下龍目深遠,如此就瞧出了事兒的關鍵。臣此來正想請奏陛下,為保邊關穩固,須有一些非常之措予以彌補。”
“嗯,說下去。”
“臣記得則天皇後時,曾於山東、河北諸道設置武騎團兵,其來源於家產豐贍的農戶之家,家丁須身體強壯、驍勇好狠,其一旦被征,朝廷免其番役差料,不必自備兵器、衣器,號為‘團結兵’。臣以為眼前非常之時,可仿效此制以為權宜之計。”
張說所提的變通之法,實際以府兵制為基礎,加入一些募兵的成分,較之單純的府兵制,兵丁的負擔要輕了許多。李隆基聽完此建議,忽然想起了姚崇此前的數度提醒。若依此法,以天兵軍為例,其節度使就可在並州轄地大加募兵,如此極易形成邊將擁兵自重的局面,朝廷付出大量錢糧之後卻無節制之能。李隆基的目光在下面搜尋姚崇的身影,然姚崇五日一參,今日並未上朝。
看到皇帝在那裏沈吟不語,宋璟問道:“張大使,你身兼並州長史,則並州軍政大事皆由你主持。我問你,若行此法,所募甲士或免或發錢糧皆由你一人定之嗎?”宋璟目光如炬,馬上瞧出了此法的利弊所在。
張說當然知道皇帝最關心的地方,率然答道:“其或免或發錢糧,例由戶部統一調撥,各地並無此權。”
張說頓了頓又道:“其實所募兵丁數量,也要由兵部事先核準,另禦史臺要定期或不定期核查甲丁和錢糧實際數目。”
宋璟點頭道:“如此尚可施行。”
李隆基此時方才開口道:“也罷,就依張卿所奏,先選數個邊關以為試點,範圍不可太大,人數也不易太多。宋卿,待括戶收到效果時,此權宜之法立刻廢止。”
李隆基此時既信姚崇之言,又思邊關窘境須有非常之法,就有了如此的權宜之計。
李隆基搬入興慶宮數月後,其二位寵妃皆有大事發生。
已然失寵的趙麗妃終於病重不治,一日晚間咽下最後一口氣,就此撒手離去。
李隆基畢竟還記住與趙麗妃的恩愛,囑有司按制予以葬禮。因趙麗妃為太子生母,其父兄又為朝廷大臣,其葬禮辦得還算轟轟烈烈。然葬禮過後,許多人就將趙麗妃遺忘,僅剩下太子李瑛在那裏心念生母,哀哀切切傷心不已。
武惠兒足月臨盆,果然誕下了一位朗目秀貌的皇子。按照皇子序列,此為李隆基的第十四個兒子。李隆基觀此兒子,心中甚喜,為之取名叫李一。
老子《道德經》中寫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此“一”即為老子五千言《道德經》的總綱,由此生出陰陽二氣,遂有天地萬物。李隆基為此子取名為“一”,足見對其寵愛之心。
然天有不測風雲,李一降生後的第三日晚上,忽然停止了呼吸,由此夭折。
武惠兒得此噩耗,搶入室內抱起兒子的屍身號啕大哭,既而昏倒在地。李隆基聞訊,急忙前來看視。
經過人們一番手忙腳亂的救治,武惠兒方才蘇醒過來。她睜眼看到李隆基坐在身邊,遂翻身撲入李隆基的懷抱之中哽咽道:“陛下,一兒怎麽……怎麽就,沒了,妾……妾也不想活了。”
李隆基此時也是柔腸百結,無比傷心。其眼中流出兩行清淚,輕聲道:“惠兒,朕之心……朕之心也碎了。”他用一只手輕撫武惠兒之面,另一只手試著去揩眼淚。
武惠兒搶過李隆基的雙手,將面龐枕於其上,又是一陣撕心裂肺的大哭。室內諸人,皆忍不住陪其流淚。
李隆基屏退眾人,伸手將武惠兒扶起,攏入懷中,說道:“一兒已死,徒哭無益。惠兒,你若哭壞了身子,朕將何處呢?”
武惠兒神思恍惚,不想說話,唯有緊抱李隆基啜泣而已。
兩人相擁相抱,不知過了多長時辰,是時夜已闌珊,夜空中月星輝映,將大地照得一片銀白。李隆基倦意上來,遂不喚宮女,自己將被子展開,僅將外衣一脫,然後抱著武惠兒並頸而眠。
武惠兒此時極度疲累,躺在李隆基寬厚的胸懷之中,心中就感到有了倚仗,於是就在神思恍惚中,不覺沈沈睡去。
看到武惠兒終於睡過去,李隆基不由得心頭一松,很快沈入夢鄉。
李隆基還在睡夢中,忽然被人推醒,就聽武惠兒那熟悉的聲音說道:“陛下,已交五更了,妾剛剛聽到五鼓響起。”
李隆基知道,這是武惠兒在提醒自己該起床了,一個勤謹的皇帝不可動輒誤了早朝。室內依舊黑暗,李隆基難辨其臉,不知道武惠兒此時的心情如何。然她能提醒自己上朝,大約已恢覆了平靜,李隆基心內大喜,摸索著撫其面龐道:“你能這樣,朕就放心了。你還歇著吧,朕朝會過後再來看你。”
武惠兒輕聲道:“陛下勿牽掛妾太多,若因此誤了朝政之事,實為妾之大罪。陛下盡管放心上朝,妾慢慢將息,不敢糟蹋身子,望陛下寬心。”
李隆基覺得此女果然妥帖無比,女人遇此悲事往往難平,她卻能一夜之間化去悲痛提醒自己上朝,實為不易啊。李隆基想到這裏,嘆道:“惠兒,人生不如意事甚多,諸事皆要想開了。一兒為朕第十四個兒子,加上他,朕已有五個兒子幼年夭折,朕傷心又何止一回?你年齡甚輕,今後還能生育,如此好好將息,就是善待自己。”
武惠兒終究不能全部脫離悲痛,聞言又憶起孩兒,心裏一陣抽緊,眼淚又不自覺地流了下來。然她生怕再引起李隆基的思緒,先是輕輕答了一句:“妾知道了。”然後撐起身子,大聲喊道,“來人,掌燈。”
李隆基臨走時,俯在榻上輕聲道:“你好好躺著歇息,不可大動。朕待會兒讓皇後過來,由她安排人好好照顧你的起居。你遭此大變,可好好與皇後敘話,如此也可舒緩心情。”
武惠兒對王皇後沒有什麽好感,她聞聽皇後要來,立刻起身堅決回絕道:“陛下,妾不敢勞動皇後大駕。妾獨自將息,最怕別人在側,妾深謝陛下好意,千萬不敢讓皇後前來。”
李隆基何等聰穎,一看武惠兒的神色就知其堅意所在,遂微微一笑道:“躺下,快躺下。你說不讓皇後前來即可,何必如此著急?”
源乾曜深知括戶的進度牽掛著皇帝之心,因而全力為之。皇帝的括戶詔書下至各州,指明由各州長史專司此事,則各州自長史以下至於鄉裏,皆有衙役及鄉勇分頭核查。戶部與禦史臺的功能大致相似,即須派員至各地督察。源乾曜知道,天下十五道中以京畿道、都畿道和河東道三處最為重視,因為長安、洛陽和太原三地,達官貴宦之家最多,則括戶之時相對棘手。
源乾曜在皇帝詔書下發之日,即召來宇文融商議此事,並說此三道事關重大,若其能括戶成功,則括戶之舉就可成功大半,所以非派能員督察不可。
宇文融道:“源大人果然目光如炬,下官也深以為然。下官以為,源大人主持天下括戶大局,非坐鎮長安不可,則京畿道的事兒,源大人可以順手督促。”
源乾曜心想,京中事兒最為棘手,這家夥卻先給自己一頂高帽兒戴,輕輕松松就置身度外。然自己畢竟為戶部尚書,確實需要坐鎮京中,他就是不說也該如此。
宇文融又道:“若源大人不嫌下官職位低微,下官願往都畿道巡查。”
是時官宦之家往往在東都與西都皆有宅第,則田畝也不會少。宇文融主動提出前往洛陽,那裏處置官宦之家的事兒也不會少了,源乾曜聞言讚道:“好哇,宇文禦史系聖上欽命來此幹事,當然要擔大任。你主動提出到東都巡查,我最放心。”
宇文融道:“河東道雖比京畿、都畿二道達官貴人少一些,然此為大唐龍興之地,名門望族不少,其又身連兩京,如此也須妥善之人前去主持。若源大人不怪,下官願薦一人。”
“好呀,請說。”
“太子中允李林甫。此人系宗室之人,又明曉吏事,堪當其任。”
“李林甫?他有些不合適吧,此人未曾在吏事上有過歷練,驟然使之擔當巡查大任,恐怕不行。”
“下官曾與李林甫有過交往,此人固然年輕,然他沈穩有思,每每處事時張弛有度,實為得宜。再說了,聖上當今求賢若渴,若使李林甫從此歷練一番,說不定也能成為朝廷的棟梁之才。”
宇文融之所以如此說話,其實揣摩準了源乾曜的心思。源乾曜看似與李林甫毫無瓜葛,然內裏其實有拐彎兒的親戚關系。李林甫的舅舅為楚國公姜皎,而姜皎的妹妹又嫁給了源乾曜的侄子孫光乘。李林甫因此關系,就與孫光乘和源乾曜的兒子們混得廝熟。宇文融素與李林甫有交往,二人又比較投緣,由此得知李林甫與源乾曜之間的這一層關系。
李林甫頗善鉆營,源乾曜當了戶部尚書,其往源府跑的趟兒驟然多了起來。過了一段時間,李林甫覺得火候差不多,就請源乾曜的兒子告其父曰:“李林甫欲求為司門郎中,請父親予以援手。”
司門郎中為刑部的四品官員,李林甫此時的太子中允為從五品官員。李林甫此請可謂胃口不小,若果然能成,既連升二級,又脫離了東宮的冷差使。
源乾曜並非枉法之人,聞言斥道:“郎官須有素行才望高者得任,李林甫有郎官的才具嗎?哼,他得祖上餘蔭和姜皎的幫忙,官至從五品實屬難得,如今又要得蜀望隴了。”
兒子道:“父親,李林甫來求援手,你不幫忙也就罷了,何必還要損他一番?”
俗話說伸手不打笑臉之人,李林甫入了源府見人皆為笑臉,說話又很得體,逢年過節還有禮品相送。兒子如此一說,源乾曜也覺得自己有些過火了,嘆道:“哦,你告訴哥奴,靠祖蔭無非能博得一個出身,若想有大用終須努力,要讓君臣瞧見其功勞才好。”李林甫字哥奴,親近之人一般以字相稱,源乾曜現在既稱其字,顯見其已然心軟了。
現在宇文融主動提出讓李林甫到河東道赴任,源乾曜頓時眼前一亮,覺得李林甫正好有了歷練的機會,遂說道:“好呀,聖上重視括戶之舉,欽命吏部可以在百司選人,若李林甫願意前往,大可一試。”
“下官此前曾與李林甫說過此事,他當時滿口答應。”
“如此就好。”此後宇文融赴洛陽,李林甫赴太原,二人得知源乾曜在京中率先對達官貴人下手,國舅王守一率先退出田畝,交出逃戶,由此那些觀望之人不敢懈怠,紛紛效仿王守一之行退田交人。二人由此精神大振,遂夜以繼日督促各州府先查富戶並田匿人情況,對任何人都不留情面,似乎括戶之舉就此變了味兒,括戶變成了次要,核查富戶則成了主旨。
近來為督察各地括戶情況,禦史大夫帶領禦史臺內大半人散歸各地巡查,由禦史中丞崔隱甫主持臺內事務。
崔隱甫這日午後端坐衙內處置政務,忽聽大門外傳來鼓聲,不禁詫異道:“禦史臺向來大門敞開,本官又端坐衙中,為何還要敲鳴冤鼓?”他即令衙役前去查看。
禦史臺作為朝廷的監察衙門,例在大門外設巨鼓一只,供人鳴冤之用。然而多年以來,人若有冤屈自可入門訴說,不用敲鼓,今日鼓聲乍然響起,確實有些蹊蹺。
衙役很快回來,稟道:“崔大人,門外集有二十餘位老翁,皆銀發白須,風塵仆仆,據說他們從太原、洛陽趕來鳴冤。”
“好呀,既有冤屈,可讓他們入衙訴說。”
“他們不願入衙,欲請大人出門訴說。”
“這幫人是何來歷?為何如此托大?”
“崔大人,這幫人言語輕慢,似乎來頭不小。”
崔隱甫心想,洛陽和太原向為貴宦望族聚集之地,他們敢如此托大,定有所恃,遂起身道:“也罷,我這就出去見他們。”
衙役領著崔隱甫出了大門,就見那二十餘名老翁席地而坐,衙役向他們喊道:“此為禦史中丞崔大人,你們可起來說話。”
座中一位老者說道:“禦史中丞?禦史大夫呢?他為何不出來見我們?”
崔隱甫笑道:“禦史大夫出京巡查,本衙事務暫由本官主持,你們有什麽冤屈自可訴說,本官替你們做主。”
老翁們相對看了一眼,忽然齊聲大哭,兼有老淚縱橫。
崔隱甫觀此情狀,知道這幫老翁定有來頭,遂轉對衙役說道:“速去多叫些人過來,先將這些老者攙入廳中奉茶。他們如此坐在地上,實在有礙觀瞻。”
這幫老翁看到崔隱甫言語得宜,處置得體,遂在衙役的攙扶下入了廳堂之中。
崔隱甫看到老翁們相對平靜一些,遂笑言道:“禦史臺行監察之職,若朝中各衙及各州縣有失,由此傷及百姓,本官定將此冤屈或上達聖上,或知聞有司,予以申冤。”
那些老翁聞言,皆從懷中取出大小不一的冊書。一名操著太原口音的老者說道:“如此甚好。我們這幫人的祖上皆有功於本朝,歷朝皇帝皆頒有冊書為證。如我家祖上早年隨高祖皇帝首義於太原,太宗皇帝至太原時還要邀請我家先人入宴,並非庶民百姓。”
崔隱甫令衙役將這幫人的冊書收過來一觀,頓時肅然起敬道:“原來諸位皆為功臣名宦之後,本官實為後生小子,請向諸位前輩致敬。譬如剛才這位前輩所言,本官曾在《太宗實錄》中看到這段經歷,當初太宗皇帝征遼東返京路過太原,曾賜宴太原名宦之家。”
一名操著官話的老者說道:“對呀,我家祖上曾隨太宗皇帝和高宗皇帝數征遼東,為克定高麗立下了汗馬功勞。崔大人,我們得祖上餘蔭守一些薄田度日,該是不該?”
崔隱甫明白他們馬上要說到正題上了,遂恭敬答道:“大唐立國以來,無數文臣武將為國劬勞,甚至丟了性命,應該補償,國家之所以有蔭官制度,正緣於此。你們有如此先人,更應得到國人的尊敬。”
一老者聞言氣哼哼地說道:“尊敬?你們不把我們趕盡殺絕,已屬幸事了。我們哪裏還敢奢談‘尊敬’二字?”
此話題一開,其他老者頓時開始七嘴八舌地控訴,人人義憤填膺。
“我們老了,沒有用了。可朝廷也不該忘了我們呀,朝廷欲行教化之策,這‘尊老愛幼’實為古訓啊。”
“瞧那些前來辦事的衙役們,一個個如狼似虎,呼叱我們如訓小孩兒一般。我那日稍緩了一些,竟然挨了一棒!瞧,這裏還烏青烏青的。”
“對呀,那些田畝本來無人種植,我們將之收攏過來,再尋人幫助墾殖,如此多收獲一些糧食,有什麽錯?莫非我們犯了彌天大罪嗎?”
“崔大人,你要替我們申冤啊。這些衙役橫暴鄉裏,實在有辱斯文!”
崔隱甫仔細聆聽,很快明白這幫人不滿括戶之舉,說道:“朝廷正行括戶之舉,這些衙役本該宣講聖上詔令,然後依序而行。他們如此粗暴,應當促其改正。本官定知會有司,囑他們修正衙役之行,此前若有失禮行為,讓他們登門賠禮。”
一老者冷冷說道:“崔大人,這些衙役前來搗亂,口口聲聲說是奉宋丞相之令而行。我們皆老邁無知,當今的丞相果然姓宋嗎?老夫想來,為丞相者斷不會令下人如此胡作非為,也許是這些衙役胡亂擡出丞相之名,以嚇阻庶民,那也有可能。”
另一老者接口道:“你在太原,我在洛陽,緣何那些衙役皆說依宋丞相之命而行呢?崔大人,想是朝中果然有一位宋丞相吧?且宋丞相果然以此言語號令全國?”
崔隱甫覺得這幫老者明知故問,宋璟已為相一年多,且為有名之人,這些老者的晚輩多為官宦之身,他們肯定知道宋璟姓甚名誰!崔隱甫也不願與這幫老者較真,溫言道:“當今中書令正是宋璟宋大人。聖上頒發括戶詔令之後,中書省據此也下發了括戶牒文。此牒文正是由宋大人所發,現堂中存有原文,其中並無讓衙役們橫暴執法的字樣。”
一老者“嘿嘿”兩聲,說道:“崔大人,我們昔日也曾為官,知道公文須冠冕堂皇,如何能將此等字樣寫於其中?那些見不得人的言語,當然要口口相傳了。”
崔隱甫知道這幫老者非為善茬兒,常言道言多必失,還是少說為佳,遂笑道:“諸位的冤屈本官知道了。我這就去將諸位言語寫成書奏,然後上奏聖上如何?”
一老者道:“如此最好,我們就坐在這裏等。崔大人,你上奏聖上時須寫明,我們絕不反對朝廷括戶之舉,無非對宋丞相指使衙役殘暴地對待庶民不滿,你要切記此點。”
崔隱甫道:“本官明白。你們可在這裏坐等,待本官寫成書奏,由諸位過目後再上達皇上。嗯,諸位風塵仆仆而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王皇後平時與趙麗妃來往甚密,自從趙麗妃有病,她更是三天兩頭來探視。這日秋日景明,王皇後又來探視,其將攜來的波斯棗兒令宮女擠成汁液,就見其色類砂糖,皮肉軟爛,王皇後親手執湯匙,將之一匙匙餵入麗妃口中。
趙麗妃心中感動,食及一半,其幹癟的眼眶湧出數滴清淚,嘆道:“皇後待妾如此,我……我……”她說話至此,忽然一陣咳嗽,竟然不能把話說完。
王皇後伸手輕拍其後背,柔聲道:“妹妹不用著急,須會調理自己。你將此棗汁兒喝完,姐姐再帶你到院中走走。”
趙麗妃搖頭道:“妾如今全身無力,哪兒還有勁兒到院中走動?恐怕只好辜負皇後的美意了。”
王皇後嘆道:“你若如此消沈下去,就是作踐自己。你年紀尚輕,難道就熬不過這一關嗎?”
趙麗妃搖搖頭,然後閉目調息。她知道王皇後所言的含義,此前二人多次在一起談話,王皇後勸她不要氣餒,皇帝許是圖個新鮮,焉能長久與那個狐媚子待在一起?然趙麗妃心裏十分明白,皇帝此次寵上武惠兒恐怕是認真的,皇帝從此再未讓自己侍寢,且自己得病之後,皇帝雖來瞧過兩回,不過說幾句話看一眼就走,自己若想再次受寵,恐怕渺茫得很。
王皇後瞧著趙麗妃那可憐的樣兒,心裏不禁有氣,斥道:“你若打不起精神,則萬事皆休!我現為正宮,你的兒子已成了太子,她一個狐媚子焉能亂了聖上心智?唉,你如此不爭氣,真把我氣死了。”
武惠兒剛剛被李隆基寵愛,王皇後頓時如臨大敵。李隆基素愛女色,被其臨幸過的女子何曾少了?王皇後此前並無妒意,她如此嫉恨武惠兒,實為頭一遭的事兒。
其實王皇後的內心深處,還是緣於對則天皇後的嫉恨而招致對武惠兒的警惕。說也奇怪,這些武家女兒,一個個生得既美貌又聰穎無比。王皇後自從嫁給李隆基,雖未過多接觸這位祖母皇帝,然對則天皇後的事跡和手段卻耳熟能詳,心中對其恐懼無比。她成為後宮之主後,立刻下令武氏女兒僅可在掖廷宮洗涮漿衣,不得接觸皇帝。孰料陰差陽錯,武惠兒竟然被皇帝臨幸,這正是王皇後得知後大加訓斥高力士的根本原因。
趙麗妃淚眼婆娑道:“皇後,妾知道自己的身子,萬一有個好歹,瑛兒就累皇後多加看顧了。”
王皇後看到趙麗妃如此心灰,感到確實無計可施,心裏就長長地嘆了一口氣,寬慰道:“妹妹好生將息身體,什麽事兒都不可多想。你放心,我身後無子,我們姐妹又如此親近,我早將瑛兒視同己出。”
趙麗妃聽到這句話兒,臉上方現出一些喜悅之色。
王皇後離開趙麗妃的寢殿,回宮後召來尚宮問道:“狐媚子那裏有何動靜?”
“稟皇後,婢子剛剛隨太醫署之人前去診視一番。瞧其模樣,再過一月她該生產了。”
“嗯,她身邊之人還算穩妥嗎?”
“稟皇後,婢子奉命妥為挑選,一旦發現異樣,立刻將不聽話之人發至掖廷宮。”
“好吧,你還要事事留心。”
“婢子省得。皇後,剛才晉國公派人傳話,說有要事欲面見皇後。”
“他又有什麽事了?嗯,待先父忌辰時見面吧。”
李隆基即位之後,懲於前朝後宮紊亂,不許後宮之人動輒出宮,更嚴禁男人進入後宮。王皇後雖為後宮之主,若與親兄相見也很不易。
後二日為王仁皎之忌辰,此為國丈的周年之忌,皇後要親臨墓地祭祀,太常寺當然要細致安排。一應繁文縟節過後,車駕返京之際,王皇後叫過王守一,兄妹二人就在王仁皎的墓地前敘話。
“你讓人傳話,有何話說?”王皇後知道哥哥要見自己,定非小事,遂屏退身邊之人。
王守一嘆道:“朝廷近來括戶天下,也不知怎麽鬧的,戶部竟然把目光盯在為兄身上,禦史臺還派人與為兄談了一陣。他們皆說奉宋璟之令,要查勘府中田畝和人口,皇親國戚更要依聖上詔令而行。”
“你這些年大約收了不少土地和逃戶吧?”
“那些貴宦之家皆如此辦,我當然不能免俗。譬如父親之墓建在這裏,總要人守墓吧。為兄就想,在這裏想法弄些田畝,讓這些守墓人耕種自足,豈非一舉兩得之事?”
王皇後聞言,頓時大驚道:“啊,你竟然如此大膽?皇家之陵可以有守墓人,且朝廷可以劃給田畝耕種,沒聽說王公大臣之墓可以如此,你如此胡鬧就是逾制!你今日就不要走了,速速遣走守墓人,且要把田畝退回原處。”
“此為小事,妹妹何必如臨大敵?”
王皇後嘆道:“人心險惡啊,我為皇後,然身後無子,聖上漸寵他人,則此皇後之位更要小心翼翼。你如此逾制而為,萬一有人指使言官上奏,那就是皇後恣意妄為之舉了。”
王守一知道,若妹妹沒有了皇後之位,自己的地位也會岌岌可危。守墓之孝與兄妹之位相比,當然無足輕重,他當即滿口答應,立刻按妹妹所言來辦,不給他人以口實。
王皇後又道:“戶部與禦史臺派人找你,估計不會因為這點田畝吧?”
“是呀,其他地方還有一些,也為此收了一些逃戶幫助耕種。”
“嗯,你按我說的去辦。你今日回京之後,主動找到戶部,將多收田畝悉數退回,並呈上逃戶名冊。”
王守一有些不願,說道:“妹子,我們家與其他人家相比,動手又晚,所收又少,為何如此積極呢?哼,這個宋璟算是和我王家耗上了,他這樣做,其實也是不給聖上面子!”
“你懂什麽?聖上現在對宋璟言聽計從,你若與宋璟對著幹,聖上定會認為我實為指使之人。你不要說了,就這樣辦!”
王皇後見哥哥勉強答應,心中又生氣惱,說道:“你不把正事兒辦好,偏愛在如此小節上心。你尋來的那些藥方兒有何用處?我吃了你那些苦藥汁兒數年,緣何這肚子裏毫無動靜?”
王守一為使妹子肚中懷上龍種,這些年費了許多勁兒尋來許多藥方,然王皇後的肚子平覆如故。他現在聽了妹妹的斥責之語,心中很是不安,低聲說道:“請妹子放心,為兄近來遇到一位異人,已將之請入宅中細談。為兄不敢提及妹妹之事,僅說府內孺人需用。此異人言之鑿鑿,說定有妙法兒讓孺人懷孕。”
王皇後此時對哥哥已大失信心,淡淡說道:“什麽異人?莫非又是招搖撞騙之徒?”
興慶宮經過數年營造終於建成。此宮一反以往宮城布局的慣例,將朝會之所與禦苑區的位置顛倒過來,由一道東西墻分隔成北部的宮殿區和南部的園林區。
為避李隆基諱,昔日的隆慶池改稱龍池。池中種植有荷花、菱角等物,池北岸種有可解酒性的醒酒草,此草味辛芬芳,且枝蔓旺盛,將池水與岸上的奇花異樹連成翠綠一片。北岸的百花園中點綴著沈香亭、五龍壇、龍堂等低矮建築,如眾星拱月般簇擁著“花萼相輝樓”與“勤政務本樓”。
北宮居中為躍龍門,兩側為通陽門和明光門。入門之後為大同殿,殿前左右為鐘樓、鼓樓;再往後行即為正殿興慶殿,其功能與太極宮的太極殿相似,是皇帝朝會和處置政務的地方。宮城的東北方向又有一片宮殿群,其主殿為南熏殿,又有新射殿、金花落等輔殿,此為皇後及後妃居住之地。
皇帝遷入新宮,然朝廷各衙署仍在原處辦公。好在興慶宮離原宮城不遠,臣子們入新宮朝會或者奏事雖免不了一番征程,畢竟不算太累。
這日為臣子們到興慶宮的初次朝會,恰巧張說自並州返京,遂依百官一起入興慶殿面君。
百官依序覲見,禮畢後,李隆基一眼就瞧見武班中的張說,遂笑道:“張卿素為文官,今日一身戎裝入殿,儒雅中顯得英武逼人,實為儒帥啊。”
張說這日頭頂頓項頭旄,系玄金的盔體,覆以雲狀的紅纓;身披紫絳連甲緋繡葵花文袍,袍間的甲片顯得薄而精致,甲片多顯銀色,隨著身動而熠熠生輝;兩肩各有一褐色披膊,與乳部的圓護相配,顯得威風凜凜。
張說聞言即邁出班序,躬身說道:“臣忝為天兵軍節度使,所以戎裝覲見,實為不敢忘記本分。”
李隆基轉對宋璟說道:“宋卿,朝會時例由文臣先奏,今日張卿進京入見,定有非常事要說。我們今日就改一改此前之序,先讓張卿奏事如何?”
宋璟難得露出笑容,躬身道:“陛下金口,微臣謹遵。”
李隆基笑道:“朕不管巨細事兒,皆須宋卿首肯,否則萬一有失,宋卿定會不依不饒地諍諫不已,朕豈不是自找麻煩?”
群臣聞言,知道皇帝是在調侃宋璟,不禁莞爾。以往朝堂之上君臣議事,往往嚴肅刻板,難有如此輕松的時候。
張說前行了數步,躬身言道:“陛下,臣銜恩命就職天兵軍,至並州後不敢懈怠,遂至各駐地巡視一遍。”他此後將邊關駐軍的窘況扼要說了一遍,直言兵源難以為繼,且士氣不振,甲士演練甚少。
李隆基先是收起微笑,愈聽臉色愈發凝重。既而嚴峻問道:“依卿所言,如雁門關等地實為外強中幹,不過以雄關威懾突厥罷了?若果如此,我大唐四境實屬危矣。”
張說仕宦多年,深知不可貶損他人的道理。他若順著李隆基的話頭說下去,那麽此前的百官和邊將未曾提醒過皇帝,僅有本人目光如炬,由此就犯了眾怒。他立刻斟章酌句,小心翼翼說道:“陛下,此窘境非一日之功,實天長日久漸行漸積而來。究其根本,實因均田法遭致破壞,如此兵源頓促,錢糧亦無。”他詳細地將均田法遭到破壞的事兒說了一遍。
李隆基聞言顏色漸緩,轉視宋璟道:“宋卿,你們力促括戶之舉,其實與張卿的識見殊途同歸。好呀,自武德年間頒布兩法以來,已近百年,其間亂象頻仍,該是整飭的時候了。”
宋璟道:“此次括戶由戶部主持,另由禦史臺出使四方督促,已漸入佳境。好叫陛下得知,晉國公剛剛主動退出多占田畝,並將轄下逃戶書成名冊上繳戶部。晉國公此舉,實有牽頭作用,京城貴宦之家聞此訊息,紛紛效仿,如此就開了一個好頭。”
其實宋璟不知,這些貴宦之家一面退田交人,一面私下裏詬罵宋璟不已。王守一作為皇後之兄帶頭響應朝堂詔令,他們無可奈何只好效仿。源乾曜與宇文融辦事之餘,動輒說宋璟在上面逼得甚緊,他們只好聽命行事。如此一來,宋璟就成為這些貴宦之家切齒之人。
李隆基聞言大喜,將王守一喚出誇讚道:“朕之外戚,正該如此。你能識大節不貪小利,朕要賞賜你。來人,速賞王卿彩絹一百段。”
王守一叩伏謝恩,心想此次好險,暗讚妹妹目光甚準。自己若硬挺到底,聖上怪罪不說,妹妹說不定也因此受累。
李隆基辦完這件事兒,既而又憂慮上臉,說道:“括戶能使均田法趨於正途,有利於國家賦稅增加。然積弊已久,將之理順尚費時日,宋卿,你覺得什麽時候能見效果?”
“臣以為三年尚短。”宋璟答道。
“是呀,朕也這樣以為。然邊關之事,一日都不能耽擱。張卿,以目下邊關之窘狀,能保證邊關數年穩固嗎?”
“臣以為不能!”張說與宋璟相比,說話的功夫要悅耳許多,其拱手繼續言道,“陛下龍目深遠,如此就瞧出了事兒的關鍵。臣此來正想請奏陛下,為保邊關穩固,須有一些非常之措予以彌補。”
“嗯,說下去。”
“臣記得則天皇後時,曾於山東、河北諸道設置武騎團兵,其來源於家產豐贍的農戶之家,家丁須身體強壯、驍勇好狠,其一旦被征,朝廷免其番役差料,不必自備兵器、衣器,號為‘團結兵’。臣以為眼前非常之時,可仿效此制以為權宜之計。”
張說所提的變通之法,實際以府兵制為基礎,加入一些募兵的成分,較之單純的府兵制,兵丁的負擔要輕了許多。李隆基聽完此建議,忽然想起了姚崇此前的數度提醒。若依此法,以天兵軍為例,其節度使就可在並州轄地大加募兵,如此極易形成邊將擁兵自重的局面,朝廷付出大量錢糧之後卻無節制之能。李隆基的目光在下面搜尋姚崇的身影,然姚崇五日一參,今日並未上朝。
看到皇帝在那裏沈吟不語,宋璟問道:“張大使,你身兼並州長史,則並州軍政大事皆由你主持。我問你,若行此法,所募甲士或免或發錢糧皆由你一人定之嗎?”宋璟目光如炬,馬上瞧出了此法的利弊所在。
張說當然知道皇帝最關心的地方,率然答道:“其或免或發錢糧,例由戶部統一調撥,各地並無此權。”
張說頓了頓又道:“其實所募兵丁數量,也要由兵部事先核準,另禦史臺要定期或不定期核查甲丁和錢糧實際數目。”
宋璟點頭道:“如此尚可施行。”
李隆基此時方才開口道:“也罷,就依張卿所奏,先選數個邊關以為試點,範圍不可太大,人數也不易太多。宋卿,待括戶收到效果時,此權宜之法立刻廢止。”
李隆基此時既信姚崇之言,又思邊關窘境須有非常之法,就有了如此的權宜之計。
李隆基搬入興慶宮數月後,其二位寵妃皆有大事發生。
已然失寵的趙麗妃終於病重不治,一日晚間咽下最後一口氣,就此撒手離去。
李隆基畢竟還記住與趙麗妃的恩愛,囑有司按制予以葬禮。因趙麗妃為太子生母,其父兄又為朝廷大臣,其葬禮辦得還算轟轟烈烈。然葬禮過後,許多人就將趙麗妃遺忘,僅剩下太子李瑛在那裏心念生母,哀哀切切傷心不已。
武惠兒足月臨盆,果然誕下了一位朗目秀貌的皇子。按照皇子序列,此為李隆基的第十四個兒子。李隆基觀此兒子,心中甚喜,為之取名叫李一。
老子《道德經》中寫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此“一”即為老子五千言《道德經》的總綱,由此生出陰陽二氣,遂有天地萬物。李隆基為此子取名為“一”,足見對其寵愛之心。
然天有不測風雲,李一降生後的第三日晚上,忽然停止了呼吸,由此夭折。
武惠兒得此噩耗,搶入室內抱起兒子的屍身號啕大哭,既而昏倒在地。李隆基聞訊,急忙前來看視。
經過人們一番手忙腳亂的救治,武惠兒方才蘇醒過來。她睜眼看到李隆基坐在身邊,遂翻身撲入李隆基的懷抱之中哽咽道:“陛下,一兒怎麽……怎麽就,沒了,妾……妾也不想活了。”
李隆基此時也是柔腸百結,無比傷心。其眼中流出兩行清淚,輕聲道:“惠兒,朕之心……朕之心也碎了。”他用一只手輕撫武惠兒之面,另一只手試著去揩眼淚。
武惠兒搶過李隆基的雙手,將面龐枕於其上,又是一陣撕心裂肺的大哭。室內諸人,皆忍不住陪其流淚。
李隆基屏退眾人,伸手將武惠兒扶起,攏入懷中,說道:“一兒已死,徒哭無益。惠兒,你若哭壞了身子,朕將何處呢?”
武惠兒神思恍惚,不想說話,唯有緊抱李隆基啜泣而已。
兩人相擁相抱,不知過了多長時辰,是時夜已闌珊,夜空中月星輝映,將大地照得一片銀白。李隆基倦意上來,遂不喚宮女,自己將被子展開,僅將外衣一脫,然後抱著武惠兒並頸而眠。
武惠兒此時極度疲累,躺在李隆基寬厚的胸懷之中,心中就感到有了倚仗,於是就在神思恍惚中,不覺沈沈睡去。
看到武惠兒終於睡過去,李隆基不由得心頭一松,很快沈入夢鄉。
李隆基還在睡夢中,忽然被人推醒,就聽武惠兒那熟悉的聲音說道:“陛下,已交五更了,妾剛剛聽到五鼓響起。”
李隆基知道,這是武惠兒在提醒自己該起床了,一個勤謹的皇帝不可動輒誤了早朝。室內依舊黑暗,李隆基難辨其臉,不知道武惠兒此時的心情如何。然她能提醒自己上朝,大約已恢覆了平靜,李隆基心內大喜,摸索著撫其面龐道:“你能這樣,朕就放心了。你還歇著吧,朕朝會過後再來看你。”
武惠兒輕聲道:“陛下勿牽掛妾太多,若因此誤了朝政之事,實為妾之大罪。陛下盡管放心上朝,妾慢慢將息,不敢糟蹋身子,望陛下寬心。”
李隆基覺得此女果然妥帖無比,女人遇此悲事往往難平,她卻能一夜之間化去悲痛提醒自己上朝,實為不易啊。李隆基想到這裏,嘆道:“惠兒,人生不如意事甚多,諸事皆要想開了。一兒為朕第十四個兒子,加上他,朕已有五個兒子幼年夭折,朕傷心又何止一回?你年齡甚輕,今後還能生育,如此好好將息,就是善待自己。”
武惠兒終究不能全部脫離悲痛,聞言又憶起孩兒,心裏一陣抽緊,眼淚又不自覺地流了下來。然她生怕再引起李隆基的思緒,先是輕輕答了一句:“妾知道了。”然後撐起身子,大聲喊道,“來人,掌燈。”
李隆基臨走時,俯在榻上輕聲道:“你好好躺著歇息,不可大動。朕待會兒讓皇後過來,由她安排人好好照顧你的起居。你遭此大變,可好好與皇後敘話,如此也可舒緩心情。”
武惠兒對王皇後沒有什麽好感,她聞聽皇後要來,立刻起身堅決回絕道:“陛下,妾不敢勞動皇後大駕。妾獨自將息,最怕別人在側,妾深謝陛下好意,千萬不敢讓皇後前來。”
李隆基何等聰穎,一看武惠兒的神色就知其堅意所在,遂微微一笑道:“躺下,快躺下。你說不讓皇後前來即可,何必如此著急?”
源乾曜深知括戶的進度牽掛著皇帝之心,因而全力為之。皇帝的括戶詔書下至各州,指明由各州長史專司此事,則各州自長史以下至於鄉裏,皆有衙役及鄉勇分頭核查。戶部與禦史臺的功能大致相似,即須派員至各地督察。源乾曜知道,天下十五道中以京畿道、都畿道和河東道三處最為重視,因為長安、洛陽和太原三地,達官貴宦之家最多,則括戶之時相對棘手。
源乾曜在皇帝詔書下發之日,即召來宇文融商議此事,並說此三道事關重大,若其能括戶成功,則括戶之舉就可成功大半,所以非派能員督察不可。
宇文融道:“源大人果然目光如炬,下官也深以為然。下官以為,源大人主持天下括戶大局,非坐鎮長安不可,則京畿道的事兒,源大人可以順手督促。”
源乾曜心想,京中事兒最為棘手,這家夥卻先給自己一頂高帽兒戴,輕輕松松就置身度外。然自己畢竟為戶部尚書,確實需要坐鎮京中,他就是不說也該如此。
宇文融又道:“若源大人不嫌下官職位低微,下官願往都畿道巡查。”
是時官宦之家往往在東都與西都皆有宅第,則田畝也不會少。宇文融主動提出前往洛陽,那裏處置官宦之家的事兒也不會少了,源乾曜聞言讚道:“好哇,宇文禦史系聖上欽命來此幹事,當然要擔大任。你主動提出到東都巡查,我最放心。”
宇文融道:“河東道雖比京畿、都畿二道達官貴人少一些,然此為大唐龍興之地,名門望族不少,其又身連兩京,如此也須妥善之人前去主持。若源大人不怪,下官願薦一人。”
“好呀,請說。”
“太子中允李林甫。此人系宗室之人,又明曉吏事,堪當其任。”
“李林甫?他有些不合適吧,此人未曾在吏事上有過歷練,驟然使之擔當巡查大任,恐怕不行。”
“下官曾與李林甫有過交往,此人固然年輕,然他沈穩有思,每每處事時張弛有度,實為得宜。再說了,聖上當今求賢若渴,若使李林甫從此歷練一番,說不定也能成為朝廷的棟梁之才。”
宇文融之所以如此說話,其實揣摩準了源乾曜的心思。源乾曜看似與李林甫毫無瓜葛,然內裏其實有拐彎兒的親戚關系。李林甫的舅舅為楚國公姜皎,而姜皎的妹妹又嫁給了源乾曜的侄子孫光乘。李林甫因此關系,就與孫光乘和源乾曜的兒子們混得廝熟。宇文融素與李林甫有交往,二人又比較投緣,由此得知李林甫與源乾曜之間的這一層關系。
李林甫頗善鉆營,源乾曜當了戶部尚書,其往源府跑的趟兒驟然多了起來。過了一段時間,李林甫覺得火候差不多,就請源乾曜的兒子告其父曰:“李林甫欲求為司門郎中,請父親予以援手。”
司門郎中為刑部的四品官員,李林甫此時的太子中允為從五品官員。李林甫此請可謂胃口不小,若果然能成,既連升二級,又脫離了東宮的冷差使。
源乾曜並非枉法之人,聞言斥道:“郎官須有素行才望高者得任,李林甫有郎官的才具嗎?哼,他得祖上餘蔭和姜皎的幫忙,官至從五品實屬難得,如今又要得蜀望隴了。”
兒子道:“父親,李林甫來求援手,你不幫忙也就罷了,何必還要損他一番?”
俗話說伸手不打笑臉之人,李林甫入了源府見人皆為笑臉,說話又很得體,逢年過節還有禮品相送。兒子如此一說,源乾曜也覺得自己有些過火了,嘆道:“哦,你告訴哥奴,靠祖蔭無非能博得一個出身,若想有大用終須努力,要讓君臣瞧見其功勞才好。”李林甫字哥奴,親近之人一般以字相稱,源乾曜現在既稱其字,顯見其已然心軟了。
現在宇文融主動提出讓李林甫到河東道赴任,源乾曜頓時眼前一亮,覺得李林甫正好有了歷練的機會,遂說道:“好呀,聖上重視括戶之舉,欽命吏部可以在百司選人,若李林甫願意前往,大可一試。”
“下官此前曾與李林甫說過此事,他當時滿口答應。”
“如此就好。”此後宇文融赴洛陽,李林甫赴太原,二人得知源乾曜在京中率先對達官貴人下手,國舅王守一率先退出田畝,交出逃戶,由此那些觀望之人不敢懈怠,紛紛效仿王守一之行退田交人。二人由此精神大振,遂夜以繼日督促各州府先查富戶並田匿人情況,對任何人都不留情面,似乎括戶之舉就此變了味兒,括戶變成了次要,核查富戶則成了主旨。
近來為督察各地括戶情況,禦史大夫帶領禦史臺內大半人散歸各地巡查,由禦史中丞崔隱甫主持臺內事務。
崔隱甫這日午後端坐衙內處置政務,忽聽大門外傳來鼓聲,不禁詫異道:“禦史臺向來大門敞開,本官又端坐衙中,為何還要敲鳴冤鼓?”他即令衙役前去查看。
禦史臺作為朝廷的監察衙門,例在大門外設巨鼓一只,供人鳴冤之用。然而多年以來,人若有冤屈自可入門訴說,不用敲鼓,今日鼓聲乍然響起,確實有些蹊蹺。
衙役很快回來,稟道:“崔大人,門外集有二十餘位老翁,皆銀發白須,風塵仆仆,據說他們從太原、洛陽趕來鳴冤。”
“好呀,既有冤屈,可讓他們入衙訴說。”
“他們不願入衙,欲請大人出門訴說。”
“這幫人是何來歷?為何如此托大?”
“崔大人,這幫人言語輕慢,似乎來頭不小。”
崔隱甫心想,洛陽和太原向為貴宦望族聚集之地,他們敢如此托大,定有所恃,遂起身道:“也罷,我這就出去見他們。”
衙役領著崔隱甫出了大門,就見那二十餘名老翁席地而坐,衙役向他們喊道:“此為禦史中丞崔大人,你們可起來說話。”
座中一位老者說道:“禦史中丞?禦史大夫呢?他為何不出來見我們?”
崔隱甫笑道:“禦史大夫出京巡查,本衙事務暫由本官主持,你們有什麽冤屈自可訴說,本官替你們做主。”
老翁們相對看了一眼,忽然齊聲大哭,兼有老淚縱橫。
崔隱甫觀此情狀,知道這幫老翁定有來頭,遂轉對衙役說道:“速去多叫些人過來,先將這些老者攙入廳中奉茶。他們如此坐在地上,實在有礙觀瞻。”
這幫老翁看到崔隱甫言語得宜,處置得體,遂在衙役的攙扶下入了廳堂之中。
崔隱甫看到老翁們相對平靜一些,遂笑言道:“禦史臺行監察之職,若朝中各衙及各州縣有失,由此傷及百姓,本官定將此冤屈或上達聖上,或知聞有司,予以申冤。”
那些老翁聞言,皆從懷中取出大小不一的冊書。一名操著太原口音的老者說道:“如此甚好。我們這幫人的祖上皆有功於本朝,歷朝皇帝皆頒有冊書為證。如我家祖上早年隨高祖皇帝首義於太原,太宗皇帝至太原時還要邀請我家先人入宴,並非庶民百姓。”
崔隱甫令衙役將這幫人的冊書收過來一觀,頓時肅然起敬道:“原來諸位皆為功臣名宦之後,本官實為後生小子,請向諸位前輩致敬。譬如剛才這位前輩所言,本官曾在《太宗實錄》中看到這段經歷,當初太宗皇帝征遼東返京路過太原,曾賜宴太原名宦之家。”
一名操著官話的老者說道:“對呀,我家祖上曾隨太宗皇帝和高宗皇帝數征遼東,為克定高麗立下了汗馬功勞。崔大人,我們得祖上餘蔭守一些薄田度日,該是不該?”
崔隱甫明白他們馬上要說到正題上了,遂恭敬答道:“大唐立國以來,無數文臣武將為國劬勞,甚至丟了性命,應該補償,國家之所以有蔭官制度,正緣於此。你們有如此先人,更應得到國人的尊敬。”
一老者聞言氣哼哼地說道:“尊敬?你們不把我們趕盡殺絕,已屬幸事了。我們哪裏還敢奢談‘尊敬’二字?”
此話題一開,其他老者頓時開始七嘴八舌地控訴,人人義憤填膺。
“我們老了,沒有用了。可朝廷也不該忘了我們呀,朝廷欲行教化之策,這‘尊老愛幼’實為古訓啊。”
“瞧那些前來辦事的衙役們,一個個如狼似虎,呼叱我們如訓小孩兒一般。我那日稍緩了一些,竟然挨了一棒!瞧,這裏還烏青烏青的。”
“對呀,那些田畝本來無人種植,我們將之收攏過來,再尋人幫助墾殖,如此多收獲一些糧食,有什麽錯?莫非我們犯了彌天大罪嗎?”
“崔大人,你要替我們申冤啊。這些衙役橫暴鄉裏,實在有辱斯文!”
崔隱甫仔細聆聽,很快明白這幫人不滿括戶之舉,說道:“朝廷正行括戶之舉,這些衙役本該宣講聖上詔令,然後依序而行。他們如此粗暴,應當促其改正。本官定知會有司,囑他們修正衙役之行,此前若有失禮行為,讓他們登門賠禮。”
一老者冷冷說道:“崔大人,這些衙役前來搗亂,口口聲聲說是奉宋丞相之令而行。我們皆老邁無知,當今的丞相果然姓宋嗎?老夫想來,為丞相者斷不會令下人如此胡作非為,也許是這些衙役胡亂擡出丞相之名,以嚇阻庶民,那也有可能。”
另一老者接口道:“你在太原,我在洛陽,緣何那些衙役皆說依宋丞相之命而行呢?崔大人,想是朝中果然有一位宋丞相吧?且宋丞相果然以此言語號令全國?”
崔隱甫覺得這幫老者明知故問,宋璟已為相一年多,且為有名之人,這些老者的晚輩多為官宦之身,他們肯定知道宋璟姓甚名誰!崔隱甫也不願與這幫老者較真,溫言道:“當今中書令正是宋璟宋大人。聖上頒發括戶詔令之後,中書省據此也下發了括戶牒文。此牒文正是由宋大人所發,現堂中存有原文,其中並無讓衙役們橫暴執法的字樣。”
一老者“嘿嘿”兩聲,說道:“崔大人,我們昔日也曾為官,知道公文須冠冕堂皇,如何能將此等字樣寫於其中?那些見不得人的言語,當然要口口相傳了。”
崔隱甫知道這幫老者非為善茬兒,常言道言多必失,還是少說為佳,遂笑道:“諸位的冤屈本官知道了。我這就去將諸位言語寫成書奏,然後上奏聖上如何?”
一老者道:“如此最好,我們就坐在這裏等。崔大人,你上奏聖上時須寫明,我們絕不反對朝廷括戶之舉,無非對宋丞相指使衙役殘暴地對待庶民不滿,你要切記此點。”
崔隱甫道:“本官明白。你們可在這裏坐等,待本官寫成書奏,由諸位過目後再上達皇上。嗯,諸位風塵仆仆而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