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回 姚崇真誠薦宋璟 皇帝花間遇倩女 (1)
關燈
小
中
大
第二日早朝之時,姚崇神色如常按例奏事。他執笏奏道:“陛下,欲使農事少受水旱之災,須大興水利。自貞觀朝以來,歷朝皆重水利,如貞觀朝共營造水利設施二十六處,高宗皇帝時期建有三十一處,則天皇後時期建有十五處。這些水利設施建造之後,即可永惠後世,實有百世之功。如今到了我朝,陛下倡興農事,一些地方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也屢有建造,臣請陛下下旨褒揚這些有功官吏。”
李隆基這些年先遇旱災,再遇蝗災,頓時鬧了個手忙腳亂,其間多次下旨讓各地量力營造水利設施。是年剛剛入夏,若此時再督促一番,則有利於推動此項事情更加深入,李隆基聞言讚道:“好呀,姚公果然為有心人。何處官吏水利之功最為彰顯呀?”
姚崇答道:“華州刺史姜師度、太原府文水縣令戴謙與薊州三河縣令魚思賢最為彰顯。自開元元年至今,姜師度已在華陰縣、鄭縣開鑿敷水渠、利俗渠與羅文渠;至於魚思賢,其為任丘縣令時開鑿通利渠,到了三河縣,又先後開鑿渠河塘和孤山渠;戴謙則在文水縣開鑿甘泉渠、蕩沙渠、靈長渠和千畝渠。”
“嗯,他們開渠之時,可曾在租庸調法之外額外攤派否?”
“臣此前曾讓禦史臺派人前去核查,發現此三人皆因勢利導,由渠水惠及田畝的主人自願出力,官府無非出面出頭組織,如此順勢而成。譬如文水縣令戴謙,其所建田渠皆在開元二年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在於他能順應民心,統籌調動,因而一年乃成。”
李隆基聞言頓時龍心大悅,起身說道:“好呀,國家能有如此官吏,則為朕之幸,國家之幸!朕為皇帝,卿等為重臣,若無此等地方官吏在所轄地面努力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而是萬事皆依詔敕中規中矩而行,終究落在下乘。姚公,可詔此三人官秩皆升一級,朕另賜此三人彩綢百段,以褒此行。”
姚崇躬身領旨,李隆基繼而言道:“昔秦國之所以能一統中國,其水利之功不可忽視。那位韓國的水工鄭國在本國無用武之地,秦王嬴政卻采納其建議在關中引涇河水興建鄭國渠,遂使關中八百裏秦川得到了涇水的滋潤;還有蜀地的都江堰,朕年少時曾去觀摩,甚嘆李冰父子因地而設的魚嘴、飛沙堰和寶瓶口實在奇妙如斯,竟然無壩而引水滋潤蜀中平原如今。秦國有水利而能興農,遂成霸業。姚公為中書令多年以來,凡事皆能上心,國勢連年漸旺,則為國家之幸啊。”
李隆基不赦趙誨的舉動,此時僅他與姚崇二人心中有數,至多大理卿班景倩能猜出數分,其他人皆茫然不知。李隆基此宏論一出,朝班中馬上有數人步出,既恭維皇帝之能,又捎帶附和皇帝之讚誇讚姚崇。
朝會散去後,姚崇獨自留下,顯然有事與皇帝會商。這些年來,朝中大事例由李隆基和姚崇商議而成,群臣們早已習以為常,不以為怪。
姚崇看到群臣皆已退出殿外,躬身言道:“微臣以老朽之身,本以為如此茍延殘喘以度餘年而已。不料得遇聖恩,賜臣以國家重柄,臣戮力而為,雖辦了不少錯事有負陛下囑托,陛下猶信任有加,得誇讚不少,臣心中實在不安。”
李隆基微笑道:“姚公今日怎麽了?你這些年為中書令,盡力使國家步入正軌,實有房玄齡之功。朕今日讚你之語,實為朕衷心之言。高將軍,速為姚公賜座。”
高力士久侍李隆基身邊,當然能洞察李隆基對姚崇的內心變化之微,李隆基今日雖言笑晏晏,他卻感受到今日的氣氛有些異樣,遂不敢吭聲,乖覺地將姚崇引入座中。
姚崇微微搖搖頭,嘆道:“臣之心確實有些年輕,似乎還是二三十歲的年齡,然臣的身子畢竟六十七歲,已然老了。譬如前一陣子,臣得病休息良久,還得陛下恩典賜居‘四方館’內,此病痊愈之後,臣覺得大傷元氣,每每感到力不從心。臣這些日子細細想了數遍,認為若拖著此老朽之身勉力理政,許是對國家不利,且有負陛下聖恩。臣因想請陛下罷臣中書令之職,另舉賢人繼任。”
李隆基不赦趙誨,心知姚崇近數日之間定會找自己辭去中書令之位,此時心中早有準備。他聞言先是沈默片刻,繼而說道:“姚公莫非想棄朕而去嗎?剛才朝堂之上,你讓朕褒揚數人,以彰其水利之功,為相者統攬大局,能於細微處辨為政主流,當今天下,唯姚公一人而已。你若離去,讓朕去哪裏再尋如姚公這樣的人呢?”
姚崇聞言起身離座,隨即“撲通”跪倒,兩行老淚潸潸流出,邊叩首邊說道:“陛下,天下已然承平,且朝中勝過臣者何止一人?陛下若不肯放臣而去,即是不恤臣了。陛下,臣堅意去職,若陛下不答應,臣只好長跪不起了。”
李隆基見狀,也急忙起身,走下禦臺與高力士一起將姚崇攙了起來,並且責怪道:“姚公何必如此?有什麽話兒盡可慢慢說,如此涕泗滿面,還要長跪不起,成何體統?高將軍,速去拿濕面巾來,替姚公揩去臉上淚痕。”
高力士轉身拿面巾,李隆基執姚崇手懇切說道:“也罷,朕就依了你。然你剛才說了,朝中勝過你者何止一人,則繼任者由你舉薦。若你所薦之人德行不似你說的一樣,那也沒辦法,這中書令一職還由你勉為其難吧。”
君臣二人經歷這麽一番表演,皆顧全了彼此的顏面,可謂皆大歡喜。姚崇接過高力士遞過來的面巾,慢慢揩凈臉上的淚痕,然後覆歸座上,說道:“臣所薦第一人,想陛下心中定然有數。吏部尚書宋璟為人耿介有大節,居官梗正,為政清毅,可堪為用。”
姚崇此前曾向李隆基舉薦宋璟為相,奈何李隆基認為宋璟為人梗正,且其資歷又與姚崇相似,若兩人搭夥時政見不同,極易釀成紛競,遂棄置不用。現在若姚崇罷中書令,則局面為之變化,宋璟的理政能力較之姚崇稍遜,然在人們心目中實為道德標桿。李隆基欲依貞觀故事行事,則道德教化實為主旨,選取一位道德高尚之人任中書令,則有了立竿見影的效果。李隆基此前料定姚崇定會舉薦宋璟,心中早已肯了,然口中答道:“宋璟之德堪與姚公相匹,然其理政之時常常泥古不化。若說他強於姚公,朕卻不這樣以為。”
“若陛下認為宋璟不行,還有一人,其雖活絡一些,也可堪為任。”
“嗯,姚公請講。”
“相州刺史張說。此人文才識見,皆臻一流,若陛下能用其長,則亦為良相。”
李隆基搖搖頭,說道:“張說曾為朕之老師,朕識其長短所在,如目下之境,他實不宜為相。姚公,朕聽說你替代張說為中書令,張說私下裏對你怨言甚多。你如此不記私怨而為國薦相,實為大公無私。”
姚崇有些動情,說道:“臣暮年之後,本該蝸居一隅以度殘生,陛下不棄微臣,擢拔臣於危難之際,此番恩典讓臣此生難贖。且臣佐陛下施政數年,陛下待臣以寬宏,令臣肆意妄為而不加惡言一句,今日更讚臣遙追房杜之賢。此情此景,令臣感激萬分,兼而羞愧難當,臣今生哪怕只剩一口氣,也不敢在陛下面前圖逞私心。”
姚崇此言語出真誠,令李隆基大為感動,遂溫言道:“也罷,朕就遂了姚公之願,授宋璟為中書令吧。姚公,你今後雖去中書令之職,朝中的事兒也不許懈怠了,可以開府儀同三司之職參與政事,須五日一參,朕也會如常咨以軍國之事。”
開府儀同三司為文散官之首,姚崇任此職既可頤養天年,享受較高的官俸,又可不脫離朝政,實為一個最適宜的退路。姚崇於是再起身,叩首謝恩。
姚崇走後,高力士方敢說話,其說道:“陛下,姚崇舉薦宋璟為相,是不是有些私心呢?此二人自則天皇後時即私交甚好,臣聽說宋璟處事時泥古不化,且直來直去,若讓他來主持軍國之政,能行嗎?”
李隆基今日因為順利地更換了中書令,心中無比愜意。其實不用姚崇舉薦,李隆基早已屬意宋璟。自其主政之後,將軍國大權放手任中書令施為,則中書令一職或者說主要宰相人選為其心中最高思慮之事,其心中思慮何止百次?高力士久在身邊,李隆基日常將其視為可以傾訴的人兒,可謂言語無忌,高力士因而敢與李隆基說些朝政大事。李隆基現在卻不直接回答,微笑著說道:“高將軍,你現在速去吏部,把宋璟召來。嗯,你見了宋璟,就說朕得姚崇之薦,意欲授其為中書令,讓他心裏早做預備。”
高力士躬身答應,遂去傳喚宋璟。
宋璟正在吏部衙內忙碌,聞聽皇帝傳喚,急忙跟隨高力士向宮內走去。
高力士滿臉含笑說道:“恭喜宋尚書了。宋尚書現在聞召入宮,實有大喜事一件。”
宋璟斜目瞧了高力士一眼,臉色嚴肅如常,根本不答理高力士。
高力士看到宋璟未有回應,感到甚沒趣味,繼續微笑道:“好叫宋尚書得知,宋尚書今日得姚公之薦,聖上已屬意宋尚書為中書令了。”
宋璟聞言停下腳步,臉上顏色變得更加嚴厲,斥道:“高宦官,你雖被聖上授為內監門將軍,不過為聖上的恩典,仍為宦官的身份。朝廷有制,內官不得交結外官,更不許洩露禁中之言。我是否為中書令,當由聖上授任。我現在未得聖上言語,你竟然敢妄傳,實為大罪。你知道我宋璟的性子,莫非想憑著你能傳點訊息,我就感恩你嗎?”
高力士是何等身份?他遭了這一頓搶白,臉上頓時紅一陣白一陣,急忙辯解道:“宋尚書想是不知,咱家說此言語也是奉旨而為。”
宋璟不再理會高力士,疾步甩開高力士徑直奔入太極殿。
李隆基看到宋璟的臉色嚴峻,笑問道:“宋卿此來,莫非遇到了什麽煩心事兒?緣何如此顏色不開呢?”
宋璟瞧了高力士一眼,憤然說道:“陛下,微臣來此路上,高宦官言說陛下欲授臣為中書令。朝廷規制,內官不得洩露禁中之語,不得交結外官,高宦官此行,實為大罪,臣請陛下當即懲之。”
李隆基聞言先是一楞,繼而言道:“宋卿惱怒原來為此。嗯,高將軍召你之時,是朕讓他傳說此話。剛才姚公極力請辭中書令之職,並向朕薦你為代,朕召你前來,正為此意。”
宋璟正色道:“陛下如此,實為不妥。中書令為朝廷重要職務,聖上欲授此職,例該征詢重臣意見以博采眾議,進而形成定議,並在朝堂之上鄭重昭示此事。陛下現在通過宦官之口傳召微臣宣示此事,實在失於簡慢。”
李隆基聞言啞口無言,剛才的愜意頓時飛得無影無蹤。他今日本想召來宋璟縱論一番,就像當日在驪山離宮與姚崇促膝深談一樣,孰料宋璟上來先諫高力士的不當,再指責自己的不是,讓李隆基一時無措。
高力士眼見皇帝的尷尬之色,有心說話以消除不堪,又想自己若說話,宋璟肯定又會直斥自己,場面鬧得愈發不可收拾,遂緘口無言。
宋璟看到李隆基不吭聲,又追問道:“陛下今召臣來,還有其他事嗎?”
李隆基緩過勁兒來,言道:“朕想了一下,如此召你過來,確實有失鄭重,朕的確有失。嗯,朕本想與卿談論一番,也罷,待朕在朝堂之上授任之後,我們再細談。”
“如此,容臣告退。”
宋璟走後,高力士憂心說道:“陛下,昔太宗皇帝之時,魏征最善犯顏直諫。奴才觀宋璟之態,分明又是一個魏征再生嘛。如此諍諫之人,若授為禦史大夫或者主持一部事務,可謂恰當為任。中書令位居中樞,其上應天子,下接百官,若如此直性人兒為任,沒有一點變通的時候,能行嗎?”
李隆基閉目冥想片刻,忽然哈哈笑道:“哈哈,國家現在正需要這樣一位中書令!魏征再世?高將軍,朕若想如太宗皇帝那樣成為一名曠世明君,轄下若無魏征那樣的諍臣,終歸名不副實。朕就是要讓宋璟當中書令,就是他了!”
次日李隆基果然授姚崇為開府儀同三司,仍兼知太子少師;授宋璟為中書令。李隆基此次以趙誨之事點撥姚崇,順利地完成了此次相權交接,可謂相當從容,了無痕跡。
監察禦史崔隱甫此次因趙誨一案頗有功勞,李隆基甚為嘉許,少不了要升其官,被授為侍禦史,一下子從八品官員升為六品之官。要說最虧者當數趙誨,其因為姚崇的緣故被列為大案,遇大赦也無法逃命,數日後即被斬首。趙誨本為明經出身,又得當朝宰相青眼有加,外人眼中其仕宦之途本為一馬平川,私下裏艷羨不已。孰料其陰溝裏翻船,昔日的恩師無法援手,反而加重其罪。由此看來人還是平常為真,若木秀於林,必遭人惦記,其錯處甚至被無限放大,甚至因此丟了性命。
宋璟當了中書令即入衙視事,姚崇散朝後隨行入中書省取了一些自己的隨身物品,無非是些筆硯之物。
姚崇取物之後,轉身欲走,其目睹室內的熟悉之物,想到自己在此室內理政三年有餘,不免有些感嘆,遂說道:“廣平,大唐的千鈞重擔今後就落在你的肩上了,望好自為之。”
宋璟與姚崇的性格雖不同,然二人皆互慕對方特長,所謂惺惺相惜是也,二人私下裏的交情甚洽,宋璟衷心說道:“請姚公勿慮。開元之初,天下亂象紛紛,也只有姚公的本事能治此亂。當今天子年齡不大,能在亂世中識姚公之才,如此眼光實在令人嘆服。如此君臣共治,使天下步入正途,我今日繼任此職,無非守成而已。”
姚崇知道宋璟遇到誇讚他人之時,往往惜語如金,他今日不吝言語將李隆基和自己誇讚得如錦繡一般,顯系衷心之言,臉上於是漾出微笑,說道:“天下人事能得廣平讚許,那是不差的。我今日得此讚語,則不枉了這數年為相。廣平,你說守成過於輕松了,我消除亂象,畢竟有跡可尋,陛下要依貞觀故事行事,則貞觀時期的政治清明與天下富庶的大任就要落在你的肩上。此象看似平淡,然所費力氣何止萬鈞?且要不著痕跡。”
宋璟拱手道:“聖上今日說了,姚公今後要五日一參,聖上還要咨以軍國之事,則我今後有事相詢時,姚公也要不吝教誨。姚公,晚間請至敝舍,我們對飲一番如何?”
姚崇知道,宋璟眼光奇高,能入其眼者甚少,放眼天下,能得宋璟心悅誠服者實在少之又少,其對己如此謙遜,實為異數,其心間大為感動,遂拱手道:“如此,愚兄就叨擾了。對了,幾案右上角有王守一的奏請之書,已押在那裏數日。愚兄知道,你終究為繼任者,王守一奏請之事於愚兄為燙手之事,然對你來說實屬容易,如此就請恕愚兄推搪了。廣平,愚兄告辭了。”
姚崇走後,宋璟即取過王守一之書閱覽了一遍,方知姚崇為何為難。
國丈王仁皎忽然得病身故,其女現為皇後,王家當然要大大操辦一回。王守一想起了李隆基生母昭成皇後之父竇孝諶的故事,遂上書一道請求將王仁皎之墳修為五丈一尺。
唐制規定,為官一品者墳高一丈九尺,若大臣功勳高者得以陪葬先皇帝,其墳不過高出三丈而已。竇孝諶之所以墳高五丈一尺,還是緣於唐睿宗李旦的恩典。則天皇後長壽二年正月初二,李旦的二妃竇氏和劉氏按例入宮拜見婆婆則天皇後,不料一去不回,屍骨無存。李旦成為皇帝之後,追謚竇氏和劉氏為皇後,並招魂葬於東都洛陽城南。竇皇後的父親竇孝諶也因此受益,竇孝諶此時已逝,生前曾任潤州刺史,此次被追贈為太尉與邠國公,其家人免不了將其舊墳再修一遍,竟然將其墳修高至五丈一尺,唐睿宗得知後竟然默認,遂為成例。
姚崇之所以為難,緣於他為太子之師。姚崇與宋璟行事手法不同,然在此事上絕對觀點一致,即不允許諸事逾制而為。王守一上書請求高五丈一尺造墳,即為逾制。姚崇知道當初立李瑛為太子,王皇後心裏已非常不舒服,自己為太子之師若出面駁回,極易引起王皇後與趙麗妃的齟齬,於是小心謹慎,不敢輕易作答,正好自己即將卸任,就將此件押下歸宋璟處置。
宋璟閱罷覺得實為小事,自己面見皇帝之時讓其按常例修墳即可。
是日午後,宋璟入宮求見李隆基,向其稟報了不少事情,其中也包括王家逾制修墳的事兒,李隆基從宋璟之請,答應按常制修墳。
是日晚間,當姚崇與宋璟對飲的時候,王皇後梨花帶雨地來見李隆基,當然是繼續說修墳的事兒。
宋璟回衙後駁回了王守一的修墳之請,王守一聞訊後並不找宋璟糾纏,而是直接入宮見了妹妹。
李隆基耐心地聽了王皇後一番泣不成聲的哭訴,嘆道:“墳高墳低皆為外人所觀,對死者而言有何幹系?昭成皇後之父墳之所以修成五丈一尺,那是父皇鑒於母後離奇失蹤,為慰母後家族,遂默認其逾制。朕頃年以來依貞觀故事行事,則諸事皆須依朝廷規制而為,你為皇後,難道不識朕心嗎?”
王皇後抽泣道:“家兄午後入宮向妾說道,既有成例在前,奈何到了家父面前而一朝毀之?家父之墳若按常制修造,外面定會群言洶洶,妄議妾位將不保。”
“糊塗。你的皇後之位豈能與此墳連在一起?唉,這個王守一呀,如何與怨婦一般?”
“陛下,此事的確關乎妾家顏面。望陛下看在家父兄昔日立有大功的面上,就從了此請吧。”
李隆基搖搖頭,說道:“你又非不知,是宋璟等人堅執按常制修墳,朕要虛心接受臣下諍諫之言,如何能駁之呢?對了,你此前帶領後宮之人修習文德皇後之《女則》,當知文德皇後遇到此等事兒,她會如何處置。”
王皇後一時語塞,她知道文德皇後對族家要求甚嚴,竟然不允許太宗皇帝授其功臣哥哥長孫無忌為重臣,則如此逾制之為,她斷不會做。
李隆基看到王皇後那楚楚可憐的容色,想起夫妻二人的患難與共時光,又念起王仁皎與王守一堅定跟隨自己爭奪皇位的情景,心裏軟了下來,長嘆道:“也罷,此次就從了你吧。你告訴王守一,自此以後,不得再有非分之想。”
王皇後聞言後笑容上臉,當即躬身謝恩。
李隆基沒有向宋璟言說自己又改了主意,待宋璟輾轉得知王家開始逾制修墳的時候,已是三日之後。宋璟又多方確認此訊息,當即入宮求見李隆基。
宋璟拜畢即問道:“臣聽說皇後家已開始逾制修墳,陛下是否得知此事?”
李隆基坦然答道:“朕知道。朕事後覺得皇後父兄皆有大功,如此小事何必鬧得其家不愉快?墳高墳低,無非土多少而已,若太較真就是因小失大,就允了他們。”
“陛下怎可如此呢?”宋璟的聲調不由得高亢起來,“陛下金口,已答應臣之請,如今又反覆,如此實在不堪。”
宋璟的這句話說得過於難聽,李隆基素常的隱忍功夫不差,聞言不禁拉下臉來。李隆基此時心想,宋璟此前雖以正直聞名,然見了自己猶慢聲細語,未有如此激烈頂撞的時候。難道他現在當了宰相,脾氣也跟著見長了嗎?
宋璟卻不理會皇帝現在的心情如何,自顧自繼續說道:“陛下於開元之初焚珠玉、禁雕縷,其意在於戒除奢侈。儉,德之恭;侈,惡之大也。陛下若允皇後之父逾越禮制厚葬,即是鼓勵天下再歸奢侈之途。”
李隆基嘆道:“宋卿,朕明白這個道理。然有成例在前,朕難道能一時廢之嗎?”
“睿宗皇帝之所以默認,緣於其心傷昭成皇後之逝。再說了,當時之所以如此,緣於朝中沒有如臣一樣之人極諫。陛下,逾制修墳既不儉省,又違聖人之意。聖人昔年制禮,使衣衾棺槨,各有度數,遂使天下之大,皆依禮而為。陛下欲遵貞觀故事,焉能自廢其禮?”
“然則朕已答應了皇後和王守一,若再廢之,豈不是失信於人?”
“皇後非不知禮之人,若遵制而為,其實對皇後一家實屬好事。昔太宗皇帝嫁長樂公主,其因為最愛文德皇後,詔其陪嫁之資甚於長公主,魏征聞而切諫,太宗皇後欣然納之,文德皇後不怒反喜,遣使厚謝魏征;而韋庶人追王其父,並為其父擅作醴陵,而禍終及其身。陛下,臣所以極諫,無非想成就王皇後之儉德,也因此維護了陛下對天下之承諾,此為去小節而立大信!”
李隆基心中暗道:“此人莫非是魏征再世嗎?既認死理,脖項又直!”他當然明白這些道理,其之所以答應王皇後,無非認為修墳實為小事,無關國家大計。不料宋璟認為此事太大,並將之上升到國家生死存亡的地步。李隆基心中不以為然,說道:“也罷,朕讓皇後按常例修墳罷了。”
宋璟聞言拱手道:“陛下,國家知人情無窮,故為制度,不因人以搖動。陛下能夠如此,實為天下之幸。”其看到皇帝答應自己,不再多廢話,遂躬身告退。
李隆基派人將王皇後喚來,說道:“剛才中書令宋璟又來極諫一番,朕答應他了,乃父之墳不可逾制修造。”
王皇後聞言,眼淚頓時成為兩行,抽泣道:“此為皇家的事兒,宋璟為何橫加幹涉?陛下,妾父之墳已開始修造,則天下知聞,現在再按常例修墳,天下之人定會恥笑妾家。”
李隆基想起文德皇後的事跡,再對比自己的皇後之言,遂思二人的差距甚大。文德皇後既有賢名,又有大家之風範,而自己的皇後實在上不了臺面,心中就生出了厭惡之意。他於是板起面孔,斥道:“此事不用再反覆,就依了宋璟。你告訴守一,修墳事小,然逾制則事關國家大局,讓他不可再來求懇。”
王皇後聞聽此言,知道此事不可再說,遂委屈答道:“妾知道了,今後不敢再提。如此,妾……妾就告退了。”其泣不成聲,兩道淚痕分外明顯。
李隆基見狀又憶起王家的功勞,更憶起王皇後跟隨自己這麽多年的死心塌地,心裏忽然又軟了下來,柔聲說道:“這樣吧,你讓守一尋人撰一碑文,由朕親筆書之,然後成碑立於乃父墓前。”
王家之所以要求逾制修墳,無非以此彰顯皇後對王家恩寵。李隆基如今主動提出書其碑文,此等恩遇甚至要比在墳上多添幾許土更重,王皇後聞言,當然明白事情的輕重,遂破涕為笑,說道:“如此最好,妾父地下有知,定感激陛下恩情。陛下,妾聽說當今天下以張說之文最美,妾派人讓張說撰此碑文如何?”
“張說遠在相州,若一來一回,會耽擱許多時日。也罷,你們不嫌麻煩,盡管去吧。唉,皇後呀,你我夫妻情重,豈不比這些虛空的外物更為珍重?你如此重視這些俗物,有點可惜了。”
王皇後卻沒有聽出夫君話裏的弦外之音,頓時歡天喜地地告退。張說看到皇後派人來請碑文,當然抖擻精神,妙筆如花,將王仁皎誇得如開國功臣一般。李隆基將此文一揮而就,用的是他最擅長的隸書之體。墓碑刻成之後,立於渭水之濱的王仁皎墓前神道中,路人見此,皆知當今皇帝對皇後族家恩寵殊遇。
一場小風波由此風平浪靜,此後兩日,李隆基一直在思慮此事:宋璟此為,應該鼓勵還是稍稍抑之呢?
第二日的早朝之時,李隆基給出了答案。他當殿褒揚宋璟,讚道:“朕常欲正身紀綱天下,今遇國丈之事,朕有迷失之時。眾卿皆不敢言,獨宋卿敢強項諍諫。朕此二日深思,若想依貞觀故事行事,須依聖人之言行教化之道。則眾卿須像宋卿這樣,敢於逆龍鱗觸龍顏,教化之策方能深入人心。為旌揚宋卿之功,朕賞彩絹四百段。”
群臣聞言,心中頓時大吃一驚:四百段啊!是時彩絹實與錢幣有相同的功用。唐高祖李淵於武德四年廢除已通行一千三百餘年的五銖錢,改鑄開元通寶,遂為有唐一代的通用貨幣。是年每鬥米約為三十五文,面每鬥四十八文,絹每段三百三十文,彩絹約為五百文。絹由於具有容易貯藏和便於交換的功用,除了可以制成衣飾使用之外,較之其他物品更具有貨幣的功能,唐人實將之視為貨幣。李隆基此前賞人,或者數十段,至多不過百段,今日一下子賞了宋璟四百段,價值二十萬錢啊!
當初太宗皇帝為了導人諍諫,大臣孫伏伽因上諫言,竟然因此得賞一處豪宅——蘭陵公主園,則李隆基今日當殿賞賜宋璟,實有相同功用。
宋璟得了這筆巨賞,他若將此物捧回家中,也就不是宋璟了。是年陳州大旱,百姓顆粒無收,朝廷此前已賑濟多次,宋璟令人將此彩絹換成米面,然後送之陳州以濟災民。
君臣二人冀此四百段絹,皆收到了各自美名。
自入冬以來大雪已下了數場,這日自淩晨時分雪漸漸下密,天亮之後,就見宮內上下皆蒙上了白色一片。雪花還沒有止歇的意思,一直下到近午時,地上的雪層已積有半尺多厚。
李隆基此前一直在殿內批閱奏章,其過一會兒就問高力士:“雪還在下嗎?”得到了肯定回答之後,心情愉悅有加。他將案上一沓子奏章看完,起身興致勃勃地說道:“高將軍,隨朕出外到雪中走一走。”
高力士隨侍李隆基多年,知道他有冒雪而行的癖好,早就為之備好了一件白紗中單大氅和一具素色鬥篷,一雙高腰的烏皮履。李隆基裝束出門,不許其他儀衛隨行,僅有高力士一人跟隨,主仆二人就踏著亂瓊碎玉冒雪向殿後走去。
甬道上皆被落雪覆蓋,此甬道一直通往宮內居中的海池,李隆基一路默默行走,唯聽其腳下烏皮履踩雪的“嘎吱嘎吱”聲。
二人來到海池邊,放眼望去,海池的靜水早已凝結成冰,現在冰面上又蒙上了一層雪花,與周邊的亭臺、廊橋、樓閣渾然一體,成為一個銀白的世界,四周寂靜無聲,似乎時間也凝固不前。
李隆基取下鬥篷,擡頭望天,任密集的雪花跌落在臉頰之上,其時飄落的不唯雪花,間或夾雜有雪粒,敲在臉上有微微刺疼的感覺,李隆基心境奇好,讚道:“若一年之中,日日皆有雪花飄落,豈不美哉?”
高力士說道:“陛下心系庶民,若天下無季皆冬,則糧食定會顆粒無收,陛下那時定會憂慮萬分了。”
李隆基笑道:“高將軍,你莫非也成了宋璟一般?朕好不容易出外輕松一番,別再拿軍國大事來煩我了。人生一場,若整日裏規規矩矩,那是好無趣味的。”
高力士道:“世人皆言宦者最善獻媚,陛下也經常訓誡宮內之人。臣若萬事皆順著陛下,則陛下定會疏遠臣等。”高力士畢竟陪伴李隆基多年,二人雖為主仆,然漸有友情,說話不像起初那樣小心翼翼了。
“朕休閑之時不再想軍國之事,你要順著我高興才是。”
“臣明白。”
李隆基手指池中說道:“眼前白雪茫茫,若池中此時有數叢綠樹,則此景更佳。”
“陛下若有此意,入春之後可使人在池水之中造一小島,並植常綠之樹,則陛下來年落雪之時可觀此景。”
“罷了,朕也就是說說而已,不用大興土木了。”
李隆基提起綠樹,勾起了高力士心裏的記憶,遂說道:“臣想起一處觀景的所在,臨湖殿裏的牡丹應該開了,陛下若有興致,倒是可以一觀的。”
李隆基昔年曾在王崇曄宅中看到其用熱氣培育出的洛陽牡丹,其記憶猶新,此後令人依其法在宮內培植,以待春節時觀賞。他此時聞言大喜,說道:“好呀,眼前雪花飄飄,室內又有牡丹爭奇鬥艷,此景大妙。我們這就過去。”
高力士說道:“此去臨湖殿路途甚遠,請陛下稍待片刻,臣喚人擡輿過來。”
李隆基搖手不許:“如此美景,何必乘輿而行?我們就慢慢走過去。對了,午膳就在臨湖殿用吧,你可派人速去籌備,還要暖上一壺好酒。”
高力士看到李隆基心情甚歡,心內也隨之輕松。其在跟隨行走的過程中,喚人細細囑咐了一遍。
臨湖殿此前一直空置,自從開始在宮內培育洛陽牡丹之後,這裏似乎就成為一個養花的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李隆基這些年先遇旱災,再遇蝗災,頓時鬧了個手忙腳亂,其間多次下旨讓各地量力營造水利設施。是年剛剛入夏,若此時再督促一番,則有利於推動此項事情更加深入,李隆基聞言讚道:“好呀,姚公果然為有心人。何處官吏水利之功最為彰顯呀?”
姚崇答道:“華州刺史姜師度、太原府文水縣令戴謙與薊州三河縣令魚思賢最為彰顯。自開元元年至今,姜師度已在華陰縣、鄭縣開鑿敷水渠、利俗渠與羅文渠;至於魚思賢,其為任丘縣令時開鑿通利渠,到了三河縣,又先後開鑿渠河塘和孤山渠;戴謙則在文水縣開鑿甘泉渠、蕩沙渠、靈長渠和千畝渠。”
“嗯,他們開渠之時,可曾在租庸調法之外額外攤派否?”
“臣此前曾讓禦史臺派人前去核查,發現此三人皆因勢利導,由渠水惠及田畝的主人自願出力,官府無非出面出頭組織,如此順勢而成。譬如文水縣令戴謙,其所建田渠皆在開元二年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在於他能順應民心,統籌調動,因而一年乃成。”
李隆基聞言頓時龍心大悅,起身說道:“好呀,國家能有如此官吏,則為朕之幸,國家之幸!朕為皇帝,卿等為重臣,若無此等地方官吏在所轄地面努力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而是萬事皆依詔敕中規中矩而行,終究落在下乘。姚公,可詔此三人官秩皆升一級,朕另賜此三人彩綢百段,以褒此行。”
姚崇躬身領旨,李隆基繼而言道:“昔秦國之所以能一統中國,其水利之功不可忽視。那位韓國的水工鄭國在本國無用武之地,秦王嬴政卻采納其建議在關中引涇河水興建鄭國渠,遂使關中八百裏秦川得到了涇水的滋潤;還有蜀地的都江堰,朕年少時曾去觀摩,甚嘆李冰父子因地而設的魚嘴、飛沙堰和寶瓶口實在奇妙如斯,竟然無壩而引水滋潤蜀中平原如今。秦國有水利而能興農,遂成霸業。姚公為中書令多年以來,凡事皆能上心,國勢連年漸旺,則為國家之幸啊。”
李隆基不赦趙誨的舉動,此時僅他與姚崇二人心中有數,至多大理卿班景倩能猜出數分,其他人皆茫然不知。李隆基此宏論一出,朝班中馬上有數人步出,既恭維皇帝之能,又捎帶附和皇帝之讚誇讚姚崇。
朝會散去後,姚崇獨自留下,顯然有事與皇帝會商。這些年來,朝中大事例由李隆基和姚崇商議而成,群臣們早已習以為常,不以為怪。
姚崇看到群臣皆已退出殿外,躬身言道:“微臣以老朽之身,本以為如此茍延殘喘以度餘年而已。不料得遇聖恩,賜臣以國家重柄,臣戮力而為,雖辦了不少錯事有負陛下囑托,陛下猶信任有加,得誇讚不少,臣心中實在不安。”
李隆基微笑道:“姚公今日怎麽了?你這些年為中書令,盡力使國家步入正軌,實有房玄齡之功。朕今日讚你之語,實為朕衷心之言。高將軍,速為姚公賜座。”
高力士久侍李隆基身邊,當然能洞察李隆基對姚崇的內心變化之微,李隆基今日雖言笑晏晏,他卻感受到今日的氣氛有些異樣,遂不敢吭聲,乖覺地將姚崇引入座中。
姚崇微微搖搖頭,嘆道:“臣之心確實有些年輕,似乎還是二三十歲的年齡,然臣的身子畢竟六十七歲,已然老了。譬如前一陣子,臣得病休息良久,還得陛下恩典賜居‘四方館’內,此病痊愈之後,臣覺得大傷元氣,每每感到力不從心。臣這些日子細細想了數遍,認為若拖著此老朽之身勉力理政,許是對國家不利,且有負陛下聖恩。臣因想請陛下罷臣中書令之職,另舉賢人繼任。”
李隆基不赦趙誨,心知姚崇近數日之間定會找自己辭去中書令之位,此時心中早有準備。他聞言先是沈默片刻,繼而說道:“姚公莫非想棄朕而去嗎?剛才朝堂之上,你讓朕褒揚數人,以彰其水利之功,為相者統攬大局,能於細微處辨為政主流,當今天下,唯姚公一人而已。你若離去,讓朕去哪裏再尋如姚公這樣的人呢?”
姚崇聞言起身離座,隨即“撲通”跪倒,兩行老淚潸潸流出,邊叩首邊說道:“陛下,天下已然承平,且朝中勝過臣者何止一人?陛下若不肯放臣而去,即是不恤臣了。陛下,臣堅意去職,若陛下不答應,臣只好長跪不起了。”
李隆基見狀,也急忙起身,走下禦臺與高力士一起將姚崇攙了起來,並且責怪道:“姚公何必如此?有什麽話兒盡可慢慢說,如此涕泗滿面,還要長跪不起,成何體統?高將軍,速去拿濕面巾來,替姚公揩去臉上淚痕。”
高力士轉身拿面巾,李隆基執姚崇手懇切說道:“也罷,朕就依了你。然你剛才說了,朝中勝過你者何止一人,則繼任者由你舉薦。若你所薦之人德行不似你說的一樣,那也沒辦法,這中書令一職還由你勉為其難吧。”
君臣二人經歷這麽一番表演,皆顧全了彼此的顏面,可謂皆大歡喜。姚崇接過高力士遞過來的面巾,慢慢揩凈臉上的淚痕,然後覆歸座上,說道:“臣所薦第一人,想陛下心中定然有數。吏部尚書宋璟為人耿介有大節,居官梗正,為政清毅,可堪為用。”
姚崇此前曾向李隆基舉薦宋璟為相,奈何李隆基認為宋璟為人梗正,且其資歷又與姚崇相似,若兩人搭夥時政見不同,極易釀成紛競,遂棄置不用。現在若姚崇罷中書令,則局面為之變化,宋璟的理政能力較之姚崇稍遜,然在人們心目中實為道德標桿。李隆基欲依貞觀故事行事,則道德教化實為主旨,選取一位道德高尚之人任中書令,則有了立竿見影的效果。李隆基此前料定姚崇定會舉薦宋璟,心中早已肯了,然口中答道:“宋璟之德堪與姚公相匹,然其理政之時常常泥古不化。若說他強於姚公,朕卻不這樣以為。”
“若陛下認為宋璟不行,還有一人,其雖活絡一些,也可堪為任。”
“嗯,姚公請講。”
“相州刺史張說。此人文才識見,皆臻一流,若陛下能用其長,則亦為良相。”
李隆基搖搖頭,說道:“張說曾為朕之老師,朕識其長短所在,如目下之境,他實不宜為相。姚公,朕聽說你替代張說為中書令,張說私下裏對你怨言甚多。你如此不記私怨而為國薦相,實為大公無私。”
姚崇有些動情,說道:“臣暮年之後,本該蝸居一隅以度殘生,陛下不棄微臣,擢拔臣於危難之際,此番恩典讓臣此生難贖。且臣佐陛下施政數年,陛下待臣以寬宏,令臣肆意妄為而不加惡言一句,今日更讚臣遙追房杜之賢。此情此景,令臣感激萬分,兼而羞愧難當,臣今生哪怕只剩一口氣,也不敢在陛下面前圖逞私心。”
姚崇此言語出真誠,令李隆基大為感動,遂溫言道:“也罷,朕就遂了姚公之願,授宋璟為中書令吧。姚公,你今後雖去中書令之職,朝中的事兒也不許懈怠了,可以開府儀同三司之職參與政事,須五日一參,朕也會如常咨以軍國之事。”
開府儀同三司為文散官之首,姚崇任此職既可頤養天年,享受較高的官俸,又可不脫離朝政,實為一個最適宜的退路。姚崇於是再起身,叩首謝恩。
姚崇走後,高力士方敢說話,其說道:“陛下,姚崇舉薦宋璟為相,是不是有些私心呢?此二人自則天皇後時即私交甚好,臣聽說宋璟處事時泥古不化,且直來直去,若讓他來主持軍國之政,能行嗎?”
李隆基今日因為順利地更換了中書令,心中無比愜意。其實不用姚崇舉薦,李隆基早已屬意宋璟。自其主政之後,將軍國大權放手任中書令施為,則中書令一職或者說主要宰相人選為其心中最高思慮之事,其心中思慮何止百次?高力士久在身邊,李隆基日常將其視為可以傾訴的人兒,可謂言語無忌,高力士因而敢與李隆基說些朝政大事。李隆基現在卻不直接回答,微笑著說道:“高將軍,你現在速去吏部,把宋璟召來。嗯,你見了宋璟,就說朕得姚崇之薦,意欲授其為中書令,讓他心裏早做預備。”
高力士躬身答應,遂去傳喚宋璟。
宋璟正在吏部衙內忙碌,聞聽皇帝傳喚,急忙跟隨高力士向宮內走去。
高力士滿臉含笑說道:“恭喜宋尚書了。宋尚書現在聞召入宮,實有大喜事一件。”
宋璟斜目瞧了高力士一眼,臉色嚴肅如常,根本不答理高力士。
高力士看到宋璟未有回應,感到甚沒趣味,繼續微笑道:“好叫宋尚書得知,宋尚書今日得姚公之薦,聖上已屬意宋尚書為中書令了。”
宋璟聞言停下腳步,臉上顏色變得更加嚴厲,斥道:“高宦官,你雖被聖上授為內監門將軍,不過為聖上的恩典,仍為宦官的身份。朝廷有制,內官不得交結外官,更不許洩露禁中之言。我是否為中書令,當由聖上授任。我現在未得聖上言語,你竟然敢妄傳,實為大罪。你知道我宋璟的性子,莫非想憑著你能傳點訊息,我就感恩你嗎?”
高力士是何等身份?他遭了這一頓搶白,臉上頓時紅一陣白一陣,急忙辯解道:“宋尚書想是不知,咱家說此言語也是奉旨而為。”
宋璟不再理會高力士,疾步甩開高力士徑直奔入太極殿。
李隆基看到宋璟的臉色嚴峻,笑問道:“宋卿此來,莫非遇到了什麽煩心事兒?緣何如此顏色不開呢?”
宋璟瞧了高力士一眼,憤然說道:“陛下,微臣來此路上,高宦官言說陛下欲授臣為中書令。朝廷規制,內官不得洩露禁中之語,不得交結外官,高宦官此行,實為大罪,臣請陛下當即懲之。”
李隆基聞言先是一楞,繼而言道:“宋卿惱怒原來為此。嗯,高將軍召你之時,是朕讓他傳說此話。剛才姚公極力請辭中書令之職,並向朕薦你為代,朕召你前來,正為此意。”
宋璟正色道:“陛下如此,實為不妥。中書令為朝廷重要職務,聖上欲授此職,例該征詢重臣意見以博采眾議,進而形成定議,並在朝堂之上鄭重昭示此事。陛下現在通過宦官之口傳召微臣宣示此事,實在失於簡慢。”
李隆基聞言啞口無言,剛才的愜意頓時飛得無影無蹤。他今日本想召來宋璟縱論一番,就像當日在驪山離宮與姚崇促膝深談一樣,孰料宋璟上來先諫高力士的不當,再指責自己的不是,讓李隆基一時無措。
高力士眼見皇帝的尷尬之色,有心說話以消除不堪,又想自己若說話,宋璟肯定又會直斥自己,場面鬧得愈發不可收拾,遂緘口無言。
宋璟看到李隆基不吭聲,又追問道:“陛下今召臣來,還有其他事嗎?”
李隆基緩過勁兒來,言道:“朕想了一下,如此召你過來,確實有失鄭重,朕的確有失。嗯,朕本想與卿談論一番,也罷,待朕在朝堂之上授任之後,我們再細談。”
“如此,容臣告退。”
宋璟走後,高力士憂心說道:“陛下,昔太宗皇帝之時,魏征最善犯顏直諫。奴才觀宋璟之態,分明又是一個魏征再生嘛。如此諍諫之人,若授為禦史大夫或者主持一部事務,可謂恰當為任。中書令位居中樞,其上應天子,下接百官,若如此直性人兒為任,沒有一點變通的時候,能行嗎?”
李隆基閉目冥想片刻,忽然哈哈笑道:“哈哈,國家現在正需要這樣一位中書令!魏征再世?高將軍,朕若想如太宗皇帝那樣成為一名曠世明君,轄下若無魏征那樣的諍臣,終歸名不副實。朕就是要讓宋璟當中書令,就是他了!”
次日李隆基果然授姚崇為開府儀同三司,仍兼知太子少師;授宋璟為中書令。李隆基此次以趙誨之事點撥姚崇,順利地完成了此次相權交接,可謂相當從容,了無痕跡。
監察禦史崔隱甫此次因趙誨一案頗有功勞,李隆基甚為嘉許,少不了要升其官,被授為侍禦史,一下子從八品官員升為六品之官。要說最虧者當數趙誨,其因為姚崇的緣故被列為大案,遇大赦也無法逃命,數日後即被斬首。趙誨本為明經出身,又得當朝宰相青眼有加,外人眼中其仕宦之途本為一馬平川,私下裏艷羨不已。孰料其陰溝裏翻船,昔日的恩師無法援手,反而加重其罪。由此看來人還是平常為真,若木秀於林,必遭人惦記,其錯處甚至被無限放大,甚至因此丟了性命。
宋璟當了中書令即入衙視事,姚崇散朝後隨行入中書省取了一些自己的隨身物品,無非是些筆硯之物。
姚崇取物之後,轉身欲走,其目睹室內的熟悉之物,想到自己在此室內理政三年有餘,不免有些感嘆,遂說道:“廣平,大唐的千鈞重擔今後就落在你的肩上了,望好自為之。”
宋璟與姚崇的性格雖不同,然二人皆互慕對方特長,所謂惺惺相惜是也,二人私下裏的交情甚洽,宋璟衷心說道:“請姚公勿慮。開元之初,天下亂象紛紛,也只有姚公的本事能治此亂。當今天子年齡不大,能在亂世中識姚公之才,如此眼光實在令人嘆服。如此君臣共治,使天下步入正途,我今日繼任此職,無非守成而已。”
姚崇知道宋璟遇到誇讚他人之時,往往惜語如金,他今日不吝言語將李隆基和自己誇讚得如錦繡一般,顯系衷心之言,臉上於是漾出微笑,說道:“天下人事能得廣平讚許,那是不差的。我今日得此讚語,則不枉了這數年為相。廣平,你說守成過於輕松了,我消除亂象,畢竟有跡可尋,陛下要依貞觀故事行事,則貞觀時期的政治清明與天下富庶的大任就要落在你的肩上。此象看似平淡,然所費力氣何止萬鈞?且要不著痕跡。”
宋璟拱手道:“聖上今日說了,姚公今後要五日一參,聖上還要咨以軍國之事,則我今後有事相詢時,姚公也要不吝教誨。姚公,晚間請至敝舍,我們對飲一番如何?”
姚崇知道,宋璟眼光奇高,能入其眼者甚少,放眼天下,能得宋璟心悅誠服者實在少之又少,其對己如此謙遜,實為異數,其心間大為感動,遂拱手道:“如此,愚兄就叨擾了。對了,幾案右上角有王守一的奏請之書,已押在那裏數日。愚兄知道,你終究為繼任者,王守一奏請之事於愚兄為燙手之事,然對你來說實屬容易,如此就請恕愚兄推搪了。廣平,愚兄告辭了。”
姚崇走後,宋璟即取過王守一之書閱覽了一遍,方知姚崇為何為難。
國丈王仁皎忽然得病身故,其女現為皇後,王家當然要大大操辦一回。王守一想起了李隆基生母昭成皇後之父竇孝諶的故事,遂上書一道請求將王仁皎之墳修為五丈一尺。
唐制規定,為官一品者墳高一丈九尺,若大臣功勳高者得以陪葬先皇帝,其墳不過高出三丈而已。竇孝諶之所以墳高五丈一尺,還是緣於唐睿宗李旦的恩典。則天皇後長壽二年正月初二,李旦的二妃竇氏和劉氏按例入宮拜見婆婆則天皇後,不料一去不回,屍骨無存。李旦成為皇帝之後,追謚竇氏和劉氏為皇後,並招魂葬於東都洛陽城南。竇皇後的父親竇孝諶也因此受益,竇孝諶此時已逝,生前曾任潤州刺史,此次被追贈為太尉與邠國公,其家人免不了將其舊墳再修一遍,竟然將其墳修高至五丈一尺,唐睿宗得知後竟然默認,遂為成例。
姚崇之所以為難,緣於他為太子之師。姚崇與宋璟行事手法不同,然在此事上絕對觀點一致,即不允許諸事逾制而為。王守一上書請求高五丈一尺造墳,即為逾制。姚崇知道當初立李瑛為太子,王皇後心裏已非常不舒服,自己為太子之師若出面駁回,極易引起王皇後與趙麗妃的齟齬,於是小心謹慎,不敢輕易作答,正好自己即將卸任,就將此件押下歸宋璟處置。
宋璟閱罷覺得實為小事,自己面見皇帝之時讓其按常例修墳即可。
是日午後,宋璟入宮求見李隆基,向其稟報了不少事情,其中也包括王家逾制修墳的事兒,李隆基從宋璟之請,答應按常制修墳。
是日晚間,當姚崇與宋璟對飲的時候,王皇後梨花帶雨地來見李隆基,當然是繼續說修墳的事兒。
宋璟回衙後駁回了王守一的修墳之請,王守一聞訊後並不找宋璟糾纏,而是直接入宮見了妹妹。
李隆基耐心地聽了王皇後一番泣不成聲的哭訴,嘆道:“墳高墳低皆為外人所觀,對死者而言有何幹系?昭成皇後之父墳之所以修成五丈一尺,那是父皇鑒於母後離奇失蹤,為慰母後家族,遂默認其逾制。朕頃年以來依貞觀故事行事,則諸事皆須依朝廷規制而為,你為皇後,難道不識朕心嗎?”
王皇後抽泣道:“家兄午後入宮向妾說道,既有成例在前,奈何到了家父面前而一朝毀之?家父之墳若按常制修造,外面定會群言洶洶,妄議妾位將不保。”
“糊塗。你的皇後之位豈能與此墳連在一起?唉,這個王守一呀,如何與怨婦一般?”
“陛下,此事的確關乎妾家顏面。望陛下看在家父兄昔日立有大功的面上,就從了此請吧。”
李隆基搖搖頭,說道:“你又非不知,是宋璟等人堅執按常制修墳,朕要虛心接受臣下諍諫之言,如何能駁之呢?對了,你此前帶領後宮之人修習文德皇後之《女則》,當知文德皇後遇到此等事兒,她會如何處置。”
王皇後一時語塞,她知道文德皇後對族家要求甚嚴,竟然不允許太宗皇帝授其功臣哥哥長孫無忌為重臣,則如此逾制之為,她斷不會做。
李隆基看到王皇後那楚楚可憐的容色,想起夫妻二人的患難與共時光,又念起王仁皎與王守一堅定跟隨自己爭奪皇位的情景,心裏軟了下來,長嘆道:“也罷,此次就從了你吧。你告訴王守一,自此以後,不得再有非分之想。”
王皇後聞言後笑容上臉,當即躬身謝恩。
李隆基沒有向宋璟言說自己又改了主意,待宋璟輾轉得知王家開始逾制修墳的時候,已是三日之後。宋璟又多方確認此訊息,當即入宮求見李隆基。
宋璟拜畢即問道:“臣聽說皇後家已開始逾制修墳,陛下是否得知此事?”
李隆基坦然答道:“朕知道。朕事後覺得皇後父兄皆有大功,如此小事何必鬧得其家不愉快?墳高墳低,無非土多少而已,若太較真就是因小失大,就允了他們。”
“陛下怎可如此呢?”宋璟的聲調不由得高亢起來,“陛下金口,已答應臣之請,如今又反覆,如此實在不堪。”
宋璟的這句話說得過於難聽,李隆基素常的隱忍功夫不差,聞言不禁拉下臉來。李隆基此時心想,宋璟此前雖以正直聞名,然見了自己猶慢聲細語,未有如此激烈頂撞的時候。難道他現在當了宰相,脾氣也跟著見長了嗎?
宋璟卻不理會皇帝現在的心情如何,自顧自繼續說道:“陛下於開元之初焚珠玉、禁雕縷,其意在於戒除奢侈。儉,德之恭;侈,惡之大也。陛下若允皇後之父逾越禮制厚葬,即是鼓勵天下再歸奢侈之途。”
李隆基嘆道:“宋卿,朕明白這個道理。然有成例在前,朕難道能一時廢之嗎?”
“睿宗皇帝之所以默認,緣於其心傷昭成皇後之逝。再說了,當時之所以如此,緣於朝中沒有如臣一樣之人極諫。陛下,逾制修墳既不儉省,又違聖人之意。聖人昔年制禮,使衣衾棺槨,各有度數,遂使天下之大,皆依禮而為。陛下欲遵貞觀故事,焉能自廢其禮?”
“然則朕已答應了皇後和王守一,若再廢之,豈不是失信於人?”
“皇後非不知禮之人,若遵制而為,其實對皇後一家實屬好事。昔太宗皇帝嫁長樂公主,其因為最愛文德皇後,詔其陪嫁之資甚於長公主,魏征聞而切諫,太宗皇後欣然納之,文德皇後不怒反喜,遣使厚謝魏征;而韋庶人追王其父,並為其父擅作醴陵,而禍終及其身。陛下,臣所以極諫,無非想成就王皇後之儉德,也因此維護了陛下對天下之承諾,此為去小節而立大信!”
李隆基心中暗道:“此人莫非是魏征再世嗎?既認死理,脖項又直!”他當然明白這些道理,其之所以答應王皇後,無非認為修墳實為小事,無關國家大計。不料宋璟認為此事太大,並將之上升到國家生死存亡的地步。李隆基心中不以為然,說道:“也罷,朕讓皇後按常例修墳罷了。”
宋璟聞言拱手道:“陛下,國家知人情無窮,故為制度,不因人以搖動。陛下能夠如此,實為天下之幸。”其看到皇帝答應自己,不再多廢話,遂躬身告退。
李隆基派人將王皇後喚來,說道:“剛才中書令宋璟又來極諫一番,朕答應他了,乃父之墳不可逾制修造。”
王皇後聞言,眼淚頓時成為兩行,抽泣道:“此為皇家的事兒,宋璟為何橫加幹涉?陛下,妾父之墳已開始修造,則天下知聞,現在再按常例修墳,天下之人定會恥笑妾家。”
李隆基想起文德皇後的事跡,再對比自己的皇後之言,遂思二人的差距甚大。文德皇後既有賢名,又有大家之風範,而自己的皇後實在上不了臺面,心中就生出了厭惡之意。他於是板起面孔,斥道:“此事不用再反覆,就依了宋璟。你告訴守一,修墳事小,然逾制則事關國家大局,讓他不可再來求懇。”
王皇後聞聽此言,知道此事不可再說,遂委屈答道:“妾知道了,今後不敢再提。如此,妾……妾就告退了。”其泣不成聲,兩道淚痕分外明顯。
李隆基見狀又憶起王家的功勞,更憶起王皇後跟隨自己這麽多年的死心塌地,心裏忽然又軟了下來,柔聲說道:“這樣吧,你讓守一尋人撰一碑文,由朕親筆書之,然後成碑立於乃父墓前。”
王家之所以要求逾制修墳,無非以此彰顯皇後對王家恩寵。李隆基如今主動提出書其碑文,此等恩遇甚至要比在墳上多添幾許土更重,王皇後聞言,當然明白事情的輕重,遂破涕為笑,說道:“如此最好,妾父地下有知,定感激陛下恩情。陛下,妾聽說當今天下以張說之文最美,妾派人讓張說撰此碑文如何?”
“張說遠在相州,若一來一回,會耽擱許多時日。也罷,你們不嫌麻煩,盡管去吧。唉,皇後呀,你我夫妻情重,豈不比這些虛空的外物更為珍重?你如此重視這些俗物,有點可惜了。”
王皇後卻沒有聽出夫君話裏的弦外之音,頓時歡天喜地地告退。張說看到皇後派人來請碑文,當然抖擻精神,妙筆如花,將王仁皎誇得如開國功臣一般。李隆基將此文一揮而就,用的是他最擅長的隸書之體。墓碑刻成之後,立於渭水之濱的王仁皎墓前神道中,路人見此,皆知當今皇帝對皇後族家恩寵殊遇。
一場小風波由此風平浪靜,此後兩日,李隆基一直在思慮此事:宋璟此為,應該鼓勵還是稍稍抑之呢?
第二日的早朝之時,李隆基給出了答案。他當殿褒揚宋璟,讚道:“朕常欲正身紀綱天下,今遇國丈之事,朕有迷失之時。眾卿皆不敢言,獨宋卿敢強項諍諫。朕此二日深思,若想依貞觀故事行事,須依聖人之言行教化之道。則眾卿須像宋卿這樣,敢於逆龍鱗觸龍顏,教化之策方能深入人心。為旌揚宋卿之功,朕賞彩絹四百段。”
群臣聞言,心中頓時大吃一驚:四百段啊!是時彩絹實與錢幣有相同的功用。唐高祖李淵於武德四年廢除已通行一千三百餘年的五銖錢,改鑄開元通寶,遂為有唐一代的通用貨幣。是年每鬥米約為三十五文,面每鬥四十八文,絹每段三百三十文,彩絹約為五百文。絹由於具有容易貯藏和便於交換的功用,除了可以制成衣飾使用之外,較之其他物品更具有貨幣的功能,唐人實將之視為貨幣。李隆基此前賞人,或者數十段,至多不過百段,今日一下子賞了宋璟四百段,價值二十萬錢啊!
當初太宗皇帝為了導人諍諫,大臣孫伏伽因上諫言,竟然因此得賞一處豪宅——蘭陵公主園,則李隆基今日當殿賞賜宋璟,實有相同功用。
宋璟得了這筆巨賞,他若將此物捧回家中,也就不是宋璟了。是年陳州大旱,百姓顆粒無收,朝廷此前已賑濟多次,宋璟令人將此彩絹換成米面,然後送之陳州以濟災民。
君臣二人冀此四百段絹,皆收到了各自美名。
自入冬以來大雪已下了數場,這日自淩晨時分雪漸漸下密,天亮之後,就見宮內上下皆蒙上了白色一片。雪花還沒有止歇的意思,一直下到近午時,地上的雪層已積有半尺多厚。
李隆基此前一直在殿內批閱奏章,其過一會兒就問高力士:“雪還在下嗎?”得到了肯定回答之後,心情愉悅有加。他將案上一沓子奏章看完,起身興致勃勃地說道:“高將軍,隨朕出外到雪中走一走。”
高力士隨侍李隆基多年,知道他有冒雪而行的癖好,早就為之備好了一件白紗中單大氅和一具素色鬥篷,一雙高腰的烏皮履。李隆基裝束出門,不許其他儀衛隨行,僅有高力士一人跟隨,主仆二人就踏著亂瓊碎玉冒雪向殿後走去。
甬道上皆被落雪覆蓋,此甬道一直通往宮內居中的海池,李隆基一路默默行走,唯聽其腳下烏皮履踩雪的“嘎吱嘎吱”聲。
二人來到海池邊,放眼望去,海池的靜水早已凝結成冰,現在冰面上又蒙上了一層雪花,與周邊的亭臺、廊橋、樓閣渾然一體,成為一個銀白的世界,四周寂靜無聲,似乎時間也凝固不前。
李隆基取下鬥篷,擡頭望天,任密集的雪花跌落在臉頰之上,其時飄落的不唯雪花,間或夾雜有雪粒,敲在臉上有微微刺疼的感覺,李隆基心境奇好,讚道:“若一年之中,日日皆有雪花飄落,豈不美哉?”
高力士說道:“陛下心系庶民,若天下無季皆冬,則糧食定會顆粒無收,陛下那時定會憂慮萬分了。”
李隆基笑道:“高將軍,你莫非也成了宋璟一般?朕好不容易出外輕松一番,別再拿軍國大事來煩我了。人生一場,若整日裏規規矩矩,那是好無趣味的。”
高力士道:“世人皆言宦者最善獻媚,陛下也經常訓誡宮內之人。臣若萬事皆順著陛下,則陛下定會疏遠臣等。”高力士畢竟陪伴李隆基多年,二人雖為主仆,然漸有友情,說話不像起初那樣小心翼翼了。
“朕休閑之時不再想軍國之事,你要順著我高興才是。”
“臣明白。”
李隆基手指池中說道:“眼前白雪茫茫,若池中此時有數叢綠樹,則此景更佳。”
“陛下若有此意,入春之後可使人在池水之中造一小島,並植常綠之樹,則陛下來年落雪之時可觀此景。”
“罷了,朕也就是說說而已,不用大興土木了。”
李隆基提起綠樹,勾起了高力士心裏的記憶,遂說道:“臣想起一處觀景的所在,臨湖殿裏的牡丹應該開了,陛下若有興致,倒是可以一觀的。”
李隆基昔年曾在王崇曄宅中看到其用熱氣培育出的洛陽牡丹,其記憶猶新,此後令人依其法在宮內培植,以待春節時觀賞。他此時聞言大喜,說道:“好呀,眼前雪花飄飄,室內又有牡丹爭奇鬥艷,此景大妙。我們這就過去。”
高力士說道:“此去臨湖殿路途甚遠,請陛下稍待片刻,臣喚人擡輿過來。”
李隆基搖手不許:“如此美景,何必乘輿而行?我們就慢慢走過去。對了,午膳就在臨湖殿用吧,你可派人速去籌備,還要暖上一壺好酒。”
高力士看到李隆基心情甚歡,心內也隨之輕松。其在跟隨行走的過程中,喚人細細囑咐了一遍。
臨湖殿此前一直空置,自從開始在宮內培育洛陽牡丹之後,這裏似乎就成為一個養花的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