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 罷冗官機鋒暗藏 貶功臣苦心圖存 (1)
關燈
小
中
大
李隆基與姚崇的這番對話,已勾勒出了此後這對君臣施政的大致模樣。姚崇的十事要說,則是以貞觀之治的精髓,結合當前的弊端而來,非常符合李隆基的心意。由此可見姚崇事先的籌謀功夫:這十件事兒,皇帝肯定十分樂於答應。
李隆基透露出今後將設一主一次兩名宰臣的想法,更讓姚崇喜出望外,如此就可以大刀闊斧行事,再無掣肘之感。君臣二人明白此後朝中走向,而外人則一時不明。如張說雖對姚崇拜相感到不舒服,然心想姚崇不過為郭元振的替代者,今後在政事堂議事應該偏重於軍事,對自己的地位有威脅,尚不足以顛覆。只要自己今後萬事留心,如此的格局可以保持一段時間。所謂事在人為,說不定皇帝此後會對姚崇改變看法,那也是不可知的事。
孰料姚崇為相後第一次上朝,頓時弄得張說手忙腳亂。
這日皇帝臨朝之後,姚崇首先持笏出班奏事:“陛下,臣以為欲彰顯新元氣象,須立刻罷‘斜封官’。自太宗皇帝貞觀朝力主開科取士以來,天下能才脫穎而出,遂使大唐昌盛如此。然自從有了‘斜封官’,就斷了選賢用能之路,更使天下百姓咬牙切齒。”
李隆基眼中露出讚許之意,說道:“是啊,此為我朝最大弊端。其一日不除,則無法再說其他。姚卿,你欲如何罷之呢?”
姚崇上來就提“斜封官”之事,讓張說和劉幽求很不舒服。他們皆有同樣的心思,你姚崇身為兵部尚書,為何要來管“斜封官”的事兒?二人並排而立,張說斜目向劉幽求使了個眼色,劉幽求馬上明白了張說的心思,遂不待姚崇回答,跨前奏道:“陛下,政事堂已就‘斜封官’的事兒議過幾回,吏部已將‘斜封官’甄別完成,近日內就要罷掉一批。”
崔日用任吏部尚書,也出班奏道:“陛下,‘斜封官’共有三千二百五十三人,此次甄別後罷去二千五百六十一人。”
李隆基冷冷說道:“如此說來,這剩餘的六百九十二人定是頗有才具了?”
崔日用答道:“劉仆射曾與臣商議過此事,吏部馬上進行第二次甄別。”
李隆基問道:“你這第二次甄別之後,大約要在來年才能完成吧?”
崔日用答道:“臣與吏部官員可以晝夜加班,爭取在年關前完成。”
李隆基起身,在臺上緩緩走了數步,說道:“一個十分簡單的事兒,讓你們弄得愈發覆雜起來。有必要搞什麽甄別嗎?他們不走朝廷詮選程序,卻花錢托門子,由此獲得了朝廷的俸祿,就是不該!你們政事堂就不要管這個事兒了,姚卿,此事由你主之,由你督促吏部,自今日始將全部‘斜封官’罷掉。”
姚崇躬身答道:“臣奉旨。”
張說明於吏事,知道在此當兒不宜再出言反對。劉幽求卻不然,眼見姚崇狗拿耗子管了自己分內之事,心中就有些不忿,忍不住奏道:“陛下,臣以為‘斜封官’歷時已久,尤其在京中其內裏關系盤根錯節,眼下國家稍安,不宜輕易啟釁,似以穩妥為要。”
魏知古也出班奏道:“陛下,劉仆射所言甚有道理。當時‘斜封官’大鬧吏部衙門的事兒猶歷歷在目,千萬不可生亂。”
李隆基聽到劉幽求口中說出“啟釁”二字,心中不由得大怒,心想皇帝辦事,何為“啟釁”?他本來想當庭斥責,轉而又平靜下來,輕輕覆歸座上,目視姚崇微笑道:“姚卿,朕已讓你主持此事,你以為劉大人和魏大人說得有道理嗎?”
姚崇微微一笑,答道:“斥退‘斜封官’為得民心之舉,措施愈嚴厲,則天下民心愈向往陛下。臣有一請,只要陛下允可,則三日內此事就可風平浪靜。”
李隆基頷首示意姚崇說出請求。
姚崇道:“治除亂象,須用重典。臣請陛下暫借龍武軍甲士二百人,並附帶二百根大棒。只要這些‘斜封官’敢來鬧事,來一個打一個,來兩個打一雙,三日之後,他們自然清靜。”
聞聽姚崇使用如此狠招,座下群臣暗地裏倒吸了一口涼氣:姚崇為官多年,向來端莊謹慎,只知道他內心算計頗為縝密,何曾有過如此簡單粗暴的行為?然瞧著眼前之勢,皇帝剛剛起用姚崇已然萬分信任,若出聲反對只是自討沒趣,遂各緘其口。
李隆基微笑道:“好呀,朕準奏。王毛仲,你從龍武軍中挑出二百精壯之人由你親帶,你這幾天什麽事都不用幹,跟隨姚卿身後即可。”
王毛仲出班答應。
“斜封官”雖在京中形成了盤根錯節的關系,然辨其根源無非因請托韋氏、安樂公主及太平公主等人而來。景龍二年“斜封官”大鬧吏部衙門,其根源在於太平公主妄圖插手朝政,因而暗中指使張儉及丘立德等人聚眾鬧事,以向皇帝哥哥李旦施壓。如今太平公主已死,這些“斜封官”的後臺皆已消失,其氣焰也隨之大幅收斂。
姚崇此次主持罷“斜封官”之事,首先請李隆基簽署了罷官詔書,並將之明發天下;此後又囑托王毛仲在吏部衙門前安排二百龍武甲士站立,這些甲士皆手持大棒煞氣凜凜。
事兒非常奇怪,罷官詔書下發後,京城衙署中再也見不到昔日“斜封官”的身影。他們不但乖乖回家,也不敢有任何怨言,吏部衙門門前靜悄悄杳無人跡,看來這些甲士空忙了一場。
此後的第三日早朝散後,李隆基將姚崇留下入偏殿議事,李隆基笑道:“看來這些大棒立竿見影,將‘斜封官’嚇得魂飛魄散,沒有一個人敢來鬧事。”
姚崇道:“人之性情善於欺軟怕硬,如此事兒只要朝廷稍微示弱,他們定會順著竿兒無休無止。陛下此次決意罷官,這些人在朝中沒有倚仗之人不免氣餒,事兒就好辦了。臣當日在殿上當堂說出此法,朝會散後這些人已從各個渠道知悉,知道這次是認真的,沒人敢來說三道四,就有了今日的結果。”
李隆基嘆道:“你在頃刻之間,就辦妥了張說他們三個月辦不成的事兒,足見朕此次拜相甚為妥當。姚卿,以張說、魏知古之能,為何不能遂朕心意呢?”
姚崇道:“此次罷‘斜封官’之後,陛下須跟進整飭吏事。臣替陛下想過了,現在已近年關,到了考績官員的時候,過往官員考績流於形式,此次一定要整改前弊。”
“好呀,此事還是由你來辦。”
姚崇搖搖頭,說道:“名不正,則言不順。那日朝堂之上,張說與劉幽求對臣插手吏部之事不以為然,陛下應該知道。”
李隆基微笑了一下,伸手從案上抽出幾道奏章,將之遞給姚崇,說道:“這裏有禦史大夫趙彥昭數人的奏章,你瞧一瞧。”
姚崇接過一看,見奏章中彈劾的人正是自己。其內容大致一樣,主要引用聖人的仁恕道理,將姚崇的大棒之策駁得一錢不值,勸誡皇帝不可任由這種流毒荼毒天下,應對姚崇進行懲罰。姚崇讀罷笑了笑,說道:“人間萬象,任何事都會有人說三道四,隨它去吧。”
李隆基問道:“你認識趙彥昭嗎?”
姚崇搖頭道:“臣聽說過此人,然並不相熟。”
“朕上次授你為同州刺史時,此人也上彈章,說你在申州時不理政務,整日裏游賞淫樂,你們莫非有些宿怨嗎?”
姚崇道:“陛下,趙彥昭身後定有人指使,妄圖達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這些言官在清明政治下,憂國憂民,心底無私,敢於犯顏直諫,對國家大有益處,然到了亂世之時,他們心底往往有私,就淪為利益攸關者手中的工具,就成了打手,當然,言官本人也可因此獲益。”
“如此說來,定是有人不想你出山為相,因而指使。也罷,朕要治趙彥昭之罪。”
姚崇搖搖頭,說道:“陛下不可。陛下那日答應臣導人諍諫,若將趙彥昭治罪,豈不是堵塞言路?‘清者自清,濁者自濁’,隨它去吧。只要今後政治清明,這些言官定會以魏征為楷模,不敢再有偏差。”
“好呀,你心寬如此,朕心甚慰。”
姚崇狡黠一笑,問道:“其實不欲臣出山者,莫非陛下不知嗎?”
李隆基哈哈一笑,不做正面回答,轉為其他:“朕這幾日想過了,眼下的朝中重臣或有大功在身,或者私心頗重,不宜輔卿。按說宋璟頗為合適,然大理寺正在辦的一件事兒為其親戚,恐怕他要因此受累,連雍州刺史都幹不成,朕準備改授其為廣州都督。”
姚崇知道這件事兒,也就不再追問。皇帝既然說時下的重臣皆不宜為相,顯然已將張說、劉幽求和魏知古排除在外,那麽皇帝心儀何人呢?
李隆基繼續說道:“朕近日瞧中了一個,此人現任門下省侍郎,名盧懷慎,你與他相熟嗎?”
姚崇搖搖頭,說道:“臣知道此人,然未有交往。聽說此人清儉不營產業,所得祿賜,多散於故人親戚,家中妻子貧寒如故。當初他到東都赴任,其奉身之具只一布囊而已。”
李隆基也搖搖頭,說道:“朕看中盧懷慎,非是看重他清儉。當然,人若清儉則示此人心底無私,由此處置政務之時無欲無求,頗為公允。朕以為,盧懷慎為人謹慎,不爭權奪利,唯思踏實辦事而已。他若與卿相配,大政方針由你定之,細務由盧懷慎來辦,你們倒是相得益彰。”
姚崇道:“大政方針自由陛下來定,臣等實為辦事之人。”
李隆基道:“姚卿今後不許太謙!譬如選相之事,當然由朕定奪。至於其他事兒,當然由相者辦理。自從有了國君與官吏,如寶塔一樣層層治理,逐級的事兒非常分明,若皇帝事必躬親,豈不累死了?姚卿放心,朕用人不疑,你今後可以放手幹吧。”
姚崇默默不語,心想自己倒可以放手來幹,然現在名不正則言不順,如何來幹?
李隆基似乎猜透了姚崇的心思,說道:“姚卿,朕總覺得趙彥昭與張說大有幹系。朕知道,張說雖未明言,但其最怕朕拜你為相,當初他游說王琚來勸說朕,建言授你為河東總管,由此可見一斑。當然,這可能是朕猜疑罷了。”
姚崇還是笑了笑,他心中早如明鏡似的,知道張說如今的心思。然張說畢竟曾為皇帝的老師,又為當今文宗領袖,官聲不錯,且有擁立之功,皇帝若無過硬的理由不好輕易將他拿下。姚崇心中暗暗想道:既然皇帝一時找不出罷黜的理由,那麽自己要想法為皇帝找一個過硬的理由。
李成器現仍住在興慶坊內,因李隆基近來追封生母竇氏為昭成順聖皇後,遂與李成義一起避諱改名。李成器改名為李憲,李隆基徙封其為寧王,授為開府儀同三司;李成義改名為李溈,封為申王,授為金吾大將軍。
開府儀同三司為散階之官,為從一品,其位雖尊貴,然無什麽實際事兒。貞觀之時,如魏征等人被授此職,唐太宗仍讓他們參與機務,位同宰相職。現今宰相職人員僅四人,李隆基還嫌人多,李憲深知自己的身份特殊,不敢過問朝政,除了按例上朝,其他時間多待在府中消磨時間。
李憲與李隆基一樣,自幼受到父親李旦的影響,深谙樂舞之道,其府中養有一批樂工和歌伎,至於器樂之精,也是可以傲視天下的。李憲近來又多了一種興趣,即沈湎於詩詞唱詠,自己也作詩不少。張說作為文宗領袖知道李憲有此喜好,閑餘之時偶入府內與李憲共相切磋。
這日後半午,張說又入寧王府中。
張說說道:“下官觀殿下近來所寫之詩,格律日漸純熟,且流麗婉暢之中,更有宏放渾厚之氣象。尤其那首寫長安古意之作,清詞麗句,韻味深厚,不流於浮艷,與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可相媲美。”
李憲聽後雖覺欣喜,然頗知自己詩才若何,絕對不能與張若虛相提並論,遂說道:“我得張丞相之助,能將一首律詩大致寫出,已算不易了。然詩之用詞、用律乃至用典,我遠未到純熟的地步,萬萬不敢與張若虛等人相比。張丞相,近來外面又有什麽佳作呀?”
“好詩甚多。下官那日向聖上建言,若君臣聯詩,定會推動詩壇更加繁榮,奈何聖上不聽。”
李憲遇到談論李隆基及時政的時候,向來緘口不言,現在也閉緊了嘴一言不發。
張說見狀,繼續說道:“近來有兩人寫詩頌廬山之美,他們並不相識,詩興相當有趣味。”張說說罷,伸手取出兩張詩箋,遞給李憲。
李憲接過詩箋,先看了張九齡所作的《湖口望廬山瀑布水》:萬丈紅泉落,迢迢半紫氣。奔流下雜樹,灑落出重雲。
日照虹霓似,天清風雨聞。靈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氳。
另一首由孟浩然所寫,名為《晚泊潯陽望香爐峰》:掛席幾千裏,名山都未逢。泊舟潯陽郭,始見香爐峰。
嘗讀遠公傳,永懷塵外蹤。東林精舍近,日暮但聞鐘。
李憲讀罷後問道:“這個孟浩然還在荊州居住吧?他的那首《春曉》詩早已聞名天下,且往往成為孺子最早上口之詩。這位張九齡,我卻不識。”
張說道:“下官也僅與張九齡會過一面,此人系韶州曲江人,擢進士後又以道侔伊呂科策高第,被授為左拾遺。”左拾遺為門下省屬官,為從八品官員。
李憲道:“嗯,這兩首詩不分伯仲,然我更心儀張九齡這首。張丞相,你說是嗎?”
張說道:“殿下的眼光,那是不會差的。孟浩然此詩佇興造思、洗削凡近、意境清遠,多自然超妙之趣,然終為隱居閑適和羈旅愁思,不免狹隘;而張九齡的末句言‘靈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氳’,其詞采富艷不說,更有實濟時用之妙。”
李憲笑道:“好長時間未見張丞相衷心誇讚一人了,此人現為八品官員,看來將來不可限量啊。”李憲知道,張說日常見了權勢人物以恭維為主,當日崔湜離衙後跨馬吟詩一首,張說不齒崔湜的人品,當時就有“文與位固可致,其年不可及也”的讚語,可見張說日常的恭維之詞,那是當不得真的。
二人談詩良久,李憲忽然想起一事,說道:“張丞相,說點題外話吧。你為中書令,按說亦非題外話。當初我們兄弟五人聯宅而居,京城之人稱此處為‘五王宅’,如今三郎當了皇帝,此‘五王宅’就成為皇帝舊邸,我們兄弟在此居住就不相宜了。”
張說頷首道:“殿下所言甚是。按照以往成例,皇帝舊邸需修繕一新後成為皇帝別宮。”
“我們兄弟四人商議,準備聯名上奏章,請求聖上為我等另辟新宅,搬出舊府。張丞相以為此舉妥當嗎?”
“當然妥當,且越快越好。”
張說說到這裏,忽然轉顏一笑,說道:“殿下今後不可再稱下官為丞相,如今姚崇入閣,我等幾位已是有名無實。其實殿下近日要搬出舊宅之議,還是與姚崇溝通一下最好。”
李憲沒有接腔,遇到這等敏感話題時,他知道選擇緘默方為上策。
後兩日早朝之時,李憲四兄弟果然聯名上了一道奏章,建言退出“五王宅”另辟新宅。李隆基閱罷奏章,喚出工部尚書源乾曜道:“朕準了寧王之奏請,工部可依‘五王宅’現有之格局稍加修繕即可,如今國家大亂之後,亟待休養生息,不宜耗費太多。”
源乾曜躬身答應。
李隆基又道:“‘五王宅’今後更名為‘興慶宮’,待此宮修繕完畢,朕即搬出太極宮入此宮居住。雖不必大加修繕,必要的營造還是要有的。居中可修建兩樓,南面名為‘勤政務本樓’,朕今後就在裏面理政;西面的名為‘花萼相輝樓’。”
群臣聞聽“花萼相輝樓”這個名字,一時不明白皇帝建此樓的意思。
李隆基馬上解釋此樓的含義,他喚出李憲說道:“大哥,我們兄弟五人自小就住在一起,今生不可遠離。朕想過了,你們搬出‘五王宅’當然可以,然不可遠離。此‘花萼相輝樓’即為我們兄弟所建,此為我們日常宴飲相聚的地方,你與五弟可在勝業坊建宅,二哥與四弟在安業坊建宅,你們不在宮中的時候,朕若念起你們,即可登此樓相望。”
群臣一聽皇帝原來是這樣的心意,想到皇帝如此友悌兄弟,不禁大為感嘆。李憲兄弟四人躬身謝恩之後,張說即出班奏道:“陛下友悌兄弟,遙追周公燕兄弟之情。《詩》雲,‘棠棣之華,莫如兄弟’,其萼胚依依,正是手足之情相輝之意。臣等感嘆之餘,頗有艷羨之意。”
姚崇卻不是這樣想,心想皇帝明似兄弟不舍之意,焉知其是否為了伺察諸王動靜,因而要目力所及就近監督呢?看到張說在這裏諛詞連連,也出班奏道:“陛下,張令的說法臣不敢茍同。怎能起‘艷羨’之意呢?陛下友悌兄弟,定會推恩惠及臣下,此話其實不用多說。”
張說心想讓姚崇抓住了自己話中的破綻,既打擊了自己,又向皇帝邀寵,委實高明,自己無法反駁,只好順著說道:“姚公所言甚是。臣乍聞陛下此議,心中不免激蕩不已,由此話不擇言。”
李隆基揮了一下手,微笑道:“罷了,你們不用再說。朕想起太宗皇帝昔日說過,君臣戮力共治,無非使君臣長葆富貴而已。朕這些日子想起這段故事,想起那日處置郭元振和唐紹之事,心中就有了一些想法。按說軍容不整,處置此二人並不為錯。然郭元振為功臣,且也不能將所有錯處歸罪於唐紹一人。”
群臣聽到皇帝悔悟,不敢言聲。
李隆基喚出吏部尚書崔日用道:“崔卿,郭元振現在還沒到新州吧?”
新州距長安五千餘裏,郭元振一家在路上逶迤行走應該行至半途,崔日用據實回答。
李隆基道:“崔卿,吏部速擬授書,起覆郭元振為饒州司馬;另給予唐紹妻子半祿,聊作補償吧。”
郭元振的身心卻未領到李隆基的這份情意。郭元振被流放出京之始,他心想自己有邊功於國,近來又佐皇帝誅滅太平公主之黨,當時自己手綰兵權,若非全力支持皇帝,其成功與否肯定要大打折扣,怎麽能因為一件小事就翻臉不認人了呢?那日若非張說和劉幽求求情,自己說不定就掉了腦袋!郭元振越想越惱,將所有的怨毒都集於李隆基一身,然差役在側,若流露出對皇帝怨恨的言語,肯定會掉下腦袋,他只好將怨毒深埋心間,數日之間就染成一病,只好病懨懨地挨在車兒上慢慢行走,病情越來越重。當他行至中途接到驛卒快馬送來的起覆授書時,拿起看了一眼,喃喃說了一句:“饒州司馬?呵呵,我又成六品官了!”饒州是時為下州,司馬僅為六品職。郭元振如此未轉過心勁兒,三日後憂憤而逝。
李隆基現在寬待郭元振和唐紹,又讓群臣感嘆一番。
朝會散後,群臣躬身按序退出。姚崇作為宰臣站在前列,按例最後退出。李隆基忽然發現姚崇退行的時候腿腳有些不靈便,就關切地問了一聲:“姚卿,你怎麽了?”
姚崇慢慢行走至禦座下,此時群臣皆退出門外,殿內僅剩下姚崇一名朝臣。李隆基再問道:“姚卿,你昨日還好好的,莫非昨日摔了一跤?”
姚崇搖搖頭,說道:“陛下,臣腿腳也就罷了,唯心疼而已。”
李隆基笑了,說道:“姚卿說笑來著。朕尚未聽說心疼會致腿腳蹣跚。”
“心疼為大病,那是會影響全身的。”
李隆基關切地說:“如此,朕傳太醫速來為卿醫病。”
姚崇道:“此心病太醫是醫不好的,唯有陛下能醫。”
李隆基此時已明白姚崇是在故弄玄虛,遂正色說道:“姚卿,你有什麽話盡管說吧,不用繞彎兒!”
姚崇拱手道:“臣聽說張說近來常往‘五王宅’走動,陛下知悉否?”
李隆基點頭道:“朕知道。大哥近來頗愛詩律,常與張說研討詩詞格律,大哥近來的詩作進步甚快,其緣於此。”
姚崇搖頭道:“張說與寧王探討詩律,臣也知聞。然臣昨晚間偶然經過‘五王宅’,恰巧看到張說乘一輛車兒未入寧王府,卻進入岐王府了。”
李隆基聞言不禁神色大變,岐王李範現為金吾大將軍,按例掌管禁軍,張說夜入其府,莫非有什麽要緊事兒?
李隆基以郡王之身興起,他與姑姑聯手,又與禁軍將領交往,終於誅滅韋氏;此後又小心翼翼再清姑姑黨羽。其間的陰謀詭計可謂層出不窮,李隆基作為其過程的重要人物,當然明白陰謀詭計的緣由和操作過程。如今張說身為中書令,又是功臣,其與同為功臣的岐王李範相會,其中李範又兼有親王和禁軍統領的身份,兩人會面不用說任何話,本身就十分敏感。
李隆基沈吟片刻,說道:“他們果然夜裏見面了嗎?姚卿,四弟向為粗獷的性子,張說人情練達,他莫非不知如此會有瓜田李下之嫌嗎?”
姚崇道:“張說聰穎無比,他焉能不知?他不過暗想夜幕障去身影,如此可以不知不覺,誰知臣因緣湊巧路遇見之。”
李隆基不再吭聲,其沈思片刻,方才微笑道:“姚卿,你將這番話說出,心病應該大好了吧?”
姚崇道:“陛下聖明。臣將這番話說出,好似卸下千斤重擔,心裏一下子就豁亮無比。所謂心寬體松,估計臣之腿腳也要利索多了。”
“嗯,你腿腳輕松,夜來又可乘車在城內四處晃悠,說不定又能瞧見什麽事兒。”
姚崇一時摸不清皇帝說這句話的真實含義,不敢輕易接腔,遂躬身道:“陛下,容臣告退。”
“嗯,你退下吧。”
姚崇走後,李隆基坐在那裏一動不動,獨自盤算了許久。大約過了小半時辰,李隆基喚來高力士,吩咐道:“朕昔為太子之前,身邊總有一班人談說,甚是有趣;如今當了皇帝,除了朝堂上正襟危坐聽他們稟報之外,等閑難得見上一回,朕今日有些念記他們了,你去傳這班功臣入宮,晚間共同進膳。”
高力士答應後離去,一個時辰後回來稟報已知會完畢。高力士說道:“這幫功臣聞聽聖上召見賜宴,皆歡喜得緊,唯普潤禪師以化外之人請托,堅辭不來。”
普潤自從李隆基誅滅韋氏之後,仿佛心性大變,專一研討佛理,絕足不問政事。
李隆基笑道:“看來只有普潤禪師活得最為明白,其研討佛理之際變得無癡無欲,這份定力委實難得。”
賜宴地點設在太極殿西側殿裏,功臣們聞聽皇帝賜宴固然欣喜萬分,然畢竟今非昔比,皇帝的威嚴日見淩厲,郭元振的例子歷歷在目,他們心間都多了一份小心。酉時三刻,這幫功臣小心翼翼進入殿內,素常詼諧多趣的王琚和麻嗣宗也變得端莊起來,不敢多說一句廢話。
申牌時分,李隆基步入殿內,群臣跪伏行禮。李隆基微笑道:“平身吧。朕所以能登皇位,得眾卿助力不少。朕今日又念記起大家,就來聚飲一次。都在各自案前坐下吧,我們慢慢敘話。”
張說得知皇帝賜宴,心裏不禁生出疑問:當初皇帝謀位之時,當然需要一幫貼心之人秘密行事;如今皇帝言明要依貞觀故事治國,恐不能囿於功臣的小圈子來擇才授任。那麽皇帝此舉意欲何為呢?張說眼觀李隆基那微笑之面,雖知皇帝的飯不是好吃的,然實在猜不透其本意,只好繼續滿腹狐疑下去。
菜品果蔬酒水已布滿案上,李隆基手執酒盞說道:“我們今日坐在一起,那也是因緣而成。如王崇曄、麻嗣宗為朕少時的玩伴,王毛仲、李宜德為朕的親隨,鐘紹京、劉幽求和葛福順等將領也算舊識,王琚則是朕巧遇而識,至於張說、魏知古、崔日用為朝中重臣,你們心向朕立有大功,總而言之,你們皆為朕之功臣。來,請共飲一盞,以示朕感激之情。”
眾人依言飲盡一盞。
張說放下酒盞,拱手說道:“陛下此言讓臣等萬分羞愧。臣等盡力為臣子的本分,然今日榮於華袞,實為陛下的萬分聖恩,臣等唯有感激涕零,不知所以。”
麻嗣宗一直隱忍至今,看來實在憋不住了,拱手插言道:“張令說得不錯。微臣不過伴陛下日子多一些,有了如此的大富貴,則此生太值了。”麻嗣宗現任左金吾大將軍,官至正三品。
李隆基斜睨了麻嗣宗一眼,臉上微笑依然未改。他再舉起酒盞,說道:“你們如今官至高位,其職責與往日相比大為不同。望你們恪盡職守,謹依本分,來,再共飲一盞。”
眾人依言飲盡,他們懾於李隆基的威嚴,皆小心翼翼,連夾菜也不敢頻繁出筷。
李隆基伸手取過一梨,輕輕剝去梨皮。此梨系長安南郊所生,色呈黃金色,肉嫩水多,名為“哀家梨”,此時以烤食為最佳。李隆基一口咬入半個,就覺汁水在口中漫溢,入腹後頓覺有沁脾之香,是時為解酒最佳之物。座下人看到皇帝吃梨,也急忙隨之剝梨咽入。
李隆基臉上的微笑漸漸消失,說道:“麻嗣宗剛才說的話,估計諸位皆有同感。有此富貴當然好,然不可忘了自身職責。朕聽說萬騎將士恃有大功,竟然在京城大街上橫暴不法,你們七人執掌禁軍,知聞此事嗎?”李隆基所指七人,即是葛福順、陳玄禮、李仙鳧、王毛仲、李宜德、麻嗣宗和王崇曄。
葛福順拱手稟道:“陛下所言甚是。景龍之變後,一些萬騎將士確實橫暴不法,臣等當時得陛下之訓大力整飭,此後雖偶有反覆,終無大礙。”
李隆基道:“終無大礙?天下承平之後,有多少人眼觀著你們這些功臣的一舉一動。即使有‘小礙’亦為恃功而驕,望諸位切記。崔卿,崔氏家學淵源,應當知曉漢代功臣的結局,葛福順他們讀書甚少,你可將那段史事剖明一下。”
李隆基此言一出,座中如張說、崔日用等飽學之人心裏不由得一震:皇帝今日賜宴,莫非想借漢代功臣之事來敲山震虎嗎?
崔日用依言說道:“昔漢高祖克定天下,將所有大功之人分封為侯王,然韓信、英布與彭越等昔日名將野心膨脹,終致被戮。”
崔日用此話一出,嚇得麻嗣宗等一幹人神情慌張。
李隆基端起酒盞,微笑道:“剛才崔卿所言,說的是西漢的事兒,後面還有東漢的事兒可以借鑒。當初跟隨光武帝開國的南陽二十八將,功成之後,有厚祿重賞,皆退居林泉,含飴弄孫,他們如此優閑自保,也成就了光武帝的美名。來,我們共飲這第三盞酒,但願我們君臣傳之後世如東漢故事那樣。”
李隆基的這番話看來是今晚賜宴的主旨,座下人聽後如張說等人非常明白皇帝的勸誡,而李仙鳧等粗人則不甚了了。其實他們內心中有個共同的想法:提著腦袋幫皇帝奪得了天下,正是享受權力的時候,豈能主動去當閑人?
劉幽求是一個有野心之人,他此時理解李隆基告誡的是這幫軍中粗人,並不牽涉自己。因為漢光武帝奪得天下之後,將大功武將擱置一邊,專一訪求文士來治理天下。遙想自己此前處心積慮幫皇帝定計誅滅韋氏,此後為了與太平公主爭鬥被廢為流人,其間受了多少苦費了多少心力,若從此為閑職,劉幽求萬萬不能接受。
李隆基此時又想起郭元振的事兒,嘆道:“其實功臣得罪,皇帝的心中就好受嗎?朕那日貶斥郭元振,所謂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以當時之勢若非將他拿下,天下人定會恥笑朕,又如何依貞觀故事治國呢?大事面前,個人受一點委屈不算什麽,今後朕若有得罪諸位的地方,若為國家之體而行事,望諸位能夠理解。朕那日晚間因貶斥郭元振,竟然連覺都沒有睡好,其實唐紹也不致身死。王毛仲,你那日的手也太快了一些,若當時不殺,事後從輕處置也是可以的。”
眾人聞聽李隆基吐露心聲,暗思這個皇帝內心不乏柔情,心中就大為妥帖。
此後眾人逐個向李隆基敬酒,李隆基不勝酒力,待諸人敬酒時僅淺抿一口。此時夜已闌珊,清冷的月光透過窗欞灑入殿內,讓人想起此時已為初冬的時節。李隆基此後不再多說話,眾人也不敢輕啟話題,場面不免有些壓抑。好在李隆基臉色始終和緩,宴席終究盡歡而散。
張說平時眼界甚高,能瞧上眼的功臣唯崔日用一人。他退出殿後有意和崔日用行在一起,輕聲問道:“崔尚書,聖上今日賜宴,到底意欲何為呢?”
崔日用心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李隆基透露出今後將設一主一次兩名宰臣的想法,更讓姚崇喜出望外,如此就可以大刀闊斧行事,再無掣肘之感。君臣二人明白此後朝中走向,而外人則一時不明。如張說雖對姚崇拜相感到不舒服,然心想姚崇不過為郭元振的替代者,今後在政事堂議事應該偏重於軍事,對自己的地位有威脅,尚不足以顛覆。只要自己今後萬事留心,如此的格局可以保持一段時間。所謂事在人為,說不定皇帝此後會對姚崇改變看法,那也是不可知的事。
孰料姚崇為相後第一次上朝,頓時弄得張說手忙腳亂。
這日皇帝臨朝之後,姚崇首先持笏出班奏事:“陛下,臣以為欲彰顯新元氣象,須立刻罷‘斜封官’。自太宗皇帝貞觀朝力主開科取士以來,天下能才脫穎而出,遂使大唐昌盛如此。然自從有了‘斜封官’,就斷了選賢用能之路,更使天下百姓咬牙切齒。”
李隆基眼中露出讚許之意,說道:“是啊,此為我朝最大弊端。其一日不除,則無法再說其他。姚卿,你欲如何罷之呢?”
姚崇上來就提“斜封官”之事,讓張說和劉幽求很不舒服。他們皆有同樣的心思,你姚崇身為兵部尚書,為何要來管“斜封官”的事兒?二人並排而立,張說斜目向劉幽求使了個眼色,劉幽求馬上明白了張說的心思,遂不待姚崇回答,跨前奏道:“陛下,政事堂已就‘斜封官’的事兒議過幾回,吏部已將‘斜封官’甄別完成,近日內就要罷掉一批。”
崔日用任吏部尚書,也出班奏道:“陛下,‘斜封官’共有三千二百五十三人,此次甄別後罷去二千五百六十一人。”
李隆基冷冷說道:“如此說來,這剩餘的六百九十二人定是頗有才具了?”
崔日用答道:“劉仆射曾與臣商議過此事,吏部馬上進行第二次甄別。”
李隆基問道:“你這第二次甄別之後,大約要在來年才能完成吧?”
崔日用答道:“臣與吏部官員可以晝夜加班,爭取在年關前完成。”
李隆基起身,在臺上緩緩走了數步,說道:“一個十分簡單的事兒,讓你們弄得愈發覆雜起來。有必要搞什麽甄別嗎?他們不走朝廷詮選程序,卻花錢托門子,由此獲得了朝廷的俸祿,就是不該!你們政事堂就不要管這個事兒了,姚卿,此事由你主之,由你督促吏部,自今日始將全部‘斜封官’罷掉。”
姚崇躬身答道:“臣奉旨。”
張說明於吏事,知道在此當兒不宜再出言反對。劉幽求卻不然,眼見姚崇狗拿耗子管了自己分內之事,心中就有些不忿,忍不住奏道:“陛下,臣以為‘斜封官’歷時已久,尤其在京中其內裏關系盤根錯節,眼下國家稍安,不宜輕易啟釁,似以穩妥為要。”
魏知古也出班奏道:“陛下,劉仆射所言甚有道理。當時‘斜封官’大鬧吏部衙門的事兒猶歷歷在目,千萬不可生亂。”
李隆基聽到劉幽求口中說出“啟釁”二字,心中不由得大怒,心想皇帝辦事,何為“啟釁”?他本來想當庭斥責,轉而又平靜下來,輕輕覆歸座上,目視姚崇微笑道:“姚卿,朕已讓你主持此事,你以為劉大人和魏大人說得有道理嗎?”
姚崇微微一笑,答道:“斥退‘斜封官’為得民心之舉,措施愈嚴厲,則天下民心愈向往陛下。臣有一請,只要陛下允可,則三日內此事就可風平浪靜。”
李隆基頷首示意姚崇說出請求。
姚崇道:“治除亂象,須用重典。臣請陛下暫借龍武軍甲士二百人,並附帶二百根大棒。只要這些‘斜封官’敢來鬧事,來一個打一個,來兩個打一雙,三日之後,他們自然清靜。”
聞聽姚崇使用如此狠招,座下群臣暗地裏倒吸了一口涼氣:姚崇為官多年,向來端莊謹慎,只知道他內心算計頗為縝密,何曾有過如此簡單粗暴的行為?然瞧著眼前之勢,皇帝剛剛起用姚崇已然萬分信任,若出聲反對只是自討沒趣,遂各緘其口。
李隆基微笑道:“好呀,朕準奏。王毛仲,你從龍武軍中挑出二百精壯之人由你親帶,你這幾天什麽事都不用幹,跟隨姚卿身後即可。”
王毛仲出班答應。
“斜封官”雖在京中形成了盤根錯節的關系,然辨其根源無非因請托韋氏、安樂公主及太平公主等人而來。景龍二年“斜封官”大鬧吏部衙門,其根源在於太平公主妄圖插手朝政,因而暗中指使張儉及丘立德等人聚眾鬧事,以向皇帝哥哥李旦施壓。如今太平公主已死,這些“斜封官”的後臺皆已消失,其氣焰也隨之大幅收斂。
姚崇此次主持罷“斜封官”之事,首先請李隆基簽署了罷官詔書,並將之明發天下;此後又囑托王毛仲在吏部衙門前安排二百龍武甲士站立,這些甲士皆手持大棒煞氣凜凜。
事兒非常奇怪,罷官詔書下發後,京城衙署中再也見不到昔日“斜封官”的身影。他們不但乖乖回家,也不敢有任何怨言,吏部衙門門前靜悄悄杳無人跡,看來這些甲士空忙了一場。
此後的第三日早朝散後,李隆基將姚崇留下入偏殿議事,李隆基笑道:“看來這些大棒立竿見影,將‘斜封官’嚇得魂飛魄散,沒有一個人敢來鬧事。”
姚崇道:“人之性情善於欺軟怕硬,如此事兒只要朝廷稍微示弱,他們定會順著竿兒無休無止。陛下此次決意罷官,這些人在朝中沒有倚仗之人不免氣餒,事兒就好辦了。臣當日在殿上當堂說出此法,朝會散後這些人已從各個渠道知悉,知道這次是認真的,沒人敢來說三道四,就有了今日的結果。”
李隆基嘆道:“你在頃刻之間,就辦妥了張說他們三個月辦不成的事兒,足見朕此次拜相甚為妥當。姚卿,以張說、魏知古之能,為何不能遂朕心意呢?”
姚崇道:“此次罷‘斜封官’之後,陛下須跟進整飭吏事。臣替陛下想過了,現在已近年關,到了考績官員的時候,過往官員考績流於形式,此次一定要整改前弊。”
“好呀,此事還是由你來辦。”
姚崇搖搖頭,說道:“名不正,則言不順。那日朝堂之上,張說與劉幽求對臣插手吏部之事不以為然,陛下應該知道。”
李隆基微笑了一下,伸手從案上抽出幾道奏章,將之遞給姚崇,說道:“這裏有禦史大夫趙彥昭數人的奏章,你瞧一瞧。”
姚崇接過一看,見奏章中彈劾的人正是自己。其內容大致一樣,主要引用聖人的仁恕道理,將姚崇的大棒之策駁得一錢不值,勸誡皇帝不可任由這種流毒荼毒天下,應對姚崇進行懲罰。姚崇讀罷笑了笑,說道:“人間萬象,任何事都會有人說三道四,隨它去吧。”
李隆基問道:“你認識趙彥昭嗎?”
姚崇搖頭道:“臣聽說過此人,然並不相熟。”
“朕上次授你為同州刺史時,此人也上彈章,說你在申州時不理政務,整日裏游賞淫樂,你們莫非有些宿怨嗎?”
姚崇道:“陛下,趙彥昭身後定有人指使,妄圖達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這些言官在清明政治下,憂國憂民,心底無私,敢於犯顏直諫,對國家大有益處,然到了亂世之時,他們心底往往有私,就淪為利益攸關者手中的工具,就成了打手,當然,言官本人也可因此獲益。”
“如此說來,定是有人不想你出山為相,因而指使。也罷,朕要治趙彥昭之罪。”
姚崇搖搖頭,說道:“陛下不可。陛下那日答應臣導人諍諫,若將趙彥昭治罪,豈不是堵塞言路?‘清者自清,濁者自濁’,隨它去吧。只要今後政治清明,這些言官定會以魏征為楷模,不敢再有偏差。”
“好呀,你心寬如此,朕心甚慰。”
姚崇狡黠一笑,問道:“其實不欲臣出山者,莫非陛下不知嗎?”
李隆基哈哈一笑,不做正面回答,轉為其他:“朕這幾日想過了,眼下的朝中重臣或有大功在身,或者私心頗重,不宜輔卿。按說宋璟頗為合適,然大理寺正在辦的一件事兒為其親戚,恐怕他要因此受累,連雍州刺史都幹不成,朕準備改授其為廣州都督。”
姚崇知道這件事兒,也就不再追問。皇帝既然說時下的重臣皆不宜為相,顯然已將張說、劉幽求和魏知古排除在外,那麽皇帝心儀何人呢?
李隆基繼續說道:“朕近日瞧中了一個,此人現任門下省侍郎,名盧懷慎,你與他相熟嗎?”
姚崇搖搖頭,說道:“臣知道此人,然未有交往。聽說此人清儉不營產業,所得祿賜,多散於故人親戚,家中妻子貧寒如故。當初他到東都赴任,其奉身之具只一布囊而已。”
李隆基也搖搖頭,說道:“朕看中盧懷慎,非是看重他清儉。當然,人若清儉則示此人心底無私,由此處置政務之時無欲無求,頗為公允。朕以為,盧懷慎為人謹慎,不爭權奪利,唯思踏實辦事而已。他若與卿相配,大政方針由你定之,細務由盧懷慎來辦,你們倒是相得益彰。”
姚崇道:“大政方針自由陛下來定,臣等實為辦事之人。”
李隆基道:“姚卿今後不許太謙!譬如選相之事,當然由朕定奪。至於其他事兒,當然由相者辦理。自從有了國君與官吏,如寶塔一樣層層治理,逐級的事兒非常分明,若皇帝事必躬親,豈不累死了?姚卿放心,朕用人不疑,你今後可以放手幹吧。”
姚崇默默不語,心想自己倒可以放手來幹,然現在名不正則言不順,如何來幹?
李隆基似乎猜透了姚崇的心思,說道:“姚卿,朕總覺得趙彥昭與張說大有幹系。朕知道,張說雖未明言,但其最怕朕拜你為相,當初他游說王琚來勸說朕,建言授你為河東總管,由此可見一斑。當然,這可能是朕猜疑罷了。”
姚崇還是笑了笑,他心中早如明鏡似的,知道張說如今的心思。然張說畢竟曾為皇帝的老師,又為當今文宗領袖,官聲不錯,且有擁立之功,皇帝若無過硬的理由不好輕易將他拿下。姚崇心中暗暗想道:既然皇帝一時找不出罷黜的理由,那麽自己要想法為皇帝找一個過硬的理由。
李成器現仍住在興慶坊內,因李隆基近來追封生母竇氏為昭成順聖皇後,遂與李成義一起避諱改名。李成器改名為李憲,李隆基徙封其為寧王,授為開府儀同三司;李成義改名為李溈,封為申王,授為金吾大將軍。
開府儀同三司為散階之官,為從一品,其位雖尊貴,然無什麽實際事兒。貞觀之時,如魏征等人被授此職,唐太宗仍讓他們參與機務,位同宰相職。現今宰相職人員僅四人,李隆基還嫌人多,李憲深知自己的身份特殊,不敢過問朝政,除了按例上朝,其他時間多待在府中消磨時間。
李憲與李隆基一樣,自幼受到父親李旦的影響,深谙樂舞之道,其府中養有一批樂工和歌伎,至於器樂之精,也是可以傲視天下的。李憲近來又多了一種興趣,即沈湎於詩詞唱詠,自己也作詩不少。張說作為文宗領袖知道李憲有此喜好,閑餘之時偶入府內與李憲共相切磋。
這日後半午,張說又入寧王府中。
張說說道:“下官觀殿下近來所寫之詩,格律日漸純熟,且流麗婉暢之中,更有宏放渾厚之氣象。尤其那首寫長安古意之作,清詞麗句,韻味深厚,不流於浮艷,與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可相媲美。”
李憲聽後雖覺欣喜,然頗知自己詩才若何,絕對不能與張若虛相提並論,遂說道:“我得張丞相之助,能將一首律詩大致寫出,已算不易了。然詩之用詞、用律乃至用典,我遠未到純熟的地步,萬萬不敢與張若虛等人相比。張丞相,近來外面又有什麽佳作呀?”
“好詩甚多。下官那日向聖上建言,若君臣聯詩,定會推動詩壇更加繁榮,奈何聖上不聽。”
李憲遇到談論李隆基及時政的時候,向來緘口不言,現在也閉緊了嘴一言不發。
張說見狀,繼續說道:“近來有兩人寫詩頌廬山之美,他們並不相識,詩興相當有趣味。”張說說罷,伸手取出兩張詩箋,遞給李憲。
李憲接過詩箋,先看了張九齡所作的《湖口望廬山瀑布水》:萬丈紅泉落,迢迢半紫氣。奔流下雜樹,灑落出重雲。
日照虹霓似,天清風雨聞。靈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氳。
另一首由孟浩然所寫,名為《晚泊潯陽望香爐峰》:掛席幾千裏,名山都未逢。泊舟潯陽郭,始見香爐峰。
嘗讀遠公傳,永懷塵外蹤。東林精舍近,日暮但聞鐘。
李憲讀罷後問道:“這個孟浩然還在荊州居住吧?他的那首《春曉》詩早已聞名天下,且往往成為孺子最早上口之詩。這位張九齡,我卻不識。”
張說道:“下官也僅與張九齡會過一面,此人系韶州曲江人,擢進士後又以道侔伊呂科策高第,被授為左拾遺。”左拾遺為門下省屬官,為從八品官員。
李憲道:“嗯,這兩首詩不分伯仲,然我更心儀張九齡這首。張丞相,你說是嗎?”
張說道:“殿下的眼光,那是不會差的。孟浩然此詩佇興造思、洗削凡近、意境清遠,多自然超妙之趣,然終為隱居閑適和羈旅愁思,不免狹隘;而張九齡的末句言‘靈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氳’,其詞采富艷不說,更有實濟時用之妙。”
李憲笑道:“好長時間未見張丞相衷心誇讚一人了,此人現為八品官員,看來將來不可限量啊。”李憲知道,張說日常見了權勢人物以恭維為主,當日崔湜離衙後跨馬吟詩一首,張說不齒崔湜的人品,當時就有“文與位固可致,其年不可及也”的讚語,可見張說日常的恭維之詞,那是當不得真的。
二人談詩良久,李憲忽然想起一事,說道:“張丞相,說點題外話吧。你為中書令,按說亦非題外話。當初我們兄弟五人聯宅而居,京城之人稱此處為‘五王宅’,如今三郎當了皇帝,此‘五王宅’就成為皇帝舊邸,我們兄弟在此居住就不相宜了。”
張說頷首道:“殿下所言甚是。按照以往成例,皇帝舊邸需修繕一新後成為皇帝別宮。”
“我們兄弟四人商議,準備聯名上奏章,請求聖上為我等另辟新宅,搬出舊府。張丞相以為此舉妥當嗎?”
“當然妥當,且越快越好。”
張說說到這裏,忽然轉顏一笑,說道:“殿下今後不可再稱下官為丞相,如今姚崇入閣,我等幾位已是有名無實。其實殿下近日要搬出舊宅之議,還是與姚崇溝通一下最好。”
李憲沒有接腔,遇到這等敏感話題時,他知道選擇緘默方為上策。
後兩日早朝之時,李憲四兄弟果然聯名上了一道奏章,建言退出“五王宅”另辟新宅。李隆基閱罷奏章,喚出工部尚書源乾曜道:“朕準了寧王之奏請,工部可依‘五王宅’現有之格局稍加修繕即可,如今國家大亂之後,亟待休養生息,不宜耗費太多。”
源乾曜躬身答應。
李隆基又道:“‘五王宅’今後更名為‘興慶宮’,待此宮修繕完畢,朕即搬出太極宮入此宮居住。雖不必大加修繕,必要的營造還是要有的。居中可修建兩樓,南面名為‘勤政務本樓’,朕今後就在裏面理政;西面的名為‘花萼相輝樓’。”
群臣聞聽“花萼相輝樓”這個名字,一時不明白皇帝建此樓的意思。
李隆基馬上解釋此樓的含義,他喚出李憲說道:“大哥,我們兄弟五人自小就住在一起,今生不可遠離。朕想過了,你們搬出‘五王宅’當然可以,然不可遠離。此‘花萼相輝樓’即為我們兄弟所建,此為我們日常宴飲相聚的地方,你與五弟可在勝業坊建宅,二哥與四弟在安業坊建宅,你們不在宮中的時候,朕若念起你們,即可登此樓相望。”
群臣一聽皇帝原來是這樣的心意,想到皇帝如此友悌兄弟,不禁大為感嘆。李憲兄弟四人躬身謝恩之後,張說即出班奏道:“陛下友悌兄弟,遙追周公燕兄弟之情。《詩》雲,‘棠棣之華,莫如兄弟’,其萼胚依依,正是手足之情相輝之意。臣等感嘆之餘,頗有艷羨之意。”
姚崇卻不是這樣想,心想皇帝明似兄弟不舍之意,焉知其是否為了伺察諸王動靜,因而要目力所及就近監督呢?看到張說在這裏諛詞連連,也出班奏道:“陛下,張令的說法臣不敢茍同。怎能起‘艷羨’之意呢?陛下友悌兄弟,定會推恩惠及臣下,此話其實不用多說。”
張說心想讓姚崇抓住了自己話中的破綻,既打擊了自己,又向皇帝邀寵,委實高明,自己無法反駁,只好順著說道:“姚公所言甚是。臣乍聞陛下此議,心中不免激蕩不已,由此話不擇言。”
李隆基揮了一下手,微笑道:“罷了,你們不用再說。朕想起太宗皇帝昔日說過,君臣戮力共治,無非使君臣長葆富貴而已。朕這些日子想起這段故事,想起那日處置郭元振和唐紹之事,心中就有了一些想法。按說軍容不整,處置此二人並不為錯。然郭元振為功臣,且也不能將所有錯處歸罪於唐紹一人。”
群臣聽到皇帝悔悟,不敢言聲。
李隆基喚出吏部尚書崔日用道:“崔卿,郭元振現在還沒到新州吧?”
新州距長安五千餘裏,郭元振一家在路上逶迤行走應該行至半途,崔日用據實回答。
李隆基道:“崔卿,吏部速擬授書,起覆郭元振為饒州司馬;另給予唐紹妻子半祿,聊作補償吧。”
郭元振的身心卻未領到李隆基的這份情意。郭元振被流放出京之始,他心想自己有邊功於國,近來又佐皇帝誅滅太平公主之黨,當時自己手綰兵權,若非全力支持皇帝,其成功與否肯定要大打折扣,怎麽能因為一件小事就翻臉不認人了呢?那日若非張說和劉幽求求情,自己說不定就掉了腦袋!郭元振越想越惱,將所有的怨毒都集於李隆基一身,然差役在側,若流露出對皇帝怨恨的言語,肯定會掉下腦袋,他只好將怨毒深埋心間,數日之間就染成一病,只好病懨懨地挨在車兒上慢慢行走,病情越來越重。當他行至中途接到驛卒快馬送來的起覆授書時,拿起看了一眼,喃喃說了一句:“饒州司馬?呵呵,我又成六品官了!”饒州是時為下州,司馬僅為六品職。郭元振如此未轉過心勁兒,三日後憂憤而逝。
李隆基現在寬待郭元振和唐紹,又讓群臣感嘆一番。
朝會散後,群臣躬身按序退出。姚崇作為宰臣站在前列,按例最後退出。李隆基忽然發現姚崇退行的時候腿腳有些不靈便,就關切地問了一聲:“姚卿,你怎麽了?”
姚崇慢慢行走至禦座下,此時群臣皆退出門外,殿內僅剩下姚崇一名朝臣。李隆基再問道:“姚卿,你昨日還好好的,莫非昨日摔了一跤?”
姚崇搖搖頭,說道:“陛下,臣腿腳也就罷了,唯心疼而已。”
李隆基笑了,說道:“姚卿說笑來著。朕尚未聽說心疼會致腿腳蹣跚。”
“心疼為大病,那是會影響全身的。”
李隆基關切地說:“如此,朕傳太醫速來為卿醫病。”
姚崇道:“此心病太醫是醫不好的,唯有陛下能醫。”
李隆基此時已明白姚崇是在故弄玄虛,遂正色說道:“姚卿,你有什麽話盡管說吧,不用繞彎兒!”
姚崇拱手道:“臣聽說張說近來常往‘五王宅’走動,陛下知悉否?”
李隆基點頭道:“朕知道。大哥近來頗愛詩律,常與張說研討詩詞格律,大哥近來的詩作進步甚快,其緣於此。”
姚崇搖頭道:“張說與寧王探討詩律,臣也知聞。然臣昨晚間偶然經過‘五王宅’,恰巧看到張說乘一輛車兒未入寧王府,卻進入岐王府了。”
李隆基聞言不禁神色大變,岐王李範現為金吾大將軍,按例掌管禁軍,張說夜入其府,莫非有什麽要緊事兒?
李隆基以郡王之身興起,他與姑姑聯手,又與禁軍將領交往,終於誅滅韋氏;此後又小心翼翼再清姑姑黨羽。其間的陰謀詭計可謂層出不窮,李隆基作為其過程的重要人物,當然明白陰謀詭計的緣由和操作過程。如今張說身為中書令,又是功臣,其與同為功臣的岐王李範相會,其中李範又兼有親王和禁軍統領的身份,兩人會面不用說任何話,本身就十分敏感。
李隆基沈吟片刻,說道:“他們果然夜裏見面了嗎?姚卿,四弟向為粗獷的性子,張說人情練達,他莫非不知如此會有瓜田李下之嫌嗎?”
姚崇道:“張說聰穎無比,他焉能不知?他不過暗想夜幕障去身影,如此可以不知不覺,誰知臣因緣湊巧路遇見之。”
李隆基不再吭聲,其沈思片刻,方才微笑道:“姚卿,你將這番話說出,心病應該大好了吧?”
姚崇道:“陛下聖明。臣將這番話說出,好似卸下千斤重擔,心裏一下子就豁亮無比。所謂心寬體松,估計臣之腿腳也要利索多了。”
“嗯,你腿腳輕松,夜來又可乘車在城內四處晃悠,說不定又能瞧見什麽事兒。”
姚崇一時摸不清皇帝說這句話的真實含義,不敢輕易接腔,遂躬身道:“陛下,容臣告退。”
“嗯,你退下吧。”
姚崇走後,李隆基坐在那裏一動不動,獨自盤算了許久。大約過了小半時辰,李隆基喚來高力士,吩咐道:“朕昔為太子之前,身邊總有一班人談說,甚是有趣;如今當了皇帝,除了朝堂上正襟危坐聽他們稟報之外,等閑難得見上一回,朕今日有些念記他們了,你去傳這班功臣入宮,晚間共同進膳。”
高力士答應後離去,一個時辰後回來稟報已知會完畢。高力士說道:“這幫功臣聞聽聖上召見賜宴,皆歡喜得緊,唯普潤禪師以化外之人請托,堅辭不來。”
普潤自從李隆基誅滅韋氏之後,仿佛心性大變,專一研討佛理,絕足不問政事。
李隆基笑道:“看來只有普潤禪師活得最為明白,其研討佛理之際變得無癡無欲,這份定力委實難得。”
賜宴地點設在太極殿西側殿裏,功臣們聞聽皇帝賜宴固然欣喜萬分,然畢竟今非昔比,皇帝的威嚴日見淩厲,郭元振的例子歷歷在目,他們心間都多了一份小心。酉時三刻,這幫功臣小心翼翼進入殿內,素常詼諧多趣的王琚和麻嗣宗也變得端莊起來,不敢多說一句廢話。
申牌時分,李隆基步入殿內,群臣跪伏行禮。李隆基微笑道:“平身吧。朕所以能登皇位,得眾卿助力不少。朕今日又念記起大家,就來聚飲一次。都在各自案前坐下吧,我們慢慢敘話。”
張說得知皇帝賜宴,心裏不禁生出疑問:當初皇帝謀位之時,當然需要一幫貼心之人秘密行事;如今皇帝言明要依貞觀故事治國,恐不能囿於功臣的小圈子來擇才授任。那麽皇帝此舉意欲何為呢?張說眼觀李隆基那微笑之面,雖知皇帝的飯不是好吃的,然實在猜不透其本意,只好繼續滿腹狐疑下去。
菜品果蔬酒水已布滿案上,李隆基手執酒盞說道:“我們今日坐在一起,那也是因緣而成。如王崇曄、麻嗣宗為朕少時的玩伴,王毛仲、李宜德為朕的親隨,鐘紹京、劉幽求和葛福順等將領也算舊識,王琚則是朕巧遇而識,至於張說、魏知古、崔日用為朝中重臣,你們心向朕立有大功,總而言之,你們皆為朕之功臣。來,請共飲一盞,以示朕感激之情。”
眾人依言飲盡一盞。
張說放下酒盞,拱手說道:“陛下此言讓臣等萬分羞愧。臣等盡力為臣子的本分,然今日榮於華袞,實為陛下的萬分聖恩,臣等唯有感激涕零,不知所以。”
麻嗣宗一直隱忍至今,看來實在憋不住了,拱手插言道:“張令說得不錯。微臣不過伴陛下日子多一些,有了如此的大富貴,則此生太值了。”麻嗣宗現任左金吾大將軍,官至正三品。
李隆基斜睨了麻嗣宗一眼,臉上微笑依然未改。他再舉起酒盞,說道:“你們如今官至高位,其職責與往日相比大為不同。望你們恪盡職守,謹依本分,來,再共飲一盞。”
眾人依言飲盡,他們懾於李隆基的威嚴,皆小心翼翼,連夾菜也不敢頻繁出筷。
李隆基伸手取過一梨,輕輕剝去梨皮。此梨系長安南郊所生,色呈黃金色,肉嫩水多,名為“哀家梨”,此時以烤食為最佳。李隆基一口咬入半個,就覺汁水在口中漫溢,入腹後頓覺有沁脾之香,是時為解酒最佳之物。座下人看到皇帝吃梨,也急忙隨之剝梨咽入。
李隆基臉上的微笑漸漸消失,說道:“麻嗣宗剛才說的話,估計諸位皆有同感。有此富貴當然好,然不可忘了自身職責。朕聽說萬騎將士恃有大功,竟然在京城大街上橫暴不法,你們七人執掌禁軍,知聞此事嗎?”李隆基所指七人,即是葛福順、陳玄禮、李仙鳧、王毛仲、李宜德、麻嗣宗和王崇曄。
葛福順拱手稟道:“陛下所言甚是。景龍之變後,一些萬騎將士確實橫暴不法,臣等當時得陛下之訓大力整飭,此後雖偶有反覆,終無大礙。”
李隆基道:“終無大礙?天下承平之後,有多少人眼觀著你們這些功臣的一舉一動。即使有‘小礙’亦為恃功而驕,望諸位切記。崔卿,崔氏家學淵源,應當知曉漢代功臣的結局,葛福順他們讀書甚少,你可將那段史事剖明一下。”
李隆基此言一出,座中如張說、崔日用等飽學之人心裏不由得一震:皇帝今日賜宴,莫非想借漢代功臣之事來敲山震虎嗎?
崔日用依言說道:“昔漢高祖克定天下,將所有大功之人分封為侯王,然韓信、英布與彭越等昔日名將野心膨脹,終致被戮。”
崔日用此話一出,嚇得麻嗣宗等一幹人神情慌張。
李隆基端起酒盞,微笑道:“剛才崔卿所言,說的是西漢的事兒,後面還有東漢的事兒可以借鑒。當初跟隨光武帝開國的南陽二十八將,功成之後,有厚祿重賞,皆退居林泉,含飴弄孫,他們如此優閑自保,也成就了光武帝的美名。來,我們共飲這第三盞酒,但願我們君臣傳之後世如東漢故事那樣。”
李隆基的這番話看來是今晚賜宴的主旨,座下人聽後如張說等人非常明白皇帝的勸誡,而李仙鳧等粗人則不甚了了。其實他們內心中有個共同的想法:提著腦袋幫皇帝奪得了天下,正是享受權力的時候,豈能主動去當閑人?
劉幽求是一個有野心之人,他此時理解李隆基告誡的是這幫軍中粗人,並不牽涉自己。因為漢光武帝奪得天下之後,將大功武將擱置一邊,專一訪求文士來治理天下。遙想自己此前處心積慮幫皇帝定計誅滅韋氏,此後為了與太平公主爭鬥被廢為流人,其間受了多少苦費了多少心力,若從此為閑職,劉幽求萬萬不能接受。
李隆基此時又想起郭元振的事兒,嘆道:“其實功臣得罪,皇帝的心中就好受嗎?朕那日貶斥郭元振,所謂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以當時之勢若非將他拿下,天下人定會恥笑朕,又如何依貞觀故事治國呢?大事面前,個人受一點委屈不算什麽,今後朕若有得罪諸位的地方,若為國家之體而行事,望諸位能夠理解。朕那日晚間因貶斥郭元振,竟然連覺都沒有睡好,其實唐紹也不致身死。王毛仲,你那日的手也太快了一些,若當時不殺,事後從輕處置也是可以的。”
眾人聞聽李隆基吐露心聲,暗思這個皇帝內心不乏柔情,心中就大為妥帖。
此後眾人逐個向李隆基敬酒,李隆基不勝酒力,待諸人敬酒時僅淺抿一口。此時夜已闌珊,清冷的月光透過窗欞灑入殿內,讓人想起此時已為初冬的時節。李隆基此後不再多說話,眾人也不敢輕啟話題,場面不免有些壓抑。好在李隆基臉色始終和緩,宴席終究盡歡而散。
張說平時眼界甚高,能瞧上眼的功臣唯崔日用一人。他退出殿後有意和崔日用行在一起,輕聲問道:“崔尚書,聖上今日賜宴,到底意欲何為呢?”
崔日用心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