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唐皇思治憶賢者 張說識機策功臣 (2)
關燈
小
中
大
頭霧水,急問道:“趙國公何至如此?莫非張說說話有什麽不妥嗎?”
王琚止住了笑聲,說道:“妥當得很!張公不愧為中書令,事情想得挺遠的嘛!”
張說探詢王琚的目光,問道:“趙國公的意思是……”
王琚“嘿嘿”笑了兩聲,說道:“河東總管說它重要也重要,說它不重要也不重要。若按張令所言,姚崇才具超卓,讓他來任河東總管,畢竟還是有些屈才啊。我明白張令的心思,你大約怕姚崇來京任職,從此會威脅張令的地位吧!?”
王琚之所以能得李隆基的寵信,緣於他心思如電、見識非凡,張說今日明著說要重用姚崇,其實想將姚崇繼續放為外任。王琚一下子就識出了張說的居心,他知道在中宗時代或者太平公主當權之時,姚崇與張說這幫能臣基於正義,所以心內互通。如今塵埃落定,權力格局大致固定,張說搶得先機,當然不願意有人來威脅自己的地位。
張說含笑搖搖頭,說道:“趙國公如此想有些道理,然不甚全面。”
“此話怎講?”
“趙國公未曾與姚崇共過事兒,當然不了解他的為人。姚崇有才有能,那是不會差的,然此人專權跋扈,眼界奇高,能入其眼者甚為寥寥。魏知古如今官至侍中,知道姚崇怎麽看他嗎?”
王琚搖搖頭。
張說嘆道:“姚崇此前多次說過,魏知古小吏出身,能有什麽作為?”唐太宗時健全了科舉制度,其選官之法甚為嚴格,能得官者大致有二途:一曰勳蔭子孫,二曰科舉取士。到了則天皇後當政時期,選法基本上有名無實,一些胥吏因緣也能走上官途,後來到了唐中宗時代“斜封官”出現,人只要奉上錢就可當官。
王琚聞言心中一震,暗想魏知古雖小吏出身,畢竟還當過胥吏多年,在理政方面積累許多經驗;再觀自己,一天胥吏都沒有當過,若不是當時巧遇李隆基,哪兒有今日的高位與風光?若按姚崇的眼光,自己的出身絕對比不上魏知古。
看到王琚在那裏默默無言,張說心中明白他正想些什麽,遂再加一把火:“姚崇向來將不合自己心意之人視若無物,他若大權在手,估計第一個倒黴的就是魏知古!趙國公知道,那時太平公主何等勢力,姚崇還敢打太平公主的主意,你瞧,就沒有他不敢做的事情!”
王琚插了一句:“張令言重了,聖上能容他胡作非為嗎?”
張說看到火候差不多,遂起身告退。他知道王琚是一位十分聰穎的人物,只要把話點到,再詳細說明反而不美。
王琚起身送客,起初他默默無語,到了門首前叮囑了一句:“張令,你在聖上面前,還是不要提起讓姚崇任河東總管為好。”
張說何等聰明,馬上明白王琚要出手了。遂躬身答道:“我自聽趙國公的吩咐。”
王琚目送張說的車兒漸漸沒入暗影裏,心裏已經有了計較。
次日午後,李隆基小憩之後起身批閱奏章。他閱罷諸多奏章,從中揀出兩份,然後在那裏凝眉思索。
高力士輕步入內,躬身說道:“陛下,王侍郎到了。”李隆基擡頭一看,就見其身後跟著王琚,展眉說道:“嗯,你們坐下說話。”
王琚行禮後依言坐下,高力士不敢坐,就立在王琚身後。
李隆基說道:“王卿,你來得正好,這裏有兩份奏章挺有意思,我們正好共同研修一下。”李隆基一直稱呼王琚為“王兄”,自從去歲當了皇帝,其應王琚強烈之請就改了稱呼。他揚起兩份奏章,說道:“你先看一看。”高力士疾步過來接過奏章,然後退至王琚身邊將奏章交付於他。
王琚展開奏章一看,發現一份由郭元振所奏,另一份由禦史大夫趙彥昭所寫。郭元振在奏章中建言增補王琚、鐘紹京和崔日用為宰相職人員;而趙彥昭在奏章中彈劾姚崇在申州刺史任上不事作為,整日裏飲酒賦詩怠於政事。
李隆基問道:“王卿,你以為如何?”
王琚道:“郭公所言增補宰相職人員,臣以為也有必要。如今百廢待舉,選擇良臣充實政事堂人員,只要他們能夠忠心辦事,定能為陛下分擔許多憂勞。只是微臣已處此高位,無能無才再晉宰相職。”
李隆基微笑道:“你為何不可?朕聽外面傳言,呼你為‘內宰相’,則已有宰相之實,你不可太謙。”
王琚起立躬身道:“陛下,此前家母曾訓誡微臣一番。家母說微臣祖上不過州縣職而已,臣無野戰攻城之功,然皇恩浩蕩竟至如此高位,應有惶恐之感。微臣自思此前確實無從政之經驗,居現高位已顯吃力,晉為宰相職是萬萬不可的。”
李隆基聞言讚道:“令堂能有如此識見,必為一知書達理者,嗯,很難得。然她說你無野戰之功,就失於狹隘,你佐朕成就大業,要比野戰難得多了。你們母子二人不居功自傲,常懷謙卑之心,真是很難得。你坐下說吧。”
王琚謝後坐下。
李隆基道:“郭元振的奏章有些拘泥不化,宰臣為何一定要增至七人?其實人不在多,得人即可。譬如弄了一幫宰臣在一起,各人一條心,認同時少,爭議時多,豈不是消磨了許多精力與時光?朕以為,宰臣現有四人,已然多了!”
王琚稟道:“臣以為宰臣不宜太少,現有三人主持三省,郭公又長於軍事,若稍微增補,則可集思廣益,有利於國家。”
李隆基眼中精光閃了一閃,說道:“如此來看,王卿頗為讚同郭元振之言了,且認可現有這幾名宰臣?”
王琚頷首道:“臣確實如此想。”
李隆基轉移了話題,說道:“王卿對趙彥昭所言如何看?”
王琚道:“臣以為趙彥昭所言純粹捕風捉影。姚崇兩度為相,治理國家猶從容淡定,如今治理一個小州,當然不在話下;姚崇理政之餘,聚眾飲酒賦詩亦屬正常,不宜苛責。然趙彥昭身為禦史大夫,糾察百官之失為其職責,陛下也不宜譴責,將奏章擱置即可。”
李隆基點點頭,說道:“你說得對,就這樣吧。不過有一件事兒很蹊蹺,如此長的時間無章彈劾姚崇,為何朕剛剛改授其為同州刺史,這彈章就來了呢?”
王琚未置可否,他稍微停頓片刻,委婉說道:“姚崇才具超卓,將他同級調任,似乎有些屈才。微臣以為,應該將姚崇擢拔高位,讓他能發揮作用最好。”
李隆基微笑道:“不錯,朕將姚崇調至同州,正為此意。王卿,你認為可將姚崇授為何職呀?”
王琚不假思索,脫口而出道:“臣聽說河東總管正缺任,姚崇任此職最合適。”
李隆基臉上的微笑似乎一下子僵住了,瞬間現出冷漠的神情,一字一頓問道:“王卿,這果真是你的主意嗎?”
“臣聽說此職缺人,因有是思。”
“恐怕不是你的主意吧!我聽說張說昨晚入你府中訪問,你們說的就是這個話題嗎?”
王琚聞言大驚,急忙伏地叩首:“陛下,張說昨晚確實入臣府中贈蟹,只是閑聊了數句,萬萬不敢語涉政事。”張說夜間入府,若非皇帝派專人窺測打探,此等事兒斷難很快入耳。
“哼,你們都是功臣,萬萬不可恃功結黨。授姚崇為河東總管,你久在朕身邊一直未說此話,為何張說入你府中一回就出此言語?你們密謀聲同,就是欺君,按律當斬!”
王琚聞言驚得大汗淋漓,在那裏叩首不已,說道:“臣知罪了,臣知罪了,乞陛下寬恕。”
李隆基起身踱了幾步,然後仰頭嘆道:“你們有大功在身,朕若斬你,天下人定會說朕為德薄之君。罷了,朕念起你的功勞,就饒了這一回。你起來吧。”
一旁的高力士見狀,上前說道:“王侍郎,聖上已然寬恕你了,趕快謝恩呀!”高力士待王琚謝恩畢,將他攙了起來。
李隆基也不想再多說,揮手說道:“罷了,王卿,你退下去吧。”
王琚聽到皇帝口中說出“王卿”之語,心中方才有了一絲寬慰,遂再謝恩躬身退出。其行出殿門外,用衣袖揩去滿頭的汗滴,心中慨嘆自己以寵臣身份入殿,既而一言不合險被殺頭,實乃冰火兩重天,方才明白“伴君如伴虎”的道理。
王琚辭出後,李隆基在那裏默默沈思了半天,看到高力士依舊侍立在殿側,遂感嘆道:“將軍你瞧,朕與王琚一半為君臣一半為兄弟,朕向他托以心事,他卻向朕施以機心。唉,人之心為何如此難測呢?”
高力士躬身道:“臣前些日子曾向陛下建言註意這些功臣,現在來看,他們確實有恃功而驕的勢頭。至於王琚,臣聽到一些傳言,不知當講不當講?”
“哼,你不至於也向朕施以機心吧?”
“臣不敢。外人看到陛下清除太平公主黨羽之後,陛下待王琚恩寵太厚,王琚日日待在陛下身邊,可以隨時出入宮門,且陛下每遇大事輒與王琚商量,因送王琚為‘內宰相’名號,明顯有了不忿之意。臣也以為,王琚並無治國平天下的能耐,其所長者不過陰謀之能。如此權譎縱橫之士,可以用之定禍亂,難以與之守承平。”
李隆基聽聞此語,臉含微笑向高力士走近了幾步,問道:“高將軍,朕若非知道你自幼知書達文,入宮後宣讀詔敕最為無虞,肯定會認為這番言語為人所教。”
高力士躬身道:“臣知無不言,不敢藏私。朝廷有制,內宮不可擅議朝政,違犯者皆為死罪。若非陛下數次赦了臣罪,臣萬萬不敢胡亂說話。”
李隆基點頭道:“你只要誠心,就算說了錯話,朕也不會怪你。你說得對,為君者須正大光明,謀求權譎縱橫之術,非為明君的道理。高將軍,朕那日說過,今後朝政須依貞觀故事而行,朕也要依太宗皇帝那樣做一位明君。這樣吧,王琚今後有事可在殿上啟奏,就不用他頻繁入宮了。你知會有關宮門,今後不許外臣未聽宣就入宮。”
高力士躬身答應。
李隆基又走至案前坐下,將郭元振的那篇奏書又細讀了一遍,然後凝神沈思。
高力士心中忽然晃過一絲陰影,心想李隆基要當一位明君,然他派人監視大臣私下交往,未必就是一件光明之舉。不過人心叵測,對諸事早做預防,並不算多餘。他忽然又想到王琚今日前來,本來要陪李隆基共進晚膳,不料今日風雲突變,王琚今後恐怕再無與皇帝單獨進膳的機會了,由此可見世事難料,心中不由得又嘆息了一聲。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王琚止住了笑聲,說道:“妥當得很!張公不愧為中書令,事情想得挺遠的嘛!”
張說探詢王琚的目光,問道:“趙國公的意思是……”
王琚“嘿嘿”笑了兩聲,說道:“河東總管說它重要也重要,說它不重要也不重要。若按張令所言,姚崇才具超卓,讓他來任河東總管,畢竟還是有些屈才啊。我明白張令的心思,你大約怕姚崇來京任職,從此會威脅張令的地位吧!?”
王琚之所以能得李隆基的寵信,緣於他心思如電、見識非凡,張說今日明著說要重用姚崇,其實想將姚崇繼續放為外任。王琚一下子就識出了張說的居心,他知道在中宗時代或者太平公主當權之時,姚崇與張說這幫能臣基於正義,所以心內互通。如今塵埃落定,權力格局大致固定,張說搶得先機,當然不願意有人來威脅自己的地位。
張說含笑搖搖頭,說道:“趙國公如此想有些道理,然不甚全面。”
“此話怎講?”
“趙國公未曾與姚崇共過事兒,當然不了解他的為人。姚崇有才有能,那是不會差的,然此人專權跋扈,眼界奇高,能入其眼者甚為寥寥。魏知古如今官至侍中,知道姚崇怎麽看他嗎?”
王琚搖搖頭。
張說嘆道:“姚崇此前多次說過,魏知古小吏出身,能有什麽作為?”唐太宗時健全了科舉制度,其選官之法甚為嚴格,能得官者大致有二途:一曰勳蔭子孫,二曰科舉取士。到了則天皇後當政時期,選法基本上有名無實,一些胥吏因緣也能走上官途,後來到了唐中宗時代“斜封官”出現,人只要奉上錢就可當官。
王琚聞言心中一震,暗想魏知古雖小吏出身,畢竟還當過胥吏多年,在理政方面積累許多經驗;再觀自己,一天胥吏都沒有當過,若不是當時巧遇李隆基,哪兒有今日的高位與風光?若按姚崇的眼光,自己的出身絕對比不上魏知古。
看到王琚在那裏默默無言,張說心中明白他正想些什麽,遂再加一把火:“姚崇向來將不合自己心意之人視若無物,他若大權在手,估計第一個倒黴的就是魏知古!趙國公知道,那時太平公主何等勢力,姚崇還敢打太平公主的主意,你瞧,就沒有他不敢做的事情!”
王琚插了一句:“張令言重了,聖上能容他胡作非為嗎?”
張說看到火候差不多,遂起身告退。他知道王琚是一位十分聰穎的人物,只要把話點到,再詳細說明反而不美。
王琚起身送客,起初他默默無語,到了門首前叮囑了一句:“張令,你在聖上面前,還是不要提起讓姚崇任河東總管為好。”
張說何等聰明,馬上明白王琚要出手了。遂躬身答道:“我自聽趙國公的吩咐。”
王琚目送張說的車兒漸漸沒入暗影裏,心裏已經有了計較。
次日午後,李隆基小憩之後起身批閱奏章。他閱罷諸多奏章,從中揀出兩份,然後在那裏凝眉思索。
高力士輕步入內,躬身說道:“陛下,王侍郎到了。”李隆基擡頭一看,就見其身後跟著王琚,展眉說道:“嗯,你們坐下說話。”
王琚行禮後依言坐下,高力士不敢坐,就立在王琚身後。
李隆基說道:“王卿,你來得正好,這裏有兩份奏章挺有意思,我們正好共同研修一下。”李隆基一直稱呼王琚為“王兄”,自從去歲當了皇帝,其應王琚強烈之請就改了稱呼。他揚起兩份奏章,說道:“你先看一看。”高力士疾步過來接過奏章,然後退至王琚身邊將奏章交付於他。
王琚展開奏章一看,發現一份由郭元振所奏,另一份由禦史大夫趙彥昭所寫。郭元振在奏章中建言增補王琚、鐘紹京和崔日用為宰相職人員;而趙彥昭在奏章中彈劾姚崇在申州刺史任上不事作為,整日裏飲酒賦詩怠於政事。
李隆基問道:“王卿,你以為如何?”
王琚道:“郭公所言增補宰相職人員,臣以為也有必要。如今百廢待舉,選擇良臣充實政事堂人員,只要他們能夠忠心辦事,定能為陛下分擔許多憂勞。只是微臣已處此高位,無能無才再晉宰相職。”
李隆基微笑道:“你為何不可?朕聽外面傳言,呼你為‘內宰相’,則已有宰相之實,你不可太謙。”
王琚起立躬身道:“陛下,此前家母曾訓誡微臣一番。家母說微臣祖上不過州縣職而已,臣無野戰攻城之功,然皇恩浩蕩竟至如此高位,應有惶恐之感。微臣自思此前確實無從政之經驗,居現高位已顯吃力,晉為宰相職是萬萬不可的。”
李隆基聞言讚道:“令堂能有如此識見,必為一知書達理者,嗯,很難得。然她說你無野戰之功,就失於狹隘,你佐朕成就大業,要比野戰難得多了。你們母子二人不居功自傲,常懷謙卑之心,真是很難得。你坐下說吧。”
王琚謝後坐下。
李隆基道:“郭元振的奏章有些拘泥不化,宰臣為何一定要增至七人?其實人不在多,得人即可。譬如弄了一幫宰臣在一起,各人一條心,認同時少,爭議時多,豈不是消磨了許多精力與時光?朕以為,宰臣現有四人,已然多了!”
王琚稟道:“臣以為宰臣不宜太少,現有三人主持三省,郭公又長於軍事,若稍微增補,則可集思廣益,有利於國家。”
李隆基眼中精光閃了一閃,說道:“如此來看,王卿頗為讚同郭元振之言了,且認可現有這幾名宰臣?”
王琚頷首道:“臣確實如此想。”
李隆基轉移了話題,說道:“王卿對趙彥昭所言如何看?”
王琚道:“臣以為趙彥昭所言純粹捕風捉影。姚崇兩度為相,治理國家猶從容淡定,如今治理一個小州,當然不在話下;姚崇理政之餘,聚眾飲酒賦詩亦屬正常,不宜苛責。然趙彥昭身為禦史大夫,糾察百官之失為其職責,陛下也不宜譴責,將奏章擱置即可。”
李隆基點點頭,說道:“你說得對,就這樣吧。不過有一件事兒很蹊蹺,如此長的時間無章彈劾姚崇,為何朕剛剛改授其為同州刺史,這彈章就來了呢?”
王琚未置可否,他稍微停頓片刻,委婉說道:“姚崇才具超卓,將他同級調任,似乎有些屈才。微臣以為,應該將姚崇擢拔高位,讓他能發揮作用最好。”
李隆基微笑道:“不錯,朕將姚崇調至同州,正為此意。王卿,你認為可將姚崇授為何職呀?”
王琚不假思索,脫口而出道:“臣聽說河東總管正缺任,姚崇任此職最合適。”
李隆基臉上的微笑似乎一下子僵住了,瞬間現出冷漠的神情,一字一頓問道:“王卿,這果真是你的主意嗎?”
“臣聽說此職缺人,因有是思。”
“恐怕不是你的主意吧!我聽說張說昨晚入你府中訪問,你們說的就是這個話題嗎?”
王琚聞言大驚,急忙伏地叩首:“陛下,張說昨晚確實入臣府中贈蟹,只是閑聊了數句,萬萬不敢語涉政事。”張說夜間入府,若非皇帝派專人窺測打探,此等事兒斷難很快入耳。
“哼,你們都是功臣,萬萬不可恃功結黨。授姚崇為河東總管,你久在朕身邊一直未說此話,為何張說入你府中一回就出此言語?你們密謀聲同,就是欺君,按律當斬!”
王琚聞言驚得大汗淋漓,在那裏叩首不已,說道:“臣知罪了,臣知罪了,乞陛下寬恕。”
李隆基起身踱了幾步,然後仰頭嘆道:“你們有大功在身,朕若斬你,天下人定會說朕為德薄之君。罷了,朕念起你的功勞,就饒了這一回。你起來吧。”
一旁的高力士見狀,上前說道:“王侍郎,聖上已然寬恕你了,趕快謝恩呀!”高力士待王琚謝恩畢,將他攙了起來。
李隆基也不想再多說,揮手說道:“罷了,王卿,你退下去吧。”
王琚聽到皇帝口中說出“王卿”之語,心中方才有了一絲寬慰,遂再謝恩躬身退出。其行出殿門外,用衣袖揩去滿頭的汗滴,心中慨嘆自己以寵臣身份入殿,既而一言不合險被殺頭,實乃冰火兩重天,方才明白“伴君如伴虎”的道理。
王琚辭出後,李隆基在那裏默默沈思了半天,看到高力士依舊侍立在殿側,遂感嘆道:“將軍你瞧,朕與王琚一半為君臣一半為兄弟,朕向他托以心事,他卻向朕施以機心。唉,人之心為何如此難測呢?”
高力士躬身道:“臣前些日子曾向陛下建言註意這些功臣,現在來看,他們確實有恃功而驕的勢頭。至於王琚,臣聽到一些傳言,不知當講不當講?”
“哼,你不至於也向朕施以機心吧?”
“臣不敢。外人看到陛下清除太平公主黨羽之後,陛下待王琚恩寵太厚,王琚日日待在陛下身邊,可以隨時出入宮門,且陛下每遇大事輒與王琚商量,因送王琚為‘內宰相’名號,明顯有了不忿之意。臣也以為,王琚並無治國平天下的能耐,其所長者不過陰謀之能。如此權譎縱橫之士,可以用之定禍亂,難以與之守承平。”
李隆基聽聞此語,臉含微笑向高力士走近了幾步,問道:“高將軍,朕若非知道你自幼知書達文,入宮後宣讀詔敕最為無虞,肯定會認為這番言語為人所教。”
高力士躬身道:“臣知無不言,不敢藏私。朝廷有制,內宮不可擅議朝政,違犯者皆為死罪。若非陛下數次赦了臣罪,臣萬萬不敢胡亂說話。”
李隆基點頭道:“你只要誠心,就算說了錯話,朕也不會怪你。你說得對,為君者須正大光明,謀求權譎縱橫之術,非為明君的道理。高將軍,朕那日說過,今後朝政須依貞觀故事而行,朕也要依太宗皇帝那樣做一位明君。這樣吧,王琚今後有事可在殿上啟奏,就不用他頻繁入宮了。你知會有關宮門,今後不許外臣未聽宣就入宮。”
高力士躬身答應。
李隆基又走至案前坐下,將郭元振的那篇奏書又細讀了一遍,然後凝神沈思。
高力士心中忽然晃過一絲陰影,心想李隆基要當一位明君,然他派人監視大臣私下交往,未必就是一件光明之舉。不過人心叵測,對諸事早做預防,並不算多餘。他忽然又想到王琚今日前來,本來要陪李隆基共進晚膳,不料今日風雲突變,王琚今後恐怕再無與皇帝單獨進膳的機會了,由此可見世事難料,心中不由得又嘆息了一聲。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