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十八回 李旦疑慮持兩端 公主決然建數策 (2)

關燈
成器閉目思索了一會兒,然後重重說道:“三弟,你的心思我知道了。這樣吧,父皇那裏你就不要多說話,就由我和二弟代為陳情。你說得不錯,若任姑姑如此肆意妄為,對我家不好,也對父皇不利。這巡邊之事,現在確實不宜。”

李成器回府又思索了二日,認真琢磨找父親陳情的切入點,甚至對一言一詞都進行了敷演,如此好整以暇,覺得勝算頗大。

李旦明白兒子的來意,說道:“大郎,我知道你終究會再來說三郎巡邊的事兒。知道嗎?我已然等你數日了。”

李成器稟道:“兒子這些日子一直在想,父皇讓三弟去巡邊到底何意?兒子想了這幾日,終於想明白了。父皇想歷練三弟,所以先讓監國再為皇帝,如今再讓三弟巡邊,此亦為歷練之意,父皇立意深遠,兒子們斷不能及。”李成器上來先把李旦恭維一番,看來人皆愛聽好言,雖父子之間仍不能免俗。李成器如此說,實在想為此後的談話營造一個好氣氛。

李旦嘆道:“你為長子,能體會為父的這番苦心,我心甚慰。大郎,我兩番為皇帝,人言為帝風光無限,我卻以為高處不勝寒。常人可以嬉笑怒罵無所顧忌,而皇帝卻不能這樣,須有容納萬物的胸懷,有時候還要承受極大的委屈。三郎與你相比,鋒芒稍健,如此更需歷練。”看來李成器的話引起了李旦的共鳴。

李成器此時卻將話鋒一轉,說道:“兒子又想,讓三弟歷練固然必要,然三弟剛剛繼位不久,要歷練非僅為邊關之事,其在京中面臨的事兒更多。兒子以為,或者過個年兒半載再讓三弟巡邊,如此時機最為適宜。”

李旦聽明白了兒子話裏的意思,他今日來先捧上自己一句,然後還是認為巡邊不宜。李旦臉有不悅之色,說道:“你那日來說此話,我已然回答過了,怎麽還要舊話重提?”

李成器突然伏地叩首,說道:“兒子非是願提舊話,只是又想明白其中的事兒,就想來向父皇稟報。若其中觸忤了父皇,還望父皇恕罪。”

“起來說話。你說吧,就是有過頭的地方,我不怪罪你。”

李成器依言起身,躬身稟道:“父皇,若三郎巡邊,那麽朝中的大小事兒皆由父皇署理?”

李旦雅不願接手這些繁亂之事,遂嘆道:“這也是沒法子的事兒。屆時三郎巡邊,你們兄弟就要多做一些活兒了。”

“兒子聽說,如今朝中重臣除了一個郭元振之外,其他人皆由姑姑安插。這些人參加過朝會之後,首要之事就是入姑姑府中問安,然後再回各衙署辦公。”

李旦有些驚奇,說道:“是嗎?還有這等事兒?我還是第一次聽說。”

“父皇若是不信,明日可派人到姑姑府前蹲守,這些人屆時是否前來,一看便知。父皇,兒子其實想說,如今姑姑在父皇面前所請大多被準,朝中又有一幫嫡信之人為重臣。若三弟出外巡邊,其實父皇不用兒子們,可借姑姑之力處置好朝中之事。”

李成器此話,明顯是用激將法了。

李旦當然明白兒子的意思,說道:“唉,你們都是用如此眼光來看待你們的姑姑嗎?我和她畢竟為親兄妹,你們怎麽把她看成外人一般?”

“姑姑當然是外人!天下是我李家的天下,姑姑若論私情當為至親,然她染指我李家天下,那就不該了。”李成器這句話雖話音不高,然擲地有聲。

李成器接著道:“兒子說句不孝之話,其實自則天皇後之後,多為女主天下,此為禍亂之淵藪。三弟誅滅韋氏之後,正是正本清源的時候,然姑姑又來橫加插手,若長此以往,國將不國,父皇難道沒有覺察嗎?”

李旦聞言不喜,斥道:“你怎麽也學會了這些無稽之談?這些話是三郎教你的嗎?你不要說了!則天皇後是你的祖母,你出此不遜之言,即為不孝。”李旦非常納悶,此子平時甚為謙和,從不說過火之言,今日大反常態,令人奇怪。

李成器沒有懼怕之色,說道:“父皇息怒。兒子今日想把心裏話都說出來,事後任從父皇責罰。則天皇後是兒子的嫡親祖母,然她的不當之處難道後人不能評說嗎?則天皇後為執權柄,不惜羅織宗室罪名大加屠戮,兒子的三個伯父,兩個莫名其妙被廢身死,還有一個被貶外地,就是父皇那時,整日裏也在惴惴不安。則天皇後為何不顧親情這樣做?兒子現在想來,都是權力惹的禍。兒子那時伴在父皇身邊,心中的滋味也實在難受。”

李旦聽到此處心中一軟,頓時想起那些被圈禁的日子。李成器為長子伴在身邊,深明父親的心情,時常談談說說以寬慰父親之心,令李旦倍感溫暖。李旦想到此節,心中溫情再生,喃喃說道:“嗯,你那時很好。”

李成器又使出柔情的招數,看來效果甚佳,李旦的臉色變得緩和起來。其實李旦與李成器皆為同路之人,他們皆重情重義,頗為感性。如此之人作為家庭角色最為適宜,然在冷酷的官場裏極不適應。

李成器時刻觀察著父親的神色,知道繼續說下去不妨:“想起那日來俊臣帶著刑具入宮的場面,兒子至今猶心有餘悸。現在事兒已然清楚了,那時武承嗣為爭父皇的皇嗣之位,所以指使來俊臣入宮來羅織罪名,若不是樂工安金藏剖腹明志,使則天皇後生出了惻隱之心,我們一家的前途實在未蔔。”

李旦頷首,說道:“是啊,安金藏真義士也,天降此人來佑我家。”李旦當了皇帝之後,對安金藏大加褒獎,並擢其為右武衛中郎將。及李隆基即位之後,又專門下制褒美,並奏請為右驍衛將軍,還令史官錄其事跡。安金藏以樂工之身,重義忘身,不惜以死替李旦辯冤,由此博來了一世美名和富貴。由此來看,凡事以功利之心考慮,往往難得大利且所失甚多,如安金藏這樣沒有功利之心,而所得甚多,是為人世間的大道至理。

李成器接著道:“後來則天皇後沒有讓武氏承繼大統,將天下覆歸李唐,說來還是緣於狄公的一席話,此事天下皆知,兒子不再覆述。”

則天皇後革唐命自立為大周皇帝,馬上面臨著皇位是傳子還是傳侄的問題。武承嗣與武三思當然想當太子,數次派人對女皇說:“自古天子未有以異姓為嗣者。”他們認為,女皇姓武,那麽繼任者也應該姓武,這是比較過硬的理由。

女皇也一直在猶豫不決,是時,狄仁傑被召為內史,即為宰相職。女皇對狄仁傑甚是尊重,甚至呼其為“國老”。她在立儲之事有疑慮,當然要詢問狄仁傑。狄仁傑沒有講大道理,僅從情感上來打動女皇,告誡她說:“姑侄與母子孰親?陛下立子,則千秋萬歲後,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為天子而祔姑於廟者也。”

狄仁傑說的話非常平實,若侄子當了皇帝,人家今後供奉的是自己的祖先,有自己父母的牌位,註定不會有姑母的牌位,所以女皇也就不要為她人做嫁衣裳了。如此平實的話反而最有力量,女皇最終決定將天下覆歸李唐。

李旦嘆道:“是啊,將天下覆歸李唐就在母後的一念之間,狄公此言可謂立了大功。”後來李顯當了皇帝,此時狄仁傑已逝,李顯感謝其覆立之功,將其追封為司空;及李旦即位,又將狄仁傑追封為梁國公,讓狄仁傑在地下享盡了哀榮。

李成器話鋒一轉,問道:“兒子想問父皇,兄妹與父子皆為人間至親,然在國家大統承繼上孰親?”

李旦道:“你又在胡說了。你姑姑一直忠心幫我忙,根本沒有承繼大統的心思。”

“對呀,姑姑若沒有承繼大統的心思,就不該在朝中培植嫡信之人,就不該三番五次詆毀三弟。她位望既尊,其食邑過萬戶已逾常制,好好在府當一名富公主即可,為何還要如此不安分呢?”

李旦此時覺得兒子說的話雖有些刺耳,然也有理,遂默然不應。

李成器看來事先準備妥了言語,拼著李旦責罰,也要把話說完:“父皇,三弟雖性格異於我等兄弟,然他孝順父皇,親愛兄弟,前有大功,今後治理國家也有辦法,我等兄弟萬不能及。乞父皇親之愛之,萬不可有廢黜之心。”他言罷流淚不止,覆伏地叩首不已。

李旦閉目搖頭,頹然說道:“罷了,你退出去吧,讓我好好想一想。”李成器的話又讓他犯了難,一邊是嫡親的妹妹,一邊是幾個朝夕相處的兒子,確實讓他難以取舍。

李成器覺得話已說盡,遂臉掛眼淚退出殿外。

終李成器一生,如此犀利的談話唯此一次,其打動了李旦的心弦,極大地挽救了李隆基的頹勢。太平公主運籌帷幄,根本想不到不起眼的李成器在關鍵時刻竟然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太平公主確實對李成器不以為然,她力圖拿掉李隆基,想的就是讓李成器繼位,這樣就可以把他們父子玩弄於股掌之間,以圖自己的大事。其實太平公主這樣想大錯特錯,人之智識雖有短長之分,然常人只要不是白癡,終歸有自己的利益和思慮,不會任人擺布。假若李成器處於李隆基的位置,他斷不會淪為姑姑的附庸。

李成器的一番話,徹底打消了李旦對李隆基的憎惡之心,情感的重心又漸漸傾向於李隆基。

李隆基這日帶著郭元振入太極殿,稟告出行人員及諸事已備好,募兵業已開始,意欲十一月上旬出京,他們第一站意欲直奔幽州。

李旦聽完沈默良久,然後淡淡說道:“我讓你們明年二月前出行,馬上就近年關了,你們急什麽?待過完年再說吧。”

李隆基聞言心中竊喜,父親不急著催自己出京,自己也就樂得糊塗了。

李旦如此猶豫,不覺秋去冬來,很快就到了年關。太平公主見李隆基即將出京巡邊,欣喜自己終於大功告成,也沒有什麽後續新動作。朝中雙方息兵相處平安,於是有了相對平靜的數月日子。

中國人最重過年,過年之時,朝廷照例放假,並在元日舉行大典,以慶賀新年。民間立竿懸幡、張燈結彩,人們皆身著新衣,見面後共賀新年,然後飲酒推盞,極盡快樂。

太平公主眼見李隆基被自己打敗,心裏也就有了一些寬容,過年之時見到李隆基不再冷面相對,變得言笑晏晏起來,努力展示自己作為長輩的慈愛之情。然而到了正月下旬之後,她看到哥哥依舊沒有讓李隆基出京的意思,自己到哥哥面前數次打探,皆被哥哥笑語岔開話頭,使她終究不能得知李隆基巡邊的日期。

太平公主由此變得有些著急,漸漸對哥哥有了怨懟之情。

群臣這日參加完李隆基主持的早朝後逐漸散去,崔湜與蕭至忠等十餘人照例入公主府問安。太平公主今日心情很不好,與眾人說了幾句話即令他們退去,單留下蕭至忠說話。

室中僅剩下太平公主和蕭至忠相對,太平公主道:“蕭公,我總想皇兄的行為有些蹊蹺,他令三郎出外巡邊,然數月來無聲無息,馬上就進入二月了,已經到了他規定的最後時限。他還是按兵不動,到底意欲何為呢?”

“是呀,屬下過年之時就想著這個事兒,然終無頭緒。按說太上皇誥命已發,募兵業已結束,則聖上巡邊為必行之事。太上皇又不催著聖上,看來其中還是大有文章。”

“蕭公,你說皇兄會不會不讓三郎巡邊了呢?”

“下官以為,有這個可能。”

太平公主起身繞室,看來其心情更壞。蕭至忠當然明白公主的心思在何處,不敢說話,唯註目公主的動靜。

太平公主停下腳步,決然道:“不行!我還是要找皇兄說這個事兒。唉,皇兄猶豫不決,真是讓人著急。”

蕭至忠道:“公主,太上皇之所以猶豫不決,估計有人在其耳邊說了要緊的話兒。下官一直在想,公主不喜聖上,然聖上步步為營,至今毫發未傷,今後宜變換一些法兒。”

太平公主頷首道:“蕭公所言有理。我這些天一直在想,此前對付三郎的法兒失於簡單,動靜頗大,而收效甚微。蕭公,你認為當用何法?”

“下官以為,公主與聖上在太上皇面前可謂不分軒輊,掌控朝臣一節公主處於優勢,然掌控軍中力量一節,公主則處於完全的劣勢。”

太平公主道:“不錯,三郎以兵起家,明白其中的利害所在,所以竭力掌控兵權。”

“是啊。姚崇與宋璟的眼光,實在比下官要犀利多了。我們直到今日方始明白,確實有些晚了。”

“嗯?此話怎講?”

“當初姚宋向太上皇建言三策,其前二策讓公主和宋王成器離開京城,後來這二策先後停行,然第三策還是施行了,岐王範和薛王業成為東宮左右衛率。下官當時沒有在意,現在愈發感覺姚宋二人的眼光果然深遠。”李隆基當了皇帝,兩名弟弟因避諱去掉“隆”字,稱之為李範和李業。

太平公主嘆道:“是了,此二賊處心積慮,竭力替三郎著想。他們先勸皇兄罷諸王兄弟兵權,使兵權歸皇帝;皇兄不願署理煩事,他們又策動太子監國,使此兵權順勢落入三郎囊中;四郎和五郎為東宮左右衛率,三郎讓此二人親典禁兵,則皇兄也最放心。唉,姚宋二人真是機關算盡。”

“對呀,聖上現在所恃就是手中的禁兵之權。上次劉幽求和張暐策劃宮變,肯定就是聖上的主意。公主,若聖上今後再行此事,恐怕下官等人的項上之頭難保。”

太平公主冷笑道:“你保不住項上之頭?難道我就能保住了?瞧三郎當時斬殺婉兒的果斷勁兒,實在讓人不寒而栗!”

張暐的這一次醉酒亂言,實在讓李隆基處於一種危險的境地。這種舉動引起了李旦的警覺,使他第一次感受到了兒子有武力逼位的威脅;至於太平公主一方,他們原來以為既仗李旦之勢,又有朝臣眾多的優勢,則李隆基就處於絕對的劣勢之中。太平公主有了這些底氣,可以到政事堂和李隆基面前吵鬧一通。有了這次未遂宮變,他們才發現所有的一切皆難擋武力的致命一擊,與武力相比,高調的吵嚷與群臣的力量就顯得過於蒼白。

由是太平公主說道:“蕭公,你說得不錯,我們今後該在軍中下些力氣了。如今京中軍中兵力無非北門四軍和南衙軍兩支,你有什麽主意?”

“下官以為,南衙軍例由雍州府調派,我們可在此事上先有作為。雍州府現在由宋王成器為刺史,然不管什麽事兒,雍州府長史原來由崔日用兼任,崔日用被授外任後此職一直空缺。下官以為,竇懷貞此前在雍州任職甚久,可讓他兼任此職。或者公主能說動太上皇,幹脆讓竇懷貞兼任刺史最好。”

“嗯,此事應該能成。”

“竇懷貞若任雍州刺史,則可間接提調南衙軍。其稍下點力氣,在南衙軍中收羅數名中堅之人為知己,如此就可控制南衙軍。”南衙軍主要負責京城除了宮城以外城門的防衛,雍州府負責各門防衛的日常調度,所以能夠間接指揮南衙軍。當初李隆基起事之後,先以皇帝之命授崔日用為雍州府長史,其主要目的就是控制南衙軍。只是南衙軍與北門四軍相比,人數較少,裝備不精,戰鬥力較弱。

太平公主當然明白其中的差別,說道:“南衙軍用處不大,不過將之抓在手中,強似於無,我們還應該在北門四軍上多下工夫。蕭公,如今郭元振任兵部尚書,三郎幾個兄弟又親掌北門四軍,要想搬動他們,估計皇兄不會答應。”

“不錯,這樣難有作為。下官這些天一直在想,當初聖上起事時能夠成功,他無非拉攏了葛福順與陳玄禮等數名萬騎中人,我們也可以依此法行之。”

“嗯,你有合適人選嗎?”

“有幾個。下官想一一知會他們,若火候差不多,我再將他們帶入公主府,由公主當面撫慰他們一番,這些人從此就會對公主死心塌地。”

“好哇,你要抓緊辦此事。只要能把三郎拿下,我就能名副其實,成為真正的太平公主。”

蕭至忠眼珠一轉,說道:“公主,你就不能再往深裏想一想嗎?”

“我還要想什麽?”

“下官以為,當初公主不應該將相王單獨推上皇位,應該由相王與公主共治天下才是。”

“共治?蕭公怎能如此異想天開?自古至今,哪有兄妹共治天下的道理?”

“當然有了。當初高宗皇帝與則天皇後被尊為‘二聖’,其實就是共治天下。”

“母後當然可以,我為李家女兒,若涉權柄,定會人言洶洶。”這句話其實為太平公主的心結所在,多少年來,她玩弄權術可謂樂此不疲,然確實沒有謀奪皇位的想法。

蕭至忠道:“下官以為,若聖上被廢,其幾個兄弟的脾性與太上皇差不多。如此一來,公主豈不是就有了機會?”蕭至忠不想把話說透,僅是點到為止。

太平公主沒有吭聲,在那裏默然良久,然後長嘆一聲道:“蕭公,這件事兒覆雜得緊,還是不想為好。我這幾日先找皇兄,先把竇懷貞的事兒辦妥,聯絡北門四軍之事,你也要抓緊。你說得對,此前我偏愛在文官圈裏考慮,未曾想過軍中之事,這的確為我的失策。”

按照規制,吏部每年需對各級官吏考課一次,議其優劣,定其等級。考定之時,親王及中書省、門下省、京官三品以上、都督、刺史、觀察使等集於中書省,有員唱其等第,然後將結果上奏皇帝。

崔日用是時任兗州刺史,亦在考課之列,這一次考課為中下。李隆基那日午後閱讀官員考課的冊子,忽然看到崔日用的名字,遂派人將其喚入宮中。

崔日用入殿後納頭便拜,李隆基喚其平身,然後笑道:“你到兗州一年有餘,怎麽如此不堪,竟然得了一個中下的評語?唉,要罰祿一季了。”中下者的評定標準為“職事粗理,而善最不聞者”,崔日用去年的考課評語為中中,今年因為退了一等,所以要奪祿一季。

崔日用起身道:“陛下,以姚公和宋公之能,其評語也為中下,臣能列身其側,已然實屬幸運了。”

李隆基微微一笑,知道主持考課的吏部員外郎為姑姑的嫡信之人,他對姚崇、宋璟與崔日用自然沒有好感,沒有將他們評為下下,實屬格外開恩了。李隆基問道:“你在任上,果然如此懈怠嗎?”

“微臣不敢。微臣為刺史,唯親政愛民,賞罰分明,不敢懈怠,如此不敢辜負聖恩。”

“嗯,我知道。姚公你們昔為朝廷大員,只要心思恪勤,處置政務之時應該沒有偏差的。崔卿,這些年你連換數地為刺史、長史,等閑難見一面,諸方面還好嗎?”崔日用這些年換了許多地方,先後任婺州和荊州長史,揚州、汴州和兗州刺史。

崔日用眼圈一紅,躬身道:“謝陛下關心。微臣外任日久,諸事皆好,唯思念陛下。今日一見,心中百感交集。”

李隆基悠悠說道:“崔卿,別站著,坐下說話。唉,你與紹京兄雖為外任,畢竟為官身,然劉幽求與張暐現為流人,如今滯留在桂州,他們的境遇更令人堪憂啊。”

崔日用依言坐下,李隆基提起劉幽求,使他們二人心中不是滋味,一時相對無言。

如此沈默片刻,崔日用率先打破平靜,說道:“陛下,臣今日奉召入宮,實在大喜過望。臣近來心中有一番要緊話,正想說與陛下。”

“好呀,這裏左右無人,你有什麽話,但說無妨。”高力士甚有眼色,見到崔日用入官,知道此人為李隆基昔日的幹將,遂將所有人趕走,自己在外守門,偶爾入內為他們續茶。

崔日用道:“臣去歲十月間見到太上皇的誥命,欽命陛下出外巡邊。臣當時見之頓時大驚失色,竊以為太上皇的這道誥命實在大有深意。事情很明白,陛下繼位日短,不該此時外出巡邊,臣當時就想,莫非太上皇有了廢黜陛下之意嗎?”

李隆基嘆道:“是啊,這也是沒法子的事兒。你現在應該知道了,這都是張暐口風不嚴,以致惹禍。”

“嗯,臣知道。太上皇誥命頒布之後已然數月,眼見就要進入二月了,他不催陛下動身,難道現在改換心意了?”

李隆基搖搖頭,默然片刻,然後說道:“父皇至今沒有說過作廢此誥,則出行之事依然虛懸。崔卿,你身在千裏之外,還能想到我的安危,難為你了。”

“微臣決意跟隨陛下的那一天起,陛下的安危就關乎臣的命運。臣替陛下考慮,其實就是替自己著想。陛下,請恕臣下如此直言。”

崔日用如此說話,確實十分直接,讓李隆基覺得其言甚誠。李隆基知道,崔日用心思縝密,眼光深遠,他今日能提出此事,心中肯定有想法,因問道:“崔卿,你對此事有何看法?”

崔日用道:“臣看到太上皇誥命之後,馬上以為其中多為太平公主的功勞。張暐此次惹下禍端,使陛下後患無窮,太平公主許是利用這次機緣,勸說太上皇廢黜陛下。太上皇之所以頒有這道誥命,說明他猶豫兩端,此後未催陛下動身,看來其心思中憐惜陛下又占了上風。”

李隆基心中不由得大為感嘆,此人遠在千裏之外,猶能洞若觀火,識得事情的細微之處。看來自己與姑姑的矛盾,已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

崔日用接著道:“臣以為,太平公主在朝中遍植親信,一直對陛下耿耿於懷,其心中已萌發異志。慶夫不死,魯難未已,太平公主實為當今的慶夫。陛下宜早作決斷,否則禍無寧日。”

李隆基嘆道:“我知道姑姑不喜歡我,我也知道姑姑常到父皇面前說我的不是,然她為我嫡親的姑姑,又甚得父皇的關愛,我怎能以下犯上呢?”李隆基說得不錯,太平公主雖玩弄權術,數對李隆基不利,然她畢竟為李旦的胞妹,做這些事兒雖有些過火,也不是十惡不赦之罪。李隆基若意欲不利於太平公主,外人定會說李隆基以下犯上,如此就招致了惡名。

崔日用當然明白李隆基的這種心思,因替李隆基尋找到了合適的理由:“陛下,臣以為庶人之孝,須承順長輩顏色;然天子之孝,則須安國家、定社稷。若令小人得志橫行朝中,則大業即亡,如此能為天子之孝嗎?”

李隆基嘆道:“我當然明白這個道理,然父皇不說什麽,終究無法可施。崔卿,你智計百出,若想改變眼前這種局面,當用何策呢?”

“陛下昔日為郡王、太子之時,凡事須先計謀再籌措人力,現在據大位不用如此麻煩,一下制書則定矣。”

李隆基覺得崔日用想得過於簡單,搖頭道:“崔卿,如今三品以上官員皆由太上皇主之。我若下制書,能有什麽用呢?再說了,父皇對姑姑甚為關愛,他能允許我對姑姑下手嗎?”

崔日用知道,李隆基之所以難對太平公主下手,一者礙於世人評說;再者就是李旦的態度了。他思念至此,不由得反問道:“陛下如此思慮頗多,難道太平公主也有如此顧慮嗎?陛下為公主的侄子,她不思國家大義,不顧至親之情,數番下辣手欲廢黜陛下。微臣相信,太平公主對陛下沒有任何憐憫之心,假以時日,她定會有新的圖謀,陛下能夠如此漠然被動任之嗎?”

李隆基搖搖頭,說道:“崔卿,你如此催促,就是陷我於不義境地。姑姑就是萬般不喜歡我,我終不能向姑姑示以不敬之意。你的話到此為止,不要再說了。”

崔日用急道:“陛下不可如此啊。若陛下不願驚動太上皇,臣再為陛下獻上一計。”

李隆基頷首示意其說下去。

“陛下若不願驚動太上皇,可先安北門四軍後再入各衙署討捕逆黨。如此不需驚動太上皇,則大事成矣。”

此計非常明白,就是讓李隆基策劃一次宮變。北門四軍現在由李隆基牢牢掌控,李隆基僅帶上數百人就能將太平公主的黨羽一網打盡。崔日用此計雖未明言,其最終目標還是太平公主與李旦:先圈禁太平公主,再逼李旦徹底交權,李隆基從此成了名副其實的皇帝。

崔日用此計也不新鮮,劉幽求上次的未遂宮變也是這種思路,李隆基當然明白其中的利害所在。其實李隆基內心中也多次盤算過如此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然礙於自己的名聲不能斷然下定決心。今日崔日用再提此計,無疑使李隆基的心智又加重了一層。

李隆基閉目凝思片刻,然後睜開眼睛說道:“崔卿,此事斷然不可!我若加刃姑姑,就是驚擾了父皇,就是陷我於不義境地。你今後不可再說這種話兒,我們今日的談話也不可洩露半分!張暐的教訓,你要深戒!”

崔日用平時口風甚嚴,絕非張暐那樣口無遮攔。李隆基雖知崔日用的稟性,猶諄諄叮囑。事情很明白,萬一今日的談話有一絲洩露出去,迎接李隆基的將是滅頂之災。

崔日用起立躬身道:“請陛下放心,微臣不敢浪言。只是臣明白即將離京,又難見陛下之面,臣只好在千裏之外遙祝陛下平安。”

崔日用辭出,李隆基破天荒地隨同其一起出殿。就見外面的天空昏暗許多,天上彤雲密布,令人感到空氣很壓抑。空中已然零星地飄下一些雪粒,眼見一場大雪又要驟然而至。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