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回 李旦疑慮持兩端 公主決然建數策 (1)
關燈
小
中
大
王琚所言不錯,如此一番明爭暗鬥下來,李隆基雖搶占先機保全了自己,又保住了劉幽求和張暐的性命,畢竟丟失了劉幽求和張暐這兩員幹將,由於他打草驚蛇,其所失更多。
然而事情過後,雙方卻出奇的平靜。不覺日子又過去了二十多日。時辰進入了九月,初秋的風兒拂過,一些老的樹葉漸漸泛黃,並飄落而下。落入水面上的黃葉兒隨波而逝,漸漸從各個溝渠匯入曲江池,如此就在洄水處集成好大一片。
王師虔畢竟不辱使命,果然在宮內探知到確切消息。太平公主聞訊,即起身入宮面見李旦。
李旦對此事件不以為意,還日日在宮內從事他那些感興趣之事。看到妹妹前來,心裏也甚喜歡,說道:“你來得正好。我這幾日就尋思著到驪山一游,既可賞秋葉,又可浴溫泉。唉,可惜少了上官婉兒這個人兒,若她還在就能主持詩會,則又多了一層韻味。”
李旦提起上官婉兒,又勾起太平公主的心事,其憤憤地說道:“你不提婉兒便罷,我一想起婉兒,就覺得愧對她。四哥,當時韋氏專權,若不是婉兒建言我入宮一同擬制,何來你輔政之說?我聽說婉兒那日晚上拿出遺制示意三郎,並言說我知悉內情,可三郎決然不聽,還是一刀將她砍了。四哥呀,你知三郎現在視我為眼中釘,許是那時就開始了。”
李旦笑道:“你就愛危言聳聽。外人皆知婉兒是韋氏的人兒,那晚亂象紛飛,三郎又如何辨得真?”
太平公主搖搖頭,嘆道:“我不管說什麽,你終歸不聽,只怕心裏還在怪我離間你們父子之情。我今日來只說一件事兒,看看三郎到底是何種人!”
李旦微笑不語,靜聽下文。
“那日三郎找你首告劉幽求之事,你至今還以為三郎仁孝為懷吧?哼,我當時就覺得蹊蹺,他為何早不說晚不說,偏偏待張暐醉酒吐真言後搶先來說?現在看來,他當時已知張暐洩露了他們的密謀,因搶先來說,以圖保全自己!”
“你那時好像說過如此猜測,只是張暐醉臥酣睡,他又如何進入宮禁找尋三郎?”
“然張暐偏偏夜半醒來憶起此事,他又偏偏能入宮禁喚起三郎。”
“妹子如此說,不是猜測吧?”
“四哥,我若告訴你,那晚五更時分,一人到肅章門叫起值夜太監,這名值守太監又入內尋來大太監高力士,然後此人隨高力士入宮見了三郎,你定會以為我還是猜測吧?”
“難道此人果真是張暐?”
“不錯,他就是張暐。至於那名值守太監以及武德殿掌燈宮女的名字,我可以告訴你,你可一一勘驗。”
李旦聞言,不禁驚愕萬分。如此來看,三郎再謀宮變看來是真的了!
太平公主又道:“四哥,我早就說過,三郎此人靠不住。其面似忠厚,內裏實在奸詐,我起初反對他當太子,實緣於此。他早就想大權獨攬,威運天下了,此次未遂宮變的禍首正是他!四哥,你以為他僅僅想將我圈禁就了事了嗎?錯了,他此次宮變劍向所指,其實還是你呀。”
李旦沒有吭聲,心中此時也認可了妹妹之言。兒子現在當了皇帝,畢竟名不副實,真正大權還掌握在自己手中,看來他有些不耐煩了。李旦思量至此,長嘆一聲道:“妹子,我當初退位時果然退下來就好了。天無二日,民無二主,三郎當了皇帝,我這個太上皇猶總大政,畢竟有些不順呀。我想呀,幹脆把我手中之權全部交給三郎,如此就沒麻煩了。”
太平公主冷笑一聲,說道:“你將手中之權全部交出去,你我就成了待宰羔羊!以太宗皇帝之賢,高祖皇帝當了太上皇之後又是何等境遇呢?宮內的尚宮,不過為我李家奴婢,然其入了高祖皇帝所居宮內,頓時趾高氣揚,甚至皇子也要瞧她的臉色。三郎如何能比太宗皇帝?他若大權獨攬,你想過我們今後的日子嗎?”
太平公主說的是貞觀年間的一段掌故。玄武門之變後,李淵作為太上皇居住在大安宮,太宗皇帝每日晨夕皆派宮內的尚宮入大安宮問太上皇的起居之事,彰顯太宗皇帝的孝道。李淵的第十八個兒子李元名是年十歲,其身邊的保姆告誡李元名若見到尚宮時要行拜禮,理由是尚宮有品秩在身。李元名雖年幼,倒是明白自己的身份,忿然道:“她們不過為我二哥家的奴婢,我為何要拜她們?”李世民聞之,一面讚揚李元名“真吾弟也”,一面感嘆世態炎涼:自己的一個侍婢,到了父親宮中竟然如此自高身份!
太平公主又道:“四哥,我之所以反對三郎當太子,更不用說他當皇帝,緣於此子心機深沈,無法制約。其兄弟之中獨此子異類,少了一些忠恕之心。我以為,大郎冒死不願為儲,還有其他三人嘛。換了其他任何一人,都比三郎忠厚得多。”
太平公主說的這些話無疑觸動了李旦,李隆基此前不吭一聲就發動宮變,結果誅滅韋氏讓李旦登上了皇位,此為順應大勢之事,你不打招呼也就罷了。現在又想搞宮變,且劍向所指為自己的父親和姑姑,這種事無疑使淡泊的李旦也憋出了憤怒。
李旦起身在殿內走動了一圈,然後返身說道:“妹子,你讓我好好想想。”
聰穎的太平公主當然明白哥哥此時的心意,她明白點到為止的道理,遂不再說此話題,轉而說道:“也罷,四哥就好好想想吧。對了,劉幽求被逐為流人,他空出來的位置不能一直空置吧?”
“嗯,前日三郎曾說過讓郭元振繼任左仆射,你認為如何?”
“郭元振長於軍事,未曾署理過政務,我以為不宜動。”
“如此,你定有人薦我了?”
“對呀,我覺得竇懷貞來任左仆射最合適,另外盧藏用也頗有幹才,可讓其為吏部尚書兼知同中書門下三品,不知四哥以為如何?”
李旦沈吟道:“這二人確實有幹才,然名聲就差了些。”
“只要這些人能替四哥忠心辦事,且能有政績,名聲差一些又有何礙?那個劉幽求名聲如何?政事處置得一塌糊塗,不是一樣列身宰輔嗎?再說了,三郎如此處心積慮謀奪你權,我們要多找一些忠心之人看著他。”太平公主此時,早將自己與哥哥看成了一體。
李旦不再猶豫,決定按妹妹說的辦。
如此一來,政事堂的七名宰輔人員為:蕭至忠、崔湜、郭元振、魏知古、岑羲、竇懷貞和盧藏用,除了郭元振和魏知古屬相王府屬外,其他五人皆為太平公主所薦。時人稱之曰:“宰相七人,五出其門。”
太平公主如此安置宰臣,是為其對付李隆基的第一策,至於順勢安插京官及外任之官,那也不在話下。
高力士發現了宮中的端倪,這日悄悄向李隆基稟告道:“陛下,宮內的那個掌燈宮女元氏形跡有些可疑。”
“你有何發現?”
“此人系陛下入武德殿之後從太極殿過來,小人悄悄打聽了,此人系尚宮劉氏的嫡信之人。”
“你此前說過,那個尚宮劉氏自則天皇後時就與姑姑交往甚密。如此來說,這個元氏系姑姑安插在這裏的眼線?”
“應該是這樣。小人此前對元氏就有些警惕,前些日子宮內安排人員出宮辦事,本來與元氏沒有什麽幹系,她堅執要去,小人就留上了心。元氏出宮後,小人派人尾隨跟蹤,就見她入東市後閃入一茶鋪之內,與茶鋪中等待的一人密談良久。”
“那人是誰?”
“跟蹤之人還算靈動,待他們散開一直跟隨那人行走。就見那人一徑入了太平公主府,聽門子喚那人為‘王典簽’。”
“嗯,此人正是公主府典簽王師虔。如此說來,元氏果真是姑姑安插在我身邊的眼線。”李隆基沈默了一會兒,問道,“這個元氏急著出宮與王師虔相會,王師虔有什麽急事兒問她呢?”
“小人不知。陛下,元氏確系公主的眼線,其留在陛下身邊終歸是禍胎。陛下,小人想些法兒將其調走如何?或者將其除掉,對外說她暴病而死,如此最幹凈。”
李隆基搖頭不許,說道:“不可。將其殺掉或調走,姑姑定會派其他人再來,如此更加隱秘。把她留下吧,你要尋人監視她的一舉一動,不許露出痕跡。她形跡已露,對我們有利。”
高力士躬身答應,並說道:“今後陛下與人說話時,小人盡力不許元氏近前,讓她盡量少接觸陛下。”
“嗯,就這麽辦吧。那個尚宮劉氏倒是不可不防,其在宮內日久,人脈定有不少,她又久與姑姑交往甚密,則此人為姑姑宮中眼線之首。高力士,你須想個法子,將此人驅出宮禁最好。”
“本來皇後主內,若驅除此婢,皇後吩咐一聲即可。然太極殿那裏由太上皇居住,若動那邊的宮人須皇太後發話才行。”高力士有些為難,如今李旦與李隆基父子二人皆住在宮內,宮前宮後儼然兩樣天地。
李隆基想了一下,然後斷然道:“這些尚宮經歷數朝,已然老矣,該把她們放出宮外了。你立刻向皇後稟報,就說我的意思,四十歲以上宮人須全部出宮,她們歸家亦可,若無家可歸安置在掖庭宮內。這件事兒須由皇後找皇太後商議,我想皇太後應該不會攔阻。”
高力士大喜道:“如此吐故納新,小人定向皇後建言,爭取選些踏實忠謹之人充任宮官。”
李隆基見高力士非常明白此舉的用意,遂微笑不語。
且說唐高宗後期及則天皇後統治後期,唐朝的邊關形勢逐漸吃緊。吐蕃不斷侵擾,唐軍與之交戰數場皆敗;唐朝抽調北方邊防之軍增援西方,使漠北的東突厥降眾感到壓力頓失,於是叛亂覆國;東北方契丹和奚族也起兵反叛。
唐中宗李顯雖乏善可陳,然在邊疆之事上頗有建樹。他采納了“疇承訓兵,屯田積粟,謹設烽燧,精飾戈矛,來則懲而禦之,去則備而守之”的防禦之策,任用郭元振為安西都護以備西突厥,並抵禦吐蕃兵;使張仁願為朔方道大總管,以防東突厥。這二人皆為一代名將,到任後采取各種措施,逐漸使邊疆形勢穩固下來。雙方勢力的此消彼長,使突厥和吐蕃又想起和親之術來,因此入京找李顯請娶公主,於是,金城公主遠嫁吐蕃。
近來的西部和北部的邊疆形勢相對穩定,然東北部的契丹族和奚族已經聯手,他們盤踞在遼河地域,伺機向幽州進犯。終於有一天,契丹與奚的二萬精騎竄入幽州。幽州大都督孫佺率兵與其戰於冷陘,可憐唐兵全軍覆沒,孫佺也被生擒。
消息傳入長安,郭元振緊急調兵前往幽州馳援。至於幽州都督的人選,郭元振想起宋璟的能耐,求得李旦的同意,授任宋璟為幽州大都督。
宋璟到了幽州,看到松弛的邊防與缺少馬軍的隊伍,心中大為感慨。遙想太宗皇帝時期張萬歲傾力養馬,終於使唐朝的馬政傲視天下,所以才有了後來的李靖率領一萬精騎覆滅東突厥的壯舉。現在由於馬政的衰落,使東突厥沈渣再起,契丹和奚這樣的小部落也能狂掃遼河流域,並敢進犯幽州。宋璟明白,這些年京城上層動蕩不已,畢竟侵蝕了這個龐大帝國的肌體,已經變得有些衰弱了。
宋璟判斷形勢,覺得以手頭的兵力無法與對方的馬騎對攻,遂下令整固城池,采用固守之法與敵相抗。至於他們劫掠城外的人口與財帛,也只好聽之任之了。
李旦得聞幽州兵亂,他近月餘的思考終於有了結果。先天元年十一月,李旦下誥曰,鑒於近期邊關有事,皇帝須於明年二月前巡邊。誥命中還為李隆基選擇了隨行巡邊人員,以幽州都督宋璟為左軍大總管,並州長史薛訥為中軍大總管,兵部尚書郭元振為右軍大總管。
李旦是時每五日一上朝,他這日在朝會上宣讀這道誥命之後說道:“天下承平已久,唯邊關有些微瀾。相信皇帝巡邊之後,邊關就會安靜許多。”
太平公主揭露李隆基此次惡人先告狀,令李旦大為震驚。他第一次感到了威脅,原來這個不聲不響的三郎竟然得隴望蜀,開始打起了老子的主意。
按說李旦常常自詡為淡泊的胸懷,既然看到李隆基前來伸手要權,就該全身而退稱其心意便是。然李隆基此舉觸及了李旦心中的最柔弱處:老子早有三讓天下的美名,再讓一次又何妨?這天下終歸到底還是你的,你謹慎端莊處事,我自然會順順當當將天下交給你,何必要動手來搶?
李隆基觸及了父親的尊嚴!
李旦又往深裏想,若三郎果然奪得了天下,其對自己也就罷了,然對待自己的妹妹決計不會仁慈,以其不饒上官婉兒的決斷勁兒,弄不好會將妹妹一家全部斬殺亦未可知。李旦的內心是柔弱的,他目睹了自己一家陷身權力圈內疊遭身死的慘狀,自己現在不過中年年齡,然父母已逝,哥哥皆亡,僅剩下這個嫡親的妹妹,他說什麽也不允許三郎加一指頭在妹妹身上。
那一時刻,李旦覺得妹妹說得對,這個三郎心機深沈、手段絕狠,絕非敦厚之輩,其心間於是油然生出廢黜之心!
然廢了三郎皇帝之位,誰來繼之呢?大郎以死明志,他是堅決不會幹的,至於其他三兄弟,似乎又無為君的能耐。再說了,三郎有大功在身,天下皆知,現在無緣無由將之廢黜,實在說不通。畢竟,那次未遂宮變已然塵埃落定,劉幽求和張暐已被貶為流人,拿妹妹搜出的證據來定三郎之罪,這實在說不出口。
若三郎被廢,其兄弟任何一人來繼其位,三郎都勢必要離開京城,這也不是李旦願意看到的結果。
怎麽辦呢?李旦於是犯了躊躇,且為此事絞盡腦汁想了月餘。
人的性格決定其今後的命運。如李顯與李旦降生在此皇室,皆陰差陽錯當了皇帝,這兄弟二人皆缺乏其母那樣殺伐決斷的能耐,若能優哉游哉以藩王之身富貴終生,且絕足不問政事,實為其性格首選。然他們又偏偏當了皇帝,李顯庸陋無能使其大權旁落,成為一個昏君的代表;而李旦有識有才無決斷能耐,凡事顧慮太多,就犯了猶豫不決的毛病。
這種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是不願意直面矛盾,寧願繞著矛盾走。幽州的戰事讓李旦想到一個主意,古時常有禦駕親征的例子,現在邊關有事,三郎可以去巡邊一圈嘛。他將巡邊的日期規定在來年二月,若三郎巡邊開始,那麽自東向西巡視一遍,至少需要一年的時間。李旦如此一來,就可以把解決此矛盾的時間推到一年之後。
若三郎出外巡邊,朝中的大小事自然由自己掌控,妹妹自然會大為高興。
然而事兒又來了,朝中自宰臣到低品官員,多為妹妹所安插。若三郎一走,眼前的平衡局面就會打破,自己又不想事必躬親,那麽朝中之事就須聽妹妹的,如此一來,自己豈非又大權旁落?
正是基於這個想法,李旦宣布讓李隆基巡邊的誥命,如此一來,妹妹肯定不會三番五次到自己面前大說三郎的不是了。誥命又規定了來年二月前出行,如此就可押後一些日子,讓自己從容再想處置之道。
李旦非常讚賞自己的這個高明之舉,他微笑著向李隆基說道:“朕事先未與你溝通此事,三郎,邊關之事為國家大事,你為皇帝,需要歷練一番。”
每遇李旦臨朝時,李隆基以臣下的身份與眾大臣侍立在一起。當他聽到黃門官宣讀讓自己巡邊的誥命時,其心中頓時震驚萬分,明白父皇對自己有想法了。事情很明白,自己出外巡邊,那麽皇帝的職責就化為烏有,自己僅有皇帝之名行巡邊之事。其間父皇再有一道誥命,許是自己在巡邊途中就沒有了皇帝的身份。這就是李隆基與李旦的根本區別,每遇一事,他皆能正確判斷事情背後的真實含義,進而再擬出應對之策。他此時直視父皇的眼神,發現其中閃爍有飄忽之光,遂更加印證了自己的判斷,出班奏道:“父皇深謀遠慮,兒子深以為然。此次幽州兵敗,兒臣以為邊關之事早該整飭一番。父皇讓兒臣巡邊,既有此意,又可讓兒臣歷練一番,實在恰為其時。”
李旦道:“朕讓郭卿助你,就為此意。你退朝後與郭卿商議商議,來年二月前要離京啟程。”
李隆基躬身答應。
郭元振對李旦此舉不以為然,他明白契丹與奚所以敢攻幽州,緣於朝廷這些年把主要精力用在對付突厥與吐蕃的侵擾上,東北部的防衛力量相對較弱,以致被他們鉆了空子。
其實歸根到底,這些部落敢於前來襲擾的原因,還在於朝廷這些年內亂不已、吏治敗壞,以至於武備力量受到影響。貞觀與永徽年間,以契丹族為例,其看到唐朝強盛,遂主動來附,其首領還被賜姓為李。他們看到唐朝此時的勢力漸弱,遂想趁亂撈一把。
郭元振想到這裏,遂出班奏道:“陛下,臣掌兵部調度不力,致有幽州之敗,此臣之罪。臣以為,幽州那裏現由宋璟主持,其憑城堅守,再逐漸整兵,不出半年,契丹與奚不敢再來侵擾。臣想再揮兵北指,收覆遼河流域,則他們不敢再動彈,如此可永絕後患。”
李旦問道:“郭卿的意思,想慢慢積蓄力量,則可不戰而勝?”
“陛下聖明。臣其實以為,這些活兒皆為臣之職責,若讓陛下分心,又讓陛下巡邊勞頓,臣實在心中不安。臣以為,若假以時日,陛下在京遙制,臣到邊關傳達陛下聖意,則邊關可安。”
李旦聽明白了郭元振的意思,他繞來繞去,其實不願李隆基出京巡邊,因為是自己的聖意,他又不敢明著反對,方才有了這等言語。他略微沈默了一下,然後面向蕭至忠問道:“蕭公,你以為呢?”
蕭至忠聽完了李旦的誥命,心中早已欣喜萬端。他知道,李旦這樣做,顯然有了廢黜李隆基的心思,看來公主這一段忙於宮中往返,還是卓有成效的。李旦現在既然問話,自己當然應該旗幟鮮明地表達觀點,遂出班奏道:“陛下,臣竊以為,皇帝禦駕巡邊,其實有著極大的威懾作用,勝過數萬雄兵,臣不敢茍同郭尚書的主張,別人已然來搶殺掠奪,我們若好整以暇耽擱時日,別人定會笑我們一味軟弱。”
李隆基發現蕭至忠近來有很大的變化。此人以前深谙官場之道,尤其朝會時的言語圓滑無比,其心中就是決意反對某事,言語間也絕不咄咄逼人。今日他當堂反對郭元振,明顯迥異以往,看來他秉承姑姑的意志,今後再也不遮遮掩掩了。
李隆基憶起高力士此前的話,高力士在太極殿內也安插了自己的眼線,他得來的消息說太平公主數番入宮,其與李旦談話的主體就是李隆基。眼線還提到,太平公主數度提起張暐五更入宮之事。如此看來,父親這次決意讓自己巡邊,應該與此事大有幹系。
李旦又轉向郭元振道:“就這樣吧,你佐三郎好好計議一下行程路線。朕讓你們來年二月前啟程,時辰很寬裕,你們可細細籌定。”
李旦此話很明白,李隆基巡邊一事不容更改,那是沒有商量餘地的。
李隆基感到了事態緊急,若自己果然出外巡邊一年半載,京城中的什麽事兒都可能發生,自己的皇帝之位許是晝夜之間就會化為烏有。
朝中僅有一個郭元振能幫自己說話,然用處不大。自己已經當堂表態樂意巡邊,若再到父親那裏表明自己其實不願出京,恐怕會更添父親的反感。怎麽辦呢?李隆基當時就打定主意,目前能挽回父親心意的唯有大哥李成器一人。
李隆基現在當了皇帝,固然有名無實,然諸種排場儀衛,那是一點都不少的。他未當太子與皇帝之前,大可獨乘馬兒馳奔哥哥府中,現在若想出宮,定然動靜不小。所以他若想與大哥敘話,唯有在宮中最合適。
如此到了第三日,李隆基密囑高力士,讓他在朝會散後悄悄攔下李成器,然後帶入側殿的一個靜室內敘話。
李成器入室後,高力士屏退其他宮人,自己立在門外,不許他人靠前。
李成器那日聽聞父親讓李隆基巡邊的誥命之後,心中也是震驚無比。他當堂沒有說話,朝會散後求見父親,如此兩人有了一番對話。
李成器直接說道:“父皇,三弟剛剛當了皇帝,眼前千頭萬緒,正是應該梳理的時候。這個時候讓他去巡邊,且需一年半載的,時辰太長,兒臣以為現在出京有些不妥。”
李旦無法對兒子說知自己心中的隱秘所在,因嘆道:“我已退位,早就不想讓小事纏身。然邊關也需震懾,如此兩者相較,三郎還是到邊關走一趟最好。”
李隆基與太平公主這一段時間纏鬥不已,李成器不願多事,自然不知其內裏詳細,然對他們爭鬥之事也有耳聞,遂問道:“父皇,讓三弟去巡邊,不會是姑姑的主意吧?”
李旦搖頭否定。
李成器欣然道:“如此就好。剛才朝會後郭元振悄悄找到我,說父皇此舉其實是有了廢黜三弟之意,還說這多半是姑姑的意思。父皇,三弟先為太子,再為皇帝,兒子們皆心悅輔之,父皇千萬不可有廢黜之心啊。”
李旦對李成器還是相當看重的,李成器孝悌為先,極合李旦心意,李旦還是能聽其言語的,他聞言道:“這個郭元振怎麽如此多事?又怎麽與你姑姑扯在一起?我知道,這個皇帝你死活不當,其他數子中唯有三郎最合適,我怎麽會有廢黜之意?”
李旦說出此話,讓李成器大為心安。
李成器入室後先把這番話告訴了李隆基,李隆基聽完長嘆一聲,然後道:“大哥,只怕父皇沒有全明心事啊!”
“此話怎麽講?”
“郭元振說得不錯,只怕父皇果真有了廢黜之意,且此事與姑姑大有幹系。我今天請大哥前來,就想把其中的事兒向大哥說個明白。”
“好呀,願聞其詳。對了,三弟,我知姑姑待你最親,緣何現在就生分了呢?我僅風聞姑姑與你不和,其中詳細不甚明了。”李隆基當了皇帝之後,眾兄弟本來要改稱呼,李隆基堅執不從,說若在朝堂之上也就罷了,私下時見面稱呼依舊。
“嗯,今天我就從頭說與大哥。那時韋氏當權,姑姑讓我設法聯絡軍中人士,以圖保全自己,我依計而行。後來事發緊急,崔日用告密說韋氏馬上要動手,我未及稟報姑姑和父皇就起事,事情果然成功。然姑姑從此惱我,多次在父皇那裏說我的不是。”
“這就是姑姑的不是了。當初局勢極端險惡,多一人預知,就多了一層危險,我認為你做得對。”
“多謝大哥替愚弟著想。從此開始,姑姑就百般刁難我。大哥堅辭儲位,父皇有意讓我領之,姑姑先是在父皇那裏阻撓,繼而散布流言,說我非嫡長子不當立。”
“這個過程我知道。當時我就十分納悶,姑姑為何對你如此排斥?”
“至於後來我能夠監國及繼位,這其中也有姑姑的功勞。我後來查驗清楚了,那個司天臺的嚴善思收了姑姑的許多財物,於是依姑姑之計亂言天象。他說‘五日內有急兵入宮’,實在是暗指我圖謀不軌,意欲領兵入宮逼位,姑姑這樣說,無非想借父皇之手廢我太子之位;後來又說‘太子宜移東宮,合作天子’,分明說我要麽當皇位,要麽被廢除。姑姑千算萬算,什麽都想到了,就是沒有想到父皇是一個淡泊散淡的人,結果為自己幫了倒忙。”
李成器對此事略知一二,遂點頭不語,李隆基接著說道:“至於這一次巡邊之事,應該與劉幽求之案有關。”
李成器問道:“劉幽求與張暐已為流人,則此案已結,怎麽又把此案翻出來了?”
李隆基嘆道:“姑姑三番五次入宮對父皇講,劉幽求與張暐不過是一個替罪羊,主謀人是我。我想姑姑到父皇面前定會添油加醋,定說我為主謀,圈禁她非為最終目的,還要意圖加害父皇。”
李成器聞言嘆道:“唉,誰讓你處嫌疑之地呢?劉幽求與張暐皆是你擢拔而來,張暐又為宮門郎,確實能與你扯上幹系啊!如此說,父皇果然信了姑姑言語,如此就有了巡邊之說?”
“此為我的猜測,應該是這樣。大哥,這個皇帝還是由你來做吧,我如今心力交瘁,實在無法可施,還望大哥成全我。”李隆基說完,眼中不覺流出眼淚。
李成器手撫李隆基之肩,勸道:“三弟,不要傷心。我早就想清楚了,這個皇帝嘛,只有你來做。我和父皇,皆為一樣的淡泊心情,那是不適合當皇帝的。”
李隆基依舊抽泣道:“大哥不可這樣說,我當皇帝合適?可是呀,我從當太子直到今天,日日煎熬無比,如同在火爐上烤著的感覺。”
李成器點頭讚同,他深明弟弟這一段的日子,正所謂如臨深淵,戰戰兢兢是也。看到李隆基如此傷心,其心間油然升起憐憫之感,勸道:“三弟,請止淚。有多大的事兒,不過巡邊而已嘛。再說了,巡邊與否,不過父皇的一句話。我們兄弟共同去請,父皇或許能罷此意。”
李隆基今日請大哥入室敘話,其實要的就是這句話。他抹了一把眼淚,說道:“大哥如此說,小弟心懷感激。其實父皇說得對,我們久處京中,確實需要歷練軍中之事,到邊關踏勘更有益處。然若是姑姑的主意,那麽現在去巡邊就不合時宜。”
李成器嘆道:“唉,姑姑怎麽能夠這樣呢?她得父皇關愛,其位尊崇,食邑又厚,為何偏愛朝中之事呢?我知道,外面風言風語,說你雖為皇帝,然無法奪姑姑之勢。姑姑這樣,其心何在呢?”
李隆基森然道:“大哥,她想依則天皇後故事,逐步掌控朝政!她之所以處心積慮想廢掉我,就是以為我不會遂其意志,成為其為所欲為的障礙!大哥,知道前一段‘斜封官’鬧事嗎?”
“當然知道,廢除‘斜封官’因之又被擱置下來。”
“父皇即位之後,鑒於時政混亂,頗想勵精圖治一番。那姚崇與宋璟皆為治世能才,他們革除弊政,使綱紀修舉,一時之間有了貞觀之風。然如此好的局面,頃刻因‘斜封官’鬧事被廢。大哥,你知道那三名出頭鬧事之人現在官居何位嗎?”
李成器搖頭不知。
李隆基憤憤地說道:“他們已官至四品!姑姑之所以願意父皇繼續掌控大權,就是想自己辦事方便。這三人皆是由姑姑找父皇說項,然後授之的。”
“如此說,‘斜封官’的幕後主使為姑姑?然我也記得,你當初也勸父皇不可廢之呀。”
“哼,那些替‘斜封官’辦事的人大多灰飛煙滅,僅剩下姑姑一人而已。我當初勸父皇不可廢之,緣於覺得姚崇他們辦事太急,可徐徐圖之,卻不是永遠不廢。”
“哦,原來如此。”李成器確實繼承父風,對外事不感興趣,也不願多想。
“大哥,我今日重提‘斜封官’之事,是想告訴你,姑姑私心太重,若有人有事擋其利益之路,她皆會除之,不會顧及國家大義所在。我聽說,姑姑多次到父皇面前鼓舌,說姚崇等一幫相王府屬不戀舊主,反而在我這名新太子面前殷勤,緣於他們想圖後路。大哥,姑姑這樣說不是存心挑唆我與父皇的父子之情嗎?你知道,我與姚崇他們素無來往,我們也有共同之處,就是想遙追太宗皇帝高宗皇帝之英烈,把國家的事情辦好,不能讓國家再亂下去。結果你也看到了,厘改弊政之事中途而廢,一幫無德之人竊據朝中重位,姚崇與宋璟一幫人被趕出京城,這就是姑姑的本事!”
這番話對李成器有相當震撼之力。李旦一生皆在小心避禍,則天皇後主政之時,李旦父子被圈禁的時候為多。在漫長的日子裏,讀書習字以及音律之事成為他們父子打發時日的主要內容,使他們父子在這些方面有了較深的造詣,又養成了淡泊從容的性子(當然龍生九種,李隆基雖有從容淡定的性子,其心思又與兄弟們迥異)。李旦偏愛訓詁之學,其理解儒家經典自然比常人要高,由此成為兒子們的良師。李成器兄弟如此潛移默化,漸漸秉持孔夫子修身齊家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心中就多了正義之感。
李隆基今日第一次向哥哥敘說了自己對姑姑的認識,使李成器對李隆基更生同情之心,其中還有那麽一份高尚的使命感。李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然而事情過後,雙方卻出奇的平靜。不覺日子又過去了二十多日。時辰進入了九月,初秋的風兒拂過,一些老的樹葉漸漸泛黃,並飄落而下。落入水面上的黃葉兒隨波而逝,漸漸從各個溝渠匯入曲江池,如此就在洄水處集成好大一片。
王師虔畢竟不辱使命,果然在宮內探知到確切消息。太平公主聞訊,即起身入宮面見李旦。
李旦對此事件不以為意,還日日在宮內從事他那些感興趣之事。看到妹妹前來,心裏也甚喜歡,說道:“你來得正好。我這幾日就尋思著到驪山一游,既可賞秋葉,又可浴溫泉。唉,可惜少了上官婉兒這個人兒,若她還在就能主持詩會,則又多了一層韻味。”
李旦提起上官婉兒,又勾起太平公主的心事,其憤憤地說道:“你不提婉兒便罷,我一想起婉兒,就覺得愧對她。四哥,當時韋氏專權,若不是婉兒建言我入宮一同擬制,何來你輔政之說?我聽說婉兒那日晚上拿出遺制示意三郎,並言說我知悉內情,可三郎決然不聽,還是一刀將她砍了。四哥呀,你知三郎現在視我為眼中釘,許是那時就開始了。”
李旦笑道:“你就愛危言聳聽。外人皆知婉兒是韋氏的人兒,那晚亂象紛飛,三郎又如何辨得真?”
太平公主搖搖頭,嘆道:“我不管說什麽,你終歸不聽,只怕心裏還在怪我離間你們父子之情。我今日來只說一件事兒,看看三郎到底是何種人!”
李旦微笑不語,靜聽下文。
“那日三郎找你首告劉幽求之事,你至今還以為三郎仁孝為懷吧?哼,我當時就覺得蹊蹺,他為何早不說晚不說,偏偏待張暐醉酒吐真言後搶先來說?現在看來,他當時已知張暐洩露了他們的密謀,因搶先來說,以圖保全自己!”
“你那時好像說過如此猜測,只是張暐醉臥酣睡,他又如何進入宮禁找尋三郎?”
“然張暐偏偏夜半醒來憶起此事,他又偏偏能入宮禁喚起三郎。”
“妹子如此說,不是猜測吧?”
“四哥,我若告訴你,那晚五更時分,一人到肅章門叫起值夜太監,這名值守太監又入內尋來大太監高力士,然後此人隨高力士入宮見了三郎,你定會以為我還是猜測吧?”
“難道此人果真是張暐?”
“不錯,他就是張暐。至於那名值守太監以及武德殿掌燈宮女的名字,我可以告訴你,你可一一勘驗。”
李旦聞言,不禁驚愕萬分。如此來看,三郎再謀宮變看來是真的了!
太平公主又道:“四哥,我早就說過,三郎此人靠不住。其面似忠厚,內裏實在奸詐,我起初反對他當太子,實緣於此。他早就想大權獨攬,威運天下了,此次未遂宮變的禍首正是他!四哥,你以為他僅僅想將我圈禁就了事了嗎?錯了,他此次宮變劍向所指,其實還是你呀。”
李旦沒有吭聲,心中此時也認可了妹妹之言。兒子現在當了皇帝,畢竟名不副實,真正大權還掌握在自己手中,看來他有些不耐煩了。李旦思量至此,長嘆一聲道:“妹子,我當初退位時果然退下來就好了。天無二日,民無二主,三郎當了皇帝,我這個太上皇猶總大政,畢竟有些不順呀。我想呀,幹脆把我手中之權全部交給三郎,如此就沒麻煩了。”
太平公主冷笑一聲,說道:“你將手中之權全部交出去,你我就成了待宰羔羊!以太宗皇帝之賢,高祖皇帝當了太上皇之後又是何等境遇呢?宮內的尚宮,不過為我李家奴婢,然其入了高祖皇帝所居宮內,頓時趾高氣揚,甚至皇子也要瞧她的臉色。三郎如何能比太宗皇帝?他若大權獨攬,你想過我們今後的日子嗎?”
太平公主說的是貞觀年間的一段掌故。玄武門之變後,李淵作為太上皇居住在大安宮,太宗皇帝每日晨夕皆派宮內的尚宮入大安宮問太上皇的起居之事,彰顯太宗皇帝的孝道。李淵的第十八個兒子李元名是年十歲,其身邊的保姆告誡李元名若見到尚宮時要行拜禮,理由是尚宮有品秩在身。李元名雖年幼,倒是明白自己的身份,忿然道:“她們不過為我二哥家的奴婢,我為何要拜她們?”李世民聞之,一面讚揚李元名“真吾弟也”,一面感嘆世態炎涼:自己的一個侍婢,到了父親宮中竟然如此自高身份!
太平公主又道:“四哥,我之所以反對三郎當太子,更不用說他當皇帝,緣於此子心機深沈,無法制約。其兄弟之中獨此子異類,少了一些忠恕之心。我以為,大郎冒死不願為儲,還有其他三人嘛。換了其他任何一人,都比三郎忠厚得多。”
太平公主說的這些話無疑觸動了李旦,李隆基此前不吭一聲就發動宮變,結果誅滅韋氏讓李旦登上了皇位,此為順應大勢之事,你不打招呼也就罷了。現在又想搞宮變,且劍向所指為自己的父親和姑姑,這種事無疑使淡泊的李旦也憋出了憤怒。
李旦起身在殿內走動了一圈,然後返身說道:“妹子,你讓我好好想想。”
聰穎的太平公主當然明白哥哥此時的心意,她明白點到為止的道理,遂不再說此話題,轉而說道:“也罷,四哥就好好想想吧。對了,劉幽求被逐為流人,他空出來的位置不能一直空置吧?”
“嗯,前日三郎曾說過讓郭元振繼任左仆射,你認為如何?”
“郭元振長於軍事,未曾署理過政務,我以為不宜動。”
“如此,你定有人薦我了?”
“對呀,我覺得竇懷貞來任左仆射最合適,另外盧藏用也頗有幹才,可讓其為吏部尚書兼知同中書門下三品,不知四哥以為如何?”
李旦沈吟道:“這二人確實有幹才,然名聲就差了些。”
“只要這些人能替四哥忠心辦事,且能有政績,名聲差一些又有何礙?那個劉幽求名聲如何?政事處置得一塌糊塗,不是一樣列身宰輔嗎?再說了,三郎如此處心積慮謀奪你權,我們要多找一些忠心之人看著他。”太平公主此時,早將自己與哥哥看成了一體。
李旦不再猶豫,決定按妹妹說的辦。
如此一來,政事堂的七名宰輔人員為:蕭至忠、崔湜、郭元振、魏知古、岑羲、竇懷貞和盧藏用,除了郭元振和魏知古屬相王府屬外,其他五人皆為太平公主所薦。時人稱之曰:“宰相七人,五出其門。”
太平公主如此安置宰臣,是為其對付李隆基的第一策,至於順勢安插京官及外任之官,那也不在話下。
高力士發現了宮中的端倪,這日悄悄向李隆基稟告道:“陛下,宮內的那個掌燈宮女元氏形跡有些可疑。”
“你有何發現?”
“此人系陛下入武德殿之後從太極殿過來,小人悄悄打聽了,此人系尚宮劉氏的嫡信之人。”
“你此前說過,那個尚宮劉氏自則天皇後時就與姑姑交往甚密。如此來說,這個元氏系姑姑安插在這裏的眼線?”
“應該是這樣。小人此前對元氏就有些警惕,前些日子宮內安排人員出宮辦事,本來與元氏沒有什麽幹系,她堅執要去,小人就留上了心。元氏出宮後,小人派人尾隨跟蹤,就見她入東市後閃入一茶鋪之內,與茶鋪中等待的一人密談良久。”
“那人是誰?”
“跟蹤之人還算靈動,待他們散開一直跟隨那人行走。就見那人一徑入了太平公主府,聽門子喚那人為‘王典簽’。”
“嗯,此人正是公主府典簽王師虔。如此說來,元氏果真是姑姑安插在我身邊的眼線。”李隆基沈默了一會兒,問道,“這個元氏急著出宮與王師虔相會,王師虔有什麽急事兒問她呢?”
“小人不知。陛下,元氏確系公主的眼線,其留在陛下身邊終歸是禍胎。陛下,小人想些法兒將其調走如何?或者將其除掉,對外說她暴病而死,如此最幹凈。”
李隆基搖頭不許,說道:“不可。將其殺掉或調走,姑姑定會派其他人再來,如此更加隱秘。把她留下吧,你要尋人監視她的一舉一動,不許露出痕跡。她形跡已露,對我們有利。”
高力士躬身答應,並說道:“今後陛下與人說話時,小人盡力不許元氏近前,讓她盡量少接觸陛下。”
“嗯,就這麽辦吧。那個尚宮劉氏倒是不可不防,其在宮內日久,人脈定有不少,她又久與姑姑交往甚密,則此人為姑姑宮中眼線之首。高力士,你須想個法子,將此人驅出宮禁最好。”
“本來皇後主內,若驅除此婢,皇後吩咐一聲即可。然太極殿那裏由太上皇居住,若動那邊的宮人須皇太後發話才行。”高力士有些為難,如今李旦與李隆基父子二人皆住在宮內,宮前宮後儼然兩樣天地。
李隆基想了一下,然後斷然道:“這些尚宮經歷數朝,已然老矣,該把她們放出宮外了。你立刻向皇後稟報,就說我的意思,四十歲以上宮人須全部出宮,她們歸家亦可,若無家可歸安置在掖庭宮內。這件事兒須由皇後找皇太後商議,我想皇太後應該不會攔阻。”
高力士大喜道:“如此吐故納新,小人定向皇後建言,爭取選些踏實忠謹之人充任宮官。”
李隆基見高力士非常明白此舉的用意,遂微笑不語。
且說唐高宗後期及則天皇後統治後期,唐朝的邊關形勢逐漸吃緊。吐蕃不斷侵擾,唐軍與之交戰數場皆敗;唐朝抽調北方邊防之軍增援西方,使漠北的東突厥降眾感到壓力頓失,於是叛亂覆國;東北方契丹和奚族也起兵反叛。
唐中宗李顯雖乏善可陳,然在邊疆之事上頗有建樹。他采納了“疇承訓兵,屯田積粟,謹設烽燧,精飾戈矛,來則懲而禦之,去則備而守之”的防禦之策,任用郭元振為安西都護以備西突厥,並抵禦吐蕃兵;使張仁願為朔方道大總管,以防東突厥。這二人皆為一代名將,到任後采取各種措施,逐漸使邊疆形勢穩固下來。雙方勢力的此消彼長,使突厥和吐蕃又想起和親之術來,因此入京找李顯請娶公主,於是,金城公主遠嫁吐蕃。
近來的西部和北部的邊疆形勢相對穩定,然東北部的契丹族和奚族已經聯手,他們盤踞在遼河地域,伺機向幽州進犯。終於有一天,契丹與奚的二萬精騎竄入幽州。幽州大都督孫佺率兵與其戰於冷陘,可憐唐兵全軍覆沒,孫佺也被生擒。
消息傳入長安,郭元振緊急調兵前往幽州馳援。至於幽州都督的人選,郭元振想起宋璟的能耐,求得李旦的同意,授任宋璟為幽州大都督。
宋璟到了幽州,看到松弛的邊防與缺少馬軍的隊伍,心中大為感慨。遙想太宗皇帝時期張萬歲傾力養馬,終於使唐朝的馬政傲視天下,所以才有了後來的李靖率領一萬精騎覆滅東突厥的壯舉。現在由於馬政的衰落,使東突厥沈渣再起,契丹和奚這樣的小部落也能狂掃遼河流域,並敢進犯幽州。宋璟明白,這些年京城上層動蕩不已,畢竟侵蝕了這個龐大帝國的肌體,已經變得有些衰弱了。
宋璟判斷形勢,覺得以手頭的兵力無法與對方的馬騎對攻,遂下令整固城池,采用固守之法與敵相抗。至於他們劫掠城外的人口與財帛,也只好聽之任之了。
李旦得聞幽州兵亂,他近月餘的思考終於有了結果。先天元年十一月,李旦下誥曰,鑒於近期邊關有事,皇帝須於明年二月前巡邊。誥命中還為李隆基選擇了隨行巡邊人員,以幽州都督宋璟為左軍大總管,並州長史薛訥為中軍大總管,兵部尚書郭元振為右軍大總管。
李旦是時每五日一上朝,他這日在朝會上宣讀這道誥命之後說道:“天下承平已久,唯邊關有些微瀾。相信皇帝巡邊之後,邊關就會安靜許多。”
太平公主揭露李隆基此次惡人先告狀,令李旦大為震驚。他第一次感到了威脅,原來這個不聲不響的三郎竟然得隴望蜀,開始打起了老子的主意。
按說李旦常常自詡為淡泊的胸懷,既然看到李隆基前來伸手要權,就該全身而退稱其心意便是。然李隆基此舉觸及了李旦心中的最柔弱處:老子早有三讓天下的美名,再讓一次又何妨?這天下終歸到底還是你的,你謹慎端莊處事,我自然會順順當當將天下交給你,何必要動手來搶?
李隆基觸及了父親的尊嚴!
李旦又往深裏想,若三郎果然奪得了天下,其對自己也就罷了,然對待自己的妹妹決計不會仁慈,以其不饒上官婉兒的決斷勁兒,弄不好會將妹妹一家全部斬殺亦未可知。李旦的內心是柔弱的,他目睹了自己一家陷身權力圈內疊遭身死的慘狀,自己現在不過中年年齡,然父母已逝,哥哥皆亡,僅剩下這個嫡親的妹妹,他說什麽也不允許三郎加一指頭在妹妹身上。
那一時刻,李旦覺得妹妹說得對,這個三郎心機深沈、手段絕狠,絕非敦厚之輩,其心間於是油然生出廢黜之心!
然廢了三郎皇帝之位,誰來繼之呢?大郎以死明志,他是堅決不會幹的,至於其他三兄弟,似乎又無為君的能耐。再說了,三郎有大功在身,天下皆知,現在無緣無由將之廢黜,實在說不通。畢竟,那次未遂宮變已然塵埃落定,劉幽求和張暐已被貶為流人,拿妹妹搜出的證據來定三郎之罪,這實在說不出口。
若三郎被廢,其兄弟任何一人來繼其位,三郎都勢必要離開京城,這也不是李旦願意看到的結果。
怎麽辦呢?李旦於是犯了躊躇,且為此事絞盡腦汁想了月餘。
人的性格決定其今後的命運。如李顯與李旦降生在此皇室,皆陰差陽錯當了皇帝,這兄弟二人皆缺乏其母那樣殺伐決斷的能耐,若能優哉游哉以藩王之身富貴終生,且絕足不問政事,實為其性格首選。然他們又偏偏當了皇帝,李顯庸陋無能使其大權旁落,成為一個昏君的代表;而李旦有識有才無決斷能耐,凡事顧慮太多,就犯了猶豫不決的毛病。
這種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是不願意直面矛盾,寧願繞著矛盾走。幽州的戰事讓李旦想到一個主意,古時常有禦駕親征的例子,現在邊關有事,三郎可以去巡邊一圈嘛。他將巡邊的日期規定在來年二月,若三郎巡邊開始,那麽自東向西巡視一遍,至少需要一年的時間。李旦如此一來,就可以把解決此矛盾的時間推到一年之後。
若三郎出外巡邊,朝中的大小事自然由自己掌控,妹妹自然會大為高興。
然而事兒又來了,朝中自宰臣到低品官員,多為妹妹所安插。若三郎一走,眼前的平衡局面就會打破,自己又不想事必躬親,那麽朝中之事就須聽妹妹的,如此一來,自己豈非又大權旁落?
正是基於這個想法,李旦宣布讓李隆基巡邊的誥命,如此一來,妹妹肯定不會三番五次到自己面前大說三郎的不是了。誥命又規定了來年二月前出行,如此就可押後一些日子,讓自己從容再想處置之道。
李旦非常讚賞自己的這個高明之舉,他微笑著向李隆基說道:“朕事先未與你溝通此事,三郎,邊關之事為國家大事,你為皇帝,需要歷練一番。”
每遇李旦臨朝時,李隆基以臣下的身份與眾大臣侍立在一起。當他聽到黃門官宣讀讓自己巡邊的誥命時,其心中頓時震驚萬分,明白父皇對自己有想法了。事情很明白,自己出外巡邊,那麽皇帝的職責就化為烏有,自己僅有皇帝之名行巡邊之事。其間父皇再有一道誥命,許是自己在巡邊途中就沒有了皇帝的身份。這就是李隆基與李旦的根本區別,每遇一事,他皆能正確判斷事情背後的真實含義,進而再擬出應對之策。他此時直視父皇的眼神,發現其中閃爍有飄忽之光,遂更加印證了自己的判斷,出班奏道:“父皇深謀遠慮,兒子深以為然。此次幽州兵敗,兒臣以為邊關之事早該整飭一番。父皇讓兒臣巡邊,既有此意,又可讓兒臣歷練一番,實在恰為其時。”
李旦道:“朕讓郭卿助你,就為此意。你退朝後與郭卿商議商議,來年二月前要離京啟程。”
李隆基躬身答應。
郭元振對李旦此舉不以為然,他明白契丹與奚所以敢攻幽州,緣於朝廷這些年把主要精力用在對付突厥與吐蕃的侵擾上,東北部的防衛力量相對較弱,以致被他們鉆了空子。
其實歸根到底,這些部落敢於前來襲擾的原因,還在於朝廷這些年內亂不已、吏治敗壞,以至於武備力量受到影響。貞觀與永徽年間,以契丹族為例,其看到唐朝強盛,遂主動來附,其首領還被賜姓為李。他們看到唐朝此時的勢力漸弱,遂想趁亂撈一把。
郭元振想到這裏,遂出班奏道:“陛下,臣掌兵部調度不力,致有幽州之敗,此臣之罪。臣以為,幽州那裏現由宋璟主持,其憑城堅守,再逐漸整兵,不出半年,契丹與奚不敢再來侵擾。臣想再揮兵北指,收覆遼河流域,則他們不敢再動彈,如此可永絕後患。”
李旦問道:“郭卿的意思,想慢慢積蓄力量,則可不戰而勝?”
“陛下聖明。臣其實以為,這些活兒皆為臣之職責,若讓陛下分心,又讓陛下巡邊勞頓,臣實在心中不安。臣以為,若假以時日,陛下在京遙制,臣到邊關傳達陛下聖意,則邊關可安。”
李旦聽明白了郭元振的意思,他繞來繞去,其實不願李隆基出京巡邊,因為是自己的聖意,他又不敢明著反對,方才有了這等言語。他略微沈默了一下,然後面向蕭至忠問道:“蕭公,你以為呢?”
蕭至忠聽完了李旦的誥命,心中早已欣喜萬端。他知道,李旦這樣做,顯然有了廢黜李隆基的心思,看來公主這一段忙於宮中往返,還是卓有成效的。李旦現在既然問話,自己當然應該旗幟鮮明地表達觀點,遂出班奏道:“陛下,臣竊以為,皇帝禦駕巡邊,其實有著極大的威懾作用,勝過數萬雄兵,臣不敢茍同郭尚書的主張,別人已然來搶殺掠奪,我們若好整以暇耽擱時日,別人定會笑我們一味軟弱。”
李隆基發現蕭至忠近來有很大的變化。此人以前深谙官場之道,尤其朝會時的言語圓滑無比,其心中就是決意反對某事,言語間也絕不咄咄逼人。今日他當堂反對郭元振,明顯迥異以往,看來他秉承姑姑的意志,今後再也不遮遮掩掩了。
李隆基憶起高力士此前的話,高力士在太極殿內也安插了自己的眼線,他得來的消息說太平公主數番入宮,其與李旦談話的主體就是李隆基。眼線還提到,太平公主數度提起張暐五更入宮之事。如此看來,父親這次決意讓自己巡邊,應該與此事大有幹系。
李旦又轉向郭元振道:“就這樣吧,你佐三郎好好計議一下行程路線。朕讓你們來年二月前啟程,時辰很寬裕,你們可細細籌定。”
李旦此話很明白,李隆基巡邊一事不容更改,那是沒有商量餘地的。
李隆基感到了事態緊急,若自己果然出外巡邊一年半載,京城中的什麽事兒都可能發生,自己的皇帝之位許是晝夜之間就會化為烏有。
朝中僅有一個郭元振能幫自己說話,然用處不大。自己已經當堂表態樂意巡邊,若再到父親那裏表明自己其實不願出京,恐怕會更添父親的反感。怎麽辦呢?李隆基當時就打定主意,目前能挽回父親心意的唯有大哥李成器一人。
李隆基現在當了皇帝,固然有名無實,然諸種排場儀衛,那是一點都不少的。他未當太子與皇帝之前,大可獨乘馬兒馳奔哥哥府中,現在若想出宮,定然動靜不小。所以他若想與大哥敘話,唯有在宮中最合適。
如此到了第三日,李隆基密囑高力士,讓他在朝會散後悄悄攔下李成器,然後帶入側殿的一個靜室內敘話。
李成器入室後,高力士屏退其他宮人,自己立在門外,不許他人靠前。
李成器那日聽聞父親讓李隆基巡邊的誥命之後,心中也是震驚無比。他當堂沒有說話,朝會散後求見父親,如此兩人有了一番對話。
李成器直接說道:“父皇,三弟剛剛當了皇帝,眼前千頭萬緒,正是應該梳理的時候。這個時候讓他去巡邊,且需一年半載的,時辰太長,兒臣以為現在出京有些不妥。”
李旦無法對兒子說知自己心中的隱秘所在,因嘆道:“我已退位,早就不想讓小事纏身。然邊關也需震懾,如此兩者相較,三郎還是到邊關走一趟最好。”
李隆基與太平公主這一段時間纏鬥不已,李成器不願多事,自然不知其內裏詳細,然對他們爭鬥之事也有耳聞,遂問道:“父皇,讓三弟去巡邊,不會是姑姑的主意吧?”
李旦搖頭否定。
李成器欣然道:“如此就好。剛才朝會後郭元振悄悄找到我,說父皇此舉其實是有了廢黜三弟之意,還說這多半是姑姑的意思。父皇,三弟先為太子,再為皇帝,兒子們皆心悅輔之,父皇千萬不可有廢黜之心啊。”
李旦對李成器還是相當看重的,李成器孝悌為先,極合李旦心意,李旦還是能聽其言語的,他聞言道:“這個郭元振怎麽如此多事?又怎麽與你姑姑扯在一起?我知道,這個皇帝你死活不當,其他數子中唯有三郎最合適,我怎麽會有廢黜之意?”
李旦說出此話,讓李成器大為心安。
李成器入室後先把這番話告訴了李隆基,李隆基聽完長嘆一聲,然後道:“大哥,只怕父皇沒有全明心事啊!”
“此話怎麽講?”
“郭元振說得不錯,只怕父皇果真有了廢黜之意,且此事與姑姑大有幹系。我今天請大哥前來,就想把其中的事兒向大哥說個明白。”
“好呀,願聞其詳。對了,三弟,我知姑姑待你最親,緣何現在就生分了呢?我僅風聞姑姑與你不和,其中詳細不甚明了。”李隆基當了皇帝之後,眾兄弟本來要改稱呼,李隆基堅執不從,說若在朝堂之上也就罷了,私下時見面稱呼依舊。
“嗯,今天我就從頭說與大哥。那時韋氏當權,姑姑讓我設法聯絡軍中人士,以圖保全自己,我依計而行。後來事發緊急,崔日用告密說韋氏馬上要動手,我未及稟報姑姑和父皇就起事,事情果然成功。然姑姑從此惱我,多次在父皇那裏說我的不是。”
“這就是姑姑的不是了。當初局勢極端險惡,多一人預知,就多了一層危險,我認為你做得對。”
“多謝大哥替愚弟著想。從此開始,姑姑就百般刁難我。大哥堅辭儲位,父皇有意讓我領之,姑姑先是在父皇那裏阻撓,繼而散布流言,說我非嫡長子不當立。”
“這個過程我知道。當時我就十分納悶,姑姑為何對你如此排斥?”
“至於後來我能夠監國及繼位,這其中也有姑姑的功勞。我後來查驗清楚了,那個司天臺的嚴善思收了姑姑的許多財物,於是依姑姑之計亂言天象。他說‘五日內有急兵入宮’,實在是暗指我圖謀不軌,意欲領兵入宮逼位,姑姑這樣說,無非想借父皇之手廢我太子之位;後來又說‘太子宜移東宮,合作天子’,分明說我要麽當皇位,要麽被廢除。姑姑千算萬算,什麽都想到了,就是沒有想到父皇是一個淡泊散淡的人,結果為自己幫了倒忙。”
李成器對此事略知一二,遂點頭不語,李隆基接著說道:“至於這一次巡邊之事,應該與劉幽求之案有關。”
李成器問道:“劉幽求與張暐已為流人,則此案已結,怎麽又把此案翻出來了?”
李隆基嘆道:“姑姑三番五次入宮對父皇講,劉幽求與張暐不過是一個替罪羊,主謀人是我。我想姑姑到父皇面前定會添油加醋,定說我為主謀,圈禁她非為最終目的,還要意圖加害父皇。”
李成器聞言嘆道:“唉,誰讓你處嫌疑之地呢?劉幽求與張暐皆是你擢拔而來,張暐又為宮門郎,確實能與你扯上幹系啊!如此說,父皇果然信了姑姑言語,如此就有了巡邊之說?”
“此為我的猜測,應該是這樣。大哥,這個皇帝還是由你來做吧,我如今心力交瘁,實在無法可施,還望大哥成全我。”李隆基說完,眼中不覺流出眼淚。
李成器手撫李隆基之肩,勸道:“三弟,不要傷心。我早就想清楚了,這個皇帝嘛,只有你來做。我和父皇,皆為一樣的淡泊心情,那是不適合當皇帝的。”
李隆基依舊抽泣道:“大哥不可這樣說,我當皇帝合適?可是呀,我從當太子直到今天,日日煎熬無比,如同在火爐上烤著的感覺。”
李成器點頭讚同,他深明弟弟這一段的日子,正所謂如臨深淵,戰戰兢兢是也。看到李隆基如此傷心,其心間油然升起憐憫之感,勸道:“三弟,請止淚。有多大的事兒,不過巡邊而已嘛。再說了,巡邊與否,不過父皇的一句話。我們兄弟共同去請,父皇或許能罷此意。”
李隆基今日請大哥入室敘話,其實要的就是這句話。他抹了一把眼淚,說道:“大哥如此說,小弟心懷感激。其實父皇說得對,我們久處京中,確實需要歷練軍中之事,到邊關踏勘更有益處。然若是姑姑的主意,那麽現在去巡邊就不合時宜。”
李成器嘆道:“唉,姑姑怎麽能夠這樣呢?她得父皇關愛,其位尊崇,食邑又厚,為何偏愛朝中之事呢?我知道,外面風言風語,說你雖為皇帝,然無法奪姑姑之勢。姑姑這樣,其心何在呢?”
李隆基森然道:“大哥,她想依則天皇後故事,逐步掌控朝政!她之所以處心積慮想廢掉我,就是以為我不會遂其意志,成為其為所欲為的障礙!大哥,知道前一段‘斜封官’鬧事嗎?”
“當然知道,廢除‘斜封官’因之又被擱置下來。”
“父皇即位之後,鑒於時政混亂,頗想勵精圖治一番。那姚崇與宋璟皆為治世能才,他們革除弊政,使綱紀修舉,一時之間有了貞觀之風。然如此好的局面,頃刻因‘斜封官’鬧事被廢。大哥,你知道那三名出頭鬧事之人現在官居何位嗎?”
李成器搖頭不知。
李隆基憤憤地說道:“他們已官至四品!姑姑之所以願意父皇繼續掌控大權,就是想自己辦事方便。這三人皆是由姑姑找父皇說項,然後授之的。”
“如此說,‘斜封官’的幕後主使為姑姑?然我也記得,你當初也勸父皇不可廢之呀。”
“哼,那些替‘斜封官’辦事的人大多灰飛煙滅,僅剩下姑姑一人而已。我當初勸父皇不可廢之,緣於覺得姚崇他們辦事太急,可徐徐圖之,卻不是永遠不廢。”
“哦,原來如此。”李成器確實繼承父風,對外事不感興趣,也不願多想。
“大哥,我今日重提‘斜封官’之事,是想告訴你,姑姑私心太重,若有人有事擋其利益之路,她皆會除之,不會顧及國家大義所在。我聽說,姑姑多次到父皇面前鼓舌,說姚崇等一幫相王府屬不戀舊主,反而在我這名新太子面前殷勤,緣於他們想圖後路。大哥,姑姑這樣說不是存心挑唆我與父皇的父子之情嗎?你知道,我與姚崇他們素無來往,我們也有共同之處,就是想遙追太宗皇帝高宗皇帝之英烈,把國家的事情辦好,不能讓國家再亂下去。結果你也看到了,厘改弊政之事中途而廢,一幫無德之人竊據朝中重位,姚崇與宋璟一幫人被趕出京城,這就是姑姑的本事!”
這番話對李成器有相當震撼之力。李旦一生皆在小心避禍,則天皇後主政之時,李旦父子被圈禁的時候為多。在漫長的日子裏,讀書習字以及音律之事成為他們父子打發時日的主要內容,使他們父子在這些方面有了較深的造詣,又養成了淡泊從容的性子(當然龍生九種,李隆基雖有從容淡定的性子,其心思又與兄弟們迥異)。李旦偏愛訓詁之學,其理解儒家經典自然比常人要高,由此成為兒子們的良師。李成器兄弟如此潛移默化,漸漸秉持孔夫子修身齊家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心中就多了正義之感。
李隆基今日第一次向哥哥敘說了自己對姑姑的認識,使李成器對李隆基更生同情之心,其中還有那麽一份高尚的使命感。李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